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二虎
浩浩中华至少五千年文明史上,以汉族的祖先华夏族,也就是炎黄子孙为核心,四邻是“北狄南蛮西戎东夷”,共同谱就了波澜壮阔的史诗。
中国自古以来就具有鲜明的多民族共融发展的特点,造就了灿烂的文化。
从中华人文之初,就有了“华夷”之分。
根据《山海经》《史记》《周易》等典籍以及商代甲骨文的记载,中国上古以华夏族居中,北狄、南蛮、东夷、西戎为“四方之夷”,共同组成古人心目中的“天下”。
今天就聊聊历史上的“北狄”。北狄其实就是“狄”,只因在华夏之北,才被称之为“北狄”,与“南蛮”相对。狄在西周的一些史料中就有记载,“狄”字,本意是“远”与“剔除”的意思,引申为强悍有力、行动迅疾,恰恰体现了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以游牧和狩猎的特点。
北狄曾经以赤狄、白狄、长狄等称呼与中原诸侯国进行交往或战争。大约到了春秋末期,这几种称呼不见于史料,取而代之的是林胡、楼烦、匈奴与东胡等称谓。
一、北狄之匈奴北狄,狭义上的北狄,应该是指分布于今天中国北方陕西、山西、河北北部、内蒙古中部与北京、天津一带直接与华夏政治接壤的游牧民族;广义的北狄泛指匈奴、东胡、月氏等几大游牧种族。
有专家论证,胡,就是匈奴,在匈奴的东边的是东胡。
匈奴是北狄系列中最著名的一支,据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考证,早在远古及炎黄时期,匈奴就以“荤粥”之名而闻世,到了尧舜时代,以山戎、玁狁见诸史料,商代叫鬼方,西周叫昆夷、猃狁名世。到了战国时期,匈奴被称之为胡,更多地叫其为匈奴。
战国时期群雄烽起,胡人渐盛,以匈奴最强,自秦开始到两汉,对于中原王朝而言,北方最大的威胁就是匈奴。
匈奴与中原王朝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战争,匈奴也曾建立匈奴帝国,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逐水草迁徙的行国”,言简意赅,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特点,“逐水草”以畜牧为主,居无定所,是“行走”的国度。
两汉国力的强盛,疆域的开拓都与匈奴的大战有些关系,匈奴被东汉击败,成南北两部分,北匈奴西去,以民族大迁徙的形势给欧洲带来巨大的影响,南匈奴依附汉王朝,一部分内迁,与汉族进行了民族融合,这曾经强大的匈奴不复存在。
到了两晋十六国,匈奴人又跃马南下,其中一支匈奴人与月氏人融合为卢水胡(卢水匈奴),建立北凉;一支匈奴人抵达辽西,与鲜卑人融合,成为鲜卑大家族中的拓跋部与宇文部,先后建立了北魏、东魏、西魏(其实此时已经成为鲜卑人了);一部分在西域与古龟兹人融合,成为稽胡,还有一支称为铁弗匈奴,后来匈奴又演变为卢水匈奴、铁弗匈奴等等,到了北魏,基本上消失,在唐代也仅见残留的所谓稽胡。
二、北狄之东胡中的乌桓东胡是中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地,西方人以通古斯称之,其地处匈奴之东,与匈比邻,早在春秋时期就进入中原史料的记载。
东胡的南边与“战国七雄”的燕国接壤,所以频频与燕国发生战事,曾经被燕将秦开击败。
强大的时候匈奴都拒怕三分,向匈奴索要良马、阏氏(匈奴王的老婆),又得寸进尺要土地,被匈奴冒顿单于偷袭,东胡王被杀,东胡余部四散奔逃,其中最大的两支分别逃到乌桓山与鲜卑山,分别称为乌桓(乌丸)与鲜卑。
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击溃匈奴左部,大量乌桓人被迁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个边郡要塞,设立“乌桓大人”管理治下的乌桓人,让乌桓人接触到先进的农耕文化,其经济文化水平得到提高。
东汉末年,中原群雄混战,袁绍、公孙瓒都曾征调乌桓骑兵逐鹿中原。
袁绍与曹操争雄兵败去世后,他的儿子亡入乌桓,曹操率军彻底击败乌桓,把部分乌桓人组成他的骑兵。余下的乌桓人一部分与鲜卑人融合,据专家考证:拓跋鲜卑之所以强盛起来,就是有乌桓人部落的加入;一部分(透过史料分析,笔者认为契丹人中的“青牛”就是赤山乌桓部落)与鲜卑中的东部其一部族融合,演变成契丹人。
三、北狄之东胡中的鲜卑鲜卑人是东列中比较辉煌的一支。当年匈奴冒顿突然率兵马袭击了东胡,东胡兵败,部众四下逃窜,其中一部分逃往一个叫鲜卑山的地方(今大兴安岭),逐渐强盛起来,到了东汉恒帝执政时期,鲜卑人中出了一个英雄人物叫檀石槐,统一了鲜卑各部,北击丁零,西讨乌孙,东伐夫余,南抗东汉,组成强大的鲜卑联盟,在高柳北弹汗山(今内蒙古商都一带)建立王庭把自己所统领的部族分为左、中、右三大部。
自东汉的右北平郡以北,东达辽东郡边外,接壤夫余地区为东部,由东部鲜卑首领弥加、索利、槐头等为统领,下辖二十余个大部落;自东汉上谷郡以北,西至敦煌郡与乌孙人为界,是为西部,由西部鲜卑首领置鞬落、推演等为首领,包括二十余个大部落;自东汉右北平郡以北,西至上谷郡边外,为中部,由中部鲜卑首领慕容、阿最等人为统辖,拥有十余大部落。檀石槐直接管理与控制这些大部落首领。
随着槐石槐去世,鲜卑大联盟瓦解。原东部鲜卑中的慕容氏、宇文氏与段氏三部最强大,相互之间互相攻伐。
慕容部的大人慕容皝先灭了段氏,又大败宇文氏(按照史料记载,宇文部兵败,少数进入中原,成了北周皇族,大部分遁入松漠之间,分化出后来的契丹与库莫奚)。
西部鲜卑中最北的拓跋氏逐渐强大起来,不断南下,建立了北魏,后又成东魏与西魏,立国达一百七十年。
与拓跋氏有血亲关系的秃发氏逐渐西去,与西部诸羌融合,曾建立南凉,最后成为羌族的一部分。
四、北狄之丁零在北方草原广阔的土地上,处于匈奴与东胡北面的游牧部落就是丁零人。
丁零,又叫丁令、丁灵,后来被称之为敕勒、铁勒。其最初的游牧地当在今俄罗斯境内贝加尔湖一带,向西直到咸海、里海。
《魏书》中记载:“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时有小异。”
就《魏书》中所载,专家们认为,丁零与匈奴区别很大,是不同族源,拥有白种人的血统,但曾经臣服于匈奴,成为匈奴的奴隶,被称之为“貲”。
大约东汉末,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南下,丁零人也随之纷纷入塞,于是,一些地方留下丁零川、丁零谷之类的地名。
(回鹘人的后裔)
到了南北朝时,被称之为高车或敕勒。
“高车”之名源于他们善于制造车辆,普遍使用高车。
到了隋唐又演变成突厥人,建立突厥汗国,多次与唐王朝发生战争,突厥汗国灭亡后,接着兴起的是回鹘人,也就是高车六氏之一的袁纥氏后裔为主的部族,消灭了后突厥汗国,自称可汗,接受唐朝的管辖,被同为丁零后裔的黠戛斯所灭,一部分迁往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一带成了“高昌回鹘”;一部分迁到河西走廊,称“甘州回鹘”;一支迁至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一带)为“西州回鹘”,今天维吾尔族就是回鹘的后人。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狄 读音 dí 部首 犭 笔画数 7 五笔 QTOY参考:翟 狄 (dí-名词)(形声。从犬,亦声。本义:我国古代北部的一个民族)⑴ 同本义
[Di nationality in ancient North China]中国古代民族名。分赤狄、白狄、长狄诸部,各有支系。因其主要居住在北方,故通称为北狄。又指秦汉以后,狄或北狄曾是中国中原人对北方各民族的泛称 戎狄怀之。——《国语·晋语》 夷狄益甚。——《史记·货殖列传》 ⑵ 中国古代的低级职员 [inferior clerk]狄人(古代掌乐的下级官吏) 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素沙。——《周礼·天官下·内司服》 钟磬竽瑟必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礼记·乐记》 狄dí⑴ 中国古族名。春秋前,长期活动于齐、鲁、晋、卫、宋、郑等国之间,与诸国有频繁的接触。因为他们主要居住于北方,故又通称“北狄”(亦作“翟”)。
⑵ 秦汉以后,中国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⑶ 古代最下级的官吏。
⑷ 有力的麋鹿。
⑸ 古同“翟”,乐舞所用的雉羽。
⑹ 姓。狄姓是中文姓氏之一
狄姓来源有八个说法:一说狄姓来自阏伯的母亲;
一说狄姓来自尚末周初狄族;
一说狄姓来自西周狄城的国名;
一说狄姓来自两周时期官职;
一说狄姓来自春秋时期狄虒弥后代;
一说狄姓来自唐朝回鹘族赐姓;
一说狄姓来自五代时期耶律·赫邈赐姓;
一说狄姓来自中国其他少数民族汉化改姓。
渊源:源于有娀氏,出自商王朝始祖契(阏伯)之母狄,属于以先祖母名字为氏。《史记·殷本纪》中记载:“殷契母曰狄。”狄,亦称娀,是传说中商王朝始祖契(火神阏伯)之母,一作娀简、简狄、女修、简易、简逷,是颛顼之裔有娀氏(山西永济)之女。史书记载,有一次她偶出行浴,吞鳦卵而生契。“鳦”,是“燕”字的古写。其实,在氏族图腾分类学上,商族为东夷的一个分支,以鳦为图腾,所以有玄鸟生商之说,当由夷族鸟图腾推衍而来。在契的时代,还是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其后裔子孙中,很早即有以先祖母之名字为部族称谓者,称狄氏族,后以为姓氏,称狄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远早于周王朝时期形成的狄氏。
狄,在唐虞时期封黄帝之后姮姓氏族为狄氏、翟氏,始有狄族,世居北地,后在商王朝时期迁徙西河地区。
周王朝时期的狄族,主要活动于齐、鲁、晋、卫各诸侯国之间,后世的子孙中有取族名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狄氏,世代相传。
公元前的一千年间,狄族一直活跃于今陕、甘、宁、内蒙鄂尔多斯以及河南、河北、山西和山东西部一带,东汉末期至魏、晋期间,大部分融合于汉族之中,少部分成为后来蒙古民族的先民,“狄”的称谓在历史上消声匿迹了。
在历史上狄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部族汉称为姓氏者,称狄氏,历经五胡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期,在隋、唐时期已经是蔚然大族,世代相传至今。
在中华民族的姓氏演绎历史上,狄氏家族分衍有许多姓氏,如:狐姓、翟姓、颓姓、泉姓等等。
周朝时期有一参卢氏族,为炎帝后裔,他们的始祖叫做姜孝伯,亦称姜考伯,是周成王姬诵的舅舅。
姜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后裔,因原在参卢(山东高青)居住,所以又叫做参卢氏。
西周初期,周成王姬诵封姜孝伯于狄城(山东博兴高苑镇,一说在河北正定),他在那里建立了狄国,因地在周都北方,因称北狄,其后裔子孙以及国民中多有因称狄氏者,世代相传,史称狄氏正宗。
狄氏族人大多尊奉姜孝伯为得姓始祖。
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狄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狄,是两周时期官吏中下士的称谓,而狄者,则是专指地位比较低下的“乐吏”,也就是演奏宫廷音乐官员中的“配角”,职责包括服侍地位崇高的乐师、修理乐器等。
在典籍《礼·祭统》中记载:“狄者,乐吏之贱者也。”在狄者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狄氏,世代相传。
狄虒弥,原名姬狄,是春秋时期鲁国的著名将领,大勇士,当时在鲁队主帅孟孙蔑属下为将,与孔子之父叔梁纥、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称为“鲁国三虎将”。
鲁襄公十年农历4月初,晋悼公以霸主身份召集鲁襄公、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世子光,会吴王寿梦于柤,商讨联盟伐楚等军政大事。
晋国大将荀偃、士匄以偪阳国亲楚国为由,坚决请求先予攻占,然后将其赠给宋国大夫向戎作封邑,以期打开联军伐楚的通道。于鲁襄公十年农历4月9日兵临城下实施了包围。遭此一劫,鲁军恼羞成怒。狄虒弥大怒之下将战车上的一只车轮卸下来,蒙上甲皮作盾牌。他左手执盾,右手握戟,独自上阵挑战,人赞“有力如虎”,偪阳国守军无人敢应战。如此“苏而复上者三”,不屈不挠。守军厌倦了,秦堇父才退下阵来,将三截断布做成旌带在军中巡展三日,以示其勇。
偪阳城中,虽将士人人奋勇,但终因寡不敌众,于鲁襄公十年农历5月8日城破国亡。在这次战役中,鲁国大将狄虒弥、叔梁纥、秦堇父三人之勇为众诸侯国将士所目睹,各国因此皆不敢小觑鲁国,位于青州的莒国君主黎比公还因此而放弃了进攻鲁国的计划。
在狄虒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位姓氏者,称狄虒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狄氏,世代相传。唐朝时期,西北部有一著名的回鹘民族,是秦、汉时期古匈奴民族的一个别支。回鹘民族中有一个庞大的分支,被汉史北称高车族,南称丁零族,当时族人中就有以部族称谓为汉化姓氏,称高车氏、丁零氏者。在唐朝中、后期至五代时期,该部分族人逐渐改称为单字汉姓,北方多称为狄氏、南方多称为翟氏,逐渐融合在华夏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而回鹘民族的主体部族,则大多留居新疆、青海地区,逐渐演化为的维吾尔民族。
渊源:源于契丹族,出自五代时期辽国大将耶律·赫邈,属于帝王赐姓为氏。后梁太祖朱晃开平元年,朱全忠灭唐朝,建立后梁,各地不服,纷争竞起,故唐王朝境内大乱,社会进入了五代时期。
唐境内乱,居于北方的契丹民族乘机崛起,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并在后梁末帝朱友瑱龙德二年建立了大辽国,称辽太祖,积极参与中原势力割据到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三年农历1月,耶律·阿保机令惕隐耶律·赫邈率军攻陷平州。惕隐,隶属于辽国北面大王官院的主外攻击的军事机构大惕隐司,为惕称的副手,相当于兵团司令。到了农历8月,后唐明宗任命骁将赵德钧为卢龙军节度使,赵德钧智勇双全,他先不直接攻击占据平州的契丹军,而是首先自飞狐抄了契丹军队的后路,截断其与辽国本部的所有联系,然后一鼓击败耶律·阿保机所部,俘虏了契丹首领耶律·赫邈。后耶律·赫邈归降于后唐,后唐明宗于是赐他姓名为狄怀忠,出任卢龙节度使。耶律·赫邈的后裔因袭汉姓狄氏,融入汉族,世代相传。
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阿鲁科尔沁蒙古的蒙古族毕德兀德氏族、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回族爱音狄氏,在明朝后期多冠汉姓为狄氏。
狄姓是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狄氏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主要分布在江苏溧阳、山东、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由于狄氏是中国姓氏当中比较罕见的姓氏,所以相关的史料记载并不多见,说法也是不尽统一。
狄,在古代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商朝时狄族活动于今甘肃、陕西、宁夏内蒙一带。周朝的祖先在古公坛父为首领时,在陕西豳地(中国陕西旬邑)发展农耕,经常受到周围戌族、狄族侵扰,于是沿渭水而下迁居周原(中国陕西歧山),后发展成周国,儿子季历即位后,打败了戌族、狄族的侵扰,周国逐渐强大起来。当时狄族部落众多,以赤狄、白狄、长狄最著。赤狄,隗姓,在殷及西周的西北部,当时也称鬼方(鬼方为殷周部族名),各种史书都有殷周攻伐鬼方的记载。春秋初,赤狄东出秦、晋之地而入于晋,并据太行而建“群国”,其势力大盛,后又东向灭掉刑国(中国河北邢台)、卫国(中国河南淇县)。是后狄人西扰周、晋,并与周王子带勾结,将周襄王逐出王都。晋文公出兵勤王,大败狄师,杀叔带。狄乃东渡黄河,进入河南山东,侵扰宋、卫、齐、鲁。后赤狄内部发生而衰落,被周边国家侵占驱逐。白狄原同秦同住雍州一带,在晋国西,后亦渐徙晋东、鲁西,建立多个小国,其中以河北中部的肥、鼓、鲜虞三国最大。春秋末鲜虞改称中山,战国时成为与燕、赵、韩同时称王的千乘之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河北平山县出土中山王墓及中山国都遗址的文物,说明当时狄族融于华夏文化之中。汉朝,置狄道(道即县也,少数民族居住的称道)属陇西郡。以地居狄族而名。晋朝改为武始县。隋复为狄道,属兰州。
狄姓源流:
一、源于有娀氏,出自商王朝始祖契(阏伯)之母狄,属于以先祖母名字为氏。《史记·殷本纪》中记载:“殷契母曰狄。”狄,亦称娀,是传说中商王朝始祖契(火神阏伯)之母,一作娀简、简狄、女修、简易、简逷,是颛顼之裔有娀氏(山西永济)之女。史书记载,有一次她偶出行浴,吞鳦卵而生契。“鳦”,是“燕”字的古写。其实,在氏族图腾分类学上,商族为东夷的一个分支,以鳦为图腾,所以有玄鸟生商之说,当由夷族鸟图腾推衍而来。在契的时代,还是母系氏族社会末期,其后裔子孙中,很早即有以先祖母之名字为部族称谓者,称狄氏族,后以为姓氏,称狄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远早于周王朝时期形成的狄氏。
二、源于姮姓,出自尚末周初北方民族狄族,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狄,在唐虞时期封黄帝之后姮姓氏族为狄氏、翟氏,始有狄族,世居北地,后在商王朝时期迁徙西河地区。周王朝时期的狄族,主要活动于齐、鲁、晋、卫各诸侯国之间,后世的子孙中有取族名的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狄氏,世代相传。公元前的一千年间,狄族一直活跃于今陕、甘、宁、内蒙鄂尔多斯以及河南、河北、山西和山东西部一带,东汉末期至魏、晋期间,大部分融合于汉族之中,少部分成为后来蒙古民族的先民,“狄”的称谓在历史上消声匿迹了。在历史上狄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部族汉称为姓氏者,称狄氏,历经五胡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期,在隋、唐时期已经是蔚然大族,世代相传至今。在中华民族的姓氏演绎历史上,狄氏家族分衍有许多姓氏,如:狐姓、翟姓、颓姓、泉姓等等。
三、源于姜姓,出自西周成王封炎帝后裔参卢氏在狄城,属于以国名为氏。周朝时期有一参卢氏族,为炎帝后裔,他们的始祖叫做姜孝伯,亦称姜考伯,是周成王姬诵的舅舅。姜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后裔,因原在参卢(山东高青)居住,所以又叫做参卢氏。西周初期,周成王姬诵封姜孝伯于狄城(山东博兴高苑镇,一说在河北正定),他在那里建立了狄国,因地在周都北方,因称北狄,其后裔子孙以及国民中多有因称狄氏者,世代相传,史称狄氏正宗。狄氏族人大多尊奉姜孝伯为得姓始祖。
四、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狄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狄,是两周时期官吏中下士的称谓,而狄者,则是专指地位比较低下的“乐吏”,也就是演奏宫廷音乐官员中的“配角”,职责包括服侍地位崇高的乐师、修理乐器等。在典籍《礼·祭统》中记载:“狄者,乐吏之贱者也。”在狄者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狄氏,世代相传。
五、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工匠狄虒弥,属于以先族名字为氏。 狄虒弥,原名姬狄,是春秋时期鲁国的著名将领,大勇士,当时在鲁队主帅孟孙蔑属下为将,与孔子之父叔梁纥、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称为“鲁国三虎将”。鲁襄公十年农历4月初,晋悼公以霸主身份召集鲁襄公、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世子光,会吴王寿梦于柤,商讨联盟伐楚等军政大事。晋国大将荀偃、士匄以逼阳国亲楚国为由,坚决请求先予攻占,然后将其赠给宋国大夫向戎作封邑,以期打开联军伐楚的通道。于鲁襄公十年农历4月9日兵临城下实施了包围。遭此一劫,鲁军恼羞成怒。狄虒弥大怒之下将战车上的一只车轮卸下来,蒙上甲皮作盾牌。他左手执盾,右手握戟,独自上阵挑战,人赞“有力如虎”,逼阳国守军无人敢应战。如此“苏而复上者三”,不屈不挠。守军厌倦了,秦堇父才退下阵来,将三截断布做成旌带在军中巡展三日,以示其勇。逼阳城中,虽将士人人奋勇,但终因寡不敌众,于鲁襄公十年农历5月8日城破国亡。在这次战役中,鲁国大将狄虒弥、叔梁纥、秦堇父三人之勇为众诸侯国将士所目睹,各国因此皆不敢小觑鲁国,位于青州的莒国君主黎比公还因此而放弃了进攻鲁国的计划。在狄虒弥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位姓氏者,称狄虒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狄氏,世代相传。
六、源于匈奴族,出自唐朝时期西北回鹘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唐朝时期,西北部有一著名的回鹘民族,是秦、汉时期古匈奴民族的一个别支。回鹘民族中有一个庞大的分支,被汉史北称高车族,南称丁零族,当时族人中就有以部族称谓为汉化姓氏,称高车氏、丁零氏者。在唐朝中、后期至五代时期,该部分族人逐渐改称为单字汉姓,北方多称为狄氏、南方多称为翟氏,逐渐融合在华夏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而回鹘民族的主体部族,则大多留居新疆、青海地区,逐渐演化为的维吾尔民族。
七、源于契丹族,出自五代时期辽国大将耶律·赫邈,属于帝王赐姓为氏。后梁太祖朱晃开平元年,朱全忠灭唐朝,建立后梁,各地不服,纷争竞起,故唐王朝境内大乱,社会进入了五代时期。唐境内乱,居于北方的契丹民族乘机崛起,首领耶律·阿保机称帝,并在后梁末帝朱友瑱龙德二年建立了大辽国,称辽太祖,积极参与中原势力割据到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三年农历1月,耶律·阿保机令惕隐耶律·赫邈率军攻陷平州。惕隐,隶属于辽国北面大王官院的主外攻击的军事机构大惕隐司,为惕称的副手,相当于兵团司令。到了农历8月,后唐明宗任命骁将赵德钧为卢龙军节度使,赵德钧智勇双全,他先不直接攻击占据平州的契丹军,而是首先自飞狐抄了契丹军队的后路,截断其与辽国本部的所有联系,然后一鼓击败耶律·阿保机所部,俘虏了契丹首领耶律·赫邈。后耶律·赫邈归降于后唐,后唐明宗于是赐他姓名为狄怀忠,出任卢龙节度使。耶律·赫邈的后裔因袭汉姓狄氏,融入汉族,世代相传。
八、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阿鲁科尔沁蒙古的蒙古族毕德兀德氏族、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回族爱音狄氏,在明朝后期多冠汉姓为狄氏。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