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正是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的季节。藏在地下过冬的各种动物昆虫,也开始纷纷钻出地面,四处活动。
2021年3月5日的16:53:32,将迎来惊蛰节气。
“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
中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到了惊蛰这天,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开始进入春耕大忙季节。
为什么惊蛰要吃梨?
我国是一个很讲究“吃”的国度,逢年过节都要一饱口腹之欲,当然,惊蛰节气也不例外。惊蛰节气有着吃梨的习俗,这是因为惊蛰后天气明显变暖,人们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子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此时吃梨,还蕴藏着一个美好的寓意——意味着与疾病和害虫分离。
借着惊蛰节气的机会,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下梨子的小知识
我国是梨子的原产地之一,梨树是我国继苹果、柑桔之后的第三大栽培果树。我国有关梨的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秦汉以后,梨树在我国的栽培范围遍布全国各地,而且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精心栽培下,培育出许多独具风味,各有特色的优良品种。到了公元5世纪,我国梨树的优良品种已有:紫梨、芳梨、青梨、大谷梨、细叶梨、金叶梨、缥叶梨、瀚海梨、东王梨和紫条梨等10种。到了唐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梨树的新品种更是层出不穷。
据文献记载,目前,我国梨树的栽培品种中,脆肉、软肉品种兼有,以脆肉品种 为主,这些品种主要分属秋子梨、白梨、砂梨和西洋梨。
原来梨子还分这么多品种?!常见梨子品种小科普
七月酥:我是杂交育成的极早熟梨中的新品种,属砂梨系统。我长得是卵圆形,有着干净整洁、光滑细腻的外表,呈清新的黄绿色。成熟的我们,“体重”大多是220克,当然也有营养旺盛的同伴,它们最大的可有700克呢。松脆、汁多、甘甜、可口,是我的优良品质。
丰水梨:我的“祖籍”是日本,在日本可是家喻户晓的“三水梨”(丰水、幸水、新水)之一,属砂梨系统。我的个头比较大,一般都有250克的重量,最大的同伴可长到800克那么大。我们长得圆圆的,有着黄褐色的皮肤,有时还微微泛着红色。我的果肉晶莹剔透,爽脆汁多,大家给了我们“水晶梨”的美誉。
苹果梨:我们是生长在中国北方寒温带地区的名贵果品之一,栽培已有90多年的历史了。你别看我们外表长得丑,但我们“心里美”,果肉爽口甜美、核小汁多。把我们买回家,不用担心我马上就会变质,我可是能经受严寒的考验,可以贮存很长时间呢。
雪花梨:我可是河北省的土特名产之一,早在北魏时期就是向宫廷进贡的土特产品,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了。虽然我的“皮肤”粗糙、还比较坚硬,但我的果肉可谓是洁白如玉,似雪如霜。吃起来脆甜多汁,不仅在国内获得大家的喜爱,而且在海外我也是“享有盛名”的。
编辑:文捷
2019年3月6日5时9分39秒,我国正式进入惊蛰节气。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在传统文化中,一般节日忌讳吃梨。不过惊蛰吃梨,寓意着和害虫分离,远离疾病。
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后在祁县城定居下来。雍正年间,渠家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
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关于惊蛰吃梨还有其他几种说法:
是因为惊蛰这个节气万物复苏。惊蛰时节,乍暖还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还因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
古代时生物类别比较多,有些传染病也没有100%的特效药,而惊蛰这一天正是万虫苏醒的时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并预防。
苏北及山西一带有流传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也有人说“梨”谐音“离”,据说,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
惊蛰节气,春雷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的各种昆虫,大自然生机勃发,人体的肝阳之气也逐渐上升,阴血相对不足。惊蛰后,气温持续升温,燥热的环境会让人们出现口干舌燥、咳嗽等不适,各类病毒、细菌也进入活跃期,因此,需要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
惊蛰之后的饮食方面应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如芝麻、蜂蜜、豆腐、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芹菜、油菜等,也可以食用海参、蟹肉等,少食辛辣、动物脂肪类食物。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梨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能调节神经系统、缓解疲劳。因此,惊蛰吃梨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晚报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