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汉字"蒯"的发音和意义。在东北方言中,“蒯”一词通常用来形容年长的妇女,这是一种富含爱意的称呼方式。此外,“蒯”亦指一类多年生植物,常被用于编织席子或制作纸张。在古籍中,“蒯”还作为一个姓氏出现。综上所述,"蒯"这个字有着多重涵义,在不同地域有着差异的诠释。希望大家能够认知并了解这个汉字,同时也要记得坚持每日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哦!
而在东北方言中,"老蒯"还可用来描述那些长时间不沐浴、时常挠痒痒的老年妇人,或者用以贬低年长者的特定表达。在东北农村,"老蒯"是一种民间常见的称呼方式,指代着年事已高的妇女,并且渗透着深情之意。
至于汉字"蒯"的发音与意义,则包括其读音为kuǎi以及所代表的蒯草和姓名两层含义。而“老蒯”的定义在东北方言中更显独特,作为对年长妇人或老人的特殊称呼方式。
"蒯"字是一个不常见的汉字,它的读音是kuǎi,属于艹部,共有14画。
它有多种含义,其中最常见的是指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叫做蒯草或藨草,生长在水边或湿地,茎可以编织席子或造纸。
"蒯"字也是一个罕见的姓氏,据《百家姓》记载,它排在第395位。
那么,这个姓氏是怎么来的呢?
根据史料和考证,蒯姓有四种来源:
第一种来源是以国名为氏。据《古今姓氏辩证》载,商代时有一个叫蒯国的诸侯国,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西的蒯乡。
这个国家在商朝末期被周文王所灭,国人有的就以国名为姓,称为蒯氏。
第二种来源是以邑名为氏。
据《风俗通》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大夫叫姬得,他被封在蒯地(同上),他的子孙就以封邑名为姓,称为蒯氏。
第三种来源是以祖字为氏。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个国君叫卫庄公,他的名字是姬蒯聩,他是卫灵公之子。
他曾经想刺杀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而失败,出奔晋国和齐国。后来回到卫国夺取了儿子卫出公的君权,但又被晋军所杀。
他的后代子孙就以祖上的名字为姓,称为蒯姓。
第四种来源是以职业为氏。秦汉时期有一种专业的军工工匠叫做蒯缑或缑工,他们负责制作和装饰剑刀的握手部分。
他们用一种叫做蒯草的植物来缠绕剑把,使之适手。后来改用丝绦来缠绕,仍称为蒯缑。
这些工匠的后代子孙就以职业名称为姓,称为蒯缑氏或缑工氏,后来简化为单姓蒯氏或缑氏。
这四种来源中,以邑名为氏的蒯氏被认为是正宗,其郡望是襄阳郡(今湖北省襄阳市一带)。
其堂号有辅国堂、横江堂、廬阜堂等。其宗祠楹联有:
姓启蒯国;望出襄阳。淮陰必侠;廬嶽歸休。
历史上有很多名人姓蒯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汉代的蒯通 ,他曾经劝说韩信投靠刘邦,并且借给刘邦大量金钱和粮食。
他还曾经向刘邦提出了“分封制”的建议,并且自己也得到了楚王和淮南王的封号。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金钱为武器的人物,被称为“富甲天下”。
其他的蒯姓名人还有:
蒯良:三国时期刘表的谋士,曾经助刘表平定荆州,设计杀死孙坚。
蒯越:三国时期刘表的谋士,蒯良之弟,曾经铲除荆州一带的宗贼。刘表死后投降曹操。
蒯祥:明代建筑匠师,参与内殿陵寝的营缮工程,画龙惊为天人,被称为“蒯鲁班”。
蒯光典:清代学者,精通文献考证,对华夏文化有很大贡献。
蒯德模:清末名人,组织团练抵抗太平军,深受民众敬仰。
篇幅关系,只能列举部分,还有很多蒯姓名人无法一 一描述。
蒯姓虽然罕见,但全国各地都有,下次再遇见此姓氏,别有边读边错读为“朋”了。
1945年的秋天,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在全国人民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时,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也迎来了喜事:一个健康的男孩出生了。
带着全家人朴实的喜悦与期盼,这个孩子被起名为蒯大富。这个时候,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孩子在将来不仅考上了清华大学,更是轰动一时,成为那个年代的赫赫有名的人物。
蒯大富虽然家境普通,但胜在根正苗红。
他的爷爷是成员,早年间为的革命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母亲在当时一众农村妇女中也是出类拔萃的存在,不仅积极响应号召,还鼓励周围的人,一起支援解放军的工作。
由于表现良好,蒯大富的父母在解放后正式加入中国。
后来,国家成立农村合作社,又逐渐发展成人民公社。在这期间,蒯大富一家都走在进步的前列,父亲、母亲分别担任生产队大队长和妇女队长,还被评为进步农民家庭,这在当时可是极大的荣耀。
蒯大富的家庭氛围很好,也很看重孩子的教育,父母长辈没有什么文化,不会讲大道理,所以经常以身作则,叮嘱他要用心读书,学习文化,继续为党效力,为国家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耳濡目染之下蒯大富也时刻谨记,刻苦学习,从小乖巧懂事,成绩更是十分优异!
就这样,蒯大富一路从小学读到了高中,最终得偿所愿,以十分优异的进入清华大学,成为工程系的一名学生。他在学习方面十分自律且刻苦,但他并不像古时候的酸腐秀才之流只会读书。尽管他从小在农村长大,见识却并不浅薄,更不会在人前生怯。
在校期间,蒯大富是学校的活跃分子,总是在学习之余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并通过竞选,成为学生干部。这种仿佛与生俱来的领导组织能力,让他成为了学校的风云人物,学校都十分看重他,将他当做难得的人才来培养,各种活动都交给他来组织安排,校园里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在高中时,就成为共青团员的蒯大富对政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要知道当年的共青团员与今日简直不可同日而语。那时共青团员又被称为青年先锋队员的代表,可以说是万里挑一的人选。
由此可见,蒯大富成绩之优秀,能力之出众。
在清华大学读书那几年,外面的世道并不太平。国家形势变化很快,谁也无法预料接下来会是什么样子。人们总说时势造英雄,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的不仅仅是英雄。
不得不说蒯大富的政治神经十分敏感,在他大四的时候,这片土地上掀起了“”的浪潮。起初许多人对这场运动不以为意,觉得跟以前打倒资产阶级派的运动没什么区别。而蒯大富则立马嗅出了不一样的味道:这是与以往都无法比拟的全国性政治运动。
因此蒯大富搜集了社会上的报纸和各种新闻资料,仔细思考后便开始了行动。
他先召集同学进行演讲,宣传自己对这次的理解。蒯大富口才极好,滔滔不绝之下说服了许多同学,积极拥护并参加他组织领导的政治活动。
渐渐地,他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秘密串联活动,也正因如此,在初期,他的表现给他带来了许多好处:学校任命他为“”领导小组组长,并兼任广播站编辑部主任。
之后的日子,蒯大富和他的拥护者们的活动,开始明目张胆了起来。
一开始只是对学校提意见,后来觉得还不够,他们就开始贴大字报。大字报的内容从一开始的批评老师,到后来的批评主任,到最后直接连校长和领导一起批评。随着一张张大字报贴出去,蒯大富在学生中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当时全国各地的高校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为此成立了工作小组入驻各高校 。工作小组当时也是响应“”的号召进行工作,但是他们认为蒯大富也是“造反学生”的一员,对他十分不满,因此对他进行了公开批评。
但蒯大富自以为有同学的坚定拥护,对此愈加不服气,言辞愈加激烈,与工作小组的矛盾迅速激化。恰逢当时北京各高校的如火如荼,有愈演愈烈之势,再加上当时传来的一个又一个政治信息,蒯大富看清了此次运动的走向,坚定了与工作小组对抗到底的决心。
甚至组织参加当时的各种游行,一度打出“工作组滚出去”的口号。
一时之间,蒯大富与北京大学的聂元梓等人被称为北京的五大领袖,随着自己在北京的名气越来越大,蒯大富甚至公然宣称“造谣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当时学校罢课闹批斗,全国上下各种大串联,使得他颇有名气,可是在如今看来,蒯大富行为之荒谬令人咋舌。
此时的蒯大富自认为自己的政治敏感会给他带来锦绣前程,说不定就此便平步青云了。事实证明无论何时,革命投机者都不会有好下场。
在期间,蒯大富就被认为是“假左派,真右派”,受到的批评。
结束后,蒯大富被北京公安局以杀人罪、宣传煽动罪等多项罪名逮捕。最终法院判决其以期徒刑17年,当初备受拥护的领袖,大名鼎鼎的“蒯司令”一夕之间锒铛入狱,令人唏嘘。
但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在那样的下,难免不会有人像蒯大富一样,希望借局势之力做出一番成就。更何况蒯大富还的确有了不小的成就,也不怪乎他会飘飘然,谁都不放在眼里。
此时的他怕是早已经忘了父母的谆谆教导,忘记了长辈们的殷切期盼。人一旦在身居高位拥有权力,往往就会逐渐迷失本心,就算在酿成大错后幡然醒悟也为时已晚了。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蒯大富早已被世人抛诸脑后,那他出狱后来又去了哪里,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
在42岁那年,蒯大富获释出狱,他只身一人前往青铜峡铝厂劳动。
以前风光时,他也曾交往过几个女朋友,但在他大势已去之时怕受到牵连,便自此断了联系。如今的蒯大富生活虽然平静,却是孤家寡人一个,他希望能够找到一个陪伴自己共度余生的人。
最终在通过昔日朋友的介绍,认识了罗晓波。
不久后,蒯大富便与小自己近20岁的女大学生罗晓波登记结婚,虽然年龄差距很大,但罗晓波表示在学校时就听说过蒯大富的事迹,愿意与这样一位风云人物共度余生。
当时改革开放的春风吃遍九州大地,蒯大富灵活的头脑再一次帮助了他。
凭借自己出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蒯大富获得了一份总工程师的工作。在工作期间一家三口平静的生活着。之后他又受一家网络公司的邀请到深圳工作,这时的蒯大富家庭美满,生活幸福。
然而,转折再次出现了。
为了解决在深圳落户的问题,蒯大富与妻子商量假离婚。却不曾想妻子假戏真做,翻脸比翻书还快,转头就背叛了蒯大富,还卷走了三套房子。最后还是在友人的劝说下,他的妻子才给女儿留下了一套房子。
此时的蒯大富已经年近六旬,苦心孤诣经营了一辈子,到最后却一无所有,晚景凄凉。随着年岁渐长免不了病痛缠身,蒯大富床头只有女儿侍奉在侧。无奈女儿也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更多的时候是他孤身一人。
一辈子起起落落也就这么过来了,多少年的跌宕起伏终于尘埃落定。
也许此时的蒯大富会时常想起那段青葱岁月,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仿佛还在昨天,回首却已成了迟暮老人。不知道蒯大富是否后悔年轻时的所作所为太过激进,毕竟如果能早点认识到这一点,不那样争强好胜追名逐利,是不是就能少做一些错误的选择,就不会在垂垂老矣之时暗自神伤?
可惜人生不能重来。
蒯大富身为清华学子,成绩优秀,能力出众,即便当年不参加政治运动,也会有一个好的出路。如果当年没有卷入其中,如今的他也许就有子孙承欢膝下,尽享天伦之乐了。
当年的蒯大富太过年轻,不知道什么是福祸相依,只是一昧地想抓住人生的一切,到头来什么都不剩。
纵观历史,和蒯大富有一样的经历不在少数。
人这一生哪能一直顺遂呢?有的只是起起落落的坎坷罢了。若心气放低一些,心态放稳一些,便能免去许多不必要的烦恼与悔恨。
《菜根谭》中说“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天地可以长久,人这一辈子却只有短短几十年,又讲“人情坎坷,世路崎岖”,精辟至极”。
回顾每个人的一生,都是赤条条地来,历经崎岖坎坷,人情冷暖,终究是有所收获不让人白走一遭。蒯大富如果能尽早明白这些,不执着于名利,不为眼前的成就飘飘然,就不会落的如此凄凉的下场。
我们同情唏嘘的同时,也不妨想一想我们自己,这一辈子该怎么过!
朋友们好,今天来学习一下汉字"蒯"怎么读,又是什么意思?东北话中"老蒯"是什么意思?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一.“蒯”字的读音
蒯,读音为kuǎi。
二.“蒯”字基本信息
中文:蒯
拼音:kuǎi
注音:ㄎㄨㄞˇ
部首:艹
总笔画:13
部外笔画:10
五笔:AEEJ
结构:左右
笔顺:一丨丨ノフ一一ノフ一一丨丨
三."蒯"字的含义是什么呢?
1、〔蒯草〕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水边或阴湿的地方,茎可编席,亦可造纸。
2、姓。
四·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东北话中"老蒯"是什么意思?
“老蒯”(laokuǎi)这个词在中国东北农村有广泛的使用,它是一种民间称呼年老妻子的方式,通常带有爱意。在赵本山的春晚小品和《乡村爱情》等作品中也有出现。
此外,“老蒯”这个词还有其他含义。在东北农村,由于卫生条件不佳,长期不洗澡的老太太容易皮肤瘙痒,因此会经常用手挠痒痒,这个词后来也被用来形容老太太。还有观点认为,“老蒯”是对岁数大的人的蔑称,用于形容腿脚不利索、做事慢慢吞吞的老人
#你每天都在坚持做的事情是什么#
《左传·定公十四年》你真的读懂了么?
......秋季,齐景公、宋景公在洮地会见,这是为了营救范氏的缘故。
卫灵公为了夫人南子召见宋朝。在洮地会见。太子蒯聩把盂地献给齐国,路过宋国野外。野外的人唱歌说:\"已经满足了你们的母猪,何不归还我们那漂亮的公猪?\"太子感到羞耻,对戏阳速说:\"跟着我去朝见夫人,夫人接见我,我一回头看你,你就杀死她。\"戏阳速说:\"是。\"于是就去朝见夫人。夫人接见太子,太子回头看了三次,戏阳速不肯向前。夫人看到了太子的脸色,号哭着逃走,说:\"蒯聩将要杀死我。\"卫灵公拉着她的手登上高台。太子逃亡到宋国,卫灵公把太子的党羽都赶走,所以公孟彄逃亡到郑国,从郑国逃亡到齐国。
太子告诉别人说:\"戏阳速嫁祸于我。\"戏阳速告诉别人说:\"太子才是嫁祸于我哩,太子无道,派我杀死他的母亲。我不答应。他就会杀死我。如果我杀死了夫人,他就会把罪过推到我身上以解脱自己。我所以答应而不去做,以此暂免一死。俗话说:'百姓用信用保全自己。'我是用道义来作为信用的。\"......
——《左传·定公十四年》译文节选
南子
(此篇专揭太子蒯聩(kuǎi kuì)之恶,与\"南子\"一篇互为应证。)
《左传》里有很多值得细读的故事,卫太子蒯聩\"闻南子淫行,怒而行刺\"便是其中之一。
许多人略读过《定公十四年》就草率的为流亡的太子抱不平,认为南子该死,其实是罔顾了事实真相。理由有如下三点:
其一,故意为之的野人歌谣
为什么说野人之歌是有人故意为之?理由有三:
第一,野人即是郊野之人,社会地位低下,几乎不可能得知南子会见宋朝这样高级别的事。第二,即便野人耳闻会见之事,也不可能联想并确认有通奸之事发生,除非上层贵族确认后流传出来。
第三,就算通奸是事实,没有权贵的授意,野人不能也不敢编撰并公然唱出\"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这样裸侮辱一国王侯、夫人、储君,且必定会祸及己身的歌谣。
最后一点尤为重要,联系先秦的时代背景,下层民众在公共场合直接道出上层贵族丑闻的行为几乎没有过。《春秋公羊传· 闵公元年》里\"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做法不独指《春秋》,实际上这种\"讳\"的做法已是先秦的共识。《诗经》内收录的诗歌就是明证,譬如讽刺卫宣公夺儿媳为己妻的《邶风·新台》,也不过是用\"燕婉之求,得此戚施\"来隐晦言之。而《陈风·株林》在讥刺陈灵公君臣与夏姬的荒淫关系时表述的更是隐秘非常。
诗经
其二,太子看似莽撞的行径实则细思极恐
太子在外听了流言就马上安排人手去刺杀自己的母亲,这样的行径听上去像是性情中人一时冲动所为,但只要仔细分析下太子出逃后做的那些事,其处心积虑和城府之深就败露的一清二楚:
第1, 太子出逃后的去处是宋国。不算安全隐患(宋国是南子的母国),若真是性情中人,只凭宋国的野人当面侮辱了他,太子就万万不会跑去宋国。但太子却首选了宋国作为落脚地,再联系野人歌谣的故意为之,你会敢说太子与宋人之间没有猫腻?
第2, 太子出逃后对别人说的是\"戏阳速嫁祸于我\",而不是力承南子,哭诉自己的一片苦心。为什么?难道他昏了头吗?
不,这是他慎重考虑后选择的自保手段。
他也自知,往南子身上泼脏水没人会信,毕竟齐候、宋公都在洮地,南子有没有与宋朝通奸,大家都心知肚明。
既然锄奸惩恶的\"大义\"他占不了,就必须把刺杀的锅甩出去。因为对重视孝义的先秦而言,弑母绝对是极大的恶名,为万民所不齿。即便是有了\"正朝纲\"名目的郑庄公,也不敢逼死生母姜氏(见《郑伯克段于鄢》),更不论没有真凭实据的太子了。所以他才会急着把锅甩给戏阳速,只要成功撇清没有刺杀这回事,日后他就能有说得过去的理由再次回国继位。
郑伯克段于鄢
其三,重要证人:戏阳速
试想,如果南子通奸确有其事,戏阳速为何会背叛太子?
戏阳速是太子的人,违背太子的命令对他百无一益。不仅物质上会断绝经济来源,在精神层面,也会成为一个背信者。要知道,先秦是极其重视\"信\"的时期。\"信\"几乎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违背\"信\"必然为千夫所指,坚守\"信\"才会被人尊重、有社会地位。正是因为这样的社会环境,所以才会有延陵季子挂剑、荆轲慨然赴死的佳话流传千古,才会有晋文公与楚交战退避三舍的典故。
季札挂剑
但在\"信\"之上,还有一个\"义\"字。所谓\"义\",即是公正、正义。正是出于义,在《左传·晋灵公不君》里,才会出现杀手鉏麑(chú ní)违抗君命,为保\"民之主\"赵盾最后触槐而死的悲壮之举;才会有程婴为保赵氏孤儿以亲子相易的传奇世代颂扬。
如果不是知道太子所说的南子通奸宋朝是无稽之谈,知道杀害南子是不义之事,戏阳速绝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背信于太子。而戏阳速最后在为自己辩护时所说的:\"谚曰:『民保于信。』吾以信义也。\"也正证实了这点。
太子蒯聩流亡后续人如果养成了习惯,是很难改掉的。人的品行也是如此,所以才会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样的古语。太子蒯聩的本性是恶的,无论怎么粉饰、狡辩,也还是会露出马脚,为了满足自己对权力的渴求,刺杀的事他能做第一次就能做第二次、第三次。
卫灵公死后,公子郢推让不受君位,于是立了太子蒯聩的儿子公子辄,史称为卫出公。流亡在外的太子蒯聩听闻此事,便急急的借了赵简子的人手佯装作奔丧,意图回国夺权,结果被卫国人发现给阻击了回去,阴谋没有得逞。
但坚固的堡垒总是最先从内部溃败。第二次夺权,太子蒯聩勾结了自己在卫国内的妹妹,许给与她私通的仆人浑良夫以高官厚禄、三次不死,并承诺将两人关系合法化,终于得以潜行回国,成功逼迫自己的儿子退位,成为了史书上所记载的后卫庄公。(贤人子路就是死于这场,孔子所言让人不甚唏嘘)
子路
篡位后的蒯聩没少做荒唐事。因为怨恨大夫们没有接他回国继位,便想杀尽旧臣,但怕大夫们集体作乱不得已才放过不提;又出尔反尔,数出三条罪状杀了浑良夫;其后又依个人好恶毁了戎州、绞了己氏妻子的头发给自己夫人做假发、大量调用匠人不使他们休息、驱逐国卿石圃......
卫庄公的劣迹斑斑,终于使民怨沸腾,引发了一场,加之戎州人入侵,内外交困下,卫庄公仓皇出逃,竟落到了己氏手里。卫庄公试图以玉璧换命,但己氏说:\"杀了你,玉璧又会到哪里去呢?\"最后为己氏所杀。
回顾种种,从刺杀南子到民变出逃被杀,《尚书·蔡仲之命》里说的\"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用来总结太子蒯聩曲折的一生真是再恰当不过。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