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中,疑古派代表顾吉刚认为大禹是一条虫:
“至于禹从何来?……我以为都是从九鼎上来的。我以为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当时铸鼎象物,奇怪的形状一定很多,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以虫而有足蹂地,大约是蜥蜴之类。”
当时,中国内有军阀割据,外有列强虎视眈眈,“禹为虫”的观点无疑是对中华民族自信心的重大打击,因而引起谴责之声竟一浪高过一浪,既说他亵渎中华民族起源,也“非圣无法”,以至他编写的《中学用——本国史教科书》被禁用。1935年,鲁迅在小说《理水》中,塑造了一位坚韧不拔、埋头苦干、公而忘私的民族脊梁大禹形象,同时还塑造了一批躲在文化山上的空谈文人,其代表就是嘴边总挂着“禹是一条虫”观点的“鸟头先生”,鲁迅显然是在映射现实的局势,也是讽刺顾吉刚。
平心而论,顾吉刚(见下图)的诸多观点固然让人读之不快,但他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只是从学术角度推测“大禹是一条虫”,而且后来又修正了观点,逐渐放弃了“禹为动物,出于九鼎”的观点,提出“禹是南方民族神话中的人物”的假说。但可惜的是,世人并不关注顾吉刚的推理过程,以及后来的修正观点,而是将“大禹是一条虫”与顾吉刚捆绑了起来,直至今天。
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挺身而出,已经进一步推翻“大禹是条虫”的观点,但又出现一个新问题,既然大禹是历史人物,那么为何取名为大禹?
01迄今为止,在甲骨文中还没有找到“禹”字,最早的禹字始见于西周金文。
金文中的禹字(图1或图A),头、足、尾分明,象形的意味非常浓厚,让人一见了然,就是某种爬虫之形。随着时代的发展,禹字逐渐线条化,至汉朝时象形意味几乎完全消失,从字形上几乎看不出爬虫之形。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禹,虫也,从厹,象形。”所谓厹(róu),《说文》中解释为“兽足蹂地也。”甲骨文中,虫是蛇形,即虺(huǐ),是一种毒蛇,后为“虫”的简体。
可见,单纯从文字上看,禹就是一条虫。
由于大禹之父鲧,本义为鱼,加上先秦文献中对大禹的认知是先为神、后为人的过程,因此顾吉刚推断出大禹本是一条虫,先秦古人逐渐将它人格化,进而大禹慢慢就成了一个历史名人。
《商颂.长发》记载“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意思是遥想那洪荒时代洪水茫茫,大禹治水施政于天下四方,这里的大禹是神仙一般的存在,究竟是不是人不好说。直至鲁僖公时,大禹才拥有普通人格,《鲁颂·閟宫》中赞扬大禹辨五谷,懂得根据节令播种各种农作物。史书中的大禹,逐渐从神向人转化。
真理越辩越明,顾吉刚起初有此推断不足为奇,随着诸多学者参与讨论大禹话题,以及地下文物的不断挺身而出,基本可以确定大禹是一个历史人物。
0220世纪20年代,根据当时已经出土的文献秦公簋和叔夷钟铭文,王国维指出“春秋之世,东西二大国无不信禹为古之帝王,且先汤而有天下也。”
2002年,文物专家偶然在海外发现西周青铜器遂公盨(见上图),距今大约有2900多年,即西周初期铸造,是中国古代西周中期遂国的某一代国君“遂公”所铸的青铜礼器。遂公盨上铸有铭文98字,记载了大禹治水,让万民能够重新定居于平原之德政,由于有功于民众,大禹得以成为民众之王、民众之“父母”。
遂公盨部分铭文: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享)民,成父母。
遂公盨的发现,将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提早了六七百年,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也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夏为夏、商、周“三代”之首的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深入人心。
艺术源于生活,神话源于生活,无论多么夸张的记载,往往都有真实的历史原型,更何况2900多年前周朝灭商之后统治地位已经逐渐稳固,也没有必要完全虚构一位历史人物。因此,通过各种文献记载可以基本确定,大禹是一位上古时期的历史人物或一群历史人物的代表,而不是一条虫。
然而,纵观中国上古名人,燧人、伏羲、黄帝、帝尧、帝舜、帝喾、伯益等,鲜有以动物为名的,而禹字本义即为虫类生物,那么治水的这位英雄为何会取名为大禹?
03从夏初到周初,中间相隔1000余年,因此后人对大禹必然存在诸多的想象、虚构与神话,但仅仅因为一些想象与神话的记载,就否定大禹的存在无疑不够严谨。治水的这位英雄是不是叫大禹,如今很难百分百确定,但如果他就叫大禹,那么人们顶礼膜拜的这位治水英雄,为何以某种虫子的名称为自己的名字?
一,以所征服的对象名称为名
中医中有“以形补形”的理论,而文献中也有古人以所征服的对手名称为名的例子。相传,方相在古代神话中为逐疫驱鬼之神,而方相之名所驱逐的大病疫鬼伯强;赤黄父擅长吞食鬼邪,黄父鬼是传说中的鬼名,赤黄父之名就来源于黄父鬼。因此,大禹之名可能也来源于他所征服的对象。
古史中的大禹功绩,一是治水,二是逐杀水神共工与其手下相柳。按照先后顺序是,共工与相柳引发洪水,《淮南子》中记载“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史记》记载的是帝尧时期爆发洪水,然后才有大禹之父鲧治水,鲧治水不成被杀,大禹子承父业继续治水。
根据《山海经》记载,共工是“共工人面蛇身朱发”,相柳是九首人面蛇身,食人无数,共工与相柳联手作恶,所到之处尽成泽国,变成禽兽不能栖息、人民不能居住的一片汪洋。所谓大禹治水,首先就是要除掉共工与相柳,解决掉爆发洪水的源头问题。
众所周知,蛇龙互化,龙能行云布雨,蛇也有此能力,所以古代文献中经常把蛇龙与洪水相联系。东汉王充在《论衡·吉验》中记载:“洪水滔天,蛇龙为害。尧使禹治水,驱蛇龙,水治东流,蛇龙潜处。”共工与相柳是蛇身是水神,大禹想要治水成功,就必然要除掉这两者。
需要说明的是,古人愚昧,不知道洪水怎么出现的,可能会将洪水归咎于某种生物作乱。上古时期,古人或许认为洪水始于蛇神,一旦成功治水,就认为驱杀了蛇神。即便到了封建王朝后期,人们还没有认识到雨之形成过程,而经常祈龙王下雨,或龙王不要再下雨。
回头再看大禹的禹字,本义为某种虫类生物,但其中一个含义就是代表蛇。禹与共工、相柳虽是敌人,但在名字的本义上却有相通之处,显然不太可能是偶然。
笔者认为,大禹时期的思维逻辑可能是征服了恶敌,就以恶敌名称或相关的图形命名,以表示征服恶敌之功,或表示继续镇压敌人。记得在商朝始祖介绍中,简狄吃了玄鸟之蛋,而后孕育而生商契;之后商人另一位祖先王亥,留下“双手操鸟、方食其头”的怪异举动,恢复了商人玄鸟图腾地位。简狄孕契的方式,王亥的怪异举动,其实是商人的思维逻辑,即从图腾中获取力量。因此,大禹之名的由来或许也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禹是部落图腾
史书上的上古名人,未必是某一个具体人物,而可能是一个部落之名,以上古信息传播而言,记住一个部落名称相比一个人更容易、更重要。最典型的是黄帝、炎帝,可能不是某个人,而是部落酋长固定的名称,黄帝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可能性实在不高,如果是整个部落的发明创造就比较合理了。《史记》中记载,炎帝世衰之后,黄帝崛起取而代之,因此神农炎帝或是某个具体君王,但炎帝却是部落酋长固定的名称。
回到大禹的问题上,禹可能是部落图腾,其部落酋长即为禹。如果禹是部落图腾的话,就存在两种可能:一是鲧与禹是两个部落,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史书强行将他们捏合在一起,甚至鲧是否存在都很难说,毕竟鲧是突然出现在战国时期,二是禹之图腾来历,可能是大禹治水成功之后,以所征服对象形象改进而来,之前部落图腾为鲧,无论鲧、还是禹,从图腾上看都善水,因而帝尧、帝舜才让这一部落去治水。
作为夏王朝的开创者,公天下的终结者,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人物,大禹身上充满了谜团,带有诸多神话传说,这是远古时代的必然,今天已经不可能百分百的解开大禹真相了。但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大禹究竟如何已经不再重要了,经过二千多年的塑造,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不朽的精神象征。
1923年,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中,疑古派代表顾吉刚认为大禹是一条虫:
“至于禹从何来?……我以为都是从九鼎上来的。我以为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当时铸鼎象物,奇怪的形状一定很多,禹是鼎上动物的最有力者。以虫而有足蹂地,大约是蜥蜴之类。”
当时,中国内有军阀割据,外有列强虎视眈眈,“禹为虫”的观点无疑是对中华民族自信心的重大打击,因而引起谴责之声竟一浪高过一浪,既说他亵渎中华民族起源,也“非圣无法”,以至他编写的《中学用——本国史教科书》被禁用。1935年,鲁迅在小说《理水》中,塑造了一位坚韧不拔、埋头苦干、公而忘私的民族脊梁大禹形象,同时还塑造了一批躲在文化山上的空谈文人,其代表就是嘴边总挂着“禹是一条虫”观点的“鸟头先生”,鲁迅显然是在映射现实的局势,也是讽刺顾吉刚。
平心而论,顾吉刚(见下图)的诸多观点固然让人读之不快,但他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只是从学术角度推测“大禹是一条虫”,而且后来又修正了观点,逐渐放弃了“禹为动物,出于九鼎”的观点,提出“禹是南方民族神话中的人物”的假说。但可惜的是,世人并不关注顾吉刚的推理过程,以及后来的修正观点,而是将“大禹是一条虫”与顾吉刚捆绑了起来,直至今天。
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挺身而出,已经进一步推翻“大禹是条虫”的观点,但又出现一个新问题,既然大禹是历史人物,那么为何取名为大禹?
01迄今为止,在甲骨文中还没有找到“禹”字,最早的禹字始见于西周金文。
金文中的禹字(图1或图A),头、足、尾分明,象形的意味非常浓厚,让人一见了然,就是某种爬虫之形。随着时代的发展,禹字逐渐线条化,至汉朝时象形意味几乎完全消失,从字形上几乎看不出爬虫之形。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禹,虫也,从厹,象形。”所谓厹(róu),《说文》中解释为“兽足蹂地也。”甲骨文中,虫是蛇形,即虺(huǐ),是一种毒蛇,后为“虫”的简体。
可见,单纯从文字上看,禹就是一条虫。
由于大禹之父鲧,本义为鱼,加上先秦文献中对大禹的认知是先为神、后为人的过程,因此顾吉刚推断出大禹本是一条虫,先秦古人逐渐将它人格化,进而大禹慢慢就成了一个历史名人。
《商颂.长发》记载“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意思是遥想那洪荒时代洪水茫茫,大禹治水施政于天下四方,这里的大禹是神仙一般的存在,究竟是不是人不好说。直至鲁僖公时,大禹才拥有普通人格,《鲁颂·閟宫》中赞扬大禹辨五谷,懂得根据节令播种各种农作物。史书中的大禹,逐渐从神向人转化。
真理越辩越明,顾吉刚起初有此推断不足为奇,随着诸多学者参与讨论大禹话题,以及地下文物的不断挺身而出,基本可以确定大禹是一个历史人物。
0220世纪20年代,根据当时已经出土的文献秦公簋和叔夷钟铭文,王国维指出“春秋之世,东西二大国无不信禹为古之帝王,且先汤而有天下也。”
2002年,文物专家偶然在海外发现西周青铜器遂公盨(见上图),距今大约有2900多年,即西周初期铸造,是中国古代西周中期遂国的某一代国君“遂公”所铸的青铜礼器。遂公盨上铸有铭文98字,记载了大禹治水,让万民能够重新定居于平原之德政,由于有功于民众,大禹得以成为民众之王、民众之“父母”。
遂公盨部分铭文: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享)民,成父母。
遂公盨的发现,将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提早了六七百年,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也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夏为夏、商、周“三代”之首的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深入人心。
艺术源于生活,神话源于生活,无论多么夸张的记载,往往都有真实的历史原型,更何况2900多年前周朝灭商之后统治地位已经逐渐稳固,也没有必要完全虚构一位历史人物。因此,通过各种文献记载可以基本确定,大禹是一位上古时期的历史人物或一群历史人物的代表,而不是一条虫。
然而,纵观中国上古名人,燧人、伏羲、黄帝、帝尧、帝舜、帝喾、伯益等,鲜有以动物为名的,而禹字本义即为虫类生物,那么治水的这位英雄为何会取名为大禹?
03从夏初到周初,中间相隔1000余年,因此后人对大禹必然存在诸多的想象、虚构与神话,但仅仅因为一些想象与神话的记载,就否定大禹的存在无疑不够严谨。治水的这位英雄是不是叫大禹,如今很难百分百确定,但如果他就叫大禹,那么人们顶礼膜拜的这位治水英雄,为何以某种虫子的名称为自己的名字?
一,以所征服的对象名称为名
中医中有“以形补形”的理论,而文献中也有古人以所征服的对手名称为名的例子。相传,方相在古代神话中为逐疫驱鬼之神,而方相之名所驱逐的大病疫鬼伯强;赤黄父擅长吞食鬼邪,黄父鬼是传说中的鬼名,赤黄父之名就来源于黄父鬼。因此,大禹之名可能也来源于他所征服的对象。
古史中的大禹功绩,一是治水,二是逐杀水神共工与其手下相柳。按照先后顺序是,共工与相柳引发洪水,《淮南子》中记载“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史记》记载的是帝尧时期爆发洪水,然后才有大禹之父鲧治水,鲧治水不成被杀,大禹子承父业继续治水。
根据《山海经》记载,共工是“共工人面蛇身朱发”,相柳是九首人面蛇身,食人无数,共工与相柳联手作恶,所到之处尽成泽国,变成禽兽不能栖息、人民不能居住的一片汪洋。所谓大禹治水,首先就是要除掉共工与相柳,解决掉爆发洪水的源头问题。
众所周知,蛇龙互化,龙能行云布雨,蛇也有此能力,所以古代文献中经常把蛇龙与洪水相联系。东汉王充在《论衡·吉验》中记载:“洪水滔天,蛇龙为害。尧使禹治水,驱蛇龙,水治东流,蛇龙潜处。”共工与相柳是蛇身是水神,大禹想要治水成功,就必然要除掉这两者。
需要说明的是,古人愚昧,不知道洪水怎么出现的,可能会将洪水归咎于某种生物作乱。上古时期,古人或许认为洪水始于蛇神,一旦成功治水,就认为驱杀了蛇神。即便到了封建王朝后期,人们还没有认识到雨之形成过程,而经常祈龙王下雨,或龙王不要再下雨。
回头再看大禹的禹字,本义为某种虫类生物,但其中一个含义就是代表蛇。禹与共工、相柳虽是敌人,但在名字的本义上却有相通之处,显然不太可能是偶然。
笔者认为,大禹时期的思维逻辑可能是征服了恶敌,就以恶敌名称或相关的图形命名,以表示征服恶敌之功,或表示继续镇压敌人。记得在商朝始祖介绍中,简狄吃了玄鸟之蛋,而后孕育而生商契;之后商人另一位祖先王亥,留下“双手操鸟、方食其头”的怪异举动,恢复了商人玄鸟图腾地位。简狄孕契的方式,王亥的怪异举动,其实是商人的思维逻辑,即从图腾中获取力量。因此,大禹之名的由来或许也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禹是部落图腾
史书上的上古名人,未必是某一个具体人物,而可能是一个部落之名,以上古信息传播而言,记住一个部落名称相比一个人更容易、更重要。最典型的是黄帝、炎帝,可能不是某个人,而是部落酋长固定的名称,黄帝发明创造了很多东西,可能性实在不高,如果是整个部落的发明创造就比较合理了。《史记》中记载,炎帝世衰之后,黄帝崛起取而代之,因此神农炎帝或是某个具体君王,但炎帝却是部落酋长固定的名称。
回到大禹的问题上,禹可能是部落图腾,其部落酋长即为禹。如果禹是部落图腾的话,就存在两种可能:一是鲧与禹是两个部落,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史书强行将他们捏合在一起,甚至鲧是否存在都很难说,毕竟鲧是突然出现在战国时期,二是禹之图腾来历,可能是大禹治水成功之后,以所征服对象形象改进而来,之前部落图腾为鲧,无论鲧、还是禹,从图腾上看都善水,因而帝尧、帝舜才让这一部落去治水。
作为夏王朝的开创者,公天下的终结者,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人物,大禹身上充满了谜团,带有诸多神话传说,这是远古时代的必然,今天已经不可能百分百的解开大禹真相了。但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大禹究竟如何已经不再重要了,经过二千多年的塑造,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不朽的精神象征。
知识点
我会写生字组词:
段:duàn(阶段、分段、段落)
俩:liǎ(我俩、咱俩)
练:liàn(练习、练笔、操练)
裤:kù(裤子、短裤、棉裤)
逃:táo(逃跑、逃避、逃离)
罩:zhào(头罩、口罩、罩子)
亏:kuī(多亏、幸亏、亏损)
挖:wā(挖洞、挖开、挖坑)
撤:chè(撤换、撤回、撤退)
堂:táng(堂屋、礼堂、哄堂大笑)
砸:zá(砸锅、搞砸、砸碎)
锅:guō(饭锅、锅台、锅盔)
我会认组词
囊:náng(窝囊、皮囊、慷慨解囊)
露:lòu(露面、露怯、出头露面)
羡:xiàn(羡慕|、艳羡、羡煞旁人)
角:jué(主角、角色、角斗)
殷:yīn(殷切、殷实、殷殷)
豁:huò(豁达、豁口、豁然开朗)
撇:piě(撇嘴、撇开、两撇)
霉:méi(发霉、倒霉、霉味)
哄:hōng(哄传、哄堂大笑、一哄而散)
拙:zhuō(笨拙、拙劣、弄巧成拙)
唉:āi(唉声叹气)
砸:zá(砸锅、砸碎、砸饭碗)
多音字:
露:lòu露面 lù露水
角:jué角斗 jiǎo牛角
殷:yīn殷切 yān殷红
豁:huō豁出去 huò豁达
撇:piě撇嘴 piè撇开
唉:āi唉声叹气 ài唉,真可惜
哄:hōng哄笑 hǒng哄骗 hòng起哄
形近字:
练(练习)炼(锻炼)
逃(逃走)桃(桃子)
罩(口罩)置(位置)
亏(幸亏)专(专门)
撤(撤退)撒(撒手)
堂(课堂)赏(赏花)
词语解释:
窝囊:无能;怯懦。
轮流:依照次序一个接替一个,周而复始。
角色:戏剧、影视剧中,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
比画:用手或拿着东西做出姿势来帮助说话或代替说话。
羡慕: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殷切:深厚而急切。
排练:排演练习。
通情达理:懂得道理,说话做事合情合理。
演技:表演的技巧,指演员运用各种技术和手法创造形象的能力。
将就:勉强适应不很满意的事物或环境。
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笨拙:笨;不聪明;不灵巧。
接连不断:一个接着一个,连续不间断。
唉声叹气: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砸锅:比喻办事失败。
垂头丧气:形容失望或受到挫折时情绪低沉的样子。本课指老虎在动物园里情绪低沉地走来走去。
豁虎跳:一种类似虎跳的动作。形容欢跃。
反义词:
轮流——固定 自信——自卑
通情达理——强词夺理
垂头丧气——神采奕奕
近义词:
窝囊——无能 期待——期望
将就——迁就 笨拙——愚笨
通情达理——善解人意
垂头丧气——怏怏不乐
词语扩展:
“又~又~ ”式:又唱又跳 又惊又喜
又说又笑 又气又恼 又冷又饿 又困又乏
又苦又涩 又多又全 又白又胖 又高又大
句子解析
1.分派到最后,她看了我半晌才下决心说:“就这样吧,你扮老虎。”
从这句话中“看了我半晌”的动作描写和“就这样吧”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老师让“我”扮演老虎这个角色很为难,做出这样的决定应该是为了照顾“我” 的自尊心,满足“我”的心愿。
2.“不会豁虎跳算什么老虎。”他撇了撇嘴。
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那个演哥哥的小朋友对“我”的轻视。
3.真没想到,事到临头还会出现危机。我看着老师的脸,就怕她改变主意。
这是“我”被别的小朋友责难时的心理。表现了“我”对这次机会的珍惜,“我”生怕自己会因为不会豁虎跳而被老师换掉。
4.老师真是个通情达理的好老师。
写出了老师不但没有换掉“我”,反而耐心教“我”如何演老虎的样子。表达了“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5.只听见台下一阵哄堂大笑,笑得我脸上一阵热。
因为作者过于紧张的心理,致使“脸上一阵热”。
6.后来呢?后来我上动物园总要去看看老虎,想看看老虎是怎么豁虎跳的。
这个设问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下文“我”寻找表演失败的原因和“ 我” 的疑惑。
问题归纳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写了作者小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一次演出机会,扮演一只大老虎,但却因为太紧张而演砸锅的一次难忘而有趣的经历。
2.这一部分没有写“我”怎样排练,只写了老师怎样临场指导。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因为“我”是在老师的一步步提示、催促下进行排练的,所以才有“我”台上笨拙的表演。
3.演出已经定好由作者参加了,那么此时的作者心情是怎样的?害怕吗?为什么?
充满了自信,不害怕,因为他觉得扮演老虎很简单。
4.演出的结果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结果台下哄堂大笑,演出失败了;因为作者很紧张,这个时候的作者已经十分狼狈了。
5.我”一一直觉得自己演砸锅了而不开心,你觉得“我”真是一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吗?
我”认真表演,赢得了哄堂大笑,说明表演是有趣的、生动的。所以说“我”不是一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而是一一只“有趣的”大老虎。
课文主题:
本文是叶至善回忆他童年时候,羡慕同学们在班级文艺演出时能表演节目,并期盼自己也能参加表演,终于有机会进行演出扮演一只老虎,到认为自己演出没成功,最后一直寻找失败原因的心理历程,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童年时期执着的向往。
课后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在你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和同学交流。(略)
2、结合文中描写“我”动作、神态、语言的语句,说说在排练节目和演出时,“我”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并填写下面的表格。
“我”的心情
原因
期待表演
想在台上露脸,获得大家的掌声
充满自信
得到老师的支持
紧张、狼狈
上台表演时,听见台下哄堂大笑
窝囊
想不明白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3、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我”的演出窝囊吗?可以怎么开导“我”?
答:“我”的演出窝囊。因为“我”连出场都是被老师推出来的,可见“我”的心里是多么紧张。表演时,老师同学都哄堂大笑,这也说明“我”表演得不像老虎,所以很窝囊。
我们可以这样开导他:同学,你不要难过,没有关系的,这是你第一次上台表演,能做到这样已经很棒了。你是一只可爱、有趣的大老虎,给大家带来了快乐。以后多找机会锻炼自己,你就不会怯场了,你要相信自己,下一次你一定会做得更好的,相信自己!
选做题:
排练时的情形,“我”记忆很深刻,而表演时“到底怎么演完的,我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和同学交流。
原因:当时太紧张了。
类似经历示例:
A、 终于轮到我们上台了,我既高兴又着急,高兴的是终于能上台了,着急的是怕我跳不好。虽然这种舞我们已经练习了无数次,但在等待的时候,我的心还是怦怦直跳。音乐响起,我面带微笑,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心也逐渐平静。节目很快结束了。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知道我们成功了。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呀!
B、终于轮到我们上场了,我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能上台了,紧张的是怕忙中出错,那可会丢了班集体的荣誉的。音乐响起,我们面带微笑,开始朗诵《弟子规》。随着音乐的变化,我们的诵读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快,时而慢;时而重,时而轻。有时我们还轻打快板,敲击铃鼓,和着节奏,把我们的《弟子规》有感情地朗诵给台下的观众。节目很快就结束了台下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知道我们成功了,心里就像喝了蜂蜜一样甜。
图文解读
同步练习1
同步练习2
第一课时
一、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二、看拼音写词语。
bān jí yí duàn pái liàn zá ɡuō
( ) ( ) ( ) ( )
三、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括号里。
忽然 突然
1.他的( )到来,打乱了我的学习计划。
2.我( )想起来了,大哥往常就是这样呼唤羊群的。
第二课时
一、比一比,组词语。
念( ) 级( ) 桃( ) 练( )
岭( ) 极( ) 逃( ) 拣( )
二、词语仿写。
垂头丧气(外貌描写)
打瞌睡(含有动词)
三、用上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我这个配角配不上他。 老师没有把握撤换,他也只好将就。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你先四脚着地( )上台,见了他们兄妹俩就( )起来,啊呜啊呜( )着,向他们( )去,他们逃你就( )。等到猎人上场,对你连开两枪,你就( )下来——死掉。
答案:
第一课时
一、lù lòu jiǎo jué
二、班级 一段 排练 砸锅
三、1.突然 2.忽然
第二课时
一、思念 班级 桃子 练习
山岭 极限 逃走 拣起
二、无精打采 神清气爽 踢足球 看电视
三、我这个配角虽然配不上他,可是老师没有把握撤换,他也只好将就。
四、爬 站 叫 扑 追 躺
我是超人老师,每天为大家更新小学、初中资料。如果觉得好的话,记得关注我哦。
“其实你缺的不是一个伴侣,而是一个融恰的灵魂,即懂你的言外之意,也心疼你的欲言又止,所以懂得很珍贵。”提醒有错字,快速核对了一下,发现“融恰”的恰错了,是三点水的“洽”。
所以去查了一下,总结了一下。
其一、读音不同:
恰:读qià,“洽”是多音字,可以读he。也可以读qia
其二、意思不同:
“洽”的意思是:读he时一般用于地名,比如:陕西洽川风景区、江西兴国中洽村。读qia时主要指跟人联系商量与谐和;本义为沾湿、浸润,故其字从水。由浸润引申出和睦、协调、商量等义项。所谓“融洽”,说的是关系的和睦、协调,和“洽”字的引申义是一致的。
“恰”的意思是:可以用作形容词恰当,如“其言不恰”;或者用作副词正好,如“恰到好处”。“恰”的本义为用心,引申为妥当、合适,如恰当。但不能用于“融洽”。
所以“融洽”应该是三点水的“洽”,不是竖心旁的“恰”。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