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十二生肖

东北人的特点和性格及原因 东北人的特点和性格应该怎么销售

发布时间:2024-04-15 17:08:10作者:旧人陌兮来源:网络

东北人的特点和性格及原因 东北人的特点和性格应该怎么销售

本文目录一览:

从基层销售员到”营销女皇“,看董明珠倔强的人生

董家“倔姑娘”

南京这座城市一直都在上演着传奇,董明珠也是这座城市的传奇之一。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面对独立抚养孩子的重担,前路茫茫,似乎哪里都没有希望,但如果你认为她会被生活压垮,那便想错了。董明珠是个骨头像铁一样刚硬的女子,这样的性格,在她小的时候就显露了出来。

1954年8月,一声啼哭打破了董家的安宁,董家的第七个孩子出生了,这个小女孩一出生就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因此父母给她取了个名字——董明珠。

实际上,她的到来并没有为董家带来多少欢乐,反而增添了一些负担。董明珠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七个孩子对于他们来说是个巨大的负担,董明珠就是在父母的“嫌弃”下长大的——或许他们也想不到眼前的“明珠”与他们的设想大相径庭。

幼时的董明珠就像个假小子,除了偶尔碰碰布偶这类女孩子专属的东西,她大多数时候都跟街上的男孩子玩在一起,打打闹闹,上房揭瓦、下河摸鱼,完全没有女孩子的矜持模样。父母担心她长大变成假小子,循循善诱地教导她什么是女孩子该做的,什么是女孩子不该做的。慢慢地,在父母、姐姐们的影响下,董明珠也变得淑女了,但她跟普通的小女孩还是迥然不同。

到了入学的年龄,董明珠脑袋里装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她总是提出一些大人们都难以回答的问题。在一次课堂上,她举手问老师:“为什么这样不行?”老师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这是规定。”这件事在董明珠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她很少再提出类似的问题,而是用自己的小脑袋瓜去想。

时光荏苒,董明珠出落成了大姑娘,对凡事都有了自己的思考,也对周边的环境有了新的认识。有一天她对母亲说:“这南京城显得太老旧了,应该给它打扮打扮,让它新鲜新鲜。”母亲没有理会她,只是说:“这事是大人们的事,用不着小孩操心,你个女孩家,将来懂得相夫教子就行了。”

她不服气地对母亲抱怨:“这事为啥是男人们的事?女人就不能想,不能做吗?”

母亲说:“你还小,等长大了就明白了。”

虽然当时她不明白母亲的话,但是这些话一直记在她的心里。后来,她成为格力的主管,便把女性的工作地位扶上了一个台阶,也始终把变革、创新作为格力的头等大事。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有些事情,不只男人能做,女人也一样能做!

董明珠是个十分要强的女子,无论是在她的学生时代,还是在她事业有成之时,她都始终保持着优秀。后来她经常说,在她上学的时候,从来没挨过老师的批评,什么事情都想争第一,没有因为犯错而把家长找到学校。对所学的课程也是如此,她没有偏科,每一门课都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

“每个学期,我都会把一张优秀的成绩单交到我父母的手中。”即便是现在事业有成的董明珠,谈起年少时光也是满脸笑容。

事实如此,那时董明珠作为家里的第七个孩子,在学习上从未让父母操过心。她回忆自己的学生生涯时说:“我写作业,没撕过纸,作业本上几乎没出现过错误。老师们总是把我的作业本当成范本让同学们学习。越是向我学习,我做起作业来越是认真,作业完成得就越好。”

良好的学习习惯,让董明珠在获取知识时总是事半功倍,也让她有了更多开阔视野的时间。提到学习这件事,董明珠有自己的方法——据她介绍,她一般都在上学的时间里看书,放学以后,是绝不碰书本的。她认为学会了的知识,再去看,再去复习,就是浪费时间。放学后,她更愿意像个假小子一样,去打球和爬山,而不愿意坐在那里继续看书。“我觉得,只要学习成绩能让老师和父母满意,就没必要整天盯着书本看。”

不用说,董明珠从小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功课好又让父母省心,但这并没有让她平庸,而是让她有了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

从小就与众不同、敢想敢做的董明珠,在同龄的孩子中显得很出众,也为父母挣得了脸面。如果说这时的她让父母十分欣慰,那么,日后她成为中国家电的领军人物时,她的父母则是骄傲的——这个小女儿的成就,让中国亿万家庭过得更加“舒适”。

董明珠在学习方面十分出彩,父母在家庭教育上也从不松懈。那会儿家里孩子多,董明珠的父母却能面面俱到,这实在不易。坦承地讲,董明珠家里并不算富裕,但她的父母很注重保持孩子们的体面,就算衣服有补丁,也不穿在外面,而是穿在里面,做事情是这样,做人也是这样,要有“十足”的面子。后来她说:“我的父母,非常注意我们的言行,一直教导我们说话办事要诚实,绝对不能骗人,不能撒谎。”

良好的家庭教育,让董明珠具备了优良的秉性,这也让她在日后的工作中有了比其他人出色的可能。在加入格力之后,她凭借一己之力,让格力绽放生机。若是其他人,也许早就志得意满,开始消耗自己的名声了,但董明珠这个“倔姑娘”,却仍然精耕细作,朝着自己认为对的方向一路狂奔。

在格力形势大好之时,董明珠也开始对亲人、朋友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

通过几年的奋斗,格力声名鹊起,成为炙手可热的品牌。正值格力在全国范围内扩张之时,很多人想起了董明珠,想走走后门。

一天,董明珠的哥哥姐姐从南京坐火车来找她,刚开始只是闲话家常,说说父母、谈谈东东(董明珠的儿子)的事。慢慢地,董明珠意识到他们来的目的没有这么单纯,他们想要的是区域代理的资格。董明珠很为难,一方面是亲兄妹,东东也多亏了他们的照顾,一方面是自己的工作,怎么办?思来想去,董明珠还是咬牙拒绝了。

与哥哥姐姐不欢而散后,董明珠就接到了父母的电话,父母劝她别太较真,可以适当地帮帮她哥哥,他对东东一直都不错,兄弟姐妹间不要互相为难。电话里董明珠丝毫没有松口,她只是反复劝说父母,毕竟单位不是她一个人的,自己没有那么大的权力,如果人人都走后门,公司就垮了。

虽然道理如此,但家人并没有理解她。哥哥姐姐对她恶语相向,说她翅膀硬了就不管别人了,一点人情味都没有,本来不是什么大事还往公司上扯,根本就是不想帮忙。就连父母也不理解她,一时之间家庭氛围异常紧张。

这件事持续了很长时间,最后以董明珠的坚持,父母、兄弟姐妹的妥协结束。那一段时间,大家见面还是会比较尴尬。而今谈起那段往事,董明珠直言自己有些对不住亲友,可她并不觉得自己做错了。

董明珠在格力的日子里,发生过太多类似的事情,很多人说董明珠矫情,这也不是什么大事,能帮一把是一把,就算那么做了,格力一样会有今天的成绩。也有人说董明珠做得对,规则之下无亲情,企业要想发展就得铁面无私。

董明珠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她心中的坚持和她的“倔脾气”。格力发展至今,靠的是技术和产品,同样也靠着董明珠的原则。无规矩不成方圆,她笃信只有坚持原则,不靠关系、不靠情感维系的企业,才能真正发展成为世界强者,才有资格和那些优秀企业一决高下!

20多年间,无数的人托关系走后门找到董明珠,但得到的答案都是一样的。规矩约束之下的格力比其他公司少了些人情味,但却多了些成功的机会,这背后少不了董明珠的倔强。这个“倔姑娘”,带着一股子倔劲儿越过高山,跨过激流,向世人呈现着一个最具个性的自我。

叛逆少女的自我修养

有人说,董明珠的“倔”,成就了格力今天的“牛”。诚然,学生时代的她虽然没有被老师找过家长,功课也好,但这不意味着她不倔,不叛逆。只是她的叛逆多在课下时光,并且她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董明珠的“好学生”形象一直维持到上初中,初中时,她想学习游泳和骑自行车,但是父母极力反对,一是因为家里日子过得拮据,没有余钱;二是因为他们认为一个小女孩学些安全的特长更合适,不要接触有危险的事情。这事若是在以前,董明珠只会噘着嘴不开心,但这次她却不肯让步。父母看到她这次态度如此坚决,争执不下,只好让步。

学习游泳和骑自行车,是董明珠年少时为数不多的“抗争”行为,也是她叛逆成长的见证。

当时学习游泳的过程,董明珠除了怀念,还有些后怕。她直言第一次学习游泳的经历并不愉快,甚至很危险。为了能够学好游泳,她找的老师是一位身经百战的游泳健将,横渡长江都不在话下。这位教练不但业务水平高,还是个好老师,跟着他学习游泳的孩子都爱上了游泳,学生们也都跟他一样,一见到水就兴奋。

可凡事都有个例外,这次意外就发生在董明珠身上了。

一天,她跟着老师来到池塘边,老师给了她一根竹竿撑在水里站着,老师下水示范性地游了一圈再教她。因为过分注意老师的动作,董明珠在第一次下水后一不留神掉到了池塘里。她很害怕被淹死,拼命地喊救命,可是越着急,往水下沉得越厉害,一连呛了好几口水。当时她甚至以为自己要被淹死了,再也见不到父母了。

好在没有发生什么危险,经历过这次意外,同学们都认为她不会再学游泳了,可到了第二天,她还是带着自己的泳衣来到池塘边找老师报到。

很多人都很疑惑,连老师也问她为什么还来,她梗着脖子,执拗地解释:一般人都会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但是她不想半途而废,她想克服怕水的心理。落水当天回家后,她没有告诉父母自己溺水了,害怕他们挡着自己去学游泳。第二天,她按时赶到池塘边,默默地告诉自己就算呛水也没关系,一定要克服恐惧。她甚至发誓:一定要尽快学会游泳,让别人看看。没过几天,带着坚定的心,董明珠真的学会游泳了。从此之后,她遇到问题就想着怎么处理,而不是绕过去。

董明珠的做法很像国外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让孩子直面自己的恐惧。正是这种方式,让她变得与众不同,慢慢地被贴上了叛逆的标签,同时这也成为她日后主持公司工作的原则。

现在的董明珠,一有空闲就喜欢到水里泡泡,她说自己从游泳的体验中学会了很多,一个是总结,一个是思考。她甚至很佩服当年的自己,小小年纪无所畏惧,如果是现在,她可能不会那样莽撞了。

董明珠游泳还有个特点:不与比自己会游泳的人一起。“与最会游泳的人在一起,会让我感到差距太大,不会产生成就感,也不会拥有胜利的喜悦。我还告诉自己,要把会游泳当成一种必备的本领。自己掌握的本领多,至少说明自己的智商高、悟性强,会增强自己做事的自信心。直到现在做董事长兼总裁,我时时用在学习游泳时所得出的思考来警醒自己。”

如果说学游泳教会董明珠克服困难,那么学骑自行车则教会了她“东山再起”。

学习游泳虽然没有得到父母的支持,但好歹还是同意了,但学骑自行车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谈起学骑自行车的事,董明珠都会显得很兴奋,因为那是一次“完全的叛逆经历”,一切都是偷摸着进行的。

当时董明珠与父亲说了想学骑自行车的事,但是父亲怕她遇到危险,摔坏身体,于是不让她学。父母不支持,她只能偷偷地学。每次父母一出门,她就推着家里的那辆破自行车出门,等父母回来之前再偷偷地把自行车放回去。

和所有孩子一样,第一次骑上自行车的董明珠面对的就是摔倒。在无数次的摔倒后,她渐渐地可以不摔倒了,又慢慢地可以直行了,觉得自己差不多了,她就开始“上路”。

这一天,她和平时一样,趁着父母不在家,独自推着车出门了。正当她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一辆黄色的公交车迎面驶来,吓得她一身冷汗。她一时慌了神,不知道该怎么办,只知道往前骑,完全忘记了刹车,慌乱中又摔倒了。其实她当时只是害怕了,公交车在离她还有几米远的地方就已经停稳了,她完全没有危险。

公交车开走后,她开始生自己的闷气了:“我为什么会心慌?我为什么要往后仰?我为什么会掉下来?我一定要学会熟练地骑自行车。”这样的信念一直支撑着她,没过多久,她就能熟练地骑自行车了,再也没有摔倒过。

董明珠骑自行车,并未因后来担任格力董事长就撂下,闲暇时她经常和孙子一起骑自行车去户外,一来可以多做些户外运动,陪伴孩子,二来可以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教会孩子如何在生活中学习,如何面对困境。

在亲戚朋友的眼中,董明珠是从学游泳和学骑自行车这两件事情上开始变得叛逆的,这两段经历,也让她冠上了“假小子”的称号。每当提起这段往事时,她总是说:“也许我就是这么一个人,不像别人那样失败了就失败了。对于失败了的事,我是一定会重新尝试的,一定要把失败变为成功。我的骨子里,就有那种倔强和自强的韧劲,做一件事,不做成功我是绝不罢休的。”

在一次大学的演讲中,董明珠又提起这段经历,她直言没有跌倒就没有爬起来,没有爬起来就没有经历,没有经历还拿什么去跟别人拼?

在这场听众爆满的演讲中,董明珠将自己的年少经历和这么多年企业管理的经验和盘托出,毫无保留。在之后的记者采访中有人问道:“为何与这些不懂世事的学生谈这么多?”董明珠表示,她也不晓得自己讲的这些学生们能听懂多少,能去思考多少,但是哪怕只有一个人,能像她这么“叛逆”,中国的企业就多了一份希望。

董明珠的倾情奉献也得到了回报。几年之后,她收到了一封信,当年课堂上的一名学生以创业者的身份谈到了当时得到的那份鼓励,并坦言自己这些年来的问题和自己取得的成绩。在信的末尾,这位创业者再次感谢董明珠当年的教导,说如果不是董明珠当时在课堂上的那些话,自己不会有今天。

这件事给董明珠的启发和感触良多,从那以后,每到一个可以帮助他人的场合,她都试图鼓励别人抓住机会、解放天性。

在越来越繁忙的工作中,董明珠还是会抽出时间,到校园里去走一走,全国各个省份的许多高等院校中都曾出现过她的身影,一个个子不高、神采奕奕、话语铿锵有力的女性鼓舞着学生们去干自己想干的事,不要害怕失败。

有人不理解她,甚至还用这类事情攻击她,说她教唆别人,鼓吹自己的价值观。面对质疑,她只说了一句话:“我没做过教唆别人的事情,只是希望他们能够有人支持,清者自清,你们以后会懂。”

简简单单,没有辩解。时至今日,董明珠依然是“叛逆”的,从那个叛逆的小姑娘长成了叛逆的大姐。她的叛逆在生活中无伤大雅,但在工作中,难题就来了。她既不能一口否决他人,又不能完全遵照别人的方法处理事情,刚刚加入格力的那段时间是她工作乃至人生中最困难的时期。

在多次的“强硬”态度下,在多次的“叛逆”下,员工们也渐渐摸透了董明珠的行事作风,很多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了,她也养成了坚持己见的工作作风,甚至还口出豪言:“我说的就是对的。”

董明珠的少年时代,是在游泳和骑自行车中度过的,其中有很多跟普通人一样的热血往事、丢人糗事,但不得不承认,她那种倔强不服输的性子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也许正是这种天生的倔强成就了她。

突遭变故,没时间悲伤

带着叛逆,董明珠走过了她的青春期,之后与常人一样结婚生子,走进职场。当时,她就职于位于南京的一家化工研究所,虽然平日里工作很枯燥,但她和丈夫爱的结晶——东东的到来,给他们平淡的家庭生活增添了乐趣。

可是好日子还没过多久,在东东两岁之际,董明珠30岁之时,意外发生了。

198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夺走了董明珠丈夫的生命,两家人顿时陷入悲痛惋惜之中,可留给董明珠悲伤的时间却不多,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她得担起担子,一想到儿子东东,她也有些发愁。当时她的工资不高,又要养家,又要还欠下的医药费,日子苦得很。

董明珠的父母和公公婆婆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勉强能养活自己,可因为刚刚给女婿、儿子看完病,积蓄花尽,还欠了一些外债,是没有能力帮扶董明珠和东东的。

那个时候的董明珠,是在苦水里过活的。她的工资对于捉襟见肘的日子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而未来的路还很长。她思虑了很久,觉得应该有所改变。这样的想法,在她的脑子里盘桓了六年之久,她想外出打拼。当她把这个想法告诉家人后,却没有得到支持。

父母和哥哥姐姐都来劝她,说东东有多苦,两岁没了爸爸,眼下又要离开妈妈。这些都是董明珠心知肚明的,她也舍不得儿子,可骨子里带着倔劲儿的她仍决心去闯,等稳定之后再接儿子过去。家人几次劝说无果,只得遂了董明珠的意。

董明珠原来虽然有些叛逆,但并不会如此强硬,是生活给了她更大的勇气。江南女子大多温婉,可董明珠身上全然没有这样的气质,她仿佛要挣脱这个生她养她的城市,创出一个新的世界。

其实,在父母和哥哥姐姐的眼里,董明珠完全不必过得那么辛苦。丈夫不幸离开了,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她理应再找一个人嫁了,带着东东过衣食无忧的生活,何苦那么劳累?

董明珠没有这种想法,丈夫的突然离世更让她明白了一个道理“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她和东东需要钱。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没有钱就没办法让东东过好的生活。抱着这个信念,董明珠没有悲伤的时间,她把东东托付给家人照看,决定自己出去闯一闯。

是年,董明珠36岁了,已过而立之年,按理说什么决定都应慎重,可她就是无心安稳,不服输。

20世纪90年代,无数年轻人背起行囊,告别家人,怀揣仅有的积蓄和梦想投入商海浪潮中,董明珠也是其中一人。她先到了深圳,但“深圳速度”似乎让她摸不着头脑,也并不适合当时的她。随后她来到珠海,这座宁静的城市很合她的心意,她自信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份足以养家的工作。是年,董明珠进入格力,此后直至今日再未离开。

有人说,是格力成就了董明珠,但一位如此果敢笃行的女性换个战场,也一样会成绩斐然。非要说是谁成就了她,相信应该是她的丈夫,是她生活中的不幸。她说:“如果不是这件事,我不会走现在这条路。如果他在,也不会同意我来珠海。和大多数女性不一样,我从小就有做一点事业的追求!”

那时的中国大地,并没有多少人关注董明珠的坚韧和悲伤,市场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一时间涌现出无数的行业,无数的销售岗位,这对于董明珠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她就是不怕挑战。

后来,她曾这样解释当时自己的举动:“既然已经来了,有这个机会,为何不挑战一下自己呢?”敢于挑战的董明珠在千挑万选之后,加入了格力公司,当时的格力还未改名,叫“国营珠海海利空调器厂”,只是一个国营小厂。

刚到格力时,董明珠除了不适应还是不适应,有对孩子的挂念,还有对业务的不熟练。销售对她来说还是个陌生的行当,但她并不服软。工作中一旦遇到棘手的事情,她往往更能调动“较真儿”的性格,积极应对。勤勉的她,往往会把领导要求三天完成的工作一天做完,而后用剩下的两天时间调整,力求做到更好。

带着这种性格和执念,董明珠很快在工作上做出了成绩。销售主要看市场,谁拥有的市场份额大,谁就是老大。董明珠了解了这点之后,开始想方设法地扩大格力空调的市场份额,这种劲头,也奠定了她日后成为“销售女皇”的基础。

慢慢地,董明珠在工作上呈现出了“女强人”的一面,不过,再坚韧的女性也是柔弱的,面对孩子时,她母性的光辉还是毫无保留地展现了出来。

到珠海工作后,董明珠很少有时间陪伴东东。一次回家看东东,到了晚上东东抱着她的脖子不松手,生怕妈妈再跑了。东东姥姥也劝他说妈妈不会走,但仍然不管用。最后,还是董明珠真诚地对东东说:“妈妈不走,一会就去陪你”,东东这才麻利地上床睡觉。东东更大了些后,稍微能够体谅她的艰辛,可这让董明珠更心疼。

一次,董明珠看完东东,已经走出家门了才想起有东西忘了拿。回到家打开东东的房门,发现他把自己窝在被子里,董明珠好奇地掀开被子一看,发现东东哭成了泪人。一刹那,董明珠所有的坚强崩塌,她一把抱住东东,愧疚难当。东东担心妈妈因为自己耽搁工作,反过来安慰她,让她去工作。董明珠看着懂事的儿子,心里五味杂陈。

时至今日,董明珠对早已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的东东的要求也没有放松,她就像普通的母亲一样,担心儿子家里的各种琐事,商场中的雷厉风行早已不见踪迹。每次谈起儿子,董明珠总会流露出她难得一见的柔软。

回归工作的董明珠,为了儿子,为了家庭,为了死去的丈夫,已经没有时间再伤感,只得擦干眼泪继续上路。

在珠海打拼的那段时光,董明珠改变了很多,面对自己的不足,她总是想尽办法去改变,在单位,她也总是最后一个下班的,需要跑腿时也是跑得最勤的。

她也渐渐开始从喜欢家庭生活,变得更喜欢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工作之中。当然,工作忘我的她仍然“有血有肉,有汗有泪”,毕竟她是一个女人。

撞上南墙不回头

董明珠进入格力时,格力还没有现在这样辉煌,只是一家由20多个业务员组成的国营空调厂,年产值只有2000万~3000万,平均下来,每个业务员一年有100万的销售任务,虽然数字不大,但对一无名气,二无规模的格力来说,想要顺利完成任务也不简单。

董明珠进入格力后,从零起步,所经历的坎坷不可计数。但她是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这样的性格,也就决定了她比旁人要遭遇更多磨难。这期间,最让她记忆犹新的是一次出差。那时,她被分配跑北京和东北地区的市场,由一位老师傅带着她。面对未知的销售生活,她内心却充满了期待。

可是没过多久,她就没了这份期待。

那次出差让董明珠第一次感受到了销售人员的艰辛。她独自一人乘坐火车赶去和老师傅汇合。火车上乌烟瘴气,各种气味混杂,这着实让干净惯了的她无法忍受。她甚至为了形象一天没有吃饭。

如果是现在,董明珠自然会豪爽地说:“真到了这个份上,也不会让自己饿肚子,没有力气怎么干销售。”可当时的她,内心还是纯粹的“女性心态”。

董明珠坐了一整天的火车,老师傅接到她的时候,她已经又饿又累,马上就要晕过去了,老师傅见状,赶忙帮她找了一个旅店休息,在前台办理登记入住之时,她连笔都拿不住了,直说“我不行了,请帮我填一下”。刚一说完,她就晕了过去,摔倒在地上。

同行的几个人赶紧把她扶起来,搀她回房间好好休息。第二天,她醒来后只感觉到摔到的地方钻心的疼,没想到刚到地方就出现特殊情况。老师傅让她在旅店多休息两天再工作,她却坚持爬起来,下床走了两步,虽然一瘸一拐的,但还对老师傅说:“你看,我没什么事,咱们今天就去谈业务吧,别耽误行程。”

几番劝说也没有用,老师傅只好点头答应,一来老师傅拗不过她,二来还真怕耽误了工作。

当时,北京有个制冷展示厅,负责展示、售卖空调。这样的展示厅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因此众多国内国外品牌云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说服负责人展示格力空调,就是一门技术活了。

刚开始时,老师傅和负责人天南海北,相谈甚欢,好说歹说,负责人答应展示格力空调了,但是老师傅不甘心,一心想要多签下一些,负责人这边便开始拿架子了,颐指气使的模样让董明珠很反感,但她并没有表现出来,而是在一旁用心记下了老师傅说的话。

时至今日,董明珠仍能记起那人的嘴脸,她曾模仿那人一脸不屑的神情和话语:“你们格力一般般,但是质量没有问题,放在我们的展示厅里,准能给你们卖出去,搁这里代销吧。”

对这些话,当时的董明珠心里火大,却又无可奈何。而老师傅的表现,则让她看到了另一缕曙光。她看到老师傅心平气和,丝毫没有乱了阵脚。老师傅对她的教导,也是她日后的销售理念形成的基础。

她首先学到的就是:顾客是最好的老师,同行是最好的榜样,市场是最好的学堂。要想获得成功,纸上谈兵是不行的,一定要多去市场转转,多看看,多想想。再者,不要自负行事,不懂之时取众人之长,才能长于众人。

销售是信心的传递、情绪的转移、体力的说服,而谈判是决心的较量,最后的成交是意志力的体现。

无论何时,她都用这些激励自己,坚信一定能多卖一点,再多卖一点!

北京的行程结束了,董明珠和老师傅赶紧赶往下一个目的地——东北地区。到了目的地之后,董明珠和老师傅继续忙着跟各个商场联系,此时正值空调销售旺季,他们也希望借此机会多卖出一些。

去了几个城市后,他们来到了辽宁沈阳。这天,忙完销售,董明珠的身体出了状况,老师傅便带她去了一趟医院。医生简单检查完,就让她去拍片子。片子取回后,所有人,包括医生都震惊了,董明珠竟然骨裂了!她的伤在臀部,不方便打绷带,只能静养。

医生询问造成骨裂的缘由,董明珠只说出早先与老师傅汇合,自己又饿又累,就一下子晕倒了,老师傅也说她晕倒后便急忙扶起她,却不知居然摔得这么严重。医生简单处理完,开了些药,嘱咐了一些注意事项,他们便回了宾馆。

老师傅人很好,见董明珠受伤较重,便说以后市场由他去跑,业绩与分成不变,让董明珠安心静养。

董明珠自然晓得这是老师傅照顾她,可她这样的倔强女性,怎能“无功受禄”?她对老师傅说:“我既然来了,这几天都挺过去了,不差再多几天,没事的,我还想跟师傅多学两招呢!”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倔强又坚强的董明珠,擎住了命运施加给她的重压。

为了销售任务,董明珠咬紧牙关,继续跟着老师傅跑市场,全然没有把自己当成病号。老师傅见董明珠这般有骨气、肯吃苦,十分欣赏她的敬业态度,把自己的销售本事全盘托出,等于收了董明珠做“关门弟子”。老师傅传授的经验,让董明珠在日后的销售工作中少走了很多弯路。

这次北京、东北之行,老师傅和董明珠两个人共完成了300多万的销售任务,大大超出了公司的销售指标。不仅如此,董明珠还“偷偷学艺”,不仅了解到格力空调的产品性能,还懂得了空调安装、维修等知识。这些知识看似杂乱无用,实际上却是一个销售人员的必备法宝。试想,如果连一些基本问题都搞不清楚,在跟顾客交谈的时候,怎么能卖出空调呢?

在病痛和收获中,董明珠和老师傅踏上了归程,由于董明珠的伤势,两人便乘坐卧铺返回。

第一次出差,董明珠最多的感受是艰辛,有身体上的,也有心理上的。她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观察各种旅客,与他们聊天谈心,了解到了大众群体的群相,也知道了销售的本质。

从纸上谈兵到亲身实践,她所用的时间并不算长,个中滋味虽然不愿再尝,但收获却是喜人的。至今,格力内部仍然延续着这种负责人亲自销售、了解销售的传统。

对于销售,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上,董明珠曾下过她独树一帜的“董氏定义”:“销售等于收入,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成功都是销售的成功,当你学会了销售和收钱的本领时,你想穷都穷不了。”

对于销售人员,她有一段有名的“刺激宣言”:“没有卖不出的产品,只有卖不出产品的人;没有劈不开的柴,只是斧头不够快;不是市场不景气,只是脑袋不争气。”

对于销售业绩,她一样有真知灼见:“做业绩千万不要小看每个月的最后几天,这好比是3000米长跑,当你跑完2700米时,最后的300米尤为重要,最后几天是最容易创造奇迹的时刻。”

俗话说,不撞南墙不回头,可董明珠是“撞了南墙也未必回头”,肯干、能干、善干的她,从最初选择了坚持开始,从未打算放弃。这,是董明珠的“道”。

董明珠的“牛刀”

初到珠海,初到格力,董明珠做的是公司最基础的销售人员,跟着老师傅去北京和东北跑了一大圈,经验学了不少,世面见得还算广,可这一切都还没来得及消化,她就接到了上级的命令——到安徽市场,有紧急任务。在未抵达安徽之前,董明珠从没想到这个紧急任务是让她一个入职不久的业务员去要账。

当时,格力在安徽市场还有些销售任务,但首要任务则是要账。关于董明珠这个时期的经历,日后很多媒体都如数家珍:“董明珠锲而不舍天天去找那位经销商,经销商摆出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直到下班时,董明珠站起身,一个人回到旅馆。再后来,那位经销商干脆避而不见,这更激起了董明珠的犟脾气,天天去‘堵’,终于有一天把他堵在办公室,并大叫‘你要么还钱,要么退货。否则从现在开始,你走到哪里我跟到哪里!’”

三言两语,虽然道出了董明珠非凡的要账“才华”,却也显得过于简单了。实际上,董明珠要账的过程比记者们描述的艰辛得多。对于一个刚刚了解销售的人来说,要账就好比人还不会走就先跑。那么,董明珠究竟是怎么“跑”起来的呢?

安徽是中国的一个人口大省,但是当时当地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很多民营企业都欠了一屁股账,能拖则拖。这倒并非是有意为之,实在是无计可施。一般这个时候,很多销售人员都喜欢在饭桌上谈感情、谈生意。这也使得销售人员除了必备的销售技能,还得有额外的看家本领。

董明珠对这种形式的业务交易深恶痛绝,她认为这根本不是在谈业务,销售要靠产品质量和价格的优势,而不是靠吃饭聊天。但她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遇上这种情况,她只得一推再推,若实在推不掉,在饭桌上也就用只喝水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态度。

当时,董明珠面对的是一个拖账的老手,她没有请对方吃饭唱歌,而是直接登门拜访。对方是一家规模不小的电子公司,里面的工作人员也穿得光鲜亮丽,根本不像是没钱的主儿。

心怀期翼的董明珠见到了这家公司的老总,递上名片,对方先开了口,说跟格力的确有业务往来,可他并不认识董明珠。

董明珠耐心解释说,原本负责对接的人走了,她初来乍到,并不熟悉早前的业务情况。而为了双方合作愉快,希望能对对账,把前面的欠款结清,也为日后的合作开一个好头。董明珠的话句句在理,也很有诚意。

不过,对方根本不予理睬,说:“对什么账目?我代销人家几百万、上千万的产品,压在库房里,也没谁敢说要对账,看你也是个新手,以前做过生意吗?我告诉你,做生意就是这么一回事,你给我一批货,卖完了我付给你钱,就这么简单,有什么账好对的?”

董明珠第一次遇到这么无赖的人,不但不付钱,居然连退货的要求都拒绝,一时间,她还真没了应对之法,只得打道回府。回去之后,她赶紧找人商量了一下对策,但是大家都没什么好点子,不然钱早要回来了。董明珠心里盘算:“既然他无赖,我就比他更无赖。”

打这之后,董明珠天天去他的公司催他退货。无奈,这个老总实在无赖,转眼间一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成功地要回钱或货,董明珠心急如焚。

国庆节后,董明珠又开始了天天催账的生活,但这次她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她提前雇好车辆,省得对方推脱没有车,但这次对方的借口更多,说公司员工不同意退货,所以他作为老板,必须先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

他一再推脱的态度惹恼了董明珠,董明珠顿时火冒三丈:“你是不是总经理?你当面给我讲的退货,怎么又说话不算数了。从现在起你走到哪里,我跟到哪里。我不像你,说话绝对算话,不信咱们走着瞧。”

董明珠放了狠话,也算把这一个多月来的压力都释放了出来。

似乎是被董明珠的气场震慑到了,对方马上同意退货,让她第二天来拉货。到了第二天,董明珠直接把卡车停在了他们公司的门口,逼得对方老总放行,董明珠成功把货拉了回去。

吃了这次亏,董明珠学聪明了,不再先交货后付款,毅然决然地采取先付款后交货的原则。这个办法虽好,但只适用于已经有些名气的厂家,当时的格力名不见经传,这样去做,似乎困难了些。不过,董明珠依然决定采取这个原则。

董明珠要回了账,只是她在安徽工作的一部分,更重要的销售工作才刚刚开始。安徽省的经济状况本来就不容乐观,空调这种贵重物件在此处销售确实困难。另外,当地依然流行先交货后付款的经营模式,这着实让董明珠犯了难,是该坚持自己的想法呢,还是应该顺应市场?

董明珠从来不是一个喜欢妥协的人,她仍然相信格力的产品,相信销售的力量,她决定采用“先付款后交货”的方式进行销售。

她手里拿着格力空调的产品介绍拜访了一家又一家的经销商,其中有嘲笑谩骂她异想天开的,也有无奈地微笑着摇头的,还有将她拒之门外的,唯独没有支持她的人。面对这样的现实,董明珠依然坚持己见!

功夫不负有心人,事情在安徽淮南的一家商店里发生转机。这天董明珠又一次笑容满面地介绍着自家的产品,这家店的女经理被她的诚恳感动,表示愿意先进20万元的空调试卖,若是销售情况好,会追加货物,反之则不要了。

20万!董明珠拿着支票心里乐开了花,之前的不快一扫而光,她回到公司马上安排送货。与别的销售人员不同,在送完货之后,她没有断了和商家的联系,而是经常跑到店面看货卖得怎么样,客人有什么意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董明珠的售后服务做得好,在别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时,她已经把这点变成了自己的优势。

当这家店的20万元的空调都卖完,要求再进货时,董明珠一把拉住女经理的手,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自此,董明珠和格力开创了第一批“先付款后交货”的销售模式,也随之带动了更多企业的资金流动,从源头上杜绝了要账难的弊病。

在这之后,格力也逐步打开了安徽市场,客户开始接受格力空调,接受董明珠的销售模式了。仅1992年一年,董明珠在安徽的销售业绩就达到了1600余万,占整个公司销售额的1/8。

直到现在,董明珠的经历还经常被搬上讲坛,她的销售业绩被人一次又一次提起。

董明珠一直有个称号——“销售女皇”,这个称号来自她实打实的销售业绩。

这一年,董明珠脱胎换骨;这一年,董明珠开启了她的“销售女皇”之路。

东北蒙古族文化与满洲、汉、藏民族的关系

我国的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频繁活动的地区,这里曾经有两个少数民族——蒙古族和满洲族统一了中原广大地区,建立了国家。虽然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统治中国一百多年即被汉族所建立的——明朝所取代,但是蒙古族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蒙古族文化流传至今,仍然具有着比较鲜明的特征。但是在各民族文化日益融合、发展的今天,如何保持东北蒙古族文化的独特性确实很艰难。

东北蒙古族文化的生成与发展

蒙古族始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于唐代。在汉文史籍中也曾被称为“蒙兀室韦”、“蒙瓦”、“萌古”和“蒙古里”等。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名称。8世纪以前,蒙古族就在大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流域生活。8世纪中叶,以孛儿帖赤那为首的一部分蒙古部落走出原始森林,西迁到各大河流域,过起了草原游牧生活。到了12世纪,在我国北方已经形成了称为蒙古人的部落将近30个。公元1206年,以铁木真为首的蒙古部落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建立了大蒙古国。就这样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为民族名称了。

由于历史的原因,蒙古族的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东北地区(未包含蒙东地区东五盟)的聚居地区有黑龙江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吉林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和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黑龙江流域,北方游牧渔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蒙古族最初生活在蒙古高原,除了西北部多山以外,其它大部分地区为台地区,地表结构比较单调,主要为垄岗和洼地相结合。《黑鞑事略》记载阴山以北地区“气候寒冽,无四时八节,四月八月常雪,风色微变。”“其产野草,四月始青,六月始茂,八月又枯,草之外咸无焉。”而且那时的自然灾害比较频繁。正因如此,蒙古高原地区自然条件的恶劣,生态环境的相对脆弱等地理环境特点,对这个民族的性格、心态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蒙古族人民,“为了生存,逐渐培养起不向任何艰难低头的顽强精神,不论处于任何险恶的环境,都能设法调整部族的生存空间,从而也磨砺了生存意志。”

为了适应这样的自然环境,蒙古族过着游牧的生活,其日常生活离不开迁徙、流动、寻找牧场等活动。“像一切时代的游牧民一样,蒙古游牧民为了给牲畜寻找牧场,不得不每年好几次从一个地方游牧到另一个地方,游牧的距离以牧场的条件和畜群的大小为转移。”只有不断地游牧,蒙古族才有可能在严酷多变的环境中生存,并繁衍、发展、壮大起来。长期生活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之中,再加上游牧的生活方式使蒙古族养成了好奇、冒险、开放、易于接受新事物的性格。从一定意义上说,蒙古族所具有的游牧文化比汉族的农耕文化要开放的多。

蒙古族的开放心态,主要表现在他们在与其他民族交往时对其他民族文化采取的兼容并包的态度上。

在中国的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都被博大精深的汉民族文化征服过,蒙古族也不例外。其实在草原民族“汉化”的道路上,蒙古族的步履要艰难的多。蒙古族无论在血缘、语言,还是在生活方式上,都与其他在北亚、中亚,以及南俄草原的突厥系民族一脉相通。蒙古族的游牧生产更多的依赖自然,其抗干扰能力较差。公元1206年大蒙古国建立后,成吉思汗曾西征中亚、东欧。这次西征使蒙古人开阔了视野,广泛地接触和吸收了西方文化,也使蒙古族的文化中增添了新内容。同时因为大蒙古国疆域极为广阔,其中所包含的多种主流文化体系,均有其孕育的环境,各文化间的区别较明显。对于东西方的各种宗教,蒙古族统治者本着为我所用的原则兼容并包。一时间出现佛教、道教、教、伊斯兰教和萨满教五教并存的局面。

蒙古族入主中原后,面对着产生于黄河、长江流域的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蒙古族再也无法抗拒这种文化的诱惑。在儒家士大夫的影响下,忽必烈改革旧俗,推行汉制,儒家的典章制度几乎被元朝继承下来。“无论从统治集团文化素质,还是从具体政策的制定、运行来看,元朝都明显呈现出汉化迟滞的特点,统治者对‘马上得之,马上治之’,长于镇压,聚敛而短于改革、治理,统治集团与被统治地区的文化差异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弥合。”蒙古族在进入中原前,对汉民族的农业文明几乎没有接触过。认识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并接受与之相关的意识形态等,对他们来说很困难。而且蒙古族统治者也很难从汉族地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都导致了汉化迟滞的结果。尽管忽必烈实行“汉化”并不彻底,但是蒙古文化开始接触汉文化,并互相冲突交融,开创了中华文明的新局面。

到了清代,大批汉人迁居蒙古地区,蒙古人和汉人之间进行了频繁的交往。不少蒙古人学习汉语,甚至取汉名。清政府认为这是“蒙古渐染汉民恶习”,一再颁发命令,要求“蒙古人命名,不得擅用汉字义。公文呈词,不得擅用汉字”(《清太祖实录》),但这阻止不了蒙古人语言文字汉化的趋势。到了,几乎多数蒙古人已通汉语,识汉字,并且有不少蒙古人不会蒙文或不会说蒙语了。

同时在清代,特别是在腾格里特古格奇汗乾隆统治时期,由于直隶(今河北)、山东等省人口较多,土地兼并严重,人民生活困苦。再加上遇有水灾旱灾,流民遍地。在统治者默许的情况下,大量汉民纷纷流亡塞外,迁往蒙古人居住区(今辽西及内蒙古),这就逐渐形成东北许多地区特别是辽宁地区蒙汉两族杂居的情况。一部分汉族接受蒙古族文化的影响,逐渐蒙化。《朝阳县志·种族》载:“至则依蒙古族,习蒙语,行蒙俗,垦蒙荒,为蒙奴,入蒙籍,娶蒙妇,为蒙僧等等。”

另外在清代,蒙古族和满洲族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因为在和清代的战争中,蒙古诸部均屈服,并被编为蒙古八旗。(东北君:蒙古八旗是内藩蒙古,等同于满洲,还有外藩蒙古,即各扎萨克旗。本文作者的水平……)满洲更和蒙古科尔沁部世代联姻,清代历代皇帝都聘蒙古蒙古王公子女为妃,同时又将清室公主和宗亲的格格下嫁给蒙古王公为妻。这样更加强了满蒙两族间的密切文化交流。

蒙古族文学的历史比他的文字更古老。早期的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歌谣、祝词、赞词、英雄史诗等,生动地展现了蒙古族早期发展的历史。

蒙古族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叙述宝木巴的英雄江格尔及其他勇士同来犯的敌人英勇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江格尔》与藏族的《格萨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一起被誉为“中国三大英雄史诗”。其他像《蒙古黄金史》、《嘎达梅林》、《蒙古秘史》、《乌八什·洪台吉》等作品对后世都有影响。

东北蒙古族文化的特征

蒙古族文化与满洲、汉、藏族文化的互补

1.蒙古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互补

有学者指出:蒙古族是在对中原文化不同质的我国北方民族游牧文化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又先受中亚文化影响之后才进入中原的,因而其本身的传统文化内容较独特,对中原文化产生了一些抵触。但蒙古族最后还是从中原文化中汲取了许多文化营养,发展壮大了自己,并促进了中原文化的发展。

元朝时期,蒙古民族及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大量涌入中原汉族地区,并且与其农耕文化产生交流、融合才出现了元杂剧的繁荣兴盛局面。可以说,没有民族的大融合就没有文化的大融合、大发展。元曲是蒙古族对中原文化的一个突出贡献。

汉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优秀作品众多。像《聊斋志异》、《封神榜》、《今古奇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优秀古典名著,用蒙文翻译过来,在辽宁蒙古族居住地区广泛流传。近代的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曾翻译过《红楼梦》,他的兄长古拉兰萨翻译了《水浒传》。1998年底,辽宁喀喇沁左翼地区发现了蒙文手抄本《水浒传》20多本,举世罕见。

在向汉族诗歌学习的过程中,取得成绩显著的作家是尹湛纳希兄弟四人。他们创造性地借鉴、吸收了汉族唐代以来的近体诗、格律诗和绝句的行数规则、词数规律、押韵、对仗等传统,创造了有别于蒙古诗坛中其他体裁的新诗体。

尹湛纳希创作《大元盛世青史演义》、《一层楼》和《泣红亭》时,积极地有创造性地借鉴和吸收了汉族章回小说、长篇历史小说的写法和技法,丰富了蒙古文学的体裁。

《大元盛世青史演义》

2.蒙古族文化与满洲族文化的互补

在明代满洲族的先民与蒙古族的关系非常密切,相比较而言处于优势的蒙古族文化对满洲族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满洲族的发展初期,无论是行政制度还是文化方面都向蒙古族学习。(东北君:对比辽金史,个人认为还是大量的传承了辽金元时期的女真,而非作者所说)特别是语言方面,噶盖、额尔德尼、喀喇等人利用蒙古文字创制了满洲文。

满洲族建立后,开始向文化更先进和发达的汉族学习,并且又反过来影响蒙古族文化的发展。

3.蒙古族文化与藏族文化的互补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蒙古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蒙古文字始创于13世纪初,最早借用维吾尔字母拼写。元世祖忽必烈曾命西藏喇嘛八思巴改创蒙古新字,主要是根据藏文加以变化,俗称“八思巴字”,一度推行。元亡之后,逐渐停止使用。14世纪初,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又对最初的蒙古文字进行了改革,发展成为至今通用的规范化的蒙古文。在蒙古族文字的创制过程中,藏族的语言文字影响是巨大的。

在蒙古族书面文学发展的最初阶段,藏族的经典文献、民间故事和藏译的梵文作品被蒙古族翻译过来,并广泛流传。但是蒙古族在吸收藏族文化的过程中是经过了加工和润色之后才吸收的。例如蒙古族的很多民间故事的原型都可以从藏族民间故事中找到。

民间文化与作家文化的长期共存

几百年来,辽宁蒙古族群众创作了不计其数的诗词歌赋,同时也创作了许多历史故事和长篇小说。这些作品大多数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群众中流传。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就是尹湛纳希及其父兄创作的《一层楼》、《泣红亭》、《大元盛世青史演义》等鸿篇巨著。

辽宁省的西部地区是蒙、汉文化最先交汇融合的地区,丰厚的蒙汉文化的营养哺育了许多优秀的蒙古族作家、诗人、学者。如尹湛纳希、罗布桑却丹、恩可特古斯、玛拉沁夫等。他们身上具有很多共同点:

他们天资聪颖,而且大多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尹湛纳希出身官宦人家,一门父子兄弟五人都是作家,他还是成吉思汗第28代后裔,他的父亲曾聘请一位有名的秀才做他的家庭教师。恩可特古斯10来岁就在私塾里学习。玛拉沁夫自由在家受其父的影响,得到了比较全面的教育。罗布桑却丹虽出身寒门,但他发奋读书自学成才,最终称为知识渊博的蒙古族民俗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

精通蒙文、汉文,吸收其他民族文学营养。在任何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种民族文化的碰撞都会迸发出一些新的火花。尹湛纳希通晓蒙、汉、满、藏、梵文。罗布桑却丹、恩可特古斯、玛拉沁夫等人也都精通蒙文和汉文。这样就使得他们在消化吸收本民族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接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

创造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尹湛纳希的《红云泪》、《一层楼》和《泣红亭》等长篇言情小说,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罗布桑却丹在1915-1918年四年中写出了长篇巨著《蒙古风俗鉴》,记述了蒙古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宗教、地理、历史、医药、法律、婚姻等问题,是一部用蒙文撰写的“百科全书”。恩可特古斯的《兴唐演义》,以唐朝内部的忠奸之争为主线,描写了薛、徐、秦、程、罗等忠臣后代的赤胆忠心和英雄业绩。

这些作家学者不仅将本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而且也为祖国文化的发展做处了贡献。

《蒙古风俗鉴》

蒙古族民间不仅有耐人寻味的口头文学,还有脍炙人口的好来宝(连环说唱)、乌力格尔(故事)、民间演唱、民间小戏等民间文化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拿好来宝说,好来宝分单口说唱、对口说唱和群体说唱三种表现形式。民间流传的好来宝主要有《燕丹公主》、《宅院颂》、《骏马赞》等。近代流行的是《孝顺歌》,以生动凝练的句子,赞美了尊老敬上的蒙古族传统美德。这种说唱形式不仅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而且也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教育了青少年。

东北地区的蒙古族民间文化和和作家作品构成的文化交相呼应、长期共存,都极大的丰富了蒙古族人民群众的生活。

结语

通过对东北蒙古族文化特点的粗浅的研究,我们能发现这样一条规律:各民族之间如果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对各种先进文化借鉴、吸收,那么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就不会有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相比较而言,汉民族文化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来说,应该算是一种强势的文化。在各民族接触、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是一个大问题。成吉思汗说过:“如果有一天我的子嗣和臣民都住进了用泥土建造的房屋,那就是我所建立的蒙古要灭亡的时候了。”这真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满洲族入关后,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许多渔猎经济时期出现的词汇慢慢消失了。时至今日,蒙古族文化赖以存在的环境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很多地区,一家祖孙三代人,祖辈说着蒙语,父母蒙语、汉语都会说,而年轻一代有很多不会说蒙语的情况很常见了。所以我们应该为保持东北地区的蒙古族文化做些什么,让这种独特的文化延续、发展下去。

作者:刘冬梅,辽宁凌源人,辽宁社科院。文章原载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第34卷(总第162期)。

东北人五点性格特征分析,豪爽粗犷强悍讲义气,都有文化历史原因

作为一个东北人,一直对东北的文化历史有着想多了解一些的愿望,在家乡也好,在外面遇到东北人也好,总觉得大家在个性上有不少相似,纯粹是因为地域上的接近吗?

还有,我们东北人的豪爽,粗犷,强悍,讲义气等等性格特点,又还有没有什么除了地域一致以外的文化历史原因呢?又或者说,这一片东北土地,从古至今又是如何孕育出了如今东北人的种种性格特征呢?

这个春节假期,拜读了孟繁华主编的一部关于东北文化的书:《东北文化与东北文艺》,其中关于东北文化的精神特征的五点论述,可以说是对我的种种好奇有着较好的解答,当然,有完全赞同的方面,也有我觉得值得探讨的地方。

把此书中五点关于东北人性格特征的文化历史方面的分析拿来,每点会附上我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许你也是东北人,又或者你对东北人的性格特征和文化成因又是如何看待的?欢迎共同探讨。

一、粗犷强悍的文化品格

这种文化传统主要与历史上东北严酷粗栃的生存环境、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军事战争的需要有着直接的关联。

东北的险恶地势、崇山峻岭、林海雪原、 空旷草原构成了东北民族独特的自然生存环境,人们为了征服自然,谋求生存, 逐渐形成了粗狂强悍的文化传统。

东北主要釆用以渔猎,游牧为主,农耕为辅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天然地与当武精神相联系;东北古代各个少数民族之间接连不断的战争,也造就了东北粗狂强悍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具有性:一方面塑造了无惧无畏、顽强不屈的民族性格,另一方面也造就了东北民族的暴力和嗜血倾向。

东北黑土地的肥沃、矿藏资源的丰富养成东北人对黑土地依赖和眷恋的文 化情怀。

这种文化情怀一方面表现为豪爽、宽广、热情的情感逻辑和心理特征, 另一方面由于冬季的漫长和“猫冬"的生产生活节奏,也使东北人表现出对自 然环境强烈的依附性,即靠天吃饭、安于现状的惰性心理。

我的心得:我觉得这个分析还是比较全面客观的,解释了为什么东北人优秀品质豪爽,宽广,热情的对立面品质是暴力和嗜血。

二、开拓进取的文化精神

这种文化精神主要表现为对东北土地的开发。

一方面是来自山东、河北等 地的移民,即关内丧失土地而“闯关东”的拓荒者以及更早时流放到东北的“流 人”对东北土地的开发;另一方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响应国家开发“北 大荒”、大庆“大会战”、进军大森林等号召的广大转业官兵、产业工人和技术 人员等的奉献。

在此过程中在东北这块热土上逐渐形成了勇往直前、艰苦奋斗、 顽强创业、开拓进取的文化精神。

我的心得:这个分析的是历史成因,我觉得东北人的现在开拓进取精神,更多表现在了愿意走出东北,去更宽广的世界拼搏打拼和闯荡。

三、求“大”尚“奢”的文化氛围

这种文化氛围与东北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前期的经济制度和实力等密切相关。

东北的自然环境主要由大江、大泽、大原野、大森林、大由脉,以及变化显著的大气候构成,人与这种大气魄的自然长期接触,逐渐形成了好“大”、 喜“大”、求“大”的心理。

同时,由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也逐渐养成了奢侈浪费、讲究排场的习气。

我的心得:哈哈哈,这点我觉得是否认不了的,东北人什么都喜欢大的,比如房子啊,排场啊等等。

比较容易被评价浪费,浮夸(这只是说我自己的经历哈)。我看到这点分析时,马上拍了发给这样评价过我的朋友看,哈哈哈。

四、重“实”轻“文”的文化取向

这种重视实际需要,缺少精致、细腻文化心理的文化价值取向与东北文化的断裂性和东北地区的封闭性相关。

东北文化的发展并非是延续性、平稳的线 性发展,而是呈现出一种即兴即灭、大起大落的文化断裂现象。

同时,其后涌 入的“闯关东"的美内移民,几乎都是在关内难以生存的下层民众,既少书香门第又无大户人家,其所带来的多是中原民间文化。

而且早年东北地区相对的封闭性使人们无法认知到新的文化。

从心理气质、思想性格、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来看,“东北人”作为东北文化的表征具有一种有别于其他地域人口的特异性,主要表现在几种矛盾复杂的思想性格上:豪爽仗义与哥们义气、开拓冒险与莽撞野蛮、反抗性格与"顺民"传统、奉献精神与“单位”意识、风趣幽默与“耍贫嘴”等。

我的心得:我觉得这点分析感觉我们东北人就不够有文化底蕴似的。不怎么想服气,但也不知道该找什么理论支持来反驳,有高人指教下不?

五、行帮意识与哥们义气

早年“闯关东"移民除了农耕劳作之外,许多人从事“挖煤”“伐木”“釆 参” “淘金”四大行业,而这四大行业在当时都具有很浓重的“行帮气”,行规严格神秘,具有很强的群体性规范和群体性意识。

此后,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大工业发展中,东北人的群体性社会意识从另一方面被进一步强化。

东北文化的特质体现在社会组织上,往往是人们对社会组织,尤其是单位具有超强的依附性,形成了东北地区所特有的“单位社会”和“单位意识”,这种'‘单位意识”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建立,起到了非同一般的巨大作用。

但是与此同时,也养成了在一定的范围内不重规则重人情、不计效益重礼数、不重个人能力重关系的惰性。

东北地区相对于南方沿海地区而言,开发较晚,凭借着资源富饶、地广人稀的优势,稍加劳作,衣食无忧,故长期施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农业长期依赖黑土地的肥沃和广袤,缺乏精耕细作的劳动,而工业则偏重林矿等原料生产,缺乏精细加工能力。

受游牧文化和移民文化的影响,东北地域与中国其他多数地域相比较而言,许多传统的东北人在道德观念上情感的因素多于理智的因素,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往往不太受儒教伦理和现代法治社会的规范,暴力崇尚、侠义精神、江湖义气、英雄情结等成为东北文化中一种比较普遍的情感意识。

我的心得:东北人讲哥们义气是比较普遍的,至于更重人情和关系,轻规则这点,说实话,我觉得与南方对比看的话,的确如此。

本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