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慎之
有时候,我们走到一个陌生人面前,会忽然之间觉得这个人很面善。面善的意思是好像彼此曾经见过面,感觉待在一起很舒服。
但对于有一些人,在你走到他们面前的时候,就会感觉非常不好,似乎有一种特别想跟他们争吵,甚至想揍他们一下的冲动,总之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让你感觉特别不舒服。
这种没由来的亲近或讨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也许就是你遇到了和你的模式相匹配或者不匹配的人。
如果两人的模式互相匹配,相处起来就自然舒服;如果不匹配,就会让自己或者对方不舒服,或者两个人都不舒服。
如果想和别人相处舒服,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去了解自己和别人的模式。
因此,我在我的新书《高情商沟通法则》把人的内在关系模式分成了几个类别,为了用更简单的方式来表达,我直接把它们分为蜗牛、鸵鸟、袋鼠和斑鸠。
1、蜗牛型——黏人的“小可爱”首先,蜗牛身上有个壳。在外界环境变化的时候,蜗牛会缩进自己的壳里。
那么相应的,蜗牛型人在人际关系中主要是以取悦为主,也就是用讨好和回避这两种模式来进行人际沟通。
一旦遇到问题,他会倾向于讨好他人或者缩进自己的壳里;一旦发生冲突,他会拒绝和回避冲突,也不敢表达自己的诉求,但会把很多事情都闷在心里,就是“我被欺负了,我很委屈,但我不说”这种人。第二,蜗牛型人自我保护意识是很强的,而且非常被动。很多时候,他不会去反抗,并且看上去攻击性不是很强。那是因为他更多的是以被动的方式去攻击别人。
第三,蜗牛行动缓慢,慢吞吞的。同时他也有自己的节奏,不容易妥协,哪怕遇到荆棘或者乱石岗,他都能够穿过去。
蜗牛型人在亲密关系中,一般被称为“小可爱”或者“小奶狗”,给人一种软软的、可爱的感觉。蜗牛很黏,所以蜗牛型人在亲密关系中的主要特性就是黏人,依赖性比较强。
他一开始可能是用黏来吸引对方,但这种黏人很容易遭人嫌弃,而这种嫌弃也会让蜗牛型人感到很受伤。当然,伤害他的机会只有一次,下一次他就会把你记在小本子上了。
2、 鸵鸟型——自信的“霸道总裁”首先,鸵鸟身材高大,走起路来昂首挺胸。相应的,在人际关系中,鸵鸟型人的自我感觉很好,很骄傲,很自恋,由内向外散发着优越感。
这种自信的姿态让鸵鸟型人充满了个人魅力,他们往往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在事业上比较成功,又或者在各种类型的体育竞赛中是比较优秀的那一类。
鸵鸟的第二个特点,是当遇到危险的时候,它会把头埋到沙堆里。这一点对应到关系模式中,就是鸵鸟型人一旦失去心理优势,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自欺欺人地跟自己说:“我看不到别人,别人也看不到我。”也就是无法直面自己的羞耻感。
第三点,自然界中的鸵鸟双腿有力,跑起来非常快。因此,鸵鸟型人的行动力很强,也非常有力量。在一段关系中,鸵鸟型人要是认定了一个人,或是认定了一件事,就会很快地行动起来,快速做出决断。
另外一方面,鸵鸟型人表达自己感受的方法,往往也是强烈的,其形式就是“攻击”。这恰恰是我们在处理跟鸵鸟型人的关系时,要特别注意的。
在现实生活中,“霸道总裁”和“穿普拉达的女魔头”就是鸵鸟型人的典型代表。
在职场上,他们常常喜欢发表煽动性很强的讲演,对自己的下属说一不二;在感情世界里,他们往往对自己的伴侣指手画脚,责备和嘲笑对方的笨拙。
归根结底,鸵鸟型人无论面对什么样的人,都需要很大的心理优势,不然他们的心理负担就会很重,会有很强烈的挫败感和自卑感,而这些情绪最终会导致他们的羞耻感。
而羞耻感,是鸵鸟型人无法面对的。
3、袋鼠型——喜欢照顾人的“老妈子”第一点,雌性袋鼠有个口袋,里面装着小袋鼠,袋鼠妈妈会把小袋鼠保护得很好,照顾得很好。
那么相应的,袋鼠型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是服务型或者说是照顾型的特征。他会把照顾别人所获得的“价值感”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把被他人需要作为自己的主要价值来源
袋鼠型人的付出感很强,在付出的过程中,他们会觉得自己是照顾别人的“老妈子”。比如在合作关系中,袋鼠型人常常无论事情大小,全部亲力亲为。
所以我们跟袋鼠型人合作时会有很矛盾的感觉,一方面会觉得很轻松,另一方面又会感觉很郁闷。
很轻松是因为袋鼠型人会包办很多事情,但是时间一长,我们又会感觉很郁闷,因为袋鼠型人在操办事情的时候会有所抱怨,这其实是在合作中不信任他人的表现。
因此,袋鼠型人与他人合作难以达到一种共赢的体验,经常会指责他人。
第二点,袋鼠型人的控制欲比较强。假如一只小袋鼠要出去看看世界,袋鼠妈妈就会把它抓回来放进自己口袋里。
这种情况导致袋鼠型人在与人沟通中经常很难听到和看到他人,他们常常会说:“我都是为了你好。”这其实是他们控制别人的一种方式。
他们希望别人能够围着自己转,希望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能被别人看见。
第三点,在人际关系中,袋鼠型人特别容易侵入他人的边界,剥夺他人很多的机会。这也是袋鼠型人的另一个特征:责任不清晰。
在一件需要彼此都承担责任的事情上,袋鼠型人容易过度承担责任,而且不光是承担对方的责任,他们还渴望去承担对方的情绪。
所以在关系中,他们经常会有一种挫败感,而这种挫败感的产生就是因为他们没办法承担别人的情绪。
4、斑鸠型——自私的“理性派”斑鸠的攻击力和防御力都是很强的。也正是这个原因,斑鸠通常都是单独一只,很少成群结队地出现。
自私和追求利益,是斑鸠型人的第一个特点。
《明朝那些事儿》开篇提到朱元璋有一个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这句话说明朱元璋就是一个典型的斑鸠型人,他的座右铭也是所有斑鸠型人共同的心声。
斑鸠型人最爱干的事就是通过侵占别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
譬如,大家都在排队,但是斑鸠型人就会想要去插队;大家都去拿东西,斑鸠型人就想比其他人多拿一点,这样他才会感觉比较舒服。
无论是在职场上、朋友间,还是两性亲密关系里,斑鸠型人会一直在占便宜,或者说关系中寻找价值。
因为他们心里只有自己,而在关系中吸收营养来满足自己的同时,基本上不会顾及对方的感受。这样的行为,在对方的眼里看来,是特别自私的。
第二个特点,就是比较理性,偏冷漠。他们的自我防御感很强。他们靠近别人,就是要去侵占别人的东西。所以当别人靠近的时候,他们会激发自我保护意识。
第三个特点是不合群。我们听说过一群鸵鸟、一群袋鼠,但是很少听到一群斑鸠吧?从社会和职场角度来看,斑鸠这种特立独行的特点被称为“孤胆英雄”。
一方面,斑鸠型人不喜欢没有意义的社交,他们喜欢更有意义的、更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社交活动。另一方面,他们这种只讲究利益的社交方式,导致很难交到知心朋友。以上四种类型的人,是我们在交往中经常会遇到的,也是我花费大量时间和经验进行总结而得出来的。
只有了解了每个人的性格特质,我们才能找到他人与自己相匹配的相处模式,才能建立一段舒服有趣的关系。
如果你是其中一种类型,并且想要调整自己的关系模式,或者你想更了解这四种不同的人的内在关系模式,欢迎阅读我的新书《高情商沟通法则》。
作者简介:
胡慎之,关系心理学家。
中国心理学最有影响力50人之一。
CCTV心理访谈特邀嘉宾。
20年的咨询实践,15000小时的个案经验,向日葵心理创始人。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世界的存在及事物的联系不是静止不变的“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的集合体”。从古到今,人们致力于探讨普遍联系的基础和规律,构建普遍联系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的普遍联系理论,破除其唯心主义哲学基础,构建起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联系理论。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既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必然要求,也是指导我们认识事物、开展工作的重要方法。
普遍联系观点的产生和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普遍联系观点和辩证法的形成是同一个过程。古人在探讨世界的“本原”问题时,已经认识到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的各种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一切存在着的东西由它而存在,最初由它生成,毁灭后又复归于它,万物虽然性质多变,但实体却始终如一”。在亚里士多德这里,一切存在着的物体因为基于同一“本原”而联系在一起。
然而,这种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原始的和朴素的,因为它只是正确地把握了现象世界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能够说明构成这幅总画面的普遍联系的各个细节,而且这种认识带有明显的自发性和猜测性的成分。这种观点的形成是由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决定的。当时自然科学正处于搜集材料的阶段,人们往往把整个世界当作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和研究,力图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过程。
到了15世纪下半叶,自然科学由搜集材料的阶段发展到对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研究的阶段。人们把搜集来的材料分解为各个部分和门类,就某一具体事物来进行专门研究。然而,这样一种研究方法也给人们留下一种思维习惯,即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这种思维方式完全否定了事物之间的联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随着经验自然科学积累了大量的实证材料,人们越来越需要将这些材料加以系统化,以便找出各个领域的内在联系。于是,从联系和发展方面认识事物的辩证法便产生了。黑格尔哲学使辩证方法达到最高的思维形式,肯定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在黑格尔之前,精神现象学、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历史哲学、法哲学、哲学史、美学等,都被割断联系而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黑格尔打破了这种研究的传统壁垒,把各个领域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力求找出并指明贯穿这些领域的发展线索。
遗憾的是,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恩格斯认为,这样的体系显然是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相矛盾的,“这就是把历史的终点设想成人类达到对这个绝对观念的认识,并宣布对绝对观念的这种认识已经在黑格尔的哲学中达到了。但是这样一来,黑格尔体系的全部教条内容就被宣布为绝对真理,这同他那消除一切教条东西的辩证方法是矛盾的;这样一来,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窒息。”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和改造了黑格尔关于普遍联系的思想,吸取自然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细胞、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达尔文进化论的研究成果。恩格斯指出:“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说明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说明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马克思恩格斯确立普遍联系的唯物论基础,指出普遍联系不是某种“精神”或“观念”的联系,而是指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联系;人们对于普遍联系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的反映,进而构建了普遍联系的理论体系,阐述了普遍联系的思维方法。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等特点。
联系的普遍性。一般来说,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之网,任何事物都是这个网上的一个部分或一个纽结,没有什么事物是孤立存在的。现代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实践活动已经提供了足够的证据,说明我们所面对的大千世界,大至宏观的宇宙天体,小至微观的基本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事物。
联系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事物的外部联系,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某种方式与其他事物、现象和过程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二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即任何事物、现象和过程内部的各个要素、环节和阶段也是相互联系的,每个事物、现象和过程都是有着内部联系的统一整体。对任何一个事物、现象和过程的理解,都必须注意观照到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两个维度。可以说,正是由于事物所具有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统一,才构成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一方面,事物的内部联系使之成为独立具体的存在,许许多多事物组成的大千世界便展示出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面貌;另一方面,事物的外部联系使事物之间通过各种方式联系起来,最终使整个世界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性。恩格斯曾说,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使我们对自然过程的相互联系的认识大踏步地前进了”。第一是细胞的发现,说明整个植物体和动物体都是从它的繁殖和分化中发育起来的。这一发现,不仅使我们知道一切高等有机体都是按照一个共同规律发育和生长的,而且使我们通过细胞的变异能力看出,有机体能够通过改变自己的特性来完成比个体发育更高的发育道路。第二是能量转化与守恒,它向我们表明了一切在无机界中起作用的所谓力,即机械力及其补充,所谓能、热、辐射、电、磁、化学能,都是普遍运动的各种表现形式,这些运动形式按照一定的度量关系由一种转变为另一种,当一种形式的量消失时,就有另一种形式的一定的量代之出现。因此,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第三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它第一次从联系中证明,有机自然物包括人在内,都是由少数原始单细胞胚胎长期发育的产物,而这些胚胎又是由那些通过化学途径产生的原生质或蛋白质形成的。同样,20世纪以来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如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核能和核技术、航天和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都从不同的领域和层面证明了普遍联系的客观性,从而揭开了人类认识事物联系客观性的新视野和新高度。
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联系的方式、中介、结果是多种多样的。如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等。事物采取什么样的联系方式或中介,不仅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存在状态,而且决定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列宁曾说:“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由于事物多种多样的联系是不平衡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相同的,因此,在认识事物联系的过程中,必须从多种多样的联系中找出最能决定和影响事物存在和发展趋势的联系。一般说来,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认识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当然,这并不是说事物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就是不重要的,是不需要研究的;恰恰相反,很多时候它们对于事物的发展可以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决定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普遍联系观点蕴含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这就肯定了事物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所谓条件是指影响和制约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这个总和其实就是与一个事物相联系并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其他事物。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就是认识事物得以存在、发展和消亡的条件,进而揭示事物存在、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就是尊重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按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来制定工作方案。
第一,肯定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条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就构成了事物之间互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实质上就是说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离开一定的条件而存在和发展。如果撇开一个事物赖以存在的条件而孤立地加以看待,也就是把它当作同其他事物没有任何联系的东西,它就可能成为无法理解的东西。列宁曾经以下雨为例,说明如果撇开条件孤立地考察问题,就连“下雨好不好”这个极简单的问题都无法作出明确的判断和回答,更不用说去考察一些复杂的问题,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办法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与之相对应,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必要条件和非必要条件、决定性条件和非决定性条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等。我们要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就必须充分考察和研究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第二,肯定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并不意味着人们在条件面前只能消极等待,还要认识到条件是可以改变的。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是,随着某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发生了改变,就是说某一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也发生了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只有根据变化了的条件去认识事物,才能获得对事物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其二是,人们可以经过主观努力、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去改变条件,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甚至可以创造出为事物发展所必需的条件。在《论持久战》中精辟地阐述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思想:“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一切根据于正确思想的做或行动是正确的行动。我们必须发扬这样的思想和行动,必须发扬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深刻地阐述了人类自觉能动性的含义,即自觉能动性是人们通过实践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它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自觉的能动性,既区别于主观唯心主义,又区别于机械唯物主义。
第三,改变和创造条件的活动不是主观任意的,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违背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或者不具备某种必要条件而主观地去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就会陷入主观盲目性,在实践中碰得头破血流。所以,在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过程中,首先要正确分析主体是否已经正确把握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已经具备了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能力和手段;其次要全面分析客观事物发展的状态及其和其他事物的关系,寻找改变或创造事物发展的机遇;最后在综合分析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实践计划,制定实践方案,确定实践目标,并通过切实可行的实践活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和利用对实现人的目的的有利条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必须考虑对实现人的目的不利的条件及其对实践的制约作用,尽量减少不利条件的负面影响。
学习普遍联系观点,掌握普遍联系的方法,注重普遍联系的条件,是有效开展工作的必备能力。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能否时时、处处、事事正确把握好事物的各种联系,深刻认识各种联系的条件,反映一个人的理论水平、思想方法及外在能力。党员领导干部在具体的工作中,必须在全面了解事物之间联系,把握事物内在规律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工作的实际,才能有效地打开工作局面,提升工作效率。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
原标题:塑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性,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起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以新型生产关系赋能新质生产力。
建构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今年1月,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深刻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性,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起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以新型生产关系赋能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要义在于以“新”促“质”
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作了高度的理论概括:“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他进一步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之“新”突出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领域和新动能,新质生产力之“质”则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创新驱动的本质和生产生活的品质,其要义在于以“新”促“质”,最终落脚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生产力上。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随着社会生产力向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迈进,生产关系的三大要素均发生深刻变化。
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不仅所有制由“单一所有”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混合所有”,而且生产资料本身也新增了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其重要性也大大超越以前的土地、劳动、资本等。
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方面,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下,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激发,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得以更好体现。劳动分工不断向伙伴关系、智能交互、平台协作等方向发展,相应的生产组织结构也由直线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等传统模式,向团队组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无边界组织、孵化组织、三叶草组织以及“人单合一”组织、前台-中台-后台型组织、阿米巴组织、平台型组织、自组织等新型组织形态发展。
劳动产品分配方式方面,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不断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同时,秉持共同富裕理念,不断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与第三次分配。这些变革也催生了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与其现存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当现有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制约时,生产关系的变革成为必然,这种变革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二者的辩证统一推动社会进步。
新质生产力不仅决定新型生产关系的性质,还决定新型生产关系的变革。以科技创新为牵引的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推动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引领生产关系的提质向新,从而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纵观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社会治理规范与经济发展模式均随生产力的变化而演化,表现在社会生产、流通、交换和消费各个环节不断被冲击调整,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产生重要变化。解放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必然要求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观念旧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恰如新质生产力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则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
新型生产关系对新质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适配的新型生产关系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动态育强和发展壮大。厚植新质生产力,既是科技创新命题,也是社会组织制度与经济结构性改革命题。新型生产关系可以具象化为一系列与新质生产力相契合的经济制度组合,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中既能够发挥助推器和放大器作用,又能够发挥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作为助推器和放大器时,新型生产关系能够激扬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这表现在调动社会劳动者的科技创新积极性,促进更多社会劳动者想创新、能创新、敢创新,推动多方利益主体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作为稳定器和压舱石时,新型生产关系能够保障社会秩序的有序运行,这表现在夯实基础制度体系建设,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有力保障。适配的新型生产关系能够确保科技创新成果产生并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
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建构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发挥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积极性,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是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动力。为此,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充分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要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打破要素流动市场壁垒,激发数据、技术、知识、管理、资源环境等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中的活力,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着力发挥数据对土地、劳动力、资本这些传统生产要素的价值倍增作用。
激发劳动者创造性、优化劳动分工,改革创新生产组织方式、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是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要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合理流动机制,深化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双向赋能,构建平台经济时代和谐劳动关系。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发挥政府在重大创新领域“卡脖子”问题上的资源动员优势,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应急攻关项目,建立“揭榜挂帅”机制;创新众包众筹、虚拟经营、大规模定制、柔性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组织生产模式。完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渠道,构建“政产学研”深度交流模式;推动建设全球离岸创新基地,打造世界级重大科技创新集群。
完善劳动产品分配机制,确保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是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美好愿景。一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二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健全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深化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分配制度改革,以所有权改革统筹牵引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三要建构数字劳动分配结构和数据价值分配机制,缩小数字劳动分配“鸿沟”;重视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警惕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异化,践行全社会科技向善理念,夯实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社会基础。
(徐飞 綦成双,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
来源:文汇报
14.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
视频加载中...
↑↑↑ 视频1 初中数学案例 ↑↑↑
以上案例由长沙市长郡滨江中学初中数学老师龙禧禧提供,是湖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第14个能力点考核作业。
该能力点考核要点如下:
一、所属维度
教学→设计与实施。
二、能力点描述
1.分析数据特点,选择恰当图形;
2.使用软件正确进行数-图转换;
3.恰当设置标注,图注匹配。
三、能力点实操参考
1.将数据转成可视化图形
利用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或工具将相关数据转换为可视化图形进行教学。(如Excel的图表功能与几何画板的函数功能。)
2.解读数据与图形的关系
发现并解读数据与图形的关系,标注并探究数据与图形间的内在联系,挖掘出新的学科知识。
四、考核数据要求
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常态应用工具伴随式采集数据合格,或者提供材料参评:
1.须提交一段5-10分钟由本人出镜的说课视频和教学设计。视频须简介工具软件的功能,说明教学设计意图,演示数-形转换操作方法,解读数据与图形关系,呈现本人出镜的课堂实录片段,评估教学实施效果等;文档须呈现相关的教学设计。
2.提交的文档要求为PDF格式,视频为MP4格式(720P)。
3.所有提交的材料都由本人原创。
五、标准与评价细则
1.规范要求:
(1)视频可视性好、声音清晰,讲解准确清楚;(35分)
(2)教学设计规范,表述清晰,图文并茂,佐证材料充分;(25分)
(3)数据可视化效果好,解读数据与图形的关系入情入理,教学效果好。(40分)
2.评价标准:
总分为85-100分认定为优秀等第;
总分为60-84分认定为合格等第;
总分为60分以下认定为不合格等第。
附:【案例展示】14.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地理张军前)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