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起名取名

侗族乐器图片和名称(侗族乐器)

发布时间:2024-04-21 18:13:04作者:追梦抓梦来源:网友整理

侗族乐器图片和名称(侗族乐器)

本文目录一览:

从苗族节日看非遗|芦笙何以被称为“灵魂乐器”?

视频加载中...

近段时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的苗族同胞们正开展多种多样的民族民间活动庆祝苗年和鼓藏节的到来。

苗族文化跨越千年,不管是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的苗族盛装,还是千锤百炼锻造出的银饰,亦或是节日里的“灵魂乐器”芦笙,无不体现着苗族同胞的智慧和对美好的向往。

芦笙是苗族重大节日必不可少的“灵魂乐器”,更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芦笙有着不同数量笙管的区分,代表着吹奏的曲调不同。

而要制作一把芦笙最难的环节是打磨铜片和调音,要得到满意的音质和音色,需要花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芦笙制作队伍,将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记者:吴斯洋、崔晓强

编辑:刘瑞娟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侗族乐器”芦笙”

我们这里是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是地处湘、黔、桂三省的交界之处,也就是侗族集聚的地方。

侗族人民非常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经常举办一些侗戏表演、山歌比赛,哆吔之类的节目,场面非常的热闹。其中芦笙是侗族人民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的一种乐器。 不论集体活动或者个人办酒席,都少不了芦笙队,而且芦笙队都是开场队伍,欢迎大家到侗乡来做客!

你知道祭祀芦笙舞的乐器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制作芦笙所用的工具。

黔东南州从江县贯洞镇今影村,工匠们制作的芦笙是传统的六管芦笙,主要由簧 片、笙斗、竹管和共鸣筒构成,沿用了传统的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

今影村的芦笙制作都以家庭手工作坊为主,制作的诀窍和绝技父传子、子传孙, 世代相传。芦笙制作工序极为烦琐,学习者只能在实践中,靠自身的悟性和感觉, 不断积累经验、逐渐体会。

现年59岁的梁本先是村里技术最好、名气最旺的师傅,有四十年芦笙制作经验, 培养出多名芦笙制作能手。

制作共鸣筒。芦笙需要共鸣筒来达到和声效果。共鸣筒制作十分讲究,需要根据 芦笙大小挑选不同竹种加工 。

制作。响铜气鸣发音,其音阶的高低,全凭制作工匠特有的辨音能力来 确定。今影村的芦笙匠人都有超强的辨音能力,他们手工制作出来的芦笙,各个笙 管音阶音准不差分毫,不同的芦笙工匠制作出来的芦笙,均能在一起和谐地吹奏。

制作笙管。以专用的芦笙竹为原料,竹竿直径通常为1.2厘米左右,节长40~50 厘米。工匠以所要制作的芦笙共鸣筒的长短大小来截取芦笙竹。先将芦笙竹竿在火上烘烤,手工把竹节处扳直,再用通条打通结节。

近几年,吹奏芦笙活动被视为传统文化得到重视和开发,芦笙制作订单也逐渐增 多。每年春节前夕,是制作芦笙最忙的时节,侗族地区各村寨都会召集人员到鼓楼里议事,商定制作芦笙。有财力的村寨会做上百把芦笙,小一点的寨子就做十多把,工匠们都忙不过来。

文字根据线上传播方式对原作有部分删改。

摄影:陈沛亮。内容来自:《地道风物.黔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