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骊山西望古城,华清池美天下闻名;半山腰中兵谏亭,西安事变藏过总统中正;抚摸着五间厅门上弹孔,双十二激烈的枪声仿佛在脑海中行成!日寇侵占我东北三省,全民族抗战风起云涌;国民政府倒行逆施,重兵围攻陕甘宁苏区!大义将军少帅面谏陈情,为抗日救国义愤填膺;八项主张全国通电令,红色延安请来了周公先生,为民族力主和平,不计前嫌大海一样心胸!停止内战全民的呼声,共同团结抗击倭寇举国欢庆,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张杨英名千古颂!
词原作(程洋)著,本人略有改动!
视频加载中...
西部网讯(记者 贺桐 宋洋)凝聚红色旅游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12月12日,纪念“西安事变”87周年系列活动在陕西华清宫举办,青少年学生代表及爱国游客百余人,以“铭记历史脉动 厚植家国情怀”为主题,通过红色诗词朗诵、军姿表演、爱国歌曲合唱、红领巾义务讲解等形式,重温红色记忆,传承爱国精神。
上午9时,在华清宫瑶光阁前,《12·12》西安事变影画剧的演员们组织的军姿快闪表演,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看,现场60名小学生齐声朗诵的《我喜欢红色》,以志气干云的童声向革命先烈致敬,激发爱国热情。活动现场共同合唱《我的祖国》,将本次活动推向高潮。
临潼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朱亚超说,近年来,临潼区委宣传部精心策划推出了临潼区“红田”爱国主义教育工程。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华清宫景区推出的《12·12》大型实景影画剧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西安事变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成为一本感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科书”,获得群众良好口碑及多项国家级荣誉。希望华清宫景区能继续立足爱国主义教育主线,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讲好临潼故事。
活动当天,在历史发生地,所有参会人员及小学生们共同观看《12·12》西安事变大型实景影画剧,通过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让观演学生们树立了新时代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观演结束后,学生们自发组织在“西安事变”旧址五间厅作为红领巾讲解员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进行义务讲解,在讲述和传播红色革命文化中,激发广大游客的爱国主义情怀。
华清宫景区一直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发展核心理念,活化利用“西安事变”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凭借《12·12》演出和“西安事变”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的教育基地,依托“西安事变”研究会,以“西安事变”学术研讨为起点,搭建“华清宫+办事机构+专家学者”桥梁,2023年陕西省对台交流基地在华清宫设立,更进一步深化陕台各领域融合发展。
革命薪火,世代相传。在保护和传承好景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同时,华清宫景区将积极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加快红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赋魂,推动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年一年又一年
刚送完双十一,又迎来了双十二
年轻人知道要
买买买
别忘了,今天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日子呢……
“西安事变”纪念日!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
这是一组西安事变的老照片……
张学良与杨虎城
1936年12月4日,前往西安,强令张学良、杨虎城执行“剿共”命令。图为到达西安时,张学良、杨虎城前往迎接。(左起:、杨虎城、邵力子(陕西省政府主席)、张学良)
(右)到西安督战(左:张学良 中:杨虎城)
在西安视察部队。右为杨虎城,杨后是张学良
登上苍龙岭
1936年,在华清池的五间厅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結束后,军重新占领西安,此照片为宣传人员第一时间拍摄了被扣留的山崖,山崖上留下了军政人员所书写的“蒋委员长蒙难处”,是西安事变后的第一现场照片。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结束后,军重新占领西安,此照片为宣传人员,第一时间拍摄了事变发生现场的环境,华清池行馆的墙壁上,留下了枪战的血迹。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第三天,张学良阅读的顾问端纳带来的宋美龄的信。
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宋美龄搭机赶来西安,下机时满面愁容。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民众抬着的画像游行庆祝。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和宋美龄返回南京,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接机。
1936年12月,返回南京后,与西安蒙难扈从军政人员合影。
周恩来、与谈判代表张冲在红军驻西安联络处合影。
西安事变后,杨虎城携眷赴欧。图为杨虎城、夫人谢葆真、次子杨拯中。摄于归国轮船上。
1946年,被幽禁在台湾新竹井上泉温泉的张学良。
1949年李宗仁下令释放张学良,为何失败了?
1949年,李宗仁欲释张学良,指示陈诚“不知何在”。
1949年初,受桂系逼迫下野,另由李宗仁出任代总统,与开展和谈。李氏欲向外界展示其和平“诚意”,以求在和谈中获取舆论支持,故拟释放张学良、杨虎城等,但此举却未获成功。台湾国史馆编纂之陈诚档案,披露了张未能被释放的前因后果。
先是,1月24日,李宗仁以电报及亲笔信,指饬参谋总长顾祝同释放张、杨。顾将此事推给陈诚、张群。李遂再电陈诚,声称:“为表示政府对和平之诚意,促成和谈,顷已决定释放。张汉卿兄(学良)现在台省,希就近转知监视人员,先恢复自由,仁并拟约其来京一晤……日内派机来接……”
25日,陈诚致电,询问蒋的意见。除告知李宗仁电报内容外,陈诚并表达个人意见,认为张学良可以释放:“职以为汉卿之于今日,释之无关重要,久羁适足为累,但惜处置较迟耳。为此,似可听其释放。如何仍乞电示。”
27日,回电,指示道:“如有命令到台省释放张学良,似可暂不置复。否则可以并不知张学良何在,以此事省府向不过问之意复之。”
奉指示,2月7日,陈诚复电李宗仁,表示此事“与省府无关”,自己没有办法:“(程)思远兄来台,……关于解除张汉卿先生(学良)监视一事,承思远兄转示,完全为一种和平姿态,自应……遵照办理。惟……此案过去既非警部承办,更与省府无关,经饬查后,似系由中央直接管理,其经过情形,业已在此面告思远兄。”
所谓“业已在此面告思远兄”,指的是陈诚曾告诉程思远,张学良现在处于亲信俞济时和毛人凤的控制之下,“蒋先生的事你是了解的,象囚禁张学良这类事件,他从来不要别人过问。”
西安事变前,(左二)、宋美龄(左三)、张学良(左五)、杨虎城(左六)等合影
此番李宗仁释放张学良失败,显示在国共鼎革之际,对张的坚决不原谅。1958年11月23日,召见张学良,谈话中透露了此种不原谅的根源。据张氏日记记载,蒋、张会谈内容如下:
“下午两点,老刘通知我,五点总统在大溪召见。三点一刻,蒋经国派其座车来接,我同刘同乘,约四点三刻抵大溪。先在一空军上校家中候等,约十来分钟,总统已到,蒋经国同老刘来会,同至总统行辕。我将到客厅,老先生亲自出来,相见之下,不觉得泪从眼出。敬礼之后,老先生让我进入小书斋。我说:总统你老了!总统也说:你头秃了。老先生的眼圈也湿润了。相对小为沉默,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我恭问总统:身体安好,精神饮食如何?总统答曰:都好。总统问我:眼病好些否?余详答眼病近情。又问我:近来读些什么书?我答:两三月来因眼疾,未能看书。自从到高雄以后,我专看《论语》,我很喜欢梁任公的东西,近来看了些梁氏著述。总统说:好!好!看《论语》是好的,梁氏文学很好,希望你好好读些书……我问总统,我应该看些什么书?总统说,《大学》和《阳明传习录》很好。总统说,西安事变,对于国家损失太大了!我闻之,甚为难过,低头不能仰视。……”
黄绍竑曾回忆,蒋自西安返回南京后,“自我反省”称:此次事变是他的威德不能感化人,家庭出身不好的人是最难感化的。蒋建议张读《大学》和《阳明传习录》,实际上即怀有此种以养德之学术,感化“家庭出身不好”(土匪)的张学良的心思。张实际上很明白,晚年口述回忆中,曾明言:“蒋先生讨厌我极了”。
1937年1月4日,国民政府在的授意下,明令特赦张学良,交军委会严加管束。
本文参考:
①《电呈可否释放张学良》,1949年1月25日,收录于《陈诚先生书信集·与蒋中正先生往来函电》,(台)国史馆编纂。
②《手谕释放张学良命令似可暂不置复》,1949年1月27日。收录于《陈诚先生书信集·与蒋中正先生往来函电》,(台)国史馆编纂。
③《电复李宗仁监视张学良似由中央直接管理与省府无关》,1949年2月7日。收录于《陈诚先生书信集·与蒋中正先生往来函电》,(台)国史馆编纂。
④张友坤等/编著:《张学良年谱》,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P1056。
⑤《张学良日记》,1958年11月23日。
⑥(台)林博文:《少帅痛贬——张学良口述历史正式公开》。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