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建华
又到腊月里,又是该回老家挂坟的时间。老家说挂坟,是到祖先坟墓前祭奠。
老家有腊月里祭祖的习俗。小时候听祖父说,我家老屋原本是一座书院,1949年后才分给我家住,祖父把书院的教室装上神龛,挂上祖先牌位,做了堂屋,逢年过节便在堂屋里祭祖。不过,我从未见过祖父说的那块祖先牌位。据说,在我出生前,就被破了,连神龛也被拆了。
过去,老家春分要祭祖,清明要祭祖,冬至也要祭祖,自打拆了神龛,便只剩下大年三十祭祖了,且是悄悄地祭。那时候,年三十祭祖是村里公开的秘密。老家的习俗是大年三十早上团年,而且越早越好,据说有人半夜12点就吃团年饭了。我一直疑惑为何要那么早吃团年饭,后来听说是怕有人来串门,岔了年脚,散了一年的运气。也有人说,团年要祭祖,过世的老祖先要回来吃团年饭,外人打扰了他们,会影响到对家里人的保佑。在我看来,这两种说法都差不多。
我家吃团年饭大多时候是在凌晨四五点,也许是三四点,已经记不准确了,本来也没个定数,只要赶早就行。在我的记忆里,每年母亲叫吃团年饭,我都是睡眼惺忪,好在知道有让人垂涎的团年饭,也就没有了瞌睡。
堂屋里是平常吃饭的八仙桌,祭祖前,会摆上刀头,刀头是一块四四方方的肉,煮成半熟,祭祖专门用的。祖母在上八位摆好碗筷、酒杯,倒满酒。上八位是八仙桌的上座,在以前神龛那个方位。祖父领着父亲、幺叔、我们小字辈,一家子恭恭敬敬地面向上八位站好,堂屋里顿时鸦雀无声,气氛凝重起来。我虽然也是安安静静地站立,但大多时候并不关心祭祀,只惦记着刀头肉。我知道,祭祀结束,母亲会把它做成回锅肉。
祭祖开始,祖父口中念念有词,至于念了些什么,至今我也说不大清楚,零零星星有些印象的,是祖父说请阿爸阿妈、阿公阿婆回来团年。我还记得的是,祖父念到保佑后人,会说到我的名字。后来,祖父去世,父亲便接替祖父说那些我半懂不懂的话;再后来,祖母去世,摆刀头、倒酒的事便由母亲接着做。虽说父亲念念有词的依然是祖父念叨的那些话,但我那时已经知道,父亲口中的阿爸阿妈,便是祖父祖母。
记不清到底从哪一年起,大年三十祭祖变成了腊月里挂坟。印象中,自从父母到城里生活,腊月回老家挂坟便未间断过。那时,老屋已经被拆除,屋基地上新修了水泥火砖房子,那是村里另一家人。每年挂坟,父亲依然会从老屋出发;每年挂坟,父亲会要求过了腊月二十五。父亲说,虽然新时代不拘泥于大年三十,但也要过了小年,毕竟,是请祖先回来团年。
祖父的墓在老屋对面山梁子上。以前,梁子上种满了油菜,现在是一片柚子林。父亲说,祖父的墓傍青山而望祖屋,是风水宝地,会保佑我们。是否真的会保佑,我说不清,但我一直记得,小时候,我每得一张奖状,祖父会认认真真地贴在堂屋墙上,也会说祖先保佑的话。后来,我考上中师,又去了城里工作,祖父的话便逐渐淡忘了。
从老屋出发,穿过垄沟,爬上梁子,便看到祖父的墓。去之前,母亲早早准备好了刀头、美酒,到墓前摆好,点燃香蜡钱纸。一切就绪,父亲便开始念念有词,虽然是念过几十年的老话,但年年都有新词。我的儿子出生,在父亲保佑的名单里便多了儿子的名字,后来又多了妹妹孩子的名字;儿子上小学,父亲说最多的话便是学习;前两年,儿子大学毕业,父亲又念叨找个好工作;小妹妹的女儿上高中后,父亲开始反复说考大学的事。父亲是上世纪50年代的初中生,那个年代算是知识分子,对祈福保佑并不迷信,但每次父亲说这些话时,语气都很虔诚。
在祖父墓前,父亲恭恭敬敬鞠躬,细细心心插香,我们便跟着上香。香是三根一柱,意思是天地人,每人一柱,代表天地人和。若是有谁没有回来挂坟,父亲会认认真真做个说明,算是向祖父请假,然后让家人代上一柱香。
祖父墓的左右两边也有墓,葬的都是同一个村的老乡。每次挂坟,也给他们上香。父亲说,祖父年轻时正是大集体时代,这些人都是和祖父在一口锅里舀饭的,一起上香,一起团年,保佑村里人都好。
等到纸钱燃尽,把酒洒在坟头,燃一挂鞭炮,我们便再去挂垄沟对面山梁子上的坟,那里有幺叔的墓、曾祖父的墓、曾曾祖父的墓、叔祖叔曾的墓……
【“浣花溪”文学栏目征稿启事】
欢迎投来散文(含游记)、小小说等纯文学作品,诗歌因系编辑部自行组稿,不在征稿范围内。字数原则上不超过1500字,标题注明“散文”或“游记”或“小小说”。作品须为原创首发、独家向“浣花溪”专栏投稿,禁止抄袭、一稿多投,更禁止将已公开发表的作品投过来。作者可以将自我简介、照片附加在稿件中。邮件中不要用附件,直接将文字发过来即可。部分作品会被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副刊选用。作者信息包括银行卡户名、开户行及网点的详细准确信息、卡号、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投稿信箱:huaxifukan@qq。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在一些地方农村,清明扫墓时,往往用柴棍挂着各种颜色的剪纸,插在坟头上,或者坟的周围。纸在春风中飘扬,为清明扫墓,增添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还有一些人,他们并不到坟上去,而是在野外找一个地方,柴棍挂着纸插在地里,这种方式也称为“挂青”(扫墓),这又是为什么呢?
有一些年轻人会问,为什么我们的先人要用柴棍挂着纸来插坟?有什么寓意呢?现在一些老人大多答不上来,他们的说法是,前人这样传下来的,我们后人也就照着这么做。
清明上坟祭祖,从书面语来说叫扫墓,可是,在一些农村的口语中,把扫墓称为“挂青”。
很明显,古人用柴棍挂着纸插在坟头上,在扫墓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可以说是一种扫墓的标志。直到今天,在一些农村,这种在坟头插挂有纸的柴棍方式依然是扫墓的具体民俗表现。
那么这种做法的民俗史上来源是什么呢?
本人在上期写了《农村俗语“三月清明挂在前,二月清明挂在后”,“挂”是何习俗?》一文(有兴趣的读者朋友可翻看前期),说的是清明扫墓的时间习俗,虽然提到了“挂”的具体做法,但限于篇幅,没有把“挂青”的来源说清楚。本文再着重说说“挂青”习俗的历史来源。在农村还有一种“挂飞青”的习俗,本文一并介绍。
1、“挂青”就是扫墓“挂青”,有些人又写成“挂清”,两者可以通用,但从民俗的角度来看,“挂青”更确准一些。因有一些地方所挂的纸为白纸,或者烧纸带黄白色,再说,民间把已去世老人所有要操办的事称为“白事”,因此,在一些农村,人们又把“挂青”称为“挂白”。
我国古代讲究慎终追远,把祭祀祖先当成是一个家庭、家族、氏族的头等大事。古代祭祖有三种重要场所,一是祭祀宗庙,二是祭祀祠堂,三是祭祀祖坟。
祭祀祖坟就是祭祖扫墓,简称祭扫,我国古代又称祭墓。祭墓的习俗在秦代以前就已经有了,是一种古老的祭祖形式。具体起源于什么时候,现在已无法探究,只能笼统地说,自古就有了。
秦汉以前,祭墓时间并不统一,不管是官府还是民间,都没有形成规矩的时间,主要是根据个人的意愿,或者氏族、家族制定的规定来执行。
直到现在,在我国一些地方,也并不是所有的祭祖扫墓都放在清明期间,有的放在农历二月,有的放在中元节,有的放在寒衣节,还有的放在冬至节、除夕、大年初一等。当然,也有的地方既在清明上坟,也在其他日子上坟,只是其他的日子上坟要比清明期间上坟更重要。
实际上,这也是古代祭祖扫墓时间并不统一风俗的一种遗存。虽然在历史长河中,清明成为我国民间普遍认可的祭祖扫墓时间,但是,各地的祭祖扫墓时间并未因此而绝对统一,有一些地方仍然保存当地的祭祖扫墓时间。现在通常以“一乡一俗”这样的话轻轻带过。
“挂青”一词,从地域上来说,是长江以南比较普遍的说法,专指清明上坟祭祖扫墓。其他日子或节日上坟祭祖也好,祭祖扫墓也罢,都不能称之为“挂青”。“挂青”中的“青”,从时间上来说指的就是清明,当然也有其他的民俗内涵。
比如,长江以南的一些农村,在三年内去世的老人,子女要给老人上坟,时间在立春以后和春分以前,时间通常集中在惊蛰和春分之间,俗称“挂畲”,与“挂青”是有区别的。
2、古代扫墓并非在清明期间,而是在寒食节期间南北朝到唐朝初年,民间陆续出集中在寒食节祭墓,因没有得到官方认同,也就是没有正式列入朝廷的正式礼典,就是民间自发形成的民间祭墓活动,被称为“野祭”。
唐朝初期,朝廷曾下令禁止寒食期间祭墓。然而,老百姓仍然祭墓,而且民间祭墓的时间逐渐统一到寒食三天。其中的原因,并不是百姓不听朝廷的禁令,而是有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
相传寒食节是为纪念周朝晋国贤人介子推母子设立的,在一些地方寒食节就是祭祀介子推的节日,寒食禁火,也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母子被山火烧死这一事件。
介子推以孝母名传后世,民间对他的孝道非常崇敬,于是就在寒食节这天到野外祭祀他。在祭祀完介子推之后,顺便祭祀自己家里的祖先,朝廷虽然有禁令,但对民间祭祀介子推之说,也就无话可讲,朝廷禁令也就没有真正禁断,反而在民间越来越流行。
到唐明皇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唐玄宗下诏令应该允许这样做,并使之永为常式。据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通典》载唐玄宗的诏令如下:
“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同拜扫礼。仍编入五礼,永为恒式。”
从此以后,寒食上坟扫墓祭祀祖先是“用展孝思”,被纳入了正式礼典,官员士庶都要到郊外上坟,“以尽思时之敬”。唐朝将上坟扫墓编入通典的是寒食,还没有提到清明。
到了北宋,朝廷对上坟扫墓的时间有了进一步规定,即从寒食到清明共三天。同时,朝廷还明确规定,京城内,不论官员士庶,都必须要到城外去扫墓,以尽思时之敬。从此以后,扫墓不是个人愿不愿意去的问题,已经不是民间行为,而是每个人必须执行的礼制,必须履行的一种义务,带有了强制性质。
宋代的《梦梁录》、《宋朝事实类苑》等史料,记录当时寒食至清明期间,京城官员士庶出城扫墓的盛况。朝廷规定的扫墓时间,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车水马龙,往往把道路堵塞,整座京城几乎空荡荡的,而城郊之外则是“四野如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描绘了当时东京(今河南开封)民众出城扫墓和踏青归来的情景。
以上历史可看出,从北宋开始,因寒食节与清明节相近,北宋朝廷的强制规定,把寒食到清明三天定要祭祖扫墓的时间,清明也就正式进入祭祖扫墓的时间之内。
到了明代,祭祖扫墓在各种史料,只提清明,而没有了寒食。比如,明代明刘侗、于奕正共同撰写的《帝京景物略》有这样一段话:
“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3、“挂青”的习俗源于寒食禁火,人们把纸钱挂在墓树上古代寒食期间是禁火的,不管在家里还是野外,人们都不举火,吃冷食。最早寒食节,为一个月,后来渐渐变成三天。现在的农历之中,仍然还有寒食节这一说法,只有一天,即清明节的前一天。
寒食祭墓地在野外,古代禁止用火,人们只能带酒食瓜果之类的供品祭祖,不能点香烛,更不能烧纸钱之类。
据史料记录,实际上寒食禁火在周朝时就开始了,主要是冬季过后,野外的大量枯草落叶并没有腐烂,遍布原野。春暖花开的季节,随着气温的回升,枯草落叶变得非常干燥,在阳光的照射下,只要有一点火星就能点着。春风吹拂,又加强了火势,枯草落叶燃烧的速度非常快,蔓延的速度也非常快,容易造成大面积的火灾,给农村和农民带来巨大的损失。
现在春季仍然是山火的高发期,是重点防火期。如今有现代化山火扑救的装备,但是,扑救春季的山火还是非常困难,更不用说没有任何装备的古代了。因此,当时朝廷禁火就是为了防止民众在野外用火时,一不小心就会引发山火。
后来,寒食节被民间附会了一些历史传说,晋文公为报答介子推的割股救命之恩,进山寻找躲进山里的介子推。由于找不到介子推,晋文公就下令放火烧山,想用火逼他出来。但介子推不为所动,母子宁被山火烧死,也不肯出山,结果就发生了介子推母子被活活烧死的悲剧。
从此以后,晋文公下令,每年在介子推遇难的这几天,禁止所有的地方举火。人们没有火做饭,只能食用之前准备好的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传说故事之一。
古代寒食节上坟扫墓,不准用火,既是寒食节禁火的传统,同时也是为了防止上坟扫墓时引发火灾。因此,在宋代时,上坟祭祖扫墓是不允许在坟头烧纸钱和点香火的。
关于纸钱的出现,现在史学界尚有争论,有的认为唐代还没有纸钱,在北宋时期才出现;有的则认为,汉代发明造纸术后,不久后就有纸钱。而北宋以后,纸钱在祭祀祖先时广泛使用,这一点是没有争论的。
北宋都城东京从寒食到清明这三天,市民出城扫墓的情景,《梦梁录》有这样的记载:
“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四野如市,以尽思时之敬。”
寒食到清明,京城民众出城上坟扫墓的人数之多,用“四野如市”来形容。按照传统惯例,防火是重点,野郊必须禁火,既不能点香烛,也不能“焚楮锭次”。楮锭,就是楮钱,纸锭,也就是纸钱。
不能烧纸钱怎么办呢?那时人们想出两种方式:一种是把纸钱放在坟头。二是把纸钱悬挂在墓树上。
这两种方式在如今农村祭扫中,仍然还在使用,一般来说,纸钱放在坟头这种方式在中原一带的农村比较普遍,纸钱悬挂在墓树上则在南方农村比较普遍。只不过第二种方式,纸钱悬挂的不再是墓树上,而是挂在柴棍上,并插在坟头上或者坟墓周围,以柴棍代表“墓树”。
为什么会中原等一些地区与南方等地区,会出现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呢?这主要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
纸钱放在坟头的方式,在宋代的中原地区,主要是普通百姓人家。普通人家的坟墓的环境办法讲究,周围大多种不起树木,也就没有墓树。在扫墓时,因为禁火,不能焚烧纸钱和香烛,又没有墓树可挂纸钱,只好搁在在坟头上。人们把纸钱放在坟头上时,用泥土压住纸钱,免得风刮走。这种方式直到现在,中原很多地方扫墓时,仍然按照这种传统做。
扫墓时把纸钱悬挂在墓树上,这种方式在北宋时期本来流行于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一些富贵人家。因为当时能够在坟墓周围植墓树的人家,说明对坟墓的环境比较讲究,占地也比较宽阔,古代只有官宦人家和富裕人家才能做到。寒食到清明扫墓时禁火,不能焚烧纸钱,于是,这些人家就把纸钱悬挂在墓树上。
北宋覆亡后,赵构定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重新建立宋朝,史称南宋,因南宋不断与金交战,公元1138年南宋迁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这样中原一带的民众大举南迁,在中原一带形成的寒食清明扫墓的习俗,也随民众南迁而带到了长江以南地区。
中原民众举家随南宋南迁后,大多定居在长江以南各地。人的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老人死后就埋葬当地。如此南迁的人家就有了先人坟墓,到了寒食清明时节,后人要上坟祭祀扫墓。
他们按照在中原时的惯例,不用焚烧纸钱和香烛,而是将纸钱挂在墓树上。可是,这些人南迁不久,坟墓四围并没有种植的墓树,而南方多山,山上树木多,于是,人们砍柴棍当成墓树挂纸钱,插在坟头或者坟的四周,就像是送葬中为死者招魂的旗帜一样,使祭祖扫墓更加增添了一分悲壮的色彩,与当时南迁民众的思乡心理相吻合。
这种做法渐渐影响了当地居民,并在当地形成了一种新祭扫方式。因为是在清明期间扫墓,民间把这种挂纸钱的扫墓方式,称为“挂青”(挂清)。至此,“挂青”就成为长江以南地区很多地方祭祖扫墓的代名词。
长江以南有些地区农村扫墓时,既将纸钱挂在柴棍上,也往坟头放置纸钱,这应该是中原民众将两种扫墓放置纸钱方式带到长江以南,是两种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习俗。
4、“挂飞青”又是什么样的习俗?“挂飞青”这种习俗,实际上也称“挂青”。这种名称虽然是长江以南地区的说法,实际上,这种习俗也是始于北宋时京城东京一带。
北宋朝廷对上坟扫墓的时间规定为从寒食到清明三天,“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这是对有坟墓在京城郊外的人家而言的。东京是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各地人向往的地方,除了当地居民外,很多人都是从外地来京城从事各种营生的,但并没有在此落户,是临时居住,古称为“客居”,相当于现的“流动人口”。这些人的祖坟大多在老家,并不在郊外,他们出城,无非去踏青看凑热闹,祭祖扫墓就没有他们的事。
然而,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祖先,对祖先“尽思时之敬”是人之常情。古代交通不便,路途遥远,想回乡祭扫非常困难,也很难做到。于是,当时出现了一种寒食清明的另一种祭扫方式——望祭。也就是客居他乡的人,到郊外向着家乡的方向,遥祭祖先。祭祀时,祭祖的人将纸钱撕裂,向家乡方向的空中撒去,称为“擘钱”。
南宋时期,随南宋朝廷南迁的民众,无法回到家乡祭祖扫墓,每年清明的时节,人们面向中原故乡“望祭”。他们把纸钱挂在柴棍上,朝故乡方向插在地上,祭扫祖先。这一种“挂青”方式,俗称“挂飞青”。
到后来,除了客居他乡无法回乡扫墓的人,用“挂飞青”的方式祭扫外,一些人无法找到祖坟,或者因某种原因先人连坟墓都没有,或者先人原来有坟墓,因某种原因坟墓消失了,每当清明时节,人们到野外(有坟的在原坟址上或附近,没有坟的到溪水、河边)纸钱挂在柴棍上祭祖,称为“挂飞青”。
另外,这里随便提一下,现在有一些人说,清明祭扫烧纸钱有上千年历史。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从现存的史料来看,清明清明祭扫烧纸钱是从明代才开始的。
前面提到过明代《帝京景物略》一书中就有“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这句话中的“焚楮锭次”,其意思就是烧纸钱等祭品。
唐宋时期,寒食清明扫墓是禁止用火,连香烛者不准点燃,坟头烧纸钱更是禁止。也就是因为如此,才有了流传至今的用柴棍挂纸插坟,以及把纸钱放在坟头的习俗,也才有了“挂青”和“挂飞青”的民俗名称。
现在农村清明祭祖扫墓,提倡文明祭扫,为了防止发生山火,污染环境,禁止野外用火。事实上,用无烟无火的方式“挂青”(祭扫),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了,也是我国古人传统,值得现在农村民众借鉴。
4月4日,农历的三月初四。今天就是民间的传统节日,寒食节。大多数人对清明节比较熟悉,寒食节或许不太知道,因为寒食节在清明节前的一二天,这两个节日都会祭祖,所以人们习惯把这两个节日一起当清明节过,但是寒食节上坟其实也有着自己的讲究,来一起看看吧。
7件事情不能忘1、上坟流程
老人们很看重这一点,往往都会叮嘱家里的年轻人提前去墓地打扫卫生,清除杂草,干干净净的祭祖。上坟的一般流程是:墓地修整—上香—上祭品—敬酒—烧纸钱拜祭—放炮送别。
2、上坟时间
一般来说不要晚于下午3点即可。因各地习俗不太一样,墓地也有远有近,最好是在上午进行。
3、禁食
去墓地之前最好不要吃东西,尤其是荤食,可以吃点素食,并且着装不要花里胡哨,要整洁简单,显示对先人的尊重。
4、别去访友
老人说,祭祖的时候,访友会给人家带去不吉利。所以回家祭祖的朋友尽量不要串门访友。
5、外人不要陪同
寒食节上坟祭祖,往往是自家人去祭拜,不能是男女朋友关系的,或者上下级关系的陪同祭祖,容易不和。
6、祭祖顺序
如果是一家人去墓地拜祖的话。祭拜之时注意顺序,父母儿女以此类推。不能乱了辈分。
7、孕妇不祭祖
墓地环境对孕妇身体健康有影响,尽量不要去祭祖,而且长途跋涉对胎儿也不利。
6大禁忌要注意1、床头挂风铃
如果有朋友喜欢在床头挂风铃,这一天一定要摘下来,因为在老人眼里,风铃是可以招纳鬼魂的器物,这一天晚上,挂风铃容易招纳一些看不见的东西。
2、乱烧纸
祭祖是要烧纸,但一定要去特定的地方烧纸,这一天乱烧纸,容易招来很多“好兄弟”。
3、衣服不要挂在外面
老人说,这一天会有很多鬼魂出没,如果衣服挂在外面,被他们发现了,晚上就会把你好看的衣服借去穿,留下味道,自己穿就容易不吉利。
4、妇女不要外出
这一天,阴气较重,家里妇女体寒的,一定要注意居家不要外出,否则影响身体健康。
5、纸钱焚烧要彻底
祭祖的时候,如果带去了衣服,纸钱以及其他的冥币都要全部烧掉,而且是烧尽,不要有残留。留下一点就会前功尽弃,对自己的事业不利。
6、天黑后不要去坟地
白天祭祖之时,不能在坟前嬉笑游戏,更不能说脏话,或者出言不逊,天黑后更不能前去墓地,这些都是对先人的不尊重。
大家尽量要按照当地习俗祭祖,不懂得或者不明白的最好咨询一下当地老人,他们都会告诉你一些传统祭拜方式的。千万不要自以为是,按自己的想法祭拜,否则只会弄巧成拙,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无论是寒食节还是清明节,祭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按照老传统来就一定不会出差错,希望大家都能如愿以偿。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