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山野民谣《你莫走》创作座谈会在长沙举行。 张潘 摄
张家界山野民谣《你莫走》创作座谈会在长沙举行。 张潘 摄
中新网长沙9月7日电(记者 邓霞)由张家界山水组合创作的山野民谣《你莫走》上线后迅速引爆网络,成为新一代“神曲”。山水组合成员许勇、舒维7日在长沙谈及创作体会时表示,歌曲走红的重要因素是抓住了张家界文化的根脉——用张家界白话的唱法,创作出有温度的作品。
今年3月初,《你莫走》首次以吉它弹唱的方式在短视频平台出现。4月29日,《你莫走》正式版全网上线。短短两个月时间,歌曲网络综合点击量超过70亿,短视频平台上发布的翻唱作品突破百万个。山水组合抖音直播平台粉丝量由20万升至200多万。期间,张家界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与山水组合一同爆红网络,《你莫走》掀起特殊的“张家界音乐现象”。
近年来,张家界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对标提质、旅游强市”战略,旅游演艺业蓬勃发展,文化活动品牌相继问世。“魅力湘西”“天门狐仙”成为旅游演艺精品,桑植民歌节、张家界元宵灯会、张家界国际乡村音乐节等成为文化活动精品。在这种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凭借网络时代超强的传播力,一批本土音乐人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山野民谣”“土家风”等音乐现象与概念不断涌现。
山水组合许勇、舒维夫妇。 张潘 摄
山水组合成员许勇、舒维是一对夫妻,没有接受过正规音乐学习,凭野路子走上歌唱生涯。许勇说,两人一起唱歌已有近20年时间,期间也因种种原因想过要放弃,但总有一种力量把他们拉回来,“就是单纯地热爱唱歌、热爱创作,这是我们坚持的原动力”。
近两年来,山水组合开始重新思考音乐定位,减少了很多演出和交际,潜心创作。“抓住文化根脉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比如《你莫走》中,我们没有写张家界、写土家族,只是用张家界的白话音去诠释这首歌,大家一听,就非常有地方文化。”在许勇看来,现在他们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音乐——坚持山野民谣的定位,从生活中寻找灵感,把更多对生活的感悟用张家界的白话唱给世界听。
当天,以“好山好水张家界 阿哥阿妹抖起来”为主题的张家界《你莫走》歌曲翻唱抖音短视频大赛活动也正式启动。即日起,大赛面向全国各地抖音短视频拍摄爱好者,社会自媒体创作团队以及各企业经营者、个体经商从业人员、协会组织等征集优秀作品。大赛总奖金10万元,参赛方式是在抖音上传作品,发布时添加话题“《你莫走》歌曲翻唱大赛”,并@张家界媒掌柜、@张家界旅游。(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周彬 实习生 舒维真 摄影报道
4月的成都,和风习习、天朗气清。11时许,年近90岁的李爷爷吃过早午饭,从黄田坝乘车出发,换乘公交3趟、耗时约1个半小时后,他赶在下午2点前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成华区的玛塞城收藏品市场的负一层,这里是三花川剧团所在地。
下午2点,是三花川剧团每天开演的时间。这个扎根于成都的民间川剧团成立8年来,几乎全年无休。不大的剧场里,每天聚集了从成都各地赶来的川剧迷,其中大多都是退休老人。不过,观众席里还是有年轻的面孔,他们和老戏迷们一样,在2个半小时的演出中,尽情地感受川剧的魅力。
开幕前的三花川剧团
4月11日,记者探访当天,剧团演出的剧目是《弥蜡珠》。2点一到,大幕揭开,演员相继出场。台下的人,一方桌椅,一杯茶水,一场好戏开始了。
因为“太爱了”
三个中年女人成立民间剧团坚守8年
三花川剧团,团如其名,由大花王娟、二花伍玉和三花陈英三姐妹组建。虽是民间川剧团,但三个姐妹都有着深厚的川剧功底——这也是74岁的李隆勇几乎每天都来听戏的原因,“他们唱得专业。”
三花陈英
54岁的陈英12岁开始学川剧,学了六七年后,18岁退出剧团,转行工作又结婚生子。2015年时,彼时陈英已经46岁了,当再度和姐妹们聚在一起时,三人还是决定成立一个剧团。“还是太爱了。”采访过程中,陈英数次提到这句话,这份入骨入心的热爱,让后来的一切坚守都有迹可循。
每天下午1点开始,三花川剧团的后台迎来了最热闹的时候。演员们已经就位,开始化妆、对戏,没有演出的则帮着给观众端茶倒水、整理桌椅。
二花伍玉
这天,上台的主要演员中就有二花伍玉,虽说已经上台过无数次,但她还是有点激动和雀跃,“一想到要上台演出就很兴奋,要给观众带去最完美的表演。”
每天2个半小时的演出中,观众只需花上30元买一张门票即可坐上一下午,老人的票价则是20元。陈英告诉记者,光靠门票的收入完全不够支付各种成本和演员的演出费,剧团常年处于亏损状态。为了保证剧团的正常运转,“三花”通过在外接商演赚外快来补贴剧团,“今年开始,我们的剧团可以正常演出了,客人也多了起来,应该会比前几年状况好一些了。”
每天过来听戏
这里是老年人的“LiveHouse”
演出过程中,台上的演员全情投入,台下的观众也专心致志。看戏的老人们,不时鼓掌或发出笑声。对他们来说,每天下午到三花川剧团看戏,已经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陈英说,剧团与老戏迷们是相互陪伴的关系。成立之初,剧团选址在北门大桥的一家火锅店,店里下午没有生意的时候就把场地租给剧团演出,待演出结束后再将场地归还。后来,剧团将地址搬到这个收藏品市场,戏迷们也就跟着一起过来了。“我们选址,既要保证离观众近一些,也要交通便利,这样他们过来才方便。”陈英提到,彼时剧团面临搬迁,还是几个相对年轻的戏迷骑车在全城找合适的点位。
74岁的李隆勇几乎每天都来看戏
而对戏迷来说,这个坚守至今的川剧团,不仅是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他们的“秘密花园”。“几乎每天都来。”74岁的李隆勇告诉记者,他应该是所有戏迷中住得最近的了,还有不少观众是从龙泉、新都等地赶过来的。“来这里,喝会儿茶、听会儿戏,还能和老朋友聊聊天,巴适。”有时候,在家里遇上不舒心的事儿,也可以上这里排解一下。
还有年近90岁的李爷爷,退休前曾是航空工业成飞的技术员,负责过歼-10系列的技术工作,退休后爱上了听川剧,每天雷打不动地乘坐公交赶来听戏。
观众席里,大多数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年纪最大的有90多岁。对这群老年人来说,到这里听戏和年轻人去音乐节追星一样。李隆勇把自己的手机屏保设置成了剧团的演员,还会在睡不着的夜晚,反复点开听戏时录好的视频,“听一听,心里就舒服些。”在陈英组建的微信群里,经常会收到老人们拍的照片,有时也可能是一句点评,“他们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
不过,观众席里还是有年轻面孔。他们有的是通过社交网络了解到这样一个地方的存在,将到这里看戏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就和看电影、逛公园、约会一样。”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学生袁嘉婕则是把这里作为一个川剧团坚守与传承的样本在观察,她计划用一个月的时间在这里进行调研、搜集资料,而后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坚守与传承
希望更多年轻人了解川剧、爱上川剧
三花剧团每天演出两个半小时,演员酬劳是30-60元不等。来这里的演员基本都需要其他商演或工作来维持生计,他们坚守的原因很简单,这里可以天天演。
剧团的演员年龄大多在50岁左右,其中多为从小随团学习,拜师学艺。唯一的年轻面孔,是90后尹若愚(艺名尹霜)。
演出中,左二为二花伍玉,右一为尹霜
尹霜是泡在剧团里长大的孩子,家里三代唱戏,他甚至已经记不清自己是多大开始登台表演的了。“在我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和她一起上台;剧情需要一个婴儿的时候,我也就成了道具。”尹霜告诉记者,因为从小与剧团的长辈打成一片,他的心性比同龄人沉稳许多,上了几年学后主动提出要专职学川剧,便也就正式入行出道。如今,他除了三花川剧院的演出,还在外兼职各种演出。
川剧艺术是中华悠久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典型巴蜀文化的生动写照。关于川剧的传承,早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有时候想到这个话题,陈英就很伤感,“我们爱了一辈子的川剧,不希望在我们这一代断掉。”
对于陈英来说,她当然希望更多人加入这个行业,将川剧传承下去。但她也深知,民营剧团的能力有限,“有时候有些年轻人来找我们拜师,我都推荐他们去考省市剧团,这样收入更有保障。”由于观众大多是老人,她也常常经历一些离别的故事,遇上熟悉的戏迷好几天没有出现,大概率也料到发生了什么。这样的事情经历多了,也会让她生出一些疑惑,“怎么才能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川剧呢?”
在尹霜看来,川剧的传承,不仅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演员的行列,也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观众的行列,“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去了解川剧、看懂川剧。如果能够静心地在台下看完一出戏,我相信他们看完、看懂后一定会爱上川剧。”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