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可谓常看常新,刷几遍都不过瘾,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小细节都经得起推敲,比如一处场景、一个名字、一句台词、一首诗句、一颗花朵……都大有含义,甚至和人物命运相关联。
1,甄嬛在甄家从“玉”字辈,原名叫“甄玉嬛”,因为觉得“玉”字太俗,所以改名为“甄嬛”。只是她没想到即使去掉“玉”字,也逃不过“玉碎”的命运。
2,甄嬛住的碎玉轩,正门对联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是李商隐《锦瑟》中的名句,表达爱而不得的感情,这也隐喻了甄嬛和四郎感情会生变,后与果郡王也是痴梦一场的结局。
3,丫鬟流朱这个名字,预示了她流血而亡的结局。另外,除夕夜,流朱对着甄嬛小像说:“是很像小主,不过光看这眉眼,倒有点像浣碧。”果然,后来宫宴上的“小像事件”,浣碧因为和小像眉眼相像,如愿嫁给果郡王。
4,温宜公主周岁时,几乎不出门的端妃第一次登场,给公主送的贺礼,是自己非常贵重的陪嫁——项圈。在古代,陪嫁物都是传给自己的女儿,这也为后来端妃抚养温宜埋了伏笔。
5,特别恐怖的细节也有:甄嬛初次怀孕,曾对淳儿说过,让淳儿做孩子的姨娘,淳儿也满心欢喜取下手镯做定礼。后来因为舒痕胶,甄嬛流产,淳儿不久之后也溺水身亡。在阴间,淳儿已经如愿当上了这个早夭孩子的姨娘。
6,甄嬛生下双生子后,晋封熹贵妃,贺礼几乎是清一色的珠宝首饰,只有沛国公送了一双辟毒筷,暗示了女儿孟静娴以身试毒,枉做替死鬼的命运。
7,安陵容选秀时的装扮和死前的装扮竟然遥相呼应。头上只戴了一支素银簪子,二把头上缠绕着深蓝色的绣线,表达了荣华富贵、恩宠地位,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一场空而已。
8,甄嬛和果郡王,曾泛舟湖上聊起西施和范蠡的故事,范蠡薄情把爱人送往吴国,而果郡王也如同范蠡一样,亲手把甄嬛从凌云峰送回了宫中。
9,年家倒台,华妃被贬为了答应,新宠祺嫔春风得意,嘲笑华妃不懂得下跪行礼。面对挑衅,华妃神情落寞,说出了祺嫔的结局——你倚仗家里的功劳进宫,和我当初有什么两样,你以为自己做了美梦,只怕会落得和我一样的下场。果真,后来祺嫔在雨中被乱棍打死。
10,甄嬛入宫第一天,遇上“鸿雁高飞”,寓意
弘曕高飞,最后甄嬛凭借六阿哥弘曕成功回宫,成为后宫笑到最后的人。
选秀之时,皇上问甄嬛是哪个嬛字,甄嬛答:“嬛嬛一袅楚宫腰。正是臣女闺名。”皇上接着说,不知道甄嬛是不是担得起这个名字,于是让甄嬛抬起头来,这一看不打紧,竟与纯元皇后那么相像,太后和皇上都惊呆了,这一眼,皇上也就铁了心要让甄嬛入宫了,太后自然是不想的,先是说甄姓氏犯了忌讳,后又扔猫来吓唬甄嬛,想让她殿前失仪,没想到甄嬛却很淡定,太后也没办法了。
也可以说,甄嬛的名字是最先引起皇上注意的,如果不是皇上让甄嬛抬头,说不定甄嬛就落选了。我们都知道,甄嬛的女儿都从玉,甄玉娆,甄玉隐,也就是浣碧。浣碧使计如愿嫁给了果郡王,因此被皇上指婚嫁给果郡王当侧福晋,甄嬛当时就说要收浣碧为义妹,也算完成了甄嬛父亲当时对她的托付。
内务府把拟好的名字给浣碧选的时候,浣碧选的是玉隐,隐,是隐匿的意思,浣碧的成长经历还是充满伤痛的。玉隐的不仅暗示了浣碧隐忍的成长经历,也是浣碧向甄嬛表明屈居长姐之下的忠心。
玉娆就更不用说了,爹妈从小给起的,那么,浣碧玉娆名字中都有玉,为何甄嬛不叫甄玉嬛呢?
原著中是这样的:
爹唤我一句“嬛儿”,眼中已有老泪。我坐在爹身边,终於枕著爹的手臂呜呜咽咽的哭了起来,爹唤我:“我儿,爹这么晚来有几句话要嘱咐你。你虽说才十五岁,可自小主意大。七岁的时候就嫌自己的名字‘玉嬛’不好,嫌那‘玉’字寻常女儿家都有,俗气,硬生生不要了。长大后,爹爹也是事事由著你。如今要进宫侍驾,可由不得自己的性子来了。凡事必须瞻前顾后,小心谨慎,和眉庄一般沉稳。”
看完原著就知道了,甄嬛本名是甄玉嬛,因为嫌弃玉比较俗气,所以就直接不要了,从这也能看出,甄嬛是个很有主意的,不喜欢俗气的东西。
日前,由曾舜晞、田曦薇主演的古装轻喜剧《田耕纪》正在热播。男女主携手智斗极品亲戚,种田经营发家致富的新颖题材让人眼前一亮。
然而剧情令观众津津乐道之余,却有网友发现了盲点——“只有我一个人注意到,好像整个剧组都把女主角的名字读错了吗?”
“连蔓儿”的“蔓”究竟怎么读?在《田耕纪》中,女主角“连蔓儿”家住十三里营子,是老连家第三房的女儿。而剧中无论是男女主演,还是连父连母等一众配角,都称呼其为“连màn(音同曼)儿”。 有网友提出,“蔓”是多音字,为何剧组偏偏把它读成“màn(曼)”音,这是否符合人物设定? 通过查阅《新华字典》APP,记者发现,“蔓”除了màn音,还有mán(音同瞒)、wàn(音同万)两个读音。mán音使用较少,指某种草本植物芜菁,可排除。而“蔓”作(wàn)时意为细长能缠绕的茎;作(màn)时义同“蔓”(wàn),多用于合成词或成语,如“蔓草、蔓延”等。根据《田耕纪》剧情设定,连家是农耕之家,人丁兴旺,喜欢用花花草草给女孩取名,连蔓儿的堂姐分别叫连花儿和连叶儿。不少观众认为,从这朴素的取名方式可以推导出,“蔓儿”的含义应更偏向“茎叶”,读音为“wàn(音同万)”更合适。 不过,也有观众反驳,既然“màn(音同曼)”也有“藤蔓”的本义,为什么不能读màn呢? 对此,ISO(国际标准化组织)表意文字小组授权专家陈永聪向记者解释,在语义的角度上看,màn和wàn并没有差别,但在文读、白读上有些区分。 “按过去的习惯,文读用于书名,白读用于口语,人名一般用文读。现在màn还能使用在蔓草、枝蔓这种偏文化的词中,可以提供文读的佐证。”陈永聪解释道:“wàn一般都是单字作语素或成词。所以màn是文读,wàn是白读。如果想贴合古代背景,那文读的感觉肯定更好。”不过,陈永聪强调,如果“连蔓儿”的人物设定是古代大户人家的女孩,那么使用文读“màn”的可能性更大。偏偏《田耕纪》以宋代乡野田园为背景,那么“蔓儿”是小名且白读“wàn”的情况也客观存在。 遇事不决,不如回到问题的起点。《田耕纪》改编自小说《重生小地主》,原著中是否能找到线索?当记者登陆起点中文网,点开原文的第一章节,赫然出现了作者特意标注的这么一句话—— “这个小女孩名字叫做蔓儿,蔓是瓜蔓的蔓(wan,第四声),今年只有十岁。”《田耕纪》原著《重生小地主》原文截图。图源起点中文网
原来早已在故事的一开始,谜底就清晰可见。那么既然原著已有标准答案,为何该剧主创团队仍旧选择使用màn音? 为此,记者联系了《田耕纪》编剧金媛媛。金媛媛回应称,“感谢批评指正,按照连家女孩起名的规律,‘蔓’确实应该读作‘万’字的音。”同时,她坦言:“剧本只是文字版本,作为编剧我没有参与制作,影视化后的读音还是和制片方沟通比较合适。” 随后,记者联系《田耕纪》剧方,截至发稿暂无回应。 甄嬛、楚雨荨、令狐冲,他们的名字你读对了吗?《田耕纪》并非个例。 曾经火遍大江南北的偶像剧《一起来看流星雨》中,女主角“楚雨荨”的自我介绍至今还被互联网津津乐道:我不叫喂,我叫楚雨荨(xún)。 编剧曾以一段母女对话来塑造“楚雨荨”这个名字背后的含义——“妈妈,我名字里的荨,是不是荨麻草的意思啊?”“对,这个名字还是你舅舅给你起的呢!”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女主角口中“给点阳光就灿烂”的顽强荨麻草应该念“qián”而非“xún”。据《现代汉语词典》,“荨”字作“xún”时指荨麻疹,即一种皮肤病,并不适合用作人名。而被许多人奉为“神剧”的《甄嬛传》同样产生过类似的争议。甄嬛入宫参加选秀初见雍正帝,皇帝发问,“甄嬛,哪个huán字?” 甄嬛答道,“嬛嬛(huán)一袅楚宫腰,正是臣女闺名。” “嬛嬛一袅楚宫腰”出自南宋词人蔡伸的《一剪梅·堆枕乌云堕翠翘》,描绘了一位柔弱纤纤的女子形象。然而演员却念错了这首诗中“嬛嬛”的读音——此处“嬛”字意为轻柔美丽,应该念“xuān”(音同宣)。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给了‘嬛’四个读音,huán这个音被解释为女子名,按这种情况,一般名从主人,其实不算错。”陈永聪向记者解释:“但从名字出处来看,肯定是暗合xuān,(演员)就是念错了。”陈永聪感叹,影视剧行业需要在读音和遣词造句上做到更严谨,因为“大众传媒影响力太大了”。他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纪晓岚的‘纪’公认是张国立带歪的。” 古装剧《铁齿铜牙纪晓岚》首播于2000年,影响了几代人。据新华字典,“纪”字作姓时有且只有一个读音“jǐ”,但大众常常跟随影视剧,将其误读成“jì”。 不仅如此,影视剧中主人公姓名因多音字而声调有误的例子比比皆是。如金庸著作《笑傲江湖》中,男主角令狐冲的姓“令狐”本应读líng hú,但多数影视剧都读成了lìng hú;女主角任盈盈的“任”正确读法应是“rén”,常常被误读为“rèn”。 金庸和古龙在这一点上,真可谓“难兄难弟”。《绝代双骄》中,大侠燕南天的“燕”作姓时应作“yān”,但也总是被不同演员读成yàn。 影视剧误读现象对汉字传播有弊无利 无论经典老剧还是当下新剧,频频出错的误读现象令人深思。有网友提出,这不仅显露出了主创团队的“不够走心”,更有误导社会大众的风险。 “有朝一日,‘瓜蔓’是否会和‘给(gěi)予’、‘铁骑(qí)’一样,向民间读音倾斜呢?” 就此话题,记者采访了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汪龙麟。汪龙麟指出,影视剧作为文化娱乐媒体,在编剧、演出上必然要严谨,“公众表达要尽量少出错。文艺作品能够影响大众的判断,总是出错对汉字的传播是有负面影响的。” 但另一方面,汪龙麟也强调,影视剧的读音谬误对汉字的传承传播影响有限,因而对于此类现象,不必过于较真。“我们应该用包容宽容的心态视之。出现的错读多是多音字,偶尔出错对于行家尚且难免,何况演出人员呢?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想要把每个字都读准写准,对于并非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演出人员来说,要求太高了。”汪龙麟举例,在中国古代戏曲演出中,常常有错字出现,如元人杂剧把演出时的角色名“婆儿”写成“卜儿”,就是为了识字不多的演员而改的。 “即便出现读错音,也无伤大雅,只要剧中人物演的合情合理,些许小错也不会影响人们对人物的评价。演员能够把人物演得逼真动人就行了,知道这方面错误的毕竟只是少数人群,大多观众只注重剧情和人物。” 对此,陈永聪持相同意见。他认为,观众不必杞人忧天:“汉字的读音确实一直在变,但并不是毫无规律地变。官方的承认不是盲目的,从来都是讲理据的。需要被广泛接受,且在学术上说得通,才可能考虑改变一个字的读音。即使再多人接受把‘包’念成‘棍’,它也不太可能成为正式读音。”来源丨中国新闻网编辑丨蒋竹云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