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知识

汤姓怎么读拼音 汤做姓读shang吗

发布时间:2024-05-09 18:55:35作者:横行天下来源:网友投稿

汤姓怎么读拼音 汤做姓读shang吗

本文目录一览:

《百家姓》之——汤 姓来历

汤姓很古老,多民族,多渊源,这也就算了,更麻烦的是,跟前面讲的费姓一样,它也有两种读音,一种读tang,一种读yang,而且严格说来,

恐伯读yang才是正确的。现在姓tang的后人,大概自己也不分了,都说我姓tang,其实他恐怕是姓yang的。这两种发音的渊源是什么呢?

汤姓第一支源于子姓,是商朝的建立者成汤之后,因为定都于河南商丘,所以又称商汤。在他的后代中,就有以“汤”为姓的,是为河南汤氏,称

为汤氏正宗。问题是,这一支本应该读yang,成汤恐怕也应该读成yang,可是到现在都读tang了。

第二支也是源于子姓。西周初期有个毫国,国君叫汤子偃。据说,汤子偃曾有子孙跑到西边的夷狄中去了,所以他还是西部各个兄弟民族的始祖。

隋唐的时候,吐蕃的将帅当中出现了一批姓汤的,比如汤乞髯、汤忠义、汤没藏等等。其实这些汤姓都是是汤子偃的后代,只不过早就融入了当地吐蕃族。

这里面的一支后来还形成了藏族里边的汤姓,其姓念tang,不念 yang。

第三支,出于荡姓。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家族,叫荡姓家族,后来把草字头给去掉了。当时楚国有一个大臣叫荡原,就是证明。比如江苏苏州

有一部汤氏家谱,里面就有记载:“吾祖宋公子意诸,以祖封邑为荡氏,其子孙因避祸,去草字改汤。”其实这个“荡”姓今天还有,在河南、河北、

山西、福建,每个省都发现了十几户姓荡的人家,成为非常军见的姓氏。荡姓家族这支汤姓应该读yang,不读tang.

第四支源于风姓,是远古伏羲氏的儿子汤的后代。传说伏羲与妹妹女娲成婚,育有十子,其中有一个儿子叫“暘”。所以这一支实际上是写讹了的,最

早是日字旁、右边繁体字的那个“暘”,现在则逐渐写成了“汤”。现在的汤姓当中有几支就是以伏羲、女娲为始祖的。这支也应该念yang,不念tang。

第五支还是源于子姓,是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之后。周初,以商朝遗民为基础,微子启曾建立了宋国。传到末代君主子偃时,宋国被齐国联合魏、

楚两国攻灭。子偃有个弟弟叫子昌,子昌有个儿子叫子隆。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大兴专制,焚书坑儒,子隆为了避祸,就改成了汤氏,其后裔子

孙世代相传至今。这一支也应该念yang。

还有两支源于官位的。秦朝的时候,有一个官叫汤官,是管帝王的御用糕点的御用厨师。像我们现在吃的面条最早就叫汤饼。当过这个官的人,后代就

成为汤官氏。本来有个复姓叫汤官,后来就简化为单姓汤。这一支念tang。

还有一个也是官位。南北朝的时候,有一种爵位叫汤沐食侯,是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设置的。这个爵位地位在开国男爵之下,又在乡亭候之上,

级别很低,正七品,相当于咱们今天的处级干部。虽说是个侯爵,但也只不过是七品。这个汤冰食候主要是封赐给陈霸先家族的。开皇九年(589年),

陈国被隋朝灭掉了。陈国王族中,有的子孙就不敢姓陈了,就用自己的爵位中的前两个字作为自己的姓,称为“汤沐氏”,后来又分化为两个氏——

汤氏、沐氏。有意思的是改姓之后的效果,当时有记载,说隋朝兵丁看到姓陈的就杀,因为是陈国的后代嘛,但是这一支改成“汤沐氏”以后,隋

朝的兵就不敢杀了,他们以为跟自己的皇帝同族,是杨坚的后代呢。当时人少,同姓的很有可能就是有血缘的,所以这一支就躲掉了。由此看来,

这个“汤”在当时是念 yang。

还有好多汤姓是源于改姓。在历史上,源于满族、蒙古族的汤姓,一律念tang。比如,满族当中有一个唐古氏,满语川叫 Tanggu Hala,唐佳氏, Tanggiya Hala,后来都改姓汤。汉族里面的“汤”大部分都应该念 yang, 非汉族的都该念 tang,但是大家今天都统一念成tang了。很多姓tang的人,你要是跟他说:你该姓yang。他肯定不干:为什么姓yang?我姓tang。还真没地方说理去。时间一长,很多兄弟民族跟汉族都融为一体了。反倒是兄弟民族因为有他本民族的语言在,所以知道某个汉字在他那儿念什么,完全可以对应起来。汉族就不一定了,比如陈霸先的后代那一支,最开始在“汤沐食侯”这个词里,是不是就念yang的?不知道。

始祖

商汤(子履、成汤)、汤子偃(子偃)、子荡意诸、殷崇义。皇帝娶西陵之女嫘祖为正妃,生二子:长玄嚣,次昌意。皇帝崩,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厹帝。厹帝崩,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娶简狄为妻,生契。契佐夏禹治水有功被任司徒封于商,并赐姓,是为成汤始祖。迨契十四世孙,子姓名履,又名天乙,乃夏朝方伯。夏末时,帝桀为君,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他见其形势,便产生了代夏的雄心。于是开始实行灭夏的计划。他先灭掉了商附近的一小国葛国,接着不久,经过11次的出征,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国家豕韦、顾、昆吾,之后再一举灭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这样,履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定都于毫,定国号曰商。及薨,庙号成汤。其后子孙中有一支以谥号命氏,成为汤氏。是为河南汤氏。商汤乃殷商开国之君,即成汤拥有天下后之号。商汤(公元前1766年)传位至帝辛时,朝政日衰,终被周武王所灭,至此传十七代三十一王(约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

先秦时期,汤姓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区。汉朝的时候,汤姓已经迁徙到江苏。有意思的是,当时越南北部都有汤姓了。唐朝的时候,随着中原的

两次南下移民,汤姓分布到了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地。明朝的时候,汤姓迁到两广。清初,汤姓进入台湾。目前湖南、江苏、湖

北、福建四省汤姓比较多,基本占了全国汤姓的45%。现在湖南是汤姓的第一大省,境内汤姓人口占了全国汤姓人口的17%。长江流域汤姓比较多,

黄河流域相对少。

郡望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国置郡。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逝世后,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有广东中山市,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古称“中山”,缘于溧水本是南京汤姓郡望所在,即南京的汤氏大本营就在溧水永阳街道秋湖社区的石滩头村。

范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魏文帝黄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阳郡,其治所在蓟(今河北蓟县),其时辖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区、房山区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西晋时期改为范阳国,北魏时期复改回范阳郡。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唐朝时期的幽州范阳郡,本是幽州涿郡,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又名为方镇。唐朝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卢龙。唐朝大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堂号

中山堂:以望立堂。

范阳堂:以望立堂。

掬星堂:汤悦,安徽贵池人,梦见飞星入盘,后来文思日进,官至南唐宰相、宋拜其为正一品光禄大夫、上柱国,封陈县男,食邑三百户。因而汤悦的堂号为掬星堂。

吞星堂:同掬星堂。

玉茗堂:都是因为明朝汤显祖命名的。汤显祖是临川人,所以叫玉茗堂。他的书房叫玉茗堂,又被族人做了汤氏的堂号。他在朝做吏部主事,性格直爽看到皇帝不采纳忠臣的谏议,还往往把提意见的人治罪,于是决定冒死奏本向皇帝提抗议,于是被罢了官。他回到家里,一方面继续奏本抗议,一方面编写剧本,著有《玉茗堂集》。

汤氏名人极多,例如大家都知道的文学家汤显祖。再例如明初朱元璋杀戮功臣,谁逃脱了?汤和。汤和跟朱元璋是同乡,都是安微凤阳人,

一同起兵,渡江以后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后统兵攻取浙东、福建、四川,又守备西北,战功赫赫。汤和是个明白人,非常了解朱元璋的心理。

所以,洪武十八年(1385年),汤和主动要求解除兵权,深得朱元璋欢心。次年,朱元璋还派他在沿海筑城设防,防备各种各样的流寇。汤和死后追

封东瓯王,得以善终。

清朝还有一位以果敢闻名的理学名臣,叫作汤斌。汤斌(1627-1687),河南睢州人,顺治年间的进士。汤斌当过很多官,后来不想当了,就回家去跟当时的名儒孙奇逢学习。康熙年间,应博学鸿词科再次出山,当过《明史》的总裁官。现在《二十四史》里面的《明史》就有汤斌的一份功劳。为什么说汤斌比较果敢呢?因为他曾经下令,每个州县建立学社,讲《孝经》,同时还下令,严禁刻印、出售小说,他认为这些都是不正经的东西,不该看。这样说来他对小说的发展起过一些遏制作用。

在各行各业里边,都有汤姓名人,而且在一些大家都不太熟悉的领域里面,汤姓也很厉害。比如这几年特别流行的拿铁和铁丝做成的铁画,其

创始人就叫汤天池。

汤姓在今天中国姓氏排行榜上排在第101位,人口246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1%。

《百家姓》之——汤 姓来历

汤姓很古老,多民族,多渊源,这也就算了,更麻烦的是,跟前面讲的费姓一样,它也有两种读音,一种读tang,一种读yang,而且严格说来,

恐伯读yang才是正确的。现在姓tang的后人,大概自己也不分了,都说我姓tang,其实他恐怕是姓yang的。这两种发音的渊源是什么呢?

汤姓第一支源于子姓,是商朝的建立者成汤之后,因为定都于河南商丘,所以又称商汤。在他的后代中,就有以“汤”为姓的,是为河南汤氏,称

为汤氏正宗。问题是,这一支本应该读yang,成汤恐怕也应该读成yang,可是到现在都读tang了。

第二支也是源于子姓。西周初期有个毫国,国君叫汤子偃。据说,汤子偃曾有子孙跑到西边的夷狄中去了,所以他还是西部各个兄弟民族的始祖。

隋唐的时候,吐蕃的将帅当中出现了一批姓汤的,比如汤乞髯、汤忠义、汤没藏等等。其实这些汤姓都是是汤子偃的后代,只不过早就融入了当地吐蕃族。

这里面的一支后来还形成了藏族里边的汤姓,其姓念tang,不念 yang。

第三支,出于荡姓。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家族,叫荡姓家族,后来把草字头给去掉了。当时楚国有一个大臣叫荡原,就是证明。比如江苏苏州

有一部汤氏家谱,里面就有记载:“吾祖宋公子意诸,以祖封邑为荡氏,其子孙因避祸,去草字改汤。”其实这个“荡”姓今天还有,在河南、河北、

山西、福建,每个省都发现了十几户姓荡的人家,成为非常军见的姓氏。荡姓家族这支汤姓应该读yang,不读tang.

第四支源于风姓,是远古伏羲氏的儿子汤的后代。传说伏羲与妹妹女娲成婚,育有十子,其中有一个儿子叫“暘”。所以这一支实际上是写讹了的,最

早是日字旁、右边繁体字的那个“暘”,现在则逐渐写成了“汤”。现在的汤姓当中有几支就是以伏羲、女娲为始祖的。这支也应该念yang,不念tang。

第五支还是源于子姓,是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之后。周初,以商朝遗民为基础,微子启曾建立了宋国。传到末代君主子偃时,宋国被齐国联合魏、

楚两国攻灭。子偃有个弟弟叫子昌,子昌有个儿子叫子隆。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大兴专制,焚书坑儒,子隆为了避祸,就改成了汤氏,其后裔子

孙世代相传至今。这一支也应该念yang。

还有两支源于官位的。秦朝的时候,有一个官叫汤官,是管帝王的御用糕点的御用厨师。像我们现在吃的面条最早就叫汤饼。当过这个官的人,后代就

成为汤官氏。本来有个复姓叫汤官,后来就简化为单姓汤。这一支念tang。

还有一个也是官位。南北朝的时候,有一种爵位叫汤沐食侯,是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设置的。这个爵位地位在开国男爵之下,又在乡亭候之上,

级别很低,正七品,相当于咱们今天的处级干部。虽说是个侯爵,但也只不过是七品。这个汤冰食候主要是封赐给陈霸先家族的。开皇九年(589年),

陈国被隋朝灭掉了。陈国王族中,有的子孙就不敢姓陈了,就用自己的爵位中的前两个字作为自己的姓,称为“汤沐氏”,后来又分化为两个氏——

汤氏、沐氏。有意思的是改姓之后的效果,当时有记载,说隋朝兵丁看到姓陈的就杀,因为是陈国的后代嘛,但是这一支改成“汤沐氏”以后,隋

朝的兵就不敢杀了,他们以为跟自己的皇帝同族,是杨坚的后代呢。当时人少,同姓的很有可能就是有血缘的,所以这一支就躲掉了。由此看来,

这个“汤”在当时是念 yang。

还有好多汤姓是源于改姓。在历史上,源于满族、蒙古族的汤姓,一律念tang。比如,满族当中有一个唐古氏,满语川叫 Tanggu Hala,唐佳氏, Tanggiya Hala,后来都改姓汤。汉族里面的“汤”大部分都应该念 yang, 非汉族的都该念 tang,但是大家今天都统一念成tang了。很多姓tang的人,你要是跟他说:你该姓yang。他肯定不干:为什么姓yang?我姓tang。还真没地方说理去。时间一长,很多兄弟民族跟汉族都融为一体了。反倒是兄弟民族因为有他本民族的语言在,所以知道某个汉字在他那儿念什么,完全可以对应起来。汉族就不一定了,比如陈霸先的后代那一支,最开始在“汤沐食侯”这个词里,是不是就念yang的?不知道。

始祖

商汤(子履、成汤)、汤子偃(子偃)、子荡意诸、殷崇义。皇帝娶西陵之女嫘祖为正妃,生二子:长玄嚣,次昌意。皇帝崩,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厹帝。厹帝崩,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娶简狄为妻,生契。契佐夏禹治水有功被任司徒封于商,并赐姓,是为成汤始祖。迨契十四世孙,子姓名履,又名天乙,乃夏朝方伯。夏末时,帝桀为君,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他见其形势,便产生了代夏的雄心。于是开始实行灭夏的计划。他先灭掉了商附近的一小国葛国,接着不久,经过11次的出征,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国家豕韦、顾、昆吾,之后再一举灭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这样,履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定都于毫,定国号曰商。及薨,庙号成汤。其后子孙中有一支以谥号命氏,成为汤氏。是为河南汤氏。商汤乃殷商开国之君,即成汤拥有天下后之号。商汤(公元前1766年)传位至帝辛时,朝政日衰,终被周武王所灭,至此传十七代三十一王(约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

先秦时期,汤姓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区。汉朝的时候,汤姓已经迁徙到江苏。有意思的是,当时越南北部都有汤姓了。唐朝的时候,随着中原的

两次南下移民,汤姓分布到了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地。明朝的时候,汤姓迁到两广。清初,汤姓进入台湾。目前湖南、江苏、湖

北、福建四省汤姓比较多,基本占了全国汤姓的45%。现在湖南是汤姓的第一大省,境内汤姓人口占了全国汤姓人口的17%。长江流域汤姓比较多,

黄河流域相对少。

郡望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国置郡。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逝世后,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有广东中山市,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古称“中山”,缘于溧水本是南京汤姓郡望所在,即南京的汤氏大本营就在溧水永阳街道秋湖社区的石滩头村。

范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魏文帝黄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阳郡,其治所在蓟(今河北蓟县),其时辖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区、房山区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西晋时期改为范阳国,北魏时期复改回范阳郡。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唐朝时期的幽州范阳郡,本是幽州涿郡,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又名为方镇。唐朝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卢龙。唐朝大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堂号

中山堂:以望立堂。

范阳堂:以望立堂。

掬星堂:汤悦,安徽贵池人,梦见飞星入盘,后来文思日进,官至南唐宰相、宋拜其为正一品光禄大夫、上柱国,封陈县男,食邑三百户。因而汤悦的堂号为掬星堂。

吞星堂:同掬星堂。

玉茗堂:都是因为明朝汤显祖命名的。汤显祖是临川人,所以叫玉茗堂。他的书房叫玉茗堂,又被族人做了汤氏的堂号。他在朝做吏部主事,性格直爽看到皇帝不采纳忠臣的谏议,还往往把提意见的人治罪,于是决定冒死奏本向皇帝提抗议,于是被罢了官。他回到家里,一方面继续奏本抗议,一方面编写剧本,著有《玉茗堂集》。

汤氏名人极多,例如大家都知道的文学家汤显祖。再例如明初朱元璋杀戮功臣,谁逃脱了?汤和。汤和跟朱元璋是同乡,都是安微凤阳人,

一同起兵,渡江以后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后统兵攻取浙东、福建、四川,又守备西北,战功赫赫。汤和是个明白人,非常了解朱元璋的心理。

所以,洪武十八年(1385年),汤和主动要求解除兵权,深得朱元璋欢心。次年,朱元璋还派他在沿海筑城设防,防备各种各样的流寇。汤和死后追

封东瓯王,得以善终。

清朝还有一位以果敢闻名的理学名臣,叫作汤斌。汤斌(1627-1687),河南睢州人,顺治年间的进士。汤斌当过很多官,后来不想当了,就回家去跟当时的名儒孙奇逢学习。康熙年间,应博学鸿词科再次出山,当过《明史》的总裁官。现在《二十四史》里面的《明史》就有汤斌的一份功劳。为什么说汤斌比较果敢呢?因为他曾经下令,每个州县建立学社,讲《孝经》,同时还下令,严禁刻印、出售小说,他认为这些都是不正经的东西,不该看。这样说来他对小说的发展起过一些遏制作用。

在各行各业里边,都有汤姓名人,而且在一些大家都不太熟悉的领域里面,汤姓也很厉害。比如这几年特别流行的拿铁和铁丝做成的铁画,其

创始人就叫汤天池。

汤姓在今天中国姓氏排行榜上排在第101位,人口246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1%。

汤氏总汇,汤姓亲人们看看吧

汤氏简介

汤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四十六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5%左右。

先秦时期,汤姓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区。汉朝时,汤姓已经东移江苏、南涉越南北部。唐朝时期,汤姓随中原二次南下移民分布到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地,明朝时汤姓南迁两广地区。清初汤姓进人台湾。宋朝时期,汤姓大约有1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6%,排在第九十八位。汤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汤姓总人口的36.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安徽、浙江、湖南、四川、福建、河南。全国形成了东部赣苏为中心的汤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汤姓大约有1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排在第九十一位。明朝时期,江西为汤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汤姓总人口的2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江苏、浙江、安徽,这四省汤姓大约占汤姓总人口的72%,其次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这三省的汤姓又集中了16%。宋、元、明期间,汤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全国仍以赣、苏、浙、皖为汤姓的聚集地。

汤氏来源

汤姓源流一

源于子姓,出自夏朝成汤之号,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汤氏其得姓始祖为成汤。夏朝末年,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落首领名契,本是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于商(今河南商丘),赐姓子氏。契传十四世至履,正值夏朝未代夏王桀统治时期。履,字汤,他即位后爱护民众,施行仁政,深受人民拥护,周围一些小国也慕名前来归附,因之势力迅速扩大。夏朝末期,帝桀为君。夏桀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诸侯们也不听从他的号令。汤见其形势,便产生了代夏的雄心。他顺从,不断积聚力量,开始有计划地讨伐夏桀。在贤臣伊尹的辅佐下,他先灭掉了商国附近的夏王朝死党葛国,接着经过十一次的出征,逐个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附庸国韦国、顾国、昆吾国,成为了当时最强的诸侯国。汤在彻底孤立了夏王桀之后,领军一举灭夏王朝,把夏王桀放逐到南巢(今安徽巢湖居巢区)去悔过。之后,成汤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王朝,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始称商汤。汤逝世后,被后世谥为“成汤”,历史上尊称为“帝乙”。在成汤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字“汤”为姓氏者,是为河南汤氏,史称汤氏正宗。

该支汤氏正确读音亦作yáng(ㄧㄤˊ),汤氏族人大多尊奉商汤(子履、成汤)为得姓始祖。

汤姓源流二

源于子姓,出自西周初期亳国国王汤子偃,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汤子偃:子姓;陕西始平人。著名西周初期亳国国王,生卒年与具体在位时间待考,诸羌始祖、汤氏鼻祖之一。周公姬旦在二次克商(镇压武庚反叛)之后,封殷商遗贤微子启于宋地(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负责治理部分商商遗民。微子启逝世后,传位于弟弟宋微子仲,再传之子宋公稽子稽、宋丁公子申,乃至子偃,时在西周初期。到了秦厉公嬴利执政时期(公元前476~443年),大举出兵伐渭首,震动湟中,当时唐旄羌、发(亳)羌随羌王卯被迫南出赐支河(今青海境内黄河河曲),西徙数千里进入西藏高原,之后唐旄羌驻牧于藏北羌塘,成为藏族的先民始祖之一。而所谓发羌,就是亳偃王子偃的嫡裔族人,又称“亳羌”,入藏后定居于雅隆地区,建有“大蕃国”,汉音译为“大亳国”,就是后来在唐朝时期强盛一时的吐蕃民族。到了唐高宗李治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大蕃国王松赞干布移都拉萨城,并尊偒人之俗,立国于山巅,建立西藏第一个统一国家“吐蕃”,汉史音译为“杜亳”或“杜伯”。西藏的首府富拉萨,在藏语中读“惹萨”,“惹”的藏译为“羊”,“萨”的藏译为“土”,全译就是“羊土”。而羊与汤可通用,土与杜亦可通用,因此拉萨又称“汤杜”,显然大亳国之都拉萨之名,源自于陕西杜亳国的唐(汤)杜氏,而汤(唐)氏则成为吐蕃国贵族,吐蕃赞普即称“汤(唐)”。汤(唐)在藏语中译为“千里之王”;而蒙古语称藏族为“汤(唐)古特”,或“汤(唐)兀”、“汤(唐)兀惕”等。因唐与汤同音同义,所以吐蕃唐氏音译即为汤氏。到了隋、唐之时,吐蕃将帅中有著名的汤乞髯、汤忠义、汤没藏等历史名人;在明朝时期的史籍记载中,藏民族中就有汤汤部族,因而汤氏一直为后来的藏族姓氏之一,但今则大多通译为唐氏,是受大唐王朝高压政策所至,只有少数族人一直沿用汤氏至今。

在今藏、羌民族中,多有称汤氏、唐氏者,读音皆作tāng(ㄊㄤ)。

汤姓源流三

出源于荡氏,出自春秋时宋国荡姓家族,属于简改姓字为氏。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春秋时期,宋国有荡姓,后去掉草字头成汤氏。周武王灭殷商后,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汤祀。至春秋宋国大臣荡原,任司城,其子公孙寿不愿继父位,由其子子荡意诸继任,后子孙去草头称汤氏。荡侯的子孙为避祸,便去掉“荡”字的“草”字头,而改为远祖共工氏的汤姓。对此,在江苏省苏州《汤氏家谱》中记载道:“吾祖宋公子意诸,以祖封邑为荡氏,其子孙因避祸,去草字头为汤氏。”唐朝时期,汤姓族人为避唐太宗的庙号(大唐文武大圣大广孝帝),多改为阳氏。例如吐蕃的大将荡没藏降唐军后,亦改称阳没藏。实际上,汤姓族人实在聪明,因为古阳字“阳”与汤字“汤”是同义字。

至于荡氏一族,今已经成为极其罕见的姓氏,除在河南、河北、陕西、福建等省发现有极少几户荡氏族人还在顽强续承古姓以外,其余的荡氏族人均已回复成为汤氏。该支汤氏正确读音作yáng(ㄧㄤˊ),今读作tāng(ㄊㄤ)亦可。

汤姓源流四

源于风姓,出自远古太暤(昊)伏羲氏的十个儿子汤,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相传,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外出,在雷泽无意中看到一个特大的神人脚印,好奇的华胥就用她的足迹丈量了大人的足迹,不知不觉感应受孕。怀胎十二年后,伏羲降生了。三国时期学者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氏也,燧人氏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东晋学者王嘉在《拾遗记》中记载:“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太暤包牺氏,风氏,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伏羲当年带领族人的主要活动范围,在中国的河南淮阳和山东济宁、曲阜一带,所以在山东济宁至今仍存有伏羲陵。每年农历的3月3日,四面八方的华人都集中在那里举行古会,祭祀这位中华民族的文明肇始之祖。传说,当时洪荒,伏羲与妹妹女娲成婚,育有十子。伏羲崇尚太阳,将十子称“旪”,后史也记载为“暘”、“阳”等,分居于汤山(杜县、杜陵,今陕西西安一带),其后裔子孙多以居邑名称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该支汤氏正确读音作yáng(ㄧㄤˊ),汤氏族人中至今仍有尊奉伏羲、女娲为得姓始祖者,且不与子姓汤氏合谱。

汤姓源流五

源于子姓,出自秦朝时期商纣王庶兄微子启之后裔,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建立了宋国。传至宋国君主偃,自立为王,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占有今河南省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省间地。传至未代君主子偃,宋国于周郝王姬延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被齐国联合了魏、楚两国攻灭。子偃有个弟弟叫子昌。到了秦始皇赢政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子昌有个儿子叫子隆,据说他学识雅博,后因秦始皇为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封建体制,大兴“焚书坑儒”,乘机剿灭旧诸侯国的残余势力,子隆在其时畏其祸及,遂改子姓为汤氏,其后裔子孙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汤氏正确读音亦作yáng(ㄧㄤˊ)。

汤姓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秦朝时期官吏汤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秦、汉时期,宫廷少府设置有汤官令、汤官丞,负责掌管帝王君主的御用糕点。在史籍《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太官主膳食,汤官主饼饵。”到了东汉时期,废黜了汤官令,仅保留了汤官丞。后该官职并入“尚食府”。

在汤官令、汤官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汤官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汤氏,正确读音作tāng(ㄊㄤ)。

汤姓源流七

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官吏汤沐食侯,属于以官爵称号为氏。汤沐食侯,是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国高祖武皇帝陈霸先设置的一种爵位,其地位在开国男爵之下,又在乡亭侯之上,官秩为正七品,相当于今天的市局级干部待遇,主要封赐于王族。在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南朝陈国被隋文帝杨坚所灭后,有汤沐食侯的后裔子孙不敢称陈氏,便以爵号为姓氏,称汤沐氏,后省文分称汤氏、沐氏。

当时隋军士兵虽然残暴,但都不敢对杨氏族人怎么样,因为汤氏的读音就作yáng(ㄧㄤˊ),隋军将士不分,因此其族人轻易就避过大难。该支汤氏世代相传至今。

汤姓源流八

源于改姓,出自南唐时期大司空殷崇义,属于避讳改姓为氏。据史籍《万姓统谱》记载,宋朝时期有人叫汤悦,他本来姓殷。汤悦,原来的姓名叫殷崇义,池州青阳人(今安徽池州青阳)。殷文圭之子。南唐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进士,官至司空,知左右内史事。南唐被北宋王朝灭亡之后,殷崇义继续在宋朝为官。到了宋建隆初年(公元960年),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名讳,改姓名为汤悦,其子孙后代皆以汤氏相传至今。汤悦后来参与了著名史籍《太平御览》的编修工作。

该支汤氏读音作yáng(ㄧㄤˊ),今读作tāng(ㄊㄤ)亦可。

汤姓源流九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汤务氏,亦称唐古氏、陶古浑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唐括部,以部为氏,满语为Tanggu Hala,汉义“百”,世居哈达(今辽宁省西丰县小清河流域)、长白山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前就多冠汉姓为汤氏、唐氏、陶氏等。

⑵.满族汤佳氏,亦称唐佳氏,满语为T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长白山区、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扎克丹(今辽宁抚顺)、萨尔浒(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扎库木(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下营子)、安褚拉库(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汤氏、唐氏。

满族、蒙古族汤氏读音皆作tāng(ㄊㄤ)。

汤姓源流十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侗族、瑶族、黎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汤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汤氏,世代相传至今。

(细说百家姓之汤姓)

汤氏郡望

郡望:汤姓郡望主要有中山郡、范阳郡等。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国置郡。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逝世后,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有广东中山市,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古称“中山”,缘于溧水本是南京汤姓郡望所在,即南京的汤氏大本营就在溧水永阳街道秋湖社区的石滩头村。

范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魏文帝黄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阳郡,其治所在蓟(今河北蓟县),其时辖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区、房山区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西晋时期改为范阳国,北魏时期复改回范阳郡。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唐朝时期的幽州范阳郡,本是幽州涿郡,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又名为方镇。唐朝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卢龙。唐朝大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堂号:汤姓堂号主要有中山堂、范阳堂、掬星堂、吞星堂、玉茗堂等

汤氏图腾

汤氏宗祠楹联

四言通用宗祠楹联

中山世泽

信国家声

全联典出明朝时期的汤和为开国功臣,封信国公。“中山”,指今江苏省溧水县东。溧水汤氏祖堂在秋湖石滩头古村。文庙从祀

孝感动天

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河南睢州人汤斌,字孔伯,号潜庵,顺治年间进士,官潼关兵备道,后辞官跟从孙奇逢学习,讲《孝经》等书;奏请减轻苏松田赋,救济江北水灾灾民。官至工部尚书。著有《洛学篇》、《睢州志》等,从祀文庙。下联典指元朝时期的新建人汤霖,字伯雨,幼年丧父,事母至孝。母亲患热病,想要冰,当时正是热天,他整天在池边号哭,忽听池中有嘎嘎响声,一看是冰,急忙取来送给母亲,母亲的病果然好了。飞星应兆

治圃隐居

上联典指五代时期的汤悦尝见飞星坠盘中,掬吞之,遂文思大进。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汤岩辞官归治小圃,隐居自娱。五言通用宗祠楹联

瓯王威德远

诗公美名传

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御史大夫汤和,字鼎臣,濠州人。与朱元璋一同起兵,转战苏、浙、闽、蜀、屡有战功。洪武十九年,奉命在沿海筑城设防,抵御倭寇。追封东瓯王。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进士、诗人汤右曾,字西厓,仁和人。由编修累官吏部侍郎,兼掌院学士。帝重其文学,御制诗赐之,目为“诗公”。其诗才大而能恢张,与秀水朱彝尊并为浙派领袖。有《怀清堂集》。

临川传四梦

武进誉三绝

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剧作家、文学家汤显祖(公元1550~1617年),字义仍,号海若。临川人(今江西临川)。少年即有文名。以拒绝张居正延揽,明至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始第进士。历官南京太常博士、礼部主事,后为遂昌知县,以抑豪强触怒权贵,被劾归里。家居二十余年,精研词曲和传奇,专事著述,所著《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世称《临四川梦》。其中《还魂记》最负盛名,对封建礼教和黑暗政治,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另有诗文集《玉茗堂全集》。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诗书画家汤世澍,字润之,武进人。国子监生,写生鲜丽,为近世江南赋色家一大宗。收学米芾,题识精美,时称“三绝”。

七言及七言以上通用宗祠楹联

彭蠡毓浏阳之秀

长沙挹湘水之清

上联典指朝时期的朝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江西省临川人,所居处称玉茗堂。早年就有文名,曾拒绝首席大学士(宰相)张居正的招揽。万历年间进士,官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宰相申时行,降为广东省徐闻典史,改浙江省遂昌知县,后因不依附权贵被免官。曾跟从泰州学派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并与僧人达观相友善,晚年有佛教、道教的出世思想。作有传奇《玉茗堂四梦》(《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及《紫箫记》,诗文有《玉茗堂集》等。明清两代有戏曲作家模仿他的文词风格,被称为“玉茗堂派”或“临川派”。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长沙浏阳人汤寿,字君保,淳熙年间进士,官至大理少卿,进直徽猷阁。为人刚直,多次被人中伤,朝廷有“清风峻节”的评语。东坡居士休题杖

南郭先生且滥竽

此联为汤氏历史名人汤东谷自题联星堕盘中,彩笔生辉光祖泽

圃治山下,窦峰垂训裕孙谋

上联典指五代时南唐时期的秋浦人汤悦(原名殷崇义,入宋后因避讳改姓名),博学能文章,李璟时官左仆射,朝中许多文件都出自他的手笔,后主时升左仆射、同平章事(宰相),北宋开宝年间以司空知左右内史事。太宗诏令修撰《江南录》,太祖开馆修《太平御览》,他都参与其事。相传曾在梦中见飞星堕入盘内,他掬来吞下,于是文思日进。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贵池人汤岩起,初任营道知县,以廉洁著称,官至徽州通判。后辞官归家治小圃,隐居自乐。著有《论语义》及诗集。

星堕掬盘,吞彩笔生辉光祖泽

风流治圃,禾窦峰垂训裕孙谋

商汤(子履、成汤)、汤子偃(子偃)、子荡意诸、殷崇义。

汤氏祖训

(一)敬天地

大德无疆,厥惟天地,雨润日暄,风行雷厉,养育群生,万古勿替,戏豫驰驱,只自取戾,敬之敬之,是在诚意。

(二)礼神明

威灵显赫,厥惟神明,尔室相在,勿见勿闻,夙兴夜寐,洁供粢盛,以妥以侑,惟寅惟清,质旁临上,勿爽权衡。

(三)尊君上

力作工商,乃养生之道,游手好闲,实为盗之源,倘有私窃家物,勾引外贼,为家为人之害者,合族尤宜惩究。

(四)孝父母

父生母鞠,罔极深恩,承欢祗事,木本水源,温清冬夏,定省晨昏,捧盈执玉,颂祷椿萱,丧哀祭敬,重裕后昆。

(五)和夫妇

夫义妇顺,如鼓瑟琴,正内正外,福禄来临,宜尔家室,和乐且耽,绸缪义切,伉俪情深,流芳苹藻,秩秩德音。

(六)睦兄弟

兄友弟恭,理宜亲睦,傥不兼容,尺布斗粟,昔日姜肱,大被同宿,吹埙吹箎,如手如足,式好同心,无伤骨肉。

(七)敦师谊

惟师教授,体分尊崇,礼取博喻,易重发蒙,游扬立雪,情谊何隆,问难请业,就养服动,心丧三祀,君文攸同。

(八)笃交情

惟友切劘,是为心腹,籍订金兰,迁乔出谷,善劝过规,作为式谷,慎勿猜虞,云翻雨覆,事贤友仁,熏陶涵育。

(九)课诗书

增光门第,诵诗读书,辛勤搜讨,讹辨鲁鱼,一生职业,万事权舆,库储元凯,帷下仲舒,知人论世,莫负居诸。

(十)劝稼穑

民生在勤,各司厥职,无逸名篇,首重稼穑,惟黍与与,惟稷翼翼,是蔉是藨,出作入息,春秋禴尝,以为酒食。

《百家姓》之——汤 姓来历

汤姓很古老,多民族,多渊源,这也就算了,更麻烦的是,跟前面讲的费姓一样,它也有两种读音,一种读tang,一种读yang,而且严格说来,

恐伯读yang才是正确的。现在姓tang的后人,大概自己也不分了,都说我姓tang,其实他恐怕是姓yang的。这两种发音的渊源是什么呢?

汤姓第一支源于子姓,是商朝的建立者成汤之后,因为定都于河南商丘,所以又称商汤。在他的后代中,就有以“汤”为姓的,是为河南汤氏,称

为汤氏正宗。问题是,这一支本应该读yang,成汤恐怕也应该读成yang,可是到现在都读tang了。

第二支也是源于子姓。西周初期有个毫国,国君叫汤子偃。据说,汤子偃曾有子孙跑到西边的夷狄中去了,所以他还是西部各个兄弟民族的始祖。

隋唐的时候,吐蕃的将帅当中出现了一批姓汤的,比如汤乞髯、汤忠义、汤没藏等等。其实这些汤姓都是是汤子偃的后代,只不过早就融入了当地吐蕃族。

这里面的一支后来还形成了藏族里边的汤姓,其姓念tang,不念 yang。

第三支,出于荡姓。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家族,叫荡姓家族,后来把草字头给去掉了。当时楚国有一个大臣叫荡原,就是证明。比如江苏苏州

有一部汤氏家谱,里面就有记载:“吾祖宋公子意诸,以祖封邑为荡氏,其子孙因避祸,去草字改汤。”其实这个“荡”姓今天还有,在河南、河北、

山西、福建,每个省都发现了十几户姓荡的人家,成为非常军见的姓氏。荡姓家族这支汤姓应该读yang,不读tang.

第四支源于风姓,是远古伏羲氏的儿子汤的后代。传说伏羲与妹妹女娲成婚,育有十子,其中有一个儿子叫“暘”。所以这一支实际上是写讹了的,最

早是日字旁、右边繁体字的那个“暘”,现在则逐渐写成了“汤”。现在的汤姓当中有几支就是以伏羲、女娲为始祖的。这支也应该念yang,不念tang。

第五支还是源于子姓,是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之后。周初,以商朝遗民为基础,微子启曾建立了宋国。传到末代君主子偃时,宋国被齐国联合魏、

楚两国攻灭。子偃有个弟弟叫子昌,子昌有个儿子叫子隆。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大兴专制,焚书坑儒,子隆为了避祸,就改成了汤氏,其后裔子

孙世代相传至今。这一支也应该念yang。

还有两支源于官位的。秦朝的时候,有一个官叫汤官,是管帝王的御用糕点的御用厨师。像我们现在吃的面条最早就叫汤饼。当过这个官的人,后代就

成为汤官氏。本来有个复姓叫汤官,后来就简化为单姓汤。这一支念tang。

还有一个也是官位。南北朝的时候,有一种爵位叫汤沐食侯,是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设置的。这个爵位地位在开国男爵之下,又在乡亭候之上,

级别很低,正七品,相当于咱们今天的处级干部。虽说是个侯爵,但也只不过是七品。这个汤冰食候主要是封赐给陈霸先家族的。开皇九年(589年),

陈国被隋朝灭掉了。陈国王族中,有的子孙就不敢姓陈了,就用自己的爵位中的前两个字作为自己的姓,称为“汤沐氏”,后来又分化为两个氏——

汤氏、沐氏。有意思的是改姓之后的效果,当时有记载,说隋朝兵丁看到姓陈的就杀,因为是陈国的后代嘛,但是这一支改成“汤沐氏”以后,隋

朝的兵就不敢杀了,他们以为跟自己的皇帝同族,是杨坚的后代呢。当时人少,同姓的很有可能就是有血缘的,所以这一支就躲掉了。由此看来,

这个“汤”在当时是念 yang。

还有好多汤姓是源于改姓。在历史上,源于满族、蒙古族的汤姓,一律念tang。比如,满族当中有一个唐古氏,满语川叫 Tanggu Hala,唐佳氏, Tanggiya Hala,后来都改姓汤。汉族里面的“汤”大部分都应该念 yang, 非汉族的都该念 tang,但是大家今天都统一念成tang了。很多姓tang的人,你要是跟他说:你该姓yang。他肯定不干:为什么姓yang?我姓tang。还真没地方说理去。时间一长,很多兄弟民族跟汉族都融为一体了。反倒是兄弟民族因为有他本民族的语言在,所以知道某个汉字在他那儿念什么,完全可以对应起来。汉族就不一定了,比如陈霸先的后代那一支,最开始在“汤沐食侯”这个词里,是不是就念yang的?不知道。

始祖

商汤(子履、成汤)、汤子偃(子偃)、子荡意诸、殷崇义。皇帝娶西陵之女嫘祖为正妃,生二子:长玄嚣,次昌意。皇帝崩,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厹帝。厹帝崩,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娶简狄为妻,生契。契佐夏禹治水有功被任司徒封于商,并赐姓,是为成汤始祖。迨契十四世孙,子姓名履,又名天乙,乃夏朝方伯。夏末时,帝桀为君,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他见其形势,便产生了代夏的雄心。于是开始实行灭夏的计划。他先灭掉了商附近的一小国葛国,接着不久,经过11次的出征,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国家豕韦、顾、昆吾,之后再一举灭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这样,履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定都于毫,定国号曰商。及薨,庙号成汤。其后子孙中有一支以谥号命氏,成为汤氏。是为河南汤氏。商汤乃殷商开国之君,即成汤拥有天下后之号。商汤(公元前1766年)传位至帝辛时,朝政日衰,终被周武王所灭,至此传十七代三十一王(约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

先秦时期,汤姓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区。汉朝的时候,汤姓已经迁徙到江苏。有意思的是,当时越南北部都有汤姓了。唐朝的时候,随着中原的

两次南下移民,汤姓分布到了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地。明朝的时候,汤姓迁到两广。清初,汤姓进入台湾。目前湖南、江苏、湖

北、福建四省汤姓比较多,基本占了全国汤姓的45%。现在湖南是汤姓的第一大省,境内汤姓人口占了全国汤姓人口的17%。长江流域汤姓比较多,

黄河流域相对少。

郡望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国置郡。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逝世后,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有广东中山市,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古称“中山”,缘于溧水本是南京汤姓郡望所在,即南京的汤氏大本营就在溧水永阳街道秋湖社区的石滩头村。

范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魏文帝黄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阳郡,其治所在蓟(今河北蓟县),其时辖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区、房山区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西晋时期改为范阳国,北魏时期复改回范阳郡。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唐朝时期的幽州范阳郡,本是幽州涿郡,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又名为方镇。唐朝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卢龙。唐朝大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堂号

中山堂:以望立堂。

范阳堂:以望立堂。

掬星堂:汤悦,安徽贵池人,梦见飞星入盘,后来文思日进,官至南唐宰相、宋拜其为正一品光禄大夫、上柱国,封陈县男,食邑三百户。因而汤悦的堂号为掬星堂。

吞星堂:同掬星堂。

玉茗堂:都是因为明朝汤显祖命名的。汤显祖是临川人,所以叫玉茗堂。他的书房叫玉茗堂,又被族人做了汤氏的堂号。他在朝做吏部主事,性格直爽看到皇帝不采纳忠臣的谏议,还往往把提意见的人治罪,于是决定冒死奏本向皇帝提抗议,于是被罢了官。他回到家里,一方面继续奏本抗议,一方面编写剧本,著有《玉茗堂集》。

汤氏名人极多,例如大家都知道的文学家汤显祖。再例如明初朱元璋杀戮功臣,谁逃脱了?汤和。汤和跟朱元璋是同乡,都是安微凤阳人,

一同起兵,渡江以后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后统兵攻取浙东、福建、四川,又守备西北,战功赫赫。汤和是个明白人,非常了解朱元璋的心理。

所以,洪武十八年(1385年),汤和主动要求解除兵权,深得朱元璋欢心。次年,朱元璋还派他在沿海筑城设防,防备各种各样的流寇。汤和死后追

封东瓯王,得以善终。

清朝还有一位以果敢闻名的理学名臣,叫作汤斌。汤斌(1627-1687),河南睢州人,顺治年间的进士。汤斌当过很多官,后来不想当了,就回家去跟当时的名儒孙奇逢学习。康熙年间,应博学鸿词科再次出山,当过《明史》的总裁官。现在《二十四史》里面的《明史》就有汤斌的一份功劳。为什么说汤斌比较果敢呢?因为他曾经下令,每个州县建立学社,讲《孝经》,同时还下令,严禁刻印、出售小说,他认为这些都是不正经的东西,不该看。这样说来他对小说的发展起过一些遏制作用。

在各行各业里边,都有汤姓名人,而且在一些大家都不太熟悉的领域里面,汤姓也很厉害。比如这几年特别流行的拿铁和铁丝做成的铁画,其

创始人就叫汤天池。

汤姓在今天中国姓氏排行榜上排在第101位,人口246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1%。

《百家姓》之——汤 姓来历

汤姓很古老,多民族,多渊源,这也就算了,更麻烦的是,跟前面讲的费姓一样,它也有两种读音,一种读tang,一种读yang,而且严格说来,

恐伯读yang才是正确的。现在姓tang的后人,大概自己也不分了,都说我姓tang,其实他恐怕是姓yang的。这两种发音的渊源是什么呢?

汤姓第一支源于子姓,是商朝的建立者成汤之后,因为定都于河南商丘,所以又称商汤。在他的后代中,就有以“汤”为姓的,是为河南汤氏,称

为汤氏正宗。问题是,这一支本应该读yang,成汤恐怕也应该读成yang,可是到现在都读tang了。

第二支也是源于子姓。西周初期有个毫国,国君叫汤子偃。据说,汤子偃曾有子孙跑到西边的夷狄中去了,所以他还是西部各个兄弟民族的始祖。

隋唐的时候,吐蕃的将帅当中出现了一批姓汤的,比如汤乞髯、汤忠义、汤没藏等等。其实这些汤姓都是是汤子偃的后代,只不过早就融入了当地吐蕃族。

这里面的一支后来还形成了藏族里边的汤姓,其姓念tang,不念 yang。

第三支,出于荡姓。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家族,叫荡姓家族,后来把草字头给去掉了。当时楚国有一个大臣叫荡原,就是证明。比如江苏苏州

有一部汤氏家谱,里面就有记载:“吾祖宋公子意诸,以祖封邑为荡氏,其子孙因避祸,去草字改汤。”其实这个“荡”姓今天还有,在河南、河北、

山西、福建,每个省都发现了十几户姓荡的人家,成为非常军见的姓氏。荡姓家族这支汤姓应该读yang,不读tang.

第四支源于风姓,是远古伏羲氏的儿子汤的后代。传说伏羲与妹妹女娲成婚,育有十子,其中有一个儿子叫“暘”。所以这一支实际上是写讹了的,最

早是日字旁、右边繁体字的那个“暘”,现在则逐渐写成了“汤”。现在的汤姓当中有几支就是以伏羲、女娲为始祖的。这支也应该念yang,不念tang。

第五支还是源于子姓,是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之后。周初,以商朝遗民为基础,微子启曾建立了宋国。传到末代君主子偃时,宋国被齐国联合魏、

楚两国攻灭。子偃有个弟弟叫子昌,子昌有个儿子叫子隆。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大兴专制,焚书坑儒,子隆为了避祸,就改成了汤氏,其后裔子

孙世代相传至今。这一支也应该念yang。

还有两支源于官位的。秦朝的时候,有一个官叫汤官,是管帝王的御用糕点的御用厨师。像我们现在吃的面条最早就叫汤饼。当过这个官的人,后代就

成为汤官氏。本来有个复姓叫汤官,后来就简化为单姓汤。这一支念tang。

还有一个也是官位。南北朝的时候,有一种爵位叫汤沐食侯,是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设置的。这个爵位地位在开国男爵之下,又在乡亭候之上,

级别很低,正七品,相当于咱们今天的处级干部。虽说是个侯爵,但也只不过是七品。这个汤冰食候主要是封赐给陈霸先家族的。开皇九年(589年),

陈国被隋朝灭掉了。陈国王族中,有的子孙就不敢姓陈了,就用自己的爵位中的前两个字作为自己的姓,称为“汤沐氏”,后来又分化为两个氏——

汤氏、沐氏。有意思的是改姓之后的效果,当时有记载,说隋朝兵丁看到姓陈的就杀,因为是陈国的后代嘛,但是这一支改成“汤沐氏”以后,隋

朝的兵就不敢杀了,他们以为跟自己的皇帝同族,是杨坚的后代呢。当时人少,同姓的很有可能就是有血缘的,所以这一支就躲掉了。由此看来,

这个“汤”在当时是念 yang。

还有好多汤姓是源于改姓。在历史上,源于满族、蒙古族的汤姓,一律念tang。比如,满族当中有一个唐古氏,满语川叫 Tanggu Hala,唐佳氏, Tanggiya Hala,后来都改姓汤。汉族里面的“汤”大部分都应该念 yang, 非汉族的都该念 tang,但是大家今天都统一念成tang了。很多姓tang的人,你要是跟他说:你该姓yang。他肯定不干:为什么姓yang?我姓tang。还真没地方说理去。时间一长,很多兄弟民族跟汉族都融为一体了。反倒是兄弟民族因为有他本民族的语言在,所以知道某个汉字在他那儿念什么,完全可以对应起来。汉族就不一定了,比如陈霸先的后代那一支,最开始在“汤沐食侯”这个词里,是不是就念yang的?不知道。

始祖

商汤(子履、成汤)、汤子偃(子偃)、子荡意诸、殷崇义。皇帝娶西陵之女嫘祖为正妃,生二子:长玄嚣,次昌意。皇帝崩,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厹帝。厹帝崩,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娶简狄为妻,生契。契佐夏禹治水有功被任司徒封于商,并赐姓,是为成汤始祖。迨契十四世孙,子姓名履,又名天乙,乃夏朝方伯。夏末时,帝桀为君,残暴无道,国内日趋动荡不安,他见其形势,便产生了代夏的雄心。于是开始实行灭夏的计划。他先灭掉了商附近的一小国葛国,接着不久,经过11次的出征,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重要同盟国家豕韦、顾、昆吾,之后再一举灭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这样,履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定都于毫,定国号曰商。及薨,庙号成汤。其后子孙中有一支以谥号命氏,成为汤氏。是为河南汤氏。商汤乃殷商开国之君,即成汤拥有天下后之号。商汤(公元前1766年)传位至帝辛时,朝政日衰,终被周武王所灭,至此传十七代三十一王(约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

先秦时期,汤姓主要活动在中原地区。汉朝的时候,汤姓已经迁徙到江苏。有意思的是,当时越南北部都有汤姓了。唐朝的时候,随着中原的

两次南下移民,汤姓分布到了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福建等地。明朝的时候,汤姓迁到两广。清初,汤姓进入台湾。目前湖南、江苏、湖

北、福建四省汤姓比较多,基本占了全国汤姓的45%。现在湖南是汤姓的第一大省,境内汤姓人口占了全国汤姓人口的17%。长江流域汤姓比较多,

黄河流域相对少。

郡望

中山郡:中国古代称“中山”者有四:①战国时期原为顾国的都城(今河北定县),一度为魏所灭,复国后迁灵寿(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秦朝时期归属于巨鹿郡。②西汉汉高祖刘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汉景帝执政时期改回为中山国,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与河北省正定县之间一带,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国、唐县、新乐、无极、满城、完县、望都和保定一带;南北朝时期后燕以为都城;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国置郡。③宋朝时期以定州为中山府,治所为安喜(今河北定县)。④宋朝时期的香山县;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逝世后,政府将其改为中山县,今有广东中山市,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古称“中山”,缘于溧水本是南京汤姓郡望所在,即南京的汤氏大本营就在溧水永阳街道秋湖社区的石滩头村。

范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定兴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魏文帝黄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阳郡,其治所在蓟(今河北蓟县),其时辖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区、房山区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带。西晋时期改为范阳国,北魏时期复改回范阳郡。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唐朝时期的幽州范阳郡,本是幽州涿郡,唐朝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蓟县(今北京),又名为方镇。唐朝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并兼卢龙。唐朝大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与固安等县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阳县为治所。

堂号

中山堂:以望立堂。

范阳堂:以望立堂。

掬星堂:汤悦,安徽贵池人,梦见飞星入盘,后来文思日进,官至南唐宰相、宋拜其为正一品光禄大夫、上柱国,封陈县男,食邑三百户。因而汤悦的堂号为掬星堂。

吞星堂:同掬星堂。

玉茗堂:都是因为明朝汤显祖命名的。汤显祖是临川人,所以叫玉茗堂。他的书房叫玉茗堂,又被族人做了汤氏的堂号。他在朝做吏部主事,性格直爽看到皇帝不采纳忠臣的谏议,还往往把提意见的人治罪,于是决定冒死奏本向皇帝提抗议,于是被罢了官。他回到家里,一方面继续奏本抗议,一方面编写剧本,著有《玉茗堂集》。

汤氏名人极多,例如大家都知道的文学家汤显祖。再例如明初朱元璋杀戮功臣,谁逃脱了?汤和。汤和跟朱元璋是同乡,都是安微凤阳人,

一同起兵,渡江以后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后统兵攻取浙东、福建、四川,又守备西北,战功赫赫。汤和是个明白人,非常了解朱元璋的心理。

所以,洪武十八年(1385年),汤和主动要求解除兵权,深得朱元璋欢心。次年,朱元璋还派他在沿海筑城设防,防备各种各样的流寇。汤和死后追

封东瓯王,得以善终。

清朝还有一位以果敢闻名的理学名臣,叫作汤斌。汤斌(1627-1687),河南睢州人,顺治年间的进士。汤斌当过很多官,后来不想当了,就回家去跟当时的名儒孙奇逢学习。康熙年间,应博学鸿词科再次出山,当过《明史》的总裁官。现在《二十四史》里面的《明史》就有汤斌的一份功劳。为什么说汤斌比较果敢呢?因为他曾经下令,每个州县建立学社,讲《孝经》,同时还下令,严禁刻印、出售小说,他认为这些都是不正经的东西,不该看。这样说来他对小说的发展起过一些遏制作用。

在各行各业里边,都有汤姓名人,而且在一些大家都不太熟悉的领域里面,汤姓也很厉害。比如这几年特别流行的拿铁和铁丝做成的铁画,其

创始人就叫汤天池。

汤姓在今天中国姓氏排行榜上排在第101位,人口246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