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辞海》这样解释:\"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北京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这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市集形式,解放后在有些地区仍被利用,对交流城乡物资,满足人民需要,有一定的作用。\"庙会的源泉在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在远古时期,祭祀是人们生活中一件经常而又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所以《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说祭祀和战争一样,都是国家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早期的祭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过程中,人们聚集在一起,集体开展一些活动,如进献供品、演奏音乐、举行仪式等,这种为祭祀神灵而产生的集会可以看作是后世民间 庙会的雏形。实际上,从\"庙会\"两个汉字本身也可以看出这点,\"庙\"最初就是指供奉神灵尤其是祖先神灵的建筑。
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久而久之,\"庙会\"演变成了如今人们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
庙会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故名。 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古代,\"日中为市\",进行集市贸易。至南北朝时,统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庙,菩萨诞辰、佛像开光之类盛会乃应运而生,商贩为供应游人信徒,百货云集,遂成庙市。北宋时开封大相国寺庙会极有名,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女词人李清照曾与其夫赵明诚相偕至庙会!
折叠
远古时期
最初的庙会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宗庙社郊制度。为了求得祖先及神灵的保佑,先民们选择了在宫殿或房舍里通过供奉与祭祀的方式,与之进行对话。每逢祭祀之日,为渲染气氛,人们还会演出一些精彩的歌舞,即社戏,也称庙会戏,庙会便由此形成。
折叠
秦汉时期
与其它民俗一样,庙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能够体现出时代的色彩。在秦代时期,庙会的内容仍然单一而稳定,即祭祀祖先与神灵。在西汉时期,道教开始初步形成。庙会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响,内容开始出现了多元化的色彩,各种习俗也开始初步形成。如《西京杂记》一书中,描述了当时的祠庙祭祀习俗:\"汉制宗庙,八月饮酎,用九酝,太牢\"、\"京师大水,祭山川以止雨,丞相御史二千石,祷祠如求雨法\"。书中京师是指长安一地,从中可以管窥中原地区庙会文化的基本内容。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
折叠
北魏时期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即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他们还在寺、观中举办道场,定期进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动,坐等信徒俗众前往斋戒听讲,顶礼膜拜。
折叠
两晋南北朝
两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使得原本较为兴盛的儒教开始衰落。饱经战乱和欺压的百姓,与政治遭受压抑的名士纷纷皈依佛教或道教。而佛教又有了水路传经,随着理论的相关深化,佛道二教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开始系统化。在南北朝时各自都已站稳脚跟。
六朝以后,佛教寺院,道教宫观日渐增多,于是附于佛寺、道观的庙会也就逐渐兴盛了起来。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夕,洛阳城内各寺院都将千余尊佛像送至景明寺。沿途宝盖幡幢,音乐百戏,诸般杂耍,非常热闹 。
折叠
唐宋时期
到唐宋时期,两教均达到了全盛时期,对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出现了,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戒、水陆道场等等。其后在宗教仪式上慢慢加了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吸引了信众,更让其他非信徒愿意参观 。
佛教文化出现空前的大影响,甚至成为统治阶级文化及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佛教庙寺林立,石窟大兴,佛事盛行,崇佛成为民间信仰的主流,佛事渗入庙会,使庙会文化呈现出更大的宗教特征。唐宋时代的经济高度发展,中原地区居于全国的领先地位,保持着中心位置。道教文化经过帝王们的倡导更迅速地繁盛起来。尤其是北宋时期,中原地区一度出现了经济大繁荣和文化大繁荣,以东京开封为中心的城镇经济迅速发展,庙会亦应运而兴。
折叠
元朝时期
元朝以喇嘛教为国教,其他宗教均受到打压,佛道之间矛盾激化并引发辩论,行像之风开始衰落。
折叠
明代时期
明代时期,许多庙会已经开始向市集的性质上转变。大多数是游玩观光或购买商品,真正进行祭祀或拜谒的人并不多。明代庙会有-重要的特点,就是\"行会\"或者称为\"会馆\"、\"公所\"的大量兴起,使庙会更加秩序化。中原地区出现许多\"山陕会馆\",他们敬祀关羽,立祠建庙,特别是建造戏楼等祭祀场所,使庙会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扩大化。
折叠
清代时期
老北京庙会
到了清代,庙会已经分为所谓的\"多内涵型庙会\"与\"迎神赛会\"。前者在宗教、娱神的同时有游乐等活动,而后者则是把神像抬出庙外巡行,是没有集市但有表演的庙会,如北京妙峰山庙会。同时也有部分地方无庙有市而也称庙会,如北京著名的厂甸庙会,这些也统称之为庙会。
折叠
编辑本段
庙会特征
民间的庙会有自己的核心特征,即在经济技术方面是百货交易;在社会组织方面是\"社\"或\"会\";在意识形成方面是礼神娱神。这便是我国庙会能够长期传承的经济基础和民俗惯制 。
庙会是把寺庙的节日变成了地方性的节日,把宗教的节日变成了世俗的节日。所以,那些独特的地方性求神活动、非宗教性的娱乐休息活动及集市活动才得以自然而然的融入庙会。因此,与其说庙会是宗教活动倒不如说庙会是地方性民众节日活动,更能准确地反映庙会的本质属性。所以说准确地讲这种多内涵型庙会可称为节日型庙会。
庙会还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活动,关系到宗教信仰、商业民俗、文艺娱乐等诸多方面。这是由各地的历史地理物质条件、民俗传统和人们的审美标准决定的。各地的庙会又各有其特点,在几个方面各有所侧重,这就形成了各种庙会互不相同的生活美,但都分别表现了当时当地条件下人们认为是最美好的生活方式。
折叠
编辑本段
主要内容
在庙会上,有不少民俗活动,诸如:摸石猴、窝风桥打金钱眼等。在白云观庙门内的弧形石雕下方,有一石猴浮雕,老百姓认为摸一下石猴可以去病消灾、延年益寿,于是竞相触摸;窝风桥下的桥洞里吊着一枚大铜钱,铜钱孔中有一只小铜钟,上书\"钟响兆福\"四字,你若是能用手中的硬币投中铜钟,就能心想事成,这两项是庙会上最热闹的活动 。
随着时代变化,古老的庙会亦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借庙会之时洽谈生意等,但展示民俗一直是庙会最主要的特色。内容有舞狮、传统民族花会、现代舞、北京民俗人物造型、传统商业\"幌子\"展、老北京老照片展、民间手工艺展、特价书市和京剧、武术、杂技专场等。庙会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具有鲜明的传统民族特色。
折叠
祭神仪式
庙会风俗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需要举行祭神仪式。例如\"行像\"活动。\"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
折叠
祈子活动
庙会一开,八方来拜,敬神上香,祈愿还家。这是围绕\"庙\"和\"会\"祭之神而展开的活动,是传统庙会的主题。其中带有巫术意味的祈子活动,最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这是由中国农业社会的性质决定的。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人们的生存环境基本上没有发生改变,子孙后代的繁衍成为千百年来的头等大事。所以,祈子这种远古的巫术形式,便会附着于各种集会形式展现出来。这方面比较典型的庙会有河南淮阳的人祖庙会、天津的妈祖(天后宫)庙会、山西平遥的双林寺庙会、北京的妙峰山和白云观走会等 。
淮阳祭祀女娲和太昊伏羲的人祖庙会可以说是最具有原始宗教和巫术意味的庙会了。淮阳城北的人祖庙,是传说中埋藏太昊伏羲头骨的地方,因此也称太昊陵。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日至三月二日举办为期一个月的人祖庙会,其主要活动是祭拜人祖和\"拴娃娃\"。已婚未育的妇女,都要在庙会期间掏象征生育之门的\"子孙窑\",并买回一些当地的泥玩具\"泥泥狗\",以求早日得子。这些用黄土捏成的泥玩具,有造型各异的\"人面猴\",当地人称为\"人祖猴\",也有各种怪异有趣的动物玩具如兜肚猴、猴头燕、双头虎、牛、猪、马、羊等。妇女们除了用它们供祭人祖外,还将它们拿回家给孩子们当玩具。
折叠
民间演出
庙会是与文化娱乐有关的节日活动,有各类民间艺人进行表演营生。
其中主要有:秦腔戏、扁担戏(即木偶戏)、相声、双簧、魔术(中国古称\"幻术\",俗称\"变戏法\")、数来宝、耍中幡、秧歌、高跷等 。
折叠
民间玩具
北京庙会上的面塑民间庙会以其特殊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市井百姓。庙会上的玩具市场最为花哨。在民间儿童玩具摊上,摆满了假面、戏剧木人、小车、刀矛、竹龙。庙会中的民间玩具种类繁多,制作精巧,件件都称得上是手工艺品。
主要有:空竹、扑扑登、走马灯、鬃人、吹糖人、画糖人、塑糖人、面塑、九连环、拨浪鼓。
卖玩具的方法有多种,例如:套圈、摇彩、打枪 。
折叠
名称
庙会的名称 ,一般以庙的名称命名,如城隍庙庙会、关帝庙庙会,等。但是也有例外,如华县高塘镇每年农历十月一日庙会,由于出售的古衣特别多,故名\"赛古会\"。又如该县城东南福成山,每年二月初八有祭祀少华山山神的庙会。当地农副产品,如耙杖、锨把等均集中在此销售,号曰\"杖把会\"。
折叠
时间
庙会有的是一年一度,有的一个月内就有数天,会期除固定的,还有不定天数的。比如清末民初的会期:每月逢九、十、一、二是隆福寺,逢三是土地庙,逢五、六是白塔寺,逢七、八是护国寺。再加上正月初一开庙的东岳庙和大钟寺(一般开庙10天到半月),初二的财神庙,十七、十八的白云观,三月初三的蟠桃宫等等。各类庙会几乎天天有,有时一天还不只一处,所以说北京又是庙会的天下.想把所有的庙会详尽地统计起来实在是不太容易。
庙会的日期,在寺庙节日举行。例如,相传药王孙思邈生于二月初二,耀县药王山便从此日起举行为期10天的庙会。又如相传太上老君生于二月十五日,西岳大帝生于三月十八日、东岳大帝生于三月二十八日,各地的老君庙、西岳庙、东岳庙便分别在这些日子举行庙会。我们的祖先,把这些神佛的\"生日\"有意安排在农闲时间,或年初,或年终,或春播夏种之间,或秋收冬藏之后,其目的,除了祈祷吉庆之外,就是为了便于开展贸易活动。庙会的庆祝时间最初是在举行各种宗教节日(佛道二教为主)庆典时,后来发展为某些固定日期,现代举办时间则多为春节、元宵节等节日 。
折叠
地点
主要分布在古时的各个寺庙周围,如北京的隆福寺(已被拆除)和白云观,京都的贺茂御祖神社。也有无庙而会的地方,北京的龙潭湖、厂甸以及大部分唐人街状况都是如此。
原来属于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 。
折叠
经费
古代时,除由平时的香油钱收入作为支出,地方上还会依每户男丁数认捐,俗称收丁钱,由炉主或头家挨家挨户收取。在中国大陆,现代的庙会由于已发展成为一种集市,所以会有专门的管理者来组织和管理各个经营者及其商铺,并收取一定的费用。春节前的摊位招商,据报道有的摊位拍卖经营权卖到数万元。在唐人街,各种庙会是由当地华团组织 。
折叠
土产市场
土产品市场,是庙会贸易的主体市场。
解放前时的庙会,在开展贸易活动之前,要举行祭神仪式。例如,蒲城县永丰镇每年六月初六的后稷庙会,使用的是宫廷仪式,庄严肃穆。会时清晨,从地方官员到有身份的乡绅,都要沐浴更衣,穿戴整齐,进入后稷庙,跪拜农神--后稷的塑像。大家共唱《永丰之章》:\"先农播谷,克配彼天。粒我蒸民,于斯万年。农祥神正,协风满坛。日子小子,宜稼于田。\"有乐班和歌班配合。祭神仪式之后,贸易活动才能自由展开。
土产品种类很多:农具、日用品、家禽家畜等。有些地方,将庙会称作\"骡马大会\"。
折叠
饮食市场
庙会具有明显的游乐性质,和平时集市相比,饮食市场特别发达。
庙会期间,临时建成的饭馆、酒馆、茶馆林立。从前,农民赶会时,为了省钱,一般自带干粮。他们进了这种饭馆后,将干粮掰成小块,由对方加工。农民们说,到这种馆馆吃饭,\"花钱不多,吃得煎火,\"(\"煎火\"是关中方言,即热火。)
折叠
编辑本段
各地庙会
与国外热舞加游行的狂欢节相比,中国人的庙会更具地域特色。
折叠
淮阳庙会
淮阳太昊陵庙会,又叫\"二月会\",始于遥远的古代。《礼礼·月令篇》载:\"仲春之月……以太牢祀于高媒。\"古代皇帝祭祀土神和谷神称之\"太牢\",诸侯祭祀称\"少牢\"。这里的\"高媒\"指伏羲和女娲。神话传说伏羲和女娲兄妹二人滚磨成婚,抟土造人,繁衍了人类。后伏羲以\"二月会\"的形式组织部落男女相会成媒为婚,相会地点即今日的太昊陵。伏羲在此基础上\"制嫁娶\",从此结束了人类群婚的愚昧状态,因此,伏羲、女娲被后人称为\"高媒\"。伏羲死后,人们就把他葬于淮阳\"二月会\"男女相会之地,起高陵纪之,从此年年祭祀,香火鼎盛。
如今的太昊陵农历二月庙会,已有过去一度烧香敬神而变成为天下羲皇子孙朝祖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盛会。是目前我国会期最长,人聚最多,历史最悠久的庙会,2004年被文化部推举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保护遗产组织单位\"。
每年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太昊陵前万头攒动,沿途十里长街,龙湖岸旁摊位林立,出售工艺品、香裱、小吃 等。从早到晚,行人如潮,水泄不通,日流量约达七八万人次。庙会期间集各种戏剧、曲艺、杂耍、儿童游乐、时尚表演达百余种,笙歌妙舞,热闹非凡。太昊陵前香火之盛,令人叫绝,陵前十几米香池,香灰堆积如山,青烟漫天蔽日,云雾蒸腾,池旁跪满香客,祈求福禄寿禧,岁岁平安。铲香灰的服务人员多达十几个,每天都用卡车清理香灰。如此壮观场面是其他寺庙很难与之媲美的。
太昊陵庙会的起源可追溯到6000年前,据史书记载,太昊伏羲氏曾定都宛丘(淮阳)。他\"一画开天分阴阳,推演万物定乾坤\",在以陈为中心的黄淮平原上拉开了华夏文明的序幕。他发明网罟,教民渔猎畜牧,开创了原始畜牧业;他自认风姓,教人循规蹈矩;他制嫁娶之礼,使原始生民摆脱了愚昧的群婚状态;他发明了最原始的乐器琴瑟,教人礼乐之大化;他以龙纪官,号曰龙师,分理海内;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他创立八卦,结束结绳记事开启人类智慧,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
庙会盛况
\"太昊伏羲祭典\"和有\"天下第一庙会\" 之誉的淮阳二月古庙会,因其会期之长、范围之广、人数之多曾被国家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了解,2008年,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专家评审鉴定和当地公证机关公证,太昊陵祭拜、敬香单日游客曾达825601人,成为全球\"单日参与人数最多的庙会\",史称中国最\"牛\"的庙会。
折叠
开封万岁山
开封万岁山庙会又称万岁山春节大庙会。
位于河南省开封市万岁山景区, 是开封市万岁山游览区于2003年开发的冬季旅游项目,每届庙会都要吸引游客百万余人次。以大宋年文化为主要看点以及众多的民俗手工艺展示、特色的开封小吃餐饮等精彩内容,年味气氛、演出规模、传统民俗、开封小吃、娱乐活动,区别于传统庙会的独特武侠特色, 独居地方特色。目前已成为中原地区影响力最大的庙会。
庙会特色
(年味十足)
庙会期间春意盎然,一派火红景象。寓意吉祥的福门福柱、高高悬挂的大红灯笼、迎风招展的鲜明旗帜无不昭显着过年的节日氛围。一簇簇桃花、樱花煞是惹眼,浓浓春意扑面而来。
(武侠风情)
以大宋武侠作为核心旅游产品定位,以《岳飞传》、《水浒传》、《七侠五义》《三打住家庄》等宋代武侠题材为背景。
(盛大演出)
盛大的演出阵容是万岁山庙会的重头戏,每届庙会都会斥巨资邀请国内外众多表演团体倾情加盟,可谓群英荟萃,精彩纷呈。飞车、舞狮、戏曲、歌舞,杂技、驯兽等,近百场节目。
(民俗特色)
精彩盛大的传统民俗巡游,糖人、剪纸、蜡染、脸谱、酿酒、刻字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俗手工艺传承人每天在现场为游客表演其精湛的手工技艺,展示宋代传统民俗手工艺绝活,感受千年文化传承。
(开封小吃)
开封小吃,名扬天下。万庙会期间设开封特色小吃餐饮区,各种传统开封小吃云集庙会:小笼包子、炒凉粉、 炒红薯泥、黄焖鱼、杏仁茶、胡辣汤、麻辣花生、锅贴、水煎包、馄饨、江米甜酒等特色开封美食。
折叠
天津皇会
天津皇会原称\"娘娘会\"或\"天后圣会\",民间口传源于元明时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清康熙四年(1665年)始,后更名为\"皇会\"流传至今。天津皇会是旧时天津民间极为隆重的民俗活动。它最初仅为祭祀海神--天后娘娘而在其诞辰吉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所举行的庆典仪式。
清康乾盛世,天津作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和大都会城市,康熙、乾隆皇帝曾频繁驾临津门。据说康乾两朝皇帝在南巡过津途中,均为迎接驾临举行隆重的仪式,两朝御赐黄马褂,从此天津皇会名扬四方。
天津皇会的会档(种类)分为三类:一是服务性质的,如扫殿会、净街会、请驾会、梅汤会等。二是仪仗性质的会,如门幡会、太狮会、广照会、宝鼎会、接香会、日罩会、灯罩会、銮驾会、华辇会、护驾会、灯亭会、鲜花会等。三是以各类乡村民间花会为基础的表演,涉及内容相当广泛。皇会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杠箱、鲜花、法鼓、门幡、秧歌、提炉灯、大乐、高跷等40多种。可谓\"百戏云集\"。
伴随着天津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渐演化成一种独特的将神只崇拜、宗教信仰、问医求子、祈福还愿、赛会演剧、男女游观、会亲访友、社会交往、城乡商品交换等活动集于一体的庙会形式。
折叠
中岳庙庙会
中岳庙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城东4公里处,太室山东南麓黄盖峰下。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和农历十月初十,这里都要举行传统的中岳庙会。中岳庙会源于古代统治者对山岳的祭祀,宋代政道合一,中岳庙会进入鼎盛期,中岳庙会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商品交易场所。
中岳庙会会期长达10天,人数最多达每天达20万人次。庙会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习俗,如\"拴娃娃\"、拜干爹、摸铁人等。庙会上还有舞狮子、旱船、高跷、火龙舞等民间艺术舞蹈表演,还可见到具有浓烈信仰色彩的各种纪念品\"吉祥物\",如各种长命锁、玉如意、宝葫芦、香袋、避邪剑、生肖石等。
折叠
泰山东岳庙会
中国泰山东岳庙会,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俗、美食、武术、文化、服饰和商品交流活动。泰山东岳庙会的历史源远流长。始于唐末,兴于宋,鼎盛于明清。唐末,东岳庙会已形成雏形,但活动的内容还仅限于庆贺岱岳观神像的落成。到了宋代,东岳庙会变成了庆祝泰山神生日的专题活动。到宋真宗时,东岳庙会被定为惯例,并予以延续。明代又增加了奉祀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的内容。相传碧霞元君的诞辰为阴历四月十八。与原来庆祝东岳大帝的活动连在一起,遂使东岳庙会的时间更长、规模更大,东岳庙会由此达到了鼎盛时期。
东岳庙会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它集吃、住、行、游、购、娱、宗教文化为一体,内容丰富,是反映泰山以及周边民俗的万花筒。从独具魅力的民间曲艺到令人惊心动魄的游艺竞技,从多姿多彩的民间工艺到奥妙无穷的养生之道,东岳庙会可谓包罗万象。明朝张岱在《岱志》中描述了东岳庙会的热闹场面:\"斗鸡,蹴鞠,走解,说书。相扑台四五、戏台四五。数千人如蜂如蚁,各占一方,锣鼓讴唱,相隔甚远,各不相溷也\"。其中,\"相扑\"也就是打擂,是东岳庙会的重头戏。提起打擂,人们便自然会想起《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浪子燕青智扑擎天柱任原的精彩场面。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泰山东岳庙会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庙会文化的源头之一,展现中国民俗文化的大舞台以及世界庙会文化的典型。今天,古老的东岳庙会又被赋予了新内容,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风采,成为泰山旅游的新亮点。
折叠
客家走古事
福建龙岩连城县罗坊镇的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都要举办盛大的\"走古事\"活动。\"走古事\"虽是北方\"特产\",却在明朝被常遭旱涝两灾的罗坊镇百姓引进,以此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被誉为\"山区的狂欢节\"。
正月十五,以戏曲装扮的几个10岁左右的男孩立于轿台之上,由青壮年抬着,在彩旗、鼓乐队的簇拥下,先在旱地里奔跑,随后向村头的河里狂奔。谁先到达终点谁就赢,来年就会福气连连。
折叠
宝丰马街书会
马街位于河南西南部,是伏牛山脉下的一个小村庄。每年正月,来自安徽、河北、山东等地的民间曲艺艺人都会云集于此,参加在村东的田野上举行的马街书会。
正月十一、十二日是书会的前奏,正月十三为正会。这天,艺人们要先到火神庙祭祀火神,然后就各自选定场地,打木桩,挂喇叭,取琴、清嗓、开唱。每年的马街书会还要把说得最好、书价最高、最受欢迎的艺人,评为当年的\"书状元\"。在这里,虽然没有西方狂欢节的张扬,却成为传统文化演绎的独特狂欢节。
折叠
延安定亲庙会
延安地区有赶庙会定亲的习俗。定亲庙会一般一年举行两次,第一次在农历四月初八,第二次在农历七月二十二日。
赶庙会时,男女两家被媒人约到庙会上,男方家要带上西瓜、苹果等礼品。两家人席地而坐,由男方家把带来的食品摆出来,请女方家人品尝。大人们谈天说地,拉家常。如果男女青年互生爱慕,就会另找僻静地方谈情说爱去了。等谈得差不多了,双方家长会请媒人出面,议订婚约。
折叠
北京庙会
北京的庙会之所以得以流传,是因为它的存在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庙会的形成发展最初与寺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庙会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附设一些商业活动。久而久之,庙会主要成了老百姓的购货市场,以满足一般市民的生活需要,宗教活动倒是次要的了。老北京\"过日子\"的家庭主妇们大都不愿光顾大街上林立着的大商场和百货公司,就像买菜到农贸市场一样,她们到庙市上去买东西。庙会的商贩们,也在一个庙会结束前,又把全部家当搬到另一个庙会。因此北京的庙会虽然地方不同,内容却又大同小异,经常逛庙会者都知道,走到哪里全都是这些人。
北京的庙宇中,有几处的宗教活动是极富特色的。如正月初八的弘仁寺、十五日的黄寺、二十三的黑寺、三十日的雍和宫等。
都城隍庙中供奉着守护北京城池的神仙--城隍老爷。在今西城区成方街一带。清末一场大火,将庙烧毁。然而这座古庙于老北京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北京庙会的诞生地。
在明代都城隍庙的庙会规模相当可观。明代的《燕都游览志》说:\"庙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西至庙,东至刑部街,约三里许,大略与灯市同。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较多灯市一日耳。\"明代一年一度的灯市,可轰动九城,能与灯市相比的都城隍庙庙会,其盛况可想而知了。
清代除了每月三天的庙会外,每年农历五月十一日还由太常寺官员在此举行祭祀城隍的盛大活动。届时,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小商小贩云集此地,高声叫卖,热闹非凡。\"闹市口\"即是记载当时庙会盛况的地名。由于庙会上\"游上填塞,故多草窃剪绺之事\",少不了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因而留下\"闹市口常闹事,太平桥不太平\"的谚语。
随着社会的发达,都城隍庙的庙会逐渐衰落,被广安门里的报国寺庙会取代。不久琉璃厂市场又取代了报国寺庙会。
护国寺
护国寺位于北京西城西四牌楼之北,护国寺街西口内路北。庙会定在农历每月七、八两日。
护国寺庙会上货摊多,货物齐,在这里不仅买货,还可以听听相声,看看杂耍,是吃、穿、用、玩应有尽有。
隆福寺
隆福寺位于北京东城东四牌楼之西,是北京名刹之一,当初庙里的香火十分兴旺,是\"东西两庙\"之东庙。每旬九、十有庙会。隆福寺庙会的规模居京城庙会之首位。最具特色的是隆福寺小吃,多种多样,随季变换,至今这里的小吃店还颇有名气,保留着一些传统品种,受到老北京人的欢迎。
解放后政府将各种摊贩集中在庙前的大棚内,固定摊位,独自经营。名曰\"东四人民市场\",后改为国营百货商场。80年代又把前面只有一层的营业大棚拆掉,换了一座高八层的商业大厦,改名为\"隆福大厦\",原隆福寺庙的建筑已荡然无存。
厂甸
厂甸位于北京和平门外琉璃厂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有庙会,是老北京春节期间游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当时很少有人不去逛趟厂甸的。明嘉靖间为了皇宫和皇族的安全,把原在东华门、灯市口一带的灯市部分移到琉璃厂附近。上元节时这时搭棚悬灯,热闹非凡。宣武门外是各省会馆集中之地,各省考生常居于此,暇时多愿到琉璃厂逛逛,对促进琉璃厂书肆和文物、南纸店铺的发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厂甸庙会是由看灯逐渐形成庙会的,从乾隆年间就规模相当可观了。庙会上几乎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各色货物五花八门,逛庙会的人是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无论男女老少到厂甸都能各有所获。今天的厂甸庙会是北京城内唯一的开放式庙会,琉璃厂也被恢复成为名符其实的文化街。
白云观
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复兴门外白云路之东。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九日有庙会。以宗教活动为主。白云观是北京最大的道观,号称\"全真第一丛林\"。白云观正月开庙的主要活动有山门\"摸石猴\",窝风桥上\"打金钱眼\",元辰殿十二生肖二十四孝图前\"寻找命星\"等等。
龙潭湖庙会
北京春节龙潭庙会是融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物资交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盛会。自1984年开始举办以来,已历经三十一个春秋,成为北京市春节期间一项传统性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在国内有广泛的影响,在国际上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盛会、交流的平台、人民的节日,进一步展示北京发展活力,彰显现代化都市文化休闲区的独特魅力。
莲花池庙会
莲花池庙会是集商贸、旅游、信仰、娱乐、民间文化艺术于一体盛大的传统民俗活动。是丰台区委、区政府每年举办的大型全区性文化活动,是丰台区委、区政府精心打造的文化品牌,也是丰台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在春节期间向全区人民拜年的一个平台,并通过庙会展示丰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浓厚氛围和欢乐景象。
折叠
江阴集场
江阴的庙会(江阴集场),大多数是因为庙会兴起的。据说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古时候的寺庙因为要增加人气,借此提升寺庙的声望,选定一个时日,杜撰一个名目。每逢这个节日,就会有全国各地蜂拥而来的信徒们赶来庆祝,有许多老百姓也来凑热闹,商贩们就抓住商机,这样就无形中由庙会形成了集场!
过了元宵节,江阴各地就陆续开始集场了!从农历二月初八到八月二十八,江阴大大小小有40多个集场(庙会) 。
折叠
陕西庙会
陕西省各地庙会很多,仅周至一县就有782个村办过庙会。其中中型古会(历史悠久的庙会也叫\"古会\")、庙会有100多个,有万人以上赶会的大型庙会29个。全省著名的庙会,有华阴县\"西岳庙会\"、临潼县骊山庙会、西安市八仙庵庙会、周至县楼观台庙会、武功县旧城教稼台\"河滩会\"、白水县仓颉庙庙会、蒲城县尧山庙会、陇县龙门洞庙会、耀县药王山庙会、汉中市天台山庙会、勉县庙会、留坝县张良庙庙会等等。
折叠
合肥城隍庙
庐州府城隍庙始建于北宋皇佑三年(1051),重修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位于合肥市淮河路与安庆路之间。
每年春节合肥市庐州府城隍庙都会举办庙会,每日会表演\"乡音乡韵\"庐剧专场 、\"黄梅飘香\"黄梅专场、 \"好戏连台\"戏曲专场、\"丝琴管竹\"音乐专场、\"南腔北调\"综合专场等演出,亦有\"万条谜语大竞猜\"。城隍庙庙会是合肥人民在春节期间的好去处。
折叠
白云山庙会
白云山庙,在佳县城南5公里的白云山上,创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05),是陕北最壮丽的古建筑群。历代每逢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八日,举行庙会。在此期间,蒙、汉人民来此朝山贸易者络绎不绝,盛极一时。建国后,白云山庙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每逢会期,来自陕西、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的成千上万游客云集于此,一边朝山观景,一边交流物资。1984年,佳县人民政府将古会改为物资交流大会。大坟滩庙会。会址在榆林城东北50公里处的金鸡滩乡大坟滩村。这里无庙,只有一座金刚宝座式砖塔,内葬成吉思汗的后裔小彻辰萨囊台吉。此人是清朝乾隆年问内蒙古鄂尔多斯右翼前旗(今乌审旗)蒙古部落的一个王子。他著的《蒙古源流》一书,有蒙、满、汉三种版本,与《元朝秘史》、《蒙古黄金史》并称为有关蒙古民族的三大历史著作。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在此举行庙会。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日子与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的庙会日期相同。每年庙会期间,乌审旗的蒙族同胞骑马而来,拜扫墓塔,并举行赛马大会。来自榆林、神木和内蒙古的商贩,纷纷携带各种各样的货物,来此摆摊销售。这一庙会,是蒙、汉两族人民同游同乐的盛会,也是两族之间的物资交流大会。
折叠
卷阿周公庙会
卷阿,在岐山县城北7公里处,庙为纪念西周政治家周公姬旦而建。自北宋以来,每年农历三月十二日至二十二日,西自甘肃,南到四川,东自河南的游客商贾,便如潮水般涌向周公庙。庙内从早到晚鞭炮声不绝,香烟弥漫。他们或进香祈求孕育,或观光游览,或收集古玩,或易物献艺。地方杂货、日用土产品比比皆是,泥玩具随处可见。灵山会。灵山,在风翔县城西。山上的净慧寺卧佛殿,有释迦牟尼佛涅盘像。灵山会相传始于唐代。每年从农历四月初一日起,凤翔、千阳、陇县、兴平、武功的善男信女赴净慧寺拜佛者,数日不散。这五县的商贩输送山货、土产、民问工艺品及农具、日用品参与交易。建国后,灵山会时停时盛。十年内乱中,寺院尽毁。风翔及千阳、陇县等地乡民又募捐修庙数座,其会又盛,日聚数万人。
折叠
沈阳皇寺庙会
沈阳实胜寺又名皇寺,位于和平区皇寺路206号。创建于1636年(清崇德元年),是沈阳市一座规模较大,历史较早的喇嘛庙。
寺院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7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原有建筑,最南东西大道上有一对飞檐斗拱的木牌楼。正南是三楹黄绿琉璃瓦顶山门。门内两侧东为钟楼,西为鼓楼,中有天王殿,后有大殿。在天王殿和大殿之间,东西都有配殿。在天王殿后两侧各有一座碑亭,内立满、汉、蒙、回四体文字碑。
皇太极征服蒙古,所得这尊金佛最为重要,可惜于1946年金佛被盗,至今下落不明。解放后,1952年国家拨款对该寺的主要建筑进行了维修,1962年1月、1963年9月沈阳市、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先后公布为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寺庙归佛教协会管理。1985年以来市政府拨款,对山门、大殿和玛哈噶拉楼进行修复。
折叠
浚县庙会
历史最早可以溯源到大伾山石佛雕刻的后赵时期,距今有1600多年历史。浚县庙会始于每年的正月初一,结束于二月初二,庙会规模大 ,至今保持着明清特色,每年吸引300万游客,高峰期每天客流量50万人,被称为\"华北第一古庙会\"。2004年,浚县正月古庙会被文化部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试点项目\";工艺品泥咕咕和民间社火表演两个项目也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2009年起,鹤壁市以弘扬春节文化为主线,以浚县正月古庙会为依托,相继举办了五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吸引了大批省内外游客 。
折叠
编辑本段
民俗现状
折叠
内地
在中国大陆,庙会主要在春节期间举行,主要内容是大量的各色小吃,各种小商品和游乐项目。庙会在中国北方保留的较为完好,在南方则在1949年后逐渐消逝,似乎仅南昌、苏州、武汉、成都等地尚存。以北京为例,庙会中典型的小吃、商品以及娱乐主要有糖葫芦、爆肚、风车、兔爷、套圈和射击等。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吃也都融入庙会。如羊肉串和牛丸等小吃也十分受欢迎。表演则为旱船、秧歌、舞龙舞狮。部分庙会还有与其相关的表演,如北京地坛庙会上会有皇帝祭地的演出,北京大观园庙会会有元春省亲的表演。每逢春节,游园人数极多,乃至一天有数十万人。至于庙会形式上改不改革、上不上新项目,主办者似乎并不特别在意。当然,也有一些庙会着手进行改革与创新,多以展示各民族风情为主。
折叠
台湾
台湾的庙会非常之盛,大小庙宇逢神明诞辰、成道日,一年到头都有不同规模的绕境、进香、刈香等祈福活动。庙会绕境的区域,往往呈现该庙宇的祭祀圈或信仰圈,而分灵庙回祖庙或庄庙前往人群庙进香,则代表不同庙宇的互动关系。
在庙会活动中、除各庙宇神轿外,会有仪仗、艺阁、阵头,常绵延数公里之长。各艺阁、阵头除职业表演团体外,仍有相当数量由各地方民众组织而成。亦有各阵头资深艺师前往国中、国小、大学或社区传授宋江阵、十二婆姐、牛犁阵、官将首、八家将等传统民俗阵头。
在台湾南部盛行王爷信仰,庙会常结合王船醮仪举行,如著名的南瀛五大香、东港王船祭,南鲲鯓代天府逢王爷诞辰则有连月的进香热潮。台湾中部则以大甲妈祖绕境进香活动最为著名,北部则以艋舺青山王诞辰、霞海城隍庙庙会最为著名。
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和华人社区在春节期间均有大型活动,以文艺游行为主,庙市为辅。文艺表演主要为锣鼓腰鼓、张灯结彩、舞龙舞狮、古装游行等。由于远离故土,春节这一古老而鼎盛的节日能带来归依感,唐人街庙会上的节日气氛相比大中华显得更为浓烈。
折叠
马新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在春节期间有新春花市和灯会。
折叠
欧洲
法国巴黎市13区、3区及4区和19区等唐人街均有由华团组织的文艺游行。表演包含锣鼓腰鼓、舞龙舞狮队、秧歌旱船、跑驴龙舟等。英国的伦敦、爱丁堡和曼城等地亦有春节庙会,其中以伦敦规模最为庞大。举办地从最初的唐人街扩大到娱乐中心莱斯特广场,2002年起更是进入大型活动中心特拉法加广场举办。2008年参与人数约30万,涵盖艺术表演及群众演出、特色工艺品小商品、各种小吃等。
折叠
美洲
每逢新春,美国纽约的三大华人区(包括曼哈顿中国城、皇后区法拉盛和布鲁克林区第八大道)都会举行活动,但主要为花车游行。其中法拉盛的韩裔因同贺春节亦会加入到活动中来。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和洛杉矶除游行以外有庙会街市,出售小吃和其他小工艺品。拉美墨西哥城和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在节日期间也有庙会。
折叠
大洋洲
在澳大利亚这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都可以尽情庆祝自己的节日,中国的春节也是必不可少的。悉尼、堪培拉、昆士兰以及达尔文等城市都建有大规模的面积唐人街。每逢春节,这些地区将举行大型的庙会,其中包括表演京剧民歌、舞龙舞狮、民俗小吃、燃放爆竹和龙舟赛等,欢庆新年的到来。深受亚洲文化影响的达尔文则确实存在着中国寺庙,华人在新年到来之时会去那里祈福许愿。春节时期,在南半球实际是夏季,所以别有一番情致。
折叠
南非
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有春节庙会。1990年代之前的华人在很大程度上已接纳了当地习俗,对华人传统的春节不怎么重视。而庆祝活动,则是由于南非华侨的不断增多和影响增大才变得愈发热闹。
折叠
泰
在泰国曼谷,有由华社举行的隆重盛大的闹新春活动。各种节庆物品沿街兜售,各族人民蜂拥而来。泰国国家电视台甚至进行电视直播,连泰国的王室也会出席这一庆祝活动。诗琳通公主殿下曾前往唐人街恭贺新年。
折叠
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也有庙会这一节日活动。在其庙会的发展历程中融入朝鲜自身的文化,成为较为与众不同的朝鲜庙会。韩国人在春节时主要是拜年送礼,没有庙会。但其他节日会有庙会,韩国人称之为乱场,比如端午节和上元节。
折叠
日本
日本原来也是同中国一样庆祝农历春节并举办庙会。日本明治维新五年后的1873年弃用农历,改用格里历,元日随之改为格里历1月1日。虽然如此,除了日期的改变外,日本仍然依照传统方式庆祝传统节日。节日的庆祝活动称之为\"祭\"。每逢节日,均有各种庙会。但日本的庙会相对于中国的传统庙会在形式上略有不同。较大的庙会有京都三大祭(葵祭、只园祭、时代祭)。因最初均为神道教节日,所以举办地都在神社。三大祭较为隆重,规模庞大。人们着旧时装束,有巡游、骑马、舞蹈等表演。
折叠
越南
越南各地街头、公园和公共娱乐场所,在新春期间都会举行各种文娱活动,演出越南传统戏剧、歌舞、杂技、武术、摔跤等,还有荡秋千、下人棋、斗鸡、斗鸟等民间活动。
折叠
编辑本段
庙会小吃
庙会上的小吃其实多半是北京日常街头巷尾叫卖的吃食,具有北京地方特色,适合北京人的口味,形成固定套子。从晚清到解放初期基本上没什么变更。现将其主要品种介绍如下:
折叠
豆汁
有人说,豆汁是老旗人的吃食,其实喜欢喝豆汁的并不局限于民族,也不拘贫富。旧时,有穿戴体统者,如果坐在摊上吃灌肠或羊霜肠,就会被人耻笑,但在摊上喝豆汁则不足为耻。
卖豆汁的照例是从粉房将生豆汁趸来,挑到庙上,就地熬熟。前边设个长条案,上摆四个大玻璃罩子,一个放辣咸菜;一个放萝卜干;一个放芝麻酱烧饼、\"马蹄\"(此系另一种形式的烧饼,状如马蹄,故名。有椒盐马蹄、两层皮的水马蹄之分);一个放\"小焦圈\"的油炸果。案上铺着雪白桌布,挂着蓝布围子,上面扎有用白布剪成的图案,标出\"×记豆汁\"字样。夏天还要支上布棚,以遮烈日。经营者通常为一、二人,不停地向游人喊道:\"请吧,您哪!热烧饼、热果子,里边有座儿哪!\"
折叠
扒糕凉粉
扒糕是用荞麦面和榆皮面做成的小圆坨,如烧饼大,蒸熟后,夏天放在冰上镇着;冬天则放在炉铛上,加油炒热,谓之热炒扒糕。夏天卖扒糕的多是与凉粉一起卖,有粉块、粉皮、还有小拨鱼儿。都浸在盛有冷水的大木盆里(该盆系扁圆形,直径二尺,深不足半尺)。与卖灌肠、豆汁的一样,搭棚设座。案上摆着佐料罐:用花椒油过的酱油、芝麻酱、醋、蒜汁、芥末、辣椒油、胡萝卜丝等。等到有顾客来吃时,才临时着上这些调料。经营者仅一、二人,不停地吆唤:\"筋道的扒糕,酸辣的凉粉啦,请吧您哪!\"
折叠
灌肠
灌肠本应是用猪大肠灌上碎肉和淀粉,蒸熟后削片在铛上用大油煎烙。如后门桥华安居、福兴居所卖,质量甚精。但庙会上所卖的灌肠却只用淀粉点上红,作成肠形(即粉坨子)削成小块在铛上用极次的汤油半煎半烙,使其外焦里嫩,然后浇上蒜汁盐水,用竹签扎着吃。
折叠
羊霜肠
羊肠子灌上血,肠子上的油白似秋霜,故名霜肠。过去,羊肉床子里只卖生的,讲究的,里边还灌了羊脑儿、脊髓。小贩趸来后,进行加工,炖熟后,状如小小的红哑铃,煞是好看。吃时,加上芝麻酱、酱油、醋、香菜。庙会上,小贩多是用一辆独轮小车,上边按炉坐锅,锅旁摆调料罐、碗筷。顾客吃的时候可席地而坐,或蹲或站。
折叠
茶汤油茶
茶汤是炒熟的糜子面,放上红糖,用滚开的水一冲即成。油茶是用牛油或素油将面粉炒熟,放上糖,用滚开的水一冲。茶汤和油茶都有所谓\"八宝\"之说。其实就是加上山楂条、青红丝、葡萄干、核桃瓤、瓜子仁等一些果料,使之香甜可口,别有风味。经营此业的多兼营\"藕粉\"。
经营此业者,通常是设一把紫铜的大茶汤壶,保证随时有开水可用。
折叠
豆面糕
又名\"驴打滚儿\",早年从乡下传进城里。是粘糕的一种。其做法是将黄粘米面蒸熟后,摊开□平,撒上熟豆面和红糖,然后卷起来一切,状如螺丝转儿。还有的用豆沙或红糖包成像鸡蛋大小的团子,滚上炒豆面。放在小碟里,有的还浇上\"糖稀\"。吆唤道:\"豆面糕来,要糖钱!\"\"滚糖的驴打滚啦\"!在庙会上经营此业的多系回民,只用一辆手推车,车上的铜活擦的锃光瓦亮,引人注目,以招徕生意。
折叠
炒肝
名为炒肝,实际上是烩肥肠加上一点点肝(并没炒),用白汤或口蘑汤勾上芡,略放蒜泥少许。讲究的还要浇上炸花椒油,这样,喝起来可以爽口。庙会上的卖炒肝的棚子多兼营包子、烧饼。
折叠
炸丸子
这是以豆面加上碎粉条炸出的丸子。其吃法有两种,一种是清汤五香白煮的,还要加上些炸豆腐泡儿,谓之炸丸子炸豆腐。吃的时候放些醋、香菜末和辣椒油。另一种是用煮肉的汤勾上芡,成为卤煮丸子。吃的时候放些蒜泥。因为吃主儿都是劳动人民,故老北京谓此为\"洋车丸子\"。后者,有兼营山东大锅饼的。
折叠
老豆腐
通常是把磨好的豆浆放在锅里,点上适量的石膏,便成了很嫩的老豆腐(有如南豆腐)。然后放上芝麻酱、韭菜花、卤虾酱、辣椒油等调料。
折叠
爱窝窝
这是新正食品爱窝窝是将蒸熟的江米擀成小饼,包上冰糖渣儿、山楂糕、芝麻、青梅、抟成元宵形,裹上糯米粉,使之不粘在一起。一般有白糖、澄沙、枣泥的数种。为区别起见,上边都做了红点记号。庙会上卖爱窝窝的往往也卖元宵、年糕。
折叠
编辑本段
传承创新
广府庙会既有传承也有创新。9日,非遗展区在北京路展出,46个参展项目荟萃一堂,在传统文化中融进了现代元素,大力助推了非遗的保护与商品流通融合。同日,在五仙观广场举办的青年庙会则是在创新中传承,青年在现场进行动漫涂鸦展示,用现代的漫画涂鸦方式来演绎传统文化。
地坛、龙潭和厂甸等庙会推出百场非遗展演;吹糖人、拉洋片、剪纸、毛猴等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现绝活。
地坛庙会除了7档传统民间花会表演和川剧变脸、天桥中幡、摔跤等上百场非遗展演外,庙会还专门在方泽坛北侧的公园核心地带,设置了民俗精品文化广场,20余摊位邀请全国非遗传承人坐镇。其中北京木雕门楼、河北剪纸、天津泥人、山东木板年画,庆阳香包、麦秆画和安阳吉祥鼓等,来自各地的民间艺人们在这里展示祖传绝活。
本届龙潭庙会的重点则突出文化主题,除了传统民间花会表演外,也专门在公园内设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棚,精选剪纸、毛猴、雕漆、糖画、脸谱等2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技艺精湛的代表性传人,一边制作自己的作品,一边与游客交流。
厂甸庙会除了此前开辟的幡鼓齐动十三档以及老北京吆喝等非遗舞台展演,今年还特别增加了北京毛猴、吹糖人、雕漆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展示台。
\"重要的还是给他们讲文化,讲产品的来历,这样才会有人记得住,也才会有回头客,才便于非遗文化传播。\"王忠强为非遗传播支招。
第三届港城民俗文化庙会在人民广场拉开帷幕。在庙会众多精彩活动中,非遗展示和民俗展演成为本届庙会一大亮点。
015年1月28日,沈阳市盛京庙会上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亮相。虎头鞋、捏泥人、糖人、剪纸等民间高手汇聚在这里,吸引了很多市民的眼球,给春节前逛街的消费者增添了一个好去处。
折叠
编辑本段
文化警惕
庙会文化是一种复合形态,具有明显的两重性,常常是民间艺术精萃与封建迷信糟粕交织在一起,鱼龙混杂影响着受众。虽然各级有关部门始终对庙会进行着有针对性地疏导和管理,但是由于我国农民尚有2亿多文盲半文盲,受到文化修养、精神素质和人生观的局限,庙会文化的负面影响仍具有相当大的市场。
庙会为封建迷信活动提供了公开的场所
新中国成立后,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受到严格限制,失去了公开兜售、传播的市场。偶尔沉渣泛起,也只是在街头巷尾偷偷摸摸进行。近些年,为了加速经济发展,开发庙会的经济功能成为一时热点。这样,本来已不复存在的庙宇、道观,又被人为复建、扩建,为迷信的死灰复燃埋下了火种。我们看到,在大多传统庙会中,供奉香火的队伍摩肩接踵,从早一直到晚,有的不惜早起,花费10几个小时,去登山朝拜。祈求祛病消灾,恳望养儿传宗,期许姻缘圆满,企盼升学提拔,希冀经商发财,有的甚至带上几岁的孩童,在幼小的心灵中烙下迷信的印痕。
焚香供佛、顶礼膜拜的心态尽管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现实的,确确实实创造了一种对迷信虔诚、笃信的氛围,从而左右着受众的心理和行为,进而对更多的人施加影响,\"见怪不怪\",最后参与其间。
迷信品畸形生产与消费形成互动
庙会上迷信品和冥品的消耗,产生了一种畸形的需求。这种文化消费直接误导了生产和流通领域,生产的激增反过来又刺激了这种精神消费的攀升。使本来并不富裕的山老边穷少地区的农民增加了经济负担。
焚香上供,敬神祭祖,迷信品和冥品是必不可少的,一些庙会消费数目惊人。南岳衡山每年朝山进香者烧掉的香纸就达1亿多元。在农村消费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这种畸形的消费走势,对生产者和商家带来了极大的诱惑,在庙在的区域,很快出现了颇具规模的迷信品、冥品的生产和营销行业。有些则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厂家,掉转船头转产制造起成龙配套的\"财神\"、\"观音\",并且将销售半径不断延长,从一个地区扩展到全国。从潮州制造的这些\"神灵\",已在全国各地的商埠驻足,继而被请入千家万户。这时,庙会已不仅仅是一个供迷信活动的场所,而是一个传播的中枢与集散地,从一个中心辐射发散到无数个点,无数个点又汇集成无垠的面。结果是更多的消费者、生产者、行销者参与其间,虔诚地敬神信鬼参与封建迷信活动。消费与生产、生产与消费的相互推波助澜,使善男信女们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
折叠
编辑本段
文化历史价值
折叠
庙会文化价值
庙会文化是我国民族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极其复杂、古老而又新鲜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充分反映了农民群众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态势。它世代延续、传承和发展,历久不衰,屡禁不止。随着改革开放和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城乡各地庙会兴起,规模可观,值得研究。
庙会祭祀神仙的种类繁多。根据已经调查到的资料来看:
一是祖先崇拜对象。如三皇、伏羲、女娲等。
二是道教神灵崇拜。玉皇、王母、太上老君、真武大帝、王灵官、天地水三官、火神、文昌、奎星等。
三是佛教神灵崇拜。如来(释迦牟尼),大肚弥勒佛、观音、文殊、普贤、十八罗汉等。
四是英雄崇拜。孙悟空(齐天大圣)、关云长等。
五是祈子庙会。送子娘娘、骊山老母、尧山圣母、石婆等。
六是祈安求富。城隍、妈祖、药王孙思邈、财神等。
庙会文化内涵体现的是原始信仰、民间信仰、宗教信仰,最本质的是祈求生命和健康,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是\"倡孝扬善、祛灾避凶。\"农耕文化从根本上讲是小生产者文化,是落后的、弱势的经济文化。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普通民众将希望寄托在对自然神、图腾、祖先的崇拜上。在\"天人合一\"和\"万物有灵\"的思想观念支配下,出现的有关神灵的崇拜和仪式,构成了原始信仰、民间信仰和宗教信仰。先民们在\"生命与健康\"、\"倡孝扬善、祛灾避凶\"等观念的支配下,善待一切、关爱一切。比如\"中元节\"是道教的倡善日、佛教的倡孝日;\"腊八节\"人们用腊八粥不仅要敬献祖先、神灵、动植物、甚至自家门前的一块石头。中华民族是博爱宽厚、最重情感的一个民族,从庙会节庆文化活动中就能充分体现出来。
折叠
庙会发展演变
庙会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后来也有把神像抬出庙外巡行,谓之迎神赛会。是人们敬祀神灵、愉悦身心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到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庙会和集市交易融为一体,成为人们敬祀神灵、交流感情和贸易往来的综合性社会活动。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了娱乐性活动。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同时,道教也逐渐形成。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于是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庙会活动中,佛与道或分庭抗礼,或相互渗透,使庙会文化更加丰富。
南北朝时期,寺庙与市场已经发生联系,但是这时的寺庙与市场的关系还不密切。
唐宋毕竟是我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时期,尤其是胡人文化的大量介入,儒释道三教并立,进入全盛时期。庙会活动逐渐由祀神、娱神向娱人发展,增加了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等等。佛道二教大量修建寺庙、道观,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从而促进了庙会活动的繁荣。此时,庙、台、祠、宫、观、庵等宗教建筑十分密集,龙王庙、天爷庙、祖师庙、娘娘庙、火神庙、土地庙、城隍庙、关爷庙、山神庙、河神庙、禹王庙、圣母庙、二郎神庙等数不胜数。这些为日后庙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庙会亦应运而兴,虽然这一时期的庙会不论从其数量还是规模,在全国都已形成蔚为壮观的局面,但就庙会的活动内容来说,仍偏重于祭神赛会,而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相对薄弱。
明清以至于近代是庙会真正定型、完善时期。明代庙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行会\"(\"会馆\"、\"公所\")的大量兴起,使庙会更加秩序化,如山西、陕西两省工商业人士在全国各地所建的\"山、陕会馆\"。
现今,庙会又重新成为百姓一项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除了在寺庙进行,也有在公园和广场等开阔的地方举行,主要是进行文化、贸易和娱乐活动,宗教活动已经很少了。全国各地的庙会活动随处可见,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地坛庙会、上海城隍庙庙会、南京蒋王庙会、山东泰山东岳庙会、天津皇会、福建妈祖庙会等。丰富多彩的地方庙会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庙会文化。
新春佳节,一片喜气洋洋。大红灯笼高高挂,吉祥春联户户贴,每家每户都充满着年的气息。现代人过节如此热闹,那古人过年有什么活动呢?应该说,庙会算是古人过春节时比较重要的活动了。无论贫富,古人在春节都喜欢参加庙会。
那么,庙会是什么呢?
上图_ 老北京的庙会声景
庙,指的是寺庙。一般举行庙会的地点就在某个寺庙或者寺庙附近,这使得庙会活动具有某些宗教活动的底色。会,有集会的意思,在宗教语境下也指进香酬神的集体活动。人们一般在庙会里做什么呢?可以用三个词概括,祭神、娱乐、贸易。
古人举办庙会,最早是为了祭祀。在生产力尚未达到发展的农耕社会,对自然认识有限的民众会崇拜非人力的神秘力量,这是催生信仰的温床。如早期百姓会祭拜水庸神演化而成的城隍庙,认为城隍庙能够守一方太平。而后,“以祖做神”成为信仰习惯,人们开始在庙会里祭祀承载着一地集体记忆的先祖。到了汉朝,英雄崇拜兴起,如宁波鸣山庙就将平乱的将领尊为庙神祭拜,以求一方安宁。
汉至唐,中国长期处于混乱的状态中,人们把生的希望寄托于宗教,佛、道开始兴盛。庙会时,乱世之人把神像载上彩车以便进行宗教仪式,期间还会穿插歌舞等娱乐活动调剂心情。
上图_ 古代的祭祀场景
唐宋是庙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佛庙、道观数量明显增多,给庙会提供了开展的场地。据研究,唐朝约莫有大中寺院五千,小庙四万,道观也有千余所。以唐朝长安的庙会为例。长安有法门寺、玉华寺等举办庙会的寺庙17个,庙会活动主要有戏剧演出、大师俗讲、物资贸易等。庙会活动中很受欢迎的当为俗讲,唐武宗下令在“左、右街七寺开俗讲”,讲师阵容十分豪华,有大德海岸法师、大德体虚法师、大德齐高法师等。
唐朝实行坊市制度,庙会多集中在坊内。而宋朝没有坊市制度,繁华的城市,偏远的乡村都有庙会。相比唐朝,宋朝的庙会娱乐性明显增强。可以通过了解王得臣在《麈史》的记述来感受一下宋朝庙会的娱乐性:“伎巧、百工列肆,罔有不集,四方珍异之物,悉萃其间”。精彩绝伦的表演,琳琅满目的商品,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贵人乡民、成人稚子都喜欢参加庙会了。
上图_ 古代春节的花市
元朝时,由于喇嘛教为国教,其他宗教遭到打压,所以庙会更加明显地转向集市、娱乐的功能。
以宁波庙会为例,宁波圣姑庙庙会戏剧备受欢迎,以至于庙内不得不立一“观戏禁碑”,大概内容就是让村民看戏的时候保持安静,然后演戏时间最多到丑时。宁波的庙会除了戏剧外,还有抽简禄马,烟花魔术等文化娱乐活动。
在贸易方面,宁波庙会会出售芋艿、海带等本土特产,会写字画画的摊贩还会卖书画等手艺品。明清时期,庙会的贸易更加繁盛,娱乐性更加突出。
上图_ 清代庙会集市
那么庙会一般会有哪些活动呢?这里笔者以唐宋两朝的庙会活动为例。
首先,人们举办庙会,最早是为了祭祀。唐宋庙会的佛、道两教的宗教祭祀活动就十分兴盛。
1. 佛教庙会祭祀活动斋会活动是庙会较为典型的佛教祭祀活动,是不顾贵贱,平等施法施财的。唐朝斋会最有名的当属无遮会。无遮会“竞取僧徒”,广立佛像,辅以歌舞,好不热闹。宋朝寺庙斋会规模大,相比唐朝斋会时间地点固定,名目繁多。在春节,南宋临安奉佛的斋会、集合男女讽经听法的斋会等人头攒动。
上图_ 庙会里的白云观
2.道教庙会祭祀活动有些地方会在春节庙会上进行道教的斋醮仪式。斋醮,可以视为道教的斋会。吴自牧《梦梁录》就载,正月初九,玉皇上帝诞日,杭州信道教的富豪们,就集合到“承天观阁上建会”。
宋朝常常举办道教祭祀活动驱邪,比如说宋神宗时发现军中将士很多都生病了,所以下令让“中使赍香”,建一座祈福道场。在春节庙会上,这样的驱邪祭祀仪式也不少。除此之外,百姓在庙会上还可以买到柳、粽、五色瘟纸等辟邪之物。
上图_ 九曲黄河阵 古代庙会的表演活动
其次,庙会的文化娱乐活动十分丰富。
1.庙戏庙戏因祭神活动兴盛而逐渐发展。如唐朝长安慈恩寺是最有名的戏场,还有专门的演出艺人,衣服清洁,“各执乐器如龟兹部”。民间百戏是庙会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百戏包括杂耍、歌舞等诸多文艺形式,千奇百怪,十分抓人眼球。
唐朝百戏就有十岁儿童舞于竿杪,有神人“手自臂而堕,足自胫而脱”,还有人击球、演示剑舞。北宋百戏内容更是多彩,熊翻筋斗、踏索上竿、生吞铁剑等无奇不有。难怪一个棚子,几个艺人,引得空巷。
刘克庄《闻祥应庙优戏甚胜》就有云 ,因为戏十分吸引人,所以“空巷无人尽出嬉”,一个老人刚刚睡醒,错过戏,所以“棚上诸君闹未知”,多少有些遗憾,最后笔锋一转来到庙戏现场“巫祝讙言岁事详,丛祠十里鼓箫忙”。
上图_ 临汾市东羊村东岳庙无代戏台
2.社火社火也是庙会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形式,其最有名的表演方式为社火脸谱,即表演者戴上假面,或饰以面彩,进行演出。《东京梦华录》就记载了多样的社火脸谱,如有“面涂青绿”的,有“以黄涂其面”的。
在春节庙会中,灶火表演者在大城里,在乡间,在缕缕香烟中,在人潮中,在喜庆的鼓乐中开始表演,为参加庙会的人制造无限的乐趣。
上图_ 元宵灯市
3.说唱俗讲,是僧侣趁善男信女齐聚庙中时,给男男女女讲佛经故事或是世俗故事,宣扬佛教,促使男女捐物的一种民间讲唱文艺形式。据《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校注》,唐武宗时就有正月初一“诸寺开俗讲”的惯例。当然,百姓肯定是更加喜欢听精彩的世俗故事的,所以俗讲慢慢也开始世俗化。
北宋时期,俗讲分化为多种说话技艺,如讲史、小说。南宋时期,据《梦梁录》,宋朝存在这些说话者:谈经者讲佛书,说参请者讲参禅悟道等事,“说诨经者,戴忻庵”,说讲史书者说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商谜者主猜谜。
上图_ 初期集镇庙会的场景
最后,庙会也具有贸易功能。一般来说,买家会在庙会购买食物和日用百货,也会花钱算卦。
1. 饮食庙会时,有许多人要去寺庙烧香拜神,所以有些寺院会考虑给参拜者提供伙食。但由于参加庙会的人实在太多了,寺庙无法满足每个人获取食物的需要,这时,寺庙外的小摊贩就嗅到了商机。在庙会上叫卖花果等食物的摊贩叫声鼎沸,南宋举办庙会的寺庙周边就有专卖“素签、头羹、河鲲”等的素食店,生意很好。
上图_ 庙会的流动商贩
2.日用百货填饱肚子后,古人就想着如何购物了。古人交通没有现在方便,所以要是在庙会上看到自己需要的货物,是有很高的花钱热情的。唐末庙会,曾在每年正月至三月开蜀中蚕市。虽名为蚕市,但买卖的货物不只是蚕,实际上有“蚕农之具及花、木、果、草药、什物”。
北宋庙会的货物种类就更加丰富了。有珍禽奇兽,簟席屏帏,鞍辔弓剑,时果腊脯,书画古玩,绣作珠翠等等。有趣的是,宋朝的庙会贸易还很国际化。宋神宗时,江少虞参加庙会,见到有卖日本扇的,但江少虞很穷,买不起。后来再参加庙会,日本扇已经卖出去了,所以江少虞“每以为恨”。
上图_ 古代春节的版画
3. 求签占卜在庙会上,善男信女往往会到僧侣道士处求签占卜,求借“神力”。比如说南宋时,僧侣会提前制作好签,签上有事项、图画。等到庙会时男男女女就会付费求签,占卜未来是凶是吉。
作者:夏祯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宁波春节庙会集体记忆的维系与变迁》 严梓宁 西南政法大学 2018
〔2〕《唐宋时期庙会研究》 牛晓丹 河南大学 2012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辞海》这样解释:\"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北京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这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市集形式,解放后在有些地区仍被利用,对交流城乡物资,满足人民需要,有一定的作用。\"庙会的源泉在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在远古时期,祭祀是人们生活中一件经常而又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所以《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说祭祀和战争一样,都是国家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早期的祭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过程中,人们聚集在一起,集体开展一些活动,如进献供品、演奏音乐、举行仪式等,这种为祭祀神灵而产生的集会可以看作是后世民间 庙会的雏形。实际上,从\"庙会\"两个汉字本身也可以看出这点,\"庙\"最初就是指供奉神灵尤其是祖先神灵的建筑。
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久而久之,\"庙会\"演变成了如今人们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
庙会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故名。 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古代,\"日中为市\",进行集市贸易。至南北朝时,统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庙,菩萨诞辰、佛像开光之类盛会乃应运而生,商贩为供应游人信徒,百货云集,遂成庙市。北宋时开封大相国寺庙会极有名,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女词人李清照曾与其夫赵明诚相偕至庙会!
折叠
远古时期
最初的庙会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宗庙社郊制度。为了求得祖先及神灵的保佑,先民们选择了在宫殿或房舍里通过供奉与祭祀的方式,与之进行对话。每逢祭祀之日,为渲染气氛,人们还会演出一些精彩的歌舞,即社戏,也称庙会戏,庙会便由此形成。
折叠
秦汉时期
与其它民俗一样,庙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能够体现出时代的色彩。在秦代时期,庙会的内容仍然单一而稳定,即祭祀祖先与神灵。在西汉时期,道教开始初步形成。庙会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响,内容开始出现了多元化的色彩,各种习俗也开始初步形成。如《西京杂记》一书中,描述了当时的祠庙祭祀习俗:\"汉制宗庙,八月饮酎,用九酝,太牢\"、\"京师大水,祭山川以止雨,丞相御史二千石,祷祠如求雨法\"。书中京师是指长安一地,从中可以管窥中原地区庙会文化的基本内容。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
折叠
北魏时期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即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他们还在寺、观中举办道场,定期进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动,坐等信徒俗众前往斋戒听讲,顶礼膜拜。
折叠
两晋南北朝
两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使得原本较为兴盛的儒教开始衰落。饱经战乱和欺压的百姓,与政治遭受压抑的名士纷纷皈依佛教或道教。而佛教又有了水路传经,随着理论的相关深化,佛道二教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开始系统化。在南北朝时各自都已站稳脚跟。
六朝以后,佛教寺院,道教宫观日渐增多,于是附于佛寺、道观的庙会也就逐渐兴盛了起来。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夕,洛阳城内各寺院都将千余尊佛像送至景明寺。沿途宝盖幡幢,音乐百戏,诸般杂耍,非常热闹 。
折叠
唐宋时期
到唐宋时期,两教均达到了全盛时期,对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出现了,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戒、水陆道场等等。其后在宗教仪式上慢慢加了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吸引了信众,更让其他非信徒愿意参观 。
佛教文化出现空前的大影响,甚至成为统治阶级文化及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佛教庙寺林立,石窟大兴,佛事盛行,崇佛成为民间信仰的主流,佛事渗入庙会,使庙会文化呈现出更大的宗教特征。唐宋时代的经济高度发展,中原地区居于全国的领先地位,保持着中心位置。道教文化经过帝王们的倡导更迅速地繁盛起来。尤其是北宋时期,中原地区一度出现了经济大繁荣和文化大繁荣,以东京开封为中心的城镇经济迅速发展,庙会亦应运而兴。
折叠
元朝时期
元朝以喇嘛教为国教,其他宗教均受到打压,佛道之间矛盾激化并引发辩论,行像之风开始衰落。
折叠
明代时期
明代时期,许多庙会已经开始向市集的性质上转变。大多数是游玩观光或购买商品,真正进行祭祀或拜谒的人并不多。明代庙会有-重要的特点,就是\"行会\"或者称为\"会馆\"、\"公所\"的大量兴起,使庙会更加秩序化。中原地区出现许多\"山陕会馆\",他们敬祀关羽,立祠建庙,特别是建造戏楼等祭祀场所,使庙会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扩大化。
折叠
清代时期
老北京庙会
到了清代,庙会已经分为所谓的\"多内涵型庙会\"与\"迎神赛会\"。前者在宗教、娱神的同时有游乐等活动,而后者则是把神像抬出庙外巡行,是没有集市但有表演的庙会,如北京妙峰山庙会。同时也有部分地方无庙有市而也称庙会,如北京著名的厂甸庙会,这些也统称之为庙会。
折叠
编辑本段
庙会特征
民间的庙会有自己的核心特征,即在经济技术方面是百货交易;在社会组织方面是\"社\"或\"会\";在意识形成方面是礼神娱神。这便是我国庙会能够长期传承的经济基础和民俗惯制 。
庙会是把寺庙的节日变成了地方性的节日,把宗教的节日变成了世俗的节日。所以,那些独特的地方性求神活动、非宗教性的娱乐休息活动及集市活动才得以自然而然的融入庙会。因此,与其说庙会是宗教活动倒不如说庙会是地方性民众节日活动,更能准确地反映庙会的本质属性。所以说准确地讲这种多内涵型庙会可称为节日型庙会。
庙会还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活动,关系到宗教信仰、商业民俗、文艺娱乐等诸多方面。这是由各地的历史地理物质条件、民俗传统和人们的审美标准决定的。各地的庙会又各有其特点,在几个方面各有所侧重,这就形成了各种庙会互不相同的生活美,但都分别表现了当时当地条件下人们认为是最美好的生活方式。
折叠
编辑本段
主要内容
在庙会上,有不少民俗活动,诸如:摸石猴、窝风桥打金钱眼等。在白云观庙门内的弧形石雕下方,有一石猴浮雕,老百姓认为摸一下石猴可以去病消灾、延年益寿,于是竞相触摸;窝风桥下的桥洞里吊着一枚大铜钱,铜钱孔中有一只小铜钟,上书\"钟响兆福\"四字,你若是能用手中的硬币投中铜钟,就能心想事成,这两项是庙会上最热闹的活动 。
随着时代变化,古老的庙会亦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借庙会之时洽谈生意等,但展示民俗一直是庙会最主要的特色。内容有舞狮、传统民族花会、现代舞、北京民俗人物造型、传统商业\"幌子\"展、老北京老照片展、民间手工艺展、特价书市和京剧、武术、杂技专场等。庙会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具有鲜明的传统民族特色。
折叠
祭神仪式
庙会风俗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需要举行祭神仪式。例如\"行像\"活动。\"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
折叠
祈子活动
庙会一开,八方来拜,敬神上香,祈愿还家。这是围绕\"庙\"和\"会\"祭之神而展开的活动,是传统庙会的主题。其中带有巫术意味的祈子活动,最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这是由中国农业社会的性质决定的。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人们的生存环境基本上没有发生改变,子孙后代的繁衍成为千百年来的头等大事。所以,祈子这种远古的巫术形式,便会附着于各种集会形式展现出来。这方面比较典型的庙会有河南淮阳的人祖庙会、天津的妈祖(天后宫)庙会、山西平遥的双林寺庙会、北京的妙峰山和白云观走会等 。
淮阳祭祀女娲和太昊伏羲的人祖庙会可以说是最具有原始宗教和巫术意味的庙会了。淮阳城北的人祖庙,是传说中埋藏太昊伏羲头骨的地方,因此也称太昊陵。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日至三月二日举办为期一个月的人祖庙会,其主要活动是祭拜人祖和\"拴娃娃\"。已婚未育的妇女,都要在庙会期间掏象征生育之门的\"子孙窑\",并买回一些当地的泥玩具\"泥泥狗\",以求早日得子。这些用黄土捏成的泥玩具,有造型各异的\"人面猴\",当地人称为\"人祖猴\",也有各种怪异有趣的动物玩具如兜肚猴、猴头燕、双头虎、牛、猪、马、羊等。妇女们除了用它们供祭人祖外,还将它们拿回家给孩子们当玩具。
折叠
民间演出
庙会是与文化娱乐有关的节日活动,有各类民间艺人进行表演营生。
其中主要有:秦腔戏、扁担戏(即木偶戏)、相声、双簧、魔术(中国古称\"幻术\",俗称\"变戏法\")、数来宝、耍中幡、秧歌、高跷等 。
折叠
民间玩具
北京庙会上的面塑民间庙会以其特殊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市井百姓。庙会上的玩具市场最为花哨。在民间儿童玩具摊上,摆满了假面、戏剧木人、小车、刀矛、竹龙。庙会中的民间玩具种类繁多,制作精巧,件件都称得上是手工艺品。
主要有:空竹、扑扑登、走马灯、鬃人、吹糖人、画糖人、塑糖人、面塑、九连环、拨浪鼓。
卖玩具的方法有多种,例如:套圈、摇彩、打枪 。
折叠
名称
庙会的名称 ,一般以庙的名称命名,如城隍庙庙会、关帝庙庙会,等。但是也有例外,如华县高塘镇每年农历十月一日庙会,由于出售的古衣特别多,故名\"赛古会\"。又如该县城东南福成山,每年二月初八有祭祀少华山山神的庙会。当地农副产品,如耙杖、锨把等均集中在此销售,号曰\"杖把会\"。
折叠
时间
庙会有的是一年一度,有的一个月内就有数天,会期除固定的,还有不定天数的。比如清末民初的会期:每月逢九、十、一、二是隆福寺,逢三是土地庙,逢五、六是白塔寺,逢七、八是护国寺。再加上正月初一开庙的东岳庙和大钟寺(一般开庙10天到半月),初二的财神庙,十七、十八的白云观,三月初三的蟠桃宫等等。各类庙会几乎天天有,有时一天还不只一处,所以说北京又是庙会的天下.想把所有的庙会详尽地统计起来实在是不太容易。
庙会的日期,在寺庙节日举行。例如,相传药王孙思邈生于二月初二,耀县药王山便从此日起举行为期10天的庙会。又如相传太上老君生于二月十五日,西岳大帝生于三月十八日、东岳大帝生于三月二十八日,各地的老君庙、西岳庙、东岳庙便分别在这些日子举行庙会。我们的祖先,把这些神佛的\"生日\"有意安排在农闲时间,或年初,或年终,或春播夏种之间,或秋收冬藏之后,其目的,除了祈祷吉庆之外,就是为了便于开展贸易活动。庙会的庆祝时间最初是在举行各种宗教节日(佛道二教为主)庆典时,后来发展为某些固定日期,现代举办时间则多为春节、元宵节等节日 。
折叠
地点
主要分布在古时的各个寺庙周围,如北京的隆福寺(已被拆除)和白云观,京都的贺茂御祖神社。也有无庙而会的地方,北京的龙潭湖、厂甸以及大部分唐人街状况都是如此。
原来属于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 。
折叠
经费
古代时,除由平时的香油钱收入作为支出,地方上还会依每户男丁数认捐,俗称收丁钱,由炉主或头家挨家挨户收取。在中国大陆,现代的庙会由于已发展成为一种集市,所以会有专门的管理者来组织和管理各个经营者及其商铺,并收取一定的费用。春节前的摊位招商,据报道有的摊位拍卖经营权卖到数万元。在唐人街,各种庙会是由当地华团组织 。
折叠
土产市场
土产品市场,是庙会贸易的主体市场。
解放前时的庙会,在开展贸易活动之前,要举行祭神仪式。例如,蒲城县永丰镇每年六月初六的后稷庙会,使用的是宫廷仪式,庄严肃穆。会时清晨,从地方官员到有身份的乡绅,都要沐浴更衣,穿戴整齐,进入后稷庙,跪拜农神--后稷的塑像。大家共唱《永丰之章》:\"先农播谷,克配彼天。粒我蒸民,于斯万年。农祥神正,协风满坛。日子小子,宜稼于田。\"有乐班和歌班配合。祭神仪式之后,贸易活动才能自由展开。
土产品种类很多:农具、日用品、家禽家畜等。有些地方,将庙会称作\"骡马大会\"。
折叠
饮食市场
庙会具有明显的游乐性质,和平时集市相比,饮食市场特别发达。
庙会期间,临时建成的饭馆、酒馆、茶馆林立。从前,农民赶会时,为了省钱,一般自带干粮。他们进了这种饭馆后,将干粮掰成小块,由对方加工。农民们说,到这种馆馆吃饭,\"花钱不多,吃得煎火,\"(\"煎火\"是关中方言,即热火。)
折叠
编辑本段
各地庙会
与国外热舞加游行的狂欢节相比,中国人的庙会更具地域特色。
折叠
淮阳庙会
淮阳太昊陵庙会,又叫\"二月会\",始于遥远的古代。《礼礼·月令篇》载:\"仲春之月……以太牢祀于高媒。\"古代皇帝祭祀土神和谷神称之\"太牢\",诸侯祭祀称\"少牢\"。这里的\"高媒\"指伏羲和女娲。神话传说伏羲和女娲兄妹二人滚磨成婚,抟土造人,繁衍了人类。后伏羲以\"二月会\"的形式组织部落男女相会成媒为婚,相会地点即今日的太昊陵。伏羲在此基础上\"制嫁娶\",从此结束了人类群婚的愚昧状态,因此,伏羲、女娲被后人称为\"高媒\"。伏羲死后,人们就把他葬于淮阳\"二月会\"男女相会之地,起高陵纪之,从此年年祭祀,香火鼎盛。
如今的太昊陵农历二月庙会,已有过去一度烧香敬神而变成为天下羲皇子孙朝祖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盛会。是目前我国会期最长,人聚最多,历史最悠久的庙会,2004年被文化部推举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保护遗产组织单位\"。
每年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太昊陵前万头攒动,沿途十里长街,龙湖岸旁摊位林立,出售工艺品、香裱、小吃 等。从早到晚,行人如潮,水泄不通,日流量约达七八万人次。庙会期间集各种戏剧、曲艺、杂耍、儿童游乐、时尚表演达百余种,笙歌妙舞,热闹非凡。太昊陵前香火之盛,令人叫绝,陵前十几米香池,香灰堆积如山,青烟漫天蔽日,云雾蒸腾,池旁跪满香客,祈求福禄寿禧,岁岁平安。铲香灰的服务人员多达十几个,每天都用卡车清理香灰。如此壮观场面是其他寺庙很难与之媲美的。
太昊陵庙会的起源可追溯到6000年前,据史书记载,太昊伏羲氏曾定都宛丘(淮阳)。他\"一画开天分阴阳,推演万物定乾坤\",在以陈为中心的黄淮平原上拉开了华夏文明的序幕。他发明网罟,教民渔猎畜牧,开创了原始畜牧业;他自认风姓,教人循规蹈矩;他制嫁娶之礼,使原始生民摆脱了愚昧的群婚状态;他发明了最原始的乐器琴瑟,教人礼乐之大化;他以龙纪官,号曰龙师,分理海内;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他创立八卦,结束结绳记事开启人类智慧,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
庙会盛况
\"太昊伏羲祭典\"和有\"天下第一庙会\" 之誉的淮阳二月古庙会,因其会期之长、范围之广、人数之多曾被国家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了解,2008年,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专家评审鉴定和当地公证机关公证,太昊陵祭拜、敬香单日游客曾达825601人,成为全球\"单日参与人数最多的庙会\",史称中国最\"牛\"的庙会。
折叠
开封万岁山
开封万岁山庙会又称万岁山春节大庙会。
位于河南省开封市万岁山景区, 是开封市万岁山游览区于2003年开发的冬季旅游项目,每届庙会都要吸引游客百万余人次。以大宋年文化为主要看点以及众多的民俗手工艺展示、特色的开封小吃餐饮等精彩内容,年味气氛、演出规模、传统民俗、开封小吃、娱乐活动,区别于传统庙会的独特武侠特色, 独居地方特色。目前已成为中原地区影响力最大的庙会。
庙会特色
(年味十足)
庙会期间春意盎然,一派火红景象。寓意吉祥的福门福柱、高高悬挂的大红灯笼、迎风招展的鲜明旗帜无不昭显着过年的节日氛围。一簇簇桃花、樱花煞是惹眼,浓浓春意扑面而来。
(武侠风情)
以大宋武侠作为核心旅游产品定位,以《岳飞传》、《水浒传》、《七侠五义》《三打住家庄》等宋代武侠题材为背景。
(盛大演出)
盛大的演出阵容是万岁山庙会的重头戏,每届庙会都会斥巨资邀请国内外众多表演团体倾情加盟,可谓群英荟萃,精彩纷呈。飞车、舞狮、戏曲、歌舞,杂技、驯兽等,近百场节目。
(民俗特色)
精彩盛大的传统民俗巡游,糖人、剪纸、蜡染、脸谱、酿酒、刻字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俗手工艺传承人每天在现场为游客表演其精湛的手工技艺,展示宋代传统民俗手工艺绝活,感受千年文化传承。
(开封小吃)
开封小吃,名扬天下。万庙会期间设开封特色小吃餐饮区,各种传统开封小吃云集庙会:小笼包子、炒凉粉、 炒红薯泥、黄焖鱼、杏仁茶、胡辣汤、麻辣花生、锅贴、水煎包、馄饨、江米甜酒等特色开封美食。
折叠
天津皇会
天津皇会原称\"娘娘会\"或\"天后圣会\",民间口传源于元明时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清康熙四年(1665年)始,后更名为\"皇会\"流传至今。天津皇会是旧时天津民间极为隆重的民俗活动。它最初仅为祭祀海神--天后娘娘而在其诞辰吉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所举行的庆典仪式。
清康乾盛世,天津作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和大都会城市,康熙、乾隆皇帝曾频繁驾临津门。据说康乾两朝皇帝在南巡过津途中,均为迎接驾临举行隆重的仪式,两朝御赐黄马褂,从此天津皇会名扬四方。
天津皇会的会档(种类)分为三类:一是服务性质的,如扫殿会、净街会、请驾会、梅汤会等。二是仪仗性质的会,如门幡会、太狮会、广照会、宝鼎会、接香会、日罩会、灯罩会、銮驾会、华辇会、护驾会、灯亭会、鲜花会等。三是以各类乡村民间花会为基础的表演,涉及内容相当广泛。皇会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杠箱、鲜花、法鼓、门幡、秧歌、提炉灯、大乐、高跷等40多种。可谓\"百戏云集\"。
伴随着天津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渐演化成一种独特的将神只崇拜、宗教信仰、问医求子、祈福还愿、赛会演剧、男女游观、会亲访友、社会交往、城乡商品交换等活动集于一体的庙会形式。
折叠
中岳庙庙会
中岳庙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城东4公里处,太室山东南麓黄盖峰下。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和农历十月初十,这里都要举行传统的中岳庙会。中岳庙会源于古代统治者对山岳的祭祀,宋代政道合一,中岳庙会进入鼎盛期,中岳庙会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商品交易场所。
中岳庙会会期长达10天,人数最多达每天达20万人次。庙会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习俗,如\"拴娃娃\"、拜干爹、摸铁人等。庙会上还有舞狮子、旱船、高跷、火龙舞等民间艺术舞蹈表演,还可见到具有浓烈信仰色彩的各种纪念品\"吉祥物\",如各种长命锁、玉如意、宝葫芦、香袋、避邪剑、生肖石等。
折叠
泰山东岳庙会
中国泰山东岳庙会,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俗、美食、武术、文化、服饰和商品交流活动。泰山东岳庙会的历史源远流长。始于唐末,兴于宋,鼎盛于明清。唐末,东岳庙会已形成雏形,但活动的内容还仅限于庆贺岱岳观神像的落成。到了宋代,东岳庙会变成了庆祝泰山神生日的专题活动。到宋真宗时,东岳庙会被定为惯例,并予以延续。明代又增加了奉祀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的内容。相传碧霞元君的诞辰为阴历四月十八。与原来庆祝东岳大帝的活动连在一起,遂使东岳庙会的时间更长、规模更大,东岳庙会由此达到了鼎盛时期。
东岳庙会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它集吃、住、行、游、购、娱、宗教文化为一体,内容丰富,是反映泰山以及周边民俗的万花筒。从独具魅力的民间曲艺到令人惊心动魄的游艺竞技,从多姿多彩的民间工艺到奥妙无穷的养生之道,东岳庙会可谓包罗万象。明朝张岱在《岱志》中描述了东岳庙会的热闹场面:\"斗鸡,蹴鞠,走解,说书。相扑台四五、戏台四五。数千人如蜂如蚁,各占一方,锣鼓讴唱,相隔甚远,各不相溷也\"。其中,\"相扑\"也就是打擂,是东岳庙会的重头戏。提起打擂,人们便自然会想起《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浪子燕青智扑擎天柱任原的精彩场面。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泰山东岳庙会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庙会文化的源头之一,展现中国民俗文化的大舞台以及世界庙会文化的典型。今天,古老的东岳庙会又被赋予了新内容,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风采,成为泰山旅游的新亮点。
折叠
客家走古事
福建龙岩连城县罗坊镇的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都要举办盛大的\"走古事\"活动。\"走古事\"虽是北方\"特产\",却在明朝被常遭旱涝两灾的罗坊镇百姓引进,以此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被誉为\"山区的狂欢节\"。
正月十五,以戏曲装扮的几个10岁左右的男孩立于轿台之上,由青壮年抬着,在彩旗、鼓乐队的簇拥下,先在旱地里奔跑,随后向村头的河里狂奔。谁先到达终点谁就赢,来年就会福气连连。
折叠
宝丰马街书会
马街位于河南西南部,是伏牛山脉下的一个小村庄。每年正月,来自安徽、河北、山东等地的民间曲艺艺人都会云集于此,参加在村东的田野上举行的马街书会。
正月十一、十二日是书会的前奏,正月十三为正会。这天,艺人们要先到火神庙祭祀火神,然后就各自选定场地,打木桩,挂喇叭,取琴、清嗓、开唱。每年的马街书会还要把说得最好、书价最高、最受欢迎的艺人,评为当年的\"书状元\"。在这里,虽然没有西方狂欢节的张扬,却成为传统文化演绎的独特狂欢节。
折叠
延安定亲庙会
延安地区有赶庙会定亲的习俗。定亲庙会一般一年举行两次,第一次在农历四月初八,第二次在农历七月二十二日。
赶庙会时,男女两家被媒人约到庙会上,男方家要带上西瓜、苹果等礼品。两家人席地而坐,由男方家把带来的食品摆出来,请女方家人品尝。大人们谈天说地,拉家常。如果男女青年互生爱慕,就会另找僻静地方谈情说爱去了。等谈得差不多了,双方家长会请媒人出面,议订婚约。
折叠
北京庙会
北京的庙会之所以得以流传,是因为它的存在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庙会的形成发展最初与寺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庙会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附设一些商业活动。久而久之,庙会主要成了老百姓的购货市场,以满足一般市民的生活需要,宗教活动倒是次要的了。老北京\"过日子\"的家庭主妇们大都不愿光顾大街上林立着的大商场和百货公司,就像买菜到农贸市场一样,她们到庙市上去买东西。庙会的商贩们,也在一个庙会结束前,又把全部家当搬到另一个庙会。因此北京的庙会虽然地方不同,内容却又大同小异,经常逛庙会者都知道,走到哪里全都是这些人。
北京的庙宇中,有几处的宗教活动是极富特色的。如正月初八的弘仁寺、十五日的黄寺、二十三的黑寺、三十日的雍和宫等。
都城隍庙中供奉着守护北京城池的神仙--城隍老爷。在今西城区成方街一带。清末一场大火,将庙烧毁。然而这座古庙于老北京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北京庙会的诞生地。
在明代都城隍庙的庙会规模相当可观。明代的《燕都游览志》说:\"庙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西至庙,东至刑部街,约三里许,大略与灯市同。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较多灯市一日耳。\"明代一年一度的灯市,可轰动九城,能与灯市相比的都城隍庙庙会,其盛况可想而知了。
清代除了每月三天的庙会外,每年农历五月十一日还由太常寺官员在此举行祭祀城隍的盛大活动。届时,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小商小贩云集此地,高声叫卖,热闹非凡。\"闹市口\"即是记载当时庙会盛况的地名。由于庙会上\"游上填塞,故多草窃剪绺之事\",少不了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因而留下\"闹市口常闹事,太平桥不太平\"的谚语。
随着社会的发达,都城隍庙的庙会逐渐衰落,被广安门里的报国寺庙会取代。不久琉璃厂市场又取代了报国寺庙会。
护国寺
护国寺位于北京西城西四牌楼之北,护国寺街西口内路北。庙会定在农历每月七、八两日。
护国寺庙会上货摊多,货物齐,在这里不仅买货,还可以听听相声,看看杂耍,是吃、穿、用、玩应有尽有。
隆福寺
隆福寺位于北京东城东四牌楼之西,是北京名刹之一,当初庙里的香火十分兴旺,是\"东西两庙\"之东庙。每旬九、十有庙会。隆福寺庙会的规模居京城庙会之首位。最具特色的是隆福寺小吃,多种多样,随季变换,至今这里的小吃店还颇有名气,保留着一些传统品种,受到老北京人的欢迎。
解放后政府将各种摊贩集中在庙前的大棚内,固定摊位,独自经营。名曰\"东四人民市场\",后改为国营百货商场。80年代又把前面只有一层的营业大棚拆掉,换了一座高八层的商业大厦,改名为\"隆福大厦\",原隆福寺庙的建筑已荡然无存。
厂甸
厂甸位于北京和平门外琉璃厂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有庙会,是老北京春节期间游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当时很少有人不去逛趟厂甸的。明嘉靖间为了皇宫和皇族的安全,把原在东华门、灯市口一带的灯市部分移到琉璃厂附近。上元节时这时搭棚悬灯,热闹非凡。宣武门外是各省会馆集中之地,各省考生常居于此,暇时多愿到琉璃厂逛逛,对促进琉璃厂书肆和文物、南纸店铺的发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厂甸庙会是由看灯逐渐形成庙会的,从乾隆年间就规模相当可观了。庙会上几乎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各色货物五花八门,逛庙会的人是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无论男女老少到厂甸都能各有所获。今天的厂甸庙会是北京城内唯一的开放式庙会,琉璃厂也被恢复成为名符其实的文化街。
白云观
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复兴门外白云路之东。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九日有庙会。以宗教活动为主。白云观是北京最大的道观,号称\"全真第一丛林\"。白云观正月开庙的主要活动有山门\"摸石猴\",窝风桥上\"打金钱眼\",元辰殿十二生肖二十四孝图前\"寻找命星\"等等。
龙潭湖庙会
北京春节龙潭庙会是融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物资交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盛会。自1984年开始举办以来,已历经三十一个春秋,成为北京市春节期间一项传统性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在国内有广泛的影响,在国际上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盛会、交流的平台、人民的节日,进一步展示北京发展活力,彰显现代化都市文化休闲区的独特魅力。
莲花池庙会
莲花池庙会是集商贸、旅游、信仰、娱乐、民间文化艺术于一体盛大的传统民俗活动。是丰台区委、区政府每年举办的大型全区性文化活动,是丰台区委、区政府精心打造的文化品牌,也是丰台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在春节期间向全区人民拜年的一个平台,并通过庙会展示丰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浓厚氛围和欢乐景象。
折叠
江阴集场
江阴的庙会(江阴集场),大多数是因为庙会兴起的。据说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古时候的寺庙因为要增加人气,借此提升寺庙的声望,选定一个时日,杜撰一个名目。每逢这个节日,就会有全国各地蜂拥而来的信徒们赶来庆祝,有许多老百姓也来凑热闹,商贩们就抓住商机,这样就无形中由庙会形成了集场!
过了元宵节,江阴各地就陆续开始集场了!从农历二月初八到八月二十八,江阴大大小小有40多个集场(庙会) 。
折叠
陕西庙会
陕西省各地庙会很多,仅周至一县就有782个村办过庙会。其中中型古会(历史悠久的庙会也叫\"古会\")、庙会有100多个,有万人以上赶会的大型庙会29个。全省著名的庙会,有华阴县\"西岳庙会\"、临潼县骊山庙会、西安市八仙庵庙会、周至县楼观台庙会、武功县旧城教稼台\"河滩会\"、白水县仓颉庙庙会、蒲城县尧山庙会、陇县龙门洞庙会、耀县药王山庙会、汉中市天台山庙会、勉县庙会、留坝县张良庙庙会等等。
折叠
合肥城隍庙
庐州府城隍庙始建于北宋皇佑三年(1051),重修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位于合肥市淮河路与安庆路之间。
每年春节合肥市庐州府城隍庙都会举办庙会,每日会表演\"乡音乡韵\"庐剧专场 、\"黄梅飘香\"黄梅专场、 \"好戏连台\"戏曲专场、\"丝琴管竹\"音乐专场、\"南腔北调\"综合专场等演出,亦有\"万条谜语大竞猜\"。城隍庙庙会是合肥人民在春节期间的好去处。
折叠
白云山庙会
白云山庙,在佳县城南5公里的白云山上,创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05),是陕北最壮丽的古建筑群。历代每逢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八日,举行庙会。在此期间,蒙、汉人民来此朝山贸易者络绎不绝,盛极一时。建国后,白云山庙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每逢会期,来自陕西、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的成千上万游客云集于此,一边朝山观景,一边交流物资。1984年,佳县人民政府将古会改为物资交流大会。大坟滩庙会。会址在榆林城东北50公里处的金鸡滩乡大坟滩村。这里无庙,只有一座金刚宝座式砖塔,内葬成吉思汗的后裔小彻辰萨囊台吉。此人是清朝乾隆年问内蒙古鄂尔多斯右翼前旗(今乌审旗)蒙古部落的一个王子。他著的《蒙古源流》一书,有蒙、满、汉三种版本,与《元朝秘史》、《蒙古黄金史》并称为有关蒙古民族的三大历史著作。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在此举行庙会。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日子与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的庙会日期相同。每年庙会期间,乌审旗的蒙族同胞骑马而来,拜扫墓塔,并举行赛马大会。来自榆林、神木和内蒙古的商贩,纷纷携带各种各样的货物,来此摆摊销售。这一庙会,是蒙、汉两族人民同游同乐的盛会,也是两族之间的物资交流大会。
折叠
卷阿周公庙会
卷阿,在岐山县城北7公里处,庙为纪念西周政治家周公姬旦而建。自北宋以来,每年农历三月十二日至二十二日,西自甘肃,南到四川,东自河南的游客商贾,便如潮水般涌向周公庙。庙内从早到晚鞭炮声不绝,香烟弥漫。他们或进香祈求孕育,或观光游览,或收集古玩,或易物献艺。地方杂货、日用土产品比比皆是,泥玩具随处可见。灵山会。灵山,在风翔县城西。山上的净慧寺卧佛殿,有释迦牟尼佛涅盘像。灵山会相传始于唐代。每年从农历四月初一日起,凤翔、千阳、陇县、兴平、武功的善男信女赴净慧寺拜佛者,数日不散。这五县的商贩输送山货、土产、民问工艺品及农具、日用品参与交易。建国后,灵山会时停时盛。十年内乱中,寺院尽毁。风翔及千阳、陇县等地乡民又募捐修庙数座,其会又盛,日聚数万人。
折叠
沈阳皇寺庙会
沈阳实胜寺又名皇寺,位于和平区皇寺路206号。创建于1636年(清崇德元年),是沈阳市一座规模较大,历史较早的喇嘛庙。
寺院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7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原有建筑,最南东西大道上有一对飞檐斗拱的木牌楼。正南是三楹黄绿琉璃瓦顶山门。门内两侧东为钟楼,西为鼓楼,中有天王殿,后有大殿。在天王殿和大殿之间,东西都有配殿。在天王殿后两侧各有一座碑亭,内立满、汉、蒙、回四体文字碑。
皇太极征服蒙古,所得这尊金佛最为重要,可惜于1946年金佛被盗,至今下落不明。解放后,1952年国家拨款对该寺的主要建筑进行了维修,1962年1月、1963年9月沈阳市、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先后公布为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寺庙归佛教协会管理。1985年以来市政府拨款,对山门、大殿和玛哈噶拉楼进行修复。
折叠
浚县庙会
历史最早可以溯源到大伾山石佛雕刻的后赵时期,距今有1600多年历史。浚县庙会始于每年的正月初一,结束于二月初二,庙会规模大 ,至今保持着明清特色,每年吸引300万游客,高峰期每天客流量50万人,被称为\"华北第一古庙会\"。2004年,浚县正月古庙会被文化部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试点项目\";工艺品泥咕咕和民间社火表演两个项目也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2009年起,鹤壁市以弘扬春节文化为主线,以浚县正月古庙会为依托,相继举办了五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吸引了大批省内外游客 。
折叠
编辑本段
民俗现状
折叠
内地
在中国大陆,庙会主要在春节期间举行,主要内容是大量的各色小吃,各种小商品和游乐项目。庙会在中国北方保留的较为完好,在南方则在1949年后逐渐消逝,似乎仅南昌、苏州、武汉、成都等地尚存。以北京为例,庙会中典型的小吃、商品以及娱乐主要有糖葫芦、爆肚、风车、兔爷、套圈和射击等。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吃也都融入庙会。如羊肉串和牛丸等小吃也十分受欢迎。表演则为旱船、秧歌、舞龙舞狮。部分庙会还有与其相关的表演,如北京地坛庙会上会有皇帝祭地的演出,北京大观园庙会会有元春省亲的表演。每逢春节,游园人数极多,乃至一天有数十万人。至于庙会形式上改不改革、上不上新项目,主办者似乎并不特别在意。当然,也有一些庙会着手进行改革与创新,多以展示各民族风情为主。
折叠
台湾
台湾的庙会非常之盛,大小庙宇逢神明诞辰、成道日,一年到头都有不同规模的绕境、进香、刈香等祈福活动。庙会绕境的区域,往往呈现该庙宇的祭祀圈或信仰圈,而分灵庙回祖庙或庄庙前往人群庙进香,则代表不同庙宇的互动关系。
在庙会活动中、除各庙宇神轿外,会有仪仗、艺阁、阵头,常绵延数公里之长。各艺阁、阵头除职业表演团体外,仍有相当数量由各地方民众组织而成。亦有各阵头资深艺师前往国中、国小、大学或社区传授宋江阵、十二婆姐、牛犁阵、官将首、八家将等传统民俗阵头。
在台湾南部盛行王爷信仰,庙会常结合王船醮仪举行,如著名的南瀛五大香、东港王船祭,南鲲鯓代天府逢王爷诞辰则有连月的进香热潮。台湾中部则以大甲妈祖绕境进香活动最为著名,北部则以艋舺青山王诞辰、霞海城隍庙庙会最为著名。
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和华人社区在春节期间均有大型活动,以文艺游行为主,庙市为辅。文艺表演主要为锣鼓腰鼓、张灯结彩、舞龙舞狮、古装游行等。由于远离故土,春节这一古老而鼎盛的节日能带来归依感,唐人街庙会上的节日气氛相比大中华显得更为浓烈。
折叠
马新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在春节期间有新春花市和灯会。
折叠
欧洲
法国巴黎市13区、3区及4区和19区等唐人街均有由华团组织的文艺游行。表演包含锣鼓腰鼓、舞龙舞狮队、秧歌旱船、跑驴龙舟等。英国的伦敦、爱丁堡和曼城等地亦有春节庙会,其中以伦敦规模最为庞大。举办地从最初的唐人街扩大到娱乐中心莱斯特广场,2002年起更是进入大型活动中心特拉法加广场举办。2008年参与人数约30万,涵盖艺术表演及群众演出、特色工艺品小商品、各种小吃等。
折叠
美洲
每逢新春,美国纽约的三大华人区(包括曼哈顿中国城、皇后区法拉盛和布鲁克林区第八大道)都会举行活动,但主要为花车游行。其中法拉盛的韩裔因同贺春节亦会加入到活动中来。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和洛杉矶除游行以外有庙会街市,出售小吃和其他小工艺品。拉美墨西哥城和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在节日期间也有庙会。
折叠
大洋洲
在澳大利亚这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都可以尽情庆祝自己的节日,中国的春节也是必不可少的。悉尼、堪培拉、昆士兰以及达尔文等城市都建有大规模的面积唐人街。每逢春节,这些地区将举行大型的庙会,其中包括表演京剧民歌、舞龙舞狮、民俗小吃、燃放爆竹和龙舟赛等,欢庆新年的到来。深受亚洲文化影响的达尔文则确实存在着中国寺庙,华人在新年到来之时会去那里祈福许愿。春节时期,在南半球实际是夏季,所以别有一番情致。
折叠
南非
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有春节庙会。1990年代之前的华人在很大程度上已接纳了当地习俗,对华人传统的春节不怎么重视。而庆祝活动,则是由于南非华侨的不断增多和影响增大才变得愈发热闹。
折叠
泰
在泰国曼谷,有由华社举行的隆重盛大的闹新春活动。各种节庆物品沿街兜售,各族人民蜂拥而来。泰国国家电视台甚至进行电视直播,连泰国的王室也会出席这一庆祝活动。诗琳通公主殿下曾前往唐人街恭贺新年。
折叠
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也有庙会这一节日活动。在其庙会的发展历程中融入朝鲜自身的文化,成为较为与众不同的朝鲜庙会。韩国人在春节时主要是拜年送礼,没有庙会。但其他节日会有庙会,韩国人称之为乱场,比如端午节和上元节。
折叠
日本
日本原来也是同中国一样庆祝农历春节并举办庙会。日本明治维新五年后的1873年弃用农历,改用格里历,元日随之改为格里历1月1日。虽然如此,除了日期的改变外,日本仍然依照传统方式庆祝传统节日。节日的庆祝活动称之为\"祭\"。每逢节日,均有各种庙会。但日本的庙会相对于中国的传统庙会在形式上略有不同。较大的庙会有京都三大祭(葵祭、只园祭、时代祭)。因最初均为神道教节日,所以举办地都在神社。三大祭较为隆重,规模庞大。人们着旧时装束,有巡游、骑马、舞蹈等表演。
折叠
越南
越南各地街头、公园和公共娱乐场所,在新春期间都会举行各种文娱活动,演出越南传统戏剧、歌舞、杂技、武术、摔跤等,还有荡秋千、下人棋、斗鸡、斗鸟等民间活动。
折叠
编辑本段
庙会小吃
庙会上的小吃其实多半是北京日常街头巷尾叫卖的吃食,具有北京地方特色,适合北京人的口味,形成固定套子。从晚清到解放初期基本上没什么变更。现将其主要品种介绍如下:
折叠
豆汁
有人说,豆汁是老旗人的吃食,其实喜欢喝豆汁的并不局限于民族,也不拘贫富。旧时,有穿戴体统者,如果坐在摊上吃灌肠或羊霜肠,就会被人耻笑,但在摊上喝豆汁则不足为耻。
卖豆汁的照例是从粉房将生豆汁趸来,挑到庙上,就地熬熟。前边设个长条案,上摆四个大玻璃罩子,一个放辣咸菜;一个放萝卜干;一个放芝麻酱烧饼、\"马蹄\"(此系另一种形式的烧饼,状如马蹄,故名。有椒盐马蹄、两层皮的水马蹄之分);一个放\"小焦圈\"的油炸果。案上铺着雪白桌布,挂着蓝布围子,上面扎有用白布剪成的图案,标出\"×记豆汁\"字样。夏天还要支上布棚,以遮烈日。经营者通常为一、二人,不停地向游人喊道:\"请吧,您哪!热烧饼、热果子,里边有座儿哪!\"
折叠
扒糕凉粉
扒糕是用荞麦面和榆皮面做成的小圆坨,如烧饼大,蒸熟后,夏天放在冰上镇着;冬天则放在炉铛上,加油炒热,谓之热炒扒糕。夏天卖扒糕的多是与凉粉一起卖,有粉块、粉皮、还有小拨鱼儿。都浸在盛有冷水的大木盆里(该盆系扁圆形,直径二尺,深不足半尺)。与卖灌肠、豆汁的一样,搭棚设座。案上摆着佐料罐:用花椒油过的酱油、芝麻酱、醋、蒜汁、芥末、辣椒油、胡萝卜丝等。等到有顾客来吃时,才临时着上这些调料。经营者仅一、二人,不停地吆唤:\"筋道的扒糕,酸辣的凉粉啦,请吧您哪!\"
折叠
灌肠
灌肠本应是用猪大肠灌上碎肉和淀粉,蒸熟后削片在铛上用大油煎烙。如后门桥华安居、福兴居所卖,质量甚精。但庙会上所卖的灌肠却只用淀粉点上红,作成肠形(即粉坨子)削成小块在铛上用极次的汤油半煎半烙,使其外焦里嫩,然后浇上蒜汁盐水,用竹签扎着吃。
折叠
羊霜肠
羊肠子灌上血,肠子上的油白似秋霜,故名霜肠。过去,羊肉床子里只卖生的,讲究的,里边还灌了羊脑儿、脊髓。小贩趸来后,进行加工,炖熟后,状如小小的红哑铃,煞是好看。吃时,加上芝麻酱、酱油、醋、香菜。庙会上,小贩多是用一辆独轮小车,上边按炉坐锅,锅旁摆调料罐、碗筷。顾客吃的时候可席地而坐,或蹲或站。
折叠
茶汤油茶
茶汤是炒熟的糜子面,放上红糖,用滚开的水一冲即成。油茶是用牛油或素油将面粉炒熟,放上糖,用滚开的水一冲。茶汤和油茶都有所谓\"八宝\"之说。其实就是加上山楂条、青红丝、葡萄干、核桃瓤、瓜子仁等一些果料,使之香甜可口,别有风味。经营此业的多兼营\"藕粉\"。
经营此业者,通常是设一把紫铜的大茶汤壶,保证随时有开水可用。
折叠
豆面糕
又名\"驴打滚儿\",早年从乡下传进城里。是粘糕的一种。其做法是将黄粘米面蒸熟后,摊开□平,撒上熟豆面和红糖,然后卷起来一切,状如螺丝转儿。还有的用豆沙或红糖包成像鸡蛋大小的团子,滚上炒豆面。放在小碟里,有的还浇上\"糖稀\"。吆唤道:\"豆面糕来,要糖钱!\"\"滚糖的驴打滚啦\"!在庙会上经营此业的多系回民,只用一辆手推车,车上的铜活擦的锃光瓦亮,引人注目,以招徕生意。
折叠
炒肝
名为炒肝,实际上是烩肥肠加上一点点肝(并没炒),用白汤或口蘑汤勾上芡,略放蒜泥少许。讲究的还要浇上炸花椒油,这样,喝起来可以爽口。庙会上的卖炒肝的棚子多兼营包子、烧饼。
折叠
炸丸子
这是以豆面加上碎粉条炸出的丸子。其吃法有两种,一种是清汤五香白煮的,还要加上些炸豆腐泡儿,谓之炸丸子炸豆腐。吃的时候放些醋、香菜末和辣椒油。另一种是用煮肉的汤勾上芡,成为卤煮丸子。吃的时候放些蒜泥。因为吃主儿都是劳动人民,故老北京谓此为\"洋车丸子\"。后者,有兼营山东大锅饼的。
折叠
老豆腐
通常是把磨好的豆浆放在锅里,点上适量的石膏,便成了很嫩的老豆腐(有如南豆腐)。然后放上芝麻酱、韭菜花、卤虾酱、辣椒油等调料。
折叠
爱窝窝
这是新正食品爱窝窝是将蒸熟的江米擀成小饼,包上冰糖渣儿、山楂糕、芝麻、青梅、抟成元宵形,裹上糯米粉,使之不粘在一起。一般有白糖、澄沙、枣泥的数种。为区别起见,上边都做了红点记号。庙会上卖爱窝窝的往往也卖元宵、年糕。
折叠
编辑本段
传承创新
广府庙会既有传承也有创新。9日,非遗展区在北京路展出,46个参展项目荟萃一堂,在传统文化中融进了现代元素,大力助推了非遗的保护与商品流通融合。同日,在五仙观广场举办的青年庙会则是在创新中传承,青年在现场进行动漫涂鸦展示,用现代的漫画涂鸦方式来演绎传统文化。
地坛、龙潭和厂甸等庙会推出百场非遗展演;吹糖人、拉洋片、剪纸、毛猴等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现绝活。
地坛庙会除了7档传统民间花会表演和川剧变脸、天桥中幡、摔跤等上百场非遗展演外,庙会还专门在方泽坛北侧的公园核心地带,设置了民俗精品文化广场,20余摊位邀请全国非遗传承人坐镇。其中北京木雕门楼、河北剪纸、天津泥人、山东木板年画,庆阳香包、麦秆画和安阳吉祥鼓等,来自各地的民间艺人们在这里展示祖传绝活。
本届龙潭庙会的重点则突出文化主题,除了传统民间花会表演外,也专门在公园内设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棚,精选剪纸、毛猴、雕漆、糖画、脸谱等2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技艺精湛的代表性传人,一边制作自己的作品,一边与游客交流。
厂甸庙会除了此前开辟的幡鼓齐动十三档以及老北京吆喝等非遗舞台展演,今年还特别增加了北京毛猴、吹糖人、雕漆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展示台。
\"重要的还是给他们讲文化,讲产品的来历,这样才会有人记得住,也才会有回头客,才便于非遗文化传播。\"王忠强为非遗传播支招。
第三届港城民俗文化庙会在人民广场拉开帷幕。在庙会众多精彩活动中,非遗展示和民俗展演成为本届庙会一大亮点。
015年1月28日,沈阳市盛京庙会上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亮相。虎头鞋、捏泥人、糖人、剪纸等民间高手汇聚在这里,吸引了很多市民的眼球,给春节前逛街的消费者增添了一个好去处。
折叠
编辑本段
文化警惕
庙会文化是一种复合形态,具有明显的两重性,常常是民间艺术精萃与封建迷信糟粕交织在一起,鱼龙混杂影响着受众。虽然各级有关部门始终对庙会进行着有针对性地疏导和管理,但是由于我国农民尚有2亿多文盲半文盲,受到文化修养、精神素质和人生观的局限,庙会文化的负面影响仍具有相当大的市场。
庙会为封建迷信活动提供了公开的场所
新中国成立后,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受到严格限制,失去了公开兜售、传播的市场。偶尔沉渣泛起,也只是在街头巷尾偷偷摸摸进行。近些年,为了加速经济发展,开发庙会的经济功能成为一时热点。这样,本来已不复存在的庙宇、道观,又被人为复建、扩建,为迷信的死灰复燃埋下了火种。我们看到,在大多传统庙会中,供奉香火的队伍摩肩接踵,从早一直到晚,有的不惜早起,花费10几个小时,去登山朝拜。祈求祛病消灾,恳望养儿传宗,期许姻缘圆满,企盼升学提拔,希冀经商发财,有的甚至带上几岁的孩童,在幼小的心灵中烙下迷信的印痕。
焚香供佛、顶礼膜拜的心态尽管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现实的,确确实实创造了一种对迷信虔诚、笃信的氛围,从而左右着受众的心理和行为,进而对更多的人施加影响,\"见怪不怪\",最后参与其间。
迷信品畸形生产与消费形成互动
庙会上迷信品和冥品的消耗,产生了一种畸形的需求。这种文化消费直接误导了生产和流通领域,生产的激增反过来又刺激了这种精神消费的攀升。使本来并不富裕的山老边穷少地区的农民增加了经济负担。
焚香上供,敬神祭祖,迷信品和冥品是必不可少的,一些庙会消费数目惊人。南岳衡山每年朝山进香者烧掉的香纸就达1亿多元。在农村消费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这种畸形的消费走势,对生产者和商家带来了极大的诱惑,在庙在的区域,很快出现了颇具规模的迷信品、冥品的生产和营销行业。有些则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厂家,掉转船头转产制造起成龙配套的\"财神\"、\"观音\",并且将销售半径不断延长,从一个地区扩展到全国。从潮州制造的这些\"神灵\",已在全国各地的商埠驻足,继而被请入千家万户。这时,庙会已不仅仅是一个供迷信活动的场所,而是一个传播的中枢与集散地,从一个中心辐射发散到无数个点,无数个点又汇集成无垠的面。结果是更多的消费者、生产者、行销者参与其间,虔诚地敬神信鬼参与封建迷信活动。消费与生产、生产与消费的相互推波助澜,使善男信女们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
折叠
编辑本段
文化历史价值
折叠
庙会文化价值
庙会文化是我国民族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极其复杂、古老而又新鲜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充分反映了农民群众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态势。它世代延续、传承和发展,历久不衰,屡禁不止。随着改革开放和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城乡各地庙会兴起,规模可观,值得研究。
庙会祭祀神仙的种类繁多。根据已经调查到的资料来看:
一是祖先崇拜对象。如三皇、伏羲、女娲等。
二是道教神灵崇拜。玉皇、王母、太上老君、真武大帝、王灵官、天地水三官、火神、文昌、奎星等。
三是佛教神灵崇拜。如来(释迦牟尼),大肚弥勒佛、观音、文殊、普贤、十八罗汉等。
四是英雄崇拜。孙悟空(齐天大圣)、关云长等。
五是祈子庙会。送子娘娘、骊山老母、尧山圣母、石婆等。
六是祈安求富。城隍、妈祖、药王孙思邈、财神等。
庙会文化内涵体现的是原始信仰、民间信仰、宗教信仰,最本质的是祈求生命和健康,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是\"倡孝扬善、祛灾避凶。\"农耕文化从根本上讲是小生产者文化,是落后的、弱势的经济文化。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普通民众将希望寄托在对自然神、图腾、祖先的崇拜上。在\"天人合一\"和\"万物有灵\"的思想观念支配下,出现的有关神灵的崇拜和仪式,构成了原始信仰、民间信仰和宗教信仰。先民们在\"生命与健康\"、\"倡孝扬善、祛灾避凶\"等观念的支配下,善待一切、关爱一切。比如\"中元节\"是道教的倡善日、佛教的倡孝日;\"腊八节\"人们用腊八粥不仅要敬献祖先、神灵、动植物、甚至自家门前的一块石头。中华民族是博爱宽厚、最重情感的一个民族,从庙会节庆文化活动中就能充分体现出来。
折叠
庙会发展演变
庙会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后来也有把神像抬出庙外巡行,谓之迎神赛会。是人们敬祀神灵、愉悦身心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到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庙会和集市交易融为一体,成为人们敬祀神灵、交流感情和贸易往来的综合性社会活动。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了娱乐性活动。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同时,道教也逐渐形成。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于是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庙会活动中,佛与道或分庭抗礼,或相互渗透,使庙会文化更加丰富。
南北朝时期,寺庙与市场已经发生联系,但是这时的寺庙与市场的关系还不密切。
唐宋毕竟是我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时期,尤其是胡人文化的大量介入,儒释道三教并立,进入全盛时期。庙会活动逐渐由祀神、娱神向娱人发展,增加了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等等。佛道二教大量修建寺庙、道观,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从而促进了庙会活动的繁荣。此时,庙、台、祠、宫、观、庵等宗教建筑十分密集,龙王庙、天爷庙、祖师庙、娘娘庙、火神庙、土地庙、城隍庙、关爷庙、山神庙、河神庙、禹王庙、圣母庙、二郎神庙等数不胜数。这些为日后庙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庙会亦应运而兴,虽然这一时期的庙会不论从其数量还是规模,在全国都已形成蔚为壮观的局面,但就庙会的活动内容来说,仍偏重于祭神赛会,而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相对薄弱。
明清以至于近代是庙会真正定型、完善时期。明代庙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行会\"(\"会馆\"、\"公所\")的大量兴起,使庙会更加秩序化,如山西、陕西两省工商业人士在全国各地所建的\"山、陕会馆\"。
现今,庙会又重新成为百姓一项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除了在寺庙进行,也有在公园和广场等开阔的地方举行,主要是进行文化、贸易和娱乐活动,宗教活动已经很少了。全国各地的庙会活动随处可见,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地坛庙会、上海城隍庙庙会、南京蒋王庙会、山东泰山东岳庙会、天津皇会、福建妈祖庙会等。丰富多彩的地方庙会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庙会文化。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辞海》这样解释:\"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北京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这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市集形式,解放后在有些地区仍被利用,对交流城乡物资,满足人民需要,有一定的作用。\"庙会的源泉在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在远古时期,祭祀是人们生活中一件经常而又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所以《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说祭祀和战争一样,都是国家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早期的祭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过程中,人们聚集在一起,集体开展一些活动,如进献供品、演奏音乐、举行仪式等,这种为祭祀神灵而产生的集会可以看作是后世民间 庙会的雏形。实际上,从\"庙会\"两个汉字本身也可以看出这点,\"庙\"最初就是指供奉神灵尤其是祖先神灵的建筑。
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久而久之,\"庙会\"演变成了如今人们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
庙会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故名。 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古代,\"日中为市\",进行集市贸易。至南北朝时,统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庙,菩萨诞辰、佛像开光之类盛会乃应运而生,商贩为供应游人信徒,百货云集,遂成庙市。北宋时开封大相国寺庙会极有名,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女词人李清照曾与其夫赵明诚相偕至庙会!
折叠
远古时期
最初的庙会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宗庙社郊制度。为了求得祖先及神灵的保佑,先民们选择了在宫殿或房舍里通过供奉与祭祀的方式,与之进行对话。每逢祭祀之日,为渲染气氛,人们还会演出一些精彩的歌舞,即社戏,也称庙会戏,庙会便由此形成。
折叠
秦汉时期
与其它民俗一样,庙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能够体现出时代的色彩。在秦代时期,庙会的内容仍然单一而稳定,即祭祀祖先与神灵。在西汉时期,道教开始初步形成。庙会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响,内容开始出现了多元化的色彩,各种习俗也开始初步形成。如《西京杂记》一书中,描述了当时的祠庙祭祀习俗:\"汉制宗庙,八月饮酎,用九酝,太牢\"、\"京师大水,祭山川以止雨,丞相御史二千石,祷祠如求雨法\"。书中京师是指长安一地,从中可以管窥中原地区庙会文化的基本内容。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
折叠
北魏时期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即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他们还在寺、观中举办道场,定期进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动,坐等信徒俗众前往斋戒听讲,顶礼膜拜。
折叠
两晋南北朝
两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使得原本较为兴盛的儒教开始衰落。饱经战乱和欺压的百姓,与政治遭受压抑的名士纷纷皈依佛教或道教。而佛教又有了水路传经,随着理论的相关深化,佛道二教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开始系统化。在南北朝时各自都已站稳脚跟。
六朝以后,佛教寺院,道教宫观日渐增多,于是附于佛寺、道观的庙会也就逐渐兴盛了起来。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夕,洛阳城内各寺院都将千余尊佛像送至景明寺。沿途宝盖幡幢,音乐百戏,诸般杂耍,非常热闹 。
折叠
唐宋时期
到唐宋时期,两教均达到了全盛时期,对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出现了,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戒、水陆道场等等。其后在宗教仪式上慢慢加了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吸引了信众,更让其他非信徒愿意参观 。
佛教文化出现空前的大影响,甚至成为统治阶级文化及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佛教庙寺林立,石窟大兴,佛事盛行,崇佛成为民间信仰的主流,佛事渗入庙会,使庙会文化呈现出更大的宗教特征。唐宋时代的经济高度发展,中原地区居于全国的领先地位,保持着中心位置。道教文化经过帝王们的倡导更迅速地繁盛起来。尤其是北宋时期,中原地区一度出现了经济大繁荣和文化大繁荣,以东京开封为中心的城镇经济迅速发展,庙会亦应运而兴。
折叠
元朝时期
元朝以喇嘛教为国教,其他宗教均受到打压,佛道之间矛盾激化并引发辩论,行像之风开始衰落。
折叠
明代时期
明代时期,许多庙会已经开始向市集的性质上转变。大多数是游玩观光或购买商品,真正进行祭祀或拜谒的人并不多。明代庙会有-重要的特点,就是\"行会\"或者称为\"会馆\"、\"公所\"的大量兴起,使庙会更加秩序化。中原地区出现许多\"山陕会馆\",他们敬祀关羽,立祠建庙,特别是建造戏楼等祭祀场所,使庙会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扩大化。
折叠
清代时期
老北京庙会
到了清代,庙会已经分为所谓的\"多内涵型庙会\"与\"迎神赛会\"。前者在宗教、娱神的同时有游乐等活动,而后者则是把神像抬出庙外巡行,是没有集市但有表演的庙会,如北京妙峰山庙会。同时也有部分地方无庙有市而也称庙会,如北京著名的厂甸庙会,这些也统称之为庙会。
折叠
编辑本段
庙会特征
民间的庙会有自己的核心特征,即在经济技术方面是百货交易;在社会组织方面是\"社\"或\"会\";在意识形成方面是礼神娱神。这便是我国庙会能够长期传承的经济基础和民俗惯制 。
庙会是把寺庙的节日变成了地方性的节日,把宗教的节日变成了世俗的节日。所以,那些独特的地方性求神活动、非宗教性的娱乐休息活动及集市活动才得以自然而然的融入庙会。因此,与其说庙会是宗教活动倒不如说庙会是地方性民众节日活动,更能准确地反映庙会的本质属性。所以说准确地讲这种多内涵型庙会可称为节日型庙会。
庙会还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活动,关系到宗教信仰、商业民俗、文艺娱乐等诸多方面。这是由各地的历史地理物质条件、民俗传统和人们的审美标准决定的。各地的庙会又各有其特点,在几个方面各有所侧重,这就形成了各种庙会互不相同的生活美,但都分别表现了当时当地条件下人们认为是最美好的生活方式。
折叠
编辑本段
主要内容
在庙会上,有不少民俗活动,诸如:摸石猴、窝风桥打金钱眼等。在白云观庙门内的弧形石雕下方,有一石猴浮雕,老百姓认为摸一下石猴可以去病消灾、延年益寿,于是竞相触摸;窝风桥下的桥洞里吊着一枚大铜钱,铜钱孔中有一只小铜钟,上书\"钟响兆福\"四字,你若是能用手中的硬币投中铜钟,就能心想事成,这两项是庙会上最热闹的活动 。
随着时代变化,古老的庙会亦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借庙会之时洽谈生意等,但展示民俗一直是庙会最主要的特色。内容有舞狮、传统民族花会、现代舞、北京民俗人物造型、传统商业\"幌子\"展、老北京老照片展、民间手工艺展、特价书市和京剧、武术、杂技专场等。庙会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具有鲜明的传统民族特色。
折叠
祭神仪式
庙会风俗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往往需要举行祭神仪式。例如\"行像\"活动。\"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
折叠
祈子活动
庙会一开,八方来拜,敬神上香,祈愿还家。这是围绕\"庙\"和\"会\"祭之神而展开的活动,是传统庙会的主题。其中带有巫术意味的祈子活动,最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这是由中国农业社会的性质决定的。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人们的生存环境基本上没有发生改变,子孙后代的繁衍成为千百年来的头等大事。所以,祈子这种远古的巫术形式,便会附着于各种集会形式展现出来。这方面比较典型的庙会有河南淮阳的人祖庙会、天津的妈祖(天后宫)庙会、山西平遥的双林寺庙会、北京的妙峰山和白云观走会等 。
淮阳祭祀女娲和太昊伏羲的人祖庙会可以说是最具有原始宗教和巫术意味的庙会了。淮阳城北的人祖庙,是传说中埋藏太昊伏羲头骨的地方,因此也称太昊陵。每年的农历二月二日至三月二日举办为期一个月的人祖庙会,其主要活动是祭拜人祖和\"拴娃娃\"。已婚未育的妇女,都要在庙会期间掏象征生育之门的\"子孙窑\",并买回一些当地的泥玩具\"泥泥狗\",以求早日得子。这些用黄土捏成的泥玩具,有造型各异的\"人面猴\",当地人称为\"人祖猴\",也有各种怪异有趣的动物玩具如兜肚猴、猴头燕、双头虎、牛、猪、马、羊等。妇女们除了用它们供祭人祖外,还将它们拿回家给孩子们当玩具。
折叠
民间演出
庙会是与文化娱乐有关的节日活动,有各类民间艺人进行表演营生。
其中主要有:秦腔戏、扁担戏(即木偶戏)、相声、双簧、魔术(中国古称\"幻术\",俗称\"变戏法\")、数来宝、耍中幡、秧歌、高跷等 。
折叠
民间玩具
北京庙会上的面塑民间庙会以其特殊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市井百姓。庙会上的玩具市场最为花哨。在民间儿童玩具摊上,摆满了假面、戏剧木人、小车、刀矛、竹龙。庙会中的民间玩具种类繁多,制作精巧,件件都称得上是手工艺品。
主要有:空竹、扑扑登、走马灯、鬃人、吹糖人、画糖人、塑糖人、面塑、九连环、拨浪鼓。
卖玩具的方法有多种,例如:套圈、摇彩、打枪 。
折叠
名称
庙会的名称 ,一般以庙的名称命名,如城隍庙庙会、关帝庙庙会,等。但是也有例外,如华县高塘镇每年农历十月一日庙会,由于出售的古衣特别多,故名\"赛古会\"。又如该县城东南福成山,每年二月初八有祭祀少华山山神的庙会。当地农副产品,如耙杖、锨把等均集中在此销售,号曰\"杖把会\"。
折叠
时间
庙会有的是一年一度,有的一个月内就有数天,会期除固定的,还有不定天数的。比如清末民初的会期:每月逢九、十、一、二是隆福寺,逢三是土地庙,逢五、六是白塔寺,逢七、八是护国寺。再加上正月初一开庙的东岳庙和大钟寺(一般开庙10天到半月),初二的财神庙,十七、十八的白云观,三月初三的蟠桃宫等等。各类庙会几乎天天有,有时一天还不只一处,所以说北京又是庙会的天下.想把所有的庙会详尽地统计起来实在是不太容易。
庙会的日期,在寺庙节日举行。例如,相传药王孙思邈生于二月初二,耀县药王山便从此日起举行为期10天的庙会。又如相传太上老君生于二月十五日,西岳大帝生于三月十八日、东岳大帝生于三月二十八日,各地的老君庙、西岳庙、东岳庙便分别在这些日子举行庙会。我们的祖先,把这些神佛的\"生日\"有意安排在农闲时间,或年初,或年终,或春播夏种之间,或秋收冬藏之后,其目的,除了祈祷吉庆之外,就是为了便于开展贸易活动。庙会的庆祝时间最初是在举行各种宗教节日(佛道二教为主)庆典时,后来发展为某些固定日期,现代举办时间则多为春节、元宵节等节日 。
折叠
地点
主要分布在古时的各个寺庙周围,如北京的隆福寺(已被拆除)和白云观,京都的贺茂御祖神社。也有无庙而会的地方,北京的龙潭湖、厂甸以及大部分唐人街状况都是如此。
原来属于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 。
折叠
经费
古代时,除由平时的香油钱收入作为支出,地方上还会依每户男丁数认捐,俗称收丁钱,由炉主或头家挨家挨户收取。在中国大陆,现代的庙会由于已发展成为一种集市,所以会有专门的管理者来组织和管理各个经营者及其商铺,并收取一定的费用。春节前的摊位招商,据报道有的摊位拍卖经营权卖到数万元。在唐人街,各种庙会是由当地华团组织 。
折叠
土产市场
土产品市场,是庙会贸易的主体市场。
解放前时的庙会,在开展贸易活动之前,要举行祭神仪式。例如,蒲城县永丰镇每年六月初六的后稷庙会,使用的是宫廷仪式,庄严肃穆。会时清晨,从地方官员到有身份的乡绅,都要沐浴更衣,穿戴整齐,进入后稷庙,跪拜农神--后稷的塑像。大家共唱《永丰之章》:\"先农播谷,克配彼天。粒我蒸民,于斯万年。农祥神正,协风满坛。日子小子,宜稼于田。\"有乐班和歌班配合。祭神仪式之后,贸易活动才能自由展开。
土产品种类很多:农具、日用品、家禽家畜等。有些地方,将庙会称作\"骡马大会\"。
折叠
饮食市场
庙会具有明显的游乐性质,和平时集市相比,饮食市场特别发达。
庙会期间,临时建成的饭馆、酒馆、茶馆林立。从前,农民赶会时,为了省钱,一般自带干粮。他们进了这种饭馆后,将干粮掰成小块,由对方加工。农民们说,到这种馆馆吃饭,\"花钱不多,吃得煎火,\"(\"煎火\"是关中方言,即热火。)
折叠
编辑本段
各地庙会
与国外热舞加游行的狂欢节相比,中国人的庙会更具地域特色。
折叠
淮阳庙会
淮阳太昊陵庙会,又叫\"二月会\",始于遥远的古代。《礼礼·月令篇》载:\"仲春之月……以太牢祀于高媒。\"古代皇帝祭祀土神和谷神称之\"太牢\",诸侯祭祀称\"少牢\"。这里的\"高媒\"指伏羲和女娲。神话传说伏羲和女娲兄妹二人滚磨成婚,抟土造人,繁衍了人类。后伏羲以\"二月会\"的形式组织部落男女相会成媒为婚,相会地点即今日的太昊陵。伏羲在此基础上\"制嫁娶\",从此结束了人类群婚的愚昧状态,因此,伏羲、女娲被后人称为\"高媒\"。伏羲死后,人们就把他葬于淮阳\"二月会\"男女相会之地,起高陵纪之,从此年年祭祀,香火鼎盛。
如今的太昊陵农历二月庙会,已有过去一度烧香敬神而变成为天下羲皇子孙朝祖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盛会。是目前我国会期最长,人聚最多,历史最悠久的庙会,2004年被文化部推举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保护遗产组织单位\"。
每年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太昊陵前万头攒动,沿途十里长街,龙湖岸旁摊位林立,出售工艺品、香裱、小吃 等。从早到晚,行人如潮,水泄不通,日流量约达七八万人次。庙会期间集各种戏剧、曲艺、杂耍、儿童游乐、时尚表演达百余种,笙歌妙舞,热闹非凡。太昊陵前香火之盛,令人叫绝,陵前十几米香池,香灰堆积如山,青烟漫天蔽日,云雾蒸腾,池旁跪满香客,祈求福禄寿禧,岁岁平安。铲香灰的服务人员多达十几个,每天都用卡车清理香灰。如此壮观场面是其他寺庙很难与之媲美的。
太昊陵庙会的起源可追溯到6000年前,据史书记载,太昊伏羲氏曾定都宛丘(淮阳)。他\"一画开天分阴阳,推演万物定乾坤\",在以陈为中心的黄淮平原上拉开了华夏文明的序幕。他发明网罟,教民渔猎畜牧,开创了原始畜牧业;他自认风姓,教人循规蹈矩;他制嫁娶之礼,使原始生民摆脱了愚昧的群婚状态;他发明了最原始的乐器琴瑟,教人礼乐之大化;他以龙纪官,号曰龙师,分理海内;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他创立八卦,结束结绳记事开启人类智慧,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
庙会盛况
\"太昊伏羲祭典\"和有\"天下第一庙会\" 之誉的淮阳二月古庙会,因其会期之长、范围之广、人数之多曾被国家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了解,2008年,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专家评审鉴定和当地公证机关公证,太昊陵祭拜、敬香单日游客曾达825601人,成为全球\"单日参与人数最多的庙会\",史称中国最\"牛\"的庙会。
折叠
开封万岁山
开封万岁山庙会又称万岁山春节大庙会。
位于河南省开封市万岁山景区, 是开封市万岁山游览区于2003年开发的冬季旅游项目,每届庙会都要吸引游客百万余人次。以大宋年文化为主要看点以及众多的民俗手工艺展示、特色的开封小吃餐饮等精彩内容,年味气氛、演出规模、传统民俗、开封小吃、娱乐活动,区别于传统庙会的独特武侠特色, 独居地方特色。目前已成为中原地区影响力最大的庙会。
庙会特色
(年味十足)
庙会期间春意盎然,一派火红景象。寓意吉祥的福门福柱、高高悬挂的大红灯笼、迎风招展的鲜明旗帜无不昭显着过年的节日氛围。一簇簇桃花、樱花煞是惹眼,浓浓春意扑面而来。
(武侠风情)
以大宋武侠作为核心旅游产品定位,以《岳飞传》、《水浒传》、《七侠五义》《三打住家庄》等宋代武侠题材为背景。
(盛大演出)
盛大的演出阵容是万岁山庙会的重头戏,每届庙会都会斥巨资邀请国内外众多表演团体倾情加盟,可谓群英荟萃,精彩纷呈。飞车、舞狮、戏曲、歌舞,杂技、驯兽等,近百场节目。
(民俗特色)
精彩盛大的传统民俗巡游,糖人、剪纸、蜡染、脸谱、酿酒、刻字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俗手工艺传承人每天在现场为游客表演其精湛的手工技艺,展示宋代传统民俗手工艺绝活,感受千年文化传承。
(开封小吃)
开封小吃,名扬天下。万庙会期间设开封特色小吃餐饮区,各种传统开封小吃云集庙会:小笼包子、炒凉粉、 炒红薯泥、黄焖鱼、杏仁茶、胡辣汤、麻辣花生、锅贴、水煎包、馄饨、江米甜酒等特色开封美食。
折叠
天津皇会
天津皇会原称\"娘娘会\"或\"天后圣会\",民间口传源于元明时期,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清康熙四年(1665年)始,后更名为\"皇会\"流传至今。天津皇会是旧时天津民间极为隆重的民俗活动。它最初仅为祭祀海神--天后娘娘而在其诞辰吉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所举行的庆典仪式。
清康乾盛世,天津作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和大都会城市,康熙、乾隆皇帝曾频繁驾临津门。据说康乾两朝皇帝在南巡过津途中,均为迎接驾临举行隆重的仪式,两朝御赐黄马褂,从此天津皇会名扬四方。
天津皇会的会档(种类)分为三类:一是服务性质的,如扫殿会、净街会、请驾会、梅汤会等。二是仪仗性质的会,如门幡会、太狮会、广照会、宝鼎会、接香会、日罩会、灯罩会、銮驾会、华辇会、护驾会、灯亭会、鲜花会等。三是以各类乡村民间花会为基础的表演,涉及内容相当广泛。皇会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杠箱、鲜花、法鼓、门幡、秧歌、提炉灯、大乐、高跷等40多种。可谓\"百戏云集\"。
伴随着天津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渐演化成一种独特的将神只崇拜、宗教信仰、问医求子、祈福还愿、赛会演剧、男女游观、会亲访友、社会交往、城乡商品交换等活动集于一体的庙会形式。
折叠
中岳庙庙会
中岳庙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城东4公里处,太室山东南麓黄盖峰下。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和农历十月初十,这里都要举行传统的中岳庙会。中岳庙会源于古代统治者对山岳的祭祀,宋代政道合一,中岳庙会进入鼎盛期,中岳庙会逐渐发展成为重要的商品交易场所。
中岳庙会会期长达10天,人数最多达每天达20万人次。庙会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习俗,如\"拴娃娃\"、拜干爹、摸铁人等。庙会上还有舞狮子、旱船、高跷、火龙舞等民间艺术舞蹈表演,还可见到具有浓烈信仰色彩的各种纪念品\"吉祥物\",如各种长命锁、玉如意、宝葫芦、香袋、避邪剑、生肖石等。
折叠
泰山东岳庙会
中国泰山东岳庙会,是泰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俗、美食、武术、文化、服饰和商品交流活动。泰山东岳庙会的历史源远流长。始于唐末,兴于宋,鼎盛于明清。唐末,东岳庙会已形成雏形,但活动的内容还仅限于庆贺岱岳观神像的落成。到了宋代,东岳庙会变成了庆祝泰山神生日的专题活动。到宋真宗时,东岳庙会被定为惯例,并予以延续。明代又增加了奉祀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的内容。相传碧霞元君的诞辰为阴历四月十八。与原来庆祝东岳大帝的活动连在一起,遂使东岳庙会的时间更长、规模更大,东岳庙会由此达到了鼎盛时期。
东岳庙会规模宏大,影响深远。它集吃、住、行、游、购、娱、宗教文化为一体,内容丰富,是反映泰山以及周边民俗的万花筒。从独具魅力的民间曲艺到令人惊心动魄的游艺竞技,从多姿多彩的民间工艺到奥妙无穷的养生之道,东岳庙会可谓包罗万象。明朝张岱在《岱志》中描述了东岳庙会的热闹场面:\"斗鸡,蹴鞠,走解,说书。相扑台四五、戏台四五。数千人如蜂如蚁,各占一方,锣鼓讴唱,相隔甚远,各不相溷也\"。其中,\"相扑\"也就是打擂,是东岳庙会的重头戏。提起打擂,人们便自然会想起《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浪子燕青智扑擎天柱任原的精彩场面。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泰山东岳庙会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庙会文化的源头之一,展现中国民俗文化的大舞台以及世界庙会文化的典型。今天,古老的东岳庙会又被赋予了新内容,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风采,成为泰山旅游的新亮点。
折叠
客家走古事
福建龙岩连城县罗坊镇的客家人,每年正月十五都要举办盛大的\"走古事\"活动。\"走古事\"虽是北方\"特产\",却在明朝被常遭旱涝两灾的罗坊镇百姓引进,以此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被誉为\"山区的狂欢节\"。
正月十五,以戏曲装扮的几个10岁左右的男孩立于轿台之上,由青壮年抬着,在彩旗、鼓乐队的簇拥下,先在旱地里奔跑,随后向村头的河里狂奔。谁先到达终点谁就赢,来年就会福气连连。
折叠
宝丰马街书会
马街位于河南西南部,是伏牛山脉下的一个小村庄。每年正月,来自安徽、河北、山东等地的民间曲艺艺人都会云集于此,参加在村东的田野上举行的马街书会。
正月十一、十二日是书会的前奏,正月十三为正会。这天,艺人们要先到火神庙祭祀火神,然后就各自选定场地,打木桩,挂喇叭,取琴、清嗓、开唱。每年的马街书会还要把说得最好、书价最高、最受欢迎的艺人,评为当年的\"书状元\"。在这里,虽然没有西方狂欢节的张扬,却成为传统文化演绎的独特狂欢节。
折叠
延安定亲庙会
延安地区有赶庙会定亲的习俗。定亲庙会一般一年举行两次,第一次在农历四月初八,第二次在农历七月二十二日。
赶庙会时,男女两家被媒人约到庙会上,男方家要带上西瓜、苹果等礼品。两家人席地而坐,由男方家把带来的食品摆出来,请女方家人品尝。大人们谈天说地,拉家常。如果男女青年互生爱慕,就会另找僻静地方谈情说爱去了。等谈得差不多了,双方家长会请媒人出面,议订婚约。
折叠
北京庙会
北京的庙会之所以得以流传,是因为它的存在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庙会的形成发展最初与寺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庙会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附设一些商业活动。久而久之,庙会主要成了老百姓的购货市场,以满足一般市民的生活需要,宗教活动倒是次要的了。老北京\"过日子\"的家庭主妇们大都不愿光顾大街上林立着的大商场和百货公司,就像买菜到农贸市场一样,她们到庙市上去买东西。庙会的商贩们,也在一个庙会结束前,又把全部家当搬到另一个庙会。因此北京的庙会虽然地方不同,内容却又大同小异,经常逛庙会者都知道,走到哪里全都是这些人。
北京的庙宇中,有几处的宗教活动是极富特色的。如正月初八的弘仁寺、十五日的黄寺、二十三的黑寺、三十日的雍和宫等。
都城隍庙中供奉着守护北京城池的神仙--城隍老爷。在今西城区成方街一带。清末一场大火,将庙烧毁。然而这座古庙于老北京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北京庙会的诞生地。
在明代都城隍庙的庙会规模相当可观。明代的《燕都游览志》说:\"庙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西至庙,东至刑部街,约三里许,大略与灯市同。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较多灯市一日耳。\"明代一年一度的灯市,可轰动九城,能与灯市相比的都城隍庙庙会,其盛况可想而知了。
清代除了每月三天的庙会外,每年农历五月十一日还由太常寺官员在此举行祭祀城隍的盛大活动。届时,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小商小贩云集此地,高声叫卖,热闹非凡。\"闹市口\"即是记载当时庙会盛况的地名。由于庙会上\"游上填塞,故多草窃剪绺之事\",少不了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因而留下\"闹市口常闹事,太平桥不太平\"的谚语。
随着社会的发达,都城隍庙的庙会逐渐衰落,被广安门里的报国寺庙会取代。不久琉璃厂市场又取代了报国寺庙会。
护国寺
护国寺位于北京西城西四牌楼之北,护国寺街西口内路北。庙会定在农历每月七、八两日。
护国寺庙会上货摊多,货物齐,在这里不仅买货,还可以听听相声,看看杂耍,是吃、穿、用、玩应有尽有。
隆福寺
隆福寺位于北京东城东四牌楼之西,是北京名刹之一,当初庙里的香火十分兴旺,是\"东西两庙\"之东庙。每旬九、十有庙会。隆福寺庙会的规模居京城庙会之首位。最具特色的是隆福寺小吃,多种多样,随季变换,至今这里的小吃店还颇有名气,保留着一些传统品种,受到老北京人的欢迎。
解放后政府将各种摊贩集中在庙前的大棚内,固定摊位,独自经营。名曰\"东四人民市场\",后改为国营百货商场。80年代又把前面只有一层的营业大棚拆掉,换了一座高八层的商业大厦,改名为\"隆福大厦\",原隆福寺庙的建筑已荡然无存。
厂甸
厂甸位于北京和平门外琉璃厂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有庙会,是老北京春节期间游人最多,最热闹的地方,当时很少有人不去逛趟厂甸的。明嘉靖间为了皇宫和皇族的安全,把原在东华门、灯市口一带的灯市部分移到琉璃厂附近。上元节时这时搭棚悬灯,热闹非凡。宣武门外是各省会馆集中之地,各省考生常居于此,暇时多愿到琉璃厂逛逛,对促进琉璃厂书肆和文物、南纸店铺的发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厂甸庙会是由看灯逐渐形成庙会的,从乾隆年间就规模相当可观了。庙会上几乎无所不有、无所不包,各色货物五花八门,逛庙会的人是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的人都有。无论男女老少到厂甸都能各有所获。今天的厂甸庙会是北京城内唯一的开放式庙会,琉璃厂也被恢复成为名符其实的文化街。
白云观
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复兴门外白云路之东。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九日有庙会。以宗教活动为主。白云观是北京最大的道观,号称\"全真第一丛林\"。白云观正月开庙的主要活动有山门\"摸石猴\",窝风桥上\"打金钱眼\",元辰殿十二生肖二十四孝图前\"寻找命星\"等等。
龙潭湖庙会
北京春节龙潭庙会是融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物资交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盛会。自1984年开始举办以来,已历经三十一个春秋,成为北京市春节期间一项传统性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在国内有广泛的影响,在国际上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盛会、交流的平台、人民的节日,进一步展示北京发展活力,彰显现代化都市文化休闲区的独特魅力。
莲花池庙会
莲花池庙会是集商贸、旅游、信仰、娱乐、民间文化艺术于一体盛大的传统民俗活动。是丰台区委、区政府每年举办的大型全区性文化活动,是丰台区委、区政府精心打造的文化品牌,也是丰台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在春节期间向全区人民拜年的一个平台,并通过庙会展示丰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浓厚氛围和欢乐景象。
折叠
江阴集场
江阴的庙会(江阴集场),大多数是因为庙会兴起的。据说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古时候的寺庙因为要增加人气,借此提升寺庙的声望,选定一个时日,杜撰一个名目。每逢这个节日,就会有全国各地蜂拥而来的信徒们赶来庆祝,有许多老百姓也来凑热闹,商贩们就抓住商机,这样就无形中由庙会形成了集场!
过了元宵节,江阴各地就陆续开始集场了!从农历二月初八到八月二十八,江阴大大小小有40多个集场(庙会) 。
折叠
陕西庙会
陕西省各地庙会很多,仅周至一县就有782个村办过庙会。其中中型古会(历史悠久的庙会也叫\"古会\")、庙会有100多个,有万人以上赶会的大型庙会29个。全省著名的庙会,有华阴县\"西岳庙会\"、临潼县骊山庙会、西安市八仙庵庙会、周至县楼观台庙会、武功县旧城教稼台\"河滩会\"、白水县仓颉庙庙会、蒲城县尧山庙会、陇县龙门洞庙会、耀县药王山庙会、汉中市天台山庙会、勉县庙会、留坝县张良庙庙会等等。
折叠
合肥城隍庙
庐州府城隍庙始建于北宋皇佑三年(1051),重修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位于合肥市淮河路与安庆路之间。
每年春节合肥市庐州府城隍庙都会举办庙会,每日会表演\"乡音乡韵\"庐剧专场 、\"黄梅飘香\"黄梅专场、 \"好戏连台\"戏曲专场、\"丝琴管竹\"音乐专场、\"南腔北调\"综合专场等演出,亦有\"万条谜语大竞猜\"。城隍庙庙会是合肥人民在春节期间的好去处。
折叠
白云山庙会
白云山庙,在佳县城南5公里的白云山上,创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05),是陕北最壮丽的古建筑群。历代每逢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八日,举行庙会。在此期间,蒙、汉人民来此朝山贸易者络绎不绝,盛极一时。建国后,白云山庙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每逢会期,来自陕西、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的成千上万游客云集于此,一边朝山观景,一边交流物资。1984年,佳县人民政府将古会改为物资交流大会。大坟滩庙会。会址在榆林城东北50公里处的金鸡滩乡大坟滩村。这里无庙,只有一座金刚宝座式砖塔,内葬成吉思汗的后裔小彻辰萨囊台吉。此人是清朝乾隆年问内蒙古鄂尔多斯右翼前旗(今乌审旗)蒙古部落的一个王子。他著的《蒙古源流》一书,有蒙、满、汉三种版本,与《元朝秘史》、《蒙古黄金史》并称为有关蒙古民族的三大历史著作。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在此举行庙会。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日子与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的庙会日期相同。每年庙会期间,乌审旗的蒙族同胞骑马而来,拜扫墓塔,并举行赛马大会。来自榆林、神木和内蒙古的商贩,纷纷携带各种各样的货物,来此摆摊销售。这一庙会,是蒙、汉两族人民同游同乐的盛会,也是两族之间的物资交流大会。
折叠
卷阿周公庙会
卷阿,在岐山县城北7公里处,庙为纪念西周政治家周公姬旦而建。自北宋以来,每年农历三月十二日至二十二日,西自甘肃,南到四川,东自河南的游客商贾,便如潮水般涌向周公庙。庙内从早到晚鞭炮声不绝,香烟弥漫。他们或进香祈求孕育,或观光游览,或收集古玩,或易物献艺。地方杂货、日用土产品比比皆是,泥玩具随处可见。灵山会。灵山,在风翔县城西。山上的净慧寺卧佛殿,有释迦牟尼佛涅盘像。灵山会相传始于唐代。每年从农历四月初一日起,凤翔、千阳、陇县、兴平、武功的善男信女赴净慧寺拜佛者,数日不散。这五县的商贩输送山货、土产、民问工艺品及农具、日用品参与交易。建国后,灵山会时停时盛。十年内乱中,寺院尽毁。风翔及千阳、陇县等地乡民又募捐修庙数座,其会又盛,日聚数万人。
折叠
沈阳皇寺庙会
沈阳实胜寺又名皇寺,位于和平区皇寺路206号。创建于1636年(清崇德元年),是沈阳市一座规模较大,历史较早的喇嘛庙。
寺院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7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原有建筑,最南东西大道上有一对飞檐斗拱的木牌楼。正南是三楹黄绿琉璃瓦顶山门。门内两侧东为钟楼,西为鼓楼,中有天王殿,后有大殿。在天王殿和大殿之间,东西都有配殿。在天王殿后两侧各有一座碑亭,内立满、汉、蒙、回四体文字碑。
皇太极征服蒙古,所得这尊金佛最为重要,可惜于1946年金佛被盗,至今下落不明。解放后,1952年国家拨款对该寺的主要建筑进行了维修,1962年1月、1963年9月沈阳市、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先后公布为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寺庙归佛教协会管理。1985年以来市政府拨款,对山门、大殿和玛哈噶拉楼进行修复。
折叠
浚县庙会
历史最早可以溯源到大伾山石佛雕刻的后赵时期,距今有1600多年历史。浚县庙会始于每年的正月初一,结束于二月初二,庙会规模大 ,至今保持着明清特色,每年吸引300万游客,高峰期每天客流量50万人,被称为\"华北第一古庙会\"。2004年,浚县正月古庙会被文化部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试点项目\";工艺品泥咕咕和民间社火表演两个项目也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2009年起,鹤壁市以弘扬春节文化为主线,以浚县正月古庙会为依托,相继举办了五届中国(鹤壁)民俗文化节,吸引了大批省内外游客 。
折叠
编辑本段
民俗现状
折叠
内地
在中国大陆,庙会主要在春节期间举行,主要内容是大量的各色小吃,各种小商品和游乐项目。庙会在中国北方保留的较为完好,在南方则在1949年后逐渐消逝,似乎仅南昌、苏州、武汉、成都等地尚存。以北京为例,庙会中典型的小吃、商品以及娱乐主要有糖葫芦、爆肚、风车、兔爷、套圈和射击等。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吃也都融入庙会。如羊肉串和牛丸等小吃也十分受欢迎。表演则为旱船、秧歌、舞龙舞狮。部分庙会还有与其相关的表演,如北京地坛庙会上会有皇帝祭地的演出,北京大观园庙会会有元春省亲的表演。每逢春节,游园人数极多,乃至一天有数十万人。至于庙会形式上改不改革、上不上新项目,主办者似乎并不特别在意。当然,也有一些庙会着手进行改革与创新,多以展示各民族风情为主。
折叠
台湾
台湾的庙会非常之盛,大小庙宇逢神明诞辰、成道日,一年到头都有不同规模的绕境、进香、刈香等祈福活动。庙会绕境的区域,往往呈现该庙宇的祭祀圈或信仰圈,而分灵庙回祖庙或庄庙前往人群庙进香,则代表不同庙宇的互动关系。
在庙会活动中、除各庙宇神轿外,会有仪仗、艺阁、阵头,常绵延数公里之长。各艺阁、阵头除职业表演团体外,仍有相当数量由各地方民众组织而成。亦有各阵头资深艺师前往国中、国小、大学或社区传授宋江阵、十二婆姐、牛犁阵、官将首、八家将等传统民俗阵头。
在台湾南部盛行王爷信仰,庙会常结合王船醮仪举行,如著名的南瀛五大香、东港王船祭,南鲲鯓代天府逢王爷诞辰则有连月的进香热潮。台湾中部则以大甲妈祖绕境进香活动最为著名,北部则以艋舺青山王诞辰、霞海城隍庙庙会最为著名。
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和华人社区在春节期间均有大型活动,以文艺游行为主,庙市为辅。文艺表演主要为锣鼓腰鼓、张灯结彩、舞龙舞狮、古装游行等。由于远离故土,春节这一古老而鼎盛的节日能带来归依感,唐人街庙会上的节日气氛相比大中华显得更为浓烈。
折叠
马新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在春节期间有新春花市和灯会。
折叠
欧洲
法国巴黎市13区、3区及4区和19区等唐人街均有由华团组织的文艺游行。表演包含锣鼓腰鼓、舞龙舞狮队、秧歌旱船、跑驴龙舟等。英国的伦敦、爱丁堡和曼城等地亦有春节庙会,其中以伦敦规模最为庞大。举办地从最初的唐人街扩大到娱乐中心莱斯特广场,2002年起更是进入大型活动中心特拉法加广场举办。2008年参与人数约30万,涵盖艺术表演及群众演出、特色工艺品小商品、各种小吃等。
折叠
美洲
每逢新春,美国纽约的三大华人区(包括曼哈顿中国城、皇后区法拉盛和布鲁克林区第八大道)都会举行活动,但主要为花车游行。其中法拉盛的韩裔因同贺春节亦会加入到活动中来。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和洛杉矶除游行以外有庙会街市,出售小吃和其他小工艺品。拉美墨西哥城和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在节日期间也有庙会。
折叠
大洋洲
在澳大利亚这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都可以尽情庆祝自己的节日,中国的春节也是必不可少的。悉尼、堪培拉、昆士兰以及达尔文等城市都建有大规模的面积唐人街。每逢春节,这些地区将举行大型的庙会,其中包括表演京剧民歌、舞龙舞狮、民俗小吃、燃放爆竹和龙舟赛等,欢庆新年的到来。深受亚洲文化影响的达尔文则确实存在着中国寺庙,华人在新年到来之时会去那里祈福许愿。春节时期,在南半球实际是夏季,所以别有一番情致。
折叠
南非
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有春节庙会。1990年代之前的华人在很大程度上已接纳了当地习俗,对华人传统的春节不怎么重视。而庆祝活动,则是由于南非华侨的不断增多和影响增大才变得愈发热闹。
折叠
泰
在泰国曼谷,有由华社举行的隆重盛大的闹新春活动。各种节庆物品沿街兜售,各族人民蜂拥而来。泰国国家电视台甚至进行电视直播,连泰国的王室也会出席这一庆祝活动。诗琳通公主殿下曾前往唐人街恭贺新年。
折叠
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也有庙会这一节日活动。在其庙会的发展历程中融入朝鲜自身的文化,成为较为与众不同的朝鲜庙会。韩国人在春节时主要是拜年送礼,没有庙会。但其他节日会有庙会,韩国人称之为乱场,比如端午节和上元节。
折叠
日本
日本原来也是同中国一样庆祝农历春节并举办庙会。日本明治维新五年后的1873年弃用农历,改用格里历,元日随之改为格里历1月1日。虽然如此,除了日期的改变外,日本仍然依照传统方式庆祝传统节日。节日的庆祝活动称之为\"祭\"。每逢节日,均有各种庙会。但日本的庙会相对于中国的传统庙会在形式上略有不同。较大的庙会有京都三大祭(葵祭、只园祭、时代祭)。因最初均为神道教节日,所以举办地都在神社。三大祭较为隆重,规模庞大。人们着旧时装束,有巡游、骑马、舞蹈等表演。
折叠
越南
越南各地街头、公园和公共娱乐场所,在新春期间都会举行各种文娱活动,演出越南传统戏剧、歌舞、杂技、武术、摔跤等,还有荡秋千、下人棋、斗鸡、斗鸟等民间活动。
折叠
编辑本段
庙会小吃
庙会上的小吃其实多半是北京日常街头巷尾叫卖的吃食,具有北京地方特色,适合北京人的口味,形成固定套子。从晚清到解放初期基本上没什么变更。现将其主要品种介绍如下:
折叠
豆汁
有人说,豆汁是老旗人的吃食,其实喜欢喝豆汁的并不局限于民族,也不拘贫富。旧时,有穿戴体统者,如果坐在摊上吃灌肠或羊霜肠,就会被人耻笑,但在摊上喝豆汁则不足为耻。
卖豆汁的照例是从粉房将生豆汁趸来,挑到庙上,就地熬熟。前边设个长条案,上摆四个大玻璃罩子,一个放辣咸菜;一个放萝卜干;一个放芝麻酱烧饼、\"马蹄\"(此系另一种形式的烧饼,状如马蹄,故名。有椒盐马蹄、两层皮的水马蹄之分);一个放\"小焦圈\"的油炸果。案上铺着雪白桌布,挂着蓝布围子,上面扎有用白布剪成的图案,标出\"×记豆汁\"字样。夏天还要支上布棚,以遮烈日。经营者通常为一、二人,不停地向游人喊道:\"请吧,您哪!热烧饼、热果子,里边有座儿哪!\"
折叠
扒糕凉粉
扒糕是用荞麦面和榆皮面做成的小圆坨,如烧饼大,蒸熟后,夏天放在冰上镇着;冬天则放在炉铛上,加油炒热,谓之热炒扒糕。夏天卖扒糕的多是与凉粉一起卖,有粉块、粉皮、还有小拨鱼儿。都浸在盛有冷水的大木盆里(该盆系扁圆形,直径二尺,深不足半尺)。与卖灌肠、豆汁的一样,搭棚设座。案上摆着佐料罐:用花椒油过的酱油、芝麻酱、醋、蒜汁、芥末、辣椒油、胡萝卜丝等。等到有顾客来吃时,才临时着上这些调料。经营者仅一、二人,不停地吆唤:\"筋道的扒糕,酸辣的凉粉啦,请吧您哪!\"
折叠
灌肠
灌肠本应是用猪大肠灌上碎肉和淀粉,蒸熟后削片在铛上用大油煎烙。如后门桥华安居、福兴居所卖,质量甚精。但庙会上所卖的灌肠却只用淀粉点上红,作成肠形(即粉坨子)削成小块在铛上用极次的汤油半煎半烙,使其外焦里嫩,然后浇上蒜汁盐水,用竹签扎着吃。
折叠
羊霜肠
羊肠子灌上血,肠子上的油白似秋霜,故名霜肠。过去,羊肉床子里只卖生的,讲究的,里边还灌了羊脑儿、脊髓。小贩趸来后,进行加工,炖熟后,状如小小的红哑铃,煞是好看。吃时,加上芝麻酱、酱油、醋、香菜。庙会上,小贩多是用一辆独轮小车,上边按炉坐锅,锅旁摆调料罐、碗筷。顾客吃的时候可席地而坐,或蹲或站。
折叠
茶汤油茶
茶汤是炒熟的糜子面,放上红糖,用滚开的水一冲即成。油茶是用牛油或素油将面粉炒熟,放上糖,用滚开的水一冲。茶汤和油茶都有所谓\"八宝\"之说。其实就是加上山楂条、青红丝、葡萄干、核桃瓤、瓜子仁等一些果料,使之香甜可口,别有风味。经营此业的多兼营\"藕粉\"。
经营此业者,通常是设一把紫铜的大茶汤壶,保证随时有开水可用。
折叠
豆面糕
又名\"驴打滚儿\",早年从乡下传进城里。是粘糕的一种。其做法是将黄粘米面蒸熟后,摊开□平,撒上熟豆面和红糖,然后卷起来一切,状如螺丝转儿。还有的用豆沙或红糖包成像鸡蛋大小的团子,滚上炒豆面。放在小碟里,有的还浇上\"糖稀\"。吆唤道:\"豆面糕来,要糖钱!\"\"滚糖的驴打滚啦\"!在庙会上经营此业的多系回民,只用一辆手推车,车上的铜活擦的锃光瓦亮,引人注目,以招徕生意。
折叠
炒肝
名为炒肝,实际上是烩肥肠加上一点点肝(并没炒),用白汤或口蘑汤勾上芡,略放蒜泥少许。讲究的还要浇上炸花椒油,这样,喝起来可以爽口。庙会上的卖炒肝的棚子多兼营包子、烧饼。
折叠
炸丸子
这是以豆面加上碎粉条炸出的丸子。其吃法有两种,一种是清汤五香白煮的,还要加上些炸豆腐泡儿,谓之炸丸子炸豆腐。吃的时候放些醋、香菜末和辣椒油。另一种是用煮肉的汤勾上芡,成为卤煮丸子。吃的时候放些蒜泥。因为吃主儿都是劳动人民,故老北京谓此为\"洋车丸子\"。后者,有兼营山东大锅饼的。
折叠
老豆腐
通常是把磨好的豆浆放在锅里,点上适量的石膏,便成了很嫩的老豆腐(有如南豆腐)。然后放上芝麻酱、韭菜花、卤虾酱、辣椒油等调料。
折叠
爱窝窝
这是新正食品爱窝窝是将蒸熟的江米擀成小饼,包上冰糖渣儿、山楂糕、芝麻、青梅、抟成元宵形,裹上糯米粉,使之不粘在一起。一般有白糖、澄沙、枣泥的数种。为区别起见,上边都做了红点记号。庙会上卖爱窝窝的往往也卖元宵、年糕。
折叠
编辑本段
传承创新
广府庙会既有传承也有创新。9日,非遗展区在北京路展出,46个参展项目荟萃一堂,在传统文化中融进了现代元素,大力助推了非遗的保护与商品流通融合。同日,在五仙观广场举办的青年庙会则是在创新中传承,青年在现场进行动漫涂鸦展示,用现代的漫画涂鸦方式来演绎传统文化。
地坛、龙潭和厂甸等庙会推出百场非遗展演;吹糖人、拉洋片、剪纸、毛猴等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现绝活。
地坛庙会除了7档传统民间花会表演和川剧变脸、天桥中幡、摔跤等上百场非遗展演外,庙会还专门在方泽坛北侧的公园核心地带,设置了民俗精品文化广场,20余摊位邀请全国非遗传承人坐镇。其中北京木雕门楼、河北剪纸、天津泥人、山东木板年画,庆阳香包、麦秆画和安阳吉祥鼓等,来自各地的民间艺人们在这里展示祖传绝活。
本届龙潭庙会的重点则突出文化主题,除了传统民间花会表演外,也专门在公园内设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棚,精选剪纸、毛猴、雕漆、糖画、脸谱等2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技艺精湛的代表性传人,一边制作自己的作品,一边与游客交流。
厂甸庙会除了此前开辟的幡鼓齐动十三档以及老北京吆喝等非遗舞台展演,今年还特别增加了北京毛猴、吹糖人、雕漆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展示台。
\"重要的还是给他们讲文化,讲产品的来历,这样才会有人记得住,也才会有回头客,才便于非遗文化传播。\"王忠强为非遗传播支招。
第三届港城民俗文化庙会在人民广场拉开帷幕。在庙会众多精彩活动中,非遗展示和民俗展演成为本届庙会一大亮点。
015年1月28日,沈阳市盛京庙会上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亮相。虎头鞋、捏泥人、糖人、剪纸等民间高手汇聚在这里,吸引了很多市民的眼球,给春节前逛街的消费者增添了一个好去处。
折叠
编辑本段
文化警惕
庙会文化是一种复合形态,具有明显的两重性,常常是民间艺术精萃与封建迷信糟粕交织在一起,鱼龙混杂影响着受众。虽然各级有关部门始终对庙会进行着有针对性地疏导和管理,但是由于我国农民尚有2亿多文盲半文盲,受到文化修养、精神素质和人生观的局限,庙会文化的负面影响仍具有相当大的市场。
庙会为封建迷信活动提供了公开的场所
新中国成立后,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受到严格限制,失去了公开兜售、传播的市场。偶尔沉渣泛起,也只是在街头巷尾偷偷摸摸进行。近些年,为了加速经济发展,开发庙会的经济功能成为一时热点。这样,本来已不复存在的庙宇、道观,又被人为复建、扩建,为迷信的死灰复燃埋下了火种。我们看到,在大多传统庙会中,供奉香火的队伍摩肩接踵,从早一直到晚,有的不惜早起,花费10几个小时,去登山朝拜。祈求祛病消灾,恳望养儿传宗,期许姻缘圆满,企盼升学提拔,希冀经商发财,有的甚至带上几岁的孩童,在幼小的心灵中烙下迷信的印痕。
焚香供佛、顶礼膜拜的心态尽管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现实的,确确实实创造了一种对迷信虔诚、笃信的氛围,从而左右着受众的心理和行为,进而对更多的人施加影响,\"见怪不怪\",最后参与其间。
迷信品畸形生产与消费形成互动
庙会上迷信品和冥品的消耗,产生了一种畸形的需求。这种文化消费直接误导了生产和流通领域,生产的激增反过来又刺激了这种精神消费的攀升。使本来并不富裕的山老边穷少地区的农民增加了经济负担。
焚香上供,敬神祭祖,迷信品和冥品是必不可少的,一些庙会消费数目惊人。南岳衡山每年朝山进香者烧掉的香纸就达1亿多元。在农村消费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这种畸形的消费走势,对生产者和商家带来了极大的诱惑,在庙在的区域,很快出现了颇具规模的迷信品、冥品的生产和营销行业。有些则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厂家,掉转船头转产制造起成龙配套的\"财神\"、\"观音\",并且将销售半径不断延长,从一个地区扩展到全国。从潮州制造的这些\"神灵\",已在全国各地的商埠驻足,继而被请入千家万户。这时,庙会已不仅仅是一个供迷信活动的场所,而是一个传播的中枢与集散地,从一个中心辐射发散到无数个点,无数个点又汇集成无垠的面。结果是更多的消费者、生产者、行销者参与其间,虔诚地敬神信鬼参与封建迷信活动。消费与生产、生产与消费的相互推波助澜,使善男信女们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
折叠
编辑本段
文化历史价值
折叠
庙会文化价值
庙会文化是我国民族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极其复杂、古老而又新鲜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充分反映了农民群众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态势。它世代延续、传承和发展,历久不衰,屡禁不止。随着改革开放和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城乡各地庙会兴起,规模可观,值得研究。
庙会祭祀神仙的种类繁多。根据已经调查到的资料来看:
一是祖先崇拜对象。如三皇、伏羲、女娲等。
二是道教神灵崇拜。玉皇、王母、太上老君、真武大帝、王灵官、天地水三官、火神、文昌、奎星等。
三是佛教神灵崇拜。如来(释迦牟尼),大肚弥勒佛、观音、文殊、普贤、十八罗汉等。
四是英雄崇拜。孙悟空(齐天大圣)、关云长等。
五是祈子庙会。送子娘娘、骊山老母、尧山圣母、石婆等。
六是祈安求富。城隍、妈祖、药王孙思邈、财神等。
庙会文化内涵体现的是原始信仰、民间信仰、宗教信仰,最本质的是祈求生命和健康,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是\"倡孝扬善、祛灾避凶。\"农耕文化从根本上讲是小生产者文化,是落后的、弱势的经济文化。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普通民众将希望寄托在对自然神、图腾、祖先的崇拜上。在\"天人合一\"和\"万物有灵\"的思想观念支配下,出现的有关神灵的崇拜和仪式,构成了原始信仰、民间信仰和宗教信仰。先民们在\"生命与健康\"、\"倡孝扬善、祛灾避凶\"等观念的支配下,善待一切、关爱一切。比如\"中元节\"是道教的倡善日、佛教的倡孝日;\"腊八节\"人们用腊八粥不仅要敬献祖先、神灵、动植物、甚至自家门前的一块石头。中华民族是博爱宽厚、最重情感的一个民族,从庙会节庆文化活动中就能充分体现出来。
折叠
庙会发展演变
庙会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后来也有把神像抬出庙外巡行,谓之迎神赛会。是人们敬祀神灵、愉悦身心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到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庙会和集市交易融为一体,成为人们敬祀神灵、交流感情和贸易往来的综合性社会活动。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了娱乐性活动。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同时,道教也逐渐形成。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于是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庙会活动中,佛与道或分庭抗礼,或相互渗透,使庙会文化更加丰富。
南北朝时期,寺庙与市场已经发生联系,但是这时的寺庙与市场的关系还不密切。
唐宋毕竟是我国历史上最开放的时期,尤其是胡人文化的大量介入,儒释道三教并立,进入全盛时期。庙会活动逐渐由祀神、娱神向娱人发展,增加了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等等。佛道二教大量修建寺庙、道观,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从而促进了庙会活动的繁荣。此时,庙、台、祠、宫、观、庵等宗教建筑十分密集,龙王庙、天爷庙、祖师庙、娘娘庙、火神庙、土地庙、城隍庙、关爷庙、山神庙、河神庙、禹王庙、圣母庙、二郎神庙等数不胜数。这些为日后庙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庙会亦应运而兴,虽然这一时期的庙会不论从其数量还是规模,在全国都已形成蔚为壮观的局面,但就庙会的活动内容来说,仍偏重于祭神赛会,而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相对薄弱。
明清以至于近代是庙会真正定型、完善时期。明代庙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行会\"(\"会馆\"、\"公所\")的大量兴起,使庙会更加秩序化,如山西、陕西两省工商业人士在全国各地所建的\"山、陕会馆\"。
现今,庙会又重新成为百姓一项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动,除了在寺庙进行,也有在公园和广场等开阔的地方举行,主要是进行文化、贸易和娱乐活动,宗教活动已经很少了。全国各地的庙会活动随处可见,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地坛庙会、上海城隍庙庙会、南京蒋王庙会、山东泰山东岳庙会、天津皇会、福建妈祖庙会等。丰富多彩的地方庙会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庙会文化。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