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公解梦

李自成墓地争议 李自成墓碑

发布时间:2024-04-29 22:05:27作者:牛奶煮萝莉来源:网络

李自成墓地争议 李自成墓碑

本文目录一览:

李自成墓:葬于九宫山牛迹岭,一代枭雄,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李自成墓坐落在九宫山北麓,原墓围多古木,墓为长形土坟。坟北面有一几近湮没于土中的小块石碑,镌“李自成坟”。清末有俗语:“皇帝坟,似蛇形,越长越长,墨青墨青。”(注:“墨青”一指坟周草木葳蕤,一谐“灭清”。) 1928年,国民革命军14军49师师长岳森至此凭吊,以高六尺、宽二尺,厚四寸,上镌楷书“李自成之墓”石碑更换原碑。

1955年6月,通山县文化科函请省文化局拨款修缮李墓,并由县人民政府主持重修。其时,掘墓验视,土丘之下,有棺室,室内仅存近似尘土的黑色物质一线,锈蚀马钉数颗。据当年参与培修的罗雄飞介绍:在50年代召开民间文学创作会时,有一姓王的农民说,李自成是由他们王姓人安葬的。

李自成墓,座南朝北,占地300平方米,沿石基边缘,砌有一米高八方形块石护拦,墓葬位于石基中央,高约1.5米,全为块石结构。墓顶竖2.5米高石碑,呈棱台形,阴刻郭沐若亲笔所题“李自成之墓”,墓正面刻有郭沫若撰墓志;

左刻时任省委书记王任重题词:“李自成是一位农民革命的伟大领袖”;右刻时任县长李仲秋撰“李自成之墓记”;后则放置原碑,陵墓四周,青松翠柏挺立,奇花异草相依。

1971年,湖北发电机厂在此处建厂,遂将墓依原样向东迁徙300米,工人在墓周植树,维护修缮。1991年因大雨,山体滑坡,墓遂倒毁。

1996年10月,通山县委、县人民政府再度策划培修李墓,1997年4月竣工。墓建于九宫园艺场内,依原式样扩大,墓高9.5米,其中墓碑高4.8米。全墓用广西白、蒙古黑、石南青等大理石砌成,增刻县委书记熊传经,县长阮英梓撰“重修李自成墓记”。

李自成墓位于九宫山西麓小月山下,由门楼、墓冢、祭台、陈列馆组成,收藏有李自成生平、特殊资料和金马镫等珍贵文物,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国后曾多次维修,并增建了拱桥、层台、花坛、墓碑、陈列馆、休息厅等附属建筑。

墓碑上书“李自成之墓”系郭沫若所题,墓后高处耸立着下马亭,附近还有落印荡、激战坡等遗址。 由门楼、墓冢、祭台、陈列馆组成,收藏有李自成生平、特殊资料和金马镫等珍贵文物,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沫若同志题词 :

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一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但是,可惜他的战友们,特别是丞相牛金星,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满人既占北京,暂时和南明妥协,集中力量攻打革命势力,致使李自成不得不辗转南下。一五年九月李自成率部到达通城,不幸在这九宫山为地主的党羽所杀害,年仅三十九岁。革命英雄,永垂不朽!

一九五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郭沫若(盖章)

农民革命领袖李自成,因号召均田抗粮,发动革命,转战十余年,推翻了明朝统治,于一五年率部队到达通城,不幸被地主的党羽所杀害。当时由于祖国的广大地区为势力所统治,致使英雄忠骨被淹没在九宫山下三百余年。

李自成的革命史迹,深为广大人民所歌颂。改革开放以后,党和人民政府对修护李自成墓极为重视,广大劳动人民,亦要求尽速修护。李仲秋请准上级拨款培修,实现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心声。

兴工之初,李仲秋请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词,叙述李自成的革命史略,让农民革命的伟大烈士的壮烈史绩永垂青史。

今当竣工之日,李仲秋为了纪念革命英雄,特受此以为记。

通城县人民委员会县长李仲秋

一九五二年十二月九日

重修李自成墓记:

天下七十二道教圣地之一的通山九宫山,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闯王李自成殉难之处。当年,其遗体葬于山下玄帝庙前左侧,群众常年为之培修,使之成为一长堤形巨冢。一九二六年,郭沫若率师北伐,到此凭吊。一九五五年,县人民委员会将土坟培修成石墓,郭沫若撰墓志,写碑文,王任重为之题辞。一九七一年,因三线建设需要按原貌将墓东移三百多米。一九九一年,墓遇主体滑坡而倒塌。 李自成殉难通城为正史确认,并有大量地方史料佐证。为纪念这位农民革命中伟大人物,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乃在九宫山择址重修李自成墓,遵其旧制,架拱桥,铺石阶,立牌坊,建亭阁。

名山掩英骨,九宫千古,闯王千古;

隽水添胜景,浩气长存,业绩长存。

通城县委书记熊传经

通城县人民政府县长阮英梓

一九九六年十月二十五日

李自成童年为地主牧羊。天启六年(1626),充银川驿卒,苦习骑射。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被裁辍业,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率众投农民军首领不沾泥,继投高迎祥,号八队闯将。

六年,在农民军首领王自用病卒后,收其遗部2万余人。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

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

八年,与各路农民军首领聚会河南荥阳(一说无此会),共商分兵定向之策。遂转战江北,河南,又入陕西,在宁州(今甘肃宁县)击杀明副总兵艾万年等。旋在真宁(今正宁西南)再败明军,迫总兵曹文诏自杀。

九年,在高迎祥被俘杀后,被推为闯王。领众“以走致敌”,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战法,连下阶州(今甘肃武都),陇州(今陕西陇县),宁羌(今宁强)。旋兵分三路入川,于昭化(今广元西南),剑州(今剑阁),绵州(今绵阳)屡败明军,击杀明总兵侯良柱。

十年冬,围攻成都多日未克,后折师梓潼迎战明总兵左光先,曹变蛟失利。遂分道返陕,移师潼关,遭明军伏击,将卒伤亡损失甚重,率部将刘宗敏,田见秀等18骑隐伏于陕西商,洛山中。不久,亲赴谷城(今属湖北),获取为明廷招抚的张献忠资助。

十二年,与复起的张献忠合兵破竹溪,移师截断明军粮道。后协助罗汝才于香油坪击败明总兵杨世恩部。

十三年,为明总兵左良玉败于房县,重入河南,破永宁(今洛宁),斩万安王朱采。与当地农民军首领一斗谷合兵,众至数十万,攻克宜阳。进至卢氏,得牛金星,宁献策,用为谋士。纳李岩均田免赋建策,深得民众拥护,有歌谣“迎闯王,不纳粮”(《明史·李自成传》)。

十四年春,移师围洛阳,得守军策应破城,执杀福王朱常洵。旋挥师围开封,数攻不克,南走邓州,与脱离张献忠的罗汝才合兵,众号百万。后乘明军四路向河南新蔡,项城调集,遣精兵于途中伏击,致明军阵乱败逃,执杀明总督傅宗龙于项城。

十五年,与罗汝才以20万众再围开封,激战20余日未克,回师攻破河南襄城,俘斩明总督汪乔年和降明的农民军首领李万庆(射塌天)。继克陈州(今淮阳),与当地农民军会师,返师三围开封。先歼出城突袭的三营明军,后遣部连破郑州,荥阳,上蔡,扫清开封周围明军据点。

明督师丁启睿,总兵左良玉率师十余万挺进朱仙镇(今河南开封西南)。李自成遂以部分兵力继续围城,自率主力占领朱仙镇有利地形,近战获胜,俘明军数万人。旋回师开封,挖墙填药爆破并掘黄河堤灌城(一说明军掘堤灌农民军)。为阻击明督师孙传庭部,率师西向,战于郏县,不利,遂向冢头寨(在今南阳境)转移。

途中大量抛弃甲仗财物,诱明军竞相争夺而乱阵,遂率部反击得手,斩俘将校70余人,步骑数千,获柿园大捷。进围汝宁(今汝南),环城发炮,百道架梯登城,执斩明督师杨文岳,分巡佥事王世琮等。挥师南走,绕道白马滩,架门扉作浮桥以渡,迫左良玉弃水寨而遁,进占襄阳(今属湖北襄樊)。旋分兵连破夷陵(今宜昌),荆门诸州县。

十六年正月,重返襄阳,以“三年不征,一民不杀”口号安民。改襄阳为襄京,建立大顺,被拥为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称罗汝才为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命张国绅为上相,牛金星为左辅,刘宗敏为权将军,李岩为制将军。

随后,纳谋士顾君恩建策,制定先取关中,再攻山西,后取北京的作战方略。亲率大军北上河南,在汝州之战中歼明军4万余人,迫孙传庭败逃陕西。乘势间道缘山追击,尽歼镇守潼关明军,击杀孙传庭,占领潼关,西安。旋分兵追歼明军残部,连下延安,汉中,榆林诸重镇。

十七年正月,定国号大顺,建元永昌,称大顺王,改西安为西京,定军制,封功臣,开科取士。随后率师强渡黄河,东进山西,连破汾州,太原。旋兵分两路,遣部将刘芳亮率南路军攻大名(今属河北),真定(今正定),自与刘宗敏率主力为北路,于宁武关(在今山西宁武境)与明军血战数日,击杀明总兵周遇吉。后相继进占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昌平(今属北京)。

三月十七两路会师北京城下,于十九日破城,迫崇祯帝朱由检自缢煤山(今景山),推翻了明朝的统治。改明五军都督府为五军部,变武将称谓,定品位,完善军制。为瓦解明军残余势力,多次遣使招降明总兵吴三桂,未果。四月十三,率兵约10万(一说6万)往攻。

在山海关之战中被吴三桂,清摄政王多尔衮联兵击败,损兵数万,退师北京,大顺军由盛转衰。廿九日称帝,翌日离京西撤,令刘宗敏为主帅组织兵力沿途反击。时农民军内部矛盾加剧,军事上节节败退,致使屯守山西,陕西计划无法实现,遂引兵经陕西退至湖广。

明末清初文学家、诗人吴伟业评价:“闯献同起延绥,扰乱中原,十数载间,卒亡明室。说者以为当时将相异心,剿抚失策所致。然余窃怪此二贼者,心相忌而事若相倚:自成再起,既因房竹所追;献忠复兴,亦藉朱仙兵溃。岂圣王肇造,天必先使若辈为之驱除乎?”

“一生致力于中国历史文物保护的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评价:

“李自成是农民革命史中一位伟大的人物。他从陕北发动起义,以抗粮均田为号召,转战十余年,卒以一四年三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但是,可惜他的战友们,特别是丞相牛金星,为胜利所陶醉,忽视了关外的大敌,终于为满洲人所乘,遭受了失败。”

李自成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下牛迹岭。

李自成(1606一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党项族。原姓拓跋,原名鸿基,陕西省米脂李继迁寨人。据记载,大顺永昌二年(1645年)初夏,他由武昌挥师东下南京,因形势逆转,征途受阻,即取道九宫山转战江西,不意在山下李家铺突遭清军袭击,仓促突围,单骑误入葫芦槽,被小源口寨勇头目程九伯杀害,遂葬于此。 南虹桥在通城县城东南16公里鲤港河上,因形若长虹坐落塘湖之南而名。

清咸丰七年(1857年)建,为邑中著名石桥之一。青石叠砌,五拱并置,长40米,高5米,宽5米,设计大方,结构坚实,卓跞宏伟。经历百余年风雨,迄今依然如故。碧波荡漾,夹岸树木,烟霞掩映,异景别趣。

可怜!!可叹!!

一代枭雄,最后竟沦落到如斯境地,能不让后人嗟呀惆怅乎??

有诗叹曰:

横空米脂谁能忆?盘龙脚下行宫。

梅花二度榭台红。

顶炉献美酒,王道古时风。

一朝坐上真龙椅,江山难料峥嵘。

红颜总会去英雄。

角逐山海后,敢闯岂能赢?

编辑整理:清风剑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