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起名取名

听信谗言的成语 听信谗言的例子

发布时间:2024-04-21 18:43:18作者:痴人痴梦来源:网络

听信谗言的成语 听信谗言的例子

本文目录一览:

资治通鉴政治智慧:为什么领导会听信谗言杀大将,原来很深的算计

【出处】《资治通鉴》第188卷 唐纪4

【原文】五月,窦建德遣高士兴击李艺于幽州,不克,退军笼火城。艺袭击,大破之,斩首五千级。建德大将军王伏宝,勇略冠军中,诸将疾之,言其谋反,建德杀之,伏宝曰:“大王奈何听谗言,自斩左右手乎!”

【译文】五月,窦建德派高士兴在幽州袭击李艺,没有攻克,撤军到笼火城。李艺袭击了高士兴,重创高军,斩首五千级。窦建德手下的大将军王伏宝勇猛机智,全军数第一,众将领嫉妒他,说他要谋反,窦建德杀了王伏宝,刑前王伏宝说:“大王怎么能够听信谗言,自己断了自己的左右手呢!”

【解析】几乎所有人看完这个故事,无不对王伏宝的死亡感到遗憾,为什么战败之际,窦建德还自毁长城,自斩左右手,怪不得窦建德败于李世民之手。听信谗言的领导没好结果。但是,我们坐下来细细想一下,窦建德作为一代枭雄,这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懂?他不知道王伏宝是被谗言陷害的?窦建德不是继承位置的君主,而是自己白手创业打出来的位置,脑子笨是上位不了的。他绝对是经过深入的政治思考的,权谋网认为,他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1、威信的需要

窦建德派高士兴攻打李艺没有成功,反而被李艺偷袭,被人家斩首5000人。这个巨大的伤亡数字,无疑对领导威望是个极大的损伤,属下人,肯定议论纷纷。如果这时候处理高士兴,无疑,窦建德是打自己的脸。这时候,正好王伏宝送上门来,只能借他的人头已用。转移焦点,重新树立自己的权威。历朝历代的领导,自己失败了,很少做什么罪己诏,都是找替罪羊,或是转移公众视线。

2、团结的需要

王伏宝个人勇猛机智的反面含义就是好大喜功,太个人主义,让大家都没功劳,所以,身边的将士都很记恨王伏宝,所以纷纷向窦建德进献谗言,这说明大家都讨厌王伏宝,窦建德,这时候内部不稳,杀了王伏宝,其实是对众多将士的一个讨好,能让这些将士团结起来一起作战,挽回失败的局面,不然,大家都忙于内斗,哪有心思打仗。所以,杀一人而众人高兴,所以不得不杀。

3、震慑的需要

巨大失败之后,组织的内部就会出现悲观主义,投机派就会上位,他们就想利用这个失败的外部环境,趁机浑水摸鱼。以达到自己的个人目的。作为最高领导的窦建德,必须震慑住那些蠢蠢欲动的势力。眼皮子底下最有实力和可能造反的就是王伏宝,所以不能不提前解除掉这个隐患。尽管王伏宝没有这个心理,但要是他的属下黄袍加身呢?杀了他,就震慑了最大的势力,这样所有人更加听话。

经过上述的分析,我们能看出来,窦建德杀王伏宝从权谋角度是非常合理的。因为所有的领导心中,权力稳定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任何和权力心思发生矛盾,都必须给权力让位。但是如何消除人人自危寒心的局面呢?其实等重大胜利之后,找个借口给王伏宝平反就行了。几乎所有的权谋型领导都是如此,因为权力心思不得不牺牲某些人,因为民心原因,之后不得不平反。窦建德也是如此。本文源自“权谋智慧”微 信 公 众 号

面对毁谤和流言蜚语我们该如何?王阳明:浮云掩日,人只贵于自修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听起来是多么充满了哲理,仿佛道尽了为人处世和世间沧桑,可名言是名言,放到自己身上,我们扣心自问能做到吗?

这绝不是打击各位,在看的基本都做不到,团灭也不是不可能。先不说现在所谓的大环境,单说我们各人的思想就是急功近利,恨不得一夜暴富,或者天下皆醉我独醒的傲然姿态,看啥都不顺眼,感叹时运不济,仿佛胸有百千甲,就等一个所谓的机会,然后就鱼跃龙门,天高任鸟飞。

哪里还能等个几年,更别说那些流言蜚语的伤害,不是我们几句就能轻松带过的。每个人总有逆鳞,我们可以忍受生活的磨砺,却不代表对于别人的险恶用心可以宽容大度,匹夫一怒,血溅五步的现实也不在少数。

我们怎样才能不在乎这些诽谤流言呢?是不是要成为了圣人才不会被人说三道四呢?这明显是不可能的,即使你在高高在上总有人和你不对付,这无关对错,只是利害关系无法妥协,毕竟不是有句,我又不是人民币,做不到人人都喜欢。

论语有言:“叔孙、武叔毁仲尼,大圣人如何犹不免于诽谤?”即使是孔子这样的大圣人也一样有叔孙、武叔等人毁谤,更何况是其他人呢?

王阳明:“毁谤自外来的,虽圣人如何免得?人只贵于自修,若自己实实落落是个圣贤,纵然人都毁他,也说他不着。”

诽谤是从外来的,即使圣人又如何避免呢?人贵在自我修养,如果自己确确实实是个圣贤,纵然大家都毁谤他,也伤害不到他。

外因是不可控的,这一点我们必须清楚,守心诚明,需要坦然的面对自己,而不是活在一个自我描绘的童话世界,不管现实是残酷、美好、还是丑恶,我们所行即是我们最大的感悟,不要奢望更不要去臆想他人,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自己。

因为这些毁谤流言从来就不会因为你的努力而杜绝,这也不是你与人为好就能消除的,就如孟子言:“有求全之毁,有不虞之誉。”毁誉在外,安能避得,只要自修何如尔!

“却若浮云掩日,如何损得日的光明?若自己是个象恭色庄,不坚不介的,纵然没一个人说他,他的恶终须一日发露。”

就像浮云掩日,怎么能伤害到太阳的光辉呢?如果自己只是个表面恭敬端庄而内心却空虚无德的人,纵然没有一个人说他的坏话,他内心潜藏的恶也终有一天会爆发出来。

所以我们修心不是去外求而在于内求,也只有自身是我们唯一能主宰的存在。但我们道心不明,私欲渐增,这也导致了我们不在内求,甚至觉得这都不是自己的问题,把一切的成因都归咎于外部,既没有了勇气去面对,更别说有效的去解决,只不过是日复一日的得过且过,美其名曰,平平淡淡才是真。

不遭人妒是庸才,这话说对不对,说错也不错,也许有人对你的诽谤,也是侧面证明你有过人之处,看事物总有两面性,我们既不要听信谗言,也不要妄自菲薄,要做到的也只是恪守本心,不管外界如何魑魅魍魉,但求此心光明,以无惧矣。

李白遭小人谗言,被玄宗赐金放还,他不敢明说,愤而写下千古名作

李白遭小人谗言,被玄宗赐金放还,他不敢明说,愤而写下千古名作

自韩愈将李白赞誉为\"谪仙人\"之后,李白就一直以大鹏的姿态匍匐在天宫之境,俯瞰人间,居高不下。倘若哪个不服气的家伙胆敢瞥看一眼,便会被其炙热的光焰所灼伤,李白用毛笔蘸上墨汁随便挥洒几下,落下的文采就能压倒一片。这就是李白对待瞧不起自己的人的厌恶方式,也是李白回敬他们的最佳方式。

虽然李白的剑术在大唐排得上名号,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这等违法犯罪的事儿李白还是有分寸的,笔下吹吹牛过过瘾也就罢了,真刀真枪的玩意儿咱不碰。况且写出一首好诗能得万人景仰,可犯罪却只能\"深藏功与名\"。对于一生为轻狂的李白而言,当然要选择名扬天下。于是一篇篇精彩绝伦的诗文,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便铺展开来了。

世人皆知李白放浪疏狂,听过不少他压制别人的故事,诸如杨国忠为其研磨、高力士为其脱靴等著名段子。然而实际上李白的仕途生涯并没有这么潇洒,反而是经常受到上级的各种陷害和压迫,无处诉苦的李白只能将五味杂陈的情感融进字里行间。今天小解为大家讲述的这个故事就是这样,李白受到朝廷小人谗言陷害,因此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但是他又不敢明说明骂,只能诉诸笔尖。

那是在李白结识韩愈不久后,韩愈写信给主考官(据说是杨国忠和高力士),希望主考官多多提拔李白,有了韩愈的举荐信,李白自信前去应考。可谁知第一个交卷的李白,却被杨国忠称之为只配研磨,又被高力士称之为连提鞋都不配。李白愤而离场,并暗自下誓:总有一天,你们会兑现诺言!这才有了后面的戏码。

后来李白凭借玉真公主的引荐,终于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从此走向平步青云。玄宗每有闲情雅致,便召集李白赴会,对酒当歌,吟风弄月,好不快活。然而这样的大红人总有眼红的会嫉妒,在大明宫逛荡了三年,李白多次遭到小人排挤,终于唐玄宗听信了谗言,将其赐金放还,说白了就是比较体面的放逐。

这次失利有双重原因,第一是由于小人的陷害,第二是因为李白的狂人狂语得罪了不少权贵。总之,单纯的李白被坑了。他单纯地将第二个原因抛之不顾,而全然认为自己是被人搞下来的。李白大约也知道是谁,但是又不敢明说,因此只能写下这首千古名作,一来暗讽其人,二来暂长精神。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写于公元744年,即李白被变相赶出长安的那一年。前两句描述了一场盛大的酒宴,这本是李白能够\"一饮三百杯\"的时刻,但他却\"停杯投箸不能食\",其原因是政治仕途的失意消散了诗仙的仙气。黄河和太行山隐喻李白的抱负,而冰与雪则隐喻小人的谗言和陷害。

李白不能说是被人诬蔑,他只能感叹\"行路难\",仕途真难啊!至于难的原因,虽然他没说,但相信读者都能深刻地体会到。最后李白十分无奈,但回想起姜子牙和伊尹两位前辈,顿时来了志气:总有一天,我会重返长安舞台,笑看云卷云舒。

这首诗几乎句句是脍炙人口的经典,起个头就能背诵全文,除了李白高超的文字功底之外,整首诗的象征手法亦非常出色。李白借行路来隐喻仕途,表面上看皆在写走路的事儿,但实际上字字不离仕途生涯,形容恰当,严丝贴切。好了,今天小解对于李白的解读就告一段落了,不知大家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