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农历新年从哪天开始(农历新年)

发布时间:2024-04-18 06:41:33作者:风里有诗句来源:网络

农历新年从哪天开始(农历新年)

本文目录一览:

农历年为何叫春节?著名人文学家李汉秋讲授春节文化的守正育新

春节,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不仅是中华民族聚人气、凝人心的重要时分,更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开端。它承载着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凝聚着中国人民最深厚的情感。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春节,是中国的,但也已走向世界。本期讲坛邀请著名人文学家、民俗学家李汉秋先生讲述春节与春节文化。

主讲人:李汉秋

主讲人简介:

李汉秋,第七届至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人文学家。中国《儒林外史》学会原会长。出版专书逾60种,从其中有关《儒林外史》的20多种中,挑选《儒林外史汇校汇评(增订典藏版)》《吴敬梓诗传》《儒林外史研究资料集成》《李汉秋讲儒林》四种组成了“儒林外史基础研究系列”。国学大师张岱年题词:“《外史》《红楼》深解味,汉卿实甫真知音。”2004年和2005年在全国政协首倡清明、端午、中秋传统佳节放假,都已实现。

农历年为何又称春节

年是什么?地球上时序更新的周期大约360多天,其大数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观察推算出来,其记载可以追溯到中国最早的官方文献《尚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这也就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周期。把这种周期的生命感受形诸文化表达,在我们的祖先大约总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其名称最初尚在演进之中。《尔雅·释天》:“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可见:在尧舜时叫“载”,夏朝叫“岁”,周朝就正式将这自然周期称为“年”了。

如果把四季循环周而复始的“年”画作圆周,那么年初该定在哪一点上呢?这就要凭人类对大自然的认知来制订天文历法了。阳历只根据地球与太阳的关系,阴历只以月亮的圆缺定朔望。中国人用兼顾太阳与月亮的回归运动的同步计算方式安排年月日,从而获得一套阴阳合历的农历。农历确定的年岁起算日,是中华民族对时间的独有的文化处理方式。它起于夏朝故称夏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颁布了《太初历》,定夏历的正月(建寅之月)为岁首正月,以朔日为月首,正月月首第一天就是新年的第一天,简言之,便是每年初春的第一个朔日节点。中国历代的历法基本相沿,从此,新旧“年”交替的日子便固定下来,成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一直沿用到现在,已经两千多年了。

龙潭春节文化庙会 人民政协报记者 贾宁 摄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引进西洋历法,以阳历为标准纪年。1914年“定阴历元旦为春节”。那时把农历称为阴历,这是错误的;因为农历不是纯阴历,而是如前所说是阴阳合历。那时官方用阳历,民间社会仍习惯用农历。与双历制相适应的是两套节日系统,传统节日都是按农历系统,例如元宵节正月十五、中秋节八月十五,在农历肯定是月圆之时,而阳历的15日则没有这种性能。

节日跟一般假日(如双休日)是不同的,节日有各自特定的文化内涵。2010年,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中央文明办等七部委发布了《关于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方案》,其主题就是特定的文化内涵,明确春节的主题是辞旧迎新。

春节正是处于冬春交替、年岁交替之时,迎新年同时是迎新春的开始。此际人们安享一年的劳动成果,安安生生过大年,积储能量,协调关系,迎接春阳。正是“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诗句)。中国人具有时间不断更新的意识,旧时间之将逝即意味着新时间之到来,新生命的诞生。周而复始,显示生命的生生不息。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表现了中国人的生命观。“一元复始”,原指天地之气,春来复苏,万象更新,重新开始,比喻新的一年有新的气象,所以特重除旧布新。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等名句,“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象更新”等春联,都突出了这层意思、突出一个“新”字。新年到来,无论是个体还是社会群体,有可能打开新的局面,带来新的机遇,萌发新的希望,从而满怀信心展望未来。正因为年年都有与“天时”相应的辞旧迎新的感觉与心态,所以中华民族虽历经五千多年之久,仍然毫无暮气,充沛着青春活力,时刻准备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创造新的美好前景。同样,在人的一生中,中华年都寓含承前启后和生命更新的意义,这是中华年的深刻意涵。此中就蕴含着创新精神、青春气息,这是与当今的时代精神相契合的。春天,生机勃发,欣欣向荣,孕育着万千新景和无限希望,成为美好愿景的代名词。当今,与国运同兴,在各种媒体上,从迎新年到迎新春,再到贺新春、庆新春,春的祝词祷语犹如春花怒放姹紫嫣红,诸如:盛世迎春,大地回春,春来花会开,新春启芳华,红红火火迎新春,绿柳迎春乐千家,江南塞北春光好,彩凤归来贺新春,凤舞万家春,幸福万家春……真正是龙腾狮跃闹新春,中国人的春节气韵,映射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春节活动——做皮影

守育人文精神奏响正声

年复一年的仪式、活动,积累成“过年”习俗,不断积淀文化内涵,形成年俗文化,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愿景。其中充盈着对生活的愿望、理想和心理祈求,积淀着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文化,蕴含着人类文明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充沛着人文精神。

连绵几千年的中华年俗文化所积淀的民族心理祈愿是很丰富的。择要而言,物质文化方面基础的愿景是丰衣足食。这在习俗上表现为穿新衣、备年货,吃年夜饭要年年有鱼(“余”的谐音),鸡是“吉利”,豆腐是“福”“富”,葱是“聪”,芹菜是“勤”,苹果是“平安”;正月初一要吃年糕(“高”的谐音)。心理祈望年年富裕有余,一年更比一年高。这种“民丰”的基础是国泰——国家富强。这与我们今天的心理祈愿是相通的。

春联的横批常用“国泰民安”,有一副这种横批的春联写得好:“天增岁月人增寿,地满祥和福满门。”这就进一步表现了精神文化方面的愿景:在天人和谐中祈福迎祥,就是祈求幸福,期望和谐、友善。贴门神、放炮仗是祈望驱妖免祸保安康,赠压岁(“祟”的谐音)钱是为辟祟驱邪保护儿童成长,贴“福”字和吉祥图案是祈福迎祥,贴春联、剪窗花、挂红灯笼都是营造喜庆祥和的环境。逛庙会、赏花灯、看演出,“和谐乾坤福满天”,充盈着普天同乐、天人和谐的气氛。阖家团圆吃年夜饭、守岁,尽享天伦之乐。拜年氛围中的人际和谐关系:尊老爱幼,彬彬有礼,互致祝贺,团结和睦,洋溢着亲情、友情、温馨,一扫粗野、嫌恶、仇怨。

中华年俗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和精华,已经成为民族生活、民族灵魂、民族根基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人文精神所不可或缺的。这种培育,不是通过说教灌输,而是让人在亲身沉浸中感受、养成。从孩提知事开始,就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不断受濡染熏陶,而且是寓教于乐,在欢欢喜喜高高兴兴中接受浸润,在弥漫于全社会的过年氛围中,在生活气息浓郁的群体性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受到陶冶。它未必强烈震撼人,却深深嵌入生活,浸入情感,沁入心田,对人的精神和心理产生潜移默化且是刻骨铭心、难以磨灭的影响。成人乃至老人,许多往事已经如烟,而儿时过年的温馨仍珍藏心底,历久不磨。这成为华人的精神之根、民族的集体记忆。我们要维护这种铸造中华魂的文化记忆。所以,过年绝不光是过吃喝,而应重在过文化,过精神,过情感;要注入情感,要营造表达情感的环境、氛围和载体。

在正声缭绕之际,也要谨防出现杂音。市场经济是社会进化的一个大阶段,这期间,如何避免过分功利化,是个大课题。过分地以功利为指归、以金钱为算筹,就会扭曲人的正常感情、削弱人文精神、阻碍人的全面发展。你瞧,压岁钱本意是表现长辈对晚辈的关爱,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精神元素重于物质元素,文化价值重于经济价值,可是有些人却只看钱数不看人情。有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家庭聚会之后就一直跟妈妈抱怨:“舅舅太抠门儿了,压岁钱才给了一百块,我给他磕了三个头呢,太亏了!”——悲夫!小小年纪就把人伦情义和礼仪当作商品,论价出卖。压岁钱的变异反映着功利心与人伦情之间的消长。这一给一收之间,会给孩子什么影响?曾经的过年互联网抢红包的广告和活动铺天盖地,功利心冲击了人伦亲情。明眼人一再指明,抢红包背后是企业推广品牌、争夺市场的商业大战。把它当作运用新科技的“新年俗”,是走进了误区。

中华传统节日注重人伦情义,这是年俗文化的精髓。过年回家的春运动辄几亿人次,堪称地球的一次大迁徙,什么伟力能掀动如此大的迁徙?人伦情义。“每逢佳节倍思亲”,贯穿过年始终的是浓浓的人伦情。祭拜祖先、夫妻恩爱、亲慈子孝、感恩长辈、关爱晚辈,安享天伦之乐。敦睦情怀、慈爱心肠扩展为敦亲睦邻、友朋温馨、人际和谐。这在中国人的幸福观中占有重要位置,这就是“福”。西方的“圣诞老人”身份是“天使”,中国赐给压岁钱的是长辈,不需要化妆成天使。我们的天堂不在彼岸,而在自己营造的天伦之乐、和谐境界。

感情是一切年俗的生命,不投入感情,除夕团圆饭只是吃吃喝喝,压岁钱只知道钱数,拜年只是乏味的客套,发贺卡只是文字游戏,一切年俗只是古旧枯燥的形式。而一旦注入了真情实意,一切年俗就有了生命的真谛。

回家过年就是人伦感情。近年来,一到过年人们更加注重重温家庭与人伦亲情,以及友情、乡情、爱情……更加看重团圆、团聚、团结。除夕的年夜饭是团圆饭,是过年的仪式,是生命的盛典,不仅是在世人的团圆,也是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不远千里冲风冒雪赶回来,不是单纯吃顿饺子,而是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赶回来参加阖家团圆的盛典,实现阖家团圆的愿景,这是一种心愿,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心愿、责任与义务,常常还携带着一件件不远千里带回家的礼物,不论贵贱,都承载着人伦的温情。中华年的发展需要新科技,也需要商家助推,重要的是把握住弘扬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这个大方向,有助于增强人伦情义。有的剧院推出“笑孝陪伴票”,有孝心的子女请父母看戏可免费陪看;有的公园和游览处也有类似做法,子女给父母过生日可免费陪游。这就像鼓励子女住得靠近父母一样,有助于增强人文精神。

北京八大处新春庙会 人民政协报记者 贾宁 摄

中国的,也已是世界的

中国人历来讲家国情怀,讲心怀天下,不会把目光和胸怀局限在一家一户之内。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春节的活动扩大到社会是必然走势。

庙会在过年和元宵节时,是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理想公共空间。人们举家走出去到哪去呢?可以全家都参与活动的地方——庙会。庙会已发展为群众性的大型文化活动,可以游走,可以互动,是它的特有功能。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动人的图景:孩子骑在爸爸肩头兴高采烈,老人安坐轮椅上,晚辈推着跟着。

庙会近年恢复发展得很快,可惜内容和形式都远不能满足群众的要求。各地有关主管部门除搞好安保工作之外,还要花大力气策划、创新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北京的天坛和地坛庙会分别恢复了祭天和祭地的仪式。地坛庙会以京韵文化、地道民俗、传统民间艺术而闻名。厂甸庙会汇聚了老北京传统花会、京剧等传统剧目演出和特价书市等活动。龙潭庙会以品尝京城老字号美食和欣赏非遗文化展而闻名;龙潭庙会的冰雪嘉年华也是一大亮点,游客可以在这里体验冰雪运动的魅力。大观园红楼庙会是以“红楼梦”为主题的特色庙会,“元妃省亲”是历届红楼庙会独有的传统节目。石景山游乐园春节庙会是集游乐、表演、美食于一体的中西融合的“洋庙会”,游客可以欣赏到传统的京味民俗表演,同时参与异域风情的花车巡游和欧式城堡的游览。八大处新春祈福庙会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北京市内和周边还有很多庙会活动,如延庆世园游龙庙会、门头沟新年喜乐吉庙会、昌平草莓博览园花灯庙会、宛平吉市庙会等等。

庙会可以和社区结合起来,广泛发动社区群众参与,成为社区活动的舞台,而社区活动是庙会的丰富资源和坚强后盾。央视开门办春晚“我要上春晚”从群众中选拔节目,庙会的演出也可从社区活动中选拔。

庙会丰富了节日文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表演艺术,尤其是民俗表演提供了极好的平台。庙会也助推、拉动节日经济的发展,尤其为传统美食、传统工艺美术类、传统中医药类项目产品提供市场销售平台与商机。

近年来,十分重视传统节日,指示多策划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这是很中肯的。除夕到初一各地迎春灯会、花市庙会、舞龙舞狮等文旅活动十分丰富,传统文化正以更现代、时尚的方式,融入新春的活动,也让人文风景更有味道。广州的传统迎春花市、南京秦淮河灯会、四川绵竹年画展览、福建泉州的民俗“踩街”等都成了30万人的街头大狂欢,福州闽侯甘蔗乡的民俗大巡游引发海峡两岸闽籍乡亲及后裔的乡愁。迎接甲辰龙年,西安城墙新春灯会在“辉映长安”“福运天下”“锦绣中华”“梦幻童真”四大灯区内展示了近20组花灯。上海围绕看美展、赏好剧、逛景区、品美食等八个板块陆续推出200余项文旅活动,大年初一当天接待游客170多万人次。

越来越多居民以旅游方式开启春节,亲子游、年俗游、冰雪游、出境游再掀热潮。数据显示,今年春运期间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预计将达90亿人次,将创历史新高。

中国的春节不仅走向社会,而且走向世界。第78届联合国大会于2023年12月22日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如今中华春节正逐渐成为世界性节日,已有约占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已有二十几个国家把它定为法定节日,还有一些国家的地区把它定为地方性法定节日。我国驻联合国代表表示,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不仅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它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如今,从各国使节在联合国体验包饺子写福字,到瑞士日内瓦万国宫高悬起大红灯笼,从新加坡“春到河畔”的巨龙灯饰熠熠生辉,到马来西亚马六甲的百余少年共舞长龙,从日本东京塔第六次点亮“中国红”,到南非开普敦的庆春节节目,从墨西哥城的“自行车生肖装饰大赛”,到拉斯维加斯的标志性地标换作巨大的红灯笼,从巴黎凯旋门下穿汉服的男女,到西班牙街头欢腾的锣鼓声,从俄罗斯的“中国新年系列庆祝活动”,到“欢乐春节”走进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埃及开罗、意大利威尼斯、荷兰海牙、芬兰首都和坦佩雷等城市……天下同春,新春的和风将中华文化传播到全球各地。龙年春晚,中国国际电视台英语、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俄语频道和68种语言对外新媒体平台,联动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巴西、澳大利亚、印度、阿联酋、新加坡、南非等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的2300多家媒体对春晚进行同步直播和报道,海外阅览量超过6.95亿次。欧洲人惊呼:中国春节已成为世界的春节!

回望历史长河,春节文化穿越时空不断前行:从桃符到春联,从贺帖到手机短信微信和网络诗歌,就是与时俱进的显例。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就有过年时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五代时期,在桃木板上题写对偶句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宋朝造纸发达,利用当时的科技成果,纸张逐渐代替桃木板,贴春联的习俗遍及了中国大江南北。明代时桃符正式称为“春联”。这是中华独特的诗与书法结合的艺术。近年又乘科技发展的东风,扩展到网络春联大赛、手机春联大赛等等。我个人就收到许多春联、好诗,如:春雨多情绿大地,金龙展志壮神州;把希望的种子撒播在新春的田野里,把珍贵的情谊镌刻在历史的年轮上……也都用来向大家拜年。

原文刊登于2024年2月19日《人民政协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