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起名取名

淳于意师承谁(淳于意)

发布时间:2024-05-01 11:22:18作者:未及挽留来源:用户分享

淳于意师承谁(淳于意)

本文目录一览:

「古代医家」 淳于意

人物简介

淳于意(约公元前205—150),西汉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姓淳于,名意。淳于意曾任齐太仓令,精医道,辨证审脉,治病多验。曾从公孙光学医,并从公乘阳庆学黄帝、扁鹊脉书。后因故获罪当刑,其女缇萦上书文帝,愿以身代,得免。《史记》记载了他的二十五例医案,称为“诊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与扁鹊合并立传,即《扁鹊仓公列传》。

主要经历

淳于意从小就爱好医学,他拜淄川人公孙光为师,向他学习医术。公孙光见他十分好学,见解高明,夸奖他日后能成为国医。公孙光把自己的医术和收藏的药方全部传授给淳于意,又推荐他给临淄名医公乘阳庆做了徒弟。当时,阳庆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家里很富有,虽然医术高明,但很少看病,也不收徒弟。淳于意聪明好学,殷勤懂事,对老师侍奉得很周到,阳庆就把黄帝和扁鹤的脉书以及药剂理论全部教给了淳于意。第一年,他学习了老师传授绝他的《脉书》、《上经》、《下经》,对脸色诊病术、听诊术、揆度阴阳术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在实践中反复琢磨,不断得出自己的见解。到了第二年,淳于意开始试着给人看病,虽然有了效果,但效果还不精到。到了第三年,淳于意开始独立为人治病、判断病人的愈后效果,达到了灵验、精确的程度。他终于学成出徒了。

淳于意医术精湛,决断病人生死多有应验,医治病人能达到起死回生的奇妙效果,人们都说他是神医。一些地方官吏甚至朝廷官员都想把他留在身边专门为官府服务。当时,赵王、胶西王都来请他去。他不肯依附权贵,采取迁移户籍和到全国各地行医的方法来推托。因此,得罪了一些权贵。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有人向皇帝告了一状,淳于意被判为肉刑,押解到都城长安。淖于意的小女儿缇萦毅然跟随父亲去了长安,面见文帝,替父亲伸冤。汉文帝下诏免除了淳于意的刑罪,还废除了肉刑。缇萦救父的故事,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从此淳于意彻底脱离了官场,专事于一心一意为民行医,救死扶伤的崇高职业。

淳于意活了七十多岁,大约于公元前140年离开了人世。他死后,被安葬在了南依群山,东临时水,风景优美的临淄夏庄村西南。

著作

《史记》记载了他的二十五例医案,称为“诊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与扁鹊合并立传,即《扁鹊仓公列传》。

在淳于意被释之后,曾多次得到了文帝召见询问,详细陈述了自己的学医经过及为人治病的具体情况。而在这些答词中,他将自己遇到的典型病例进行整理,即为后世所称的“诊籍”。这是中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记录,而且比西方诊籍的创立早数百年之久。在这些“诊籍”中,淳于意介绍了25个病例,记载了患者姓名、职业、里籍、疾病症状、脉象、诊断、治疗方式和预后推断等情况,从中反映了淳于意高超的医术。

淳于意在“诊籍”中不仅记录了自己的成功病例,也承认有诊断错误的时候,在应对汉文帝的询问时,淳于意坦率回答说:“我不是一个诊断完全正确的医生。”他在“诊籍”中还真实地报告了治疗效果:25例患者有10例医治无效而死亡,这种对病历记载的认真和忠实态度,对于后世医家重视医案记录有很大的影响。

学术内容

1.在诊法中重脉诊,同时认为“脉法不可胜验”。强调脉证合参。在25例病案中,其中20例是靠诊脉判定病情的。他应用寸口切脉法。惯常先望诊,后切脉,合参验证,如齐丞相舍人奴的病,“臣意见之食闺门外,望其色有病气。”仓公认为:“古圣人为之脉法,以起度量,立规矩,县权衡、案绳墨、调阴阳,别人之脉各名之,与天地相应,参合于人,故乃别百病以异之,有数者能异之,无数者同亡。然脉法不可胜验,诊疾人以度异之,乃可别同名,命病主在所居。”

2.治疗上针药并用。在淳于意所述治愈的15例病案中,有11例是用药,如用火剂汤(为一种具有清热降气、利小便、通大便的通闭解结剂)治涌疝,热病、风瘅客脬病。用药酒治风蹶、用莨菪药一撮以酒饮之催产,以柔汤治肾濡腰痛、以窜药治月经不调,用芫花一撮饮服驱杀蛲虫,用火剂(米)汁(粥)治洞泄、痹症。此外,尚有两例用针灸治疗,如:“刺足心各三所,案之无出血,”(属于一种补法)。治足心热。还有针灸与外治法合用以及针药并用的治疗案例等,这种疗法都为后世许多医家的经验证明。有其较高的科学性。例如:用凉水拊头、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治郁热上冲。用先灸左阳明经,再服苦参汤治龋齿牙痛。灸足蹶阴之脉左右各一所,用火剂汤治愈气疝。淳于意在其医疗实践中,还针对病因倡导用体育疗法治疗肥胖病,用物理疗法冷敷降温。他反对庸医滥用药、针、灸,坚持反对服石。

轶事典故

1.在诊法中重脉诊,同时认为“脉法不可胜验”。强调脉证合参。在25例病案中,其中20例是靠诊脉判定病情的。他应用寸口切脉法。惯常先望诊,后切脉,合参验证,如齐丞相舍人奴的病,“臣意见之食闺门外,望其色有病气。”仓公认为:“古圣人为之脉法,以起度量,立规矩,县权衡、案绳墨、调阴阳,别人之脉各名之,与天地相应,参合于人,故乃别百病以异之,有数者能异之,无数者同亡。然脉法不可胜验,诊疾人以度异之,乃可别同名,命病主在所居。”

2.治疗上针药并用。在淳于意所述治愈的15例病案中,有11例是用药,如用火剂汤(为一种具有清热降气、利小便、通大便的通闭解结剂)治涌疝,热病、风瘅客脬病。用药酒治风蹶、用莨菪药一撮以酒饮之催产,以柔汤治肾濡腰痛、以窜药治月经不调,用芫花一撮饮服驱杀蛲虫,用火剂(米)汁(粥)治洞泄、痹症。此外,尚有两例用针灸治疗,如:“刺足心各三所,案之无出血,”(属于一种补法)。治足心热。还有针灸与外治法合用以及针药并用的治疗案例等,这种疗法都为后世许多医家的经验证明。有其较高的科学性。例如:用凉水拊头、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治郁热上冲。用先灸左阳明经,再服苦参汤治龋齿牙痛。灸足蹶阴之脉左右各一所,用火剂汤治愈气疝。淳于意在其医疗实践中,还针对病因倡导用体育疗法治疗肥胖病,用物理疗法冷敷降温。他反对庸医滥用药、针、灸,坚持反对服石。

人物评价

淳于意不但是一个著名的医学家,而且是一位热心的教育家。他广收弟子,精心传授。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有宋邑、冯信、唐安、高期、王禹、杜信等人,是秦汉时期文献记载中带徒最多的一位医家,为医学的广泛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文中说:“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中古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后世影响

淳于意在医学上的最大贡献是首创《诊籍》。随着时间的流逝,淳于意看过的病人越来越多,许多过去他看过的病人,再遇到病又来找他,他已经记不清以前是怎样的诊断和开出什么药方了。还有些疑难病症过去看过,可当时的方剂并没有保留,现在又要重新做起。这样往往重复做类似的和相同的工作,事倍功半,更重要的是不利于积累和总结经验。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淳于意于是开始着意在诊断时随时记录病人的情况,并保存起来。从此他所诊治的病人,都留有病案,内容涉及患者的姓名、职业、居处、病名、脉象、病因、治疗、用药、疗效等。他把这些病案装订成册,起名叫《诊籍》。这些病案,《史记》记录下了二十五例,成为我国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其体例,则为后世病例医案的创始。

淳于意在医学上的第二大贡献是发展了扁鹊的医学理论。如在脉诊中,淳于意对各种脉象进行了界定,能够根据脉象诊出病源、病灶、疾病的转化和预后。根据淳于意所引《脉法》,提出的脉象概念有长、弦、和、代、数、急、沉、浮等,其中许多为后世脉学所采用。对经络在人体中的分布部位,淳于意也已经形成了明确的认识。在对病人进行诊断时,已经能根据经络理论进行脉诊,并以这一理论分析病因、病情和预后。

淳于意在医学上的第三大贡献是改变了医术的传授方式。古代传播医术是非常神秘的单传方式,是不能公开收徒的,这样很不利于医术的传播。淳于意不计较个人得失,敢于打破传统旧俗,把原来十分神秘的医学传播方式变为公开的带徒教授方式,避免了医术的失传,有利于医学队伍的扩大。淳于意曾先后向宋邑、高期、王禹、冯信、杜信、唐安传授医术,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带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医生,在当时临淄、淄川、济北一带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齐派医学群体。

重要观点条文摘录

问臣意:“诊病决死生,能全无失乎?”臣意对曰:“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败逆者不可治,其顺者乃治之。心不精脉,所期死生视可治,时时失之,臣意不能全也。”

国学日课 | 百家姓之——淳于

国学日课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淳于

河内郡。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古斟灌国后裔于州国,后州国灭于杞,州国公族迁往淳于城居住,复国后称淳于国。其后人以国名为姓。

战国时期齐国学者淳于髡(kūn),西汉定陵侯淳于长,名医淳于意,奇女淳于缇萦,东汉侍中淳于恭,南朝陈车骑将军淳于量,唐朝燕国公淳于朗。

名人故事

淳于髡,战国时期齐国人。他个子不高,性格诙谐,长于论辩,多次出使诸侯国,没有遭受过羞辱。齐宣王好做一些隐秘之事,又喜欢彻夜畅饮,百官亦不理政事,朝政荒乱,其他诸侯屡屡来犯。淳于髡对齐宣王及时进谏,使齐国国势复盛。

本解读摘录自岳麓书社

「古代医家」 淳于意

人物简介

淳于意(约公元前205—150),西汉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姓淳于,名意。淳于意曾任齐太仓令,精医道,辨证审脉,治病多验。曾从公孙光学医,并从公乘阳庆学黄帝、扁鹊脉书。后因故获罪当刑,其女缇萦上书文帝,愿以身代,得免。《史记》记载了他的二十五例医案,称为“诊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与扁鹊合并立传,即《扁鹊仓公列传》。

主要经历

淳于意从小就爱好医学,他拜淄川人公孙光为师,向他学习医术。公孙光见他十分好学,见解高明,夸奖他日后能成为国医。公孙光把自己的医术和收藏的药方全部传授给淳于意,又推荐他给临淄名医公乘阳庆做了徒弟。当时,阳庆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家里很富有,虽然医术高明,但很少看病,也不收徒弟。淳于意聪明好学,殷勤懂事,对老师侍奉得很周到,阳庆就把黄帝和扁鹤的脉书以及药剂理论全部教给了淳于意。第一年,他学习了老师传授绝他的《脉书》、《上经》、《下经》,对脸色诊病术、听诊术、揆度阴阳术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在实践中反复琢磨,不断得出自己的见解。到了第二年,淳于意开始试着给人看病,虽然有了效果,但效果还不精到。到了第三年,淳于意开始独立为人治病、判断病人的愈后效果,达到了灵验、精确的程度。他终于学成出徒了。

淳于意医术精湛,决断病人生死多有应验,医治病人能达到起死回生的奇妙效果,人们都说他是神医。一些地方官吏甚至朝廷官员都想把他留在身边专门为官府服务。当时,赵王、胶西王都来请他去。他不肯依附权贵,采取迁移户籍和到全国各地行医的方法来推托。因此,得罪了一些权贵。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有人向皇帝告了一状,淳于意被判为肉刑,押解到都城长安。淖于意的小女儿缇萦毅然跟随父亲去了长安,面见文帝,替父亲伸冤。汉文帝下诏免除了淳于意的刑罪,还废除了肉刑。缇萦救父的故事,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从此淳于意彻底脱离了官场,专事于一心一意为民行医,救死扶伤的崇高职业。

淳于意活了七十多岁,大约于公元前140年离开了人世。他死后,被安葬在了南依群山,东临时水,风景优美的临淄夏庄村西南。

著作

《史记》记载了他的二十五例医案,称为“诊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与扁鹊合并立传,即《扁鹊仓公列传》。

在淳于意被释之后,曾多次得到了文帝召见询问,详细陈述了自己的学医经过及为人治病的具体情况。而在这些答词中,他将自己遇到的典型病例进行整理,即为后世所称的“诊籍”。这是中国现存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记录,而且比西方诊籍的创立早数百年之久。在这些“诊籍”中,淳于意介绍了25个病例,记载了患者姓名、职业、里籍、疾病症状、脉象、诊断、治疗方式和预后推断等情况,从中反映了淳于意高超的医术。

淳于意在“诊籍”中不仅记录了自己的成功病例,也承认有诊断错误的时候,在应对汉文帝的询问时,淳于意坦率回答说:“我不是一个诊断完全正确的医生。”他在“诊籍”中还真实地报告了治疗效果:25例患者有10例医治无效而死亡,这种对病历记载的认真和忠实态度,对于后世医家重视医案记录有很大的影响。

学术内容

1.在诊法中重脉诊,同时认为“脉法不可胜验”。强调脉证合参。在25例病案中,其中20例是靠诊脉判定病情的。他应用寸口切脉法。惯常先望诊,后切脉,合参验证,如齐丞相舍人奴的病,“臣意见之食闺门外,望其色有病气。”仓公认为:“古圣人为之脉法,以起度量,立规矩,县权衡、案绳墨、调阴阳,别人之脉各名之,与天地相应,参合于人,故乃别百病以异之,有数者能异之,无数者同亡。然脉法不可胜验,诊疾人以度异之,乃可别同名,命病主在所居。”

2.治疗上针药并用。在淳于意所述治愈的15例病案中,有11例是用药,如用火剂汤(为一种具有清热降气、利小便、通大便的通闭解结剂)治涌疝,热病、风瘅客脬病。用药酒治风蹶、用莨菪药一撮以酒饮之催产,以柔汤治肾濡腰痛、以窜药治月经不调,用芫花一撮饮服驱杀蛲虫,用火剂(米)汁(粥)治洞泄、痹症。此外,尚有两例用针灸治疗,如:“刺足心各三所,案之无出血,”(属于一种补法)。治足心热。还有针灸与外治法合用以及针药并用的治疗案例等,这种疗法都为后世许多医家的经验证明。有其较高的科学性。例如:用凉水拊头、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治郁热上冲。用先灸左阳明经,再服苦参汤治龋齿牙痛。灸足蹶阴之脉左右各一所,用火剂汤治愈气疝。淳于意在其医疗实践中,还针对病因倡导用体育疗法治疗肥胖病,用物理疗法冷敷降温。他反对庸医滥用药、针、灸,坚持反对服石。

轶事典故

1.在诊法中重脉诊,同时认为“脉法不可胜验”。强调脉证合参。在25例病案中,其中20例是靠诊脉判定病情的。他应用寸口切脉法。惯常先望诊,后切脉,合参验证,如齐丞相舍人奴的病,“臣意见之食闺门外,望其色有病气。”仓公认为:“古圣人为之脉法,以起度量,立规矩,县权衡、案绳墨、调阴阳,别人之脉各名之,与天地相应,参合于人,故乃别百病以异之,有数者能异之,无数者同亡。然脉法不可胜验,诊疾人以度异之,乃可别同名,命病主在所居。”

2.治疗上针药并用。在淳于意所述治愈的15例病案中,有11例是用药,如用火剂汤(为一种具有清热降气、利小便、通大便的通闭解结剂)治涌疝,热病、风瘅客脬病。用药酒治风蹶、用莨菪药一撮以酒饮之催产,以柔汤治肾濡腰痛、以窜药治月经不调,用芫花一撮饮服驱杀蛲虫,用火剂(米)汁(粥)治洞泄、痹症。此外,尚有两例用针灸治疗,如:“刺足心各三所,案之无出血,”(属于一种补法)。治足心热。还有针灸与外治法合用以及针药并用的治疗案例等,这种疗法都为后世许多医家的经验证明。有其较高的科学性。例如:用凉水拊头、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治郁热上冲。用先灸左阳明经,再服苦参汤治龋齿牙痛。灸足蹶阴之脉左右各一所,用火剂汤治愈气疝。淳于意在其医疗实践中,还针对病因倡导用体育疗法治疗肥胖病,用物理疗法冷敷降温。他反对庸医滥用药、针、灸,坚持反对服石。

人物评价

淳于意不但是一个著名的医学家,而且是一位热心的教育家。他广收弟子,精心传授。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有宋邑、冯信、唐安、高期、王禹、杜信等人,是秦汉时期文献记载中带徒最多的一位医家,为医学的广泛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文中说:“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中古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后世影响

淳于意在医学上的最大贡献是首创《诊籍》。随着时间的流逝,淳于意看过的病人越来越多,许多过去他看过的病人,再遇到病又来找他,他已经记不清以前是怎样的诊断和开出什么药方了。还有些疑难病症过去看过,可当时的方剂并没有保留,现在又要重新做起。这样往往重复做类似的和相同的工作,事倍功半,更重要的是不利于积累和总结经验。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淳于意于是开始着意在诊断时随时记录病人的情况,并保存起来。从此他所诊治的病人,都留有病案,内容涉及患者的姓名、职业、居处、病名、脉象、病因、治疗、用药、疗效等。他把这些病案装订成册,起名叫《诊籍》。这些病案,《史记》记录下了二十五例,成为我国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医案。其体例,则为后世病例医案的创始。

淳于意在医学上的第二大贡献是发展了扁鹊的医学理论。如在脉诊中,淳于意对各种脉象进行了界定,能够根据脉象诊出病源、病灶、疾病的转化和预后。根据淳于意所引《脉法》,提出的脉象概念有长、弦、和、代、数、急、沉、浮等,其中许多为后世脉学所采用。对经络在人体中的分布部位,淳于意也已经形成了明确的认识。在对病人进行诊断时,已经能根据经络理论进行脉诊,并以这一理论分析病因、病情和预后。

淳于意在医学上的第三大贡献是改变了医术的传授方式。古代传播医术是非常神秘的单传方式,是不能公开收徒的,这样很不利于医术的传播。淳于意不计较个人得失,敢于打破传统旧俗,把原来十分神秘的医学传播方式变为公开的带徒教授方式,避免了医术的失传,有利于医学队伍的扩大。淳于意曾先后向宋邑、高期、王禹、冯信、杜信、唐安传授医术,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带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医生,在当时临淄、淄川、济北一带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齐派医学群体。

重要观点条文摘录

问臣意:“诊病决死生,能全无失乎?”臣意对曰:“意治病人,必先切其脉,乃治之。败逆者不可治,其顺者乃治之。心不精脉,所期死生视可治,时时失之,臣意不能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