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起名取名

四体不勤下一句是什么歇后语 四体不勤下一句怎么说

发布时间:2024-05-06 09:07:49作者:趾高气扬来源:互联网

四体不勤下一句是什么歇后语 四体不勤下一句怎么说

本文目录一览:

华亭俗语:歇后语(四画)

华亭俗语:歇后语

史征波搜集编著

四 画

不见棺材不落泪——死心眼儿。

不出芽的谷子——坏种。

不识字的人儿看布告哩——一抹黑。

不栽果树还吃桃子哩——坐享其成。

丑小鸭变成天鹅了——高升了。

丑媳妇见婆婆哩——迟早的事

丑八怪戴花哩——糟蹋行情。

丑八怪演花旦哩——全靠粉。

丑婆娘照镜子哩——对不住自己。

长竹竿进城门哩——不会转弯儿。

长虫过河哩——全靠摇摇摆摆。

长虫吃鸣蛋哩——吞吞吐吐。

长虫吃钢筋哩——软中有硬。

长虫吃棒槌哩——直脖儿。

长虫钻进酒瓶里——水深火热。

长虫吞大象哩——好大的肚量。

长颈鹿的脖子丹顶鹤的腿——各有所长。

长篇小说——千言万语。

长尾(yi)巴蝎子——满肚子坏水。

长江水上放船哩——顺势而下。

长江里的波涛——后浪推前浪。

长衫子改成夹袄了——取长补短。

长工的马褂瓜皮帽——老一套。

长工的住房——一无所有。

长胡子老汉吃馓(san)饭哩——粘(ran)眉粘(ran)眼。

从湖南到河南——难(南)上加难(南)。

斗大的字儿一个也不识——大老粗

斗大的字没识上半升——睁眼瞎。

夫妻两个打铁哩——好对手。

夫妻两个吵架哩——习以为常。

夫妻两个种甘蔗哩——甜蜜的事业。

夫妻两个唱小调哩——一唱一和。

夫妻两个赏月哩——平分秋色。

夫妻两个推磨哩——绕圈子。

风吹墙上草哩——一边倒。

风吹杨柳哩——摇摆不定。

风匣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风匣板儿做锅盖哩——受了冷气又受热气。

风匣换了个鼓风机——一个比一个会吹。

凤凰头上戴牡丹哩——美上加美。

凤凰落架了——不如鸡。

火把换成灯笼了——明来明去。

火烧干柴哩——一点就着。

火烧裤裆哩——痛不可言。

火烧眉毛哩——急在眼前。

火盆里的木炭——红的发紫。

火车跑进华亭了——破天荒。

火车跑进华亭了——惊天动地。

井里的蛤蟆——没见过天。

井里头哩——低声下气。

井里的蛤蟆——见识小。

井底的青蛙——目光短浅。

井水不犯河水——各不相干。

见人先作揖哩——礼多人不怪。

见了强盗喊爸哩——认贼作父。

开封府里的包青天——铁面无私。

孔夫子搬家哩——尽是输(书)。

孔夫子的砚台——心太黑。

孔夫子头上泼尿哩——糟践圣人。

孔夫子讲演哩——之乎者也。

孔夫子的弟子——闲(贤)人。

孔夫子出远门哩——三思而后行。

孔夫子的徒弟——四体不勤。

孔雀的尾巴——翘得高。

六月里的荞麦——出来得早。

六月里吃生姜哩——热乎乎的。

六月里的热头爷——火辣辣。

六月里穿皮袄哩——外头热,里头凉。

六月里的云——难以捉摸。

六月里的暴雨——猛一阵子。

六指儿搔痒痒哩——多了一道子。

木偶人跳舞哩——身不由己。

木偶人进棺材哩——死不瞑目。

木偶人脱衣服哩——光架子。

木偶跳得欢——全靠牵线人。

木偶坐轿子哩——不识抬举。

木头脑袋挨刀哩——不记疼。

木头脑壳——不开窍。

木头人儿救火哩——引火烧身。

木匠打铁哩——改行。

木匠吊线哩——正直。

木匠的眼晴——有分寸。

木匠摇墨斗哩——连轴转。

木板上钉钉子哩——个个算数。

毛驴钉马掌哩——小题(蹄)大作。

牛啃门扇哩——吃板。

牛皮做的鼓——不打不响。

牛王爷不管驴的事——分工不同。

牛吃草来狗吃屎——各有各的胃口。

牛吃烂草帽子哩——一肚子的坏圈圈。

牛吃笋子哩——胸有成竹。

牛吃桑叶哩——结不成茧。

牛郎配织女哩——天生的一对儿。

牛郎约见织女哩——后会有期。

牛魔王肚子里的孙猴子——心腹之患。

牛羊入圈鸟进窝——各得其所。

牛角长在驴头上了——死(四)不像。

牛拉碌碡哩——打圆场。

牛蹄窝里的水水——掀不起大浪。

手上长了六个指头子——节外生枝(指,指头)。

手长袖子短——拉扯不上。

手榴弹擦沟子(肛门)哩——大祸临门。

手榴弹上的绳子——导火索。

手心里的道道儿——明文(纹。)

手心里搭戏台哩——捧场。

手心里的面团儿——由你捏。

手心里的老茧子——磨出来的。

手拿算盘串门子哩——找人算帐。

双手举碌碡哩——好大的力气。

水中捞月亮哩——一场空。

水龙头底下洗头哩——首当其冲。

水上的浮萍——没根基。

水上的浮萍——四海为家。

水缸里放屁哩——不(咕)懂(咚)。

水桶掉了底——两头空。

水牛过河哩——崭露头角。

水里的鸡尾——轻浮。

水仙不开花——装蒜。

天王爷和地王爷完婚约哩——远亲。

天上点火把哩——高明。

天上的星星——数不清。

天上打仗哩——空对空。

天上打炸雷哩——想(响)得远

天上的流星——一时光。

天上遭年馑哩——日月难过。

天上的星星——举目皆是。

天上掉馅饼哩——没有wai好事。

天上的浮云——经不起一吹。

天生的歪脖子——难改正。

天生的独臂人儿——一把手。

天空中吹唢呐哩——哪里哪里。

天空中的飞鸟儿——忽上忽下。

天塌下来大家抬——各摊一份儿。

天打五雷轰——迟早的报应。

天黑了迷路——日暮途穷。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奈何不得。

天蓬元帅下凡哩——尽走邪门儿。

天文台上的望远镜——有远见。

天天当吹鼓手哩——尽吃胀气饭。

天下的乌鸦——一般黑。

天际风云——瞬息万变。

天女散花哩——遍地都是。

太岁头上动土哩——胆大包天。

太岁头上动土哩——找错了地方。

太岁头上动土哩——寻死。

太岁头上的土——动不得。

太平洋上的警察——管得宽。

太平洋里洗澡哩——浩浩荡荡

太平洋里的水——无量。

太平洋上遭抢劫哩——翻江倒海。

太极拳的功夫——刚柔相济。

太上老君治病哩——灵丹妙药。

太阳底下插棍子哩——立竿见影。

太阳照到墙洞里——尽钻空子。

太阳晒黄连哩——苦干。

太阳落山了——猫头鹰开了眼界。

太监娶老婆哩——无可奈何。

太监入洞房哩——嘴上高兴,心里难受。

太监呐喊哩——把根留住。

五十个铜钱——半吊子。

五十步笑百步哩——一个样。

五更天出门哩——越走越亮。

五更的星星——稀少。

五更天唱曲子哩——高兴得太早了。

五个指头拿出来看——三长两短。

五个指头子——一把手。

五台山上拜佛里——烧高香。

五花蛇打喷嚏哩——净放毒。

五月的黄瓜——上不了架。

五月里的麦子——一天一个成色。

五金厂里上班哩——斩钉截铁。

五百罗汉战观音哩——兴师动众。

五百年的老槐树——盘根错节。

王八搬家哩——滚的滚来爬的爬。

王八进城哩——初见世面。

王八的儿子——诡song(龟孙)。

王八晒盖哩——好天气。

王八胸口子插鸡毛哩——归(龟)心似箭。

王八吃秤砣哩——铁了心。

王八的脖子——能伸能缩。

王八碰石头哩——硬对硬。

王八敬神哩——摆不上桌子。

王八取算盘哩——别(鳖)打算。

王八观赏风景哩——出头露面。

王八咬人哩——憋极(鳖急)了。

王八吃西瓜哩——连滚带爬。

王母娘娘迷了路——云里雾里。

王母娘娘有喜了——身怀鬼胎。

王母娘娘戴花哩——老不正经。

王小二过年哩——一年不如一年。

王小二打锣哩——穷得咚咚响。

王小二过年哩——单单缺钱。

王麻子照镜子哩——点子多。

王九的哥哥——王八。

王婆子卖瓜哩——自卖自夸。

王婆骂街哩——出了名。

王麻子的剪刀——货真价实。

王宝钏住窑洞哩——无妨(房)。

王熙凤主事哩——两面三刀。

王大娘的花鞋——借来的货。

王大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王瞎子看告示哩——装模作样。

无头苍蝇——瞎撞。

乌龟支桌子哩——壳子硬。

乌龟吃王八哩——六亲不认。

乌龟碰上大师傅了——丢盔卸甲。

乌龟哭王八哩——憋(鳖)死了。

乌龟照镜子哩——满脸的鳖势。

乌龟打架哩——看谁壳子硬。

乌龟爬进铁匠铺——不挨捶(锤)才怪。

乌龟爱王八——气味相投。

乌鸦排着队子飞——一溜儿的黑货。

乌鸦落在房脊上——开口是祸。

乌鸦插上公鸡尾巴——想装凤凰。

乌鸦拴在鳖腿上——谁也逃不脱。

乌鸦头上戴孝帽子哩——白头到老。

乌鸦吃墨汁哩——硬充黑秀才。

乌鸦开旅舍哩——黑店。

乌鸦落在猪身上——黑上加黑。

乌鸦落在雪堆上——黑白分明。

乌江岸上捉霸王哩——四面楚歌。

文盲贴对子哩——上下不分。

心字头上一把刀——“忍”吧。

心中塞羊毛哩——一团糟。

牙和舌头打架哩——伤不了和气。

牙缝插了一朵花——嘴上漂亮。

牙膏的脾气——不挤不出来。

月娃子放屁哩——通了。

月娃子放屁哩——好兆头。

月娃子拉屎哩——货不多。

月娃子吃锅盔哩——无法下手。

月娃子害眼哩——瞎(ha)实了。

月娃子害眼哩——胎儿里病。

月娃子捉长虫哩——不知道害怕。

月婆子放屁哩——虚透了。

中山狼钻出书袋子——凶相毕露。

中秋的月亮——正大光明。

中秋月下赏花哩——花好月圆。

《华亭俗语》于2008年内部出版,2009年被平凉市政府批准列为平凉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史征波搜集整理编著时,收录了《华亭县志》、华亭县文化馆“三集成”中的相关内容,在此向相关搜集整理人员表示敬意并感谢!著作权所有,侵权必究)

人们常说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意思是骂人还是夸人呢?

引言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这样一句话: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大多数用在讽刺别人的时候,一般常用于说别人好吃懒做,读书少,不知变通的时候说。那这句话中说的四体和五谷究竟是什么呢?

来源

这句话最早出自《论语》,其中有一句: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大概意思就是,在2400多年前的一天,孔子带着学生出门远游,但是有一个学生子路掉队迷路了,在路上遇见一个农夫,就问:请问你见我们孔夫子了吗?

农夫笑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是孔子?后来子路把这件事说给孔子听,孔子十分震惊,还专门去拜访了这个农夫。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人不勤奋,就不可能认识五谷杂粮。其实是一个贬义词。

宋代的朱熹曾经在著作中反映,农夫的这句话可能是在指责子路,说子路手脚不勤快,自然是五谷不分。但是现代学者认为,这句话应该是农夫在说自己,意思就是:我每天忙着播种五谷,没有时间见他人,你老师是谁呢?那么这句话中的五谷说的是哪五谷呢?

“四体不勤”何意?

在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多都是下地耕田。所以,在古代出现了大量关于农田的民谚和诗句。比如《农夫》中:运锄耕劚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意思就是每天披星戴月去田间劳动,等到秋收时候全家都非常高兴。

比如《悯农》中: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还有《观刈麦》中: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还有《归园田居》中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都反映了古代人们靠着一双手一双腿辛勤劳作的场景。

在近代,有诗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也是赞颂了古代人们的辛勤。所以“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在古人看来,只有勤劳,才能有好收成,这“四体”就是用双手双脚来表示勤劳的意思。

“五谷不分”何意?

五谷之说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在古代,有五谷之说,也有六谷之说,还有九谷之说。其中五谷指的是:黍、稷、麦、菽、稻。

在人们还没有进入农业时代的时候,人们对农作物的认识也只有野生植物。《战国策》中记载: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由此可见,在五年前年,我国人们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在我国出土的一些遗址中,也发现了稻粒,这充分说明在古代种植水稻已经相当广泛,这水稻便是“五谷”之一。

南方种植水稻,北方种植麦子,在一些考古遗址中,同样发现了小麦的麦粒,所以和水稻相同,四五千年之前。我国人们就已经开始种植小麦。

黍在我国的皇帝时期就已经有不同的品种,比如黄黍,黑黍等等。在山西万泉县的一处旧石器遗址中,发现有烧焦的黍穗子,这说明在远古时代就有了黍,黍当属“五谷”之首。

稷同栗,便是谷子。在我国,谷子和狗尾草非常相似,但是并不是草而是一种可食用的农作物。在西安的一处旧石器遗址中,发现了装有谷子的糖罐,所以谷子也属于“五谷”之一。

而菽指的就是豆子。在我国古代,豆子出现也较早,《诗经》中就有:采菽采菽,筐之莒之。这说明在古代豆子也是人们常食用的五谷之一。而外国的大豆基本都是我国传出。三国时期曹植曾作诗就提到豆子: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所以最早的“五谷”应该是这五种。后来在《周礼注》中出现了“九谷”:稷、秫、黍、稻、麻、大小豆、大小麦。实际上在古代,“九谷”的分类层出不穷,很多史书中记载的分类也有很多。

现在的“五谷”

现在我们通俗理解的“五谷”已经成了农作物的统称。除了古代的五谷,现在的人们在五谷的基础上,也把很多 农作物归于重要的农作物之中。其中有玉米和红薯等。明代的《颖州志》中最早记录了玉米的种植。可见在1500多年前,我国已有玉米种植。

而关于红薯的记载也是在明朝,相传在万历22年,福建遭遇大饥荒,为了度过饥荒日,当地官员在菲律宾引进了红薯的种植技术,人们纷纷栽种才度过了饥荒。

现在,人们把五谷分为:天谷、地谷、悬谷、风谷、水谷。实际上是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状态和传播途径分类。比如“天谷”指的是高粱谷子等,“地谷”指的就是花生红薯等,“悬谷”指的是瓜和豆等藤枝农作物,“水谷”指的是在水中生长的农作物,比如藕等,而“风谷”指的便是通过风传粉的农作物,比如玉米等。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现代用法

在古代,这句话实际上并不被人认可,一般用这句说别人,是说不懂农田的人是一个蠢材,目光狭隘。但是在古代农业社会,很多商人并不懂农业,但是他们并不是愚蠢。所以在古代职业分布广泛,所谓术业有专攻,这句话含有极大的偏见。

在现代,这句话已经没有特指之意,泛指的就是人好吃懒做,孤陋寡闻的意思,之所以孤陋寡闻是因为不勤奋,读书少,眼界不宽。其对应的褒义词诸多,当别人夸你“腹有诗书气自华”或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时候,其意思反过来就是此意了。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的人,以免身在社会被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人们常说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意思是骂人还是夸人呢?

引言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这样一句话: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大多数用在讽刺别人的时候,一般常用于说别人好吃懒做,读书少,不知变通的时候说。那这句话中说的四体和五谷究竟是什么呢?

来源

这句话最早出自《论语》,其中有一句: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大概意思就是,在2400多年前的一天,孔子带着学生出门远游,但是有一个学生子路掉队迷路了,在路上遇见一个农夫,就问:请问你见我们孔夫子了吗?

农夫笑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是孔子?后来子路把这件事说给孔子听,孔子十分震惊,还专门去拜访了这个农夫。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人不勤奋,就不可能认识五谷杂粮。其实是一个贬义词。

宋代的朱熹曾经在著作中反映,农夫的这句话可能是在指责子路,说子路手脚不勤快,自然是五谷不分。但是现代学者认为,这句话应该是农夫在说自己,意思就是:我每天忙着播种五谷,没有时间见他人,你老师是谁呢?那么这句话中的五谷说的是哪五谷呢?

“四体不勤”何意?

在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多都是下地耕田。所以,在古代出现了大量关于农田的民谚和诗句。比如《农夫》中:运锄耕劚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意思就是每天披星戴月去田间劳动,等到秋收时候全家都非常高兴。

比如《悯农》中: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还有《观刈麦》中: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还有《归园田居》中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都反映了古代人们靠着一双手一双腿辛勤劳作的场景。

在近代,有诗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也是赞颂了古代人们的辛勤。所以“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在古人看来,只有勤劳,才能有好收成,这“四体”就是用双手双脚来表示勤劳的意思。

“五谷不分”何意?

五谷之说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在古代,有五谷之说,也有六谷之说,还有九谷之说。其中五谷指的是:黍、稷、麦、菽、稻。

在人们还没有进入农业时代的时候,人们对农作物的认识也只有野生植物。《战国策》中记载: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由此可见,在五年前年,我国人们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在我国出土的一些遗址中,也发现了稻粒,这充分说明在古代种植水稻已经相当广泛,这水稻便是“五谷”之一。

南方种植水稻,北方种植麦子,在一些考古遗址中,同样发现了小麦的麦粒,所以和水稻相同,四五千年之前。我国人们就已经开始种植小麦。

黍在我国的皇帝时期就已经有不同的品种,比如黄黍,黑黍等等。在山西万泉县的一处旧石器遗址中,发现有烧焦的黍穗子,这说明在远古时代就有了黍,黍当属“五谷”之首。

稷同栗,便是谷子。在我国,谷子和狗尾草非常相似,但是并不是草而是一种可食用的农作物。在西安的一处旧石器遗址中,发现了装有谷子的糖罐,所以谷子也属于“五谷”之一。

而菽指的就是豆子。在我国古代,豆子出现也较早,《诗经》中就有:采菽采菽,筐之莒之。这说明在古代豆子也是人们常食用的五谷之一。而外国的大豆基本都是我国传出。三国时期曹植曾作诗就提到豆子: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所以最早的“五谷”应该是这五种。后来在《周礼注》中出现了“九谷”:稷、秫、黍、稻、麻、大小豆、大小麦。实际上在古代,“九谷”的分类层出不穷,很多史书中记载的分类也有很多。

现在的“五谷”

现在我们通俗理解的“五谷”已经成了农作物的统称。除了古代的五谷,现在的人们在五谷的基础上,也把很多 农作物归于重要的农作物之中。其中有玉米和红薯等。明代的《颖州志》中最早记录了玉米的种植。可见在1500多年前,我国已有玉米种植。

而关于红薯的记载也是在明朝,相传在万历22年,福建遭遇大饥荒,为了度过饥荒日,当地官员在菲律宾引进了红薯的种植技术,人们纷纷栽种才度过了饥荒。

现在,人们把五谷分为:天谷、地谷、悬谷、风谷、水谷。实际上是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状态和传播途径分类。比如“天谷”指的是高粱谷子等,“地谷”指的就是花生红薯等,“悬谷”指的是瓜和豆等藤枝农作物,“水谷”指的是在水中生长的农作物,比如藕等,而“风谷”指的便是通过风传粉的农作物,比如玉米等。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现代用法

在古代,这句话实际上并不被人认可,一般用这句说别人,是说不懂农田的人是一个蠢材,目光狭隘。但是在古代农业社会,很多商人并不懂农业,但是他们并不是愚蠢。所以在古代职业分布广泛,所谓术业有专攻,这句话含有极大的偏见。

在现代,这句话已经没有特指之意,泛指的就是人好吃懒做,孤陋寡闻的意思,之所以孤陋寡闻是因为不勤奋,读书少,眼界不宽。其对应的褒义词诸多,当别人夸你“腹有诗书气自华”或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时候,其意思反过来就是此意了。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的人,以免身在社会被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