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公解梦

彦甫的含义 李林冉吕彦甫

发布时间:2024-04-24 22:11:03作者:旧人陌兮来源:网友上传

彦甫的含义 李林冉吕彦甫

本文目录一览:

胡荣华:我眼中的王铭先生

王铭兄常说:落井下石的事,坚决不做;锦上添花的事,可做可不做;雪中送炭的事,则不仅要做,而且要多做!

前几天去上海棋牌院为棋牌文化博物馆“爱国儒商王铭先生的象棋情”特展挑选、辨别一些老照片,投屏上打出几张我与王铭兄在四年前上海举办亚洲象棋锦标赛期间的合影,令我思绪万千。

我的耳边似乎又听见:“荣华,我们再合个影。”当时,我真的有点纳闷,因为我俩在新落成的上海棋牌院以及棋牌文化博物馆和明天广场等好几个场景都已经“摆拍”过,怎么这位老兄还没有过足瘾?当然,我积极地配合他,我们又留下了一张张合影。虽然有一阵子不见王铭兄了,但觉得他精神头不错,以为他病后恢复得挺好,很为他开心。

然而,过了半年光景,2019年5月下旬,从香港传来王铭兄去世的噩耗,我感到十分意外。后来和棋院的同事们聊起,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他那时也许是做放化疗的缘故头发已经掉光了,那头黑亮的头发其实是假发,而他一再地要求和我合影,应该就是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为我们三十多年的友情留下一份纪念。我深深地为自己的粗心而懊悔,那竟然是我们最后一次相聚,我多么应该再陪他多说说话啊!

王铭兄年长我四岁,是1941年生人。他的父亲是著名侨领王源兴(曾任全国侨联副主席,北京侨联主席)。他祖籍福建龙岩大洋,生于印尼苏门答腊首府巨港。5岁到9岁在新加坡上小学。因为在国外出生,他最早学会的是国际象棋,而后来爱上象棋和围棋,应该是他9岁来到北京以后的事了。

王铭兄是不折不扣的“学霸”,他所就读的两所中学都是北京的名校——北京师大第一附中、北京四中,而他考取的高校更是了不得——清华大学,所学的专业是动力农机系汽车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后,他先后在长春汽车研究所、北京第二汽车制造厂任职。1978年起,他来到香港,开启了他的儒商传奇。

我与王铭兄的相识正是在香港。那是1986年,在香港举办亚洲象棋锦标赛,陈祖德是我们的领队。

陈祖德和王铭兄是老朋友,他时常带我去王铭兄的办公楼。王铭兄的棋瘾大,每天都要下棋。我们第一回见面,就下了几盘棋。他的水平在业余层面上来说是不错的,我让他马一先,可以下到大致平手的样子。这以后,我们几乎每年都会见面。

1988年上海棋院聘请王铭兄担任顾问,需要说明一下,上海棋协的顾问人数不少,而棋院顾问,是经过当时的上海市体委特批的,王铭兄是唯一的一位。他来上海小住三日,下榻奥林匹克宾馆。没想到这位棋痴,就没有出过宾馆的大门,除了吃饭,其余的时间都在下棋。对棋爱到如此程度,也真是罕见!王铭兄平生最得意一战,自然是“五粮液杯”象棋国际擂台赛中,他赢擂主河北阎文清的一局棋。阎文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曾经获得全国亚军、世界亚军,实力强劲那是不用说的。但是王铭兄这盘棋似有神助,下得特别好,尤其中残局丝丝入扣,让阎文清无法求和。这盘棋我做了评注,刊登在《上海象棋》杂志上。

王铭兄常说:落井下石的事,坚决不做;锦上添花的事,可做可不做;雪中送炭的事,则不仅要做,而且要多做!他三十多年来对于棋艺事业的慷慨支持,是对这三句话的最好的证明!

1989年,亚洲象棋联合会副会长、中国象棋协会主席陈远高同志逝世,中国方面希望由陈祖德继任亚象联副会长。但在1990年亚象联召开的会议上,一些国家的与会代表提出担任副会长要出资25万元港币。其时国门虽已开放十年有余,但外汇还是十分紧张的。王铭兄作为香港的与会代表,支持中国方面的增补人选,并提供了资金,确保了陈祖德当选亚象联副会长。

1995年,上海队出访纽约,同样遇到了批外汇的麻烦事,结果还是王铭兄这位上海棋院聘请的顾问,赞助了5万港币,使得上海队顺利成行。

而对于初创的全国象棋甲级联赛的鼎力支持,也可以说是真正的雪中送炭。2005、2006年两届象甲联赛,均由王铭兄慷慨解囊,倾力资助。这两届比赛冠名为“启新高尔夫杯”,比赛开闭幕阶段的赛会制赛事均在宁波启新高尔夫球场进行。尽管一年赞助两百万,但这份赞助是很纯粹的不求回报的友情赞助。这是王铭兄的大情怀,令人钦佩!

王铭兄除了爱棋,另一大爱好就是书画。因为他为人耿直、厚道,在“”期间与落魄的大画家黄永玉、黄胄结成忘年交。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出版了个人作品集《彦甫画选》。这本由刘海粟题签、黄永玉作序、黄胄写后记的画册,不仅是他才华和心血的凝聚,更见证着他与画家之间真挚的友谊。

当时来上海,他也把这本画册送给我,我不明白他为什么取艺名“彦甫”?他告诉我,他女儿叫王彦,自己不就是彦父吗?谐音可不就是彦甫!

王铭兄走了三年多了,教我如何不想他?

(杨柏伟 整理)

胡荣华:我眼中的王铭先生

王铭兄常说:落井下石的事,坚决不做;锦上添花的事,可做可不做;雪中送炭的事,则不仅要做,而且要多做!

前几天去上海棋牌院为棋牌文化博物馆“爱国儒商王铭先生的象棋情”特展挑选、辨别一些老照片,投屏上打出几张我与王铭兄在四年前上海举办亚洲象棋锦标赛期间的合影,令我思绪万千。

我的耳边似乎又听见:“荣华,我们再合个影。”当时,我真的有点纳闷,因为我俩在新落成的上海棋牌院以及棋牌文化博物馆和明天广场等好几个场景都已经“摆拍”过,怎么这位老兄还没有过足瘾?当然,我积极地配合他,我们又留下了一张张合影。虽然有一阵子不见王铭兄了,但觉得他精神头不错,以为他病后恢复得挺好,很为他开心。

然而,过了半年光景,2019年5月下旬,从香港传来王铭兄去世的噩耗,我感到十分意外。后来和棋院的同事们聊起,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他那时也许是做放化疗的缘故头发已经掉光了,那头黑亮的头发其实是假发,而他一再地要求和我合影,应该就是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为我们三十多年的友情留下一份纪念。我深深地为自己的粗心而懊悔,那竟然是我们最后一次相聚,我多么应该再陪他多说说话啊!

王铭兄年长我四岁,是1941年生人。他的父亲是著名侨领王源兴(曾任全国侨联副主席,北京侨联主席)。他祖籍福建龙岩大洋,生于印尼苏门答腊首府巨港。5岁到9岁在新加坡上小学。因为在国外出生,他最早学会的是国际象棋,而后来爱上象棋和围棋,应该是他9岁来到北京以后的事了。

王铭兄是不折不扣的“学霸”,他所就读的两所中学都是北京的名校——北京师大第一附中、北京四中,而他考取的高校更是了不得——清华大学,所学的专业是动力农机系汽车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后,他先后在长春汽车研究所、北京第二汽车制造厂任职。1978年起,他来到香港,开启了他的儒商传奇。

我与王铭兄的相识正是在香港。那是1986年,在香港举办亚洲象棋锦标赛,陈祖德是我们的领队。

陈祖德和王铭兄是老朋友,他时常带我去王铭兄的办公楼。王铭兄的棋瘾大,每天都要下棋。我们第一回见面,就下了几盘棋。他的水平在业余层面上来说是不错的,我让他马一先,可以下到大致平手的样子。这以后,我们几乎每年都会见面。

1988年上海棋院聘请王铭兄担任顾问,需要说明一下,上海棋协的顾问人数不少,而棋院顾问,是经过当时的上海市体委特批的,王铭兄是唯一的一位。他来上海小住三日,下榻奥林匹克宾馆。没想到这位棋痴,就没有出过宾馆的大门,除了吃饭,其余的时间都在下棋。对棋爱到如此程度,也真是罕见!王铭兄平生最得意一战,自然是“五粮液杯”象棋国际擂台赛中,他赢擂主河北阎文清的一局棋。阎文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曾经获得全国亚军、世界亚军,实力强劲那是不用说的。但是王铭兄这盘棋似有神助,下得特别好,尤其中残局丝丝入扣,让阎文清无法求和。这盘棋我做了评注,刊登在《上海象棋》杂志上。

王铭兄常说:落井下石的事,坚决不做;锦上添花的事,可做可不做;雪中送炭的事,则不仅要做,而且要多做!他三十多年来对于棋艺事业的慷慨支持,是对这三句话的最好的证明!

1989年,亚洲象棋联合会副会长、中国象棋协会主席陈远高同志逝世,中国方面希望由陈祖德继任亚象联副会长。但在1990年亚象联召开的会议上,一些国家的与会代表提出担任副会长要出资25万元港币。其时国门虽已开放十年有余,但外汇还是十分紧张的。王铭兄作为香港的与会代表,支持中国方面的增补人选,并提供了资金,确保了陈祖德当选亚象联副会长。

1995年,上海队出访纽约,同样遇到了批外汇的麻烦事,结果还是王铭兄这位上海棋院聘请的顾问,赞助了5万港币,使得上海队顺利成行。

而对于初创的全国象棋甲级联赛的鼎力支持,也可以说是真正的雪中送炭。2005、2006年两届象甲联赛,均由王铭兄慷慨解囊,倾力资助。这两届比赛冠名为“启新高尔夫杯”,比赛开闭幕阶段的赛会制赛事均在宁波启新高尔夫球场进行。尽管一年赞助两百万,但这份赞助是很纯粹的不求回报的友情赞助。这是王铭兄的大情怀,令人钦佩!

王铭兄除了爱棋,另一大爱好就是书画。因为他为人耿直、厚道,在“”期间与落魄的大画家黄永玉、黄胄结成忘年交。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出版了个人作品集《彦甫画选》。这本由刘海粟题签、黄永玉作序、黄胄写后记的画册,不仅是他才华和心血的凝聚,更见证着他与画家之间真挚的友谊。

当时来上海,他也把这本画册送给我,我不明白他为什么取艺名“彦甫”?他告诉我,他女儿叫王彦,自己不就是彦父吗?谐音可不就是彦甫!

王铭兄走了三年多了,教我如何不想他?

(杨柏伟 整理)

胡荣华:我眼中的王铭先生

王铭兄常说:落井下石的事,坚决不做;锦上添花的事,可做可不做;雪中送炭的事,则不仅要做,而且要多做!

前几天去上海棋牌院为棋牌文化博物馆“爱国儒商王铭先生的象棋情”特展挑选、辨别一些老照片,投屏上打出几张我与王铭兄在四年前上海举办亚洲象棋锦标赛期间的合影,令我思绪万千。

我的耳边似乎又听见:“荣华,我们再合个影。”当时,我真的有点纳闷,因为我俩在新落成的上海棋牌院以及棋牌文化博物馆和明天广场等好几个场景都已经“摆拍”过,怎么这位老兄还没有过足瘾?当然,我积极地配合他,我们又留下了一张张合影。虽然有一阵子不见王铭兄了,但觉得他精神头不错,以为他病后恢复得挺好,很为他开心。

然而,过了半年光景,2019年5月下旬,从香港传来王铭兄去世的噩耗,我感到十分意外。后来和棋院的同事们聊起,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他那时也许是做放化疗的缘故头发已经掉光了,那头黑亮的头发其实是假发,而他一再地要求和我合影,应该就是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为我们三十多年的友情留下一份纪念。我深深地为自己的粗心而懊悔,那竟然是我们最后一次相聚,我多么应该再陪他多说说话啊!

王铭兄年长我四岁,是1941年生人。他的父亲是著名侨领王源兴(曾任全国侨联副主席,北京侨联主席)。他祖籍福建龙岩大洋,生于印尼苏门答腊首府巨港。5岁到9岁在新加坡上小学。因为在国外出生,他最早学会的是国际象棋,而后来爱上象棋和围棋,应该是他9岁来到北京以后的事了。

王铭兄是不折不扣的“学霸”,他所就读的两所中学都是北京的名校——北京师大第一附中、北京四中,而他考取的高校更是了不得——清华大学,所学的专业是动力农机系汽车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后,他先后在长春汽车研究所、北京第二汽车制造厂任职。1978年起,他来到香港,开启了他的儒商传奇。

我与王铭兄的相识正是在香港。那是1986年,在香港举办亚洲象棋锦标赛,陈祖德是我们的领队。

陈祖德和王铭兄是老朋友,他时常带我去王铭兄的办公楼。王铭兄的棋瘾大,每天都要下棋。我们第一回见面,就下了几盘棋。他的水平在业余层面上来说是不错的,我让他马一先,可以下到大致平手的样子。这以后,我们几乎每年都会见面。

1988年上海棋院聘请王铭兄担任顾问,需要说明一下,上海棋协的顾问人数不少,而棋院顾问,是经过当时的上海市体委特批的,王铭兄是唯一的一位。他来上海小住三日,下榻奥林匹克宾馆。没想到这位棋痴,就没有出过宾馆的大门,除了吃饭,其余的时间都在下棋。对棋爱到如此程度,也真是罕见!王铭兄平生最得意一战,自然是“五粮液杯”象棋国际擂台赛中,他赢擂主河北阎文清的一局棋。阎文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曾经获得全国亚军、世界亚军,实力强劲那是不用说的。但是王铭兄这盘棋似有神助,下得特别好,尤其中残局丝丝入扣,让阎文清无法求和。这盘棋我做了评注,刊登在《上海象棋》杂志上。

王铭兄常说:落井下石的事,坚决不做;锦上添花的事,可做可不做;雪中送炭的事,则不仅要做,而且要多做!他三十多年来对于棋艺事业的慷慨支持,是对这三句话的最好的证明!

1989年,亚洲象棋联合会副会长、中国象棋协会主席陈远高同志逝世,中国方面希望由陈祖德继任亚象联副会长。但在1990年亚象联召开的会议上,一些国家的与会代表提出担任副会长要出资25万元港币。其时国门虽已开放十年有余,但外汇还是十分紧张的。王铭兄作为香港的与会代表,支持中国方面的增补人选,并提供了资金,确保了陈祖德当选亚象联副会长。

1995年,上海队出访纽约,同样遇到了批外汇的麻烦事,结果还是王铭兄这位上海棋院聘请的顾问,赞助了5万港币,使得上海队顺利成行。

而对于初创的全国象棋甲级联赛的鼎力支持,也可以说是真正的雪中送炭。2005、2006年两届象甲联赛,均由王铭兄慷慨解囊,倾力资助。这两届比赛冠名为“启新高尔夫杯”,比赛开闭幕阶段的赛会制赛事均在宁波启新高尔夫球场进行。尽管一年赞助两百万,但这份赞助是很纯粹的不求回报的友情赞助。这是王铭兄的大情怀,令人钦佩!

王铭兄除了爱棋,另一大爱好就是书画。因为他为人耿直、厚道,在“”期间与落魄的大画家黄永玉、黄胄结成忘年交。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出版了个人作品集《彦甫画选》。这本由刘海粟题签、黄永玉作序、黄胄写后记的画册,不仅是他才华和心血的凝聚,更见证着他与画家之间真挚的友谊。

当时来上海,他也把这本画册送给我,我不明白他为什么取艺名“彦甫”?他告诉我,他女儿叫王彦,自己不就是彦父吗?谐音可不就是彦甫!

王铭兄走了三年多了,教我如何不想他?

(杨柏伟 整理)

古代河南南阳原来有这么多历史人物(二)

朱 穆 (100~163) 字公叔。汉南阳郡宛(今南阳)人。文学家。朱晖之孙。桓帝时为侍御史、冀州刺史。因惩办贪官豪强,触犯宦官利益,罚作刑徒。后得太学士刘陶等数千人上书申诉,获释归乡。后拜为尚书,刚直不阿。曾面谏除宦官,恒帝不从,遂遭排挤,抑郁而死,谥为“文忠先生。”他为官数十年,廉洁奉公,蔬食布衣,家无余资,以致死不能殓。生前曾著论二十篇,今仅存《与刘伯宗绝友诗》、《崇厚论》、《绝交论》、《郁金赋》等。

曹 节 (?~181) 字汉丰。汉南阳郡新野(今新野县)人。顺帝初,以西园骑迁小黄门。桓帝时,升任中常侍、奉车都尉。灵帝即位,因功升任长乐卫尉,封育阳侯。不久被调任大长秋。自此他权势日盛,宦官开始秉政。后虽屡遭人劾,但始终得皇上恩宠,官至尚书令。光和四年(181年)去世,赠车骑将军。

张曼成 (?~184) 东汉末年南阳黄巾起义军首领。灵帝中平元年(184年)三月,张曼成自称“神上使”,与赵宏、韩忠等人在宛起义,拥众数万人,成为黄巾军三大主力之一。攻克宛城,击杀南阳太守褚贡,驻守宛城百余日。后新任太守秦颉率大军疯狂反扑,黄巾军寡不敌众,战败,张曼成牺牲。

羊 续 (14~189) 字兴祖。汉太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 。初以忠臣子孙任郎中,后迁任庐江太守。中平三年(186年),羊续任南阳太守。他初到南阳上任时,就只跟随一童子,羸服间行,遍访各县,对郡中各县的风土民情、官吏的良贪,均了如指掌。因此上任伊始,郡内莫不震慑。他废弊政,实施一系列有利于生产的措施,使南阳郡大治,百姓欢服。当时南阳权豪之家多尚奢侈,羊续深恶之,常敝衣薄食,车马羸败。府丞送鱼,他“受而悬于庭”;府丞再送,他则出示上次所悬鱼骨,严厉拒绝。中平六年(189年),灵帝欲升羊续为太尉,位列三公。但当时晋三公者,需厚加赠赂,羊续一身清正,不予行贿,致使灵帝不悦,将他降职太常。羊续未及行,即病死,遗言薄殓。

何 进 (?~189) 字遂高。汉南阳郡(今南阳)人。灵帝何皇后之异母兄。初征拜待中。中平元年(184年)迁大将军,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封慎侯。灵帝死,他立刘辩为少帝,专断朝政。后与太傅袁隗等谋诛宦官,事泄为宦官所杀。

张仲景 (约150~219) 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今南阳)人。汉代著名医学家。幼好学,后学医于同郡张伯祖。据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由于伤寒流行,死者甚多,于是辞官业医,钻研《内经》等古代医书,并广泛收集有效方剂,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为中医立方之鼻祖。后经人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尊仲景为“医圣”。

邓 展 (生卒不详) 南阳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建安年间为魏奋威将军,善用手臂,通晓五兵,能空手入白刃。后被封为高乐乡侯。

文 聘 (生卒不详) 字仲业。南阳宛人(今南阳)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名将。文聘原为荆州牧刘表大将,后曹操任命他为江夏郡太守。在江夏的数十年间,有威恩,名震敌国,使贼不敢侵。因累立功迁后将军,封新野侯。魏黄初七年(226年),孙权征伐江夏,并率军五万围文聘于石阳,文聘巧设“空城计”,使孙权遂不敢攻而去。文聘死后赐号为壮侯。

黄 忠 (?~220) 字汉升。三国时宛(今南阳)人。三国时期刘备部将。初属刘表,守长沙。赤壁之战后,刘备收江南,黄忠投归刘备。建安十八年(212年),黄忠受命进攻益州牧刘璋,他常冲锋陷阵,身先士卒,为刘备攻战成都立下了汉马功劳。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随刘备北上进军汉中时,老当益壮,奋力迎战魏将夏候渊等,他每次都是冲锋在前,终于在翌年夺得了定军山。由于战功卓著晋升为征西将军。刘备立为汉中王后,黄忠又被任命为后将军,与前将军关羽齐名,赐爵关内侯。220年去世,追谥刚侯。

诸葛亮 (181~234) 字孔明。东汉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汉代司隶梭尉诸葛丰的后代。他幼丧父母,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后投奔荆州刘表。其叔死后,他躬耕于南阳,发奋苦读十余年,常自比管仲、乐毅,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因颖川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登门求教。他建议占据荆、益二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结好孙权,北拒曹操,以复兴汉室,即所谓“草庐对”。从此,他开始辅佐刘备复兴汉业。次年,刘备用其策略,联吴抗操,赤壁一战,大破曹军,并取荆、益二州,建立蜀汉,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刘备称帝后,任其为丞相,刘备临终托孤于诸葛亮,他竭力辅佐后主刘禅,重结吴好,平定南中,然后五次出兵伐魏。建兴十二年(234年)因积劳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终年54岁。诸葛亮多谋善断,治军严明,精通兵法。特别是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言传之千古。著有《诸葛亮集》。被后人尊称为“智圣”。

李 严 (?~234),字正方。三国时南阳(今南阳市)人。蜀汉政治家。少年曾任郡职吏,以才干著称。后在荆州牧刘表手下任职。曹操南征时入蜀投弃刘璋,又率军背璋降刘,被拜为裨将军。后出任重郡犍为太守、兴业将军。蜀汉章武二年(222年),拜为尚书令。刘禅即位后,封都乡侯。建兴八年(230年),升骠骑将军。后改名为李平。后因多次阻挠诸葛亮北伐,被罢官,废为平民。建兴十二年(234年),当他听到诸葛亮死于北伐时,也发病离世。

韩 暨 (约157~238) 字公至。三国时南阳堵阳(今方城县)人。韩王信之后。初隐居于鲁阳山中,曹操平定荆州后,任丞相府参佐,后逐步升迁乐陵太守、监冶谒者、司金都尉、太常、司徒。曾先后被封为宜城亭侯和南乡亭侯。他改冶铁用马力、人力鼓风为水力鼓风,提高功效三倍。魏景初二年(238年)卒,谥恭候。 

吕 乂(?~251) 字季阳。三国时南阳(今南阳)人,蜀汉政治家。蜀汉建立后,曾任县令,后以治迹卓著升任太守,是时诸葛亮连年北伐,他在郡内募兵,因此,被转任为战略要地汉中郡太守,兼任督农,为军队提供军粮。246年,代董允为尚书令,处理日常政务,为政简而不烦,以清能著称于世。251年死于尚书令任内。

邓 芝 (?~251) 字伯苗。三国时义阳新野(今新野县)人。初依附巴西太守庞义,刘备占据益州后,初任郫县令,后任广汉太守,又为尚书。刘备死后,出使东吴,与孙权修好。诸葛亮进攻汉中,任中监军兼阳武将军。后迁前军师前将军,兖州刺史,封阳武亭侯,督江州。延熙六年(243年),迁车骑将军。 

许 慈 (生卒不详) 字仁笃。三国时南阳(今南阳)人,蜀汉著名学者。擅长郑玄的学说,精通《周易》、《论语》等。建安时期入蜀郡,后被刘备任命为博士。他还曾与来敏等掌管先代的典章制度,刘禅在位时逐渐升到大长秋。

郭攸之 (生卒不详) 三国时南阳(今南阳)人。蜀汉良吏,早年以陶瓷业知名于时,后被刘备选拨为侍中,成为君主的近臣。

来 敏 (生卒不详) 字敬达。三国时义阳(今新野县)人。蜀汉著名学者。刘备平定益州后,任典学校尉。刘禅即位,任虎贲中郎将。诸葛亮死后,来敏曾提任过大长秋、光禄大夫等职,后因说话不加节制,行动违背常规而被革职。撰有《蜀本记》一书,他是一位古文经学者、书法家。

杜 预 (222~284) 晋武帝咸宁年间,京兆杜陵人、镇南大将军杜预,奉命都督荆州诸军事,屯驻宛。他多次上书朝廷,提倡修治堰陂,兴修水利。在他的主持下,“大修宛叶堰陂,垦辟荒芜,先后修治汉代召信臣、杜诗水利工程遗址数十处,引滍、淯诸水灌田万余顷。并“分疆刊石,使有定分”,以致“公私同利”(《晋书·杜预传》),受到南阳人民的敬仰,尊称他为“杜父”。旧时,南阳城东关有一条古老的街道—杜父街(今为仲景路的一段),就是因纪念杜预而得名。后世还把杜预与召信臣、杜诗合祀,在豫山(独山)建三太守祠。元代至元十六年(1297年)于祠前立“晋当阳侯杜公之祠”碑(现残存)。

滕 修 (?~288) 字显先。南阳西鄂(今卧龙区石桥镇西南)人。晋代初年大将。滕修早年先为吴国将帅,任广州刺史,封西鄂侯。晋师伐吴,滕修率众前往抵御,行至巴邱则孙皓已投降,乃缟素流涕而还。晋武帝以他为忠臣,任安南将军、广州牧,封武当侯。他在南方的数年间,边境一直安宁,死后赐号忠。

乐 广 (?~304) 字彦甫。南阳淯阳(今南阳西南部)人。西晋大臣、学者、书法家。为人善谈论,王戎任荆州刺史时举为秀才,后升为侍中,河南伊,最后官至尚书令。

刘马粦之 (生卒不详) 字子骥。东晋南阳安众(今南阳西南部)人。文学家。他是刘乔后代,刘耽之族人,少年时即喜欢朴实,虚退寡欲,好游山泽,其志向是作一个隐士。刘马粦之的品德高尚,在百姓中很有威望。他爱好文学,善著述,《隋书·经籍志注》中有《刘遗民集》五卷即为他所作。《桃花源记》中被称为“高尚之士”。

范弘之 (373~430) 字长文。东晋顺阳(今淅川县)人。史学家。范汪之孙,范宁次子,雅正好学,尤通儒术,为太学博士。后出任余杭县令,卒于任上。著有文集六卷。

刘 湛 (392~440) 字弘仁。南阳涅阳(今南阳中西部)人。南朝宋官吏。少时博涉史传,熟悉经典。早年为刘裕太尉行参军,入宋后为刘义康长史。景平元年(432年),为尚书吏部郎,先后任建威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等。宋文帝时为侍中,后又兼任丹阳尹,金紫光禄大夫并散骑常侍等。后因文帝所忌下诏将刘湛斩于狱中。

范 晔 (398~445) 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淅川县)人。史学家。范泰少子,曾任尚书吏部郎。元嘉初,降为宣城太守,后升为左卫将军、太子詹事,掌管禁旅,参与机要。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因孔熙先等人密谋拥立刘义康一案,受牵连被杀。著有《后汉书》,仅成纪传80卷,另有文集15卷。

朱修之 (?~464) 字恭祖。义阳平氏(今桐柏县平氏)人。南朝宋将领。朱序之孙,朱谌之子。初为南朝宋州主簿,累迁司徒从事中郎。后伐北魏被困受囚,北魏太武帝嘉其固守之节,任其为云中镇将,并以宗室之女与其成婚,他不为其所动,寻机南归。元嘉九年(423年)回宋,任黄门侍郎。孝武帝初年,累迁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后因平叛有功,受封南昌县侯,又为左民尚书、领军将军、领崇宪太仆、加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大明八年(464年)卒,谥号贞侯。 

张敬儿 (?~483) 本名狗儿。南阳冠军(今邓州市)人。南朝宋齐时将领。少时习于弓马,有勇力。宋时以军功被提拔为宁朔将军、越骑校尉,后出任雍州剌史。入齐后,授给侍中、中军将军职务。齐武帝因疑其异志,遂被害

宗 测 (?~495) 字敬微,一字茂深。南阳涅阳(今南阳中西部)人,南朝齐书画家、学者,宗炳之孙。情静退,不慕权贵,不善交际,有多次仕进机会,皆不就,喜爱书画,《尚子平图》、《阮籍遇苏门》、《永业佛影台》皆为妙作。著有《续高士传》三卷、《衡山庐山记》等。

乐 颐 (生卒不详) 一作乐颐之,字文德。南阳涅阳(今南阳中西部)人。南朝齐良吏。先后任京府参军、郢州从事。乐颐在孝敬父母方面被时人称道。

范 缜 (约450~约510) 字子真,南乡舞阴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无神论者。先后仕齐、梁,任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等职。范缜生活的年代,正是佛教极盛时期,佛寺遍布各地,僧尼激增。对此范缜公开提出“神灭论”,与佛教的“神不灭论”展开激烈论战。齐武帝的儿子竟陵王萧子良是佛教的大信徒,亲自同范缜辩论,还指使人对他说,如果放弃反佛言论,可以当中书郎。范缜大笑说:“我如果放弃反佛立场,早就当上宰相了,何止中书郎呢?”在斗争中,范缜写出了著名的《神灭论》。他认为:“神即形出,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这就是说形神不可分离,精神是依赖物质的存在而存在的,物质不存了精神也随之消灭。这种唯物主义观点给佛教唯心论以沉重的打击。范缜的《神灭论》对于那些利用宗教迷信愚弄人民的封建统治者也是一个有力的批判。所以梁武帝看到《神灭论》后,亲自下敕令反驳,还发动了六十多个王公朝贵写文章进行围攻。范缜在《神灭论》中发挥的唯物主义观点,发展了东汉王充以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

刘之遴 (478~549) 字思贞。南阳涅阳(今南阳中西部)人。南朝梁时文学家、大臣。刘虬之子。8岁能作文,15岁举茂才。初为太学博士,后累次升迁至中书侍郎、南郡太守、湘东王长史、秘书监等职、官至都司尚书、太常卿。他爱好古器物,在荆州时收藏数百种。博览群籍,尤精《左传》、《汉书》。著有文集五十卷,《神录》五卷。

庾肩吾 (480~551) 字子慎。新野县人。南朝梁文学家、著名宫体诗人、书法家,号“高斋学士”。8岁时便能赋诗,初为晋安王萧纲的侍常,萧纲立为皇太了,迁太子中庶子。萧纲即位,升为度支尚书,后任江州刺史,封武康县侯。他善作诗赋,代表作有《饯张孝总应令》、《和徐主簿望月》等。所著《书品》一卷,对历代书家有独到的品评。

庾曼倩 (约480~560) 字世华。新野县人。南朝梁时著名科学家,学者。对我国古代天文历法和数学作出了卓越贡献。庾诜之子。梁元帝萧绎在荆州时,征召他为主簿,迁中录事。后官至谘议参军。他笺注数学名著《算经》,著有《注算经》、《七曜律历》、《文字体例》、《庄老义疏》、《丧服仪》等专著,并著文章九十五卷。

宗 懔 (约500~563) 字元懔。南阳涅阳(今南阳中西部)人。北周学者。少时聪敏,喜欢读书,昼夜不倦,时称“小儿学士”。普通六年(525年)举秀才,后历任临汝、建城、广晋三县县令。萧绎即位(梁元帝)升任尚书侍郎。入周被封为信安县侯,官拜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同。著《荆楚岁时记》和文集二十卷。

赵彦深 (507~566) 名隐,字彦深。南阳宛(今南阳)人。北齐学者、书法家。早年曾为尚书令司马子如贱客,善书计。神武时征补为大丞相功曹参军,专掌机密。后升迁徐州刺史、司徒。爵宜阳王。礼贤下士,受人尊仰。

范 迪 (?~578) 顺阳(今淅川县)人。北朝后梁文学家,范缜之孙。少年时就聪明善辩,喜欢写作,曾在后梁历任中书黄门侍郎、尚书右丞、散骑常侍。著有文集十卷。

岑之敬 (519~579) 字思礼。南阳棘阳(今新野县)人。南朝梁陈时文学家。幼时聪明好学,18岁时,被梁武帝任命为太学限内博士,出任寿光学士,后任南沙令、晋安王记室参军。入陈后,为东宫义省学士,官至南台治书御史、征南府谘议参军,他博涉文史,通经学,善于写作,文词典雅,才高学深而恭谨谦逊。著有文集十卷。

庾 信 (513~581) 字子山。祖籍新野县,生于湖北江陵,庾肩吾之子。15岁侍梁昭明太子讲学,博得朝廷赏识,累迁尚书度支郎、通直员外郎,后为郢州别驾兼通直散骑常侍等职。梁太清二年(548年),任东宫学士,领建康令。后西奔江陵,任梁元帝御史中丞,转右卫将军,袭爵武康县侯,加散骑常侍。承圣三年(554年),出使西魏,被强留北方。梁绍泰元年(555年),西魏封其为车骑大将军。北周取代西魏后,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建德三年(575年),为司宗中大夫。到明帝、武帝时,官至要职。他善诗赋、骈文,为当时宫廷文学代表,著作21卷,现仅存诗三百二十首、赋十五篇、骈文115篇,为古代著名文学家,其文学成就被历代所推崇,主要作品有《哀江南赋》、《枯树赋》、《拟咏怀》等。

赵仲将 (生卒不详) 南阳宛(今南阳)人。北朝周、隋时书法家。赵彦深之子,沉敏有父风。任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隋文帝开皇年间,为吏部郎、安川刺史。他学涉群书,善草、隶。

赵文深 (生卒不详) 字德本。北周宛(今南阳)人。著名书法家。少年时即学习楷、隶,其书笔势强劲,知名于时。宇文觉代西魏建立北周后,任丞相府法曹参军,大统十五(544年)封白石县男,后迁书学博士。周武帝天和元年(566年)露寝(大堂)等建成,文深以题榜为功,增邑二百户,授官赵兴郡郡守。而需题榜辄复召还。时京城的宫殿、楼阁之匾额,皆其书写。今存书法作品有隶书《华阳颂》碑,碑在陕西华阴。

乐 运 (生卒不详) 字承业。南阳淯(今南阳西南部)人。北周、隋初良吏。少年时酷爱学习,涉猎经史,在北周任京北郡丞。当时宣帝昏暴,乐运便抬棺上朝,陈说宣帝过失,宣帝将杀他,后免其死,隋文帝任其为丞相,后迁为广州滍阳令,转为高唐令,在任有政绩。乐运性情讦直,因常揭发别人隐私,为人所排挤,而不受重用。于是他摘录了夏商以来谏诤事,集而成册,书名《谏苑》,呈送文帝,受到文帝的称赞。

岑之象 (生卒不详) 南阳棘阳(今新野县南)人。隋末曾任邯郸令。

岑善方 (?~561) 南阳棘阳(今新野县南)人。曾仕北周尚书。

岑文本 (595~645) 字景仁。祖籍南阳棘阳(今新野县)人,生于湖北江陵。隋唐文学家,唐朝重臣。少时聪颖明理,博览经史。隋时,其父任邯郸令,因遭诬入狱,14岁时为父神冤,作《莲花赋》受到赞赏。隋末,在肖铣割据任中书侍郎,专典文学。后入唐,于贞观初年任中书郎,助修国书,后官至中书令。贞观十九年(645年),随唐太宗东征高丽,因劳累过度而死。他性沉毅,善文词,著有文集六十卷。

怀 素 (624~697) 俗姓范。南阳人。唐代著名高僧,为玄奘和尚的弟子,东塔律宗的创始人。10岁出家,拜律宗相部创始人法砺和尚为师,学习律宗经典。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由印度取经返回长安,他遂拜玄奘为师,专攻律部经典,对其本师法砺的学说并不满足,他提出许多新的见解,并著《四分律开宗记》等新疏解多种。当时,他居住在长安太原寺东塔,故其所创律宗称为东塔律宗,成为三律三派之一。

庾 河 (生卒不详) 唐代新野(今新野县)人。安史之乱中,判军占领长安,他与其弟庾倬不愿为贼军效劳,一起逃窜山谷,隐蔽起来。叛乱被平息后,他曾出任兵部郎中。

岑 义 (?~713) 唐代邓州棘阳(今新野县)人。曾任陕州刺史、户部尚书、侍中等职。

张 巡 (709~757) 邓州南阳(今南阳)人。唐代名将。博通群书,通晓兵法。开元末(741年)中进士,初任太子通事舍人。后出任清河令和真源令,政绩显著,清正廉明,镇压恶吏。百姓安居乐业。安史之乱时,守雍丘,屡败安禄山军。至德二年(757年),移守睢阳(今商丘),安禄山部将尹子琦率十万大军来攻,张巡固守数月,屡战不衰,为表彰他的忠勇,唐肃宗诏封御史中丞。后因粮尽援绝,城陷被俘,张巡等诸将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遂被杀害。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下诏褒赠其为杨州大都督,诏封为邓国公。后人为纪念张巡,在睢阳、南阳等地为他建立祠庙,并把他与张衡、张仲景誉为“南阳三张”。至今,在台湾有许多人仍供奉张巡像,尊称他为“唐代岳飞”。

张好古 (生卒不详) 约生活于唐玄宗至唐肃宗年代(713—761年)。唐代南阳人。又名张打油,民间诗人。他性情幽默风趣,善于创作朴素自然、不事雕琢的俚俗诗歌。“油”味十足,妙趣横生,人称“打油诗”,“打油诗”一词名即此而来。这种诗歌,能将田间地里、街头巷尾的俗语入诗,,略陈其事,直抒胸臆,既通俗易懂,又调皮诙谐,十分适于朗诵流传。相传我国古代民间流传至今、雅俗共赏的《雪诗》即为他所作。

岑 参 (716~770) 祖籍南阳棘阳(今新野县)人,生于湖北江陵。唐代著名诗人。出身于官宦世家。唐天宝三年(744年)中进士。天宝十三年(754年),二次出塞,任安西节度使判官。后由杜甫推荐任右补阙。大历元年(766年)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退居杜陵山中,客死于成都。著有《岑嘉州集》,其诗气势豪迈,色彩浓烈,语言多变,格调甚高。因几度出塞,对塞外风光及征战生活有深刻的认识,创作了大量边塞诗,为唐代杰出的边塞诗人,也是盛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为“高岑”。其代表作有《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玉门盖将军歌》、《白雪送友人归京》等。

樊宗师 (?~约821) 字绍述。南阳人。唐代文学家。元和三年(808年),登军谋宏远科,授著作佐郎。元和九年(814年),为太子舍人。后历任金部郎中、绵州刺史、左司郎中,又出为绛州刺史,因颇有政绩,擢为谏议大夫,可惜未到任而病卒,世称“樊谏议”。其为文诡怪险僻,极其艰涩,时称“涩体”。对中晚唐与北宋前期文风影响很大,直到欧阳修改革文风,才使“涩体”始告结束。他著有《魁纪云》三十卷、《樊子》三十卷、《春秋集卷》十五卷,文二百九十一篇,杂文二百二十二篇,诗七百一十九首。因其文难懂,元明清名家将其诗文注疏,并汇辑为《樊诗集七家注》。

韩 愈 (768~824) 字退之。邓州南阳(今南阳)人。因河北昌黎系韩氏郡望,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早年丧失父母,由兄嫂抚养长大成人。幼年即刻苦好学。贞元八年(792年)考中进士,任监察御史、国子博士等职。后升为刑部侍郎,因直言谏书,被贬为潮州刺史。穆宗即位,被诏回京,历任京兆尹、兵部侍郎及吏部侍郎等职。卒后谥号文,史称“韩文化”。他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他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之后形式主义的骈偶文,主张写作内容充实的散体文,并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散文作品,如《师说》、《进学解》、《张中丞传后序》、《说马》等。其散文雄奇奔放,其诗内容比较广泛,诗作也力求宏伟奇崛,用字险怪,被后人称为“硬体诗”,对宋代诗文影响很大,是古代文学发展中最重要的革新家之一。他与柳宗元并称为“韩柳”。有《韩昌黎先生集》传世。

赵宗儒 (746~832) 字秉文。唐代邓州(今邓州市)人。赵晔之子。开元间中进士,授校书郎,擢右拾遗、司勋员外郎中,贞元六年(790年)负责官吏考绩,因考核大公无私,政绩显著,唐德宗闻后甚喜,升他为考功郎中。贞元十二年(796年),拜为中书门下平章事。贞元十四年(798年),罢相为右庶子。贞元二十年(804年),迁吏部侍郎。元和六年(811年)为刑部尚书。元和十一年(861年)后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长庆元年(821年)任检校右仆射,守太常卿、太子少师。宝历元年(825年)后,迁太子少保、检校司空兼太子太傅,以司空致仕。大和六年(832年)去世,册封官司徒。

庾敬休 (?~835) 字顺之。唐代邓州新野(今新野县)人。进士出身,他以宏词登科,授秘书省校书郎,从事宣州。不久授谓南尉、集贤校理,迁右拾遗,集贤学士、右补阙。又迁礼部员外郎,入为翰林学士,迁礼部郎中、兵部郎中,后又改户部侍郎,官终尚书右丞。卒赠吏部尚书。著有《谕善录》七卷。

韩 翃 (生卒不详) 字君平。唐代南阳(今南阳)人。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754年)进士,建中初年(780年)为驾部郎中,知制诰,卒为中书舍人。其诗多为唱和应制之作,歌颂升平、吟咏山水成为其诗歌的基本主题。著有诗集五卷,已散失,明人辑有《韩君平集》。韩 与柳氏在安史之乱中离合悲欢的爱情故事,盛传一时,许尧佐的传奇小说《柳氏传》即以此为题材。

张 祜 (约782~852) 字丞吉。南阳县(今南阳)人。唐代诗人。早年寓居苏州。大和五年(831年),令狐楚推荐他到长安,献诗三百首,惜为权贵所抑制,寂寞而归,客游淮南。杜牧任池州刺史时,与他结为诗酒之友,对他极为推崇。他晚年钟爱江苏丹阳曲阿山水,筑室隐居,并与白居易诗酒相聚。他终生布衣,身后萧条。他狂放不羁,以侠客自命,山水,多游名寺,故多山寺题咏之作,同时也以宫词著称。今存诗有三百六十八首。

张怀寂 (生卒不详) 祖籍南阳,先世移居西域。唐代西域名将,捍卫祖国统一的功臣,名将张雄的次子。长寿元年(692年),吐蕃叛扰安西,他继承父亲遗志,接受副元师之职的任命,率军参加平叛作战,为复碎叶、疏勒、龟兹等安西重镇立下了汗马功劳,升为上柱国(属正二品官级)。

岑景倩 (生卒不详) 唐代新野(今新野县)人。曾任卫州刺史。

宗楚客 (生卒不详) 唐代南阳县(今南阳)人。曾任户部侍郎、凤阁鸾台平章事等职。

毛文锡 字平圭。南阳人。唐末进士,五代十国时期的文学家。仕蜀后为翰林学士,累迁礼部尚书、判枢密院事,拜司徒。因与宦官唐文扆交恶,为其所谮,被贬为荆州司马。后随王衍降后唐,与欧阳炯等人以词翰供奉内廷。未几,复事后蜀孟氏, 以小词为蜀主孟昶所赏。他所做之词,据《唐五代词 》所录,今尚存三十四首,多属艳丽之语。

膝宗谅 (约991~1044) 字子京。北宋南阳人。他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其后范仲淹称颂他的才干,推举为官,后改为大理寺丞,又任当涂、邵武二县知事,累迁殿中丞。因上书请章献太后还政于皇帝,太后去世,仁宗执政后,提升其为左正言。后又升为左司谏。又因言宫禁事不实被责,出知信州。后任江宁府通判,徙湖州知事,又任泾州知事。以后升为天章阁待制,徙庆州。后来因事被劾,官知虢州,徙岳州,后迁苏州卒。他崇尚气节,发施舍,所到州县喜爱建学。在岳州曾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在《岳阳楼记》的首段对滕子京的政绩和二人的友谊作了介绍,遂传为千古佳话。

贾 黯 (1022~1065) 字直孺。北宋邓州穰县(今邓州市)人。23岁中甲申科进士第一名。仁宗年间,历任秘书著作佐郎、左正官、判三司开拆司、襄州知州、翰林学士、知审官院、尚书左司郎中,摄理开封府等职。英宗即位后,调他为中书舍人,参与撰写《仁宗实录》,管审刑院,为群牧使,后又调任给事中,兼理御史中丞。他著有文集三十卷,以议论见长,惜已佚。 

畅 讷 (生卒不详) 元代南阳人。畅师文之父。善作诗,颇有名。曾任汴幕官,赠太中大夫,上轻车都尉、魏郡侯。著有《地理指掌图》。

畅师文 (1246~1317) 字纯甫。南阳人。元代著名的农学家。幼敏悟,家贫。20岁曾游学各地。咸淳四年(1268年),陈书时政十六策,丞相安童奇其才,辟为令史。

成 遵 (?~1359) 字谊叔。元南阳穰县(今邓州市)人。至顺二年(1331年),成遵来到京师,就学于国子监,两年之后,便进士及第,授为将仁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很快便升至监察御史。至正八年(1348年),任礼部郎中,次年改刑部郎中,寻迁御史台都事,又升为户部侍郎。至正十年(1350年),迁中书司郎中,不久又升为工部尚书。因顶撞了丞相而被逐出京师,出为大都、河间等处都转运使。至正十四年(1354年),调任武昌路总管。至正十五年(1355年),擢为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召拜为参议中书省回到朝迁。至正十七年(1357年),成遵官升中书左丞相。至正十九年(1359年),用事者诬告成遵受贿贪赃,很快被打入监狱,被杖而死。

铁 铉 (1366~1403) 字鼎石。回族,明代邓州(今邓州市)人。明初名将。洪武时,以太学生授礼科给事中,机智灵敏,善决疑狱。临事不苟,奏对详明,太祖赐字“鼎石”。洪武末年,任山东参政,镇济南。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举兵南下夺取帝位,铁铉抗拒燕军固守济南,屡败燕军,擢山东布政使,寻进兵部尚书。朱棣即帝位后,设伏兵计擒铁铉,五马分尸于南京。

张三丰 (生卒不详) 名金一,亦名君宝。明道士,道号元元子。因其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辽宁人,明初全家迁居南召城(今云阳镇)南七里湾。史称他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来暑往,仅一纳衣、蓑长着身。22岁时,出家进入太子山的天宝观,苦心修练武功,功夫与日俱进,并靠武功办了许多大事、奇事。后三丰入五朵山(即北顶)祖师庙,再转南顶山(武当山)。张三丰在武当山武功大进 ,创武当武功。明太祖、成祖屡遣使求之,均不遇。明英宗封为通微显化真人。今南召县云阳镇南九里山下七里湾有张三丰故里,遗存张三丰故里碑一尊,太山庙乡太子山下有张三丰庙一座。

李 贤 (1408~1466) 字原德。明代邓州(今邓州市)人。宰相。宣德八年(1433年)中进士,正统十年(1445年)后,升任考功郎中、文选郎中。景泰二年(1451年)上正本十策,被代宗视为座右铭,升兵部右侍郎,转户部侍郎,次年再迁吏部右侍郎。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后,迁李贤为翰林学士,入内阁,升吏部尚书。天顺五年(1461年)加太子太保。他举贤任能,惜人才,开言路,为人忠直,英宗遇事必召李贤商议。天顺八年(1464年)英宗病重,当面委以托孤重任。成化元年(1465年)宪宗即位,进李贤为少保、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常劝宪宗亲贤远奸,勤政爱民。成化二年(1466年)病故,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达功”。生前曾著《鉴古录》、《体验录》、《看书录》等书,今仅存《天顺目录》、《古穰文集》。

王鸿儒 (?~1519) 字懋学。明代南阳县(卧龙区陆营镇)人。少工书,家贫,为府书佐。成化进士,累擢山西副使。武宗时任南京户部尚书。居官清正,为学务求其理。著有《凝斋笔语》等。谥“文庄”。

柴 升 (1456~1532) 字公照,别号菊潭。明代南阳府内乡(今内乡县)人。22岁中举。成化二年(1487年),赐其同进士出身,授以工部给事中,历任山东、广东布政使,江西、山西巡抚,南京礼、兵、工部尚书等职。曾决心兴利除弊,多次冒死进谏,倡早视朝、勤圣学、止营缮、公赏罚、省宴游、却贡献和亲近忠臣、赈济灾荒、安抚难民、广事储备等,均为孝宗采纳。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升任巡抚兼理三边重地。他明法制,整军队,严号令,正刑罚,修城堡,使士民平安。正德十二年(1515年),告老还乡,扶贫乡里。

方九功 (生卒不详) 字允治。明代南阳县(今南阳)人。九功性高洁,博学能文,为当时名儒,举进士。万历十七年(1589年)任江都知县,迁任吏部主事、郎中,升任太常少卿,又改任南京鸿胪寺卿,累迁至南京吏部右侍郎。为政廉洁,虽荣显而家居清寒。仕归后筑息机园,以文为乐。著有《白下稿》、《息机堂稿》行于世,卒年52岁。

马化龙 (约1545~?) 新野县沙堰镇马坟村人,祖籍陕西西安府泾阳县。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后出教。明万历五年(1577年)中进士,为三甲56名,入乡贤。曾任山西省长知县知县,清廉仁恕,为人称颂,万历皇帝赐其父母“诰奉”。继任浙江省嘉兴同知,江苏省淮安知府,积极兴修水利,淮安人为其树碑。万历二十九至三十九年(1610~1611年)间,历任天津道台,山东按察司副使。曾为新野县著《重修汉议事台记》。

彭凌霄 (1560~1628) 字用沈,号参柱。明代淅川县老城人。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中举人,万历三十三(1604年)赴京(今北京市)会试,中进士二甲,选为庶吉士。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至天启二年(1622年),两科会试,均任监考官。天启五年(1625年)殿试时任副总裁,后入内阁,晋升礼部侍郎。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因触怒宦官而告退还乡。卒于家,追封尚书。凌霄性格耿直,不媚权贵。著书多为颂扬山水、乡土风情等诗文,现存《青松诗集》。

吴阿衡 (?~1638) 字隆徽。明代裕州(今方城县)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进士,任山东淄川令,后调任历城令。不久升任湖广道御史。吴阿衡首先向皇帝揭发魏忠贤的恶迹,魏党对吴切齿痛恨,欲派人杀之,适逢吴回家奔丧,幸免于难。后任浙江巡按,明察公断,贪吏敛迹,又升迁河南副使。后遂升为兵部侍郎,总督蓟辽、保定军务,节制宁远、山海、顺天三地巡抚。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兵由墙子岭、青山口分道而入。吴部总兵吴国俊,听说清军逼近,不战逃去。吴阿衡孤军拒敌,力竭被俘,双膝被砍,齿被击落,舌被拔掉。后被杀。福王时追谥忠毅。

彭而述 (1605~1732) 明末清初邓州(今邓州市)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授阳曲县令。后归清,顺治初年,初任两湖提学佥事,守永州道,后为贵州巡抚。永州失守后,被免官,归故里,饮酒赋诗,抒怀咏志。后得王铎推荐,初补衡州兵备道,任副使,再迁贵州按察使、广西布政使,至举荐进云南布政使后,不就,遂归乡著述。他所著《读史亭诗集》十六卷,《宋史外篇》四篇,《续读史外篇》八篇,《续史新志》、《读史别志》,《读史异志》等书尚存。

彭始抟 (1645~1732) 字直上,号方洲。清邓州(今邓州市)人。彭而述第五子。始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8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御史等职。康熙四十七年(1706年),督学浙江。返京后,康熙帝升他为侍讲学士,又任少詹事,不久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经筵讲官、教习庶吉士等。后返乡,雍正十年(1732年),卒于家中。著有《方洲制义》、《学礼庭初编》等书流行于世。

刘荩侯 (1685~1742) 名志忠,字行,号丹山。生于耕读之家,祖籍湖北,康熙五十年(1711年)春,举家迁居桐柏县新集陈沟村。刘荩侯为廪膳生员,来桐柏后设馆教书,讲述透彻,循循善诱,曾吸引从此路过的信阳道台歇轿拜访。他终生钻研孔孟之道,著有《引端讲术》五卷,刊行于世,在桐柏、唐河、泌阳等县广为流传,被许多学馆选为教材。晚年又著《四书一贯讲义》。乾隆七年(1742年),被皇帝诏令进京,因惧私自造书获罪,于农历八月十九日吞金而亡。

何 昱 (生卒不详) 字子昭。清代南阳县(今南阳)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任空娥知县。该县地脊民贫,何昱降低盐价,尽量薄敛于民,并倡导乡民满山植树。空闲时常把部分乡民集合于县衙,亲自教他们读书,深得百姓爱戴。著有《四书讲义》。

高叔祥 (1750~1807) 字业瑞,号菊圃。清代邓州(今邓州市)。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领乡荐第一,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进士及第。曾担任邓州“春风书院”主讲。乾隆五十三年至嘉庆十一年(1788年—1806年),先后任福建省海澄、龙溪、诏安县令,厦门同治和漳洲知州、建宁府知州等职,勤政爱民,卓有政绩。嘉庆十二年(1807年)四月,任台湾知府。他到任以后,清剿外敌,消灭盗匪,安定社会秩序;招募游民垦荒,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将大陆的绿豆、芝麻、烟叶等优良品种,引进台湾种植,并招募大陆老农到台湾传授栽培技术;倡导汉族与当地高山族通婚。因积劳成疾,同年八月逝世。著有《秋芳集》。

涂金鳌 (1760~1825) 清代唐县(今唐河县)人,原籍福建章霞县。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其曾祖云南右路总兵涂孝臣死后葬于唐县竹林寺,后代遂入唐县籍。他幼年习儒,学于国子监。后放弃功名利禄,随其舅家表兄在新野习医。他行医多年,医德甚好,对《伤寒论》造诣颇深,声誉很高。涂金鳌著述颇丰,有《伤寒杂症》两卷、《论症撮要》、《脉诀》、《杂症指途》等书传世。

来源:南阳市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