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知识

上巳节图片简笔画(上巳节图片)

发布时间:2024-05-09 18:55:22作者:风里有诗句来源:互联网

上巳节图片简笔画(上巳节图片)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古人的风雅浪漫,藏在上巳节

▲绮罗珠翠,车马流香,春色美景,绿水红颜。曲江的春天、盛唐的春天浮现于画图之上,唤回了几许历史记忆。(图自《中华遗产》2008年3月,绘画/王可伟)

“三月初三上巳节是什么日子?”在影视剧中,上巳[sì]节是一个有故事的节日。但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上巳节呢?

岁月长河,大浪淘沙,节日也经历着兴衰废立。节日是“历史的时间”,也是“文化的时间”。从节日的“生命”中,可以看到社会发展的进程,也能体会人们不断变化的文化诉求。

2022年4月3日,也是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现在很多人再提起它,可能也只是说它是中国情人节。但其实,古老的上巳节不是这么简单……最近,地理君在中国国家地理畅读微信小程序中翻了翻往年的杂志电子版,找到一些资料,今天就跟大家浅唠一下上巳节。

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水边多丽人

盛装出游

图自《中华遗产》2015年2月

唐开元年间的著名画家张萱,有一幅描绘玄宗时期宫人出游的名作——《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此图真迹早已失传,这幅相传为宋徽宗亲笔临摹。一群骑马执鞭、绣罗衣裳的游人中,既有盛装贵妇,也有女着男装的侍从,成为一幅绝好的唐代服饰展陈图。(供图/辽宁省博物馆)

上巳节,中国传统的“春游之日”。它也可以说是古代的女生节,因为平时养在深闺的少女们,这天都可以盛装打扮、出门游玩。杜甫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以及著名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都是上巳时女子春游的场面。

上巳节也是光明正大谈恋爱的日子,《诗经·郑风·溱洧》就描绘了上巳这天青年男女云集水滨的情景:他们观赏风景,采摘兰草,说笑嬉闹,互赠芍药花……与今天情侣约会没什么不同。

为何选巳日作为游春的节日,原因已难考证。不过,“巳”在甲骨文中意指胎儿,是新生的象征。选这一天来感受春日生机,也算实至名归。

邻国日本,将三月三日定为女儿节,又称“桃花节”,这一天有女儿的人家会摆出精致的宫装人偶。很多学者推测,日本女儿节也是受到中国上巳风俗的影响。

什么是“上巳节”?

上巳重现

图自《中华遗产》2020年2月

图为汉服爱好者,在三月初三举行“祓禊仪式”,淋香盥沐,重现上巳古风的情景。

上巳,指的是干支纪日历法中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所以又称三巳、元巳、初巳。

“巳”是何意?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解释:“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 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又说:“季春之月,辰为建,巳为除……古人谓病愈为巳,亦此意也。”

看来,“巳”有“福祉”“去除”两层含义。考虑到甲骨文的“巳”写作“子”,《说文解字》在解释“包”字时,称“包,妊也。象人裹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因此“巳”又可解释为“胎儿”,或被引申为“一种求子之祭”。

以“巳”为名的上巳节,最初巫术气氛极其浓厚,主要活动是在水边祭祀,祓(fú)除不祥,周代称之为“水滨祓禊”。祓,即“拔”;禊(xì),即“除”。

祓除仪式其实是一种象征性的“大扫除”,人们一般会选择在季节变化的时间,举行一些象征性的清洗仪式,把自己身上的秽气驱逐干净。

三月三与《兰亭集序》

兰亭雅集

图自《中华遗产》2020年02月

图为明代画家文徵明绘制的《兰亭雅集图卷》(局部),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画面中,名士们在清溪两岸或坐或行,饮酒吟诗,畅叙幽情。(摄影/Panda)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会稽内史王羲之,与名士谢安、孙统、孙绰,以及本家子侄王凝之、王献之等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修祓禊之礼。曲水流觞,吟咏赋诗。

时值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溪流激湍。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这幅作品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之被尊为“书圣”。一场名士诗会,便闻名于世。

曲水流觞,是一种魏晋之时上层社会中流行的风雅的上巳节游戏。

一班文人墨客,选择一处风雅静僻的所在,各自安坐于潺潺流淌的曲水岸边,然后有人把盛有美酒的杯子放入上游水中,让酒杯顺流而下,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而饮之,并赋诗一首。《兰亭集序》就是这一游戏的产物。

荠菜,三月三最火的植物

图自《博物》2006年04月

荠菜:十字花科荠菜属

学名:Capsella bursa-pastoris ( L.) Medic.

别称:护生草、地米菜、菱闸菜等

科属:十字花科荠菜属

原产地:中国

(绘图/蔡淑琴 nvnv 张瑜)

春回地暖,荠菜先知。人们还没脱下棉袄,荠菜已经在郊外的田野、路边、林下冒出嫩芽了。北宋辛弃疾有诗云:“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描绘了荠菜报春的情景。

南宋的陆游是荠菜的铁杆粉丝,他不仅潜心钻研荠菜的各种烹饪技法,甚至到了“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的痴迷程度。嫩荠菜好吃,那么老荠菜呢?

到了清明时节,荠菜摇身一变,长到了半米高。荠菜与“吉财”谐音,在一些南方地区,人们把荠菜花当作牡丹花戴在头上。

此时,荠菜枝叶粗粝,已不堪食用。但南方人想出了物尽其利的一招:煮鸡蛋。民谚有云:“三月三,荠菜煮灵丹。”灵丹,就是鸡蛋。

在湖南怀化洪江市黔阳古城

荠菜煮鸡蛋是三月三女儿节的传统之一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7月

摄影/尹继东

清代,苏州文士顾禄的著作《清嘉录》有云:“荠菜花俗称野菜花,三日人家以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助明目,俗称眼亮花。”记录了清朝时期,民间还有将荠菜花置于灶头边,用来防虫驱蚁的习俗。

于是,在民间逐渐就有了尊崇荠菜的信仰。百姓认为,春季应时食用荠菜,可以达到驱邪防虫、明目强身的功效。由此,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皆喜食荠菜。甚至在江南地区,还有农历三月三为荠菜生日的说法。

寒食?清明?上巳?

傻傻分不清楚

和上巳节日期相近的节日有两个,一个是清明,另一个是寒食。也许是因为它们的日期挨得实在太近了,古时很多诗人就常常把这三个节日不加区分地混在一起。

学者们现在也普遍认为,清明节俗是由清明吞并寒食、上巳两节的风俗而来,主要因为这两个节日都是古代关于春天的文化节日,而它们又很不幸地忽前忽后刚好处在清明节气的附近。

大概在唐之后,汉族地区的上巳节(三月三)和寒食节基本上都被清明节给兼并了,上巳节渐渐成了一个有名无实但异常美丽的文化记忆,尽管许多文人仍然喜欢以“上巳”之名入诗,抒发春日的喜悦或惆怅,但也仅仅是一种风雅的追忆。

想了解上巳节的传承演化

可参考这张上巳节俗流变图

(图自《中华遗产》2008年3月)

三月三,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如今的中国,只有少数地区还依稀遗留着上巳节的古老风习。

壮族在三月三举行“歌圩节”,男女对歌,传情表意,当对歌达到高潮时,青年男女便拿起天琴,边唱边舞,尽情欢乐。

侗族在三月三有“花炮节”,抢花炮、对歌、斗牛、斗马,以求吉兆。

“三月三”也是畲族的传统佳节,外出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所以这个节日也被称为“乌饭节”。在“三月三”祀祖先时还会举行从火堆上滚过的“炼火”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仪式。

瑶族有“干巴节”,集体渔猎,唱歌跳舞,共庆丰收。

海南五指山地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黎族村寨的男女老少会带着粽子和糕点聚集到五指山一带。除祭祀祖先外,男女青年会在节日这一天互诉衷情。

贵州望谟县的布依族同胞,会用跳糠包舞的形式,欢庆三月三。这一天在布依语中称“向善”,是布依族人缅怀先祖、感恩自然、交流情感的传统节日,除祭祀之外,撒渔网祈丰收也是其中重要一环。

寻根有日,不忘来历

珍视中国传统节日

如果你想深入、全面地了解

中国的传统节日

就让中国国家地理为你深度解读吧

点击封面图查看、购买杂志电子版

以下8期 每满88减8

中国国家地理 杂志电子版

限时活动截止至

4月6日 24:00

- 寻找春天的自然密码

- 春之俗 民之心

《中华遗产》2008年03期

- 上巳节:从驱邪到怀春

- 上巳节:盛唐狂欢在曲江

《中华遗产》2009年12期

- 《兰亭序》的真迹在人间?

《中华遗产》2018年01期

- 节气与饮食 | 两个宇宙的对话

- 清明 | 地米菜煮鸡蛋

《中华遗产》2020年01期

- 最中国的节日 专辑(上)

- 朔望录

- 岁时记

- 叠日荟

《中华遗产》2020年02期

- 上巳节:巫术与狂欢

- 最中国的节日 专辑(下)

《博物》2006年04期

- 荠菜:野菜中的灵丹

《博物》2020年07期

- 泽兰 任君好恶自清芬

还想看更多杂志电子版?

点击下图

进入「中国国家地理畅读」小程序

你错过的经典这里能看

编辑:小葇

这才是中国的春天

东北,到底有多重要?

中国的人间四月天,哪里最美?

中国大桥,跨山越海的硬核浪漫

中国古人的风雅浪漫,藏在上巳节

▲绮罗珠翠,车马流香,春色美景,绿水红颜。曲江的春天、盛唐的春天浮现于画图之上,唤回了几许历史记忆。(图自《中华遗产》2008年3月,绘画/王可伟)

“三月初三上巳节是什么日子?”在影视剧中,上巳[sì]节是一个有故事的节日。但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上巳节呢?

岁月长河,大浪淘沙,节日也经历着兴衰废立。节日是“历史的时间”,也是“文化的时间”。从节日的“生命”中,可以看到社会发展的进程,也能体会人们不断变化的文化诉求。

2022年4月3日,也是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现在很多人再提起它,可能也只是说它是中国情人节。但其实,古老的上巳节不是这么简单……最近,地理君在中国国家地理畅读微信小程序中翻了翻往年的杂志电子版,找到一些资料,今天就跟大家浅唠一下上巳节。

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水边多丽人

盛装出游

图自《中华遗产》2015年2月

唐开元年间的著名画家张萱,有一幅描绘玄宗时期宫人出游的名作——《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此图真迹早已失传,这幅相传为宋徽宗亲笔临摹。一群骑马执鞭、绣罗衣裳的游人中,既有盛装贵妇,也有女着男装的侍从,成为一幅绝好的唐代服饰展陈图。(供图/辽宁省博物馆)

上巳节,中国传统的“春游之日”。它也可以说是古代的女生节,因为平时养在深闺的少女们,这天都可以盛装打扮、出门游玩。杜甫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以及著名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都是上巳时女子春游的场面。

上巳节也是光明正大谈恋爱的日子,《诗经·郑风·溱洧》就描绘了上巳这天青年男女云集水滨的情景:他们观赏风景,采摘兰草,说笑嬉闹,互赠芍药花……与今天情侣约会没什么不同。

为何选巳日作为游春的节日,原因已难考证。不过,“巳”在甲骨文中意指胎儿,是新生的象征。选这一天来感受春日生机,也算实至名归。

邻国日本,将三月三日定为女儿节,又称“桃花节”,这一天有女儿的人家会摆出精致的宫装人偶。很多学者推测,日本女儿节也是受到中国上巳风俗的影响。

什么是“上巳节”?

上巳重现

图自《中华遗产》2020年2月

图为汉服爱好者,在三月初三举行“祓禊仪式”,淋香盥沐,重现上巳古风的情景。

上巳,指的是干支纪日历法中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所以又称三巳、元巳、初巳。

“巳”是何意?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解释:“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 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又说:“季春之月,辰为建,巳为除……古人谓病愈为巳,亦此意也。”

看来,“巳”有“福祉”“去除”两层含义。考虑到甲骨文的“巳”写作“子”,《说文解字》在解释“包”字时,称“包,妊也。象人裹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因此“巳”又可解释为“胎儿”,或被引申为“一种求子之祭”。

以“巳”为名的上巳节,最初巫术气氛极其浓厚,主要活动是在水边祭祀,祓(fú)除不祥,周代称之为“水滨祓禊”。祓,即“拔”;禊(xì),即“除”。

祓除仪式其实是一种象征性的“大扫除”,人们一般会选择在季节变化的时间,举行一些象征性的清洗仪式,把自己身上的秽气驱逐干净。

三月三与《兰亭集序》

兰亭雅集

图自《中华遗产》2020年02月

图为明代画家文徵明绘制的《兰亭雅集图卷》(局部),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画面中,名士们在清溪两岸或坐或行,饮酒吟诗,畅叙幽情。(摄影/Panda)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会稽内史王羲之,与名士谢安、孙统、孙绰,以及本家子侄王凝之、王献之等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修祓禊之礼。曲水流觞,吟咏赋诗。

时值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溪流激湍。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这幅作品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之被尊为“书圣”。一场名士诗会,便闻名于世。

曲水流觞,是一种魏晋之时上层社会中流行的风雅的上巳节游戏。

一班文人墨客,选择一处风雅静僻的所在,各自安坐于潺潺流淌的曲水岸边,然后有人把盛有美酒的杯子放入上游水中,让酒杯顺流而下,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而饮之,并赋诗一首。《兰亭集序》就是这一游戏的产物。

荠菜,三月三最火的植物

图自《博物》2006年04月

荠菜:十字花科荠菜属

学名:Capsella bursa-pastoris ( L.) Medic.

别称:护生草、地米菜、菱闸菜等

科属:十字花科荠菜属

原产地:中国

(绘图/蔡淑琴 nvnv 张瑜)

春回地暖,荠菜先知。人们还没脱下棉袄,荠菜已经在郊外的田野、路边、林下冒出嫩芽了。北宋辛弃疾有诗云:“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描绘了荠菜报春的情景。

南宋的陆游是荠菜的铁杆粉丝,他不仅潜心钻研荠菜的各种烹饪技法,甚至到了“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的痴迷程度。嫩荠菜好吃,那么老荠菜呢?

到了清明时节,荠菜摇身一变,长到了半米高。荠菜与“吉财”谐音,在一些南方地区,人们把荠菜花当作牡丹花戴在头上。

此时,荠菜枝叶粗粝,已不堪食用。但南方人想出了物尽其利的一招:煮鸡蛋。民谚有云:“三月三,荠菜煮灵丹。”灵丹,就是鸡蛋。

在湖南怀化洪江市黔阳古城

荠菜煮鸡蛋是三月三女儿节的传统之一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7月

摄影/尹继东

清代,苏州文士顾禄的著作《清嘉录》有云:“荠菜花俗称野菜花,三日人家以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助明目,俗称眼亮花。”记录了清朝时期,民间还有将荠菜花置于灶头边,用来防虫驱蚁的习俗。

于是,在民间逐渐就有了尊崇荠菜的信仰。百姓认为,春季应时食用荠菜,可以达到驱邪防虫、明目强身的功效。由此,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皆喜食荠菜。甚至在江南地区,还有农历三月三为荠菜生日的说法。

寒食?清明?上巳?

傻傻分不清楚

和上巳节日期相近的节日有两个,一个是清明,另一个是寒食。也许是因为它们的日期挨得实在太近了,古时很多诗人就常常把这三个节日不加区分地混在一起。

学者们现在也普遍认为,清明节俗是由清明吞并寒食、上巳两节的风俗而来,主要因为这两个节日都是古代关于春天的文化节日,而它们又很不幸地忽前忽后刚好处在清明节气的附近。

大概在唐之后,汉族地区的上巳节(三月三)和寒食节基本上都被清明节给兼并了,上巳节渐渐成了一个有名无实但异常美丽的文化记忆,尽管许多文人仍然喜欢以“上巳”之名入诗,抒发春日的喜悦或惆怅,但也仅仅是一种风雅的追忆。

想了解上巳节的传承演化

可参考这张上巳节俗流变图

(图自《中华遗产》2008年3月)

三月三,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如今的中国,只有少数地区还依稀遗留着上巳节的古老风习。

壮族在三月三举行“歌圩节”,男女对歌,传情表意,当对歌达到高潮时,青年男女便拿起天琴,边唱边舞,尽情欢乐。

侗族在三月三有“花炮节”,抢花炮、对歌、斗牛、斗马,以求吉兆。

“三月三”也是畲族的传统佳节,外出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所以这个节日也被称为“乌饭节”。在“三月三”祀祖先时还会举行从火堆上滚过的“炼火”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仪式。

瑶族有“干巴节”,集体渔猎,唱歌跳舞,共庆丰收。

海南五指山地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黎族村寨的男女老少会带着粽子和糕点聚集到五指山一带。除祭祀祖先外,男女青年会在节日这一天互诉衷情。

贵州望谟县的布依族同胞,会用跳糠包舞的形式,欢庆三月三。这一天在布依语中称“向善”,是布依族人缅怀先祖、感恩自然、交流情感的传统节日,除祭祀之外,撒渔网祈丰收也是其中重要一环。

寻根有日,不忘来历

珍视中国传统节日

如果你想深入、全面地了解

中国的传统节日

就让中国国家地理为你深度解读吧

点击封面图查看、购买杂志电子版

以下8期 每满88减8

中国国家地理 杂志电子版

限时活动截止至

4月6日 24:00

- 寻找春天的自然密码

- 春之俗 民之心

《中华遗产》2008年03期

- 上巳节:从驱邪到怀春

- 上巳节:盛唐狂欢在曲江

《中华遗产》2009年12期

- 《兰亭序》的真迹在人间?

《中华遗产》2018年01期

- 节气与饮食 | 两个宇宙的对话

- 清明 | 地米菜煮鸡蛋

《中华遗产》2020年01期

- 最中国的节日 专辑(上)

- 朔望录

- 岁时记

- 叠日荟

《中华遗产》2020年02期

- 上巳节:巫术与狂欢

- 最中国的节日 专辑(下)

《博物》2006年04期

- 荠菜:野菜中的灵丹

《博物》2020年07期

- 泽兰 任君好恶自清芬

还想看更多杂志电子版?

点击下图

进入「中国国家地理畅读」小程序

你错过的经典这里能看

编辑:小葇

这才是中国的春天

东北,到底有多重要?

中国的人间四月天,哪里最美?

中国大桥,跨山越海的硬核浪漫

古画中的清明节:春天里的一场狂欢

提起清明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扫墓祭祖,缅怀故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似乎给清明节绘了一笔伤感的基调,而很少知道唐代诗人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及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等同样描述清明却轻松欢乐的诗词。

唐.祭扫

在旧时,清明是伤感与欢笑的融合,踏青与祭祀平分秋色,占据着几乎同等重要的地位。正所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在古代,农历三月正是草长莺飞的明媚春日,清明节正处仲春与暮春之交,脱去冬日的寒意,正是赏花踏青的最佳时节。这样的天不出去玩简直就是浪费,所以,从唐朝开始,清明节就成了法定节假日,甚至到了唐肃宗时代,皇帝决定把寒食节和清明节假期从4天延长到了7天,历史上第一个“黄金周”就这样诞生了!

寒食

清明前后,各地都有不少特色的寒食习俗。

唐代诗人张籍《寒食内宴》:“朝光瑞气满宫楼,彩纛鱼龙四面稠。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问来由。”

所谓冷食,即已做成的熟食。据史料载,如干粥、醴酪、冬凌粥、子推饼、馓子等。因在寒食节用,又称寒具。唐宫内的寒食内宴,可谓最早的冷餐大会。

担酒上坟

“骑驴担酒祭祖坟,一路春光满眼新。道旁关扑掷得顺,竿挑利物好夸人。”

宋代诗人吴惟信则在《苏堤清明即事》一诗中描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同是宋代的诗人程颢更有《郊行即事》一诗:“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这些都证实了郊游踏青已成为古代百姓的清明节首选活动之一。

踏 青

“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游人谁顾杨柳绿,竞看佳丽映桃红。”

唐代诗人杜甫《寒食》诗有“田父皆要去,邻家闹不违;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之句。不违,即不避,无忌讳;闹不违,意为无拘无束地嬉戏打闹。正如诗中所说,这天乡间父老都要参与这“闹不违”活动,就连鸡犬也乐而忘归。

踏青是趁着春色出游。想趁着小假期游游逛逛的朋友们,对于踏青这件事的热情和古人是一模一样了。

踏青还出现在人际交往这个重要话题中。据小编考证,清明节踏青的前身应该称为野外的交往。春风吹拂着少男少女的心,男女青年春嬉欢会的日子最早在上巳节。因上巳节与清明节时间相近,两个节日的活动并在了一起。

清明这天祭玩祖扫完墓之后少女们在自己的右手中指上系一条红线,意为“我在等待意中人”。有才的公子哥尽可以按照自己的才情作诗一首,把情诗系到风筝上,落到哪家算哪家,这样的撩妹技能真的应了两个字:随缘。捡到风筝的姑娘如果真的被才华倾倒,那就算成了一段姻缘。

蹴 鞠

唐代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有“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竟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的句子,也说明清明节民间体育活动深入人心。

蹴鞠就是古代的足球,古人对蹴鞠的热情绝对不比现在的球迷差,男女老少皆可参加,清明节没有世界杯的排场却有世界杯的气氛。约几位好友,一起踢场球确实是非常开心的事情,即减压又减肥。

射 柳

唐代诗人孟浩然作诗《上巳洛中寄王九迥》云:“斗鸡寒食下,走马射堂前。”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这个活动明显是个技术活,所以在军队里玩得人比较多,将士们相互比较,赢得人能得到老大们准备的奖励。

卖柳条

唐代,人们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柳枝插在屋檐下,还可以预报天气,古谚云:“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

“清明弄柳”这一传统习俗,在宋代达到了极致。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述,宋时清明节里,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柳条,时称“明眼”。所谓“明眼”并不是祈盼眼睛明亮,而是民俗上的驱邪目的,意是辨明鬼邪,守护家门,此时的柳枝与桃枝功能相近。

到了南宋,“清明弄柳”热度不减。周密在《武林旧事》中提到清明节日里的临安城(今杭州)时,用了这样文字:“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幽曲,亦青青可爱。”难怪宋人能写出“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的诗句。

荡 秋 千

“阳春女儿笑语喧,绿杨影里荡秋千。身轻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

打秋千(荡秋千)是从南北朝时开始流行的,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制成,后来逐步发展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唐代打秋千已经是很普遍的游戏,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

荡秋千是古代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所以清明节也称“秋千节”。荡秋千是从南北朝时开始流行的,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制成,后来逐步发展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传说荡秋千可以驱除百病,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越美好。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放 风 筝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而且这风筝在前面也说了,一根线上系着的不只是漂亮的风筝,还有才子求佳人的心。

斗 鸡

寒食斗鸡在魏晋时尤盛。应瑒《斗鸡诗》中描写道:“二部分曹伍,群鸡焕以陈。双距解长,飞踊超敌伦。芥羽张金距,连战何缤纷。从朝至日夕,胜负尚难分。”

斗鸡的习俗到至唐代仍很盛,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五代女词人花蕊夫人有诗云:“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内人对御分明看,先睹红罗被十床”。

唐代时期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盘点至此,大家有没有发现,清明节的活动运动量都蛮大的,能站着就不坐着,能跑着就不站着。这是因为自从清明节和寒食节合在一起过之后(对的,之前这是两个不同的节日),清明节这天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食伤害身体,所以大家聚在一起做些具有娱乐性的运动,祛除食物中的寒气。

清明假期,也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不论具体怎样度过,可在扫完墓之后试试古人的清明节的种种活动,享受一下春日带来的神清气爽。

注: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与欣赏,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今日清明 | 春风化雨 万物清明

其实我们现在说的清明节,并不仅仅特指清明日这一天,而是包括了春分后到雨水前的很长一段时间,而各种活动的举行,也不一定仅仅局限在清明这一天。清明作为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它实际上吸收了和它相邻的上巳和寒食节,并把它们的活动和内容消化吸收,才逐渐演化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清明节。清明节溯源传说寒食节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在民间传说中寒食节虽与介子推有关,但寒食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从文献记载可知,先秦时期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已有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改火的习俗。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即明确记载当时有“司炬”之官,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在禁火与改火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由于古代的禁火制度过于残酷和严厉,并不顾各地具体情况,甚至影响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于是,汉代发生了周举在太原一带废除禁火陋俗的事件。汉代的寒食节,很多地方要禁火一个月,到了唐代,寒食节变成三天,分别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宋元时期,清明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清明

清明节还融合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习俗内容。上巳节,俗称三月三。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上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文献,《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魏晋以后,上巳节的节期改为阴历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 上巳节主要风俗是郊外游春、春浴、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等。古代,每逢三月时令,人们都去水边祭祀。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到了宋代,上巳节逐渐销声匿迹,不见于文献记载。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节日习俗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的禁火、冷食风俗与上巳郊游等习俗活动相融合定型;它在时间之河的流动中早已将物候与饮食、风俗、历史、文学糅合,积淀成一个意蕴丰厚的时令,昭示着中华文明之丰硕厚重与生生不息。

清明诗词

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后登城眺望(唐)刘长卿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唐) 白居易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可惜春风老,无嫌酒醆深。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

清明饮食习俗

青团

一种用艾草汁混合糯米粉来做成的绿色糕团,包裹进豆沙馅儿、莲蓉等。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

清明果

清明果,形状有些像饺子,但味却截然不同。清明果的皮是一种叫艾的植物做成的,将艾叶捣烂与米粉搅伴在一起,做成碧绿色的面团。

青精饭

《本草纲目》中有关于青精饭养生的记载。青精饭是用糯米染乌饭树法之汁煮成的饭,颜色乌青,历史上关于青精饭的诗文有很多,古代文人雅士,尤其是修道之人和归隐之士,都讲究修身养性、清心寡欲,青精饭算是他们的日常食物之一。

馓子

一种油炸面食,古称“寒具”,是寒食节食品。馓子自古就有,不过现在的馓子南北方有所差异:北方馓子以麦面为主料,大方洒脱;南方馓子多以米面为主料,精巧细致。

莫负春光点击下图带上最新的攻略来圆明园赏花吧!文中部分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海报设计]史 晓 琪[摄影]安 妮李 悦宋 丰 梦[编辑]王 晓 艳

中国古人的风雅浪漫,藏在上巳节

▲绮罗珠翠,车马流香,春色美景,绿水红颜。曲江的春天、盛唐的春天浮现于画图之上,唤回了几许历史记忆。(图自《中华遗产》2008年3月,绘画/王可伟)

“三月初三上巳节是什么日子?”在影视剧中,上巳[sì]节是一个有故事的节日。但现在,还有多少人知道上巳节呢?

岁月长河,大浪淘沙,节日也经历着兴衰废立。节日是“历史的时间”,也是“文化的时间”。从节日的“生命”中,可以看到社会发展的进程,也能体会人们不断变化的文化诉求。

2022年4月3日,也是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现在很多人再提起它,可能也只是说它是中国情人节。但其实,古老的上巳节不是这么简单……最近,地理君在中国国家地理畅读微信小程序中翻了翻往年的杂志电子版,找到一些资料,今天就跟大家浅唠一下上巳节。

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水边多丽人

盛装出游

图自《中华遗产》2015年2月

唐开元年间的著名画家张萱,有一幅描绘玄宗时期宫人出游的名作——《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此图真迹早已失传,这幅相传为宋徽宗亲笔临摹。一群骑马执鞭、绣罗衣裳的游人中,既有盛装贵妇,也有女着男装的侍从,成为一幅绝好的唐代服饰展陈图。(供图/辽宁省博物馆)

上巳节,中国传统的“春游之日”。它也可以说是古代的女生节,因为平时养在深闺的少女们,这天都可以盛装打扮、出门游玩。杜甫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以及著名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都是上巳时女子春游的场面。

上巳节也是光明正大谈恋爱的日子,《诗经·郑风·溱洧》就描绘了上巳这天青年男女云集水滨的情景:他们观赏风景,采摘兰草,说笑嬉闹,互赠芍药花……与今天情侣约会没什么不同。

为何选巳日作为游春的节日,原因已难考证。不过,“巳”在甲骨文中意指胎儿,是新生的象征。选这一天来感受春日生机,也算实至名归。

邻国日本,将三月三日定为女儿节,又称“桃花节”,这一天有女儿的人家会摆出精致的宫装人偶。很多学者推测,日本女儿节也是受到中国上巳风俗的影响。

什么是“上巳节”?

上巳重现

图自《中华遗产》2020年2月

图为汉服爱好者,在三月初三举行“祓禊仪式”,淋香盥沐,重现上巳古风的情景。

上巳,指的是干支纪日历法中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所以又称三巳、元巳、初巳。

“巳”是何意?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解释:“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 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又说:“季春之月,辰为建,巳为除……古人谓病愈为巳,亦此意也。”

看来,“巳”有“福祉”“去除”两层含义。考虑到甲骨文的“巳”写作“子”,《说文解字》在解释“包”字时,称“包,妊也。象人裹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因此“巳”又可解释为“胎儿”,或被引申为“一种求子之祭”。

以“巳”为名的上巳节,最初巫术气氛极其浓厚,主要活动是在水边祭祀,祓(fú)除不祥,周代称之为“水滨祓禊”。祓,即“拔”;禊(xì),即“除”。

祓除仪式其实是一种象征性的“大扫除”,人们一般会选择在季节变化的时间,举行一些象征性的清洗仪式,把自己身上的秽气驱逐干净。

三月三与《兰亭集序》

兰亭雅集

图自《中华遗产》2020年02月

图为明代画家文徵明绘制的《兰亭雅集图卷》(局部),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画面中,名士们在清溪两岸或坐或行,饮酒吟诗,畅叙幽情。(摄影/Panda)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会稽内史王羲之,与名士谢安、孙统、孙绰,以及本家子侄王凝之、王献之等四十一人宴集于兰亭,修祓禊之礼。曲水流觞,吟咏赋诗。

时值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溪流激湍。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这幅作品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之被尊为“书圣”。一场名士诗会,便闻名于世。

曲水流觞,是一种魏晋之时上层社会中流行的风雅的上巳节游戏。

一班文人墨客,选择一处风雅静僻的所在,各自安坐于潺潺流淌的曲水岸边,然后有人把盛有美酒的杯子放入上游水中,让酒杯顺流而下,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而饮之,并赋诗一首。《兰亭集序》就是这一游戏的产物。

荠菜,三月三最火的植物

图自《博物》2006年04月

荠菜:十字花科荠菜属

学名:Capsella bursa-pastoris ( L.) Medic.

别称:护生草、地米菜、菱闸菜等

科属:十字花科荠菜属

原产地:中国

(绘图/蔡淑琴 nvnv 张瑜)

春回地暖,荠菜先知。人们还没脱下棉袄,荠菜已经在郊外的田野、路边、林下冒出嫩芽了。北宋辛弃疾有诗云:“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描绘了荠菜报春的情景。

南宋的陆游是荠菜的铁杆粉丝,他不仅潜心钻研荠菜的各种烹饪技法,甚至到了“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的痴迷程度。嫩荠菜好吃,那么老荠菜呢?

到了清明时节,荠菜摇身一变,长到了半米高。荠菜与“吉财”谐音,在一些南方地区,人们把荠菜花当作牡丹花戴在头上。

此时,荠菜枝叶粗粝,已不堪食用。但南方人想出了物尽其利的一招:煮鸡蛋。民谚有云:“三月三,荠菜煮灵丹。”灵丹,就是鸡蛋。

在湖南怀化洪江市黔阳古城

荠菜煮鸡蛋是三月三女儿节的传统之一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7月

摄影/尹继东

清代,苏州文士顾禄的著作《清嘉录》有云:“荠菜花俗称野菜花,三日人家以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助明目,俗称眼亮花。”记录了清朝时期,民间还有将荠菜花置于灶头边,用来防虫驱蚁的习俗。

于是,在民间逐渐就有了尊崇荠菜的信仰。百姓认为,春季应时食用荠菜,可以达到驱邪防虫、明目强身的功效。由此,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皆喜食荠菜。甚至在江南地区,还有农历三月三为荠菜生日的说法。

寒食?清明?上巳?

傻傻分不清楚

和上巳节日期相近的节日有两个,一个是清明,另一个是寒食。也许是因为它们的日期挨得实在太近了,古时很多诗人就常常把这三个节日不加区分地混在一起。

学者们现在也普遍认为,清明节俗是由清明吞并寒食、上巳两节的风俗而来,主要因为这两个节日都是古代关于春天的文化节日,而它们又很不幸地忽前忽后刚好处在清明节气的附近。

大概在唐之后,汉族地区的上巳节(三月三)和寒食节基本上都被清明节给兼并了,上巳节渐渐成了一个有名无实但异常美丽的文化记忆,尽管许多文人仍然喜欢以“上巳”之名入诗,抒发春日的喜悦或惆怅,但也仅仅是一种风雅的追忆。

想了解上巳节的传承演化

可参考这张上巳节俗流变图

(图自《中华遗产》2008年3月)

三月三,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如今的中国,只有少数地区还依稀遗留着上巳节的古老风习。

壮族在三月三举行“歌圩节”,男女对歌,传情表意,当对歌达到高潮时,青年男女便拿起天琴,边唱边舞,尽情欢乐。

侗族在三月三有“花炮节”,抢花炮、对歌、斗牛、斗马,以求吉兆。

“三月三”也是畲族的传统佳节,外出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所以这个节日也被称为“乌饭节”。在“三月三”祀祖先时还会举行从火堆上滚过的“炼火”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仪式。

瑶族有“干巴节”,集体渔猎,唱歌跳舞,共庆丰收。

海南五指山地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黎族村寨的男女老少会带着粽子和糕点聚集到五指山一带。除祭祀祖先外,男女青年会在节日这一天互诉衷情。

贵州望谟县的布依族同胞,会用跳糠包舞的形式,欢庆三月三。这一天在布依语中称“向善”,是布依族人缅怀先祖、感恩自然、交流情感的传统节日,除祭祀之外,撒渔网祈丰收也是其中重要一环。

寻根有日,不忘来历

珍视中国传统节日

如果你想深入、全面地了解

中国的传统节日

就让中国国家地理为你深度解读吧

点击封面图查看、购买杂志电子版

以下8期 每满88减8

中国国家地理 杂志电子版

限时活动截止至

4月6日 24:00

- 寻找春天的自然密码

- 春之俗 民之心

《中华遗产》2008年03期

- 上巳节:从驱邪到怀春

- 上巳节:盛唐狂欢在曲江

《中华遗产》2009年12期

- 《兰亭序》的真迹在人间?

《中华遗产》2018年01期

- 节气与饮食 | 两个宇宙的对话

- 清明 | 地米菜煮鸡蛋

《中华遗产》2020年01期

- 最中国的节日 专辑(上)

- 朔望录

- 岁时记

- 叠日荟

《中华遗产》2020年02期

- 上巳节:巫术与狂欢

- 最中国的节日 专辑(下)

《博物》2006年04期

- 荠菜:野菜中的灵丹

《博物》2020年07期

- 泽兰 任君好恶自清芬

还想看更多杂志电子版?

点击下图

进入「中国国家地理畅读」小程序

你错过的经典这里能看

编辑:小葇

这才是中国的春天

东北,到底有多重要?

中国的人间四月天,哪里最美?

中国大桥,跨山越海的硬核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