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紫微斗数

王承恩与谁死在一起 王承恩是好人还是坏人

发布时间:2024-04-15 23:57:49作者:凉话刺骨来源:用户分享

王承恩与谁死在一起 王承恩是好人还是坏人

本文目录一览:

王承恩是谁,为何要追随崇祯自缢,死后的结果如何

1644年,34岁的崇祯帝刺死了自己的小女儿,接着砍杀了众多后宫嫔妃,又逼迫皇后自尽。做完这些事之后,崇祯在煤山自缢。对于崇祯自缢这件事,很多人都比较熟悉。因为有太多的小说演义和影视作品来反应这件事。大家对崇祯的遗言都很熟悉,不过当时自缢的不只是崇祯一人,还有一个太监,这个太监和崇祯一起自缢,这个太监就是王承恩。很多人不清楚,王承恩到底是谁,为何要誓死追随崇祯,他死后的结果又如何?

对于王承恩,史书上没有记载他详细的出生年月,记载的事迹也并不多。只是说在崇祯在位期间担任司礼监秉笔太监。这个人具体怎么样,并没有详细说明。我们现在看一下王承恩的大致状况。

虽然史书上没记载王承恩的具体出生日期,以及身世,但有一件事可以确定,就是他的家庭绝对很贫苦,否则也不会入宫当太监。当时的状况,只有那些走投无路的人才会入京做太监。一般来说,都是山东、河北、天津一带的人做太监比较多。因为这些地方距离北京比较近,说话口音也接近。王承恩做了太监之后,曾隶属曹化淳。曹化淳对王承恩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如果没有曹化淳,就不会有后来的王承恩。

曹化淳是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入宫做太监的。他虽然不识字,但由于非常机灵,再加上宫中有专门教育太监识字的机构,所以曹化淳可以说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受的是正宗的儒家思想教育,所以忠君爱国的理念深入他的心中。而王承恩由于在曹化淳手下做事,所以曹化淳的言行举止对王承恩影响比较大。王承恩也是认同忠君爱国的思想。其实,太监基本上都来自贫苦人家,没受过正统的教育,所以跟随的领导对他的影响比较大。如果王承恩追随的是魏忠贤,后来绝对不会追随崇祯自缢。

曹化淳在崇祯帝朱由检还是信王的时候,陪着朱由检读书,所以朱由检对他非常信任。朱由检登基后,曹化淳虽然因魏忠贤的事情受到牵连,但没多久就被崇祯委以重任。而王承恩由于也是一直追随曹化淳的原因,也深得崇祯信任。崇祯登基之后,王承恩一直做到了司礼监秉笔太监,这个位置在当时至关重要。

明朝时期设立司礼监。所谓的司礼监,主要是掌管皇宫礼仪的一个部门。大致就是皇帝的出行、上朝、后宫一些活动之类的,这些都归太监掌管。最初的时候,司礼监权力并不大。不过从明成祖开始,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司礼监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到明朝中后期,司礼监甚至能和文武官员抗衡。由于宦官经常待在皇帝身边,而且手握大权,所以很多大臣不得不巴结太监,甚至和太监联合。如果没有太监的支持,以明朝的政治体制,大臣们基本上做不了什么重大决策。

而司礼监秉笔太监在司礼监中是权力第二大的太监,明朝权力最大的两个太监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司礼监秉笔太监。这两个职位非常重要。所谓的掌印太监,就是掌管皇帝玉玺的太监,所以的命令只有盖章之后才能生效。而秉笔太监就是有批红的权利,这个权利就是草拟圣旨。王承恩能做到这个职位不仅因为崇祯的信任,还是有一定能力的。秉笔太监一般还会有另一个身份,就是兼任提督东厂,掌管东厂这个特务机构。说这个职位位高权重,一点都不为过。

其实,不管太监是什么身份,都是太监,而太监是依赖于皇帝的,对皇权依赖非常重。抛开其他的不说,太监的工资并不是国家发的,而是皇帝自己发的。他们是皇帝的私人队伍,现在知道东厂为什么这么牛了吧,大家为什么害怕东厂了吧。就是因为这个机构是皇帝的私人队伍,不属于国家,这一点让人很头疼。明朝太监,不管是郑和、刘瑾、王振、冯保还是魏忠贤、王承恩,都要依附于皇帝,所以他们和皇帝的关系可以说非同一般。

而他们的权利和皇帝对他们的信任度有直接关系。皇帝信任他们的话,他们的权利无形之中就会扩大。皇帝要是不信任他们的话,即使他们官职再高,也没任何作用。

前面说了,王承恩受曹化淳影响比较大,再加上深受崇祯信任,所以对崇祯绝对是忠心耿耿。李自成攻打北京城的时候,史书记载王承恩“见贼坎墙,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而诸珰泄泄自如。”就是说他是亲自上阵杀敌的,作为一个太监能上阵杀敌,真的让人敬佩。崇祯皇帝自缢后,王承恩想都没想直接在旁边自缢。这个意思很明显,就是生生世世陪在皇帝身边。可见,他对崇祯的忠心。

南明时,给王承恩上谥号“忠愍”。这个谥号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对皇帝非常忠诚,而“愍”又有一定同情的感觉。南明给王承恩的这个谥号还是比较合适的。

清军入关后,顺治帝在厚葬崇祯帝的同时,还给王承恩修墓碑。并将他葬在崇祯皇帝思陵门外。这个意思就更明显了,是让王承恩守护皇陵。一个太监能葬在皇陵旁边,这个绝对是极大的荣耀。王承恩墓碑上的“贞臣为主,捐躯以从”都是顺治帝亲自书写的。

这就是王承恩的大致状况。抛开其他方面不谈,他对崇祯至少还是非常忠诚的。崇祯帝虽然刻薄寡恩,但死后能有这样的人陪伴自己,也算是死而无憾了。

参考资料:

《明史》

他,千古第一太监,死后跟皇帝埋在一起,甚至顺治康熙都为他立碑

太监,这本该让人们同情的一个群体,却因影视作品的渲染,成为了祸国殃民的代名词。在古代,愿意净身成为一名太监,绝大多数都是走投无路到宫中讨一口饭吃的人。可能大家一提到太监,就会想到历史上那些臭名远扬的太监,比如赵高、刘谨、魏忠贤、李莲英等人。

不错,这些人曾经的权势滔天,但是他们有个悲哀的地方,死后不能葬入祖坟。为了离开宫中后有个落脚的地方,很多太监都会把积攒的银两用在宫外寺庙的修建上,这也是为何北京城曾有很多太监寺庙的原因。今天笔者给大家介绍一个太监,这个太监竟然能跟皇帝葬在一起,堪称古代太监第一人,他就是崇祯皇帝的贴身太监王承恩。

王承恩,河北省邢台县白岸乡白岸口村人,曾经属于太监曹化淳的名下,官至司礼秉笔太监,深得崇祯信任,北京被李自成起义军围攻时提督北京兵马。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的凌晨,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王承恩的陪同下,慢慢地爬上煤山(今景山公园),最终崇祯皇帝上吊自缢在山腰寿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树上。

崇祯上吊前,遥望皇宫外的喊杀声不断,他无比悲愤地咬破手指,留下血书,“朕凉德貌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此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朕尸,毋伤百姓一人”。崇祯死后,王承恩对崇祯皇帝三拜九叩首后,义无反顾地吊死在歪脖子树旁边的海棠树上。

崇祯和王承恩死后第二天上午,李自成来到紫禁城内苑,下令全城搜查皇帝,“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当崇祯被发现时,已经是两天后了,崇祯的尸体早已被冻僵。崇祯死后被埋葬于明十三陵里的田贵妃墓里,名为思陵。

王承恩作为崇祯皇帝最忠诚的皇帝,也被埋葬在崇祯皇帝墓地里,堪称千古太监第一人。满清入关后,鉴于王承恩的忠贞,顺治皇帝曾为王承恩立碑和撰写碑文,这块敕建御制石碑至今仍静静地矗立在思陵外不远处。另外,康熙皇帝也对王承恩称赞有加,也曾为其树碑。一个太监,死后能得到如此高的待遇,王承恩可以含笑九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