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正宁黄帝陵
秦代的阳周故城,汉代的阳周县,究竟在何处?时至今日,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我们先看看甘肃省正宁县,罗川古城的历史记载,在历史上曾六易其名:
西汉置阳周县,东汉称泥阳(治在今宁县),
北魏重置阳周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因“罗水出于川”,改为罗川县;
唐天宝元年(742),因在罗川东10里挖出27尊玉面真人像,唐玄宗遂将罗川改名为真宁县;
清雍正元年(1723)因避世宗“胤禛”讳,更名为正宁县。
罗川古城
此间,正宁县治皆在罗川,18年(1929)县治迁往山河,至此罗川县治时间长达1509年。
那么历史上的阳周县,究竟在不在甘肃省正宁县?
陇东学院张耀民先生,撰写了 《黄帝冢原址考——黄帝冢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等三篇文章, 其中对西汉阳周在正宁的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此后,《庆阳地区志》也对此事作了肯定的记述。
即使这一辈人说不清, 下一辈人还可以继续再说再论。
由于阳周故城和桥山、黄帝冢、秦直道、蒙恬墓等文化古迹连在一起,如今这些古迹尚在,这就不得不将它的来龙去脉讨论清楚了。
真实的历史记载是什么?
最可信的应当是当时当朝的记载, 也就是说汉代的县应当以汉代的记载。
罗川古城
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究:
第一、 西汉阳周县,和桥山分不开的。
《史记·五帝本纪》曰: “黄帝崩,葬桥山” 。
《史记·孝武帝本纪》曰: “其来年冬,上议曰:古者先振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泽兵须如” 。
《列仙传》云:“轩辕黄帝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还葬桥山” 。
这里都点出了桥山,但未说桥山在什么地方。
班固《汉书·地理志》曰: “上郡,秦置。县二十三(有肤施、独乐、阳周、襄乐、奢延、龟兹、定阳、高奴、望松、宜都、白土等) ,阳周、桥山在南,有黄帝冢” 。
这里指出桥山在阳周县的南部,有黄帝冢。
正宁黄帝冢
从今天正宁县的邻县分析,白土即今旬邑县的一部分,与正宁南部接界,襄乐在正宁北部接界,独乐在正宁中部。
今正宁县榆林子镇所辖的长乐、 乐兴、乐子、文乐、乐南方等村名,皆以独乐县所留名。
用今古名称对照,可知古阳周县和桥山的位置。
《魏书·地理志》曰: “阳周,前汉属上郡,后汉、晋罢,后复属,有桥山、黄帝冢、泥阳城、高平城、秋水……” 。
这里进一步明确了桥山和阳周县的位置。
泥阳即泥水之阳,泥水即今纵贯庆阳南北的马莲河,汉称泥水。
泥阳城,即泥阳县城,辖今宁县地域。
宁县同正宁相连接界。
《汉志》记: “泥阳,有泥水,出郁郅北蛮中” 。
郁郅即今庆城县,属庆阳市辖。
高平城在今镇原,也归今庆阳市辖。
那么古阳周县在什么地方,这还不清楚吗?
所以后来的唐宋诸志,皆以正宁为古阳周。
这里还有一个上郡,在什么地方的问题。
据史料记载,秦汉的上郡,和北魏的上郡并不在一个地方,管辖范围也不一样。
上郡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义渠古国
早在公元前408 年,魏文侯命吴起伐秦,一举攻下了洛水以东五座城池,在那里建立了西河郡。魏武侯执政时,又发兵五万,攻占了上郡。
公元前 352 年,秦国击败魏国,夺去西河郡和上郡。
所以那时的上郡并不在今陕西省的北部,而在陕西的中南部。
那时上郡的郡治在肤施,即今延安西南部的桥山(子午岭)东麓,同汉襄乐县接界。
汉代曾在绥德置雕阳县,晋为赫连勃勃所居,后魏在此置上郡,从此上郡郡治北移。
后魏的上郡并未管辖阳周县。 因那时阳周县已归豳州赵兴郡(今宁县)辖。
由于有些人把两个不同朝代的上郡混在一起, 于是秦汉时代的上郡就到了陕北的绥德, 阳周县到了子长、子洲一带,桥山也随之到了横山。
这就是阳周县和桥山错位的实情。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桥山即子午岭。
《元和郡县图志》云: “子午山,一曰桥山” 。
《明史·地理志》云: “桥山,即子午岭” , “上郡阳周县南有黄帝冢” 。
《读书方舆纪要》卷五十七载: “桥山,也曰子午山,亦曰子午岭,宁州东百里” 。
这里明确肯定子午岭在宁州 (今宁县) 东百里。
同时,子午岭也在阳周(今正宁)东部,即有黄帝冢的桥山。
如果汉阳周县在陕北北部的话,那里就应该有子午山或子午岭。
但是子午岭明明耸立在陕甘边界,南北走向、并且是泾洛二河的分水岭,怎么会跑到陕北去了?
至今, 甘肃省庆阳市有子午岭林业管理局, 正宁、 宁县、 合水、华池四县有子午岭林业管理分局。
子午岭东坡的陕西省境内也有桥山林业局。
这都雄辩地说明子午岭、 桥山和古阳周县同今正宁县的关系。
由于从桥山到子午岭,它的名字一直从古代沿用至今, 所以和它连在一起的阳周县,基本上不可能跑到其他地方。
子午岭
第二、西汉阳周城,和黄帝陵是分不开的。
上面已引汉代的文献说明阳周县有桥山,桥山上有黄帝冢,并说明汉上郡同魏上郡的不同。
所以南北朝以后的各个朝代均记载黄帝冢就在阳周县。首先是《史记》三家洼均记载了同样的话。
《史记集解》 记 “黄帝冢在上郡桥山” 。
《史记正义》引: “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 。
《地理志》云: “上郡阳周县桥山南有黄帝冢” 。
唐《通典》记: “宁州罗川县:汉阳周县,今县城是。后魏为显州,隋改为罗川,天宝初改为真宁,有桥山黄帝葬处” 。
此后各朝各代,均对这些记载作了肯定,并有同样的记述。
明嘉靖年间的《庆阳府志》还记有“阳周之桥山有黄帝冢”,“桥山陵寝在县东子午山旁” 。
经实地勘察,在今正宁县(汉阳周、唐真宁)境东,旧罗川县城东八十里的子午山旁确有一古冢,当地人称“仙人坟(先人坟) ” 。
《正宁县志》记: “在县东南湫头镇东北西头村之桥山,当谷一峰耸起,草木葱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镌字曰: ‘黄帝葬衣冠处’ ” 。
此地今属五顷原回族乡管辖。在此乡二顷原村和五顷原村之间, 确有一山丘耸起,分外壮观。
证明正宁县的黄帝古冢是存在的, 古阳周县即今正宁县更不待说。
正宁黄帝冢
如果有人硬要说汉阳周县在陕北绥德的话,那么请问:陕北绥德有黄帝冢吗?
历朝历代有文献记述吗?
黄帝冢遗址在哪里呢?
能让大家参观一下吗?
现在查来查去, 说汉阳周在陕北的只有一家之言, 那就是被人多次修改过的北魏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 。
《水经注》卷三曰: “奢延水,又东走马水,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古城南山。昔二世赐蒙恬死于此,王莽更名上陵畤,此有黄帝冢”。
对此一家之言, 历朝历代史学家均未置可否,多数志书也未支持此种观点。
特别是隋唐宋金元诸志,均明确指出阳周县汉属:上郡,有桥山和黄帝冢,隋改为罗川县,唐改为真宁县(即今正宁县) 。
只有《大清一统志》曰: “据《水经注》 ,古阳周走马水应在今延安府北界, 真宁之阳周乃后魏侨置,非故县也。
桥山、黄帝陵皆当据《水经注》改入延安府” , 《嘉庆一统志》又云: “阳周故城在安定县北九十里” 。
清代的资料来源,仍是 《水经注》 的一家之言,既无其他文献记载, 也无实地考察的实物作证据。
岂不知,庆阳地区也有走马水和奢延川,并且有大延川和小延川,小延川即奢延川,两川汇合后名曰襄乐河,走马水即是从东北汇入奢延川的固城河, 这些河水都发源于桥山西麓,从东北向西南流, 并经过魏长城入泥水。
如果 《水经注》说桥山和黄帝冢都在陕北的话, 那这么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
为什么自北魏至今,已一千五百多年,依然无人问津呢?
无人寻找定位呢?
看来此事有假,历史不曾承认。
只有正宁县的黄帝冢、桥山(子午岭)堂堂正正,既有文献记录,又有古迹可证。所以我们说,古阳周县即今正宁县也。
罗川古城
第三、 汉阳周县,泥阳县是连在一起的。
西汉时, 虽然阳周同泥阳不在一个郡(泥阳属北地郡,阳周属上郡) ,但是他们的土地却是连在一起的,是邻县。
因为泥阳的取名源于泥水,泥水发源于“郁郅的北蛮中”。
这明明指的是今天的马莲河。
泥阳当在马莲河畔,即泥水之阳, 地点当在古宁州,今宁县。
历代宁县县志和州志,都有汉泥阳这个建置沿革。
有的学者引用《史记正义》 的话说,泥阳名字来源于泥谷水,在罗川县北三十一里,即今宁县的米桥乡。
这是与事实不符的,三十一里恰在正宁永正乡,即阳周古县城。
今米桥乡从来没有发现过,建县达四百余年的古老城池,而且这里距离罗川城约六十里。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不符合实际的记载?
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 东汉时, 北方少数民族南侵,北地郡的富平县,曾从今宁夏南迁彭原, 并且又南迁陕西, 以后又返回, 又再南迁多次,直迁到今陕西富平。
那时泥阳县城确实也南迁过,比如从古泥阳城(今宁县)迁往阳周城,东汉废阳周、独乐二县,将其改属泥阳。 在正宁的建置中确实是这样沿革的。
这样改迁后的阳周城就变成了泥阳城,距隋唐罗川城恰是三十一里。
东汉末年,北地郡和泥阳县,继续南迁至陕西合阳、蒲城一带。
这也证明泥阳同阳周,原是两个山水相连的邻县。
当时襄乐是位于泥阳东部、阳周的北部,山水相连,所以东汉废襄乐后,其土地也并入泥阳县。
那时,襄乐、阳周、独乐虽废,但土地都归属北地郡泥阳县管辖, 这便是各朝代志中所说的,正宁县西汉属阳周、 东汉属泥阳的原因所在。
如果西汉阳周在陕北子长县的话,东汉时他怎能远隔数百里同襄乐县一起并入泥阳呢?
关于泥阳城是否在今宁县城的问题,汉代班彪的《北征赋》中有这样的记述“历云门”,“息郇邠”,“慕公刘之遗德” ,说明他到了公刘邑(今宁县城西庙嘴坪) 。
然后“登赤须之长阪” ,说明他上了一个长坡, “入义渠之阳城” 。
他在义渠城里“忿戎王之淫狡,秽宣后之失贞” ,又想到“过泥阳而太息兮,悲祖庙之不修” 。
除云门和郇邠之外,其他路途均在今宁县,即公刘邑、泥阳、赤须之长阪、义渠旧城。
有些学者,为了将义渠城放在宁县城的公刘邑,一而在、再而三地说什么,古代城池都放在水边, 用吃水来说明和肯定一切, 却不顾史料文献的记述,及考古学者的现场考察结果。
试问既然义渠城一定在水边, 那么和它并存的泥阳城为什么要放在米桥呢?
蒙恬墓群
米桥不是在高原上吗?
还有西汉略畔、 东汉富平不是也在高原上吗?
后来的彭原、桐川、长武诸县也都在高原上。
还有,既然宁县庙咀坪只有见方数十亩大地方能放下一个国都, 说明这个都城并不大,人口并不多,它和一般县城不差上下,即使放在高原上也会有水吃的。
由于一些学者把义渠城放在庙咀坪,逼得泥阳县城无处安身。 一个长达 400 余年的古老县城至今竟然杳无踪迹, 这不很奇怪吗?
明清《庆阳府志》上说,宁县有个泥阳里, 地点都标在原正宁县的平子地界。
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西魏时,在正宁县境曾设过两个军城, 即惠涉军和泥阳军,这个泥阳军城恰在平子(古阳周地) ,现在城址尚在。
在这里,绝不否定正宁东汉时是泥阳县辖地的事实,但是可以肯定:
西汉泥阳确在今宁县庙嘴坪。
西汉阳周在今正宁永正乡。
义渠县城在宁县西北五十里焦村乡西沟村。
这里不但有古城遗址, 有地下文物, 还有清赵本植先生在 《庆阳府志》 中的西北五十里的记载, 还有 《甘肃通志》义渠城在“宁县西北四五十里”的记载。
由于西汉泥阳和阳周县的密切关系,可以断定:西汉阳周确在正宁,东汉泥阳曾驻正宁。
现在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就是谁的学术权威大,谁的职位高,谁的话就是真理,甚至句句是真理,后人不得破齿,这是一股很不好的风气。
权威大的人不一定每句话都是真理, 就拿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来说,
他的《史记》中就有不符合科学史观的记述, 如他把五帝及后代子孙,都说成是黄帝族一个老祖母的血脉后裔,
还对周先祖不窋和公刘迁戎狄的记述,存在着自相矛盾的问题。
蒙恬墓
第四、汉阳周县,同秦直道、蒙恬赐死地是连在一起的。
秦直道在什么地方?
许多历史学家,经过实地考察早有定论。
史念海教授早在20 世纪 70 年代, 就考察了秦直道的走向,认为秦直道从陕西淳化县北梁武帝村开始,沿陕甘边境的子午岭岭脊(桥山)北上,经甘肃正宁、宁县、合水、华池和陕西定边县, 然后到内蒙古包头市西。
此后,陇东学院教授彭羲、李仲立、刘得祯、庆阳市博物馆馆长李红雄、 市文物局局长杜养惠等 10 多人,先后对秦直道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写出了较有说服力的论文。
2013 年国务院批准,将秦直道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北巡朔方,沿秦直道返回时,曾路过正宁祭奠了黄帝陵。
由于秦直道是秦大将蒙恬,于秦始皇三十五年率 30 万大军修的,直到三十七年直道还未修成,秦始皇病死,秦二世胡亥假传圣旨赐蒙恬死。
蒙恬被杀于阳周、死于阳周、葬于阳周,即此城,一名驰武城,西魏置显州,后废。
以上这些史料,又把阳周县、 秦直道、 黄帝陵、子午岭 (桥山) 和蒙恬赐死地连在了一起。
这说明阳周县就在秦直道旁, 蒙恬墓就在秦驰武城、 汉阳周城附近。
有秦直道作证,我们还能说阳周县在陕北子长县吗?
陇东学院彭羲教授,曾专程去陕北考察, 发现那里所谓的蒙恬和扶苏墓其实是两个烽燧, 夯筑痕迹明显。
自古至今,埋人是不会用夯筑的。
那么正宁的蒙恬墓是否是真的呢?
蒙恬墓
在正宁县的永正乡蒙恬洼村,确实有一高大的墓冢,自古被称为蒙恬墓,连这个村子也是以蒙恬的名字命名的。
该墓曾先后被盗数次,墓冢也被当地群众挖土毁坏,只留下墓穴。
2012 年正宁县文化局,决定发掘查看一下这个墓穴。
经深入挖掘,发现以下情况:
1.此墓穴很大很深,是一个朝廷官方官吏墓穴;
2.有放置不规则的一堆骨头,骨头之上有很多木炭掩盖;
3.墓穴中有少量钱币,经专家认定是汉代钱币。
于是有人说“此墓是一座汉墓” ,也就是说这个墓不是蒙恬墓。
难道这又是一个假墓不成?
但是,经过一些懂行的专家分析,认为这座墓才真正的蒙恬墓。
其原因有三:
首先是它确实是一座墓,而不是烽燧。
其次,正宁县秦汉时代无人在朝廷任大官,也没有外籍官员死在此地,只有蒙恬死在这里,不但影响了村名而且已记入史册。
再次,蒙恬墓发现汉代钱币,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是历史上秦汉相接, 汉承秦制, 汉钱也许就是昔日的秦钱;二是, 蒙恬墓有变迁。
大家可以这样理解:蒙恬昔日以罪臣被赐死, 他死后谁还敢将他厚葬呢?
当时随便挖个坑掩埋一下就行了。
可是,汉朝是以反秦夺取的。
汉朝廷对蒙恬的死是一清二楚的, 念起蒙恬曾为国家筑长城、修直道和 镇守边关之伟大功勋,重新埋葬,树碑造墓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墓中有汉钱并不奇怪。
其墓中有一堆不成人形的骨头, 说明此墓是后人搬迁的。
这是我们从另一条思路中找出的原因,虽然这是推测,但这样分析和理解比用烽燧造假,更有说服力。
正宁县志
说了上面这么多, 只是为了证明西汉阳周县城,就在正宁县。
但是,反对这个观点的人,还有几种说法需要澄清:
一是,阳周郡之说。
成书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 年)的《中部县志》称:“秦置上郡阳周,即翟道县”。
乾隆钦定《今古图书集成》,在真宁县建置沿革中有“汉为阳周县……后置阳周郡”。
这其实是为了,将黄帝陵放在中部县(今黄陵县)作出的掩耳盗铃之举。
历史上阳周一直是一个县,从未设过郡,而且阳周县先归汉上郡辖,后归北魏豳州赵兴郡辖,而汉翟道县是左冯翊下属的二十四县之一, 根本不在一个郡, 怎会出现这样的笑话?
这些内容,是这些志书的作者在熟读史书后, 觉得要争黄帝陵,阳周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于是编造了本来就没有,但必须有的一个谎言。
二是,阳周侨置之说。
《大清一统志》引《水经注》的话说,古阳周在陕北安定县北界,真宁之阳周乃后魏侨置,非古县。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应弄清什么是侨置。
所谓侨置应在同一时代, 即甲地政府因某种原因侨置乙地,但并不管辖乙地。
在革命战争年代, 庆阳地区的合水县政府,因县城被解放区政府占领,将县城曾先侨置于宁县南义井村, 后侨置于西峰镇合水巷,但它并不管辖西峰镇。
这种侨置均在同一时代。
而汉上郡阳周同北魏阳周中间相隔东汉、三国、晋三个朝代,长达四百余年, 如何侨置。
而且从正宁建置史考察,北魏阳周确属实体,并非侨置。
所以北魏之后的历代志书都说,正宁阳周是重置和复置的,只有清代说是“侨置” 。
这究竟是北魏的郦道元先生糊涂了?
还是后人修改了呢?
暂存疑。
正宁秦直道
三是,隔山隔水之说。
《大清一统志》的撰稿者以肯定的口气说:“唐宋诸志皆以正宁为古阳周,桥山、黄帝陵均在县境。
但以地理考之,真宁在子午山西,其东北(其实是东)为中郡县,乃汉翟道县,属左冯翊。
右北为直路县,属北地郡。
又北至鄜州,始为汉上郡境。
阳周既属上郡,不应跨越重山在真宁县也”。
这是他们不承认正宁县,是汉上郡阳周县的唯一的理由:一是正宁县同古上郡隔山隔水, 地不相连,二是正宁距上郡很远。
这种判断是缺乏历史和地理知识的表现。
他们只看到正宁和鄜县不接界,却没有看到襄乐县,既同汉上郡的驻地肤施和邻县鄜县接界,正宁又同襄乐接界的事实。
罗川古城
独乐和白土同正宁接界。
翟道县虽在正宁东部,但不改变正宁北部边境同上郡相连的事实。
我们不能用现代的区划,来衡量古代的区划,比如古代的肤施(今延安)不在现在的延安,而在子午岭东麓, 同襄乐接界。
我们翻开汉代上郡、北地和安定三郡的区划图,不难发现这是在特殊情况下,为了巩固支援北部边境所做的特殊区划。
安定郡的北部到达宁夏的黄河边上,但它的南部却在泾水一线。
北地郡更是一个南北狭长的地形,它的北部灵州远在宁夏的黄河边上,南部的戈居和鹑觚县在今长武、彬县附近。
而上郡也和北地郡地形十分相似, 南到白土 (今旬邑、淳化), 北到秦长城。
这三个郡各有一条主干道南北贯通,即回中道(安定) 、泥阳古道(北地) 、秦直道(上郡) ,其所属县均在古道上或古道两旁。
这样搞 区划并非无知, 而是政治军事活动的需要。 古代如此,现代也如此。
我们知道甘肃是一个狭长的省份,东西远距三四千里,这样区划是无知吗?回答是:并非无知,而是需要。而今天又有谁说这不对呢?
又有谁能改变呢?
其中的逻辑就不详说了,留待有心人去思考吧。
上面说了那么多的话, 但归根到底只是一句话:汉阳周地点搬不得。
因为它和桥山、子午岭、黄帝古冢、秦直道、蒙恬墓连在一起,一动皆动,一定皆定,再大的权威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常言道:人性好改,山水难移。
山不倒,水不转,岂之奈何!
正宁黄帝陵
秦直道遗址
正宁黄帝陵
秦代的阳周故城,汉代的阳周县,究竟在何处?时至今日,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我们先看看甘肃省正宁县,罗川古城的历史记载,在历史上曾六易其名:
西汉置阳周县,东汉称泥阳(治在今宁县),
北魏重置阳周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因“罗水出于川”,改为罗川县;
唐天宝元年(742),因在罗川东10里挖出27尊玉面真人像,唐玄宗遂将罗川改名为真宁县;
清雍正元年(1723)因避世宗“胤禛”讳,更名为正宁县。
罗川古城
此间,正宁县治皆在罗川,18年(1929)县治迁往山河,至此罗川县治时间长达1509年。
那么历史上的阳周县,究竟在不在甘肃省正宁县?
陇东学院张耀民先生,撰写了 《黄帝冢原址考——黄帝冢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等三篇文章, 其中对西汉阳周在正宁的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此后,《庆阳地区志》也对此事作了肯定的记述。
即使这一辈人说不清, 下一辈人还可以继续再说再论。
由于阳周故城和桥山、黄帝冢、秦直道、蒙恬墓等文化古迹连在一起,如今这些古迹尚在,这就不得不将它的来龙去脉讨论清楚了。
真实的历史记载是什么?
最可信的应当是当时当朝的记载, 也就是说汉代的县应当以汉代的记载。
罗川古城
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究:
第一、 西汉阳周县,和桥山分不开的。
《史记·五帝本纪》曰: “黄帝崩,葬桥山” 。
《史记·孝武帝本纪》曰: “其来年冬,上议曰:古者先振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泽兵须如” 。
《列仙传》云:“轩辕黄帝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还葬桥山” 。
这里都点出了桥山,但未说桥山在什么地方。
班固《汉书·地理志》曰: “上郡,秦置。县二十三(有肤施、独乐、阳周、襄乐、奢延、龟兹、定阳、高奴、望松、宜都、白土等) ,阳周、桥山在南,有黄帝冢” 。
这里指出桥山在阳周县的南部,有黄帝冢。
正宁黄帝冢
从今天正宁县的邻县分析,白土即今旬邑县的一部分,与正宁南部接界,襄乐在正宁北部接界,独乐在正宁中部。
今正宁县榆林子镇所辖的长乐、 乐兴、乐子、文乐、乐南方等村名,皆以独乐县所留名。
用今古名称对照,可知古阳周县和桥山的位置。
《魏书·地理志》曰: “阳周,前汉属上郡,后汉、晋罢,后复属,有桥山、黄帝冢、泥阳城、高平城、秋水……” 。
这里进一步明确了桥山和阳周县的位置。
泥阳即泥水之阳,泥水即今纵贯庆阳南北的马莲河,汉称泥水。
泥阳城,即泥阳县城,辖今宁县地域。
宁县同正宁相连接界。
《汉志》记: “泥阳,有泥水,出郁郅北蛮中” 。
郁郅即今庆城县,属庆阳市辖。
高平城在今镇原,也归今庆阳市辖。
那么古阳周县在什么地方,这还不清楚吗?
所以后来的唐宋诸志,皆以正宁为古阳周。
这里还有一个上郡,在什么地方的问题。
据史料记载,秦汉的上郡,和北魏的上郡并不在一个地方,管辖范围也不一样。
上郡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义渠古国
早在公元前408 年,魏文侯命吴起伐秦,一举攻下了洛水以东五座城池,在那里建立了西河郡。魏武侯执政时,又发兵五万,攻占了上郡。
公元前 352 年,秦国击败魏国,夺去西河郡和上郡。
所以那时的上郡并不在今陕西省的北部,而在陕西的中南部。
那时上郡的郡治在肤施,即今延安西南部的桥山(子午岭)东麓,同汉襄乐县接界。
汉代曾在绥德置雕阳县,晋为赫连勃勃所居,后魏在此置上郡,从此上郡郡治北移。
后魏的上郡并未管辖阳周县。 因那时阳周县已归豳州赵兴郡(今宁县)辖。
由于有些人把两个不同朝代的上郡混在一起, 于是秦汉时代的上郡就到了陕北的绥德, 阳周县到了子长、子洲一带,桥山也随之到了横山。
这就是阳周县和桥山错位的实情。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桥山即子午岭。
《元和郡县图志》云: “子午山,一曰桥山” 。
《明史·地理志》云: “桥山,即子午岭” , “上郡阳周县南有黄帝冢” 。
《读书方舆纪要》卷五十七载: “桥山,也曰子午山,亦曰子午岭,宁州东百里” 。
这里明确肯定子午岭在宁州 (今宁县) 东百里。
同时,子午岭也在阳周(今正宁)东部,即有黄帝冢的桥山。
如果汉阳周县在陕北北部的话,那里就应该有子午山或子午岭。
但是子午岭明明耸立在陕甘边界,南北走向、并且是泾洛二河的分水岭,怎么会跑到陕北去了?
至今, 甘肃省庆阳市有子午岭林业管理局, 正宁、 宁县、 合水、华池四县有子午岭林业管理分局。
子午岭东坡的陕西省境内也有桥山林业局。
这都雄辩地说明子午岭、 桥山和古阳周县同今正宁县的关系。
由于从桥山到子午岭,它的名字一直从古代沿用至今, 所以和它连在一起的阳周县,基本上不可能跑到其他地方。
子午岭
第二、西汉阳周城,和黄帝陵是分不开的。
上面已引汉代的文献说明阳周县有桥山,桥山上有黄帝冢,并说明汉上郡同魏上郡的不同。
所以南北朝以后的各个朝代均记载黄帝冢就在阳周县。首先是《史记》三家洼均记载了同样的话。
《史记集解》 记 “黄帝冢在上郡桥山” 。
《史记正义》引: “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 。
《地理志》云: “上郡阳周县桥山南有黄帝冢” 。
唐《通典》记: “宁州罗川县:汉阳周县,今县城是。后魏为显州,隋改为罗川,天宝初改为真宁,有桥山黄帝葬处” 。
此后各朝各代,均对这些记载作了肯定,并有同样的记述。
明嘉靖年间的《庆阳府志》还记有“阳周之桥山有黄帝冢”,“桥山陵寝在县东子午山旁” 。
经实地勘察,在今正宁县(汉阳周、唐真宁)境东,旧罗川县城东八十里的子午山旁确有一古冢,当地人称“仙人坟(先人坟) ” 。
《正宁县志》记: “在县东南湫头镇东北西头村之桥山,当谷一峰耸起,草木葱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镌字曰: ‘黄帝葬衣冠处’ ” 。
此地今属五顷原回族乡管辖。在此乡二顷原村和五顷原村之间, 确有一山丘耸起,分外壮观。
证明正宁县的黄帝古冢是存在的, 古阳周县即今正宁县更不待说。
正宁黄帝冢
如果有人硬要说汉阳周县在陕北绥德的话,那么请问:陕北绥德有黄帝冢吗?
历朝历代有文献记述吗?
黄帝冢遗址在哪里呢?
能让大家参观一下吗?
现在查来查去, 说汉阳周在陕北的只有一家之言, 那就是被人多次修改过的北魏郦道元撰写的《水经注》 。
《水经注》卷三曰: “奢延水,又东走马水,水出西南长城北,阳周县古城南山。昔二世赐蒙恬死于此,王莽更名上陵畤,此有黄帝冢”。
对此一家之言, 历朝历代史学家均未置可否,多数志书也未支持此种观点。
特别是隋唐宋金元诸志,均明确指出阳周县汉属:上郡,有桥山和黄帝冢,隋改为罗川县,唐改为真宁县(即今正宁县) 。
只有《大清一统志》曰: “据《水经注》 ,古阳周走马水应在今延安府北界, 真宁之阳周乃后魏侨置,非故县也。
桥山、黄帝陵皆当据《水经注》改入延安府” , 《嘉庆一统志》又云: “阳周故城在安定县北九十里” 。
清代的资料来源,仍是 《水经注》 的一家之言,既无其他文献记载, 也无实地考察的实物作证据。
岂不知,庆阳地区也有走马水和奢延川,并且有大延川和小延川,小延川即奢延川,两川汇合后名曰襄乐河,走马水即是从东北汇入奢延川的固城河, 这些河水都发源于桥山西麓,从东北向西南流, 并经过魏长城入泥水。
如果 《水经注》说桥山和黄帝冢都在陕北的话, 那这么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
为什么自北魏至今,已一千五百多年,依然无人问津呢?
无人寻找定位呢?
看来此事有假,历史不曾承认。
只有正宁县的黄帝冢、桥山(子午岭)堂堂正正,既有文献记录,又有古迹可证。所以我们说,古阳周县即今正宁县也。
罗川古城
第三、 汉阳周县,泥阳县是连在一起的。
西汉时, 虽然阳周同泥阳不在一个郡(泥阳属北地郡,阳周属上郡) ,但是他们的土地却是连在一起的,是邻县。
因为泥阳的取名源于泥水,泥水发源于“郁郅的北蛮中”。
这明明指的是今天的马莲河。
泥阳当在马莲河畔,即泥水之阳, 地点当在古宁州,今宁县。
历代宁县县志和州志,都有汉泥阳这个建置沿革。
有的学者引用《史记正义》 的话说,泥阳名字来源于泥谷水,在罗川县北三十一里,即今宁县的米桥乡。
这是与事实不符的,三十一里恰在正宁永正乡,即阳周古县城。
今米桥乡从来没有发现过,建县达四百余年的古老城池,而且这里距离罗川城约六十里。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不符合实际的记载?
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 东汉时, 北方少数民族南侵,北地郡的富平县,曾从今宁夏南迁彭原, 并且又南迁陕西, 以后又返回, 又再南迁多次,直迁到今陕西富平。
那时泥阳县城确实也南迁过,比如从古泥阳城(今宁县)迁往阳周城,东汉废阳周、独乐二县,将其改属泥阳。 在正宁的建置中确实是这样沿革的。
这样改迁后的阳周城就变成了泥阳城,距隋唐罗川城恰是三十一里。
东汉末年,北地郡和泥阳县,继续南迁至陕西合阳、蒲城一带。
这也证明泥阳同阳周,原是两个山水相连的邻县。
当时襄乐是位于泥阳东部、阳周的北部,山水相连,所以东汉废襄乐后,其土地也并入泥阳县。
那时,襄乐、阳周、独乐虽废,但土地都归属北地郡泥阳县管辖, 这便是各朝代志中所说的,正宁县西汉属阳周、 东汉属泥阳的原因所在。
如果西汉阳周在陕北子长县的话,东汉时他怎能远隔数百里同襄乐县一起并入泥阳呢?
关于泥阳城是否在今宁县城的问题,汉代班彪的《北征赋》中有这样的记述“历云门”,“息郇邠”,“慕公刘之遗德” ,说明他到了公刘邑(今宁县城西庙嘴坪) 。
然后“登赤须之长阪” ,说明他上了一个长坡, “入义渠之阳城” 。
他在义渠城里“忿戎王之淫狡,秽宣后之失贞” ,又想到“过泥阳而太息兮,悲祖庙之不修” 。
除云门和郇邠之外,其他路途均在今宁县,即公刘邑、泥阳、赤须之长阪、义渠旧城。
有些学者,为了将义渠城放在宁县城的公刘邑,一而在、再而三地说什么,古代城池都放在水边, 用吃水来说明和肯定一切, 却不顾史料文献的记述,及考古学者的现场考察结果。
试问既然义渠城一定在水边, 那么和它并存的泥阳城为什么要放在米桥呢?
蒙恬墓群
米桥不是在高原上吗?
还有西汉略畔、 东汉富平不是也在高原上吗?
后来的彭原、桐川、长武诸县也都在高原上。
还有,既然宁县庙咀坪只有见方数十亩大地方能放下一个国都, 说明这个都城并不大,人口并不多,它和一般县城不差上下,即使放在高原上也会有水吃的。
由于一些学者把义渠城放在庙咀坪,逼得泥阳县城无处安身。 一个长达 400 余年的古老县城至今竟然杳无踪迹, 这不很奇怪吗?
明清《庆阳府志》上说,宁县有个泥阳里, 地点都标在原正宁县的平子地界。
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西魏时,在正宁县境曾设过两个军城, 即惠涉军和泥阳军,这个泥阳军城恰在平子(古阳周地) ,现在城址尚在。
在这里,绝不否定正宁东汉时是泥阳县辖地的事实,但是可以肯定:
西汉泥阳确在今宁县庙嘴坪。
西汉阳周在今正宁永正乡。
义渠县城在宁县西北五十里焦村乡西沟村。
这里不但有古城遗址, 有地下文物, 还有清赵本植先生在 《庆阳府志》 中的西北五十里的记载, 还有 《甘肃通志》义渠城在“宁县西北四五十里”的记载。
由于西汉泥阳和阳周县的密切关系,可以断定:西汉阳周确在正宁,东汉泥阳曾驻正宁。
现在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就是谁的学术权威大,谁的职位高,谁的话就是真理,甚至句句是真理,后人不得破齿,这是一股很不好的风气。
权威大的人不一定每句话都是真理, 就拿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来说,
他的《史记》中就有不符合科学史观的记述, 如他把五帝及后代子孙,都说成是黄帝族一个老祖母的血脉后裔,
还对周先祖不窋和公刘迁戎狄的记述,存在着自相矛盾的问题。
蒙恬墓
第四、汉阳周县,同秦直道、蒙恬赐死地是连在一起的。
秦直道在什么地方?
许多历史学家,经过实地考察早有定论。
史念海教授早在20 世纪 70 年代, 就考察了秦直道的走向,认为秦直道从陕西淳化县北梁武帝村开始,沿陕甘边境的子午岭岭脊(桥山)北上,经甘肃正宁、宁县、合水、华池和陕西定边县, 然后到内蒙古包头市西。
此后,陇东学院教授彭羲、李仲立、刘得祯、庆阳市博物馆馆长李红雄、 市文物局局长杜养惠等 10 多人,先后对秦直道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写出了较有说服力的论文。
2013 年国务院批准,将秦直道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北巡朔方,沿秦直道返回时,曾路过正宁祭奠了黄帝陵。
由于秦直道是秦大将蒙恬,于秦始皇三十五年率 30 万大军修的,直到三十七年直道还未修成,秦始皇病死,秦二世胡亥假传圣旨赐蒙恬死。
蒙恬被杀于阳周、死于阳周、葬于阳周,即此城,一名驰武城,西魏置显州,后废。
以上这些史料,又把阳周县、 秦直道、 黄帝陵、子午岭 (桥山) 和蒙恬赐死地连在了一起。
这说明阳周县就在秦直道旁, 蒙恬墓就在秦驰武城、 汉阳周城附近。
有秦直道作证,我们还能说阳周县在陕北子长县吗?
陇东学院彭羲教授,曾专程去陕北考察, 发现那里所谓的蒙恬和扶苏墓其实是两个烽燧, 夯筑痕迹明显。
自古至今,埋人是不会用夯筑的。
那么正宁的蒙恬墓是否是真的呢?
蒙恬墓
在正宁县的永正乡蒙恬洼村,确实有一高大的墓冢,自古被称为蒙恬墓,连这个村子也是以蒙恬的名字命名的。
该墓曾先后被盗数次,墓冢也被当地群众挖土毁坏,只留下墓穴。
2012 年正宁县文化局,决定发掘查看一下这个墓穴。
经深入挖掘,发现以下情况:
1.此墓穴很大很深,是一个朝廷官方官吏墓穴;
2.有放置不规则的一堆骨头,骨头之上有很多木炭掩盖;
3.墓穴中有少量钱币,经专家认定是汉代钱币。
于是有人说“此墓是一座汉墓” ,也就是说这个墓不是蒙恬墓。
难道这又是一个假墓不成?
但是,经过一些懂行的专家分析,认为这座墓才真正的蒙恬墓。
其原因有三:
首先是它确实是一座墓,而不是烽燧。
其次,正宁县秦汉时代无人在朝廷任大官,也没有外籍官员死在此地,只有蒙恬死在这里,不但影响了村名而且已记入史册。
再次,蒙恬墓发现汉代钱币,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是历史上秦汉相接, 汉承秦制, 汉钱也许就是昔日的秦钱;二是, 蒙恬墓有变迁。
大家可以这样理解:蒙恬昔日以罪臣被赐死, 他死后谁还敢将他厚葬呢?
当时随便挖个坑掩埋一下就行了。
可是,汉朝是以反秦夺取的。
汉朝廷对蒙恬的死是一清二楚的, 念起蒙恬曾为国家筑长城、修直道和 镇守边关之伟大功勋,重新埋葬,树碑造墓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墓中有汉钱并不奇怪。
其墓中有一堆不成人形的骨头, 说明此墓是后人搬迁的。
这是我们从另一条思路中找出的原因,虽然这是推测,但这样分析和理解比用烽燧造假,更有说服力。
正宁县志
说了上面这么多, 只是为了证明西汉阳周县城,就在正宁县。
但是,反对这个观点的人,还有几种说法需要澄清:
一是,阳周郡之说。
成书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 年)的《中部县志》称:“秦置上郡阳周,即翟道县”。
乾隆钦定《今古图书集成》,在真宁县建置沿革中有“汉为阳周县……后置阳周郡”。
这其实是为了,将黄帝陵放在中部县(今黄陵县)作出的掩耳盗铃之举。
历史上阳周一直是一个县,从未设过郡,而且阳周县先归汉上郡辖,后归北魏豳州赵兴郡辖,而汉翟道县是左冯翊下属的二十四县之一, 根本不在一个郡, 怎会出现这样的笑话?
这些内容,是这些志书的作者在熟读史书后, 觉得要争黄帝陵,阳周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于是编造了本来就没有,但必须有的一个谎言。
二是,阳周侨置之说。
《大清一统志》引《水经注》的话说,古阳周在陕北安定县北界,真宁之阳周乃后魏侨置,非古县。
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应弄清什么是侨置。
所谓侨置应在同一时代, 即甲地政府因某种原因侨置乙地,但并不管辖乙地。
在革命战争年代, 庆阳地区的合水县政府,因县城被解放区政府占领,将县城曾先侨置于宁县南义井村, 后侨置于西峰镇合水巷,但它并不管辖西峰镇。
这种侨置均在同一时代。
而汉上郡阳周同北魏阳周中间相隔东汉、三国、晋三个朝代,长达四百余年, 如何侨置。
而且从正宁建置史考察,北魏阳周确属实体,并非侨置。
所以北魏之后的历代志书都说,正宁阳周是重置和复置的,只有清代说是“侨置” 。
这究竟是北魏的郦道元先生糊涂了?
还是后人修改了呢?
暂存疑。
正宁秦直道
三是,隔山隔水之说。
《大清一统志》的撰稿者以肯定的口气说:“唐宋诸志皆以正宁为古阳周,桥山、黄帝陵均在县境。
但以地理考之,真宁在子午山西,其东北(其实是东)为中郡县,乃汉翟道县,属左冯翊。
右北为直路县,属北地郡。
又北至鄜州,始为汉上郡境。
阳周既属上郡,不应跨越重山在真宁县也”。
这是他们不承认正宁县,是汉上郡阳周县的唯一的理由:一是正宁县同古上郡隔山隔水, 地不相连,二是正宁距上郡很远。
这种判断是缺乏历史和地理知识的表现。
他们只看到正宁和鄜县不接界,却没有看到襄乐县,既同汉上郡的驻地肤施和邻县鄜县接界,正宁又同襄乐接界的事实。
罗川古城
独乐和白土同正宁接界。
翟道县虽在正宁东部,但不改变正宁北部边境同上郡相连的事实。
我们不能用现代的区划,来衡量古代的区划,比如古代的肤施(今延安)不在现在的延安,而在子午岭东麓, 同襄乐接界。
我们翻开汉代上郡、北地和安定三郡的区划图,不难发现这是在特殊情况下,为了巩固支援北部边境所做的特殊区划。
安定郡的北部到达宁夏的黄河边上,但它的南部却在泾水一线。
北地郡更是一个南北狭长的地形,它的北部灵州远在宁夏的黄河边上,南部的戈居和鹑觚县在今长武、彬县附近。
而上郡也和北地郡地形十分相似, 南到白土 (今旬邑、淳化), 北到秦长城。
这三个郡各有一条主干道南北贯通,即回中道(安定) 、泥阳古道(北地) 、秦直道(上郡) ,其所属县均在古道上或古道两旁。
这样搞 区划并非无知, 而是政治军事活动的需要。 古代如此,现代也如此。
我们知道甘肃是一个狭长的省份,东西远距三四千里,这样区划是无知吗?回答是:并非无知,而是需要。而今天又有谁说这不对呢?
又有谁能改变呢?
其中的逻辑就不详说了,留待有心人去思考吧。
上面说了那么多的话, 但归根到底只是一句话:汉阳周地点搬不得。
因为它和桥山、子午岭、黄帝古冢、秦直道、蒙恬墓连在一起,一动皆动,一定皆定,再大的权威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常言道:人性好改,山水难移。
山不倒,水不转,岂之奈何!
正宁黄帝陵
秦直道遗址
眼下正值春季大棚西红柿种植的季节,走进开封市杞县阳堌镇小岗村的蔬菜种植基地,只见村民们正在蔬菜大棚里忙着种植西红柿,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
种植户于海深已经发展西红柿种植8年,在小岗村“两委”的带领下,不仅更换了新的品种,还扩大了种植规模,从过去的1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30多亩。此外,他还将销售方式从过去的自产自销转变为如今直接销往周口惠之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当谈到发展西红柿种植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时,于海深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于海深说:“我种植西红柿已经有8个年头了,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不断提高栽培技术,扩大种植面积,拓展了销售渠道,目前种植的这些西红柿,早已通过公司订单卖完了,预计每个大棚亩收入可达到20000元以上。”
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兴则百业兴。自“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小岗村以创建“产业兴旺星”作为“五星”创建中的重点,村党支部书记李桃辉带领村“两委”班子及广大村民立足村情、大胆探索,发展西红柿、豆角等特色种植业,增加农民收入,迈出集体经济的坚实一步。
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李桃辉说:“目前,我们小岗村共发展西红柿种植38亩,每亩预计收入2万元左右。种植基地还安排我村50岁以上剩余劳动力到这里务工,每天能有80元的收入,让他们照顾家和挣钱两不误。”
阳堌镇小岗村以选准主导产业发展为切入点,通过精准发力,围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两个大目标,推动主导产业品质提升和扩大规模经营,实现“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为百姓铺就“致富路”。
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李桃辉说:“下一步,阳堌镇小岗村将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认真学习贯彻全县三级干部会议精神,守正创新、踔厉奋发,继续以‘五星’支部创建为契机,争先进、创一流,不断增强基层治理能力,全面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努力把阳堌镇小岗村建设得更美丽、更富裕、更和谐。”(刘慧敏 周雅文 张煜)
功效:补肾壮阳,填精益髓。
用途: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所致的阳痿,早泄,遗精,神疲乏力,眩晕耳鸣等。
药理作用:参茸强肾片主要成分有人参、鹿茸、牛鞭、狗鞭等,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改善性功能的作用。
2. 复方玄驹胶囊:功效:温肾壮阳,养血荣筋。
用途:用于肾阳虚引起的阳痿,遗精,腰膝酸软,少精等。
药理作用:复方玄驹胶囊主要成分有黑蚂蚁、淫羊藿、枸杞子等,具有促进性器官血液循环、提高、增强活力的作用。
3. 补肾益脑丸:功效:补肾益脑,健脾益气。
用途:用于肾精不足,心脾两虚所致的阳痿,遗精,耳鸣,失眠等。
药理作用:补肾益脑丸主要成分有鹿茸、人参、远志等,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记忆力、抗疲劳等作用。
4. 蚕蛾公补片:功效:补肾壮阳,养血补阴。
用途:用于肾阳不足,气血虚弱所致的阳痿,遗精,头晕耳鸣等。
药理作用:蚕蛾公补片主要成分有蚕蛾、枸杞子、熟地黄等,具有促进性器官生长发育、增强活力、改善性功能的作用。
5. 锁阳固精丸:功效:温肾固精。
用途: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遗精早泄等。
药理作用:锁阳固精丸主要成分有锁阳、肉苁蓉、菟丝子等,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性功能、抗疲劳等作用。
6. 男宝胶囊:功效:补肾壮阳。
用途: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阳痿早泄,遗精盗汗,头晕耳鸣等。
药理作用:男宝胶囊主要成分有鹿茸、海马、蛤蚧等,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性功能的作用。
7. 金水宝胶囊:功效:补益肺肾。
用途:用于肺肾两虚所致的阳痿早泄,遗精盗汗等。
药理作用:金水宝胶囊主要成分有虫草菌丝体粉、发酵虫草菌粉等,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性功能的作用。
8. 右归丸:功效:温补肾阳。
用途: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等。
药理作用:右归丸主要成分有熟地黄、附子、肉桂等,具有促进性器官生长发育、增强活力、改善性功能的作用。
9. 苁蓉补肾丸:功效:补肾壮阳。
用途: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阳痿早泄,腰膝酸软等。
药理作用:苁蓉补肾丸主要成分有肉苁蓉、菟丝子、制巴戟天等,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性功能的作用。
10. 蛤蚧补肾胶囊:功效:补肾壮阳。
用途: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
药理作用:蛤蚧补肾胶囊主要成分有蛤蚧、淫羊藿、菟丝子等,具有促进性器官生长发育、增强活力、改善性功能的作用。
11. 三鞭参茸固本丸:功效:补肾壮阳,益气养血。
用途: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阳痿遗精,腰膝酸软等。#中医##清风计划#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