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起名取名

晁姓起源(晁姓)

发布时间:2024-04-22 09:01:11作者:浮生如梦来源:用户分享

晁姓起源(晁姓)

本文目录一览:

「姓氏寻宗」晁姓——历史来源

一、源于姬姓,是周景王小儿子朝的后代,以祖名为氏。

周景王的太子早死,景王最崇爱小儿子王子朝,于是打算将他立为太子。但是事情还没有办完的时候景帝就心脏病突发而死去了。景王的另一个儿子丐早就想得到王位,于是他乘这个机会暗中勾结晋国的君臣作为外援,景帝一死,他就要和王子朝争夺王位。这时,执政的卿士单氏和刘氏拥立了另一个王子猛作为国君,称为周悼王。王子朝发动周都部分贵族和失去官位的旧贵族的子弟起兵,赶走了悼王。这时晋国出面干涉,派兵送悼王归国复位。不久以后,悼王暴病而死,王子丐继位,称周敬王。第二年,王子朝在贵族尹氏的支持下再次起兵赶走了敬王,自立为王。三年以后,周敬王在晋军的帮助下复位。王子朝带着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国。王子朝的子孙后代后来并以朝为姓,称为朝氏。晁是鼌、朝的古字,因而又写做晁、鼌氏。晁与鼌、朝古代的时候音同意通,都有早晨的意思。

二、出自史氏,也是以祖名为姓。

春秋时期,卫国有大夫史晁,他的子孙后代便以晁作为他们的姓氏。 得姓始祖:王子朝。从历史文献上考证,在我国古代,晁、鼌(鼌)、朝三字的读音完全相同,所以,经常被混为一用。依照《风俗通》上记载,晁姓是卫大夫史晁之后。而《史记·晁错传·索隐》上记载说:“晁氏出南阳,今西鄂晁氏之后也。”《通志·氏族略》一书指出,这个家族的始祖,是周景王的儿子王子朝,或是卫国大夫史晁(又作史鼌)。据《鼠璞》上记载,认为晁姓是由朝姓改成的。综合上述记载,可以知道推算起来,他们的得姓至少已经有2500年左右的历史。追本求源,他们还是周文王珠姬姓后裔。望族居京兆郡(今陕西省西安东)。故晁氏后人奉王子朝为晁姓的得姓始祖。

历史人物有:西汉政治家晁错,辽东襄平人晁崇、晁懿,宋朝文官晁迥,济州巨野人晁公溯,苏门四学士之一晁补之,宋代著名学者晁冲之,目录学家晁公武,宋代诗人晁端礼。

晁这个姓虽然不多,但也是名人辈出,还有友邦人士

今天,我要介绍的就是我的姓氏——晁,读作[cháo]。晁字是上下结构,上面是子曰的“曰”[yuē],下面是瑞雪兆丰年的“兆”[zhào]。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只有一个字“姓”,可谓简单粗暴。我又查了查其它字典,发现晁字与“鼂”(我楞没看懂怎么写)“朝”在以前属于同一个字,读音相同,也可以说是后两者的古字,因此多了一个早晨的意思。

很多人不认识这个字,一读就容易读成[zhào],这还可以忍受,有可能是看见下面的兆字后,以为这个字就这么读吧。不过,更有甚者,直接读成了[huǎng],这就不能忍了吧,我也不能当面问怎么能读成那个字,导致我很长时间都不能理解。最近,我才想到了,有可能是认成了“晃”这个字了吧,大致如是。

每当我遇到人们不认识的情况时,我就会说这是《水浒传》里托塔天王晁盖的晁字嘛。众人听后,一般都会恍然大悟道,“哦,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姓这个字的人”。

晁姓的名人虽然不多,但还是有一些的,我为什么说只说晁盖呢。这是因为人们即使没有看过《水浒传》这部古典名著,也肯定看过电视剧了,知道有这么一个人,说别人不一定认识。

回忆到此,咱们言归正传。

其实,作为一个姓氏,晁姓真的是一个很古老的存在了,最早的起源出自姬姓。

王子朝奔楚

东周周景王的庶长子叫做姬朝,人称王子朝。由于景王太子早死,而周景王又最宠爱庶长子王子朝,于是就打算立王子朝为太子。但是立储事宜还没有办完,周景王就突然得病死掉了。

此时,执政的卿士单氏和刘氏为了自己的利益,拥立了王子姬猛作为周王,这便是周悼王。王子朝发动周都部分贵族和失去官位的旧贵族子弟起兵,赶走了悼王。这时,晋国作为春秋霸主,就跟现在的米国一样,看到周王室内乱后就开始拉偏架,一屁股坐到了周悼王一边,立刻出面干涉,派兵送悼王归国复位。可是不久以后,周悼王身体不争气,也得暴病而死。

而周景王的另一个儿子姬匄[gài]其实早就想得到王位了,于是他乘这个机会暗中勾结晋国的君臣作为外援。周悼王死后,姬匄马上继位,这就是周敬王。第二年,王子朝在贵族尹氏的支持下再次起兵又赶跑了周敬王,自立为王。三年以后,周敬王在晋国的帮助下复位,王子朝只好带着家属和周朝的典籍逃到了楚国的南阳地区。王子朝的子孙后代在此繁衍生息,后来便以朝为姓,称为朝氏。晁因为是鼌、朝的古字,因此又写做晁、鼌氏,王子朝便成为了晁姓的得姓始祖。

这就是晁姓的最初来源。其实我想说的是,上溯两千多年我们家也是贵族,哈哈哈!

除了《水浒传》的晁盖之外,晁姓名人还是是有很多的,像晁错、晁迥、晁补之等等等等……

先说一说晁错,看过电视剧《汉武大帝》的朋友都应该还记得,当初是谁提议汉武帝的老爸汉景帝削藩吧?没错,他就是晁错。

晁错,是西汉颍川人,应该就是属于王子朝的后代。他作为汉景帝的老师,发展了“重农抑商”政策,主张纳粟受爵,增加农业生产,振兴经济;提出了削藩政策,力图加强中央集权。

只是可惜,由于政策损害了诸侯王的利益,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借机叛乱,口号就是“清君侧、诛晁错”。 汉景帝梦想着杀了晁错,来平复诸侯王的怒火。于是,就这样成为了汉景帝的挡箭牌,被腰斩于长安东市,结局令人唏嘘。

接下来,我再介绍一下大文豪苏轼的学生晁补之吧。

晁补之,是北宋时期的山东巨野人,与黄庭坚、秦观、张耒合成“苏门四学子”。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

最后介绍这位同志之前,先让大家欣赏一下诗仙李白的一首悼亡诗:

《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这首诗悼亡的对象名字叫做晁衡,各位注意了,这个人可不是中国人,他是个在唐朝生活过的日本友人。

日本遣唐使 阿倍仲麻吕

晁衡,日本名叫做阿倍仲麻吕,全名是阿倍朝臣仲麻吕,生于公元698年,卒于公元770年,职业是日本遣唐使。

阿倍仲麻吕生活的那个年代正逢大唐盛世,而日本还非常落后,甚至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所以学习唐朝先进文化的热情很高。那时的唐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威远播,是周围各国学习的榜样。日本不顾海上交通的艰辛危险,不断派出遣唐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地学习唐朝的制度和文化。顺便说一句,“留学生”这个词就是由日本人根据汉字创造的,可以算是最早的外来语了。

日本当年共向唐朝派遣了十三批遣唐使团,人员规模十分庞大,而且所选之人都必须聪明博学,以此来确保使者能够尽可能多地带回唐朝文化。

日本遣唐使团入唐路线

阿倍仲麻吕出身于日本奈良的贵族家庭,他天资聪敏,自幼勤奋好学,尤其酷爱汉文学。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晁衡因汉文修养良好而被选为遣唐留学生,跟随第八批遣唐使团进入唐朝,这次使团的规模达到了557人,而当时他还不满20岁。

在到达长安后,阿倍仲麻吕发现他已经爱上了这里的一切,不想离开了(其实这跟我们去欧美的留学生理由都差不多)。为了方便跟本地人交流,自己就取了一个中国名字——晁衡。

之后不久,晁衡就进入国子监太学来学习大唐文化。他聪敏勤奋,成绩优异。太学毕业后参加科试,一举考中进士,之后开始担任洛阳司经校书,负责典籍整理的工作、

作为一个外国人,冒着生命危险,不远千里来到中国,潜心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在那个没有高额助学金,更没有学习伴侣的年代,这得需要多大的努力啊!就凭这一点,也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晁衡和唐代著名诗人,如李白、王维、储光羲等人关系密切,完美完成了自己中日交流桥梁的作用。随着他的学识进一步得到器重,以后不断升官晋爵。历任仪王友、卫尉少卿、秘书监兼卫尉卿,肃宗时擢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

到了唐玄宗天宝12年(公元753年),晁衡已经五十五岁了,他在大唐生活了三十七年,思乡情切。这时,正好有一队日本遣唐使团正要回日本,于是晁衡向唐玄宗申请回国探亲。

唐玄宗感念他仕唐几十年,功勋卓著,家有年迈高堂,割爱允求,并任命他为唐朝回聘日本使节。任命一个外国人为中国使节,历史上是罕见的,这说明仲麻吕是如何得到朝廷的器重和信任。

消息传出后,长安朝野人士纷纷送别,举行了大型欢送会,王维、李白等著名诗人纷纷参加。王维给他写了一首送行诗。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晁衡也是十分激动,立刻写了《衔命还国作》的动人诗篇,赠答友人。

《衔命还国作》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

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

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

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

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晁衡在诗中写出了留恋中国,惜别故人和对唐玄宗的感戴心情,意境深远,感人至深。《衔命还国作》后来收录在宋代编辑的优秀诗文集《文苑英华》里,也是《文苑英华》中唯一外国人的作品。

在乘船归国途中,晁衡乘坐的船遇到了一股没来得及命名的强烈台风,与船队失散。之后,他们被洋流送到了越南,他们便在那里登陆,历经千辛万苦,从陆路回到了长安。这时,李白等人都以为晁衡已经葬身大海,李白还专门写了上面那首悼亡诗。

晁衡此后继续在唐朝做官,他经历了安史之乱、肃宗自立、代宗即位,侍奉了三代大唐皇帝。公元770年,他病逝于长安,时年七十二岁,结束了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唐代宗为了表彰晁衡的功绩,追赠他从二品潞州大都督。

百家姓姓氏图腾(31)阿、巴、闭、宾、晁、初、储、但、狄、班

百家姓阿姓:

阿,本义是大陵,即大土山的意思。阿作为姓,多出与历史上少数民族的汉译姓的第一音。

起源:1、夏朝末年有伊尹,名挚,是商汤妻陪嫁的奴隶,后辅佐商汤伐夏桀,被尊为阿衡(宰相),后代以官名为氏,即阿氏。

2、出自南北朝时鲜卑族复姓所改。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阿贺氏、阿伏干氏,入中原后随汉俗改为阿氏。

得姓始祖:伊尹

百家姓巴姓:

巴,巴,“虫也”。 巴的本义为虫,是一种能吞象的蛇。

起源:1、相传太昊伏羲氏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定居于巴水,即今四川省东部一带。他的子孙就以巴水为姓,称巴氏。

2、出自姬姓。周代有巴国,辖境相当于现在四川省的旺巷,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并于秦成为附属国。巴国的后代,就用原来的国名“巴”作为自己的姓氏。

得姓始祖:神农氏

百家姓闭姓:

闭,闭,本义是把门关上。闭是会意字。“门”表示所关之物,“才”表示关门的工具。

起源:源自广西南宁地区的蛮姓所改,是当今广西壮族的先民。

得姓始祖:闭公高

百家姓宾姓:

宾,“客也”。本义是尊敬的客人。甲骨文的宾字像人在“宀”下,表示屋子里来了人。后来增加“止”字,而金文增“貝”字,其义进一步表明“古者宾客至,必有物以赠之”。

起源:1、系东周桓王姬林的后代。

2、西周晋靖侯孙栾宾之后。以字为氏。得姓始祖:栾宾

百家姓晁姓:

晁,“朝也”。本义是早晨。晁的古文为上下结构,从“日”从“兆”。明确太阳刚刚露头,正是太阳初升之时,必是晨无疑。

起源:源于姬姓。周景王之子朝的后代,以祖名为氏。景王最崇爱小儿子王子朝,自立为王。三年以后,周敬王在晋军的帮助下打败了王子朝。王子朝带着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国。其子孙以朝为姓,称为朝氏。晁是鼌、朝的古字,又写做晁、鼌氏。晁与鼌、朝古代的时候音同意通,都是早晨的意思。

得姓始祖:子朝

百家姓初姓:

初,本义为裁衣之初。早期先民是无衣服的。大致只是把兽皮用刀裁割后围在身上。一件“新衣”如何开好“第一刀”,这就是“初”。

起源:1、源于子姓,出自于商王朝开国君主成汤的之支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2、源于芈姓,出自于楚国国君熊氏世家贵族熊叔堪,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楚国国君为芈姓,以熊为氏。初氏族人大多尊奉熊叔堪为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熊叔堪

百家姓储姓:

储,儲的本义是“待”,等待。有后备、预备之义。“儲”可引出积蓄、储备等义。还有引申出副贰、辅佐之义。

起源:1、源自古储国。江西赣州北有储山,又名储潭山,为古储国所在地。后代以国号地名“储”为氏。

2、春秋时齐国有大夫字储子,曾与孟子相交。储子的后代支孙以祖字“储”为氏,储氏家族最早的渊源是在齐、鲁,是今天储姓的来源。

得姓始祖:儲太伯

百家姓但姓:

但,“脱也”。本义是“裼”,即脱去上衣,露出上身。后作袒,即袒露。“但”字的本义已废,今作为虚词,比如副词表示“范围”。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起源: 1、轩辕氏黄帝的次子含宏,生来就十分奇异,双手掌纹似字,左手掌纹似“人”字,右手掌纹似“旦”字,黄帝赐姓为但氏。

2、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周公旦之孙,以先祖名字为氏。

得姓始祖:周公旦

百家姓狄姓:

狄,狄,“赤狄也”。狄是我国古代民族之名,素有赤狄、白狄、长狄诸部,各有支系。

起源:源于姜姓,出自西周成王封炎帝后裔参卢氏在狄城,属于以国名为氏。周朝时期有一参卢氏族,为炎帝后裔,始祖姜孝伯,是周成王姬诵的舅舅。姜孝伯是炎帝姜氏的后裔,因原在参卢(今山东高青)居住,又称参卢氏。西周初期,周成王姬诵封姜孝伯于狄城(今山东博兴高苑镇),后建立狄国,子孙以国为氏。

得姓始祖:简狄、姜孝伯、狄虒弥

百家姓班姓:

班,班的本义是将原本合二为一的玉分开,各执其一为“信”。

起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若敖的后代斗班。 若敖的儿子名叫斗伯比,斗伯比的儿子名叫令尹子文,是春秋时期楚国名相,小时候吃过虎乳,因虎身有斑纹,后代就用“斑”为姓氏。古“班”和“斑”通用,子孙称班氏。

得姓始祖:斗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