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起名取名

刘姓起源和来历和祖先 刘姓起源于哪个古老姓氏

发布时间:2024-05-10 16:43:41作者:浮生若梦来源:用户分享

刘姓起源和来历和祖先 刘姓起源于哪个古老姓氏

本文目录一览:

刘姓简史,三支起源,六位先祖,两处祖地,十朝,92位帝王

刘氏得姓始祖刘累

刘姓是中华大姓,在中国历来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

截至2013年,刘姓人口近7000万,占全国人口的5.34%,在王、李、张之后排第四位。

“刘”字本义是杀,后引申为斧钺等利器,在东周青铜器铭文中“刘”字为手执两刀解剖状。

而它的繁体字,则是“劉”,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卯”、“金”、“刀”,这三个部分都和武器有关。

因此,刘字的产生也应该来自原始图腾崇拜,即某部落崇拜“刘”这一武器,可狩猎,可御敌,护佑族人在蛮荒时代得以平安发展繁衍。

刘字繁体

而据《史记》《汉书》《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等古籍所载,刘姓的起源也较复杂,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其一,刘姓最早的一支来源于祁姓,始于夏朝,出于刘累。

刘累是陶唐氏帝尧的十九世孙,他的事迹最早记载于战国时成书的《竹书纪年》《左传》,可信度较高。

刘累之所以著名,和一个养龙的传说有关。

早年,刘累曾向豢龙氏董父学习豢龙(养龙)御龙之术。

约公元前1879年,夏王朝第14任君主孔甲时,天降龙于今河南省临颖县。孔甲派刘累到此养龙,代行豕韦国君,长达7年之久。

后来,由于不知何故,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把龙肉加工成美食,送给孔甲吃。孔甲享用后,感到味道鲜美,又向刘累求食,刘累怕死龙事发,孔甲追究问罪,便于约公元前1873年,迁徙到今河南鲁山隐居,改称“丘公”,后又改名刘累。为何取名刘累?据说他的手上有“刘累”的纹样,很吉祥。

后来,刘累族人就改姓刘氏,中华刘姓从刘累之后开始繁衍生息。

故此,刘累是刘姓的得姓始祖。

刘累生活于夏朝,被称为御龙氏。刘累后代在商朝被重新封于豕韦,便称豕韦氏。周朝时期,刘累后裔先后被封到唐地和杜地,所以又称唐杜氏。

西周时,刘累后裔周王室大夫、杜国君主杜伯被周宣王冤杀,而杜伯则是杜姓、范姓、刘姓的共同先祖。

杜伯死后,他的儿子隰叔逃到了晋国,担任晋国的士师(法官),成为了士姓和晋国六卿之一范氏的先祖。

隰叔的四世孙叫做士会,被晋君封于范地,史称范武子。他是范姓得姓始祖,同时又是刘姓的中兴之祖。

因为,汉高祖刘邦就是士会的直系后代。

晋国上卿士会

其二,刘姓的来源为姬姓,始于东周,开基始祖是姬季子。

姬季子是东周第九位君王周定王姬瑜的弟弟,大约在公元前599年前后,被周定王赐封于刘邑(今河南偃师西南),建立起姬姓的刘国。

此后,他的后裔便以国名为氏,称刘氏。

但是到了周贞定王时期,刘氏家族在王室内部斗争中失败,家族彻底衰落,刘国也被王室灭掉。

至此,这支活跃于春秋时期,执掌周王室朝政长达100年之久的姬姓刘氏家族,就突然从历史长河中消失不见了。

至今,已无以姬姓刘氏后人自居者,应该已经融入了祁姓刘氏。

春秋时期的刘国

其三,刘姓源于他姓或他族的改姓,此类刘姓多始于西汉之后。

如项羽的叔父项伯,因在鸿门宴对刘邦有救助之功,刘邦赐他姓刘,项伯就成了刘伯。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即皇帝位后,接受娄敬建议,把国都迁到长安,便赐娄敬姓刘,娄敬就成了刘敬。

还有不少刘姓为匈奴后裔,而在此期有“胡人附汉,十胡九刘”之说。

西汉之后,汉代皇帝多采取和亲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因此匈奴贵族血统中融入了刘姓之血。而到了魏晋十六国时期,匈奴族的一支为争取中原人民的支持,自称是汉朝公主与匈奴单于的后裔,一直使用母方的姓氏,即刘姓,例如前赵的建立者刘渊便是匈奴贵族。

还有一支刘姓则来自北魏的独孤氏。

魏孝文帝改革,把首都由山西大同迁到了洛阳,又易汉服汉姓,把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氏。

到了唐末五代时期,突厥别部沙陀族的一支也冒称是刘邦的后裔。比如五代十国中的后汉和北汉的建立者分别是沙陀族人刘知远和他的弟弟刘崇。

此后,一直到清朝的满洲八旗汉化,这期间有大量外族人改姓刘姓。

后汉高祖刘知远

刘姓是中国历史上建立最多的姓氏,自刘邦建立西汉开始,其后刘姓建立的竟达十个之多。

如刘秀建立东汉,刘备建立蜀汉,刘渊建立汉赵,刘勃勃建立胡夏,刘裕建立刘宋,刘知远建立后汉,刘崇建立北汉,刘隐建立南汉。而刘姓帝王竟高达92位。

无需质疑,刘氏的发扬光大自然是从刘邦建立西汉开始的,因此,刘邦堪称刘姓奠基之祖。

刘邦属于刘姓哪一源流呢?

在上文已经提到,他的直系祖先应该是春秋时期的晋国上卿士会。

而士会则是刘累的后裔,故此刘邦源于祁姓刘氏。

士会曾为晋国上卿,后升为中军元帅,兼任太傅,执掌国政。

晋襄公死后,众臣推举士会为代表,到秦国去接晋襄公弟弟的公子——雍,回国继位。士会到秦国之后,晋国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大臣赵盾宣布立太子夷皋为王,并派军队阻止雍回国。这样一来,士会就流亡在秦国了。

后来,士会又回到了晋国,但他的次子士轼没有走,重新以刘为氏,便形成了“秦国刘氏”。

刘士轼有个儿子叫刘士龙,他后来携带家人,从秦国迁居到了属于楚国的沛县。

刘士龙有个后代,是士会十世孙,其名不详,到魏国当了大夫。秦灭魏后,这个大夫的长子刘清,又回到了沛县。

刘清生刘仁,刘仁生刘煓。刘煓便是刘邦的父亲,住在沛县丰邑中阳里。

刘煓字执嘉,有两个妻子,四个儿子,即大儿刘伯、二儿刘仲、三儿刘季、四子刘交。老三刘季也就是刘邦。

而刘邦建立西汉后,把子孙分封于全国各地,西汉初期累计皇子封王30余人,封侯者达400余人。汉王室大封同姓王侯的结果使刘姓贵族遍布于大江南北,他们各据一方,很快成为各地有权有势的大家族。

总之,刘姓以皇族为主脉,经历大汉400多年的繁衍发展,人口急剧增加,加之给一些功臣良将赐姓刘氏,从使刘姓繁衍发展成为当时第一大姓。

汉高祖刘邦

但刘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地区,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西太原地区。此外,湖北荆襄地区、湖南长沙地区、江西九江地区也有刘姓望族。

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北方又一次陷入战乱,中原刘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为避战乱,向南方、东南和西南迁移,部分迁往日本和朝鲜半岛。

唐末中原人口大批移民福建,这也包括刘姓人群。

宋时刘氏开始迁往两广,南宋宁宗嘉定年间,河南宣抚使刘龙第七子——刘邦66世孙刘开七,在广东潮州任官,子孙便居于兴邑,人丁兴旺,支派益繁,后又从兴宁分散到许多地方。故此,刘开七被客家刘氏尊称为近代肇基始祖,由闽入粤的开基始祖。

自此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遍地刘”已初步形成。

从明末清初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在朝鲜半岛,刘姓是有名的大姓。日本的高桥、原田等数十个姓氏,其实都源出刘姓。据统计,目前生活在海外的刘氏后人约有1000万,世界各地都有刘氏后人居住。

刘邦先祖世系图

下面再简单谈一谈刘姓郡望和堂号。

刘姓郡望多达25个,如彭城郡、中山郡、长沙郡、南阳郡等,在此不一一细说。

刘氏堂号也是众多,仅选择数家来谈。

彭城堂:此堂号以地域命名,这是刘氏最为著名的堂号。这是因为,彭城是刘姓的共同郡望,也是汉家刘氏的发源地。因此,许多刘氏宗族都将自己的祠堂称为彭城堂,以标明自己是正宗的汉家后裔。

藜照堂:藜照堂也是刘氏名堂。藜照堂的得名,来自刘向燃藜读经的典故。刘向是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彭城人,西汉著名文学家和经学家,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

中山堂:这是刘姓中又一个以地域命名的著名堂号。中山刘氏在刘氏各宗派中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丁极为兴旺,族裔众多。当年开派始祖中山靖王就有100多个儿子,是刘氏各派开基祖和当时各刘氏亲王中最多的一个。此后,源出中山的客家刘氏刘开七、刘广传一宗,有14个儿子、81个孙子,360个曾孙,后裔子孙更是千枝万叶,构成世界刘氏的主体之一。

蒲编堂:这是一个典故堂号,源出三国时刘备与母亲编蒲贩鞋的故事。

五忠堂:是以祖先名号为堂号。宋朝时期,福建建州、建阳刘氏一门忠烈,有5人死后被朝廷赐谥为“忠”,世人号称“刘氏五忠”,堂号主要在福建刘氏及其分迁到各地的刘氏支派后裔中使用。

汉里堂:这是一个地名堂号。所谓汉里,就是汉之故里的简称,即今江苏徐州市辖下的丰县赵庄金刘砦。汉里堂,顾名思义,只能由汉高祖故乡的刘氏使用。

御龙堂:这是一个取自先祖刘累名号的堂号。御龙堂的堂号,在今山西、江苏丰县、江西于都甚至马来西亚的华人刘姓宗族中都有发现。

至此简述一下刘氏之发展脉络,其出自陶唐氏尧帝,可称他为血缘圣祖,得姓始祖为御龙氏刘累,先祖为杜国国君杜伯,中兴之祖为晋国上卿士会,奠基之祖为汉高祖刘邦,入粤始祖则为刘开七。

而刘姓祖地为哪里?有人认为是陶唐氏尧帝所封地唐侯国,即今天的河北唐县。这种说法以远古传说为基础,而且唐尧是祁姓,并未改刘姓,因此这说法有点勉强。

相比较而言,刘累更具信史性质,且首先以刘为氏,故此河南鲁山为刘姓祖地更为合理。

当然,无论唐县还是鲁山,对于刘氏家族来说都有非常的意义,可以同时奉为圣地,而不必争此虚名。

据文献记载,刘累卒于今河南省鲁山县邱公城,葬于邱公城东北30米处,如今地处鲁山昭平湖景区。

20世纪50年代,修筑昭平湖,刘累墓便没于昭平湖中。2000年4月,有关部门在昭平湖风景区重筑刘累墓。多年来,已有海内外诸多刘姓族人前来寻根问祖。(本文为“咖啡随笔”原创,剽窃必究)

刘姓祖地河南鲁山昭平湖

刘姓简史,三支起源,六位先祖,两处祖地,十朝,92位帝王

刘氏得姓始祖刘累

刘姓是中华大姓,在中国历来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

截至2013年,刘姓人口近7000万,占全国人口的5.34%,在王、李、张之后排第四位。

“刘”字本义是杀,后引申为斧钺等利器,在东周青铜器铭文中“刘”字为手执两刀解剖状。

而它的繁体字,则是“劉”,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卯”、“金”、“刀”,这三个部分都和武器有关。

因此,刘字的产生也应该来自原始图腾崇拜,即某部落崇拜“刘”这一武器,可狩猎,可御敌,护佑族人在蛮荒时代得以平安发展繁衍。

刘字繁体

而据《史记》《汉书》《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等古籍所载,刘姓的起源也较复杂,主要有三支:祁姓、姬姓、外族的改姓。

其一,刘姓最早的一支来源于祁姓,始于夏朝,出于刘累。

刘累是陶唐氏帝尧的十九世孙,他的事迹最早记载于战国时成书的《竹书纪年》《左传》,可信度较高。

刘累之所以著名,和一个养龙的传说有关。

早年,刘累曾向豢龙氏董父学习豢龙(养龙)御龙之术。

约公元前1879年,夏王朝第14任君主孔甲时,天降龙于今河南省临颖县。孔甲派刘累到此养龙,代行豕韦国君,长达7年之久。

后来,由于不知何故,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把龙肉加工成美食,送给孔甲吃。孔甲享用后,感到味道鲜美,又向刘累求食,刘累怕死龙事发,孔甲追究问罪,便于约公元前1873年,迁徙到今河南鲁山隐居,改称“丘公”,后又改名刘累。为何取名刘累?据说他的手上有“刘累”的纹样,很吉祥。

后来,刘累族人就改姓刘氏,中华刘姓从刘累之后开始繁衍生息。

故此,刘累是刘姓的得姓始祖。

刘累生活于夏朝,被称为御龙氏。刘累后代在商朝被重新封于豕韦,便称豕韦氏。周朝时期,刘累后裔先后被封到唐地和杜地,所以又称唐杜氏。

西周时,刘累后裔周王室大夫、杜国君主杜伯被周宣王冤杀,而杜伯则是杜姓、范姓、刘姓的共同先祖。

杜伯死后,他的儿子隰叔逃到了晋国,担任晋国的士师(法官),成为了士姓和晋国六卿之一范氏的先祖。

隰叔的四世孙叫做士会,被晋君封于范地,史称范武子。他是范姓得姓始祖,同时又是刘姓的中兴之祖。

因为,汉高祖刘邦就是士会的直系后代。

晋国上卿士会

其二,刘姓的来源为姬姓,始于东周,开基始祖是姬季子。

姬季子是东周第九位君王周定王姬瑜的弟弟,大约在公元前599年前后,被周定王赐封于刘邑(今河南偃师西南),建立起姬姓的刘国。

此后,他的后裔便以国名为氏,称刘氏。

但是到了周贞定王时期,刘氏家族在王室内部斗争中失败,家族彻底衰落,刘国也被王室灭掉。

至此,这支活跃于春秋时期,执掌周王室朝政长达100年之久的姬姓刘氏家族,就突然从历史长河中消失不见了。

至今,已无以姬姓刘氏后人自居者,应该已经融入了祁姓刘氏。

春秋时期的刘国

其三,刘姓源于他姓或他族的改姓,此类刘姓多始于西汉之后。

如项羽的叔父项伯,因在鸿门宴对刘邦有救助之功,刘邦赐他姓刘,项伯就成了刘伯。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洛阳即皇帝位后,接受娄敬建议,把国都迁到长安,便赐娄敬姓刘,娄敬就成了刘敬。

还有不少刘姓为匈奴后裔,而在此期有“胡人附汉,十胡九刘”之说。

西汉之后,汉代皇帝多采取和亲政策,把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因此匈奴贵族血统中融入了刘姓之血。而到了魏晋十六国时期,匈奴族的一支为争取中原人民的支持,自称是汉朝公主与匈奴单于的后裔,一直使用母方的姓氏,即刘姓,例如前赵的建立者刘渊便是匈奴贵族。

还有一支刘姓则来自北魏的独孤氏。

魏孝文帝改革,把首都由山西大同迁到了洛阳,又易汉服汉姓,把鲜卑族的独孤氏改为刘氏。

到了唐末五代时期,突厥别部沙陀族的一支也冒称是刘邦的后裔。比如五代十国中的后汉和北汉的建立者分别是沙陀族人刘知远和他的弟弟刘崇。

此后,一直到清朝的满洲八旗汉化,这期间有大量外族人改姓刘姓。

后汉高祖刘知远

刘姓是中国历史上建立最多的姓氏,自刘邦建立西汉开始,其后刘姓建立的竟达十个之多。

如刘秀建立东汉,刘备建立蜀汉,刘渊建立汉赵,刘勃勃建立胡夏,刘裕建立刘宋,刘知远建立后汉,刘崇建立北汉,刘隐建立南汉。而刘姓帝王竟高达92位。

无需质疑,刘氏的发扬光大自然是从刘邦建立西汉开始的,因此,刘邦堪称刘姓奠基之祖。

刘邦属于刘姓哪一源流呢?

在上文已经提到,他的直系祖先应该是春秋时期的晋国上卿士会。

而士会则是刘累的后裔,故此刘邦源于祁姓刘氏。

士会曾为晋国上卿,后升为中军元帅,兼任太傅,执掌国政。

晋襄公死后,众臣推举士会为代表,到秦国去接晋襄公弟弟的公子——雍,回国继位。士会到秦国之后,晋国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大臣赵盾宣布立太子夷皋为王,并派军队阻止雍回国。这样一来,士会就流亡在秦国了。

后来,士会又回到了晋国,但他的次子士轼没有走,重新以刘为氏,便形成了“秦国刘氏”。

刘士轼有个儿子叫刘士龙,他后来携带家人,从秦国迁居到了属于楚国的沛县。

刘士龙有个后代,是士会十世孙,其名不详,到魏国当了大夫。秦灭魏后,这个大夫的长子刘清,又回到了沛县。

刘清生刘仁,刘仁生刘煓。刘煓便是刘邦的父亲,住在沛县丰邑中阳里。

刘煓字执嘉,有两个妻子,四个儿子,即大儿刘伯、二儿刘仲、三儿刘季、四子刘交。老三刘季也就是刘邦。

而刘邦建立西汉后,把子孙分封于全国各地,西汉初期累计皇子封王30余人,封侯者达400余人。汉王室大封同姓王侯的结果使刘姓贵族遍布于大江南北,他们各据一方,很快成为各地有权有势的大家族。

总之,刘姓以皇族为主脉,经历大汉400多年的繁衍发展,人口急剧增加,加之给一些功臣良将赐姓刘氏,从使刘姓繁衍发展成为当时第一大姓。

汉高祖刘邦

但刘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地区,集中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以及山西太原地区。此外,湖北荆襄地区、湖南长沙地区、江西九江地区也有刘姓望族。

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北方又一次陷入战乱,中原刘姓与其他姓氏一样,为避战乱,向南方、东南和西南迁移,部分迁往日本和朝鲜半岛。

唐末中原人口大批移民福建,这也包括刘姓人群。

宋时刘氏开始迁往两广,南宋宁宗嘉定年间,河南宣抚使刘龙第七子——刘邦66世孙刘开七,在广东潮州任官,子孙便居于兴邑,人丁兴旺,支派益繁,后又从兴宁分散到许多地方。故此,刘开七被客家刘氏尊称为近代肇基始祖,由闽入粤的开基始祖。

自此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遍地刘”已初步形成。

从明末清初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在朝鲜半岛,刘姓是有名的大姓。日本的高桥、原田等数十个姓氏,其实都源出刘姓。据统计,目前生活在海外的刘氏后人约有1000万,世界各地都有刘氏后人居住。

刘邦先祖世系图

下面再简单谈一谈刘姓郡望和堂号。

刘姓郡望多达25个,如彭城郡、中山郡、长沙郡、南阳郡等,在此不一一细说。

刘氏堂号也是众多,仅选择数家来谈。

彭城堂:此堂号以地域命名,这是刘氏最为著名的堂号。这是因为,彭城是刘姓的共同郡望,也是汉家刘氏的发源地。因此,许多刘氏宗族都将自己的祠堂称为彭城堂,以标明自己是正宗的汉家后裔。

藜照堂:藜照堂也是刘氏名堂。藜照堂的得名,来自刘向燃藜读经的典故。刘向是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彭城人,西汉著名文学家和经学家,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

中山堂:这是刘姓中又一个以地域命名的著名堂号。中山刘氏在刘氏各宗派中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丁极为兴旺,族裔众多。当年开派始祖中山靖王就有100多个儿子,是刘氏各派开基祖和当时各刘氏亲王中最多的一个。此后,源出中山的客家刘氏刘开七、刘广传一宗,有14个儿子、81个孙子,360个曾孙,后裔子孙更是千枝万叶,构成世界刘氏的主体之一。

蒲编堂:这是一个典故堂号,源出三国时刘备与母亲编蒲贩鞋的故事。

五忠堂:是以祖先名号为堂号。宋朝时期,福建建州、建阳刘氏一门忠烈,有5人死后被朝廷赐谥为“忠”,世人号称“刘氏五忠”,堂号主要在福建刘氏及其分迁到各地的刘氏支派后裔中使用。

汉里堂:这是一个地名堂号。所谓汉里,就是汉之故里的简称,即今江苏徐州市辖下的丰县赵庄金刘砦。汉里堂,顾名思义,只能由汉高祖故乡的刘氏使用。

御龙堂:这是一个取自先祖刘累名号的堂号。御龙堂的堂号,在今山西、江苏丰县、江西于都甚至马来西亚的华人刘姓宗族中都有发现。

至此简述一下刘氏之发展脉络,其出自陶唐氏尧帝,可称他为血缘圣祖,得姓始祖为御龙氏刘累,先祖为杜国国君杜伯,中兴之祖为晋国上卿士会,奠基之祖为汉高祖刘邦,入粤始祖则为刘开七。

而刘姓祖地为哪里?有人认为是陶唐氏尧帝所封地唐侯国,即今天的河北唐县。这种说法以远古传说为基础,而且唐尧是祁姓,并未改刘姓,因此这说法有点勉强。

相比较而言,刘累更具信史性质,且首先以刘为氏,故此河南鲁山为刘姓祖地更为合理。

当然,无论唐县还是鲁山,对于刘氏家族来说都有非常的意义,可以同时奉为圣地,而不必争此虚名。

据文献记载,刘累卒于今河南省鲁山县邱公城,葬于邱公城东北30米处,如今地处鲁山昭平湖景区。

20世纪50年代,修筑昭平湖,刘累墓便没于昭平湖中。2000年4月,有关部门在昭平湖风景区重筑刘累墓。多年来,已有海内外诸多刘姓族人前来寻根问祖。(本文为“咖啡随笔”原创,剽窃必究)

刘姓祖地河南鲁山昭平湖

你姓刘吗?你知道刘姓的始祖是谁吗?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其中,按照人口数量,就全国范围内,李、王、张、刘、陈是前五大姓氏。其中,就刘姓来说,为全国第四大姓氏。那么,对于刘姓的朋友们,你们知道刘姓的始祖是谁吗?刘姓的发源地在哪里呢?

首先,如今,刘姓人口数量超过7000万,为中国第四大姓氏,占全国人口的5.4%左右,仅次于李姓、王姓、张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刘姓被誉为“帝王专业户”。据统计,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刘姓先后建立了西汉、东汉、蜀汉、南汉、后汉、北汉等王朝,诞生了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昭烈皇帝刘备等66位皇帝,成为古代诞生皇帝第一多的姓氏。据史记《汉书》、《通志·氏族略》和《中国姓氏》所载,刘姓的得姓始祖为刘累。

进一步来说,刘累(生卒年不详),远古时期陶唐氏首领尧的后裔,是被史学界所认同的刘姓始祖和刘姓历史上第一位名人。刘累的事迹最早记载于战国时成书的《竹书纪年》《左传》。在其他文献中的记载内容较多。据文献记载,刘累生活在夏代孔甲年间,居鲁山,死后葬于河南鲁山县。刘累因出生时手上显现“刘累”纹样,家人以为吉祥,遂以刘累为名。刘累墓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城西,由此,天下刘氏,根在鲁山。

不过,尽管河南省鲁山县可以称为刘姓的起源地,但是,真正促使刘姓迅速发扬光大的,一般认为是“彭城刘氏”。就彭城刘氏来说,因汉高祖刘邦籍贯丰县,起家于沛县,而丰县和沛县后来都属彭城郡(主要为今徐州一带),所以天下刘氏莫不以彭城为自己的祖籍,而称为彭城刘氏。彭城也就历来都被视为刘姓的正宗郡望,宋代以后更成为天下刘姓的公认郡望。在此基础上,彭城刘氏也就分为两个主要支派:一是楚元王刘交派;一是楚孝王刘嚣派。

最后,经过了数千年历史的变迁,刘在全国的分布上,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江西、山东、河北五省,人口约占刘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湖南、辽宁、湖北、黑龙江和安徽,这五省的刘姓又集中了26%。四川和河南均居住了刘姓总人口的10%,为刘姓并列第一大省,分别占省总人口的5.5%和6%。由此,刘姓形成了华北、四川、华中、东北四大块人口聚集地区。

文/情怀历史

陈姓简史,中国的第五大姓,有五大来源,九大先祖

得姓始祖——陈胡公妫满

陈姓,也是中华大姓之一,至2019年官方统计显示,陈姓人口总数达到了0.633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4.53%,在中国姓氏中排在第5位,仅次于1.015亿的王姓、1.009亿的李姓、0.954亿的张姓和0.7亿的刘姓。

“陈”字的籀文字形由“阜”、“东”和“土”构成。“阜”字有土山的含义,整个字的意思是山腰中间有块大石头,由此产生陈列、陈旧、陈重的含义。

而陈姓的图腾中间是一个“东”,外侧是“太阳升降的阶梯”。“东”表示日在木中,这种“木”被称为扶木、扶桑、建木等。意为长有扶木的地方就叫做“陈”。

陈姓的起源更为复杂。

其一,源自自妫[guī]姓,是舜帝的后裔,陈胡公妫满是得姓始祖。

古人之姓往往因水而得,如妫姓便得于妫水,即中国山西省西南部的一条小河,向西流入黄河。而在舜当天子之前,尧把他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并让他们居住在妫水边。于是舜的后代便称为妫姓。

又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商朝纣王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陈胡公妫满”,把大女儿嫁给他,又封他在陈(今河南淮阳)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

陈胡公选贤任能,扬善罚恶,励精图治,使陈国强盛了许多年。

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陈胡公、胡公满。他的子孙便以国为姓,称为陈氏,并尊陈胡公为陈姓的得姓始祖。 如陈哀公之子妫留,避居陈留,以陈为氏。陈愍公之子都为陈氏,如长子陈衍、次子陈全温等。

而妫满的十世孙妫完的子孙最兴旺。

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妫完怕株连自己,出逃到齐国,以故国为氏,称陈氏。后陈完的后代改为田姓,陈完九世孙田和取代了姜氏,成为新齐王,陈完就成了陈姓和的开基始祖和田姓的得姓始祖。

陈完入齐

陈完这一支陈姓是陈姓的主脉,后来发展成为大族,即颍川陈氏,其远祖为齐王田建三子陈轸,开基始祖则是陈轸的十世孙陈寔。

齐王田建是齐国末代君主,是陈完的第十五世孙,齐国被秦灭亡后,田氏有许多子孙又改回陈姓。田建的第11世孙是汉末的陈寔,也就是那位鼎鼎大名的陈太丘,陈寔共有六个儿子,其中陈纪、陈谌最有贤名。当时人们把他们父子三人并称为“三君”。而陈纪就是陈元方。虽然陈姓很早就迁入颍川,不过到了东汉,颍川陈氏始祖陈寔(shí)的出现,真正奠定了后世颍川陈氏的辉煌。

长城陈氏和义门陈氏是颍川陈氏的重要分支。

长城陈氏即南朝陈氏,始祖是陈达。

陈太丘的玄孙陈准曾为晋朝太尉,陈准的孙子陈达在晋室南渡后当过长城县(今浙江长兴县)令。陈达的十世孙陈霸先则创立了南北朝时期的陈朝,将陈姓家族又推向一个黄金时代。南朝陈国封了许多陈姓王,子孙遍布长江与珠江之间,为陈姓在东南地区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义门陈氏即江州陈氏,出于长城陈氏,是陈霸先侄儿陈宣帝陈顼的后代。其发源于江西江州郡浔阳县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车轿镇义门陈村),开基始祖是唐代的陈旺。

陈旺是陈后主之弟陈叔明的后裔。

义门陈氏家族人才辈出,义风蔚然而日益昌盛,为义门陈氏后来成为聚居数千口、合炊几百年。唐僖宗李儇于中和四年(公元884年)御笔亲题“义门世家”,并赐一联“九重天上旌书贵,千古人间义字香”。

陈寔

固始陈氏也是颍川陈氏的重要分支,开基始祖是陈元光。

陈元光是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唐朝时期大臣,归德将军陈政之子。

唐高宗二年(公元669),蛮獠啸乱,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3600人前往征伐。陈政去世后,年仅二十岁的陈元光代父领兵。陈元光文韬武略,经九年浴血苦战,终于平息叛乱。公元686年陈元光奏请朝廷批准设漳州郡,从而使漳州一带方圆千里无烽火之举,号称乐土。

陈元光是漳州史上的首位刺史,此后祖孙四代一直任漳州地区的行政长官,陈元光也被后世尊称为“开漳圣王”。他的后裔成为闽、粤、台地区和南洋诸岛陈姓的主要派系。

此外,浙江“海宁陈氏”也可算是颍川陈氏的支系。

其中一支源自高姓。其原籍“渤海”,宋太尉“高琼”之后,高琼第十六世孙“高谅”入赘海宁城东皇冈“陈明谊”家为婿,其子高荣便承继母姓为陈氏,故称渤海陈氏,以别于颍川陈氏。

又如一支原系曹姓,因娶陈氏之女为妻,有子便随母姓,后也成为海宁望族。

陈元光

其二、源自帝尧祁姓,源于刘氏改姓,是汉武帝之子广陵王刘胥的后代,广陵张氏的始祖是刘胥的后裔刘矫。

陈矫是广陵郡东阳县(今安徽天长西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臣。

他本姓刘,因过继给母族而改姓陈。

早年避乱江东,后被广陵太守陈登请出担任功曹。后先后被曹操辟为丞相掾属、丞相长史、尚书。魏文帝曹丕称帝,封他为高陵亭侯,迁尚书令。魏明帝继位后,进爵东乡侯,后转侍中,加光禄大夫,又拜司徒。

广陵张氏由此兴盛。

刘矫

其三,源自白氏改姓,称为万年陈氏,始祖是白永贵。

白永贵是隋初的一位将军,原来是陇右(泛指陇山以西地区,约相当于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地带)地区的胡人,姓白,原为龟兹王帛氏,甚得杨坚宠信,官至柱国,兰、利二州总管,封北郡陈公,永贵便以封号中的陈字作为自己的姓氏。

他的孙子陈令英则是大唐名将,年十八,投笔从戎,屡经征战。高宗朝,擢授原州都督。武则天临朝,迁幽州都督,加清边军副大总管。迁金吾将军。延载元年,为丰安道总管,从薛怀义击默啜。后官岐州刺史。陈子昂还曾经为他写过一篇文章,即《为金吾将军陈令英请免官表》。

其四源于鲜卑族侯莫陈氏改姓,侯莫陈氏的始祖是侯莫陈肃。

侯莫陈,中国古代极为少见的三字复姓,起源于北魏少数民族鲜卑族的一支,这支鲜卑游牧部落叫侯莫陈,这个部落里的人,便以侯莫陈为姓。

而在《侯莫陈涉墓志》中又有记载:侯莫陈涉本姓刘,是刘邦的四弟楚元王刘交之后。即刘交后裔有避难逃入鲜卑族中的,后与鲜卑族人通婚,逐渐被其同化,子孙繁衍,成为侯莫陈部落的成员。

据《魏书・官氏志》记载:侯莫陈氏为鲜卑大贵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易胡姓为汉姓,于496年把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侯莫陈氏名臣辈出,如侯莫陈崇、侯莫陈芮等。

据《唐相州刺史侯莫陈肃碑跋》所述,北魏孝文帝时,侯莫陈肃被赐姓陈氏。因为皇帝亲赐侯莫陈为陈姓,于是这一族人众皆仿效。纷纷将“侯莫”去掉,改成了单姓“陈”。

其五源于其他少数民族改姓或赐姓。

如女真皇族完颜氏中,有的在金末已改为陈氏,此为完颜陈姓。

明太祖朱元璋赐给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此为“蒙古陈姓”。

此外满、哈尼、侗、土家、布依、瑶、京、羌、回、苗、壮、黎、彝、朝鲜、白、高山、畲等民族都有改为陈姓者。

历史上陈姓名人众多:诸如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西汉名相陈平;西晋史学家陈寿;南朝陈武帝陈霸先;唐朝诗人陈子昂;南宋思想家陈亮;明朝画家陈洪绶;清代抗英将领陈化成、维新派陈宝箴;近代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革命者陈天华、中国创建人之一陈独秀,革命家陈潭秋,中华人民共和国元老陈云,元帅陈毅,数学家陈景润,历史学家陈寅恪、陈垣等。

关于陈氏的起源,一直有“天下陈氏出义门”和“天下陈氏出颍川”的说法。

其实,归根结底,颍川陈和义门陈是一脉相承,同源于陈胡公。义门陈始祖陈旺又是颍川陈始祖陈寔的后代,是先祖与后裔的关系,因此应当“天下陈氏出颍川”的说法更为准确。

综述一下,陈姓得姓始祖是陈胡公妫满,陈完是陈姓的开基始祖,颍川张氏的开基始祖是陈寔(陈太丘),长城陈氏的开基始祖是陈达,义门陈氏的开基始祖是陈旺,固始陈氏的开基始祖是陈元光,广陵张氏的开基始祖是刘矫,万年陈氏的开基始祖是白永贵,侯莫陈氏的始祖是侯莫陈肃。(本文为咖啡随笔原创,剽窃可耻)

自制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