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中唐大才子元稹,以“寡情薄幸”出名。元稹本是《西厢记》张生的原型人物,他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寓居于蒲州,与远亲之女相恋。
可惜元稹最后为了富贵和功名,对其“始乱终弃”,娶了京兆尹韦夏卿之女韦丛。韦、元二人虽然是“政治婚姻”,但是两人婚后还是日久生情了。
后来韦丛病故,元稹写下了三首悼亡诗,俨然成为了古代悼亡诗中的绝品。清代衡塘退士点评此诗说:古今悼亡诗,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
这三首诗歌以风格平实,感情真挚取胜,叙事当中充满了生活中的诸多细节。尤其是《遣悲怀三首·其二》,用语最为朴实,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诗歌最后一句“贫贱夫妻百事哀”,后来更是成为了民间的俗语。寻常的贫民夫妻,一旦遭遇到了生活上不顺,那么他们总是爱把这句话挂在口头。
但是,这句俗语在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中的本来含义,并不是——夫妻二人由于贫穷和低贱,所以生活中都百事都生哀。
元稹在诗歌中想表达的意思是:因为夫妻二人共同经历过患难,一起从贫寒、困顿中走了过来,所以妻子的去世,更加让他感到悲哀。
想要正确理解元稹这句话的意思,还是得先理解一下这首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元稹这首《遣悲怀三首·其二》吧!
《遣悲怀三首·其二》赏析
《遣悲怀三首·其二》——唐·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白话意译:
从前曾与妻子戏言,谈及到了彼此百年之后的事。当时大家都认为自己还非常年轻,可是谁能料到,如今就是生离死别了。
妻子离去以后,按照习俗,将她生前穿过的衣裳,用过的物件,都送给有需要的人。眼看衣物就要送尽了,只剩下她生前用过的针线盒,静静地躺在化妆台上,我不忍心打开。
还是割舍不下与她之间的感情,于是只能移情于她从前使唤过的仆人。从不迷信的我,也曾经因为梦见了她,醒来之后还去烧香还愿,赠人钱财。
我心底非常明白,夫妻间的生离死别,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但是我无法控制内心的悲凉,因为她与我共同经历过患难,从贫穷与困顿中走过了这些年。
在元稹这首《遣悲怀三首·其二》中,“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的解释,在如今所有的词典上都是统一的。
这两诗的本意就是指夫妻之间经历过患难,共过贫寒,所以作者才会触景伤情,然后看到什么事物都感到哀伤。
那么,为什么民间坚持把“贫贱夫妻百事哀”,理解成——因为贫穷,所以百事都哀呢?其实这件事还是得赖元稹本人,因为他这三首诗的叙事当中存在“猫腻”。
尽管《遣悲怀三首》这组诗,是中国悼亡诗中的绝品,但是它也一直被人诟病,因为它的叙事存在不实之处。在这组诗的第一首中,元稹曾经交代过韦丛生前的一些情况。
诗中提到他们夫妻二人最贫穷的时候,家里缺柴火,妻子韦丛就去捡古槐树落下的枝叶。另外,他们家里经常靠吃野菜充饥,但是这些很可能都不是事实。
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元稹在吏部的考试落地。随后,他就在朋友的引荐之下认识了韦丛的父亲韦夏卿。后者当时是京兆尹,在朝廷里位高权重。
元稹当年外号“元才子”,年少才高,风流俊逸。韦夏卿爱惜他的才华,看好他的将来,于是与他达成了政治联盟。元稹也很识时务,果断抛弃了“莺莺”,与韦丛成了亲。
韦家当时非常有钱,绝不可能让韦丛在婚后顿顿吃野菜。其实在《遣悲怀三首·其二》中,元稹自己也已经说走了嘴。他在诗里提到,他的夫人生前一直有“婢仆”伺候的。
试问,一个穷得顿顿都只能吃野菜,烧火还要靠古槐树枝的家庭,能够养得起婢仆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元稹在《梦游春七十韵》里面也提到了,当时韦家富贵的情形。他在诗中说:朝蕣玉佩迎,高松女萝附。韦门正全盛,出入多欢裕。
因为元稹娶了韦家的女儿,所以他经常陪着他的岳丈出入豪门,与达官贵人往来。韦丛在家中很得宠,后来他的父亲被派到洛阳当官,元稹还带着妻子一起跟着岳父搬到了洛阳。
元稹与韦丛生活中最困难的时期,应该是元和元年至元和四年间。那期间元稹被贬至河南当县尉,后来母亲去世,在家服丧三年。这段时间他们离韦家较远,元稹没有什么收入。
不过在元和四年韦丛去世前,元稹已经当上了监察御史。尽管一直被朝中人排挤,还被宦官仇士良等人殴打,但是绝对不至于穷得顿顿吃野菜。
因此我们说,元稹笔下的“贫贱夫妻百事哀”,绝对不可能是普通人想象中那种,因为穷得不可开交,所以夫妻之间“百事生哀”。
此外,元稹在民间的风评一直都不好,一直被骂“负心薄幸”。这主要是因为他在韦丛死后第二年,就与小妾安仙嫔“闪电结婚”了。又过了五年,他娶了继室裴淑。
不过元稹也是有苦衷的,因为韦丛死后只给元稹留下了一个女儿,没有儿子。元稹娶了安仙嫔后,后者给她生了一子二女。
不过三年之后,安仙嫔也死了。最后又过了五年,元稹才续弦娶了继室裴淑。而且古代男子为了继承香火,娶三妻四妾也实属平常,何况元稹最后还一度官至尚书右丞。
结语
其实,我个人是一直不太认同“贫贱夫妻百事哀”在民间这种解读的。因为常言说得好,穷有穷作乐,穷有穷开心。
经济状况差,社会地位低下,固然会给夫妻生活带来重重的困难,但是它并不是唯一可以影响夫妻感情生活的因素。
须知喜、怒、哀、乐都是情绪,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安贫乐道的人,即使深居陋巷,日常一箪食,一瓢饮,也会觉得很快乐。
再则,现代的人常说,“有情饮水饱,无情金屋寒”。所以,恩爱夫妻的精神愉悦,并未完全受制于物质世界。
非要把“贫贱夫妻百事哀”理解为:因为贫贱,所以夫妻生活一定很悲哀。那是把金钱、地位在婚姻中的重要性看得太过了。
穷则穷矣,人间有爱侣,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可是一旦共患难,同喜乐的夫妻生离死别,剩下的那一个,“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呢?
人世间,再没有比这种别离更加让人悲哀的事情了。因此剩下的那一个,从此看一事悲,看百事哀,看事事都只剩下无穷无尽的忧愁了。
来源:执笔读春秋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中唐大才子元稹,以“寡情薄幸”出名。元稹本是《西厢记》张生的原型人物,他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寓居于蒲州,与远亲之女相恋。
可惜元稹最后为了富贵和功名,对其“始乱终弃”,娶了京兆尹韦夏卿之女韦丛。韦、元二人虽然是“政治婚姻”,但是两人婚后还是日久生情了。
后来韦丛病故,元稹写下了三首悼亡诗,俨然成为了古代悼亡诗中的绝品。清代衡塘退士点评此诗说:古今悼亡诗,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
这三首诗歌以风格平实,感情真挚取胜,叙事当中充满了生活中的诸多细节。尤其是《遣悲怀三首·其二》,用语最为朴实,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诗歌最后一句“贫贱夫妻百事哀”,后来更是成为了民间的俗语。寻常的贫民夫妻,一旦遭遇到了生活上不顺,那么他们总是爱把这句话挂在口头。
但是,这句俗语在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中的本来含义,并不是——夫妻二人由于贫穷和低贱,所以生活中都百事都生哀。
元稹在诗歌中想表达的意思是:因为夫妻二人共同经历过患难,一起从贫寒、困顿中走了过来,所以妻子的去世,更加让他感到悲哀。
想要正确理解元稹这句话的意思,还是得先理解一下这首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元稹这首《遣悲怀三首·其二》吧!
《遣悲怀三首·其二》赏析
《遣悲怀三首·其二》——唐·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白话意译:
从前曾与妻子戏言,谈及到了彼此百年之后的事。当时大家都认为自己还非常年轻,可是谁能料到,如今就是生离死别了。
妻子离去以后,按照习俗,将她生前穿过的衣裳,用过的物件,都送给有需要的人。眼看衣物就要送尽了,只剩下她生前用过的针线盒,静静地躺在化妆台上,我不忍心打开。
还是割舍不下与她之间的感情,于是只能移情于她从前使唤过的仆人。从不迷信的我,也曾经因为梦见了她,醒来之后还去烧香还愿,赠人钱财。
我心底非常明白,夫妻间的生离死别,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但是我无法控制内心的悲凉,因为她与我共同经历过患难,从贫穷与困顿中走过了这些年。
在元稹这首《遣悲怀三首·其二》中,“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的解释,在如今所有的词典上都是统一的。
这两诗的本意就是指夫妻之间经历过患难,共过贫寒,所以作者才会触景伤情,然后看到什么事物都感到哀伤。
那么,为什么民间坚持把“贫贱夫妻百事哀”,理解成——因为贫穷,所以百事都哀呢?其实这件事还是得赖元稹本人,因为他这三首诗的叙事当中存在“猫腻”。
尽管《遣悲怀三首》这组诗,是中国悼亡诗中的绝品,但是它也一直被人诟病,因为它的叙事存在不实之处。在这组诗的第一首中,元稹曾经交代过韦丛生前的一些情况。
诗中提到他们夫妻二人最贫穷的时候,家里缺柴火,妻子韦丛就去捡古槐树落下的枝叶。另外,他们家里经常靠吃野菜充饥,但是这些很可能都不是事实。
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元稹在吏部的考试落地。随后,他就在朋友的引荐之下认识了韦丛的父亲韦夏卿。后者当时是京兆尹,在朝廷里位高权重。
元稹当年外号“元才子”,年少才高,风流俊逸。韦夏卿爱惜他的才华,看好他的将来,于是与他达成了政治联盟。元稹也很识时务,果断抛弃了“莺莺”,与韦丛成了亲。
韦家当时非常有钱,绝不可能让韦丛在婚后顿顿吃野菜。其实在《遣悲怀三首·其二》中,元稹自己也已经说走了嘴。他在诗里提到,他的夫人生前一直有“婢仆”伺候的。
试问,一个穷得顿顿都只能吃野菜,烧火还要靠古槐树枝的家庭,能够养得起婢仆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元稹在《梦游春七十韵》里面也提到了,当时韦家富贵的情形。他在诗中说:朝蕣玉佩迎,高松女萝附。韦门正全盛,出入多欢裕。
因为元稹娶了韦家的女儿,所以他经常陪着他的岳丈出入豪门,与达官贵人往来。韦丛在家中很得宠,后来他的父亲被派到洛阳当官,元稹还带着妻子一起跟着岳父搬到了洛阳。
元稹与韦丛生活中最困难的时期,应该是元和元年至元和四年间。那期间元稹被贬至河南当县尉,后来母亲去世,在家服丧三年。这段时间他们离韦家较远,元稹没有什么收入。
不过在元和四年韦丛去世前,元稹已经当上了监察御史。尽管一直被朝中人排挤,还被宦官仇士良等人殴打,但是绝对不至于穷得顿顿吃野菜。
因此我们说,元稹笔下的“贫贱夫妻百事哀”,绝对不可能是普通人想象中那种,因为穷得不可开交,所以夫妻之间“百事生哀”。
此外,元稹在民间的风评一直都不好,一直被骂“负心薄幸”。这主要是因为他在韦丛死后第二年,就与小妾安仙嫔“闪电结婚”了。又过了五年,他娶了继室裴淑。
不过元稹也是有苦衷的,因为韦丛死后只给元稹留下了一个女儿,没有儿子。元稹娶了安仙嫔后,后者给她生了一子二女。
不过三年之后,安仙嫔也死了。最后又过了五年,元稹才续弦娶了继室裴淑。而且古代男子为了继承香火,娶三妻四妾也实属平常,何况元稹最后还一度官至尚书右丞。
结语
其实,我个人是一直不太认同“贫贱夫妻百事哀”在民间这种解读的。因为常言说得好,穷有穷作乐,穷有穷开心。
经济状况差,社会地位低下,固然会给夫妻生活带来重重的困难,但是它并不是唯一可以影响夫妻感情生活的因素。
须知喜、怒、哀、乐都是情绪,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安贫乐道的人,即使深居陋巷,日常一箪食,一瓢饮,也会觉得很快乐。
再则,现代的人常说,“有情饮水饱,无情金屋寒”。所以,恩爱夫妻的精神愉悦,并未完全受制于物质世界。
非要把“贫贱夫妻百事哀”理解为:因为贫贱,所以夫妻生活一定很悲哀。那是把金钱、地位在婚姻中的重要性看得太过了。
穷则穷矣,人间有爱侣,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可是一旦共患难,同喜乐的夫妻生离死别,剩下的那一个,“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呢?
人世间,再没有比这种别离更加让人悲哀的事情了。因此剩下的那一个,从此看一事悲,看百事哀,看事事都只剩下无穷无尽的忧愁了。
来源:执笔读春秋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意志品质的特征是教师招聘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一般考查理解类的单选题。意志品质指的是个体在意志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鲜明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通过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四个维度表现出来。意志品质的每一个维度的表现都应该适度且灵活,不能过强或过弱,否则将表现为不良的意志品质。
(一)自觉性
自觉性是指个体明确、深刻地认识行动目的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该目的的意志品质。意志的第一要素是确定目标,没有目标的行动是不能够被称为意志行动的。对于意志行动而言,这个目标要清晰、明确;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要一致,不能相互矛盾,不能同时指向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冲突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须内化为行为者自身能够认同、追求的目标。良好的自觉性表现为行动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灵活性等,与此相反的不良品质是易受暗示性和独断性。易受暗示性表现为一个人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没有自己的追求目标和独立见解,对行动目的正确性、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对情况的变化缺乏判断能力和灵活应变的能力,行为被动,容易受到环境或别人暗示的影响,盲从权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独断性是指个体以自我为中心来确立行为的目标,丝毫不考虑客观条件的变化,拒绝别人建设性的意见,固执己见,一意孤行。
(二)果断性
果断性是指个体善于迅速地判明情况,适时而且合理地采取决定,并坚决地付诸于行动的意志品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情况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因此,个体在确立目标之前,首先要理清头绪,判明情况,在多种需要中进行取舍,这不免要在头脑中产生动机冲突,比如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情况还可能更为复杂,比如趋避式冲突、双趋避式冲突。这时候果断性可以帮助个体审时度势,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做出选择并付诸行动。与果断性相反的不良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冒失武断。优柔寡断是我们熟悉的一种性格特征,这种人在决策时常常犹豫不决,内心冲突和动机斗争没完没了;在执行决定时常常出现动摇、拖延时间,怀疑自己的决定等。不过,当情况复杂时,人们在做出决定之后,会根据情况的发展随时调整修改,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决定的正确执行,这是另外一个良好的意志品质——自制力的表现,而非优柔寡断。冒失武断表现为对事物特点及其发展情况不做细致分析、周密思考就匆忙决定,表现为轻举妄动、懒于思考、鲁莽行事等。
(三)坚韧性
坚韧性是指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以坚韧的毅力、顽强的精神来克服闲难,摆脱诱惑,始终坚定不移、坚持到底来达到目的的意志品质。我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闲难,外部困难如自然条件很差、物质设备不足、工作条件缺乏、社会阻力很大等,内部困难如生理缺陷、健康不佳、情绪波动、能力缺乏等。除了困难之外,我们还可能遇到各种诱惑。坚韧性就是要求个体充分调动意志的主观能动作用,排除这些障碍,直至成功。与坚韧性相反的不良意志品质是动摇和执拗。动摇表现在没有韧性,缺乏毅力,遇到困难的阻碍或诱惑的吸引就怀疑既定的目的,不加分析地放弃对目标的追求。具有动摇性的人做事容易见异思迁、朝三暮四、虎头蛇尾、半途而废。他们成功的时候容易自满、失败的时候容易气馁,不能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执拗的人不能正视现实,不能根据已经发生变化的形势灵活地采取对策,也不能放弃那些明显不合理的决定。执拗常常表现为一些性格特点,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说某个人“钻牛角尖”、“不到黄河心不死”、“一头撞南墙”。
(四)自制性
自制性是指一个人自觉地控制和协调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意志品质。自制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能使自己排除十扰去执行已经采取的决定;另一方面能使自己抑制住与目的相悖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自制性表现为具有很强的克制力和忍耐力,能忍辱负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能严格遵守纪律;对挫折有很大的心理承受力;能有效地控制自己,冷静地找出解决的办法,完成任务、实现预定的目标。与自制性相反的不良意志品质是任性和刻板。任性表现为自由散漫、任意放纵,“管不住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感情用事,对行为的自我约束力差。机械刻板表现为作茧自缚,谨小慎微,缩手缩脚,不敢越雷池一步,没有一点自主性,过分压抑自我,过多顺应外部环境。
【例题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现了意志的哪一品质( )。
A.自觉性 B.自制性 C.果断性 D.坚持性
【答案】D。解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该句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真正的大丈夫,要有坚定的信念,不为荣华富贵所诱惑,不为贫贱困苦所改变,不为威胁暴力所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起大丈夫。这句话强调要成为大丈夫,要坚持不懈,不屈不挠,而且这种诱惑和干扰对于每个人来说克服都十分困难,所以本题体现的是意志的坚持性,选D。
【例题2】老师用“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教育学生,目的是提升学生意志品质的( )。
A.自觉性 B.自制性 C.果断性 D.坚持性
【答案】A。解析:“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意思是一个明天接着又是一个明天,明天是何等的多啊。老师用这句话教育学生,目的是提升学生对珍惜时间,把握光阴的意识,能认识到珍惜时间的意义,并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体现的是意志的自觉性,所以选A。 【例题3】“有志者,事竟成”这是体现了意志品质的( )。
A.自觉性 B.果断性 C.自制性 D.坚韧性
【答案】A。解析:强调对行动的目的没有深刻的认识。故答案选A。
中唐大才子元稹,以“寡情薄幸”出名。元稹本是《西厢记》张生的原型人物,他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寓居于蒲州,与远亲之女相恋。
可惜元稹最后为了富贵和功名,对其“始乱终弃”,娶了京兆尹韦夏卿之女韦丛。韦、元二人虽然是“政治婚姻”,但是两人婚后还是日久生情了。
后来韦丛病故,元稹写下了三首悼亡诗,俨然成为了古代悼亡诗中的绝品。清代衡塘退士点评此诗说:古今悼亡诗,无能出此三首范围者。
这三首诗歌以风格平实,感情真挚取胜,叙事当中充满了生活中的诸多细节。尤其是《遣悲怀三首·其二》,用语最为朴实,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诗歌最后一句“贫贱夫妻百事哀”,后来更是成为了民间的俗语。寻常的贫民夫妻,一旦遭遇到了生活上不顺,那么他们总是爱把这句话挂在口头。
但是,这句俗语在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中的本来含义,并不是——夫妻二人由于贫穷和低贱,所以生活中都百事都生哀。
元稹在诗歌中想表达的意思是:因为夫妻二人共同经历过患难,一起从贫寒、困顿中走了过来,所以妻子的去世,更加让他感到悲哀。
想要正确理解元稹这句话的意思,还是得先理解一下这首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元稹这首《遣悲怀三首·其二》吧!
《遣悲怀三首·其二》赏析
《遣悲怀三首·其二》——唐·元稹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白话意译:
从前曾与妻子戏言,谈及到了彼此百年之后的事。当时大家都认为自己还非常年轻,可是谁能料到,如今就是生离死别了。
妻子离去以后,按照习俗,将她生前穿过的衣裳,用过的物件,都送给有需要的人。眼看衣物就要送尽了,只剩下她生前用过的针线盒,静静地躺在化妆台上,我不忍心打开。
还是割舍不下与她之间的感情,于是只能移情于她从前使唤过的仆人。从不迷信的我,也曾经因为梦见了她,醒来之后还去烧香还愿,赠人钱财。
我心底非常明白,夫妻间的生离死别,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但是我无法控制内心的悲凉,因为她与我共同经历过患难,从贫穷与困顿中走过了这些年。
在元稹这首《遣悲怀三首·其二》中,“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的解释,在如今所有的词典上都是统一的。
这两诗的本意就是指夫妻之间经历过患难,共过贫寒,所以作者才会触景伤情,然后看到什么事物都感到哀伤。
那么,为什么民间坚持把“贫贱夫妻百事哀”,理解成——因为贫穷,所以百事都哀呢?其实这件事还是得赖元稹本人,因为他这三首诗的叙事当中存在“猫腻”。
尽管《遣悲怀三首》这组诗,是中国悼亡诗中的绝品,但是它也一直被人诟病,因为它的叙事存在不实之处。在这组诗的第一首中,元稹曾经交代过韦丛生前的一些情况。
诗中提到他们夫妻二人最贫穷的时候,家里缺柴火,妻子韦丛就去捡古槐树落下的枝叶。另外,他们家里经常靠吃野菜充饥,但是这些很可能都不是事实。
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元稹在吏部的考试落地。随后,他就在朋友的引荐之下认识了韦丛的父亲韦夏卿。后者当时是京兆尹,在朝廷里位高权重。
元稹当年外号“元才子”,年少才高,风流俊逸。韦夏卿爱惜他的才华,看好他的将来,于是与他达成了政治联盟。元稹也很识时务,果断抛弃了“莺莺”,与韦丛成了亲。
韦家当时非常有钱,绝不可能让韦丛在婚后顿顿吃野菜。其实在《遣悲怀三首·其二》中,元稹自己也已经说走了嘴。他在诗里提到,他的夫人生前一直有“婢仆”伺候的。
试问,一个穷得顿顿都只能吃野菜,烧火还要靠古槐树枝的家庭,能够养得起婢仆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元稹在《梦游春七十韵》里面也提到了,当时韦家富贵的情形。他在诗中说:朝蕣玉佩迎,高松女萝附。韦门正全盛,出入多欢裕。
因为元稹娶了韦家的女儿,所以他经常陪着他的岳丈出入豪门,与达官贵人往来。韦丛在家中很得宠,后来他的父亲被派到洛阳当官,元稹还带着妻子一起跟着岳父搬到了洛阳。
元稹与韦丛生活中最困难的时期,应该是元和元年至元和四年间。那期间元稹被贬至河南当县尉,后来母亲去世,在家服丧三年。这段时间他们离韦家较远,元稹没有什么收入。
不过在元和四年韦丛去世前,元稹已经当上了监察御史。尽管一直被朝中人排挤,还被宦官仇士良等人殴打,但是绝对不至于穷得顿顿吃野菜。
因此我们说,元稹笔下的“贫贱夫妻百事哀”,绝对不可能是普通人想象中那种,因为穷得不可开交,所以夫妻之间“百事生哀”。
此外,元稹在民间的风评一直都不好,一直被骂“负心薄幸”。这主要是因为他在韦丛死后第二年,就与小妾安仙嫔“闪电结婚”了。又过了五年,他娶了继室裴淑。
不过元稹也是有苦衷的,因为韦丛死后只给元稹留下了一个女儿,没有儿子。元稹娶了安仙嫔后,后者给她生了一子二女。
不过三年之后,安仙嫔也死了。最后又过了五年,元稹才续弦娶了继室裴淑。而且古代男子为了继承香火,娶三妻四妾也实属平常,何况元稹最后还一度官至尚书右丞。
结语
其实,我个人是一直不太认同“贫贱夫妻百事哀”在民间这种解读的。因为常言说得好,穷有穷作乐,穷有穷开心。
经济状况差,社会地位低下,固然会给夫妻生活带来重重的困难,但是它并不是唯一可以影响夫妻感情生活的因素。
须知喜、怒、哀、乐都是情绪,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安贫乐道的人,即使深居陋巷,日常一箪食,一瓢饮,也会觉得很快乐。
再则,现代的人常说,“有情饮水饱,无情金屋寒”。所以,恩爱夫妻的精神愉悦,并未完全受制于物质世界。
非要把“贫贱夫妻百事哀”理解为:因为贫贱,所以夫妻生活一定很悲哀。那是把金钱、地位在婚姻中的重要性看得太过了。
穷则穷矣,人间有爱侣,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可是一旦共患难,同喜乐的夫妻生离死别,剩下的那一个,“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呢?
人世间,再没有比这种别离更加让人悲哀的事情了。因此剩下的那一个,从此看一事悲,看百事哀,看事事都只剩下无穷无尽的忧愁了。
来源:执笔读春秋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编者按: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号角。二十大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取得的各项成果,必将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发挥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深入学习领会二十大精神,央视网《天天学习》栏目特别策划《“典”读二十大》系列报道,从总书记用典的角度,对党的二十大报告进行解读。
【释义】
以上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纵横家景春的一段对话。
战国时期,纵横家盛行,他们凭借口才和机智,朝秦暮楚,合纵连横,游说诸侯,取得高官厚禄。在这段对话中,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起的大丈夫。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逢迎诸侯以搏上位,毫无仁义道德的原则,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并提出了自己的大丈夫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财富地位不能使其迷惑腐化,贫苦穷困不能改变其志向,权势武力不能使其屈服变节。
孟子这段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两千多年来,鞭策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坚持正义的精神支柱。
【解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必须牢记,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直面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管党治党不放松、正风肃纪不停步、反腐惩恶不手软,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我们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
“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虽然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很多得到了有效解决,但一些问题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解决得还不彻底,一些问题还可能再冒出来。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党的执政环境和执政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全党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严字当头、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把严的要求贯彻到管党治党全过程、落实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全党同志必须始终保持崇高的革命理想和旺盛的革命斗志,驰而不息抓好正风肃纪反腐,不断补钙壮骨、固本培元,坚决同一切可能动摇党的根基、阻碍党的事业的现象作斗争,荡涤一切附着在党肌体上的肮脏东西,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作者 杨立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