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起名取名

纪玉良一家京剧名家(纪玉良)

发布时间:2024-05-02 23:06:27作者:旧事重提来源:互联网

纪玉良一家京剧名家(纪玉良)

本文目录一览:

“座山雕”贺永华:照顾瘫痪妻子38年,4个儿女都是普通人

#精品长文创作季#

点击关注,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动您!

(贺永华、童祥苓京剧电影《智取威虎山》剧照)

贺永华是上海京剧院著名的净角(花脸),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扮相英武,双目炯炯有神,嗓音宽厚洪亮,身手不凡,唱念做打都属一流,经常与周信芳、童芷苓、李玉茹等名家同台演出。

贺永华的代表作主要有《拾玉镯》《文天祥》《乌龙院》《挡马》《清风亭》《磐石湾》等。

他在现代京剧电影《智取威虎山》中扮演的“座山雕”一角,是后人难以复制的经典。

贺永华人生坎坷,他照顾瘫痪妻子38年,还含辛茹苦将3个女儿1个儿子拉扯成人。2006年,贺永华因病在上海离世。

贺永华的4个儿女都是普通人,他们将父亲的好品德、好家风,传承给下一代……

01

(解放前的文安)

贺永华1922年出生于河北文安县,曾祖父是前清举人,爷爷是秀才,以教私塾为生。

到了贺永华父亲这一代,家道中落。贺永华的父亲靠拉洋车卖苦力养家,母亲是家庭主妇,给大户人家洗衣、缝补,挣点零钱补贴家用。

由于家庭贫困,贺永华上完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他自幼聪明伶俐,机灵可爱,走到哪里都招人喜爱。

文安的文化生活很活跃,经常有戏班子来村里唱戏,贺永华每次都从头看到尾。看完戏回家,贺永华就模仿戏里的唱腔和表演。

贺永华10岁时,一家戏班的李姓班主要带他出去学戏,父母坚决不同意,贺永华含着眼泪将班主送走了。

(早年贺永华)

贺永华一心想学戏,经常在家给父母做工作。他11岁那年,父母终于同意了。于是经人介绍,贺永华拜郭少安为师,学唱小花脸。

师父教贺永华“矮子功”时,贺永华半蹲在一块砖上,全身纹丝不动。他练“矮子功”走路时,师父让他手里端着一个盛满水的碗,里面的水不能洒出一滴。

1935年,13岁的贺永华就在十里八乡崭露头角。

1937年,贺永华在师父的介绍下,进入天津稽古社京剧科班深造,跟随京剧名家韩富信学艺。韩富信对徒弟要求极其严苛,被称为“铁面包公”。哪个徒弟学得不好,他不仅骂还要打。

与贺永华一同入科的16个孩子,有7个受不了苦中途走了。贺永华从没想过离开,一心想练一身硬功夫。

(韩富信)

他练“朝天蹬”扳腿,一次就得练40分钟。他练“拉山膀”,一次就得练半个小时,身子一动不动。只要贺永华的身子稍微摇晃,师父的鞭子就会抽下来。

在韩富信的严苛教导下,贺永华练就了一身绝活。

贺永华在稽古社京剧科班学了5年半。期间,他还得到了一代京剧宗师尚和玉的指点。后来贺永华在启蒙老师郭少安的帮助下,拜尚和玉为师,成为尚派传人。

在尚和玉的指点下,贺永华学会了《芦花荡》《铁笼山》《艳阳楼》《回平山》等多出尚派名剧。

02

(贺永华)

贺永华深知天外有天,遍访名师,还学铜锤和架子花脸,会演《九江口》《武文华》《通天犀》《窃兵符》等多出其他流派的戏。

老师韩富信见贺永华天赋出众,又虚心好学,便将他介绍给红极一时的京剧花脸金少山。

金少山是名角,但没有一点架子,他在天津街头碰到贺永华,还请他去铺子里吃早餐。他给贺永华买豆浆、油条、包子,付完账就走。

(金少山)

1940年,贺永华18岁了,因为用嗓过度,嗓子倒了。从此贺永华不再唱铜锤花脸,专演架子花脸和武戏。

1942年,贺永华20岁时在天津大戏院公演《铁笼山》《窃兵符》,一炮而红。

同年,贺永华从天津稽古社京剧科班出科了,与启蒙老师郭少安搭帮唱戏。旧社会唱戏的社会地位低下,贺永华随戏班辗转徐州、青岛、德州等地演出。

当时到处都是沦陷区,老百姓生活贫困,没有钱看戏。贺永华天天从早演到晚,也只能勉强解决温饱。

而且当地的地痞流氓和权贵根本不将唱戏的当人看,经常羞辱贺永华等人。他们敢怒而不敢言,将眼泪和心酸咽进肚子里。

(京剧《武家坡》 李少春 饰 薛平贵 李玉芝 饰 王宝钏)

1945年抗战胜利了,贺永华与李少春、李世芳等名家搭帮演戏,辗转于北京、天津、烟台、济南等地。

贺永华与李少春同台演出《艳阳楼》,他饰演武花脸“高登”,李少春饰演“花蓬春”。贺永华的动作如电闪风驰,使人眼花缭乱,武打动作叱咤生风,观众始终掌声雷动。

新中国成立前夕,贺永华在上海天蟾戏院演出《九江口》《铁笼山》等剧目,轰动了整个上海滩。

(上海天蟾剧场)

倒仓之后的贺永华,嗓子沙哑,他便创造了苍劲强烈、韵味纯美的独特唱腔;加上精彩绝伦的武打动作,他在京剧演员中有着鲜明的个性。

1949年全国解放,贺永华进入江苏京剧团当演员。

1953年,贺永华被调入华东实验京剧团,从南京来到上海工作。

1955年,华东实验京剧团、人民京剧团、新民京剧团合并成上海京剧院。贺永华在上海京剧院一直唱到退休。

03

(周信芳)

上海京剧院院长周信芳欣赏贺永华,将他当骨干演员培养。贺永华经常与周信芳、童芷苓、李玉茹等名家同台演出,深受欢迎。

贺永华会演40多出戏,是全国花脸演员中的佼佼者。他在京剧《金沙滩》中饰演的“杨七郎”,闻名全国。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贺永华与中国京剧院的袁世海齐名,被媒体和戏迷称为“南贺北袁”。

上世纪60年代,国家提倡京剧改革,要求多演现代题材剧目。于是上海京剧院便将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搬上京剧舞台,改编为《智取威虎山》。贺永华在该剧中饰演头号反派“座山雕”。

剧中的“杨子荣”由李仲林饰演,纪玉良饰演“少剑波”,王正屏饰演“李勇奇”。

(《智取威虎山》剧照)

上世纪60年代,中央一位女领导插手该剧,对演员进行大幅调整。其他演员都换了,只有贺永华没换,依然饰演“座山雕”。

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在1964年全国现代戏汇演中一炮而红。毛主席看过该剧后,曾说:就座山雕印象深,别的不记得了。

经过反复打磨,《智取威虎山》成为样板戏中的样板。但为了突出正面人物“杨子荣”,“座山雕”的戏份一再被压缩。

而且谢幕时,贺永华等扮演反派的演员也不能站在正中央,被安排站在角落里。单位评优评先,贺永华因为演反派,也没有他的份。

当时还有观众质疑:贺永华生活中肯定也很坏,不然怎么将“座山雕”演得这么逼真?

1967年6月16日晚上,贺永华随《智取威虎山》剧组进京,参加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的演出。

演出结束,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走上舞台,与主要演员一一握手。贺永华与扮演其他反派的演员站在角落里,没有享受到这个待遇。

毛主席走过去后,又折回身来与贺永华握手。贺永华热泪盈眶,这也成了他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

04

(《智取威虎山》海报)

1970年,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导演谢铁骊将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拍成电影,贺永华依然在片中饰演“座山雕”。

影片公映后红遍全国,贺永华饰演的“座山雕”成为银幕上的经典。

由于贺永华饰演的“座山雕”影响太大,反而影响了他后来的事业。上海京剧院排演现代京剧《磐石湾》时,安排贺永华扮演一个特务。他一上场,观众就喊:座山雕又来了!

在这种情况下,贺永华只得退出剧组。很长一段时间贺永华没有戏演,整个人焦虑不堪。

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上海京剧院排演传统京剧剧目,贺永华才有了用武之地。

贺永华常演的剧目有《文天祥》《乌龙院》《拾玉镯》《挡马》《审椅子》等,是上海京剧院的台柱子。

贺永华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结婚了,妻子也唱京剧。贺永华的岳父是一家小戏班的班主,经济条件也不好。

贺永华与妻子结婚后一贫如洗,夫妇俩一共生了3个女儿1个儿子。

1954年,贺永华的妻子生下最小的儿子不久,瘫痪在床。贺永华既要演戏,还要照顾妻子和4个儿女,心力交瘁。

妻子含着泪对贺永华说:你是好人,我不能拖累你,我们离婚吧。

(贺永华剧照)

贺永华流着泪回答妻子:当年我那么穷,被人看不起,你没有嫌弃我,现在我怎么能丢下你不管?只要你活一天,我们这个家就是完整的,孩子们就有妈妈喊。大颗大颗的泪珠涌出妻子的眼眶。

岳父见贺永华太辛苦,主动对他说:你们要是分开,我不怪你,我将女儿接回家照顾。

贺永华哭了:爸,我们结了婚就是一家人,怎么能分开?

岳父为帮助贺永华,让戏班里管账的李先生,将贺永华的一个女儿一个儿子接到徐州照顾,费用岳父主动承担。

贺永华尽管经济拮据,但不忍加重岳父的负担,主动支付李先生夫妇的费用。儿子直到6岁,贺永华才将他接到上海读小学。

几年后,李先生病故,贺永华身边没有一分钱积蓄,他红着脸向同事借了一笔钱,然后带着儿女去徐州奔丧。

05

贺永华的妻子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贺永华请不起保姆,一个人照顾妻子。他给妻子做饭,照顾她大小便,早晨为她清洁口腔,洗脸、梳头,妻子经常感动得掉眼泪。

单位同事都称贺永华是大好人,是的,要是换做别的男人,不是离婚就是遗弃,甚至故意让妻子自生自灭。

随着儿女渐渐长大,他们可以照顾妈妈了,帮贺永华减轻负担。

贺永华一直照顾妻子38年,直到1992年妻子病逝。漫长的38年中,贺永华没有正常的生活,这对一个壮年男人是煎熬和残忍。

因为常年给妻子治病,加上抚养4个儿女,京剧名家贺永华家徒四壁,家里连1000块钱存款都没有。但他甘于清贫,从不抱怨。

1996年,贺永华演戏扭伤了脚,随后又中风了,无奈离开了京剧舞台。

为了将贺永华的一手绝活传下去,单位安排他带徒弟。于是经常有弟子来他家上课,贺永华坐着轮椅为他们说戏。

(奚中路与贺永华先生)

单位给贺永华一些经济补助,安排工作人员送上门,被他拒绝了。

2002年,贺永华80岁生日那天,恰逢上海京剧院新排演的《智取威虎山》公演,他的好几位弟子在剧中饰演主角。

贺永华让儿女们推着他去剧院看演出,激动得热泪盈眶。

贺永华中风后很少出门,但经常有戏迷找上门来看望他。徒弟们关心他的生活,4个儿女更是经常来家里照顾。

晚年的贺永华虽然坐着轮椅,但并不悲伤。

(晚年贺永华)

2006年9月12日,贺永华在上海华山医院病逝,享年84岁。

贺永华的3个女儿1个儿子,都没有吃京剧这碗饭,从事普通工作。他们没有出国留学,更没有出国定居,全在上海生活。

贺永华一生清贫,没有给儿女留下财富,但4个儿女尊重他。因为他的人品艺品,他的责任担当,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让儿女们享用不尽。

4个儿女又将良好的家风和贺永华的品德传递给自己的儿女,这是他们宝贵的精神遗产,让他们及后人受益无穷。

-END-

头条号首发,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当“杨子荣”遇到“小炉匠”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家喻户晓;两位京剧艺术家童祥苓、孙正阳分别扮演杨子荣、小炉匠,家喻户晓。近日,“杨子荣”“小炉匠”开心相聚、握手言欢……

孙正阳演的杨子荣和童祥苓演的少剑波

  在沪西一家酒店,92岁的孙正阳,与85岁的童祥苓,亲切相见。虽说腿脚不太利索,见到了舞台上的对手,孙正阳还是不用搀扶地“扑”向童祥苓;童祥苓也是扔掉手杖,紧紧地搀扶着老哥哥孙正阳……

  对于看过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的观众,至今津津乐道的是童祥苓扮演的杨子荣“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以及“舌战小炉匠”时临危不惧的气度;同样,观众们也记住了在舞台上,孙正阳通过念白、做功等艺术手段,将小炉匠这个土匪狡诈、奸猾、阴险之本性,刻画得入木三分。虽然时过境迁,岁月流淌,但广大观众依然记得童祥苓、孙正阳分别扮演的杨子荣与小炉匠,他们已经成为中国京剧舞台艺术史上的一个经典形象。

  老兄弟一入座,互道平安。两边分别坐着童祥苓的夫人、京剧梅、荀艺术家张南云(85岁),另一边则是孙正阳的夫人、著名越剧艺术家筱月英(90岁)。

  别看四位艺术家都是已过耄耋之年,讲起当年年轻时的“淘气”之事,也是高兴不已。张南云埋怨孙正阳当年如何“捉弄”她;童祥苓、孙正阳说到当年杜近芳的轶事;筱月英直道梅兰芳先生家的宵夜,是多么诱人却又必须“熬夜”之后才能享受,常常让年轻的她,有点难受……

  更让人意外的是,号称“江南名丑”、扮演小炉匠早已名扬舞台的孙正阳,最早扮演的角色却是杨子荣。

  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上海京剧院就根据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把其中的片段《智取威虎山》搬上了舞台。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个戏没有脱离京剧的传统表演风格。就说唱腔,过去没有这么多唱,杨子荣由著名武生名家李仲林扮演,少剑波由老生名家纪玉良扮演。由于这个原因,孙正阳才有机会扮演杨子荣。

  那是1964年的时候,孙正阳跟童祥苓从西欧演出回来,领导说,《智取威虎山》要进行加工、演出,要年轻人接下来。这样,孙正阳和童祥苓调到一团演出《智取威虎山》,分别接替李仲林和纪玉良,孙正阳演杨子荣,童祥苓演少剑波。为什么让孙正阳演杨子荣呢?孙正阳说,“那时候演现代剧不多,武生演员念京白挺别扭的,我是丑行的,丑行念京白,所以我来演就显得比较合适。再加上那时候杨子荣没那么多唱,全是武打比较多,我在武的方面技巧还过得去,所以那时候就让我演了杨子荣。”

  后来这个戏进一步改进提高,就说要加强杨子荣的唱段,这样一来,就把杨子荣的角色给了童祥苓,当然因为他唱得好,同时,身上的功夫也出类拔萃。

  孙正阳笑着说:“这才让我归了‘行’了,因为我本身就是演丑角的,栾平才是我的行当。”

  我忍不住问了:“孙正阳老师当年演杨子荣,唱的是什么流派?”孙老师笑了:“我哪有什么流派?”童老师说:“基本上还是‘麒派’,当然唱腔不多。”

  是的,我查阅了1965年版的京剧《智取威虎山》的剧本,杨子荣总共唱腔不超过50句,而且基本上是“流水”“散板”居多。

  而童祥苓接手的杨子荣,新增加的唱腔部分,其中像“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今日痛饮庆功酒”“胸有朝阳”等唱段至今仍广为传唱,脍炙人口。不仅如此,杨子荣“打虎上山”中的舞蹈、身段,以及小分队战士出兵威虎山时的“滑雪舞”,就是把西方的芭蕾、交响乐等表现手段融汇其中,不仅好看,同时又将传统的京剧表演程式,拓展到了一个从未表现过的生活领域。

  纵观《智取威虎山》这出戏,舞蹈性很强,全场表演载歌载舞,这就要求演员有极好的体力;同时杨子荣的唱腔非常繁多,各种板式齐全、从头至尾调门很高,要求演员有一个很好的嗓子,杨子荣这个人物的塑造,就是“讲究人物情感的体现,结合唱腔表演的综合表现”。(秦来来)

当“杨子荣”遇到“小炉匠”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家喻户晓;两位京剧艺术家童祥苓、孙正阳分别扮演杨子荣、小炉匠,家喻户晓。近日,“杨子荣”“小炉匠”开心相聚、握手言欢……

孙正阳演的杨子荣和童祥苓演的少剑波

  在沪西一家酒店,92岁的孙正阳,与85岁的童祥苓,亲切相见。虽说腿脚不太利索,见到了舞台上的对手,孙正阳还是不用搀扶地“扑”向童祥苓;童祥苓也是扔掉手杖,紧紧地搀扶着老哥哥孙正阳……

  对于看过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的观众,至今津津乐道的是童祥苓扮演的杨子荣“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以及“舌战小炉匠”时临危不惧的气度;同样,观众们也记住了在舞台上,孙正阳通过念白、做功等艺术手段,将小炉匠这个土匪狡诈、奸猾、阴险之本性,刻画得入木三分。虽然时过境迁,岁月流淌,但广大观众依然记得童祥苓、孙正阳分别扮演的杨子荣与小炉匠,他们已经成为中国京剧舞台艺术史上的一个经典形象。

  老兄弟一入座,互道平安。两边分别坐着童祥苓的夫人、京剧梅、荀艺术家张南云(85岁),另一边则是孙正阳的夫人、著名越剧艺术家筱月英(90岁)。

  别看四位艺术家都是已过耄耋之年,讲起当年年轻时的“淘气”之事,也是高兴不已。张南云埋怨孙正阳当年如何“捉弄”她;童祥苓、孙正阳说到当年杜近芳的轶事;筱月英直道梅兰芳先生家的宵夜,是多么诱人却又必须“熬夜”之后才能享受,常常让年轻的她,有点难受……

  更让人意外的是,号称“江南名丑”、扮演小炉匠早已名扬舞台的孙正阳,最早扮演的角色却是杨子荣。

  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上海京剧院就根据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把其中的片段《智取威虎山》搬上了舞台。特别要指出的是,这个戏没有脱离京剧的传统表演风格。就说唱腔,过去没有这么多唱,杨子荣由著名武生名家李仲林扮演,少剑波由老生名家纪玉良扮演。由于这个原因,孙正阳才有机会扮演杨子荣。

  那是1964年的时候,孙正阳跟童祥苓从西欧演出回来,领导说,《智取威虎山》要进行加工、演出,要年轻人接下来。这样,孙正阳和童祥苓调到一团演出《智取威虎山》,分别接替李仲林和纪玉良,孙正阳演杨子荣,童祥苓演少剑波。为什么让孙正阳演杨子荣呢?孙正阳说,“那时候演现代剧不多,武生演员念京白挺别扭的,我是丑行的,丑行念京白,所以我来演就显得比较合适。再加上那时候杨子荣没那么多唱,全是武打比较多,我在武的方面技巧还过得去,所以那时候就让我演了杨子荣。”

  后来这个戏进一步改进提高,就说要加强杨子荣的唱段,这样一来,就把杨子荣的角色给了童祥苓,当然因为他唱得好,同时,身上的功夫也出类拔萃。

  孙正阳笑着说:“这才让我归了‘行’了,因为我本身就是演丑角的,栾平才是我的行当。”

  我忍不住问了:“孙正阳老师当年演杨子荣,唱的是什么流派?”孙老师笑了:“我哪有什么流派?”童老师说:“基本上还是‘麒派’,当然唱腔不多。”

  是的,我查阅了1965年版的京剧《智取威虎山》的剧本,杨子荣总共唱腔不超过50句,而且基本上是“流水”“散板”居多。

  而童祥苓接手的杨子荣,新增加的唱腔部分,其中像“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今日痛饮庆功酒”“胸有朝阳”等唱段至今仍广为传唱,脍炙人口。不仅如此,杨子荣“打虎上山”中的舞蹈、身段,以及小分队战士出兵威虎山时的“滑雪舞”,就是把西方的芭蕾、交响乐等表现手段融汇其中,不仅好看,同时又将传统的京剧表演程式,拓展到了一个从未表现过的生活领域。

  纵观《智取威虎山》这出戏,舞蹈性很强,全场表演载歌载舞,这就要求演员有极好的体力;同时杨子荣的唱腔非常繁多,各种板式齐全、从头至尾调门很高,要求演员有一个很好的嗓子,杨子荣这个人物的塑造,就是“讲究人物情感的体现,结合唱腔表演的综合表现”。(秦来来)

《童祥苓口述历史》 杜近芳巴黎招待会上闹笑话 现代戏风起云涌

前言: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童祥苓先生师承南麒北马,又几十年精研余派唱腔艺术,他在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塑造的杨子荣的英雄形象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无人不赞。2015年上海文史馆为了保存历史记忆,记录时代风云,推动口述历史研究工作。邀请童先生口述“童家班”以及有关《智取威虎山》一剧台前幕后种种经历,由冯绍霆先生撰稿,出版了《童祥苓口述历史》一书,经《头条》黄V影视表演艺术家陈旭明老师引荐,蒙童老垂青,赐我一本。在此深表谢意。反复拜读受教颇多,深感此书乃京剧史中的一笔宝贵财富。经请示童祥苓先生得应允,特借《今日头条》陆续连载与大家分享。根据《头条》审核要求,作适当增删。

(第二十六期)

我们演员走南闯北,各地方饭菜饮食都挺习惯的。我父亲自己做饭,他会做饭店的那些菜,我年轻时他做的好吃啊。母亲做饭的手艺不行,我们不答应,说还是要爸爸做,我现在家里做饭,我跟我夫人还有小儿子大伙儿轮流做,这可能有点基因。但是到了外国,吃的跟国内不一样。外国人哪会吃饭啊。鸡汤不喝,天天就弄两煮鸡腿。领导上关心大家来问我们怎么样啊?大家都跟团长说,浑身什么都不得劲,就是腿好,天天吃鸡腿。吃意大利面条更逗,外国人拿来盛面条的盘子,就拨那么一点给我们。那时候年轻,又是一天四出武戏,一点点面条根本不够。一会儿就说:再来点,再来点。来了三四遍。服务员就把盘子搁这儿了:你们自己来吧!尽管面临许多困难,全体演员一心要为祖国争光,我们终于取得了成功。

(童祥苓《盗宗卷》剧照)

我们都累坏了,累得在后台上都站不起来了。毕竟一天要演四个武戏,还要演自己的戏,差不多每个人都得赶场,上一个戏下场了,马上洗脸再化妆,赶着就上下一个戏。那时候大家很齐心,也很开心。

我演了八个月的小生。在荷兰演出的时候,杜近芳跟我说:“祥苓同志,今儿们演出亲切一点。”就是抱着孩子出来那场,等她唱到“今日里夫妻缠绵”的时候,要加一个动作,表示白素贞和许仙之间的浓情蜜意。她说表演到这时,“您这也扶着我一下”。我心想,拿她开开心吧,就说:“好的,那我知道了。”等在台上演到这里,她一靠,我就一让。下了场,她问我,今儿您在台上这是怎么啦?我说不是,您跟我说的那个表演,我给忘记了。

杜近芳很有意思,演出完以后谢幕,她不光是正式地鞠躬、鼓掌谢幕,她老是再来一个西洋式的屈膝礼,跟那芭蕾舞似的。我跟演法海的孙正阳两人得一边一个扶着她。我们就想天天跟你来这个,我就跟孙商量好,她这么一来芭蕾舞似的谢幕,我们就一起往上一提手。下来之后她问我们,二位今儿怎么回事?我说怕您摔着!在法国的时候,巴黎市长开招待会。因为杜近芳是主要演员,又是人大代表,相当于外国的国会议员,外国人对她特别热情。市长很客气,称她杜小姐,给她香槟。她不想喝,如果摆一摆手,也就过去了。她也很客气,用特别娇声的北京音说了声:“我喝过了!”她台上演旦角,平常说活,把唱戏的味儿也带进去了。外国人听岔了:“什么? Chocolate?”市长说就上巧克力,正好这巧克力没有,市长就着急啊,丢人哪,客人要喝巧克力偏偏巧克力没有!这边杜近芳也着急啊,不停地说,我喝过了,市长一听就更着急,这巧克力呢?后来还是劳辛作为副团长去了,他用英文一说,才解释开了。

(东方皇后杜近芳)

访问演出快结束了。回来时究竟坐船还是坐飞机呢?坐飞机,怕欧洲航空不安全,但坐船时间长,领导上征求大家的意见。离开家人八个月,我们都归心似箭,谁也不怕死。都希望越快越好,最后决定乘飞机回国。

我接到南云来信,知道国内又掀起现代剧热潮。她在排演《社长的女儿》,李仲林、纪玉良先生在加工《智取威虎山》,四姐、大嫂、沈金波在排《送肥记》,这些戏准备到北京参加现代剧汇演。上海京剧院也寄来许多有关的报刊消息,我们反响很热烈。我心里特别不平静,作为一个青年人,又参加过现代戏的排演,很想投身进去,我本来就想回家,又听到这消息,更加重了我的思乡情绪。刘西林副团长是个活跃的人,有时我们会拉他唱上一两段,他让大家安心工作,说国内热闹国外重要,要把任务完成好,回去再参加不迟。话是这样说,我还是每天计算着回家的日子

(现代戏《送肥记》剧照)

历经八个月的国外演出生活之后,艺术团全体人员一个不少地回到了祖国。到上海下飞机时,我顿时感到一身轻松。看见南云也在迎接我们的人群中,我深刻体会到“亲不亲故乡人”的意思了。(待续)

(明天内容提要:童祥苓先生回国,开始排演现代戏,最初并不是《智取威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