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前两天看了一篇关于“猝死”尸检报告的分析,里面汇集了从1964年到2018年以来5000多个猝死的尸检病例,发现:冠心病猝死占病例总数的55.24%。
有没有被这个数量级吓到?
其实,有一个非常简单粗暴的办法,能够大致判断你和“得冠心病”的距离。
它就是“耳垂褶皱”。
耳垂出现褶皱,其实并不常见耳垂由脂肪和结缔组织构成,是耳廓上唯一没有软骨的组织。
没有软骨等结构、血液供应丰富、组织富有弹性……这些特征直接导致了耳垂不容易出现褶皱。
就算人体皮肤随着衰老出现皱纹,耳垂部位也很少见到皱纹或折痕。
所以,一旦耳垂出现“褶皱”,事情一定不简单。
冠心病和耳垂褶皱之间的关系,到底有多“铁”?1973年
Frank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首次报道了“耳垂褶皱”这一体征:他观察到有耳垂皱褶的20个受试者中,19人存在一个或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
因此,这个折痕也被叫做“Frank症”。
Frank症:折痕自耳珠呈45°角向后方延伸,横跨耳叶和耳廓边缘叶。
1989年
发布在《英国心脏病学杂志》上的一篇关于“耳垂折痕”和“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调查了303例尸检病例,发现在这些病例中:
211个病例存在“耳垂褶皱”,而其中154例(73%)患有心血管相关疾病;有92个病例没有“耳垂褶皱”,其中41例(45%) 患有心血管相关疾病。
2014年
哥本哈根心脏研究,公布了在普通人群中最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结果,这个研究总共纳入了10885名无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随访35年,发现“耳垂褶皱”和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相关。
……
总的来说,大部分研究,都认为“耳垂皱褶”与冠心病相关;如果出现“耳垂褶皱”,我们就需要额外关注心血管方面的健康了。
但这是不是说明,只要出现耳垂皱褶,就是得了冠心病呢?
并非如此,少部分研究者认为“耳垂褶皱”和心血管疾病根本不相关。
比如:2015年,Cheng 等对3155名有“耳垂折痕”的中国人和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后发现,“耳垂褶皱”和心血管疾病无关,而和年龄相关。
在目前还没有形成共识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关注一下耳垂褶皱,但不要把它当成判断心血管疾病的标准。
衰老、睡眠姿势,都可能造成耳垂褶皱抛开“心血管风险”,我们不妨看看其他能够引起“耳垂褶皱”的原因。
1⃣️睡眠姿势
睡觉的时候,可能因为睡觉姿势而压到耳垂,形成耳垂褶皱;这种褶皱在晨起的时候比较明显,到了中午往往会复原。
但是长时间、持续地挤压(如6个月),可能会让它变成永久性的耳垂褶皱。
2⃣️胶原降解
在对人体耳垂标本进行切片染色后,发现有“耳垂褶皱”的人,耳垂局部弹力蛋白发生了与皮肤老化类似的降解。
3⃣️遗传
不同人种之间,出现“耳垂褶皱”的几率不同。比如高加索人种”耳垂褶皱“发现率最高,而黄种人发现率较低,这可能和相关调控基因有关。
早期发现冠心病,比起耳垂褶皱还是这几个方法更靠谱对于健康人群来说,可以利用“中国人群的心血管病综合危险度简易评估工具”进行测试。
点击下方链接,自测心脏病患病风险⬇️
「链接」
通过年龄、性别、血压水平、血糖水平、服药情况、是否吸烟、家族史等几个维度进行评估,能大致确定你的心血管患病风险。
而对于已经有疑似冠心病症状的人,最好定时(每半年到一年)去医院进行血液学、静息心电图检查。
有必要时,可以结合负荷试验、超声心动图及核素心室造影、进行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来评估冠状动脉血管情况。
最后的最后,告诉大家几个保护心血管小Tips:
1⃣️合理膳食
对于有家族遗传史和老年人应该合理膳食,注意饮食的均衡性。
限盐:食盐摄入应逐步减至每日6g以下(这里所指的总盐量包括烹调用盐及其他食物中所折合成食盐的总量)。
增加钙、钾摄入:中国膳食普遍低钾低钙,应增加钾多、钙高的食物,如新鲜深绿色蔬菜、海带、黑木耳、鲜奶、豆类调品的摄入。
适量增加优质蛋白:选择鱼类、禽类、瘦肉等动物性食品,多吃豆类以及豆制品。
2⃣️适量运动
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的生成。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适量做一些如散步、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和游泳等有氧运动。
3⃣️戒烟限酒
吸烟、喝酒对心血管有很大的危害:长期大量吸烟会促进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内膜逐渐增厚,使整个血管逐渐硬化;高浓度的酒精会导致动脉硬化,加重高血压。
(本文经过百科名医医学团队及专家审核)
参考资料:
[1]Frank ST (August 1973). "Aural sign of coronary-artery disease". N. Engl. J. Med. 289 (6): 327–8.
[2]黄选兆,汪吉宝,孔维佳.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3]W A Chauhdary, A R Rubel, A Bashir, M T Hla Aye, N Javed, Z N Soe, S M A Sharif, B I Mani, M Oomen, V H Chong, Earlobe crease (Frank’s sign)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QJM: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ine, 2020,4
[4]N Kirkham, T Murrells, D H Melcher, E A Morrison Br Heart J. 1989 Apr; 61(4): 361–364.
[5]傅华.预防医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6]赵智梅, 陈晓松, 杨仪君, et al. 我国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J]. 中国急救医学, 2020, 040(002):158-163.
[7]Christoffersen M, Frikke-Schmidt R, Schnohr P, et al. Visible age- related signs and risk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Circulation, 2014, 129: 990- 998.
[8]Agouridis AP, Elisaf MS, Nair DR, et al. Ear lobe crease: A marker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rch of Med Sci, 2015, 11: 1145-1155.
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摸摸自己的耳朵后面,有时候会突然摸到一个小硬包,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长出来的,一按还会火辣辣疼。有时这个小包会慢慢长大,有的过了几天就消失了。
其实,这个小硬包大多跟淋巴结肿大、表皮样囊肿或者疖(jiē)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说说这三种可能。
一、淋巴结肿大
人耳根部是大量淋巴集聚的地方,淋巴结是淋巴系统中的一部分,也是人体的免疫器官。淋巴结肿大就像一个身体的信号兵,提醒我们身体可能出现问题了。
感染、各种疾病等可能会引起淋巴结肿大,而耳后淋巴结肿大最常见于细菌感染,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链球菌。
耳后淋巴结肿大的表现是手可以摸到柔软或坚硬的小疙瘩,因为感染会导致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吃饭喝水吞咽起来都会不太舒服。
有时候牙龈痛、中耳炎、化脓性腮腺炎也会导致耳后淋巴结肿大,严重时会导致小硬包破溃、渗出脓液来。
二、表皮样囊肿
耳后长出的表皮样囊肿一般是源于破坏的毛囊结构或者外伤植入性表皮。这种囊肿通常都不会感觉到疼,除非是用手去按压,但当出现局部炎症反应时,皮肤会开始发红、温度增高,并且伴有疼痛感。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如果用手挤压表皮样囊肿,会排出灰白色、乳酪状、有臭味的物质。因为有可能会继发感染,所以不建议强行挤压。
三、疖
疖是细菌感染皮肤毛囊引起,致病菌也和前面的情况类似,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开始疖只是一颗红肿的小硬结,但会逐渐变大,也会越来越疼。
一般长到两到三天后,硬结会变软,摸上去有波动感,硬结的中心会出现黄白色小脓栓,如果脓破了就会排出脓液,炎症会有所缓解。
虽然疖本身感染的部位比较局限,但如果突然挤压,就可能导致细菌感染扩散,所以也不建议用手去挤。
除了以上提到的三种情况以外,不排除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反应、淋巴瘤等其他疾病的可能性,所以当发现耳后长出了小硬包,千万不要自己随意挤压,还是建议及时就诊或拍照线上问诊确定病因,再选择对应的处理办法。
关于耳朵后面 3 种不同的「小硬包」,我们整理了大家比较关心的一些问题,点击下方文字即可查看。
耳后淋巴结肿大吃什么药?
疖子怎么处理好得最快?
表皮样囊肿需要手术吗?
百科作者
丁香医生健康百科团队
审核专家
林萍萍 皮肤科医师
策划制作
策划:萝卜 | 监制:BruceLi
排版:lulu
封面图来源:丁香医生内容团队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分享更多的专业健康知识,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感谢您的支持。
“这耳朵怎么又嗡嗡响了?”刘强望着镜子,发现自己的耳朵下方长了个小疙瘩,一按还有点疼。
担心身体可能出了什么问题,刘强决定去医院查个究竟。在医院,他遇到了耳鼻喉科的王医生。王医生仔细检查了刘强的耳朵,并询问了他最近的身体状况。
“刘先生,你这个小疙瘩可能是皮脂腺囊肿,通常情况下不是什么大问题,但还是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王医生道。
刘强听了稍微放心了一些,但仍然有些担心:“那这会不会是恶性肿瘤的前兆呢?”
王医生回答:“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很小,但我们还是要通过进一步的检查来确认。不过,你知道吗?耳朵和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联。”
王医生开始讲述一些有关耳部健康的知识。他说,耳朵不仅是听觉的器官,还和身体的平衡感觉有关。
耳朵的健康可以反映出许多身体问题,比如长期的耳鸣可能与血压升高、血管健康问题有关。刘强听得非常认真,他从没想过耳朵和身体健康有如此紧密的联系。
王医生继续说道:“其实,很多时候,耳朵上的小问题都是由于生活习惯不当引起的。比如长时间使用耳机听音乐、经常暴露在噪音环境下,都可能对耳朵造成损害。”
刘强突然意识到,自己在图书馆工作时经常用耳机听音乐,可能这就是耳鸣的原因之一。
王医生还分享了一些关于耳部疾病预防的小贴士,比如保持耳部清洁、避免长时间使用耳机等。
经过一番检查,幸运的是,刘强的耳朵疙瘩并非恶性肿瘤,只是一般的皮脂腺囊肿。王医生建议刘强定期复查,并注意耳部的保健。
刘强松了一口气,他感谢王医生的耐心解答,并决心以后更加注意自己的耳部健康。
王医生突然问了一个看似与主题无关的问题:“刘先生,你知道为什么我们听到的声音和录音里的声音不一样吗?”
刘强摇了摇头,表示不知道。王医生解释说,这是因为当我们说话时,声音通过骨头传导和空气传导两种方式传到我们的耳朵,而录音仅通过空气传导。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和录音里的不一样。骨头传导的声音让我们的声音听起来更低沉。
刘强被这个解释吸引住了,他没想到耳朵和声音之间还有这样奇妙的联系。王医生的解释不仅让他对耳部健康有了新的认识,还拓宽了他对声音世界的理解。
王医生的这个问题,虽然看似与耳朵的小疙瘩无关,但实际上却在提醒刘强,耳朵作为感觉器官,其功能和健康状态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刘强离开医院时,心里充满了感激和新知。他决定从今往后,更加注意自己的耳部健康,减少长时间使用耳机的时间,并定期进行耳部检查。
这次医院之行,不仅让刘强解决了自己耳朵上的小疙瘩问题,更让他意识到耳朵健康的重要性以及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小细节。
通过王医生的讲解,刘强学到了许多关于耳部健康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他来说是非常宝贵的。
他开始明白,健康不仅仅是身体上没有疾病,更是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对自身健康的负责。刘强的故事告诉我们,平时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可能背后隐藏着更多健康的信息。
及时的检查和对症的治疗非常重要。同时,我们也应该有意识地保护好自己的耳朵,避免不良习惯对耳朵造成伤害。
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关注自己的身体信号,遇到问题及时就医,不应忽视任何可能的健康隐患。
关于耳部的健康问题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小李12岁那年,右耳耳垂上突然长了一颗黑痣,家里的老人都说这是“吉痣”,说明小李福气大,让他别担忧。因为这颗黑痣也不痛不痒的,小李也就听老人的话,没去理会。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颗黑痣似乎也在长大,小李24岁那年,黑痣突然溃破、出血,家里人送他到医院检查,结果却被确诊为黑色素瘤,需要立即手术切除。
警惕突然出现的黑痣黑色素瘤是一种皮肤恶性肿瘤,它基本上是由皮肤上的色素痣恶变形成的。黑色素瘤病情发展相对较快,而且有非常容易转移。黑色素瘤的一大诱因就是紫外线照射过度晒太阳,此外,外伤摩擦、免疫缺陷、化学致癌物的影响等,也是导致黑色素瘤发生的诱因。
而痣既可以是天生的,也可能是后天慢慢形成的,任何年龄段都会有长痣的可能。
形成黑痣的一大原因是紫外线。紫外线照射皮肤后使皮肤内部产生黑色素。而日复一日接受紫外线的洗礼,会刺激潜伏在皮肤内的黑色素,使其活跃增加,从而聚集形成了黑痣。
身体的摩擦,皮肤经常受到摩擦刺激,也容易出现黑痣。
压力过大,体内内分泌紊乱,新陈代谢能力下降,黑色素细胞不能通过皮肤排出,也会长出痣来。
身上出现的黑痣,有很多时候难以判断其为良性还是恶性。相对而言,如果是恶性的黑色素瘤,它的形状会逐渐增大,它会呈现向四周扩散的趋势,相较最初的时候,肉眼可见形状会比过去大许多。
除了会变大之外,黑色素瘤的颜色也会在短期内发生变化,有的颜色会变浅,有的颜色会加深,还有的会出现颜色不均匀的情况,如果是这样的情况,那就得提高警惕了。
哪些痣更容易恶变成黑色素瘤?人的身上多多少少都会有痣,那么哪些痣会发生恶变,这就需要我们加以辨别区分了。
首先,普通痣的外形是规则的,黑色素瘤的外形很不规则和不对称;痣的边界和边缘部分是清晰的,而黑色素瘤产生后,边缘部分则是锯齿状和模糊的;
一般痣的直径很小,不会超过5毫米,而黑色素瘤的直径大,如果一颗黑痣的直径超过了6毫米,那么就要警惕是否为黑色素瘤了。
颜色的变化,也是衡量痣有没有变化的关键因素。痣的颜色是相对统一的,不容易发生变化,色泽是清晰的;而黑色素瘤的颜色则是不规则的,有些是混杂在一起,而且容易变色,比如变成了蓝色或者其他混合的色泽的话,就需要格外的提高警惕了。
哪些因素会影响痣向黑色素瘤恶变?通常在日常生活中,脚底、肘部和头皮部位的痣,恶变的倾向相对较高,因此对于这些部位的痣,一定要加以注意。
要避免对痣的刺激。创伤和刺激会导致良性的色素痣发生恶变,临床上,10%-60%的黑色素瘤患者发病前都有过创伤史。
福州的一位女性患者,没事总是抠脚底上的一颗黑痣,然后那颗痣居然越来越大,最后到医院检查成了恶性黑色素瘤。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身上的痣,要避免用手抠或者其他方法的刺激。
通常情况下,正常的痣基本上很少发生大的改变,如果在短时间内,发现身体某个部位的痣有了明显改变的话,就要提高警惕,到医院进行必要的检查了。#清风计划##真相来了##你好,秋分#
参考资料:
[1]《恶性黑色素瘤全球增速最快,我国超六成患者发病集中在肢端》.健康时报网.2020-1-4.
[2]《千万不要随意去除身上的黑痣 警惕发生恶变》.科普中国.2019-7-4.
[3]《“小黑痣”变皮肤癌,抠出来的? 医生:创伤与刺激可能导致良性色素性皮肤病发生恶变》.福州晚报.2020-3-31.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