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晁”字。
晁,读音cháo,中华姓氏之一。从日从兆,兆亦声。“兆”义为 “远”、“遥远”。“日”与“兆”联合起来表示“远日”,引申为“朝日”、“早晨”等意。
左竖以斜切入笔,向下行笔略轻,稍右斜;横折与左竖虚接,横画抗肩,不要写重,行笔到位后向上稍提笔锋然后顿笔内擫写右竖,竖身稍重,左斜;里面小横与左竖虚接,抗肩圆收,勿重;底横从左竖的收笔处实接起笔,抗肩角度与上面一致,间距相等。
下面“兆”字与上部重心对应,竖撇起笔位于左竖收笔的右侧,注意行笔的角度及轻重变化,收笔力达撇尖,不可一笔甩出;左边两个点笔互相呼应,上点略平,收笔稍作引带;下点左探,出锋勿长;竖弯钩舒展,与底横虚接,由重及轻,略左斜,至拐弯处再稍压笔毫向右行,拐角处要求圆润自然,不可过直或过弯,行笔到位后再向上垂直挑笔出钩,内圆外方;最后两个点笔与左边的点笔呼应,注意形态。
《智取生辰纲》作为水浒的名篇,一直被读者津津乐道!
依靠着吴用巧妙的蒙汗yao手法,
晁盖等七人不仅兵不血刃的劫取了生辰纲,
也自此名扬天下!
仰仗了十万贯生辰纲带来的巨大财富,为水泊梁山的进一步壮大提供了足够的经济基础。
吴用也依靠智取生辰纲的初次实践,
证明了自己智多星的名号,不是浪得虚名。
尽管智取生辰纲的计划被晁盖、被读者连连称秒!
站在结果论的角度,智取生辰纲则是彻头彻尾的失败,相比较前一年生辰纲被劫!
吴用智取的生辰纲一个月后事发。
晁盖不得不放弃原本安逸的生活,火烧了晁家庄、上了梁山!
吴用、公孙胜等六人也跟随晁盖上了梁山。
而白如鼠白胜则在济州府大牢,受尽折磨和严刑拷打!
然而,前一年的生辰纲被劫,
天下众人不仅不知道何人、何地、何手段劫取了生辰纲,
而且官府动用大量人力查了一年依旧一无所获!
这样的劫取才是神不知鬼不觉,才是大智慧。
而不是吴用的【智取】生辰纲所能比拟的。
那么,和前一年神不知鬼不觉的劫取生辰纲相比,吴用的智取生辰纲为何失败呢?
很多读者和研究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给了不同的答案!
有的人认为,作案地点选择错误,黄泥岗最好,可终究是济州府的管辖范围,一旦济州府发生大案、要案,晁盖等七人自然都在排查的范围之内,大大增加了风险!
有的人认为,作案人员选择不对!尤其是白如鼠白胜,他属于乡野闲散人员,一贯好吃懒做!这样的人,天生自带翻案的可能性比较大,官府对这类人员自然严加搜查,况且白胜非好汉,吃不了苦,挨不了打,下了济州府大牢便全说了出来。
有人认为,晁盖等人不应该留活口,既然干了大逆不道的事,就应该一不做二不休!留下活口不仅让押运人员有机会报官,说出晁盖等七人体貌特征,为案件的侦破提供大量的线索,而且也为后期的抓捕和定罪提供的人证。
有的人认为,事后处理不当!晁盖等七人智取了生辰纲不仅留下了大量的作案工作,也没有好好地隐藏自己!白胜依旧吃喝,不干正事,而晁盖等人则在葡萄架下饮酒作乐,一点危机意识和事后的留心探查都没有!
不管出于何种猜测,
很多读者忽视了《水浒传》中晁盖等七人被发现的根本原因是晁盖被人认了出来,
这才是智取生辰纲最大的漏洞!
晁盖作为郓城县的财主,他平生仗义疏财,专好结交天下好汉。
他认识的人或许很多,但认识他的人则更多。
何清就是其中一人,有一年何清和另一位懒汉,投奔了晁家庄!
晁盖以为他们是流落江湖的好汉,便收留他们在庄园住了一段时间,没过多久他们就走了,晁盖等也没有在意。
然而在晁盖等七人佯装山东贩枣客商的时候,何清却一眼认出了晁盖,当登记晁盖等人住店信息的时候,晁盖故意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说晁盖等七人姓李,濠州而言。
晁盖如此反常的举动,引起了何清的注意。
何清……后来听得沸沸扬扬地说道:‘黄泥冈上一伙贩枣子的客人,把蒙汁药麻翻了人,劫了生辰纲去。’我猜不是晁保正,却是兀谁!(节选第十八回)
等到何清把自己知道的信息告诉自己的哥哥何捕头(何观察)的时候,
晁盖自然成为头号嫌疑人。
回过头来再看一下智取生辰纲,其实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晁盖的名人面容。
也就是说从晁盖决定亲自加入智取生辰纲的队伍的时候,智取生辰纲就注定了失败。
无论智取生辰纲的过程如何的精彩,计划是如何的周密,结果终究是失败的,
对于像劫生辰纲这样的案件来说,结果远重于过程。
结果才是最关键的地方。看似【智】的策划,其实一败涂地,当然这吴用的计划,
后面吴用不智慧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果喜欢的话,欢迎关注,精彩后面还有!
文丨红楼小黑 文学不易,且看且珍惜
原创文章,欢迎一起讨论,营造和谐的读书场所!
喜欢的话,关注,点赞,每天分享不同的读书感悟!
参考:
《水浒传》
《会评本水浒传》
《水浒全传》
《水浒传》张竹坡点评版本
盛唐时期,经济繁荣、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可谓国威远扬,当时邻边的国家兴起了一股“留学”热潮,他们不断派遣使团来中国考察学习。
在诸多的外国使团中,最频繁的便是日本,他们不顾海上交通的艰难险阻,时常向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称为“遣唐使”。
能被日本派来中国的“遣唐使”多为日本国内出身高贵且能力卓越的英才,其中最为出名的是是阿倍仲麻吕,在入唐后改名晁衡。
晁衡出生贵族,天资聪颖又酷爱汉学,公元716年,19岁的晁衡被举为遣唐留学生,来到中国。
晁衡来到洛阳后,在唐玄宗的授意下与王公贵族们在国子监一同学习,他聪明勤奋,成绩优异,毕业后参加科考,并一举考中进士。
唐时,一直有着“三十老名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许多文人志士都曾落榜甚至屡试不第,晁衡作为一个外国人,能考中进士,可以说是十分厉害了。
学识渊博的晁衡在入朝为官后,主要负责典籍整理,后来官职更是做到了从三品,备受玄宗器重。
另外,晁衡性格豪爽,待人谦逊,结交了许多好友,其中包括王维,李白等著名的唐朝诗人,晁衡还曾送给李白一件日本裘,李白十分感动。
尽管晁衡因“慕中国之风”居于长安多年,但随着年岁的增长,思乡之情也愈加浓厚。
公元733年,晁衡以双亲年迈,请求归国,但因玄宗挽留而未能实现。
公元752年,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到达长安,晁衡于次年请求与遣唐使一同归国,此时五十六岁的晁衡已经来唐三十七年。
看着眼前从青葱年少步入年老之列的功勋之臣,唐玄宗心中感念,便成全了晁衡归国的愿望,并任命他为唐朝回聘日本使节,能任命一个外国人作为中国使节,这是十分罕见的,足见玄宗对他的信任与器重。
晁衡回国的消息一经传出,平日里与他交好的知己好友们纷纷前来送别,王维赠他送行诗《送秘书晁监还日该国》,不仅表达了二人之间的深厚友谊,更是撰写长文赞扬晁衡高尚品格,歌颂中日友好历史。
不幸的是,晁衡乘坐的船只在归国途中遭遇风暴,与其他船只失联,当时大家都以为晁衡已经遇难身亡。得知这一消息后,作为晁衡好友的李白悲痛欲绝,写下一诗,以作悼念。
《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唐·李白
日本友人晁衡卿,辞别长安回家乡,乘坐帆船远去东方回蓬莱群岛。
晁卿如同明月沉大海一去不返,思念你的心情如同苍白的云彩笼罩着云台山。
从诗题一个“哭”字就能看出在得知晁衡遇难的消息后,李白的悲痛之情,这其中蕴含的超越国籍的真挚感情为人动容。
首句“日本晁卿辞帝都”是对晁衡离开前夕众多友人惜别欢送的描述,当时就连唐玄宗亲自题诗相送,晁衡也写诗答赠,抒发不舍之情。
紧接着,是对好友归国途中,船只行驶在茫茫大海的想象,“蓬壶”是传说中的蓬莱仙岛,“孤帆”、“绕”等字暗含风浪颠簸之感,似乎预示着一种危险的到来。
“明月不归沉碧海”暗指晁衡遇难,“明月”象征着晁衡高洁的品质,“沉碧海”之意自然不言而喻。
最后一句“白云愁色满苍梧”表达诗人对友人遇难的悲痛之情,好像天上的云彩都为此忧愁,寓情于景,委婉含蓄。
幸运的是,晁衡的船只虽然触礁失联,却一路漂流来到了越南的海岸边,虽然船中大多人被当地土著杀害,但晁衡有幸脱离虎口,一路辗转,于公元755年重回长安。
众多好友得知晁衡平安归来,喜不自胜。不难想象,在得知这一喜讯时,李白会是多么的喜出望外,尽管这首《哭晁卿衡》闹了个乌龙,但其中蕴含的浓厚情意总是为人动容的。
李白和晁衡的友谊也早已成为中日友好的见证,1978年,西安市和奈良县协议在两市各建一座纪念碑供后人瞻仰和缅怀,位于西安的纪念碑,两侧分别是李白《哭晁卿衡》诗和阿倍仲麻吕《望乡》诗。
从古至今,友谊都被世人记录与歌颂着,不论相聚与离别,总会因其中的温暖情谊而触动心弦。
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知己好友,总是能穿过坎坷与磨难,慰藉着一路沧桑的行人,惟愿诸君友谊长存,此生安欢。
来源:品读诗词歌赋
作者:向小园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