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好天文的人都知道,现代天文学,采用的是西方的88星座体系。但是,在很早以前的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一套非常完善的星座体系。
而且,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星象,有着非常特殊的重要意义,古人甚至将星象、与一个国家或者与个人的命运、吉凶祸福等等建立联系,由此发展出了一套独有的星象文化。
四大神兽
比如咱们之前有期节目就讲到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故事,这就是古人结合星象对征伐前景的预言。
说到星象,我们就会想到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大家都知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传统神话中的四大神兽,既然他们是存在于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又怎么和星象扯上了关系呢?
四大神兽
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在很多经典古籍当中都有记录,比如《礼记》和《史记》当中都有相关的阐述,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在他的著作《灵宪》中也有非常具体的记载: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
关于“四大神兽”的来历,还是要回到中国古代的星座体系,我们的古人仰望星空,看到满天星斗,为了方便识别,他们将星空划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并且为这些星座一一命名,而命名的方式,很多都是以朝廷机构或者官职为对照,所以古人又把星座称为“星官”。
四大神兽
然后,再根据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把二十八星宿分为四个部分,每个方位包含七个星宿,那么东方七宿连起来以后,像一条飞舞的巨龙,于是叫“东官苍龙”;
南方的七宿连起来像空中的朱雀,于是叫“南官朱雀”,西方七宿连起来,像一只老虎,于是叫西官白虎;最后是北方七宿,看起来像龟蛇,于是叫“北官玄武”。
中国古代的星象,并不是纯粹的天文,它是和地上世界(也就是人类生存的世界)相对应,古人赋予了它很多神圣而神秘的色彩,比如和上古的图腾文化、民族文化、还有风水季节等等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四大神兽
比如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初夏秋冬四季,还一一对应远古的四大民族,分别是东夷、西羌、南蛮、北狄。
东夷民族崇拜的是龙图腾,西羌崇拜虎图腾,南蛮崇拜鸟图腾,而龟图腾也在山海经中有所记载,很多经典古籍认为夏民族的远祖是灵龟的化身,《列子黄帝篇》中更是明确地记载了夏族是以蛇为图腾,所以“玄武”,极有可能就是龟蛇图腾的化身。
四大神兽
由此可见,四大神兽的来历,其实都是源自远古和上古时期的华夏文明,四大神兽在最开始的时候,一一对应就是各民族的图腾和信仰,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它们不断被后人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由此也具有了更多神圣而神秘的色彩。
在这里,我们只是做一个非常浅显而通俗地介绍,如果大家深入了了解这些星象文化,一定对华夏文明以及中国历史,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谨以此文作抛砖引玉之用吧。
阴阳五行对照表(完整版)
天象
五行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五星  | 木星  | 火星  | 土星  | 金星  | 水星  | 
五方  | 东  | 南  | 中  | 西  | 北  | 
五灵  | 青龙  | 朱雀  | 麒麟  | 白虎  | 玄武  | 
五季  | 春  | 夏  | 长夏  | 秋  | 冬  | 
六气  | 风  | 热、火  | 湿  | 燥  | 寒  | 
五促  | 生  | 长  | 化  | 收  | 藏  | 
五时  | 日旦  | 日中  | 日西  | 日入  | 午夜  | 
八卦  | 震巽  | 离  | 坤艮  | 干兑  | 坎  | 
天干  | 甲乙  | 丙丁  | 戊己  | 庚辛  | 壬癸  | 
地支  | 寅卯  | 巳午  | 辰戌  | 申酉  | 子亥  | 
五数  | 三、七  | 一、九  | 五、五  | 二、八  | 四、六  | 
地象
五色  | 青  | 赤  | 黄  | 白  | 黑  | 
五臭  | 臊 腥  | 焦  | 香  | 腥  | 腐 朽  | 
五味  | 酸  | 苦  | 甘  | 辛  | 咸  | 
五气 (食物药物)  | 温  | 热  | 平  | 凉  | 寒  | 
五谷  | 麻  | 麦  | 稷(梗米)  | 黄黍(稻)  | 大豆  | 
五果  | 李  | 杏  | 枣  | 桃  | 栗  | 
五菜  | 韭  | 薤  | 葵  | 葱  | 藿  | 
五实  | 核  | 络  | 肉  | 壳  | 濡  | 
五畜  | 犬  | 羊  | 牛  | 鸡  | 猪  | 
五虫  | 毛  | 羽  | 倮  | 介  | 鳞  | 
五长  | 麟  | 凤  | 人  | 龟  | 龙  | 
人象
五脏  | 肝  | 心(心包)  | 脾  | 肺  | 肾  | 
五腑  | 胆  | 小肠、三焦  | 胃  | 大肠  | 膀胱  | 
五体  | 筋  | 血(脉)  | 肉  | 皮  | 骨、髓  | 
五藏  | 血  | 脉  | 营  | 气  | 精  | 
五志  | 怒  | 喜  | 思  | 忧、悲  | 恐、惊  | 
五液  | 泪  | 汗  | 涎  | 涕  | 唾  | 
五窍  | 目  | 舌  | 口  | 鼻  | 耳  | 
五声  | 呼  | 笑  | 歌  | 哭  | 呻  | 
五音  | 角  | 征  | 宫  | 商  | 羽  | 
五智  | 魂  | 神  | 意  | 魄  | 志  | 
五指  | 食指  | 中指  | 大拇指  | 无名指  | 小指  | 
五性  | 曲直  | 炎上  | 稼穑  | 从革  | 润下  | 
五变动  | 握  | 忧  | 哕  | 咳  | 栗  | 
五腧  | 井(出)  | 荥(溜)  | 俞(注)  | 经(行)  | 合(入)  | 
黄帝内经
五脏  | 肝  | 心  | 脾  | 肺  | 肾  | 
五脏之官  | 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  |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 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 相傅之官 治节出焉  | 作强之官 伎巧出焉  | 
五腑  | 胆  | 小肠  | 胃  | 大肠  | 膀胱  | 
五腑之官  | 中正之官 决断出焉  | 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 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 传道之官 变化出焉  |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气化则能出矣  | 
三焦 心包络  |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中=心包络)  | ||||
脏象  | 肝  | 心  |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 肺  | 肾  | 
罢极之本 魄之居也 其华在爪 其充在筋 阳中之少阳 通于春气  | 生之本 神之变也 其华在面 其充在血脉 阳中之太阳 通于夏气  | 仓廪之本 营之居也 其华在唇四白 其充在肌 至阴之类 通于土气  | 气之本 魄之处也 其华在毛 其充在皮 阳中之太阴 通于秋气  | 封藏之本 精之处也 其华在发 其充在骨 阴中之少阴 通于冬气  | |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 |||||
五脏生成  | 肝之合筋也 其荣爪也 其主肺也  | 心之合脉也 其荣色也 其主肾也  | 脾之合肉也 其荣唇也 其主肝也  | 肺之合皮也 其荣毛也 其主心也  | 肾之合骨也 其荣发也 其主脾也  | 
五脏所主 五充(体)  | 筋  | 脉  | 肉  | 皮  | 骨、髓  | 
五华  | 爪  | 面  | 唇四白  | 毛  | 发  | 
五窍  | 目  | 舌  | 口  | 鼻  | 耳  | 
五脏化液  | 泪  | 汗  | 涎  | 涕  | 唾  | 
五脏所藏  | 魂 肝藏血 血舍魂  | 神 心藏脉 脉舍神  | 意 脾藏营 营舍意  | 魄 肺藏气 气舍魂  | 志 肾藏精 精舍志  | 
五志  | 怒  | 喜  | 思  | 忧、悲  | 恐、惊  | 
关节分布  | 两腋  | 两肘  | 两髀(髋)  | 两肘  | 两腘  | 
脏热分布  | 左颊红  | 颜面全部红  | 鼻红  | 右颊红  | 两颧红  | 
舌分布  | 舌两旁(肝胆)  | 舌尖  | 舌中心(肺胃)  | 舌中心(肺胃)  | 舌根  | 
气血筋脉注入处  | 诸筋者皆属于节 (睡觉时,血归于肝)  | 诸脉者皆属于目 诸血者皆属于心  | 诸气者皆属于肺  | 诸髓者皆属于脑  | |
五精所并  | 精气并于肝则忧  | 精气并于心则喜  | 精气并于脾则畏  | 精气并于肺则悲  | 精气并于肾则恐  | 
精气注入 (五轮)  |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 ||||
肝  | 心  | 脾  | 肺  | 肾  | |
黑眼  | 络  | 约束  | 白眼  | 瞳子  | |
风轮  | 血轮  | 肉轮  | 气轮  | 水轮  | |
角膜、黑睛  | 眼角的血络  | 眼睑、眼皮  | 巩膜、白睛  | 瞳孔  | 
黄帝内经
五色  | 青  | 赤  | 黄  | 白  | 黑  | 
五色之见死  | 色见青如草兹者死  | 色见赤如衃血者死  | 色见黄如枳实者死  | 色见白如枯骨者死  | 色见黑如炲者死  | 
五色之见生  | 青如翠羽者生  | 赤如鸡冠者生  | 黄如蟹腹者生  | 白如豕膏者生  | 黑如乌羽者生  | 
五藏所生之外荣  | 生于肝,如以缟裹绀  | 生于心,如以缟裹朱  | 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  | 生于肺,如以缟裹红  | 生于肾,如以缟裹紫  | 
色味当五脏  | 青当肝 酸 青当筋  | 赤当心 苦 赤当脉  | 黄当脾 甘 黄当肉  | 白当肺 辛 白当皮  | 黑当肾 咸 黑当骨  | 
生死面相  | 凡相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 
黄帝内经
五味  | 酸  | 苦  | 甘  | 辛  | 咸  | 
五味所入  | 酸入肝  | 苦入心  | 甘入脾  | 辛入肺  | 咸入肾  | 
五味所合  | 肝欲酸  | 心欲苦  | 脾欲甘  | 肺欲辛  | 肾欲咸  | 
五味所走  | 酸走筋 多食之,令人癃 (手足不灵活)  | 咸走血 多食之,令人渴 (口渴)  | 甘走肉 多食之,令人悗心 (烦恼)  | 辛走气 多食之,令人洞心 (心中空虚)  | 苦走骨 多食之,令人变呕 (呕吐)  | 
五味所禁  | 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 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  | 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  | 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  | 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  | 
五禁  | 肝病禁辛  | 心病禁咸  | 脾病禁酸  | 肺病禁苦  | 肾病禁甘  | 
五味所伤  |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 多食酸则肉胝绉而唇揭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 
五宜  | 肝色青,宜食甘  | 心色赤,宜食酸  | 脾色黄,宜食咸  | 肺色白,宜食苦  | 肾色黑,宜食辛  | 
五病宜食  | 肝病者宜食 梗米饭、牛肉、枣、葵  | 心病者宜食 麻、犬肉、李、韭  | 脾病者宜食 大豆、猪肉、栗、藿  | 肺病者宜食 麦、羊肉、杏、薤  | 肾病者宜食 黄黍、鸡肉、桃、葱  | 
五脏所苦  |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  |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 
五脏所欲  |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  |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  |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  |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  | 
补  | 用辛补之  | 用咸补之  | 用甘补之  | 用酸补之  | 用苦补之  | 
泻  | 酸泻之  | 甘泻之  | 苦泻之  | 辛泻之  | 咸泻之  | 
五行系统
五行学说是中医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五行的生克乘侮,是中医用以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以下是医者搜集概括的五行体系,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以便将更多的事物和现象归纳进来!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数:八,七,五,九,六;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季:春,夏,长夏,秋,冬;
五气:风,暑,湿,燥,火;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音:角,征,宫,商,羽;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臭:臊,焦,香,腥,腐;
五谷:麦,黍,稷,稻,豆;
五畜:鸡,羊,牛,马,彘;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五神:魂,神,意,魄,志;
五液:泪,汗,涎,涕,唾;
五体:筋,脉,肉,皮,骨;
五俞:颈项,胸胁,脊,肩背,腰股;
五声:呼,笑,歌,哭,呻;
五志:怒,喜,思,悲,恐;
五毒:怒、恨、怨、恼、烦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