本文目录一览:
熟悉近现代史的人,没有不知道潘汉年这个人的。潘汉年的人生经历很复杂,但其在政治上又显得很单纯,甚至可以说是幼稚。观其一生,人们不得不发出了一声沉重的叹息。
潘汉年生于1906年,江苏省宜兴县人。他出身于书香世家,曾祖父、祖父均中举,生活优渥。父亲潘莘臣在乡间当塾师,兼行医,晚年因嗜,才使原本殷实的家境日趋困窘,成为了破落户。
宜兴不仅是中国著名的陶都,而且自古崇文重教,人才辈出,出过4位状元、10位宰相、400多名进士。
潘汉年的家族也人才济济,他的堂兄潘梓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左翼文化总同盟”书记,后因创办《新华日报》,被称为“第一报人”,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前身)哲学研究所所长。
潘汉年的另一位堂兄潘有年(后改名潘菽)也很厉害,也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留美7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是中国现代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
1925年,当时在无锡国学专修馆学习的19岁的潘汉年有幸结识了博古,在其指引下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就在这一年,潘汉年加入了中国。
潘汉年很快就成为了我党在文化战线的领导人,1928年10月,他出任了由中央宣传部直接领导的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的第一书记,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他多次登门拜访鲁迅先生,并盛情邀请鲁迅先生担任了"左联"的统帅。
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后,王明进了中央政治局,并担任了江苏省委书记。1931年1月的一天,王明对他的亲信博古说,自己需要一个得力的助手,来主持宣传工作,博古就推荐潘汉年。于是,1931年1月底,潘汉年就担任了江苏省委宣传部长。
1931年春,中央特科的重要领导人顾顺章叛变了。由于顾顺章掌握的内情过多,中央特科必须全面改组。在周恩来的主导下,原江苏省委书记陈云、中央组织部长赵容(即康生)、江苏省委宣传部长潘汉年,调任中央特科第一、二、三把手,潘汉年兼任情报科长,开始了其长达20年的情报生涯。
潘汉年应该是我党在一线工作时间最长的情报工作者。自迁往中央苏区、中央特科取消后,原中央特科部分地下工作系统留在江南一带潜伏活动。长征之后,潘汉年作为江南一带我党地下工作的实际最高负责人,重返江南地区,指挥我党地下工作长达十多年,自抗战开始直至解放战争结束。
1931年9月,王明去了苏联,任国际中国代表团团长。王明去苏联前指定由博古负总责。王明还告诉博古,如果发生与国际的电讯中断、出现特别情况必须报告国际时,“我们两人确定一个秘密联络员,只有他来莫斯科,说的话是代表你的意思,我也只相信他的话”。王明与博古商定的联络员,就是潘汉年。
不得不说,潘汉年与王明、博古的关系,陷得太深了。
1933年5月14日,潘梓年与女作家丁玲同时在上海被捕。潘梓年是潘汉年的堂兄,丁玲和潘汉年也有过接触。为了防止意外,组织上决定让潘汉年撤出上海,转移到中央苏区工作。
1933年6月中旬,潘汉年到达瑞金,担任了苏区中央局宣传部长,在中宣部部长张闻天手下工作。当时博古大权在握,潘汉年与博古的交往很深,所以在中央苏区很吃得开。据曾任红7军军长、中央军区参谋长的龚楚(后叛变)回忆,说“他(潘汉年)从不到毛那里去,每天总和博古、张闻天、项英等‘‘国际派’’在一起,唱歌、打球、聊天,夕阳映照在球场,传来他们欢快的声音,毛听到总感到不是滋味。”
当时已失去兵权的毛主席,担任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一职,但并无实际权力,实权掌握在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的张闻天的手里,潘汉年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外交委员会副委员长的身份曾参入处理“福建事变”,谈判完后回来只向张闻天汇报,不向毛主席汇报。
潘汉年的这个做法,在政治上太不成熟了。
1935年1月,召开了遵义会议,毛主席进了政治局常委会,张闻天取代博古担任了的总负责人,这一改变,还需得到国际的批准,于是派潘汉年和陈云分别携遵义会议文件前往莫斯科 ,因为潘汉年是王明指定的秘密联络员,所以博古说向国际汇报“以潘汉年为主,陈云补充”。
数月后,潘汉年与陈云都到达了莫斯科,汇报了情况。10月2日,国际执委会批准了张闻天为总负责人。
为了把国际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精神传达给,王明决定派潘汉年和张浩(原名林育英,的堂兄)取不同的道回陕北。
张浩10月3日动身 ,不久就到达了陕北,向毛主席、周恩来、张闻天传达了国际的指示精神,对于粉碎张国焘另立中央的阴谋活动发挥了作用,促成并参加了瓦窑堡会议的召开,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而潘汉年到达陕北的时间,比张浩竟然晚了9个月。主要是因为在这个期间,他又去办了王明交办的事情——与谈判。
1936年8月7日,潘汉年才到达了陕北。
1936年8月10日,张闻天召集政治局会议,讨论同进行谈判的有关问题。确定谈判人选时,博古建议由潘汉年代表我党去谈判。周恩来与张闻天也认为潘汉年与谈判已有基础了,是合适的人选。
毛主席不同意,他对周恩来说:“潘汉年这个人不知轻重,这么重要的‘密电码’放在脑子里九个月,不积极返回陕北中央根据地,把密码交给机要处后再去办别的事,却先去办‘国共和谈’,让我们在这里急等,耽误了大事,这样的人不可信用。”
周恩来和博古还是坚持要用潘汉年,最后毛主席也只好同意了。
1937年12月,中央成立“中央特别工作委员会”,统管全党的情报、保卫工作,周恩来任主任、张浩任副主任。不久,周恩来去国统区谈判,又由康生接任主任,潘汉年任副主任。
1939年2月18日,中央特别工作委员会被撤销,新组建了中央社会部,负责领导全党各根据地和边区的保卫和情报工作,康生任部长,王稼祥、、李克农任副部长,后来孔原、潘汉年也担任了副部长。
作为中央社会部的副部长,潘汉年负责组建华南情报局,并统一领导港、澳、穗等地的情报工作。
1949年5月28日,上海解放,陈毅任市长,潘汉年任常务副市长、市委第三书记、华东局部副部长兼上海市委部长。
1955年3月下旬,在北京召开中国全国代表大会,身为上海市副市长的潘汉年出席了这次代表大会。4月1日,大会结束后的第一天,潘汉年找到了与会的上海代表团的团长陈毅,交给他一份自我检讨的书面材料,请他转呈中央,并向陈毅谈了自己在1943年被李士群、胡均鹤挟持去会见了大汉奸汪精卫的事情,并说明了后来长时间没有向组织上说明的原因。
李世群早已死去,胡均鹤已被抓起来了。
陈毅听后,惊呆了,如中晴天霹雳,这个事情太大了!但陈毅还是安慰潘汉年说,不要紧张,要相信组织,相信中央。
4月2日,陈毅赴,向毛主席当面报告了潘汉年交待的事情,并交上潘汉年写的材料。毛主席阅后,怒不可遏,提笔在材料上批示:“此人从此不可信用。”
当天下午毛主席又指示:“立即逮捕审查潘汉年。”
潘汉年的这个往事,因的报纸曾报道过,搞得我党很难堪。毛主席当年曾安排再三核实此事,但遭到了潘汉年的多次否认。毛主席还曾亲自批发了由、康生署名发给饶漱石的电报,电报中明确指出“至于敌伪及各特务机关说汉年到南京与日方谈判并见过汪精卫等等,完全是造谣污蔑。”“望告情报系统的同志千万勿听信此种谣言致中敌人奸计。”
谁能想到,如今,潘汉年主动承认此事了。毛主席的气愤,可想而知。
4月3日,潘汉年在北京饭店被公安部长罗瑞卿宣布实行逮捕审查。
潘汉年犯的这个错误是非常严重的,抗战时期私下会见日伪方的高层人士,事先不请示事后不汇报,直接枪毙他都不冤枉。
1963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对监禁了8年的潘汉年作出终审判决,以"内奸"罪名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判刑后不久,潘汉年被"假释"出狱。他的妻子董慧比他早出狱一年,夫妻久别重逢,悲喜交集。不久,他们被安排到北京郊区的田河农场劳动,后来又被安排到湖南省茶陵县江茶场去劳动。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举国悲痛,各地自发地举行了各种方式的吊唁活动。茶场场部在礼堂布置了灵堂,组织干部职工向毛主席像鞠躬、默哀。在催人悲痛的哀乐声中,潘汉年与妻子董慧一起来到毛主席遗像跟前,先是三鞠躬,然后低头默哀。潘汉年哭着说:“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广场召开追悼毛主席的大会时,江茶场的场部组织收看中央电视台的现场转播,宣传处的人调试着全茶场唯一的黑白电视机,潘汉年进来了,对场部政治处主任说:“这台电视机太小,把我那台拿出来给大家看。”潘汉年有一台从北京带来的苏制16彩色电视机,大家一起用潘汉年的电视机收看的转播,音质好,画面也大。
1977年4月,潘汉年病逝于湖南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原湘雅医院),享年71岁。(刘继兴)
熟悉近现代史的人,没有不知道潘汉年这个人的。潘汉年的人生经历很复杂,但其在政治上又显得很单纯,甚至可以说是幼稚。观其一生,人们不得不发出了一声沉重的叹息。
潘汉年生于1906年,江苏省宜兴县人。他出身于书香世家,曾祖父、祖父均中举,生活优渥。父亲潘莘臣在乡间当塾师,兼行医,晚年因嗜,才使原本殷实的家境日趋困窘,成为了破落户。
宜兴不仅是中国著名的陶都,而且自古崇文重教,人才辈出,出过4位状元、10位宰相、400多名进士。
潘汉年的家族也人才济济,他的堂兄潘梓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左翼文化总同盟”书记,后因创办《新华日报》,被称为“第一报人”,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前身)哲学研究所所长。
潘汉年的另一位堂兄潘有年(后改名潘菽)也很厉害,也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留美7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是中国现代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建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
1925年,当时在无锡国学专修馆学习的19岁的潘汉年有幸结识了博古,在其指引下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就在这一年,潘汉年加入了中国。
潘汉年很快就成为了我党在文化战线的领导人,1928年10月,他出任了由中央宣传部直接领导的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的第一书记,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他多次登门拜访鲁迅先生,并盛情邀请鲁迅先生担任了"左联"的统帅。
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后,王明进了中央政治局,并担任了江苏省委书记。1931年1月的一天,王明对他的亲信博古说,自己需要一个得力的助手,来主持宣传工作,博古就推荐潘汉年。于是,1931年1月底,潘汉年就担任了江苏省委宣传部长。
1931年春,中央特科的重要领导人顾顺章叛变了。由于顾顺章掌握的内情过多,中央特科必须全面改组。在周恩来的主导下,原江苏省委书记陈云、中央组织部长赵容(即康生)、江苏省委宣传部长潘汉年,调任中央特科第一、二、三把手,潘汉年兼任情报科长,开始了其长达20年的情报生涯。
潘汉年应该是我党在一线工作时间最长的情报工作者。自迁往中央苏区、中央特科取消后,原中央特科部分地下工作系统留在江南一带潜伏活动。长征之后,潘汉年作为江南一带我党地下工作的实际最高负责人,重返江南地区,指挥我党地下工作长达十多年,自抗战开始直至解放战争结束。
1931年9月,王明去了苏联,任国际中国代表团团长。王明去苏联前指定由博古负总责。王明还告诉博古,如果发生与国际的电讯中断、出现特别情况必须报告国际时,“我们两人确定一个秘密联络员,只有他来莫斯科,说的话是代表你的意思,我也只相信他的话”。王明与博古商定的联络员,就是潘汉年。
不得不说,潘汉年与王明、博古的关系,陷得太深了。
1933年5月14日,潘梓年与女作家丁玲同时在上海被捕。潘梓年是潘汉年的堂兄,丁玲和潘汉年也有过接触。为了防止意外,组织上决定让潘汉年撤出上海,转移到中央苏区工作。
1933年6月中旬,潘汉年到达瑞金,担任了苏区中央局宣传部长,在中宣部部长张闻天手下工作。当时博古大权在握,潘汉年与博古的交往很深,所以在中央苏区很吃得开。据曾任红7军军长、中央军区参谋长的龚楚(后叛变)回忆,说“他(潘汉年)从不到毛那里去,每天总和博古、张闻天、项英等‘‘国际派’’在一起,唱歌、打球、聊天,夕阳映照在球场,传来他们欢快的声音,毛听到总感到不是滋味。”
当时已失去兵权的毛主席,担任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一职,但并无实际权力,实权掌握在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的张闻天的手里,潘汉年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外交委员会副委员长的身份曾参入处理“福建事变”,谈判完后回来只向张闻天汇报,不向毛主席汇报。
潘汉年的这个做法,在政治上太不成熟了。
1935年1月,召开了遵义会议,毛主席进了政治局常委会,张闻天取代博古担任了的总负责人,这一改变,还需得到国际的批准,于是派潘汉年和陈云分别携遵义会议文件前往莫斯科 ,因为潘汉年是王明指定的秘密联络员,所以博古说向国际汇报“以潘汉年为主,陈云补充”。
数月后,潘汉年与陈云都到达了莫斯科,汇报了情况。10月2日,国际执委会批准了张闻天为总负责人。
为了把国际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精神传达给,王明决定派潘汉年和张浩(原名林育英,的堂兄)取不同的道回陕北。
张浩10月3日动身 ,不久就到达了陕北,向毛主席、周恩来、张闻天传达了国际的指示精神,对于粉碎张国焘另立中央的阴谋活动发挥了作用,促成并参加了瓦窑堡会议的召开,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而潘汉年到达陕北的时间,比张浩竟然晚了9个月。主要是因为在这个期间,他又去办了王明交办的事情——与谈判。
1936年8月7日,潘汉年才到达了陕北。
1936年8月10日,张闻天召集政治局会议,讨论同进行谈判的有关问题。确定谈判人选时,博古建议由潘汉年代表我党去谈判。周恩来与张闻天也认为潘汉年与谈判已有基础了,是合适的人选。
毛主席不同意,他对周恩来说:“潘汉年这个人不知轻重,这么重要的‘密电码’放在脑子里九个月,不积极返回陕北中央根据地,把密码交给机要处后再去办别的事,却先去办‘国共和谈’,让我们在这里急等,耽误了大事,这样的人不可信用。”
周恩来和博古还是坚持要用潘汉年,最后毛主席也只好同意了。
1937年12月,中央成立“中央特别工作委员会”,统管全党的情报、保卫工作,周恩来任主任、张浩任副主任。不久,周恩来去国统区谈判,又由康生接任主任,潘汉年任副主任。
1939年2月18日,中央特别工作委员会被撤销,新组建了中央社会部,负责领导全党各根据地和边区的保卫和情报工作,康生任部长,王稼祥、、李克农任副部长,后来孔原、潘汉年也担任了副部长。
作为中央社会部的副部长,潘汉年负责组建华南情报局,并统一领导港、澳、穗等地的情报工作。
1949年5月28日,上海解放,陈毅任市长,潘汉年任常务副市长、市委第三书记、华东局部副部长兼上海市委部长。
1955年3月下旬,在北京召开中国全国代表大会,身为上海市副市长的潘汉年出席了这次代表大会。4月1日,大会结束后的第一天,潘汉年找到了与会的上海代表团的团长陈毅,交给他一份自我检讨的书面材料,请他转呈中央,并向陈毅谈了自己在1943年被李士群、胡均鹤挟持去会见了大汉奸汪精卫的事情,并说明了后来长时间没有向组织上说明的原因。
李世群早已死去,胡均鹤已被抓起来了。
陈毅听后,惊呆了,如中晴天霹雳,这个事情太大了!但陈毅还是安慰潘汉年说,不要紧张,要相信组织,相信中央。
4月2日,陈毅赴,向毛主席当面报告了潘汉年交待的事情,并交上潘汉年写的材料。毛主席阅后,怒不可遏,提笔在材料上批示:“此人从此不可信用。”
当天下午毛主席又指示:“立即逮捕审查潘汉年。”
潘汉年的这个往事,因的报纸曾报道过,搞得我党很难堪。毛主席当年曾安排再三核实此事,但遭到了潘汉年的多次否认。毛主席还曾亲自批发了由、康生署名发给饶漱石的电报,电报中明确指出“至于敌伪及各特务机关说汉年到南京与日方谈判并见过汪精卫等等,完全是造谣污蔑。”“望告情报系统的同志千万勿听信此种谣言致中敌人奸计。”
谁能想到,如今,潘汉年主动承认此事了。毛主席的气愤,可想而知。
4月3日,潘汉年在北京饭店被公安部长罗瑞卿宣布实行逮捕审查。
潘汉年犯的这个错误是非常严重的,抗战时期私下会见日伪方的高层人士,事先不请示事后不汇报,直接枪毙他都不冤枉。
1963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对监禁了8年的潘汉年作出终审判决,以"内奸"罪名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判刑后不久,潘汉年被"假释"出狱。他的妻子董慧比他早出狱一年,夫妻久别重逢,悲喜交集。不久,他们被安排到北京郊区的田河农场劳动,后来又被安排到湖南省茶陵县江茶场去劳动。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举国悲痛,各地自发地举行了各种方式的吊唁活动。茶场场部在礼堂布置了灵堂,组织干部职工向毛主席像鞠躬、默哀。在催人悲痛的哀乐声中,潘汉年与妻子董慧一起来到毛主席遗像跟前,先是三鞠躬,然后低头默哀。潘汉年哭着说:“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广场召开追悼毛主席的大会时,江茶场的场部组织收看中央电视台的现场转播,宣传处的人调试着全茶场唯一的黑白电视机,潘汉年进来了,对场部政治处主任说:“这台电视机太小,把我那台拿出来给大家看。”潘汉年有一台从北京带来的苏制16彩色电视机,大家一起用潘汉年的电视机收看的转播,音质好,画面也大。
1977年4月,潘汉年病逝于湖南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原湘雅医院),享年71岁。(刘继兴)
毛主席一生写了很多书信,但那个年代的条件所限,很多书信手稿都已散失,这里整理的近400 封书信是毛主席 1920 年至 1965 年所写的,读来受益匪浅,很珍贵,建议收藏!
第六十五封致 潘 梓 年①
(一九三九年五月十一日)
潘梓年
梓年同志:
四月二日信收到,当转交这里的长姜齐贤同志查明复你。以后关于医药问题,由你,或由陶先生之侄等直接与延安姜同志函商,他们会回答的。去年接到来示后,曾复了一信,不知收到否?顺祝
健进!
毛 泽 东
五月十一日
注释
①潘梓年(一八九三--一九七二),江苏宜兴人。当时任重庆新华日报社社长。
潘梓年同志生平
1893年1月11日,潘梓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归径乡陆平村。
1911年,先后就读于上海大同书院和龙门师范学校。
1920年,入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3年,任教于直隶第二师范学校。
1926年,赴广东参加北伐。
1927年4月,加入中国。
1928年8月,任上海艺术大学教授。
1929年6月,任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第一任书记。
1930年,任“社会科学家联盟”负责人,后调任“左翼文化总同盟”书记。
1933年5月,遭派逮捕入狱。
1937年6月,被营救出狱。
1938年,任《新华日报社》社长。
1947年3月,任城市工作部研究室主任。
1948年12月,调任中原大学副校长。
1949年5月,历任武汉军管会文教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委副主任、教育部部长,中南行政委员会文委副主任、高教局局长。
1950年,任中原大学校长。
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分党组书记。
1972年4月10日,遭到“”残酷迫害,在秦城监狱病逝,终年79岁。
△潘新伯在三峡广场祭拜父亲潘梓年的雕像
“新华扫荡中央,新华扫荡中央了……”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听到这样的叫卖声,就知道《新华日报》的报童来了。
《新华日报》作为中国的机关报,1938 年元月在武汉创刊,至1947年2月被查封,历时9年。9年时间里,《新华日报》成为了一面“插在国统区的红旗”。
夏日的重庆沙坪坝三峡广场,《新华日报》首任社长潘梓年的雕塑在阳光的照射下,泛出闪闪光芒。满头白发的潘新伯将一束百合默默地放在了父亲的雕塑前,双手合十的他,静默地站在雕塑前,和父亲悄悄述说着心底的话。
“这次我回来,就是专程为了祭拜父亲,看看曾给我带来无数难忘回忆的《新华日报》旧址。”
△潘新伯在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参观《新华日报》的印刷机
在潘新伯的回忆中,《新华日报》、新华报人恪守新闻准则的精神被一一再现。
“董狐直笔,赵盾胆寒,这是天地的正气,也正代表了舆论力量,这是中国记者的圭臬。不管有多强大的力量在后面紧迫或前面诱惑,黑是黑,白是白,没有丝毫的假借和含糊,从未对董狐那支直笔放松过放弃过,这才对得起真理,才对得起人民……”
“第一报人”潘梓年担任《新华日报》首任社长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当天,周恩来飞抵上海。“在统治区域要做的事很多,我们要办张党报,昨天已经决定了,由潘梓年和章汉夫负责。” 三天后,周恩来召见“左联”剧作家夏衍,向他传达指示。
紧接着,周恩来约见一个月前刚出狱的潘梓年,说服他放弃去延安的愿望,着手在国统区筹办党报。有着“第一报人”之称的潘梓年被钦点为《新华日报》首任社长。
从接受党的任务开始, 潘梓年就一刻没有休息,他四处奔走 , 找房子、搞设备,还要与当局交涉。因战局紧张,潘梓年又带领大家撤至武汉,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夜以继日,冲破了当局设置的重重障碍。
△潘新伯在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参观《新华日报》的印刷机
1938年1月11日,筹备完成的《新华日报》发出了自己的创刊号。
“这一天, 正好是父亲46岁的生日,因此,《新华日报》对父亲来说,就像他的另一个生命一般。”
潘新伯说,父亲曾告诉他,因为《新华日报》在国统区独树一帜的为群众说话,老百姓都亲切地称它为“我们的报纸” 。
面对着《新华日报》愈来愈大的影响 , 当局开始处处刁难。
1938年1月17日,数十名暴徒手持铁棍、 板斧闯进报馆, 对营业部进行。面对当时报社一 片狼藉的情景,潘梓年首先指示大家要连夜修复,保证 1月18 日《新华日报》照常出版。 同时在报纸上刊登 《紧急启事》,说明真相,希望各界人士予以声援。
在党的领导下,潘梓年本着团结的精神和“有理、 有利、 有节”的原则将所有问题一一妥善解决。
1938 年10月,日寇进攻武汉,潘梓年带领部分工作人员乘“新升隆”号轮船撤至重庆。
由此拉开了《新华日报》在重庆的岁月。
潘梓年曾和周恩来一起走上街头散发《新华日报》
虽然《新华日报》在重庆的时候潘新伯还很年幼,但是在他的记忆里,父亲口中的一件往事却让他一直深刻于心。
“父亲曾告诉我,在皖南事变时,周恩来不仅在《新华日报》上写下了‘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还带着父亲和其他《新华日报》的员工们一起,上街散发当天的报纸。”
△潘新伯在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周恩来当年的办公室
在当局严控《新华日报》出版内容的当时,周恩来的题词是如何被刊登出版的?潘新伯道出了这份报纸得以刊发的始末。
1941年1月11日,是《新华日报》创刊3周年纪念日,正当大家聚精会神聆听周恩来的报告时,八路军办事处突然送来一份电报。
原来,布置重兵对奉命北移的皖南新四军9000余人进行“围剿”,到电报发来时,战斗还在进行中。消息传来,群情激愤。
在这场被称为“皖南事变”的战斗中,新四军伤亡惨重,军长叶挺被扣押。
1月17日,当局污蔑新四军为“叛军”,下令撤销其番号,将叶挺交军事法庭审判,并准备在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大肆宣传。
为了与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把皖南事变的真相告诉广大人民群众,《新华日报》写了关于皖南事变真相的报道,结果被新闻检查所全文扣押,不准刊登。
周恩来愤然写了两幅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要求报社第二天务必刊登。
“父亲说,当天晚上,新闻检查人员守在新华日报社等待将要出版的报纸,并在报社周围布置了许多警察特务。他一面派总编辑章汉夫巧妙应对的检察官,将没有“违检”的样刊送呈检查,一面亲自向《新蜀报》、《大公报》和《商务日报》等报馆的负责人说明制造皖南事变的真相,赢得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
第二天,赶在各大报纸发行前,《新华日报》就开始在大街小巷发售。整个山城因周恩来的题词而震动。
“我记得父亲曾告诉我,第二天,周恩来就带着他一起走上了重庆的街头,散发这份特殊的《新华日报》”
团结一切正义力量为抗日统一战线作有力铺垫
△潘新伯在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参观
“父亲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 深深感到人士支持的可贵,所以他一直坚持与党外人士精诚合作,为中国争取更多的朋友。”潘新伯说。
在学术界,潘梓年经常奔走于马寅初、黄炎培、郭沫若、邹韬奋等知名进步人士中间,与他们交换意见、商量策划,请他们为《新华日报》写稿。他还发起组织“中国学术研究会”等团体,请著名专家编辑《新华日报》的《自然科学》副刊,开展多种学术活动,把中央大学、重庆大学的教授学者团结在《新华日报》周围。
在新闻界,潘梓年更是广交朋友,“父亲经常邀请《大公报》的王文彬等知名记者谈心, 自然地向他们渗透的政策精神,引导他们向党靠拢。有一次,《新蜀报》经济上遇到困难,总编辑周钦岳向父亲求助,父亲马上向南方局汇报,帮他解决了3000元现款。”
这样雪中送炭式的帮助,自然使《新华日报》拥有了很多真诚的朋友,为中国开展抗日统一战线作了有力的铺垫。
潘新伯说,《新华日报》上曾有一篇社论——《记者节谈记者风格》。“我觉得这篇社论就是为父亲,也为他的同仁们写的一曲正气歌。”
“董狐直笔,赵盾胆寒,这是天地的正气,也正代表了舆论力量,这是中国记者的圭臬。不管有多强大的力量在后面紧迫或前面诱惑,黑是黑,白是白,没有丝毫的假借和含糊,从未对董狐那支直笔放松过放弃过,这才对得起真理,才对得起人民……”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李晟 实习生 刘雨濛 摄影 甘侠义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