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嫦娥,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1961 年胡嫦娥出生于太原市清徐县南里旺村。从小受戏迷父亲的影响,唱戏成了她心中的梦想。14 岁时胡嫦娥考入清徐县文艺培训班,主工青衣。 她扮相好、嗓子好,又很用功,1978年在随团演出中就已崭露头角。 并以一出《三姐下凡》获得太原市戏剧调演优秀青年演员奖,得到老一辈艺术家牛桂英、花艳君的悉心指点,艺术水平很快得到提高。 1985 年调入太原市实验晋剧院,跟青衣张翠英学戏,在老师一点一滴的耐心教授下,她的艺术技艺得到全面发展,在无数次的舞台实践积累中,她的表演艺术日渐羽翼丰满,成为晋剧青衣行当中一位十分出色的演员。在舞台上她成功地塑造了《莲花庵》中的刘秀英、《大脚皇后》中的马秀英、《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芦花》中的李氏、《宫变》中的皇后等具有不同个性的人物形象。 她在表演中注重人物内在感情和外在动作的结合, 善于将戏曲程式和人物形象完美融汇,并通过唱腔唱出韵味唱出感情。 她扮相俊美,身段典雅,声音委婉清丽,若行云流水,表演真挚沉稳、细腻传神,注重形似更追求神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1982 年她在《见皇姑》中饰秦香莲,获得市级演员奖,1986年她以《灵棚会》参加山西省振兴晋剧调演获银牌奖,同年她的《杀庙》又获太原市首届希望杯金奖,1989 年获第二届希望杯金奖,1996 年她扮演《芦花》中的李氏获山西省戏剧“杏花奖”,1997 年在山西省现代戏调演中获优秀表演奖,1999 年她在《大脚皇后》中饰演马秀英,获国庆五十周年献礼演出优秀表演奖。 2000 年 12 月,胡嫦娥进京举办“个人专场演出”角逐梅花奖,她在现代戏《大院媳妇》,折子戏《绑子》、《采桑》、《三上轿》中的精彩演唱和细腻传神的人物刻画,广受专家赞誉,终于登上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领奖台。
2004 年, 正当她事业发展的黄金期, 她毅然离开国有剧团,自筹资金,组建了嫦娥艺术学校,11 月创办了民营晋阳艺术团,成为山西省委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 29 个试点之一。 经过 5 年的不懈努力,院团发展成为集“梅花晋剧院”、 “杏花晋剧院”、 “戏曲人才培训基地”为一体的“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建团伊始,她就把“出精品戏”列入剧团发展的长远规划,先后排演了一批享誉三晋的精品剧目,剧团可演的剧目达六十多个。 2008 年,她又排演了大型新编历史剧《龙兴晋阳》, 之后代表山西参加在厦门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并获得两项大奖。 这是我省民营剧团首次走向中国戏剧的最高舞台,引起全国戏剧界的广泛关注。 2009 年国庆前夕,以嫦娥剧团为班底,由胡嫦娥等六位晋剧“梅花奖”演员组台演出的梅花版《打金枝》,晋京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献礼演出”。 据统计,嫦娥剧团创办五年来,获全国奖17 项、省级奖 27 项、市级奖 27 项,共计 71 项。年演出 1500 多场次,足迹遍布晋、陕、冀、内蒙古、豫五省区的上千个村落。 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成为一个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产业基地和全省民营艺术团体中的领军院团。
“她”身兼多重社会角色。她们中,有人将青春书写在广袤乡村,有人为孩子播撒知识的阳光,有人用平凡的善举传递爱与希望。她们在社会与家庭的角色间不断切换,是妻子、是女儿、更是自己。一代又一代,来自各行各业的女性榜样,汇聚成一张温柔而坚韧的网,鼓励着更多女性向上生长。“三八”国际妇女节之际,看她们如何乘风破浪、活出自己的高光时刻。
将青春书写在乡村土地她是扎根“北极”的“文竹”
党的二十大代表文竹是黑龙江漠河市北极镇的党委书记。2013年,大学毕业后的她参加了黑龙江省大学生村官考试,被录取分配到洛古河村工作。
洛古河村距漠河市有100多公里,离北极镇政府90多公里,交通闭塞。村里大多是留守老人,年轻人大都去外面务工了,刚到这里时,文竹发现,村子里总是静悄悄的,总能看见老人们在自家门口坐着发呆。文竹想,一定要带领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为村子带来活力。
本以为上手村镇工作之初会“水土不服”,但文竹总听到“村里添了年轻人了,上我家吃饭去”,难迈出的第一步,就这样被边陲小镇村民的热情化解。串百家门,吃百家饭,知百家事,晓百家情。不出一个月,每家每户的情况,文竹都了如指掌。
文竹忙着筹划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那时,村里人的收入主要靠捕鱼、种地、采摘山货,每户年收入在7000元左右。村里人总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文竹看来,这句话还可以有新的理解。洛古河村是黑龙江源头古村,北与俄罗斯波克罗夫村隔江相望,自然风光独特,何不尝试发展旅游?
文竹先劝说村里两户较为富裕的人家出资,将闲置房屋改成农家乐,又去县里找旅行社帮村民招揽客源。渐渐地,尝到“甜头”的村民越来越多,靠着家门口的好山好水,村民自家种植的农产品、自己晾晒的鱼干也有了销路。文竹又劝大娘们改进农家乐基础设施、教她们电器使用、游艇旅游公司开办后教大娘们网上接单……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多了,村里热闹起来了,日子越过越红火,依靠旅游,现在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2016年,洛古河村被评选为“中国最美乡村”,2020年还入选了黑龙江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9年间,文竹从一名大学生村官,成长为边陲小镇的党委书记。脚上沾了多少泥土,心里就沉淀有多少对农村的情感。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靠的是用真心换真心,用奋斗换幸福。
在“双奥”中重生 她用志愿服务传递爱与希望
在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肢残人协会主席李楠看来,志愿服务带给她重生和改变。
26岁以前,李楠的生活顺风顺水:将满20岁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团委书记;喜欢跳舞,还曾经获得过全国业余舞蹈大赛的奖项......
然而,这一切都在2003年1月的一瞬间戛然而止。一次因公外出,李楠遭遇车祸,导致高位截瘫,自胸部以下失去了感觉运动功能,不仅被剥夺了站立、行走的权利,要终身与轮椅为伴,还将伴随着痉挛、褥疮、二便失禁等并发症的威胁,她成了一名连翻身都需要别人帮助、全天都要带着尿不湿生活的不能自理的人。
那时候,李楠问自己最多的问题就是“我该怎么办?”家里没有电梯,上不去楼了怎么办?不能赡养父母了,他们老了怎么办?年纪轻轻坐轮椅,被人家笑话怎么办?……那时,她的心情是灰暗的,充满了痛苦、害怕、委屈、辛酸。
2008年,在医院接受了五年康复治疗的李楠出院回家。恰逢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召开在即,她成为了一名奥运城市志愿者,在温馨家园担任讲解员,参加全球网络直播的新闻发布会,宣传中国残疾人事业的成就,展示中国残疾人昂扬向上的风采和幸福美好的生活。
渐渐地,李楠对残疾人事业和志愿服务事业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和更深厚的感情。2009年,她正式成为了助残服务和志愿服务队伍中的一员;2010年,她关于残疾人发展的建议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三年间,她克服一切困难,获得了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师的双师资格,开始了从受助者到自助者再到助人者的转变。
2012年,李楠社会工作事务所正式成立,她和志同道合的伙伴开启了志愿助残、助人自助的新征程。在李楠身边,有一批肢残人摄影爱好者,大家自发组成了志愿服务团队,先后为近千户残疾人、老年人家庭提供全家福拍摄服务。在一次拍摄时,一位老人已经90多岁,行动不便,并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志愿者们了解情况后二话不说,提起化妆箱、背上照相机、扛上设备和道具,直奔老人家里。那是一个老旧小区,没有电梯,残疾人志愿者们一手拿着东西,一手拽着扶梯,步履蹒跚却异常坚定地爬上了六楼,为这个四世同堂的家庭拍下了一张美美的全家福。
2019年12月,北京冬奥组委官网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赛会志愿者全球招募公告时,因奥运点亮志愿服务之路的李楠,成为了第一个成功报名的残疾人赛会志愿者。从北京残奥会到北京冬残奥会,14年间,李楠的身份在不断变化着,从普通志愿者到五星级志愿者,从朝阳区肢残人协会副主席到北京市肢残人协会主席,她对助残志愿服务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城市无障碍设施改造、为残疾人解读相关政策、帮助残疾人就业等,涉猎方方面面。
如今,越来越多的残疾人通过志愿服务,在对社会和他人的反哺中实现着自身价值,闪耀着这一群体与众不同的灿烂。在李楠看来,残疾人不仅是文明成果的享有者,更是社会进步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他们也在实现价值,也在努力奔跑,也是追梦人。
甲骨文也能“活”起来她想让文字之美流淌在孩子们心间
作为中国文字博物馆的讲解员和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者,带领观众领略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让文物会说话,让历史会说话,是杨小玉的职责和使命。
为了在人前侃侃而谈,开馆前夕,杨小玉背诵10万字讲解词,每天背得昏天黑地,将文物的基本信息了然于胸。没有拓展知识范围的渴望,便无法在讲解时“信手拈来”。为了让观众有更好的体验,杨小玉每次都尽力去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将晦涩难懂的史书资料、学者著作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
2012年的国庆小长假,一位从山东济南来参观博物馆的8岁小朋友,特意找到杨小玉,想让她带自己参观博物馆,讲解甲骨文。原来,小朋友曾在一本杂志上读到过对杨小玉的报道,这让他对文字产生了浓厚兴趣。观众的积极反馈激发着杨小玉工作的热情与动力,她意识到这份工作不仅仅是文字讲解,更重要的是将中国优秀的文字文化传承下去。
凭借这股热情,杨小玉和同事们结合博物馆的职能和讲解经验,把汉字文化研究、甲骨文研究方面专业的学术内容转化成易于青少年接受的课程,创办了中国文字博物馆社教品牌活动“甲骨学堂”。几年来共研发了160多项汉字主题教育项目,举办汉字教育活动1000余场,50000余个家庭参与活动。
随着甲骨学堂的深入推进,许多乡村学校打电话来咨询,但最后都因为路程和经费等原因,无法前来。什么时候能到偏远山区给孩子们讲讲文字知识呢?2019年9月起,博物馆正式启动“汉字精神励少年”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每月都会将丰富的甲骨文研学体验活动带到贫困地区、山区、革命老区等地,让更多乡村孩子受益。一个大山里孩子的话让杨小玉难以忘怀,他说:“叔叔阿姨,谢谢你们。俺之前从不知道文字这么伟大,俺要回去告诉爷爷、奶奶,还要通过视频告诉在外面打工的俺爹俺娘,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也想去研究文字。”杨小玉相信,在文字的浸润下,涓涓细流势必汇成江海,在孩子们心中筑起强大的文化之基。
熬过最晚的夜 看过最早的太阳 她是了不起的工地“嫦娥”
提起中建三局天津天重C项目机电工程项目经理胡嫦娥,工地上的同事们总会给出这样的关键词:“工作狂”“铁娘子”。还有同事说,胡姐因为发现工作质量没达标而发火的时候,工地板房都要震一震。
正如胡嫦娥对自己名字的解读,“嫦娥应该是自由的,奔放的,同时她也是倔强的。”凭借着这股拼劲和韧劲,胡嫦娥收获了同事们的尊敬与钦佩。
24年前刚入职中建三局时,胡嫦娥听说了女项目经理董学会带领一批娘子军在“三山”干项目的传奇故事,热血沸腾,她萌发了“自己也可以闯出一番天地”的想法。
从武汉到北京,从暖通工长做起,胡嫦娥从不让别人因为自己是女工长就被区别对待,该干多少活一分不少。
从暖通工长到预算员、合约经理、商务经理,再到项目经理,胡嫦娥参与了北京华贸中心、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多个大项目投标工作,也亲历了央视大楼、北京数字大厦、奥体中心项目的施工建设。大家给胡嫦娥起了“拼命三娘”的外号,胡嫦娥说:“这种重大的标,责任很重,压力也很大,加起班来,我绝对不含糊。但是只要中标,所有的疲惫都一扫而光,不枉我们熬过最晚的夜,看最早的太阳。”
胡嫦娥一工作起来就“不管不顾”,对下属、对自己更是高标准严要求。大到建筑的整体安全,小到楼宇内铺设的地暖盘管间距,胡嫦娥都要亲自检查过问。她常对工人们说,“工作就要严谨,建筑内部细节用户看不见,但我们的良心看得见”。
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习惯,延伸到胡嫦娥工作的方方面面。在2005年,北京华贸中心项目进行投标准备工作,临提交材料时,胡嫦娥发现光盘刻录时出现了细微的错误。她坚持重新刻盘,重新密封,全部工作完成,已经凌晨五点多钟了,但胡嫦娥依然觉得值得,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让大家的辛苦付之东流,决定一件事成败与否,关键在于对细节的把控。
当了项目经理后,胡嫦娥的工作更忙了,身体不舒服都是等到忙完一个阶段再去检查。2021年10月,胡嫦娥检查出患上了脑瘤,万幸脑瘤是良性的。为了不影响正常生活,她选择了切除部分肿瘤,剩下的再慢慢通过治疗控制生长。等手术完成,清醒后,胡嫦娥最牵挂的事还是工作。
对于未来,胡嫦娥希望继续在岗位上发光发热,希望在城市建设进程中留下更多女性的坚强身影。
心细如发她在小小车间传承工匠精神
西安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细纱车间教练工汪丽丽,身上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
噪声大、环境差、三班倒。盛夏时节,车间仿佛一个大蒸笼,刚入车间时,汪丽丽一度觉得吃不消。车间里,到处都是轰隆隆的机器声和四处飞溅的棉絮。可是设备机前,老师傅们的操作却如行云流水,仿佛根本不受环境的干扰。汪丽丽想,既然来了,就干一行爱一行,要做就做最好的值车工。
在纺织厂,接线头、换粗纱是最见功夫的工作,既要心细如发,更要技艺精湛。为了练好基本功,那段时间,汪丽丽每天上千次地重复着同一个动作。上班的时间练,下了班还要把线揣在兜里带回家练。为了练掐头,她的手指经常被细纱勒出一道道血痕,手上也长出了老茧。
工作不久后,汪丽丽迎来了参加西安市技能大赛的机会。但由于入行时间不长,业务并不拔尖,每天下班后,汪丽丽都泡在车间里,争分夺秒练习,有问题虚心向教练工和老师傅们求教。技能大赛当天,压力才真正到来。尽管技能考核项目已经练习了无数次,但由于第一次参赛太过紧张,汪丽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失误。
要想临场发挥不慌乱,就要做到足够胸有成竹。每次比赛前,汪丽丽都会抓紧一切业余时间练习,每练习一段时间,还要主动找教练工测定自己,找出操作中的问题,再进行改正。终于,2017年,她以接头 25 秒、吊锭换粗纱 26 秒的成绩打破公司纪录并成为纪录的保持者。2018 年,又以接头 24 秒、换粗纱 25 秒的成绩刷新了自己保持的纪录并延续至今。
在汪丽丽看来,工匠精神不仅存在于“高、精、尖”产业,也在每一个普普通通的车间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肯钻研,爱岗敬业,就能在自己的行业闯出一片天。
冰心曾经说过:“如果这世界没有女人,将至少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但除了美,我们还能从她们身上看到更多更多,坚韧、睿智、敏捷……虽然她们身处不同行业,但是却各自在热爱的领域熠熠生辉。向所有女性,致敬!
策划:安俐
文案:安俐 楚颖盈(实习) 陈欢(实习)
统筹:杨月 尹海超 王文坛 高琦 蔺洁丽 代红玉
通讯员:陈青艳
制图:陈涵(实习) 刘懿萱(实习)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建设性新闻工作坊
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联合出品
来源:中国青年网
胡嫦娥,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1961 年胡嫦娥出生于太原市清徐县南里旺村。从小受戏迷父亲的影响,唱戏成了她心中的梦想。14 岁时胡嫦娥考入清徐县文艺培训班,主工青衣。 她扮相好、嗓子好,又很用功,1978年在随团演出中就已崭露头角。 并以一出《三姐下凡》获得太原市戏剧调演优秀青年演员奖,得到老一辈艺术家牛桂英、花艳君的悉心指点,艺术水平很快得到提高。 1985 年调入太原市实验晋剧院,跟青衣张翠英学戏,在老师一点一滴的耐心教授下,她的艺术技艺得到全面发展,在无数次的舞台实践积累中,她的表演艺术日渐羽翼丰满,成为晋剧青衣行当中一位十分出色的演员。在舞台上她成功地塑造了《莲花庵》中的刘秀英、《大脚皇后》中的马秀英、《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芦花》中的李氏、《宫变》中的皇后等具有不同个性的人物形象。 她在表演中注重人物内在感情和外在动作的结合, 善于将戏曲程式和人物形象完美融汇,并通过唱腔唱出韵味唱出感情。 她扮相俊美,身段典雅,声音委婉清丽,若行云流水,表演真挚沉稳、细腻传神,注重形似更追求神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1982 年她在《见皇姑》中饰秦香莲,获得市级演员奖,1986年她以《灵棚会》参加山西省振兴晋剧调演获银牌奖,同年她的《杀庙》又获太原市首届希望杯金奖,1989 年获第二届希望杯金奖,1996 年她扮演《芦花》中的李氏获山西省戏剧“杏花奖”,1997 年在山西省现代戏调演中获优秀表演奖,1999 年她在《大脚皇后》中饰演马秀英,获国庆五十周年献礼演出优秀表演奖。 2000 年 12 月,胡嫦娥进京举办“个人专场演出”角逐梅花奖,她在现代戏《大院媳妇》,折子戏《绑子》、《采桑》、《三上轿》中的精彩演唱和细腻传神的人物刻画,广受专家赞誉,终于登上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领奖台。
2004 年, 正当她事业发展的黄金期, 她毅然离开国有剧团,自筹资金,组建了嫦娥艺术学校,11 月创办了民营晋阳艺术团,成为山西省委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 29 个试点之一。 经过 5 年的不懈努力,院团发展成为集“梅花晋剧院”、 “杏花晋剧院”、 “戏曲人才培训基地”为一体的“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建团伊始,她就把“出精品戏”列入剧团发展的长远规划,先后排演了一批享誉三晋的精品剧目,剧团可演的剧目达六十多个。 2008 年,她又排演了大型新编历史剧《龙兴晋阳》, 之后代表山西参加在厦门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并获得两项大奖。 这是我省民营剧团首次走向中国戏剧的最高舞台,引起全国戏剧界的广泛关注。 2009 年国庆前夕,以嫦娥剧团为班底,由胡嫦娥等六位晋剧“梅花奖”演员组台演出的梅花版《打金枝》,晋京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献礼演出”。 据统计,嫦娥剧团创办五年来,获全国奖17 项、省级奖 27 项、市级奖 27 项,共计 71 项。年演出 1500 多场次,足迹遍布晋、陕、冀、内蒙古、豫五省区的上千个村落。 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成为一个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产业基地和全省民营艺术团体中的领军院团。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