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运势测算

符确简介(符确)

发布时间:2024-05-06 18:40:05作者:风里有诗句来源:网友分享

符确简介(符确)

本文目录一览:

符确:海南第一位进士 笔破天荒第一人

古树掩映下的符确纪念堂 三都湳源村(现为三都德义村委会)

01古树掩映下的符确纪念堂

在三都湳源村,一棵400余年树龄的榕树,树高20余米,枝繁叶茂,这里处处透露着青葱古意。榕树就像一位将军,它以见证者的姿态,昂然挺立,守护着湳源村人心中的精神坐标——符确纪念堂。

我默默地站在榕树下,清晨的一缕余辉透过树叶的缝隙斜而下,洒落在符确纪念堂,氤氲出一抹淡黄的光晕。一阵风吹过,恍惚间,我仿佛听到了榕树的低语。树叶随风飘落,一片接着一片,掉落在地。

02 琼之有士始于儋

榕树下,符绍秦爷爷告诉我,现在的三都德义村以前叫湳源村。目前全村有500多户2000多人。符确是符氏家族的一个文化名人,他是海南第一位进士。

符确是何许人?《儋县志》记载,符确:高麻都人,发镇州解,官承议郎,知韶化二州。大观三年己丑,贾安宅榜,宋代进士。

《儋县志》

符确的中进,填补了自隋朝科考以来海南无进士的空白,他破天荒成为海南第一位进士。

符爷爷告诉我们,《儋县志》里的高麻都说的是以前的湳源村。高麻都和曾刘都、薛官都合称“三都”。符确后代主要繁衍于三都湳源村,这一带村庄的人基本上都姓符。从符爷爷家的族谱中,我们可以追溯到符会安等人,年代详细、分支清晰。

03 开琼甲第 笔破天荒第一人

在符爷爷的带领下,我们走进符确纪念堂。在符确纪念堂门前,有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陈海波作的两副对联:

“符家学子开前榜,苏轼先生启后人。”

“湳入黄河流万里,源通渤海汇千川。”

在符确纪念堂内,首先看到的是悬挂着的“开琼甲第”大匾额,并附有“符家进士开琼榜,确祖韶州首品官。”对联。

符确铜像

“学海造英才甲第荣膺光史册,寒窗香翰墨名贤秀发永流芳。”这是符爷爷作的一副对联。

据相关资料记载,符确,博通经史,才识逸群,大观二年(1108年)赴省城参加乡试而中举,为发派镇州(今东方县)之解元(乡试第一名)。翌年,大观三年(1109年)赴京殿试而中进。符确考中进士后,官至承议郎,曾任广东韶州、化州知州。他励精图治,“平居常以天下事自任”,为政清廉,秉公办事,人民拥戴,政绩突出,名声显赫。

在符确纪念堂,我们找到了许多关于符确的文献资料。从这些资料中,我们了解到,符确告老还乡时,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兴办教育。他先是在南源村办学堂,后又在昌化地区的赤坎村(今属东方市四更镇)创建了兴贤坊,供周边各村的子弟上学读书,还用自己辞官的俸银,购置了八亩盐田出租,并将盐田每年的收入投入教育培养人才。

由于他热心宣扬文教,使当时昌化地区文风兴盛,读书之声琅琅,求学蔚然成风。这对海南文化的发展,也有着较大影响。

04 民间传说:春暖燕知归 道明人觉知

据说符确在中进前,有一次,他在家中的油灯下苦读。家人把糯米糕端到符确的桌子前,让他边吃边学。当家人回来取碗时,却发现糯米糕吃完了,糖浆却没有少。再看符确的嘴边,全是黑黑的墨汁,原来他低着头看书,把墨汁当作糖浆吃了。后人评说这个故事,说他吃的是墨水,所以满腹文章。

还有一次,当别人往酒肆里钻、往大街上转的时候,符确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心一意钻研苦读。相传有一天学堂放假,但符确没有回家,仍在读书。苏东坡和黎子云在荷塘边垂钓时,发现一对燕子飞来,便随口说道“春暖燕知归”,黎子云正在想下联,一时没有想出,正好看到符确手拿诗书走过来,便叫符确对下联。符确想了想说“道明人觉晓”。苏东坡听罢,非常满意,说符确是可造之才,将来必将有大出息。

走出符确纪念堂,我们看到一座敬字塔,当地人叫“花纸塔”。符爷爷告诉我们,这座塔是为了让后人爱惜纸墨而建的。

榕树下,一条条长长的胡须,潇洒地排列成行,用自己的美髯告诉后人,它是村中最老的长者。古榕树,在符爷爷心中,它是神圣的。它一直守护这座符确纪念堂。

如今,九百多年过去,然而符确对当代儋州,乃至海南的影响还在继续……

来源:洋浦网视

符确:海南第一位进士 笔破天荒第一人

古树掩映下的符确纪念堂 三都湳源村(现为三都德义村委会)

01古树掩映下的符确纪念堂

在三都湳源村,一棵400余年树龄的榕树,树高20余米,枝繁叶茂,这里处处透露着青葱古意。榕树就像一位将军,它以见证者的姿态,昂然挺立,守护着湳源村人心中的精神坐标——符确纪念堂。

我默默地站在榕树下,清晨的一缕余辉透过树叶的缝隙斜而下,洒落在符确纪念堂,氤氲出一抹淡黄的光晕。一阵风吹过,恍惚间,我仿佛听到了榕树的低语。树叶随风飘落,一片接着一片,掉落在地。

02 琼之有士始于儋

榕树下,符绍秦爷爷告诉我,现在的三都德义村以前叫湳源村。目前全村有500多户2000多人。符确是符氏家族的一个文化名人,他是海南第一位进士。

符确是何许人?《儋县志》记载,符确:高麻都人,发镇州解,官承议郎,知韶化二州。大观三年己丑,贾安宅榜,宋代进士。

《儋县志》

符确的中进,填补了自隋朝科考以来海南无进士的空白,他破天荒成为海南第一位进士。

符爷爷告诉我们,《儋县志》里的高麻都说的是以前的湳源村。高麻都和曾刘都、薛官都合称“三都”。符确后代主要繁衍于三都湳源村,这一带村庄的人基本上都姓符。从符爷爷家的族谱中,我们可以追溯到符会安等人,年代详细、分支清晰。

03 开琼甲第 笔破天荒第一人

在符爷爷的带领下,我们走进符确纪念堂。在符确纪念堂门前,有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陈海波作的两副对联:

“符家学子开前榜,苏轼先生启后人。”

“湳入黄河流万里,源通渤海汇千川。”

在符确纪念堂内,首先看到的是悬挂着的“开琼甲第”大匾额,并附有“符家进士开琼榜,确祖韶州首品官。”对联。

符确铜像

“学海造英才甲第荣膺光史册,寒窗香翰墨名贤秀发永流芳。”这是符爷爷作的一副对联。

据相关资料记载,符确,博通经史,才识逸群,大观二年(1108年)赴省城参加乡试而中举,为发派镇州(今东方县)之解元(乡试第一名)。翌年,大观三年(1109年)赴京殿试而中进。符确考中进士后,官至承议郎,曾任广东韶州、化州知州。他励精图治,“平居常以天下事自任”,为政清廉,秉公办事,人民拥戴,政绩突出,名声显赫。

在符确纪念堂,我们找到了许多关于符确的文献资料。从这些资料中,我们了解到,符确告老还乡时,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兴办教育。他先是在南源村办学堂,后又在昌化地区的赤坎村(今属东方市四更镇)创建了兴贤坊,供周边各村的子弟上学读书,还用自己辞官的俸银,购置了八亩盐田出租,并将盐田每年的收入投入教育培养人才。

由于他热心宣扬文教,使当时昌化地区文风兴盛,读书之声琅琅,求学蔚然成风。这对海南文化的发展,也有着较大影响。

04 民间传说:春暖燕知归 道明人觉知

据说符确在中进前,有一次,他在家中的油灯下苦读。家人把糯米糕端到符确的桌子前,让他边吃边学。当家人回来取碗时,却发现糯米糕吃完了,糖浆却没有少。再看符确的嘴边,全是黑黑的墨汁,原来他低着头看书,把墨汁当作糖浆吃了。后人评说这个故事,说他吃的是墨水,所以满腹文章。

还有一次,当别人往酒肆里钻、往大街上转的时候,符确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心一意钻研苦读。相传有一天学堂放假,但符确没有回家,仍在读书。苏东坡和黎子云在荷塘边垂钓时,发现一对燕子飞来,便随口说道“春暖燕知归”,黎子云正在想下联,一时没有想出,正好看到符确手拿诗书走过来,便叫符确对下联。符确想了想说“道明人觉晓”。苏东坡听罢,非常满意,说符确是可造之才,将来必将有大出息。

走出符确纪念堂,我们看到一座敬字塔,当地人叫“花纸塔”。符爷爷告诉我们,这座塔是为了让后人爱惜纸墨而建的。

榕树下,一条条长长的胡须,潇洒地排列成行,用自己的美髯告诉后人,它是村中最老的长者。古榕树,在符爷爷心中,它是神圣的。它一直守护这座符确纪念堂。

如今,九百多年过去,然而符确对当代儋州,乃至海南的影响还在继续……

来源:洋浦网视

海南党史百名人物(五)丨符确坚

符确坚,原名符敦秀,海南文昌县(今文昌市)人。出生于农民家庭。1925年,符确坚到马来亚(今马来西亚、新加坡一带)济川橡胶厂打工,积极参加工人运动,1927年秋加入中国。1929年回国,在文昌开展党的工作,任文昌县二十一区(今潭牛)区委书记。1931年,符确坚任琼东县苏维埃政府巡视员、琼东县委秘书。1932年底,琼崖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遭受挫折,符确坚遭敌人抓捕,辗转逃亡到香港。1934年,符确坚在厦门找到党组织,恢复组织关系,并由厦门前往中央革命根据地,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财政部文书科科员。10月,跟随中央红军进行长征,任中央军委没收委员会保管科科长。1936年起,符确坚先后任中央财政部文书科科长兼印刷所所长、中央财政部国库局局长兼统收局局长、中央财政部秘书长等职。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符确坚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统计科科长、干部科科长,后方留守处政治处主任,直属总兵站政治委员等职。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江苏盐城重建军部,符确坚先后任第一师第三旅政治部副主任、第一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时期,符确坚先后任苏中军区第二旅副政委、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二旅副政委、山东军区滨海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第10师政治委员。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符确坚任第七兵团第23军政治部副主任。随军参加解放南京、上海、杭州等战役,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符确坚任第23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0年华东军区成立,符确坚任第23军副军长、第31军政委。1955年9月,符确坚调任南京军区后勤部政委,同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0年8月,符确坚任南京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68年,符确坚被扣莫须有的罪名送到东北隔离审查,下放农场劳动。他挺着虚弱的身体与困难做斗争,虽身患肝癌,但仍然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列和著作,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组织安排他住院期间,经常与病友谈心,交流思想,言谈话语中,始终没有因为自己无辜受审而发过一次牢骚,渲泄一次私怨。他对党无比的忠诚。1972年8月24日,符确坚在南京逝世,终年66岁。1978年9月19日,南京军区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并举行悼念仪式。

(转自海南警方官方微信公众号)

符确:海南第一位进士 笔破天荒第一人

古树掩映下的符确纪念堂 三都湳源村(现为三都德义村委会)

01古树掩映下的符确纪念堂

在三都湳源村,一棵400余年树龄的榕树,树高20余米,枝繁叶茂,这里处处透露着青葱古意。榕树就像一位将军,它以见证者的姿态,昂然挺立,守护着湳源村人心中的精神坐标——符确纪念堂。

我默默地站在榕树下,清晨的一缕余辉透过树叶的缝隙斜而下,洒落在符确纪念堂,氤氲出一抹淡黄的光晕。一阵风吹过,恍惚间,我仿佛听到了榕树的低语。树叶随风飘落,一片接着一片,掉落在地。

02 琼之有士始于儋

榕树下,符绍秦爷爷告诉我,现在的三都德义村以前叫湳源村。目前全村有500多户2000多人。符确是符氏家族的一个文化名人,他是海南第一位进士。

符确是何许人?《儋县志》记载,符确:高麻都人,发镇州解,官承议郎,知韶化二州。大观三年己丑,贾安宅榜,宋代进士。

《儋县志》

符确的中进,填补了自隋朝科考以来海南无进士的空白,他破天荒成为海南第一位进士。

符爷爷告诉我们,《儋县志》里的高麻都说的是以前的湳源村。高麻都和曾刘都、薛官都合称“三都”。符确后代主要繁衍于三都湳源村,这一带村庄的人基本上都姓符。从符爷爷家的族谱中,我们可以追溯到符会安等人,年代详细、分支清晰。

03 开琼甲第 笔破天荒第一人

在符爷爷的带领下,我们走进符确纪念堂。在符确纪念堂门前,有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陈海波作的两副对联:

“符家学子开前榜,苏轼先生启后人。”

“湳入黄河流万里,源通渤海汇千川。”

在符确纪念堂内,首先看到的是悬挂着的“开琼甲第”大匾额,并附有“符家进士开琼榜,确祖韶州首品官。”对联。

符确铜像

“学海造英才甲第荣膺光史册,寒窗香翰墨名贤秀发永流芳。”这是符爷爷作的一副对联。

据相关资料记载,符确,博通经史,才识逸群,大观二年(1108年)赴省城参加乡试而中举,为发派镇州(今东方县)之解元(乡试第一名)。翌年,大观三年(1109年)赴京殿试而中进。符确考中进士后,官至承议郎,曾任广东韶州、化州知州。他励精图治,“平居常以天下事自任”,为政清廉,秉公办事,人民拥戴,政绩突出,名声显赫。

在符确纪念堂,我们找到了许多关于符确的文献资料。从这些资料中,我们了解到,符确告老还乡时,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兴办教育。他先是在南源村办学堂,后又在昌化地区的赤坎村(今属东方市四更镇)创建了兴贤坊,供周边各村的子弟上学读书,还用自己辞官的俸银,购置了八亩盐田出租,并将盐田每年的收入投入教育培养人才。

由于他热心宣扬文教,使当时昌化地区文风兴盛,读书之声琅琅,求学蔚然成风。这对海南文化的发展,也有着较大影响。

04 民间传说:春暖燕知归 道明人觉知

据说符确在中进前,有一次,他在家中的油灯下苦读。家人把糯米糕端到符确的桌子前,让他边吃边学。当家人回来取碗时,却发现糯米糕吃完了,糖浆却没有少。再看符确的嘴边,全是黑黑的墨汁,原来他低着头看书,把墨汁当作糖浆吃了。后人评说这个故事,说他吃的是墨水,所以满腹文章。

还有一次,当别人往酒肆里钻、往大街上转的时候,符确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心一意钻研苦读。相传有一天学堂放假,但符确没有回家,仍在读书。苏东坡和黎子云在荷塘边垂钓时,发现一对燕子飞来,便随口说道“春暖燕知归”,黎子云正在想下联,一时没有想出,正好看到符确手拿诗书走过来,便叫符确对下联。符确想了想说“道明人觉晓”。苏东坡听罢,非常满意,说符确是可造之才,将来必将有大出息。

走出符确纪念堂,我们看到一座敬字塔,当地人叫“花纸塔”。符爷爷告诉我们,这座塔是为了让后人爱惜纸墨而建的。

榕树下,一条条长长的胡须,潇洒地排列成行,用自己的美髯告诉后人,它是村中最老的长者。古榕树,在符爷爷心中,它是神圣的。它一直守护这座符确纪念堂。

如今,九百多年过去,然而符确对当代儋州,乃至海南的影响还在继续……

来源:洋浦网视

书法家那颗柔软而仁爱的心……

中国三千年只出了一个苏轼,他自由地出入于儒释道之间,出世和入世之间没有丝毫的冲突,济世安民不影响他参禅悟道,畅游山水也不影响他治国理政,苏东坡的内心把这三者完美安置下来,和谐共生,圆转如意。

儒家之心:仁爱济世

仁者爱人,苏轼一生坎坷而悲壮,被贬三次,一次比一次苦,一次比一次远。但是无论流落何方,他都敢于逆流破浪,为民奔走。

被贬黄州,他发现当地因为贫穷有溺婴的恶俗,就组织成立救婴会,努力救助那些无辜的婴儿。

被贬惠州,他见当地水稻种植方式落后,不但令农人身体痛苦不堪,而且小腿因长期浸泡水下多生“疮烂之疾”。于是他在百姓中推行新式农具“秧马”,不但解决了农人劳苦问题,而且提高了水稻种植效率。

被贬海南,他见当地文教不兴,他便在当地开辟学府,自编讲义,自讲诗书,不遗余力地推行文化教育,培养出了一大批的饱学之士。史书记载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中举人者姜唐佐和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个进士符确,就是苏轼精心培养的得意弟子。

因为有一颗爱人之心,便有一腔济世热情。哪怕颠沛流离,却也不改初衷。再多谗毁,也不能改变苏轼那颗柔软而仁爱的心。

道家之心:道法自然,返璞归真

苏轼的祖父苏序崇信道学,苏轼在年幼时常常随着祖父出入道观,在八岁的时候,苏序便把苏轼送到天庆观,让苏轼和道士张易简学习,苏轼自小熟稔《道德经》,在苏轼幼年时,道家思想便已给他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被贬黄州,苦闷难遣,苏轼在山水中重新领悟道家的意义,他在词 《临江仙·夜归临皋 》中写道:“长恨此身非吾有 , 何时忘却营营 ?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在对现实环境不满的心境下,,他去亲近大自然 ,拥抱大自然,融化在大自然之中。

苏轼拥抱自然,寄情大化的道家思想,让他的心灵摆脱了现实的枷锁,扩大了人生的境界,呈现出一个旷达自适的苏东坡。

道家喜欢讲返璞归真,老子在《道德经》里讲“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永恒的德不离开,复归到婴儿的纯真状态,返璞归真是道家崇尚的至高境界。

苏轼被贬黄州之后,这个大才子常常和混迹在街头巷尾,和农民一起聊天、喝酒,有一天,有人在街上撞到了他,然后那个人骂骂咧咧的就走了。

苏轼说“自喜渐不为人识”,褪去大文豪的外壳,褪去了外界所有的赞誉和褒扬,在这个小小的黄州,苏轼终于不再为名所困,回到他自己,一个真实的自己,一个最朴素,最普通的自己。他对这样的自己感到窃喜。

那个光芒万丈,立于庙堂舞文弄墨的苏轼,充其量只是历史上一个可有可无的才子罢了,但是回到乡野间,褪去所有外界的期许与枷锁的苏轼,才有了穿越千年,历久弥新的力量。

佛家之心:身心皆空,即心即佛

佛家常讲“即心即佛”、“心生则种种生,心灭则种种灭”。

苏轼曾经给王定国的爱妾柔娘写过一首词:“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精通佛理,自然明白只要心灵安顿,无论如何贬谪飘零,也无法让他消极颓然。

在黄州,他在东坡上饶有兴趣地种地,打着拍子教农人唱自己改编的《归去来兮辞》,他到惠州,痴迷当地荔枝的甘甜,赞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正是佛家的“即心即佛”,让苏轼虽然半生飘零,却随遇而安,无往不前。把这糟糕的人生,竟也活得有滋有味。

苏轼临死前,写下这一首诗,

《答径山琳长老》

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

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

他说,生病这个事很简单,死亡的事情也很简单,就是因为有这副臭皮囊,如果没有了这臭皮囊,人就不会生病,所以对待生死一定要看透。就是如果有身在,就有大患在;如果没有身子,他就没有大患,所以生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死亡也是很自然而然的,没什么可怕的。

苏轼还曾写下“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也就是《金刚经》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生死爱欲迷人眼,到头来,两手空空。身是空,心也是空,万法皆空。

一意:超然与旷达

历经黄州惠州儋州的淬炼。苏轼终于把儒释道融为一炉,它们化作人生的养料,成就了苏轼看破后的达观。

这一生,有顺境有逆境,有出世有入世,有真实有虚幻,有济世救民,有山水自然,也有生死之间的了悟。在动荡的人生际遇中,儒释道在苏轼的身上交汇融合。

所以再多贬谪,苏轼也总是天趣洋溢、生机浩荡。无论是什么样的困境,他也总可以超然旷达、圆满自足。

符氏起源—皇帝后裔,官名为姓 文交天下—符斌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追根溯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寻根最简单的途径便是追寻自己的姓氏由来及其渊源。

今年,由世界符氏文化研究会,世界符氏商会,海南符氏宗亲总会牵头发起的全球符氏联谊会\"符氏十九大\"即将在海南举行 ,本文希望更多人了解符氏的起源。

符氏文化源远流长,姓氏演变一波三折。

查阅了无数符氏典籍,族谱,用最通俗的文字表述符氏起源可归纳为——黄帝后裔,官名为姓。

百度是这样表述符氏姓氏由来的的——

\"符姓是中国知名姓氏之一,符(fú)姓源流单纯,出自姬姓,周族始祖后稷的后代,以官名为氏。据《元和姓纂》记载:“鲁倾公孙公雅,为秦符玺令,因为氏琅琊。”又据《姓氏急救篇》上说:“符氏,鲁倾公之孙雅,为秦符令,因氏焉。” 以上文献说明,符氏得姓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51位\"。

……

符氏的起源,有史可考,我们可以从司马迁的《史记》入手追溯到远古黄帝。

根据《史记 卷一》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出生于寿丘,成长与姬水流域,故以姬为姓,黄帝以土得王,土色黄,故称黄帝。从此黄帝子孙皆属姬姓。

黄帝二十世孙伯禽为鲁国的开国君王,其后裔顷公乃鲁国末代君王。公元前250年,鲁国为楚国所灭,顷公逃迁齐国,生男庆。庆生男雅,后避难秦国。雅凭借其祖父顷公和秦孝公的密切关系而被任为秦国符玺令。公雅卒后,其后代皆以符为姓,符氏由此产生。

以上史料可以用两句话归纳:

1,符姓出自姖姓是周祖始祖的后裔,追根溯源是黄帝的后裔。

2,黄帝的二十世孙为鲁国的开国国王,其孙公雅出任秦国符玺令官职,后裔以官名为姓,符氏后人封公雅为得姓始祖。

在距今1600多年以前的南北朝时期,前秦氐族人苻洪改蒲氏为苻氏,从草不从竹。

其孙苻坚登基称帝,淝水一战兵败后,苻氏后人有的因避祸逐渐改为符姓,所以苻氏后人也融为符氏的一支。由此可知,符姓是世界上历史最久的姓氏之一,也是中国知名姓氏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符氏人数140万,其中大陆100多万,海外约30万,百家姓中排名第251位。

研究姓氏本源,离不开涉及其发祥地,习惯上把此发祥地称为“郡望”、或者叫做“堂号”。

符氏因雅公后代世居琅琊郡(位于今山东省青岛市胶南县琅琊乡),故琅琊实为符氏发祥地,后人则以琅琊郡为符氏的总堂号。

符氏既是古老的姓氏,也是名门望族,符氏后裔人才济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曾为《符氏族谱》撰写序文可见一斑。

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符氏家族诞生了一门三后——符氏三皇后。

符氏三皇后的千古传奇更凸现了当时符氏家族的地位。

金融作家符斌先生一副对联道尽了符氏家族的千古风流——

千古家风,掌符玺令于一世

姊妹国母,流芳百世誉万年

国兴家兴国家兴,民旺族旺名族旺

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有更多的符氏子孙,有识之士弘扬先祖文明,弘扬符氏正能量!

金融作家符斌自媒体

《文化金融财富人生》

金融视界,文化驿站

与时俱进,怀揣梦想

分享时代前沿资讯

链接幸福美好未来

我的诗和远方——

投资为生,文化养生

文化金融,财富人生

我相信——

文化让心灵更富裕

投资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