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不愿意活动,抱着手机、iPad就呆坐一天,难得周末想带孩子出门,他却总是很不情愿的样子。”
“下雨天时总是嚷嚷着不要出去,不情愿弄脏自己的衣服。”
“想让孩子帮忙洗碗,打扫卫生,他却嘴上应一下,总会想推拒。”
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往往是因为我们在孩子的幼儿阶段,没有很好地发展他的意志力,激发孩子内心深处的生命力量。
✿ 在幼儿阶段,我们主要培养孩子的什么呢?
0-7岁的孩子是发展意志力的最好时期,我们童趣园所创造的环境、设置的活动等等都是以此为出发点。
可能大家会认为培养意志力就是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因此我们会看到有很多专门为了锻炼孩子动手能力而设置的训练课程。这虽然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然而动手能力仅仅只是意志中一个外显的很小的点而已。
✿ 那么真正的意志是什么呢?
真正的意志应当展现出来的状态是:我们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是有非常强烈的主动的意愿的。当孩子拥有真正的意志时,他往往会这样想:“我愿意去做并且我是非常享受去做这件事情,我在完成这件事情后,会拥有一种深深的满足感!当我想要完成我心中想做的事情时,我可以面对实际生活中出现的任何困难,我愿意去不断地尝试、想各种办法去解决这些困难!”
当真正的意志在孩子的内心中发展出来后,我们可以观察到,孩子面对许多事情都是怀着热爱和内驱力的。孩子不需要外界告诉他应该去做什么,自己就会有清晰的定位和思考,他可以成为自己人生真正的主人,不惧困难和挑战!
当我们童趣园新加入了3岁左右的孩子的时候,如果我们看到这个孩子的身体很活跃,对外在事物充满了好奇心;看到他会到处看一看、摸一摸、爬一爬的时候,老师们就会打从心底里开心,因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基础,这是探索世界的开始,是意志发展的源泉。
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有一些孩子刚来的时候,他表现出一种对周围的环境没有太大兴趣的状态,身体也显得不够活跃,他更喜欢坐着,愿意参与的活动和游戏也比较有限。
我们还发现一部分孩子在语言输出上比较活跃,但他们的身体却是沉睡的。他们自由玩耍的时候身体动得少,不太会或者不太愿意做事情,更多的是坐着聊天。或者在一些有老师引领的活动当中,他们的身体没有办法很好地跟随。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孩子会越来越多,因为目前社会大环境给予孩子主动探索、运用身体的空间越来越小。例如长时间地呆坐在电子媒体屏幕前看着视频动画;还有节奏加快且混乱的生活方式、成人偏理性的说教式的教养方式等等,都会给孩子的头脑塞入过多的信息。久而久之,原本在孩子的蓬勃生命力驱使下,自然发生的意志力将会受到抑制。
为了应对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在童趣园中创设了许多与自然相连接的课程。
比如户外玩耍与散步,就是特别滋养孩子生命力量的环节之一。我们童趣园在户外玩耍与节奏都有固定的节奏,除了特别恶劣的天气之外,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我们都会带孩子进行。
老师会为孩子戴上遮阳帽,穿上雨靴,连身雨衣等户外的服装,并提供玩耍的基本环境与自然安全的材料。
童趣园的孩子,哪怕在雨天的情况下进行散步课,也是十分坦然并积极的。他们可以有序地跟随老师选择的散步路线,并且可以在散步途中完成一些有意义的任务,比如在果园拾捡果子,树枝,采摘烹饪课的食材等等。哪怕被小泥坑、小水洼拦住去路,孩子们也不会因为怕脏而胆怯,而是大胆地踏过。
因为在平日,老师们已经身体力行地做给孩子们看,如何清理衣服,洗刷雨鞋等。孩子们自然地就在模仿老师的过程中学会了面对困难时的方法,身体弄脏了,一会再去清洗干净就好了。
这正是意志力充沛的孩子体现出来的状态。
年幼的孩子生活在意志力与模仿力中,他们通过‘做’这个行为来探索世界。户外玩耍与散步帮助孩子更好地把控自己的身体,孩子体验着“我在这个环境中决定做什么,然后我就做到”,由此建立对自我的感觉,并塑造坚定的意志。
你会发现孩子来到童趣园后,他可以逐渐地打开和激活他们的身体,变得一天比一天活跃。
他们的脸上闪着光,他们的身体是活跃而不躁动的;在自由玩耍的时候能够玩得充分又尽兴,在需要跟随大人的时候也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去行动;在需要去做事情的时候又能够安在当下、喜悦地去完成,哪怕那项工作会带来身体上的疲累,他们也能克服困难去完成。
这就是我们童趣园希望在幼儿阶段为孩子发展出来的意志力。
END
丹丹老师 |撰文
乐呵妈 |编辑
治沨堂 |编辑、排版、校对
Ethan |封面图片
小猫 威伟 治沨 |审核
原文链接请点击:孩子看起来总是兴趣缺缺,不想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 父母课堂“本文为小贤爸爸育儿原创作品,欢迎个人转发、收藏”
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一些孩子对于兴趣爱好比较专一,一些孩子的兴趣爱好会非常广泛,什么都喜欢去尝试。
但也有一些孩子对事物总是表现得兴致缺缺,好像没有什么是可让他们向往和荣获成就感的事。
也正是这种懒散的心态,使孩子做事没有动力没有欲望,长大后也都没有什么追求。
孩子学习“懒散”,妈妈操碎心点点今年1年级,点点妈妈是一位比较严厉的妈妈,为了让点点从小就打下良好学习基础,不论每天工作多忙下班多么疲惫,晚上都会在点点旁边监督点点写作业。
点点的性格比较内向文静,一个人呆着也不会无聊,所以在写作业上点点并不抵触,每天都能稳稳的坐在书桌前。
说点点乖巧听话,但又好像不是,平时督促点点不让做的事情,点点都很听话,但让做的事却总是拖拉或丢在一边,完全不上心的样子。
所以点点虽然老实的坐在书桌前,但却对学习写作业也是没有兴致的。
平时点点也是有很多小机灵小聪明的,却不用再对付作业上,一开始是作业拖拉,一项作业如果不催着她,她能做个多小时。
后来点点妈妈给点点立了规矩,每科作业都有时间限制,点点倒是都能按时完成了,但是从字迹和正确率上却是非常不上心的。
每次批评训斥点点,点点也都是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让点点妈妈感到无力。
点点的这一情况不仅是在学习上,对于平时的兴趣班也是如此。
点点妈妈想给点点培养一两个兴趣爱好,尝试了很多项目,如舞蹈、画画、音乐、口才班、跆拳道等等,除了音乐其他都没有坚持下来,上课表现非常敷衍,下课也不常练习。
点点妈妈看着别人家的孩子一个个情绪高昂,怎么自己的孩子就干嘛都提不起兴致来呢?
你的孩子缺少热情首先请家长们试想一下,你在什么情况下会对事物失去兴趣。
是不是在你尝试了一两下,发现这件事远比你想的困难,且短时间内看不到成效的时候就会对这件事失去耐心和热情。
有人说“知难而退是一种本能”,这话确实有几分道理,成年人都会有这样的心态,更何况是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
当孩子去尝试一件事情的时候,激发和保持孩子的热情非常重要,热情也是一种动机,它是让行为持久的动力。
瓦莱丽·本森博士提出三点帮助孩子建立热情的途径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瓦莱丽·本森博士,儿童心理在研究中提出了三点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热情的途径。
1、找到孩子的天赋
仔细观察生活中,孩子对那些事物更感兴趣,也学还对很多事情都不感兴趣,但对于每件事的太对总会时候差异的。
如画画、音乐、下棋,但无论哪一项都是需要长期练习积累,需要扎实基本功的爱好。
因此不要因为孩子表现的兴趣恹恹就误认为孩子不喜欢。
2、让孩子明白事情的意义和责任
孩子在小时候对于社会、世界的理解都是有限的,往往不能理解事物的真正意义和责任。
所以这需要家长的耐心教育,中国的义务教育一直提倡的是全面发展孩子的“德智体美劳”。
这是非常正确的,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让孩子成为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品德和责任感非常重要。
而意义与责任感,也是支撑孩子在最最困难的时候依旧澎湃砥砺前行的信念。
3、孩子的性格决定一切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虽然现在很多心理学研究将人的性格人格系统的分类,但我们依旧相信每个人的性格都是独一无二的。
而一个人的性格对孩子未来的境遇也是具有深厚影响的。
抛开不同性格在待人处事中的影响不说,孩子的性格对于事情的态度和热情的也是有着直接的影响。
若从小注意塑造孩子的性格,孩子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态度就会被影响。
贤爸小结:上面说到的,关于一件事情在尝试阶段,没有耐心和遇到挫折时常常会自我否定,孩子就会表现出对待事情不感性的一面。
因为一件事情做了可能会失败做不好,但一件事情不做就永远不知道结果,还有成功的可能性的幻想。
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帮助孩子走出误区,给孩子一个充满热情的世界。
好爸爸就是我,我就是小贤爸爸。关注我,和您一起聊一聊关于育儿经验和亲子相处的问题,育儿之路不迷茫。
作者:张玉瑶
第一次听到程千帆、沈祖棻的名字,是十多年前在大学的古代文学课堂上。那位发已斑白的老先生,向我们这些年轻的本科生一一列出参考书目,列到一本程千帆先生的著作时,顺口提及,他的夫人是沈祖棻。怕我们不明白,又转过身去,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下了“沈祖棻”三个字。再转过身来,目光中多了一重恭敬。我后来并未专习古代文学,无缘去继续探究那目光中的深意,但这一幕却难忘,并在十几年后看到《文章知己千秋愿:程千帆沈祖棻画传》时骤然被唤醒。封面上,两个20多岁的年轻人笑靥如花,背后是南京玄武湖的春色。真是一对璧人。
画传由两人的独生女程丽则搜集完成。书中,程丽则不呼“父亲”“母亲”抑或全名,而呼“千帆”“祖棻”,庄重中有亲切。本文不妨也遵此例。女儿以一个晚辈的视角,回望着父母和同时代师友的一生遭际,以及将他们波卷其中的时代图景。和那一代许多学人类似,千帆和祖棻分别出生于长沙、苏州的书香门第,自小皆展现出聪敏好学的天资。千帆15岁时赴宁,考入南京金陵中学,后被保送入金陵大学。他化学学得好,原本想念化学系,可惜家贫,交不起100多元的学费,而中文系学费只要50元,便转投了中文系的门,师从黄侃、胡小石、汪辟疆等。说来也巧,祖棻也是“转专业”来的,她原听从家里安排念商学院,但实在兴趣缺缺,一年后转入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方如鱼得水,深得词学大师汪东、吴梅赏识。祖棻中大毕业又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继续深造,得以与千帆结识。一连串偶然,让两人的结合反倒像个命中注定的必然。千帆小祖棻四岁,是“姐弟恋”,却无比投契,二人在“七七事变”后的逃亡路上结为伉俪。南京,是两人初遇之地,也是兜兜转转后,千帆的终老之地。其间历生离又经死别,数十年茫茫,物非人非,引人长叹。
沈尹默曾赞叹“昔时赵李今程沈”,将程千帆、沈祖棻比为今之赵明诚、李清照,琴瑟和鸣,诗词为心。沈祖棻在时人眼中,确有“今之易安”之共识,她的诗词集名唤《涉江集》,亦让人联想到李清照的南渡——同一条长江,同是经乱世,只不过,沈祖棻是反向的北渡,从苏州、南京渡至湖南、成都、武汉等地,辗转半生。能有佳偶如知己是不幸中万幸,夫妻一唱一和,困厄中聊以慰安。程沈二人专研古体诗词写作及研究,走的是传统旧学一脉,极易被当今之新文学写作研究所遮蔽,回过头看时,却如一束幽幽的光,不似那高标的火焰炽烈,却稳定、恒久,穿透茫茫黑暗,照亮世间与人心一隅。那是他们选择的毕生志业、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也是他们自己抵抗与突破暗夜、保全精神人格“未毁”的方式,来处与归处同在。
夫妻俩诗词俱作得佳妙,尤其是祖棻,常令人诵之难忘。譬如1932年春的习作《浣溪沙》,时年23岁:
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
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又如1937年冬寄给友人孙望的:
狂歌痛哭正青春,酒有深悲笔有神。
岳麓山前当夜月,流辉曾照乱离人。
前一首,汪东评“后半佳绝,遂近少游”,确有秦观风味。待看到千帆后来笺注,方更深一层意会到一个少女在“九一八”国难后某个春日里的深沉愁绪,这“佳绝”突破了古人景致,更落得真切。后一首,彼时祖棻和千帆正流亡长沙,时常参与孙望作为负责人之一的《抗战日报·诗歌战线》周刊的同人聚会,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读今人作旧诗词,常觉得一层隔,以其往往难承时代精神又脱离古典语境,有“为赋旧词强说愁”之感,而祖棻诗词却无此感,一则固然是她本身离古典时代尚不远,词学功底深厚,二是她真正能拈古典形意传达切身的境况和情感,诗词是日常而非形式,与古人诗言志的传统是一致而非背离的,亦浑然汇入了中国士大夫感时忧国的精神。祖棻意外殁后,千帆为《涉江集》作笺注,最合是解人。他们以隔世的古典对话,完成了所共度的现代生命经验的书写。
1957年,千帆下放劳动,种菜放牧,远离学术岗位足足20年。夫妻长期分离,祖棻身体病弱,又独自拖,其中苦辛自不待言。1976年,千帆终于获准与妻女团圆。空气回暖,夫妻喜气洋洋买舟东下,赴江南探访劫后尚存的零落知交,孰料返家途中遭遇车祸,祖棻不幸去世。她捱过了最艰难苦恨的岁月,欲曙之时,重圆之日,却溘然而去,思之何等伤神。祖棻走后次年,千帆受南京大学相邀,终又回到金陵故地,燕子去时成双,归来只身孤影,造化弄人,其间况味无限苍凉。他为亡妻前后写下多首悼亡诗词,“相思已是无肠断,夜夜青山响杜鹃”,颇有苏轼《江城子》之意。然而又如他所言,“痛惜和怀念祖棻,不独私情耳”——很喜欢这话,千帆悼念祖棻,不仅是她作为良妻益友,更是因为她独立的人品才华,“窈窕词仙去不还”,她的逝去是之于广大世间的损失,是最后的古典之光从此在世上泯灭。在千帆的迫切努力下,祖棻的《涉江集》及其他遗著一一面世,为让她不被历史淹没,为后人能继续记得这位“词仙”。20余年后,2000年,千帆去世。他替她看到新的世纪的第一缕光。
丽则作为两人唯一的女儿,从她眼中记叙去,巍巍学者形象之外,我们亦屡屡窥见千帆祖棻为人父母的、私人的侧面。祖棻生丽则时已39岁,即便在晚婚晚育的当今也是大龄产妇,生产不顺,接生的庸医误把一块纱布缝留在腹腔内,后来经过数次大小手术才取出,给祖棻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伤痛自是不堪,某个意义上,却把母女更深刻地绾结在了一起。夫妻俩疼爱这个来之不易的独女,从“诗人之赋丽以则”(扬雄语)一句中给她起了好名字。可惜时代所限,“少小识字追白傅”的丽则未能像父母一样入大学深造,而只能顺应大潮投身生产和婚姻。也不似父母晚育,丽则的孩子来得却早,大女儿小名也叫早早。千帆祖棻又把爱从女儿贯通到外孙女身上。画传里有一张祖棻抱着早早的照片,满眼是疼爱,笑纹里都是慈祥,如同每一个普通的外祖母。而当然又不普通——1976年,祖棻专为年方两岁的早早写了一首《早早诗》,长诗凡920言,充满童趣,“倒罐更翻篮,到处觅梨枣”“移凳伏书桌,画鱼又画鸟”,种种细节活泼泼入目,引人莞尔,可见祖棻平日对外孙女有多么细致入微的观察,多么静水流深的爱。唯在末了,她喟然,“儿勿学家家,无能性复痴。词赋工何益,老大徒伤悲……儿生逢盛世,岂复学章句。书足记姓名,理必辨是非”。温慈中含着无奈,与东坡“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有同工。
千帆祖棻平生绝大多数时间都执教鞭,“门下门生尽有文”。尤其是程千帆重回南京大学后,更是桃李芬芳,指导的多位博士、硕士,如今已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砥柱人物。尤其是首批招收的研究生莫砺锋,经苦读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文学博士(当年曾有300多师生来观看他的博论答辩现场),现在早已接过老师衣钵,成为新的重镇。还意外在书中一张答辩照片中偶遇年轻时的景凯旋老师,景凯旋涉猎宽广,前两年出的《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唐诗二十家》颇受好评,这才知道他原来也是程千帆的学生,且是亲自参与教学指导的最后一批硕士之一。那是1986年,千帆已73岁。传道、授业、解惑,千帆还有早逝的祖棻,在自我抒写之外,向外传递发散,完成了一生的社会使命。
作为从传统中国过渡至现代中国的一代人,他们承上启下,以己身之力,系住了古典诗意的一环,令其不至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中离散、中断。粗略化用祖棻诗句,“唐宋当夜月,依旧照今人”——他们便是那携带流辉的人。某种意义上,也是最后的一代人。
微斯人矣。(张玉瑶)
来源: 文汇报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