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章碣的《焚书坑》 章碣简介

发布时间:2024-04-18 16:33:13作者:陈情匿旧酒来源:互联网

章碣的《焚书坑》 章碣简介

本文目录一览:

诗词|章碣: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焚书坑》

这首诗以秦始皇焚书坑儒作为切入点,揭示了焚书与亡国之间的矛盾,对其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与无情的谴责。

诗的首句点出了焚书坑中所发生的的历史事件。当年秦始皇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下令搜集所有民间的儒家典籍和百家之书,并进行销毁。

紧接着诗人却是用“帝业虚”三字点明“焚书坑儒”的后果,当那些焚烧书籍的飞烟袅袅升起时,秦始皇千辛万苦创下的秦国基业也被销毁了,霎时成为虚空。

“关河空锁祖龙居”,“关河”代指险固的地理形势,关,指函谷关,河指黄河。函谷关、黄河犹在,秦始皇从前以为它们是可以保卫秦朝天下万世长存的天险,但是这些天险却并未能守住秦朝的宫殿,没能守住他奠定的基业。

“坑灰未冷山东乱”,焚书之烟已经飞尽,而焚书之灰还未冷却,山东农民起义就爆发了。

诗人紧跟一句反语“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人说因为刘邦是市井无赖,项羽则是不好诗书的武士,他们这样的起义者根本就不读书,所以焚书的策略没有任何用处。

诗人就这样以揶揄嘲讽的方式,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荒谬进行了批判,也再一次否认了焚书这样压抑民众思想的方式能够阻止亡国命运的到来。

诗人否定了秦始皇焚书策略,却并没能探讨出秦代灭亡的真正原因,这样做一方面是留给了读者思考,另一方面却也显出了诗人见识的不足,因而也难以给读者一种思想上的警醒。

文章来源:诗词世界,版权归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声明:如有侵权,造谣,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诗词|章碣: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欢迎大家阅读“景德镇南河公安”头条号。如果您喜欢本头条号发布的文章,还可点击左上角关注我的头条号,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荐。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焚书坑》

这首诗以秦始皇焚书坑儒作为切入点,揭示了焚书与亡国之间的矛盾,对其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与无情的谴责。

诗的首句点出了焚书坑中所发生的的历史事件。当年秦始皇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下令搜集所有民间的儒家典籍和百家之书,并进行销毁。

紧接着诗人却是用“帝业虚”三字点明“焚书坑儒”的后果,当那些焚烧书籍的飞烟袅袅升起时,秦始皇千辛万苦创下的秦国基业也被销毁了,霎时成为虚空。

“关河空锁祖龙居”,“关河”代指险固的地理形势,关,指函谷关,河指黄河。函谷关、黄河犹在,秦始皇从前以为它们是可以保卫秦朝天下万世长存的天险,但是这些天险却并未能守住秦朝的宫殿,没能守住他奠定的基业。

“坑灰未冷山东乱”,焚书之烟已经飞尽,而焚书之灰还未冷却,山东农民起义就爆发了。

诗人紧跟一句反语“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人说因为刘邦是市井无赖,项羽则是不好诗书的武士,他们这样的起义者根本就不读书,所以焚书的策略没有任何用处。

诗人就这样以揶揄嘲讽的方式,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荒谬进行了批判,也再一次否认了焚书这样压抑民众思想的方式能够阻止亡国命运的到来。

诗人否定了秦始皇焚书策略,却并没能探讨出秦代灭亡的真正原因,这样做一方面是留给了读者思考,另一方面却也显出了诗人见识的不足,因而也难以给读者一种思想上的警醒。

文章来源:诗词世界,版权归作者所有,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声明:如有侵权,造谣,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唐诗百话|章碣:诗三首

章碣(图源网络)

章碣:诗三首

章碣,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不知其字,诗人章孝标之子。章孝标应进士试考了十年,至元和十四年(公元八一九年)方才及第。及第后,回家嘉庆[1],先以诗寄家乡友人,诗云:

及第全胜十政官,金汤镀了出长安。

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

--《及第后寄广陵故人》

诗意说进士及第比任官更为荣耀,我现在好比镀了金,出京回家省亲。旅程已经快要到扬州,故寄此诗报告朋友们,请大家洗净眼睛,改变对我的看法。以考上进士为镀金,是唐人俗语。\"金汤\"即\"金液\"。今人以出国留学或获得某种高一级的资格,称为\"镀金\",语源即出于此。

章孝标这首诗反映了唐代知识分子对进士及第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章孝标这个人的气度狭小。当时有诗人李绅就写了一首《答章孝标》的讥讽诗: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十载长安方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

章孝标读了此诗,大为羞惭,但因此而终于不成大器,官位止于秘书省正字。

儿子章碣,也是屡试不及第。咸通末年(公元八七四年),颇有诗名,满心以为可以成名了。乾符中,高湘知贡举,章碣去应试。谁知高湘从长沙带了他的得意门生邵安石来,录取了安石而不取章碣。章碣怨恨之馀,写了一首使他幸而能够传名于后世的七绝:

东都望幸

懒修珠翠望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

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

这首诗以宫怨寄兴。唐代选举制度,有时也在东都洛阳设置考场,不过不是常例。章碣大约在洛阳应试,故比之为东都望幸。第一句说:宫中美人懒得妆饰。第二句说:因为心有怨恨,眉毛蹙紧不开。\"眉月\"即月牙形的眉毛。第三句说:即使到东都去也没有好处。第四句说:谁知君王自己带领了美人来,不会宠幸宫中的美人。此诗对高湘的讽刺极妙。《唐诗品汇》只选了他两首七绝,这首之外,另一首是《焚书坑》。

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炕灰未冷山东乱,刘项从来不读书。

秦始皇帝为了箝制知识分子的思想,以巩固其,收缴天下儒家书籍,统统烧掉。又把政治上的异己分子,主要是儒士,活埋了四百六十多人。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焚书坑儒\"。也可以说是世界史上第一次\"\"。据《史记·始皇本纪》的记载,焚书是在始皇三十四年。当时,秦始皇下令史官,把秦国以外各国的历史书都烧掉。除了博士们所用的公家藏书以外,民间所藏\"诗书百家\"书籍,都要在命令到达后三十天内上缴给本郡郡守或郡尉,即在当地焚烧净尽。烧书以后,人民中如有私相谈论诗书的,处以死刑。\"以古非今\",反对现者,杀其家族。官吏知而不揭发者,同罪。医药、占卜、种树的书,不必焚烧。

坑儒是在三十五年。当时在首都咸阳的儒生还有不满言论,始皇下令审问,定罪名为\"为妖言以乱黔首\"。审问之时,诸生互相检举揭发,最后把判定为犯禁的儒生四百六十多人,坑于咸阳。

由此可知,书是分散在各地焚烧的,坑儒只在咸阳。不知什么时候,有人把\"焚书坑\"三字连读,于是在临潼骊山下伪造了一处古迹:秦始皇焚书坑。章碣这首诗,是赋咏名胜古迹,也是怀古诗。诗意说:烧书(竹帛)的烟火销灭之后不久,秦始皇的事业就空虚了,因为始皇崩于三十七年七月。\"祖龙\"是当时人民称始皇的隐语,\"祖\"就是\"始\",\"龙\"象征皇帝。始皇生前,用种种方法,固守他的关河。现在,他所居之处,固守也徒然了。故诗云:\"关河空锁祖龙居。\"始皇焚书坑儒,也是为了锁住他的关河,惟恐读书人起来造反。岂知坑中的竹帛灰还没有冷却,关外已经有刘邦、项羽举兵造反了。而刘邦、项羽都不是读书的知识分子。

章碣此诗,立意很新,对仇视知识分子的秦始皇,讽刺也很尖锐。但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却是说出了一个真理:革命的动力不在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能运用他的知识,评论政治,是非、善恶、臧否,都可以凭他的知识论定,但对于施行仁政的统治者,他只能起锦上添花的作用;对于施行苛政的统治者,他没有把他拉下来的能力。我国历史上聪明的统治者,对于\"处士横议\",都不十分重视。秦始皇过高地估计了知识分子的作用,干出了焚书坑儒的蠢事,无补于他的\"帝业\"。倒是中国老百姓,尤其是被压迫的农民,知道他们自己的力量。所以他们会讥笑知识分子:\"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大事。\"同时人罗隐也有一首《焚书坑》诗云:

千载遗踪一窖尘,路旁耕者亦伤神。

祖龙算事浑乖角,将谓诗书活得人。

此诗三、四句大意说秦始皇计算错误,以为诗书真能救活被压迫的人民,这一层意思,却可谓\"先得我心\"了。

在\"十年浩劫\"期间,这首诗曾风行过一时。但是只截取了最后一句,作为革命不需要知识分子的理论依据,也就成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充分理由,结果是与秦始皇殊途而同归。这是诗人章碣所想象不到的。

章碣此诗,以为秦始皇是在骊山下掘一个大坑,用以焚书的。所谓\"坑灰\",是指竹帛(书)的灰烬。这就与事实不符。坑是掘来用以活埋儒生的。宋初提倡西昆体的杨億有一首咏秦始皇的诗(《始皇》三首之一),其结句云:

儒坑未冷骊山火,三月青烟绕翠岑。

这两句的诗意完全抄袭章碣,不过他改用项羽入关,焚烧阿房宫,火三月不熄的故事。方虚谷把此诗选入《瀛奎律髓》,评论道:\"第七句最佳,作诗之法也。坑儒未几,骊山已火。以一火字贯上意。\"这样一讲,反映出作者与评者,都是糊涂虫。作者知道这是儒坑,不是焚书坑,但是他偷了章碣诗句,改了一个字,说是\"儒坑未冷\"。四百六十多个儒生是被活埋掉的,不是烧死的。坑既没有被火烧热,怎么说是\"未冷\"呢?这一句诗简直是事理不通,而方虚谷却以为此句\"最佳\",并且用来教人以\"作诗之法\",岂不可笑?方虚谷说此二句以一\"火\"字贯串,而没有想到儒坑中本来没有火。现在我给作者改一句为\"焚书未烬骊山火\",这才是\"以火字贯上意\"了。

章碣的诗,现在仅存二十六首于《全唐诗》中,七律为多,未见佳作。方干有《赠进士章碣》诗,首二句云:\"织锦虽云用旧机,抽梭起样更新奇。\"这是说他作诗虽用旧形式,却能有新意。结句云:\"此时才子吟应苦,吟苦鬼神知不知。\"可知章碣也象孟郊、贾岛一样是个苦吟诗人。只是才分不高,即使吟苦,也未能有足以使\"鬼神惊\"的佳句。

罗隐也有一首诗《送章碣赴举》,其颔联云:\"久经离乱心应破,乍睹升平眼渐开。\"似乎是在黄巢兵败之后才入京应举。但《唐诗纪事》说他是\"登乾符进士\",乾符止有六年,正是王仙芝、黄巢举兵之时。章碣既未在高湘榜下及第,或者在此后一二年内终于成了进士,但又与罗隐诗意不合。此后他的传记是\"流落不知所终\",恐怕也是战事的影响。

章碣还有一首诗值得注意:

东南路尽吴江畔,正是穷愁暮雨天。

鸥鹭不嫌斜雨岸,波涛欺得逆风船。

偶逢岛寺停帆看,深羡渔翁下钓眠。

今古若论英达算,鸥夷高兴固无边。

这首诗没有题目,只题作\"变体诗\"。律诗第一、三、五、七句向来不用韵,此诗却押了\"畔\"、\"岸\"、\"看\"、\"算\"四个仄声韵,这是他创造的变体律诗。顾况作\"吴体\"诗,温庭筠作\"双声\"诗,李商隐作\"当句对\"诗,和章碣这首\"变体\"诗,都反映着中唐以后,有人在律诗的形式方面,试探于创新,但是都没有成功。

一九八五年四月九日

注:本文摘自《唐诗百话》,作者:施蛰存。

《焚书坑》|读书无用论,章碣是怀才不遇还是借古讽今?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是晚唐诗人章碣写的《焚书坑》。这首诗主要写了三个事情,一个是秦始皇的焚书,一个是农民起义秦朝短暂而亡,还有就是最后分封天下的刘邦和项羽都不是读书的人。意指秦始皇为了防止文人作乱焚书,使得帝业基础变得空虚,再好的天险防范不了民心的涣散,防得了书生防不了不读书的人。

章碣(836年—905年),晚唐诗人,乾符三年(876)登进士,他爷爷章八元他父亲章孝标也都是进士出身,只能算知识人家并没有真正地进入官宦世家。他最出名的诗是《焚书坑》和《东都望幸》,而流传最广的就是“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首诗争议不断,主要是围绕着“焚书帝业虚“和”刘项不读书“这两项,而后者被认为是”读书无用“的最有力证据。

焚书变成,被冤枉的秦始皇

“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焚书和坑儒其实前后的两件事。从汉朝开始,以儒家为主的文人慢慢地将焚书和坑儒结合在一起。秦始皇时期为了统一思想、文化和文字,以法学为中心,“欲厚今乃焚古(以儒家四书五经为主)”实现文化的大一统。而坑儒主要方士和儒生诽谤秦始皇而引起的,二者有一点联系,但不是必然关系。

鲁迅对焚书坑儒的评价: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这首诗也是把焚书和坑儒分开来的,主要写的是焚书这件事。秦朝凭借关中优势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却不能凭借天堑守住江山。焚书是为了巩固帝业,而诗人却认为焚书动了帝业的根基,“坑灰未冷山东乱,”民心乱进而天下乱,使得秦王朝迅速崩溃。

显然,秦王朝的灭亡一定不是焚书这个原因造成的。从历史进程来说,文化统一是国家大一统的基本要素,灭掉无谓的诸子百家,真正实现思想上的统一。然而,先秦文化的繁荣不是说统一就统一的,需要有时间的进程,秦始皇太急功近利反而成为了。从本质上来说,秦始皇的“焚书”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有异曲同工之处。

刘项真不读书?被隐藏的谋士方阵

”项藉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项羽年少的时候读书不好,练剑不成,后来和项梁学兵法,还是学不好。项氏家族一直以来都是楚国的将领,而其起义也是利用的“反秦复楚”进行的。而在项羽身边的谋士主要是范增,当范增被气走之后,项羽就像失去了大脑,历史也证明了自己不读书不重用读书人是很难长久的。虽然项羽不读书,却留下了一篇文人难以企及的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吾遭乱世,当秦禁书,自喜,谓读书无益。”刘邦自己曾说过书读得少,史书也是这样记载的,确实没读过什么书。和项羽有勇无谋不一样,刘邦是无勇无谋,但是会用人,“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身边谋士非常多,张良、萧何、陈平等等当时主要的谋士基本上都聚集在刘邦那里。不读书的刘邦同样给留下了千古名作:“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项原来不读书”,从历史的角度来说,项羽和刘邦确实是没有读过什么书的。然而事业的成功不在于读书的多少,在于个人的人格魅力、个人的思维谋略和辅佐谋士的能力水平等等。本来人才济济的项羽却因为自己的格局而把好好的人才和江山都送给了刘邦。

很显然,不读书但是会用人的刘邦获得了最后的胜利。读不读书并不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刘项起兵的成功不在于他们“不读书”,而在于时势、在于谋略、在于勇猛,缺一不可。

唐末乱世,读书不是最好的出人头地

晚唐乱世,有点类似秦末乱世一样,由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的战火烧遍全国。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朝廷大力打击私盐贩卖让很多盐贩子失去生路,作为盐贩子首领的王仙芝(四处学武、不读书)被逼起义,唐朝从此进入了起义不断军阀混战的年代。

王仙芝起义带动王仙芝、黄巢和朱温这三个人。看看这三个猛人的履历就能知道当时读书是不是最好的出路。王仙芝是盐贩子,没读书会武术浪迹江湖,被逼无奈揭竿而起。黄巢,盐贩子之子,会读书,屡考不中,写诗“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加入王仙芝起义军,最后独立成军并打了大半个中国。朱温,出身教师世家却不好学,以豪雄英勇自许,加入黄巢起义军,后归降唐朝并带兵灭了黄巢军,最后废掉唐哀帝自立为皇,建立后梁。

从王仙芝起义到朱温废帝自立,主要发生在875年到907年,而诗人章碣874年进入长安,876年考取进士。在长安期间,因高湘主持考试选择自己所带的邵安石及第,章碣怒而抨击”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即使他考中以后,依然无官可做,只能到处闲逛,心中压抑可想而知。

眼见天下大乱,眼见武将横行,眼见读书无用,章碣来到骊山,来到当初秦始皇“焚书”的地方,虽然没有说出“百无一用是书生”,却也发出了“刘项原来不读书”,天下枭雄乘乱而起,读过书的有几人?

生不逢时,文人墨客齐哀怀才不遇

晚唐时期,怀才不遇的文人比比皆是,而牢骚最盛的应该就是李商隐了,“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在唐末农民起义时期的文人就更多了,罗隐、曹松、韦庄等人皆都是报效无门最终归于幕府。而章碣的生平却没有任何的为官记录,仕途更为不顺。

自王仙芝起义以来,特别是黄巢攻陷长安,唐朝廷的权威就一落千丈了,唐朝也真正的进入到了“潘镇割据”的时代,“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武力称雄成为当时最热门的事情。 作为读书人文人,要么就依附在藩镇之中做幕府,要么就归隐山林,报效朝廷?朝廷自己都保不住了。

“顾我昔年悲玉石,怜君今日蕴风雷”,这是罗隐在送章碣去参加科举的时候所写的,“久经罹乱心应破”的罗隐已经选择了放弃,而章碣却仍然在乱世中寻找出路。虽然在876年进士登榜,然而在“尘土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的社会,章碣依然一无所获。

结语

乱世容易出英雄,但是必须具备出色的政治(谋略)才能、军事才能和外交才能,文学才能算是附加的可有可无。优秀的文人(诗人)是否具备这三大能力,却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然而有才能的人还是很容易找到合适的机会。作为政治动荡军阀割据年代的诗人,章碣在感慨历史上的“焚书“事件和“刘项不读书”事件,却没有找出真正的额因,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大才。

“山前空有无情水”、“但使他年遇公道”,《焚书坑》这首诗更像是诉说当时武将易封侯文人无去处,作者怀才不遇认为读书无用的心结。”此时才子吟应苦,吟苦鬼神知不知。“方干在《赠进士章碣》中规劝章碣,乱世不应做无谓的吟哭,而应该面对现实,而不是去怪罪世道不公无处可生。

「唐代」章碣的二十首诗作,值得品读

章碣(836—905),字丽山,睦州桐庐人。唐代诗人。章孝标之子。

乾符三年(876)登进士。创作了“变体诗”。在律诗中,一变通常只需偶句押韵的格律,要求偶句、单句平仄声各自为韵。著有《章碣集》等。

【旅舍早起】

迹暗心多感,神疲梦不游。

惊舟同厌夜,独树对悲秋。

晚角和人战,残星入汉流。

门前早行子,敲镫唱离忧。

【焚书坑】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东都望幸】

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

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

【对月】

残霞卷尽出东溟,万古难消一片冰。

公子踏开香径藓,美人吹灭画堂灯。

琼轮正辗丹霄去,银箭休催皓露凝。

别有洞天三十六,水晶台殿冷层层。

【春别】

掷下离觞指乱山,趋程不待凤笙残。

花边马嚼金衔去,楼上人垂玉箸看。

柳陌虽然风袅袅,葱河犹自雪漫漫。

殷勤莫厌貂裘重,恐犯三边五月寒。

【曲江】

日照香尘逐马蹄,风吹浪溅几回堤。

无穷罗绮填花径,大半笙歌占麦畦。

落絮却笼他树白,娇莺更学别禽啼。

只缘频燕蓬洲客,引得游人去似迷。

【桃源】

绝壁相欹是洞门,昔人从此入仙源。

数株花下逢珠翠,半曲歌中老子孙。

别后自疑园吏梦,归来谁信钓翁言。

山前空有无情水,犹绕当时碧树村。

【观锡宴】

倾朝朱紫正骈阗,红杏青莎映广筵。

不道楼台无锦绣,只愁尘土扑神仙。

鱼衔嫩草浮池面,蝶趁飞花到酒边。

日暮骅骝相拥去,几人沉醉失金鞭。

【赠边将】

千千铁骑拥尘红,去去平吞万里空。

宛转龙蟠金剑雪,连钱豹躩绣旗风。

行收部落归天阙,旋进封疆入帝聪。

只有河源与辽海,如今全属指麾中。

【寄友人】

谢家山水属君家,曾共持钩掷岁华。

竹里竹鸡眠藓石,溪头鸂鶒踏金沙。

登楼夜坐三层月,接果春看五色花。

昨日西风动归思,满船凉叶在天涯。

【下第有怀】

故乡朝夕有人还,欲作家书下笔难。

灭烛何曾妨夜坐,倾壶不独为春寒。

迁来莺语虽堪听,落了杨花也怕看。

但使他年遇公道,月轮长在桂珊珊。

【长安春日】

春日皇家瑞景迟,东风无力雨微微。

六宫罗绮同时泊,九陌烟花一样飞。

暖著柳丝金蕊重,冷开山翠雪棱稀。

输他得路蓬洲客,红绿山头烂醉归。

【城东即事】

闲寻香陌凤城东,时暂开襟向远风。

玉笛一声芳草外,锦鸳双起碧流中。

苑边花竹浓如绣,渭北山川淡似空。

回首汉宫烟霭里,天河金阁未央宫。

【城南偶题】

谁家朱阁道边开,竹拂栏干满壁苔。

野水不知何处去,游人却是等闲来。

南山气耸分红树,北阙风高隔紫苔。

可惜登临好光景,五门须听鼓声回。

【送谢进士还闽】

百越风烟接巨鳌,还乡心壮不知劳。

雷霆入地建溪险,星斗逼人梨岭高。

却拥木绵吟丽句,便攀龙眼醉香醪。

名场声利喧喧在,莫向林泉改鬓毛。

【陪浙西王侍郎夜宴】

深锁雷门宴上才,旋看歌舞旋传杯。

黄金鸂鶒当筵睡,红锦蔷薇映烛开。

稽岭好风吹玉佩,镜湖残月照楼台。

小儒末座频倾耳,只怕城头画角催。

【送韦岫郎中典泗州】

玉皇恩诏别星班,去压徐方分野间。

有鸟尽巢垂汴柳,无楼不到隔淮山。

旌旗渐向行时拥,案牍应从到日闲。

想忆朝天独吟坐,旋飞新作过秦关。

【浙西送杜晦侍御入关】

紫诏征贤发帝聪,绣衣行处扑香风。

鹗归秦树幽禽散,星出吴天列舍空。

捧日思驰仙掌外,朝宗势动海门中。

鞭鞘所拂三千里,多少诸侯合避骢。

【癸卯岁毗陵登高会中贻同志】

流落常嗟胜会稀,故人相遇菊花时。

凤笙龙笛数巡酒,红树碧山无限诗。

尘土十分归举子,乾坤大半属偷儿。

长杨羽猎须留本,开济重为阙下期。

【夏日湖上即事寄晋陵萧明府】

亭午羲和驻火轮,开门嘉树庇湖濆。

行来宾客奇茶味,睡起儿童带簟纹。

屋小有时投树影,舟轻不觉入鸥群。

陶家岂是无诗酒,公退堪惊日已曛。

注:图片为清代画家吴穀祥(1848—1903)的山水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