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知识

福建掷圣杯方法图解(掷圣杯方法图解)

发布时间:2024-04-15 11:42:45作者:落荒而逃来源:用户分享

福建掷圣杯方法图解(掷圣杯方法图解)

本文目录一览:

高启盛逃跑时算的卦是什么意思?源自中国古老的占卜术

最近这段时间《狂飙》是真的非常火,很多细节党都在分析剧中的各种线索。不知你是否记得,促使已经逃跑的高启盛最终回京海的原因之一,则是他在船上的一场占卜。

截图来自《狂飙》高启盛三次占卜截图

通过三次占卜可以看到他得到是“圣阳阳”,对应的卦辞则是:“皎皎一轮月,清光四海分,将军巡海岱,群贼望风波,从正则吉。”而他们没有从正,所以最终高启盛留下了绝望的眼泪。

这个方法其实就是中国非常古老的占卜术——掷筊。

掷筊是古代中国比较流行的一种卜筮方法。这种卜筮方法出现于何时不得而详。有人认为它与上古的策箜之卜有一定的联系。筊亦即珓,就是今天所说的蚌壳。掷筊就掷蚌壳,根据蚌壳下覆还是上仰来推断休咎。以其形式看,与樗蒲卜很相似,只不过一种是用五色木头,一种是用两个蚌壳,一种看木头的颜色定吉凶,一种视蚌壳的俯仰断休咎。二者虽很相似,但毕竟不是一回事。宋程大昌《演繁露》中有关于掷筊的详细记载:

后世问卜于神,有器名杯筊者,以两蚌壳投空掷地,观其俯仰以断休咎。自有此制后,后人不专用蛤壳矣,或以竹,或以木,略斫削使如蛤形,而中分为二,有俯有仰,故亦名杯筊。杯者,言蛤壳中空,可以受盛,其状如杯也。筊者,本合为教,言神所教告,现于此俯仰也。

可见,掷筊是一种简易的卜筮方法,它是将两只蚌壳,也可以是竹片、木片削成的蚌壳形状的东西,把其掷向空中,待其落地后,看蚌壳朝下或是朝上来推断吉凶。这与人们掷硬币视其正反面赌输赢很相似。

《荆楚岁时记》中也有:楚国故地于社日“掷教(筊)于社神,以占来岁丰俭,或折竹以卜”。后世,掷筊占卜法传流时间长,地域也广,如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云:“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清代江湜《龙岩州除夕醉后赋长句》云:“掷珓问卜愁转加”。

关于掷筊传说中最有意思的则是宋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一记载的一件事:

太祖皇帝微时,尝被酒入南京(今河南商丘)高辛庙,香案有竹杯珓,因取以占己之名位,以一俯一仰为圣筊。自小校而上,至节度使,一一掷之,皆不应。忽曰:过是则为天子乎?一掷而得圣筊。观此可知,掷签的次数不定,以“应”为止;而所谓“应”,即出现“圣筊”,它表示了神灵对相应祷词的答应。赵匡胤先占问自己能否当到小校,掷筊不应;依次问至节度使,一一掷之皆不应;最后乘酒兴斗胆问了一句,一掷而应。

大致的意思是说的是宋太祖赵匡胤还没有发迹的时候,一日酒后入南京高辛庙,香案上有竹杯筊,于是拿过来占卜自己将来的名位。一俯一仰为圣筊。同来的人自小校以至节度使,挨个投掷,都没有得到一俯一仰的圣筊。这时赵匡胤忽然说:“下面就该是一俯一仰的天子之象了。”随手一掷即得一俯一仰的圣筊。

当然,这个记载大概率是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附会出来的,为了神化赵匡胤,证明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上应天命。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帝王出身大都有一种神圣的“应天顺民”的光环。赵匡胤掷得圣筊只是赵匡胤帝王出身的一个小插曲而已。

占卜时先将杯筊合拢,捧至胸前,默祷一番后,抛空掷地,视其俯仰,两片杯筊一俯一仰为“圣杯”,皆仰为“阳杯”或“笑杯”,皆俯为“阴杯。或“怒杯”。 “圣杯”寓意神明赞许,所求吉利; “笑杯”寓意神明在嬉笑,不置可否;“怒杯”寓意神明不同意,所求不吉。卜杯需要连续抛掷三次,三次均为“圣杯”为大吉,有两次“圣杯”为吉利,一次“圣杯”亦为小吉,三次皆“阴杯”为“大凶”。

一俯一仰为圣筊,使人很自然联想到楚人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联想到阴阳思想和它的最先倡导者道家。阴阳二字,起源甚早。甲骨文已见阳字,金文又有阴阳连用。在《老子》书中,万物都是阴阳之和,阴阳已经成了一种属性,一种原力,一种使万物得以成为“物”而又分为“万”的根源。

掷筊并非一次定结果,而是投掷三次,三次的结果可以得出相应卦辞,大概在明中叶之后,古人将阴阳与卦象相关联后,通过抛掷杯筊来占取签诗。

三掷杯筊法通过排列组合,形成27种不同的杯筊象。抽签者连续三次抛掷杯筊,将所得到的杯筊象对照签谱(或称杯筊辞),即可获得灵签。然而大部分情况下,人们虽然笃信占书字里行间隐藏了人之命运的预示,从而试图从各方面去捕捉。但只要在某一点上领悟就从那一点上去解释,根本不受任何规则约束;现成的规则无法说通就再造新法。

20世纪80年代,德国学者庞纬曾选择《中国灵签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题目,他以台湾为中心,旁及港澳、东南亚、韩国、美国等地,搜集大量灵签资料。1976年,庞纬先生还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55种灵签影印出来,名为《中国灵签研究(资料篇)》,这其中就有许多关于掷筊的记载,可见在闽南一代,这样的占卜方式仍然盛行。

今年元宵节大甲妈祖绕境起驾时间“筊筶”掷筊仪式,来自台湾“中时新闻网”

沿海地区的渔民对海神妈祖无限信仰,每年农历正月都举行请妈祖巡游活动。妈祖巡游仪式开始前由祭司进香掷筊,择定吉时。移驾之前,轿夫在一旁待命。由十六位身着黄绸束装腰扎红色绸布脚穿丝袜的青壮年男子担任轿夫。当求得圣筊之时,天后宫外三声“地铳”轰响,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民众欢呼。十六位轿夫抬起妈祖神舆,移驾出宫,马头锣开道,妈祖在绿面绿衣水精将军千里眼和红面红衣金精将军顺风耳的护卫下起驾出游。这时,早已恭候在外的男女信徒,纷纷跪地膜拜,然后跟随妈祖神舆行进。

古人认为通过求卜,它们呈现出来的状态不是人为的结果,而是神灵和上苍的赋予,是神灵的启示或告诫。人们应该根据神灵的启示或告诫趋吉避凶,造福远祸。他们认为神灵是万能的,它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只要虔诚笃信,就一定能够得到它的帮助。因此,随着求卜者的目的和要求,卜筮也就具有了若干作用。《史记·龟策传》记载的卜筮的用途达二十余种,其中有卜财、卜居、卜岁等。但实际上,卜筮无所不用,人们有什么目的,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心愿,都可通过卜筮求得神灵的启示。

上古时期,卜筮由卜官掌管,多用来预卜军国大事,无论哪种方式,一般来说卜筮不过三。古人卜筮是为了求吉利,但有时并不是一卜就能得到吉兆,一卜不吉可以再卜、三卜,三次卜筮得到的如果仍不是吉兆,就不能再进行第四次,即使进行第四次得到了吉兆也不灵验了。

秦汉以后,卜筮之术在民间开始广为流行起来,而军国大事则常常借助《易》卦或占星来预卜吉凶。卜筮从统治者辉煌的殿堂来到了民间,卜筮之术因而得到了迅速发展,被广泛地用之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迷信神灵的人遇有疑难不决或其他一些事情,总是下意识地想求术士占卜一下。尽管最后的结果可能与术士的推断完全不一样,但人们依然一代一代地虔诚地相信卜筮的神圣性。

占卜的流行,除了人们对于未知的崇拜,更重要的是在古代中国,文化人借助一种外在的“力量”,并把自己的智慧依附其上,假托上天的启示,获取其智慧的成功,因为文化人仅仅是人,假如他们想向普罗大众宣传自己的想法,仅凭嘴巴很难说服芸芸众生,便换成最早的甲骨、卦辞、测字与看相等文化形式,智慧的人用智慧获取了成功,也营造了一个个埋藏失败者的坟墓。

殷墟妇好墓刻辞卜骨

巫术和占卜实际上同属于前宗教阶段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是,巫术凭借动员非人力所及的外力作用于人间的事务;而占卜则运用某种手段推测世俗事件的前兆消息。前者注重行为,后者偏于了解,两者又都具有象征的意味,依赖于复杂的技艺,而且同神权、世俗权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问题在于,巫术也好,占卜也好,并不是为了对自然、对人生做出什么合乎理性的解释。即使在今天,古老的占卜仍然不同程度地寄生于现代社会的土壤里。

参考资料:《阴阳五行探源》庞朴;《三教九流大观》 李山;《闽台民间信仰源流》林国平;《中国海岛志广东卷》《中国海岛志》编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