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形态比较
《圣教序》的特色
聪的练习重点是右方的总,总的行书写法又实用又好看。耳写得非常“瘦”是另一个显著特色。开心指数
欣赏指数:★★★★☆易写指数:★★★★☆实用指数:★★★★☆行笔路线(笔顺)
行笔路线如图:
行楷的结构特征
形体(整体视野)
左右视角——两平:基本两平,上平和下平。结构(细节观察)
等距——横笔等距:尤其是右方总,横向几个位置的等距关系,即使行书看着也规范,清爽。等距——竖档等距:耳的宽度很窄,但是具体宽度是和整体有联系的,不是随意的。姿态(文化特色)
常用部首——“总”:中间的口,用连贯的横折替代,几连贯、快捷,又不影响认读。从形体,结构,姿态三个方面去分析一个字的系列文案——“灵飞经中的简体字”。每周单元练习目标
玄奘法师者,夙怀聪令,立志夷简,神清龆龀之年,体拔浮华之世。
(第1232——第1256字,共25字)其中第一次出现,讲解的新字共9个:夙,聪,令,立,志,夷,齠,齓,浮。
总目录:硬笔临习《圣教序》。
公众号用户,后台回复:圣教序练字体会及小结
总的写法是学习重点,上收下展,两点略舒展,下方的心完全舒展。右方耳为了避让左方的表现写得很“瘦”。每日练习字帖
这是硬笔临习《圣教序》的第295天,也是圣教序1904字中的第1239字——聪。单字分析
“明”字为何写成“眀”呢?有人说“目”代表眼睛看见光明,也有人说是因为清代的文字狱,不得已在“明”字中加一横,其实“眀”字至少在西汉就已经存在了。
柳公权《玄秘塔》
“明”字最常见的有三种写法:明、眀、朙。
我们现在使用的“明”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易经》里说:“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明”字出现的虽早,然而在很早以前的古代,“眀”、“朙”的写法更为常见。
赵孟頫《三门记》
唐·颜元孙《干禄字书》中只收录“眀”、“朙”两种写法,注曰“上通下正”,即“朙”为正字,“眀”为通字。《说文解字》释为:“朙,照也,从月囧。”
颜真卿《多宝塔》
也就说“明”字的正式写法其实是“朙”。
对于“囧”这个部首,《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囧,窗牖丽廔(lóu),闿明也。”“囧”与“月”组合在一起,便成了“朙”。表示月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即光明之意。颜真卿在书法中经常使用该种写法,侠客觉着这与颜鲁公取法篆籀有关。
欧阳询《九成宫》
“眀”字的产生,则是在“朙”字在篆书向隶书演变过程中出现的。隶变中,小篆“朙”字左边的“囧”讹变简化为“目”,就有了“眀”这种写法。
《康熙字典》对“眀”的注释为:“古同明。田艺衡曰:古皆从日月作明。汉乃从目作眀。”故,字康熙始,“明”字便正式成为标准官方印刷字体,沿用至今。
但,从书法角度来说,由于“月”字较为瘦长,如果用“日”字,很显然整个字都较为单薄,而“囧”又较为难写,故很多书法家都在用“目”。
就好比“昨”字,末竖不宜拉的过长,尽量将“乍”旁写得厚重些。
王羲之《集字圣教序》
古代楷书作品中,我们很少能见到“日”旁明字,多出现在行书中,简化字的核心“简便易识”,顾采用“日”旁明。
孙过庭《书谱》
关注+收藏,每天更新更多更优质的学习资料!前言:本文是一个伊索寓言故事。通过讲述一只乌鸦喝水的故事。告诉人们遇到困难不要放弃,要运用身边可以利用到的任何东西帮助自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要有突破的精神,不达到目的不放弃的精神,在一次次的坚持过后,总会看到胜利的曙光。教育我们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一:课本内容
乌鸦喝水流程图
二:知识点
1: 组词
乌: wū 乌鸦,乌云,乌龟
鸦:yā 乌鸦,,鸦雀无声
处:chù 处理,处罚,处于
找:zhǎo 寻找,找到,找事
办:bàn 办法,办理,办公
旁:páng 身旁,旁边,旁听
许:xǔ 许多,许久,些许
法:fǎ方法,法则,法制
放:fàng 放休,放心,放学
进:jìn 进步,前进,进口
高:gāo 高兴,高楼,高低
只:zhī 一只,只有,只会
石:shí 石头,石像,石碓
多:duō 多谢,多少,多久
出:chū 出气,出去,出来
见:jiàn 见面,再见,见识
2:会写
“ 只”的笔顺:竖,横折,横,撇,点
“ 石 ”的笔顺:横,撇,竖,横折,横
“ 多 ”的笔顺:撇,横折,点,撇,横折,点
“ 出 ”的笔顺:竖折,竖,竖,竖折,竖
“ 见”的笔顺:竖,横折,撇,竖弯钩
三:课后练习
1:朗读课文,。
2:练习题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