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1727年是什么时期(1727年)

发布时间:2024-04-15 02:50:56作者:稳走感情路来源:网络

1727年是什么时期(1727年)

本文目录一览:

「史海回眸」1727年,牛顿国葬冠盖云集,“铁粉”伏尔泰感慨万分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近日,英国和日本先后分别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前首相安倍晋三举行国葬,国葬成为国际舆论场上一个热门话题。从历史上看,国葬最早适用于君王和国家领导人,后来一些为国为民做出重大贡献或牺牲的杰出人士也被允许享受这一待遇。1727年去世的著名科学家牛顿,就因其对英国和对全人类做出的无与伦比的贡献,而获准成为全世界第一个享受国葬的自然科学家。

待遇空前

1727年3月20日,84岁的牛顿在睡梦中与世长辞。按照当时的规则,安妮女王作为君主提议对牛顿进行国葬。但因为国葬要花费大笔经费,有关国葬的提议必须经过议会讨论并投票后才能决定。晚年的牛顿,身份已经不仅是著名科学家那么简单了。在他去世时,已经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24年时间。他还曾担任皇家铸币厂的厂长,并且在任期间决定了用黄金代替白银与英镑挂钩,被誉为“金本位之父”。此外,牛顿在1705年被安妮女王授予爵士头衔,拥有了贵族身份。晚年的牛顿皈依宗教,笃信上帝,为宗教界也做出一些贡献。所以,尽管牛顿终身未婚且被公认脾气古怪,但由于他在科技、政治、经济、宗教等多个领域的杰出成就和广泛的人脉,议会的讨论非常顺利地达成一致意见,批准了牛顿的国葬待遇。

其实,英国议会关于国葬的讨论通常是非常激烈的。据记载,就连带领英国打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议会也是在经过了近一个小时的争论后,才批准了他的国葬待遇。而有“铁娘子”之称的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她的身后之名在英国可谓毁誉参半,据说针对她的葬礼待遇问题,议会进行了长达七八个小时的争论。最后,因“铁娘子”有遗愿自愿放弃国葬待遇,而进行了次一等的葬礼,但即使这样,据记载她的葬礼花销高达近千万英镑。晚年的牛顿因其孤傲的个性并没有多少朋友,但也没有死对头。号称牛顿一生之敌的另一位著名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在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时曾对牛顿予以打压。但在胡克去世后,牛顿接替了他的位置。所以,在有关牛顿身后事的讨论中,并没有哪一方势力阻挠给予他国葬待遇。

1727年3月28日,英国为牛顿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仪式。葬礼上,英国的王室贵族、欧洲各国名流都赶来参加,英国民众纷纷来为牛顿送行。在英国历史上,牛顿是第二位享受国葬的非皇室成员。第一位是1657年去世的英国海军上将罗伯特·布莱克,他被认为奠定了英国海上强国的地位,而且他是在与西班牙的海战中殉职的。在牛顿的葬礼上,6位身份不凡的抬棺人格外引人关注。6人中有一位英国大法官,两位公爵和三位伯爵,他们的爵位和社会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比牛顿高,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都是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他们以为牛顿抬棺为荣,以此来表达对这位去世的皇家学会会长的尊敬,以及对他在科学领域卓越贡献的景仰。

傲视公侯的墓地

在牛顿国葬仪式的最后,他的棺椁被葬于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在教堂中,牛顿的墓地位于中殿,比许多君王的墓地还要醒目。如今人们去瞻仰牛顿墓地的时候,会发现跨越时空陪伴他的也是一些伟大的灵魂,其中就包括他的“近邻”达尔文和霍金。墓地上方矗立着一尊牛顿的雕像,雕像倚在一堆书籍上,这些书中就包含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等为人类开启现代自然科学之门的伟大著作。雕像的身边有两位天使,还有一个巨大的地球造型以纪念牛顿在科学上的功绩。牛顿的墓碑上,用拉丁文书写着一句墓志铭“这里长眠着一位名叫艾萨克·牛顿的凡人”。

牛顿的葬礼由18世纪最伟大的古典诗人之一亚历山大·蒲柏主持。蒲柏本人在牛顿逝世时也以崇敬的心情和浪漫的笔触为牛顿写了一份墓志铭,虽未被采用,但广为世人流传。蒲柏写道:自然和自然的法则隐藏在暗夜中,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一切豁然开朗!

“铁粉”伏尔泰

在参加牛顿葬礼的无数人中,有一位当时默默无闻后来却名满天下的法国人,他就是被称为“欧洲的良心”的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伏尔泰。当年的伏尔泰此前因写讽刺诗两次被投入巴士底狱,1726年伏尔泰被迫流亡英国,翌年就赶上了牛顿的国葬仪式。其实,对自然科学不熟悉的伏尔泰,在那个信息传播比较落后的年代对牛顿并不了解。但他深深地被牛顿葬礼的场景所震撼,随即写下这样的感慨:“走进威斯敏斯特教堂,人们所瞻仰的不是君王们的陵寝,而是国家为感谢那些为国增光的最伟大人物的纪念碑。这便是英国人民对于才能的尊敬。”国葬上深受震撼的伏尔泰也对牛顿其人深感兴趣,后来花了大量时间深入了解牛顿,并且最终成为牛顿的“铁粉”。可以说,牛顿对伏尔泰哲学思想体系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一方面,牛顿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特别是万有引力定律对伏尔泰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有决定性的影响。另一方面,牛顿的国葬待遇也令伏尔泰由衷地赞赏英国的做法。

关于牛顿和伏尔泰还有一个有趣的说法。相传伏尔泰在英国期间,为深入了解刚去世不久的牛顿,走访了不少与牛顿相关的人,热切地询问关于牛顿的一切。据说,有一位牛顿的亲戚不胜其扰,在被问及牛顿如何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时,就随口编了一个关于苹果砸中牛顿脑袋的故事。然后这个说法就随着伏尔泰的完善变成了世人津津乐道的牛顿的典型故事。实际上,这或许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名的“误会”之一,万有引力定律和苹果以及牛顿的脑袋到底发生过怎样的关联,当时并未出现在牛顿的手稿或任何书面典籍。

「史鉴」公元1727年,魏璎珞出生,牛顿逝世!

01

从《还珠格格》、《金枝欲孽》,到《甄嬛传》、《如懿传》,以及正在热映的《延禧攻略》,中国这20年最成功的影视题材就是“宫斗剧”。

如今《延禧攻略》累计播放量已突破100亿,全国上上下下都在为这清宫里一个小女子的逆袭而操碎了心。

我们先来看一个对比,看看同时期的中国和世界的现状:

雍正5年,也就是公元1727年。这一年魏璎珞出生;这一年牛顿逝世;此时的西方已经有了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

乾隆10年,也就是1745年。这一年魏璎珞被奉为魏贵人;这一年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哥德堡号”从广州启程回国,船上装载着700吨中国货物,包括366吨茶叶、70万件瓷器、19箱丝绸、133吨锡。

当我们还躲在清宫里搞宫斗的时候,世界贸易已经开始了!

乾隆13年,也就是1748年。这一年如懿晋升为皇贵妃,主管后宫。这一年孟德斯鸠出版了《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学说进一步确立。

乾隆41年,也就是1776年。此时魏璎珞刚去世一年,这一年英国工业革命爆发,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美国《独立宣言》发表;

乾隆54年,也就是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提出“主权在民”原则。

乾隆57年,也就是1792年。美国24个证券经纪人在纽约华尔街68号外一棵梧桐树下签署了协议,规定了经纪人的“联盟与合作”规则,开始交易股票和高级商品,纽约交易所诞生。

道光17年,也就是1837年。这一年美国金融家摩根出生,这一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机,这一年宝洁公司成立。

道光27年,也就是1847年。这一年24岁的李鸿章中了进士,33岁的洪秀全创办了“拜上帝会”,这一年黄飞鸿出生,爱迪生出生,西门子公司诞生,《简·爱》和《呼啸山庄》出版。

同治8年,也就是1869年。这一年米舍尔首次分离出DNA,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还有一个叫马库斯·戈德曼的人,每天沿街打折收购商人的本票,然后在某个约定日期里由原出售本票的商人按票面金额支付现金,其中差额便是他的收入,这就是高盛的前身。

咸丰11年,也就是1861年。这一年发生了辛酉,慈禧正式上台,开启了垂帘听政的体制,这一年林肯就职美国总统。

光绪12年,也就是1886年。这一年世界上第一辆汽车诞生;可口可乐诞生;强生诞生;

光绪18年,也就是1892年,这一年11岁的鲁迅还在三味书屋读书,这一年26岁的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成为一名医生,这一年爱迪生已经获得双向电报的专利权,通用电气公司成立。

光绪29年,也就是1903年。福特汽车成立;

光绪34年,也就是1908年。通用汽车成立;

宣统3年,也就是1911年。IBM成立。

……

想想真是可怕,我们一直在闭关锁国来搞斗争,关起门来看大戏,却对世界的变化行将就木。

02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然而我们所关心事情,基本上只有两种,一种是底层人如何逆袭到帝王将相的;另一种是大地主家族如何展开一幕幕惊心斗争的。

而“宫斗戏”可以将这两个过程合并起来描述,有人在里面学逆袭,有人学到了权术,后宫的场景极尽华丽,也满足了底层百姓对最上层社会的偷窥欲。

宫斗戏揭露了我们的生存现状,“互相算计”和“明争暗斗”才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一切围绕“权术”展开,利益平衡才是最核心的主旨。

在宫斗戏的设定里,如何伪装?如何结盟?如何设套?如何用连环计?这是一套非常实用的生存法则和学问,非常符合中国社会的运转逻辑。

和做实事相比,我们还是迷恋搞关系,而那些斗胆去搞创新的人,或者和这些世俗格格不入的人,基本上都被排挤出去了。

有评论认为:《延禧攻略》创造出一种新的“心理按摩”模式,看着女主人公从初入宫门的单纯无知、屡受挫折,到一步步完成职场晋级。观众很容易完成自我代入。现实生活中缺少什么,便幻想着在剧中得到什么,就像玩游戏一样,这是一种畸形的补偿心理。

然而观众不就是想要“爽”嘛?你爽我就让你爽。商家要钱,观众要爽,各取所需而已。(推荐大家阅读我另一篇文章:凡是让你爽的东西,一定会让你痛苦)

什么时候我们能跳出互相算计和斗争的轮回,把几千年积攒的智慧都用在创新和做实事上?中国离强大的就真的不远了。

云南省一县级市,人口超150万,名字取“宣布威德”之意

云南省,简称云(滇),省会昆明,位于中国西南的边陲,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云南省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云南即“彩云之南”“七彩云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截至2018年底,云南省下辖8个地级市,8个自治州。其中,就县级宣威市来说,人口超150万,地处云南、贵州两省的交界处。在历史上,宣威这一地名取“宣布威德”之意。

首先,宣威市,地处云南省东北部,为云南省曲靖市所辖县级市。在地理位置上,县级宣威市地处东经103°35′~104°40′,北纬25°53′~26°44′,东与贵州省盘州市相邻,南与本市沾益区毗邻,西隔牛栏江与会泽县相望,北与贵州威宁县接壤,距省会昆明市260公里,也即县级宣威市地处云南、贵州两省的交界处。就县级宣威市的历史来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该地区属古夜郎国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虽然秦朝没有在该地区设立郡县,不过,秦朝开通五尺道却延伸到今云南省宣威市一带。

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135年),设郁邬县(今宣威)。东汉,并郁邬县入汉阳县(今贵州威宁、水城)。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国鼎立,今县级宣威市一带成为蜀汉的疆域。彼时,蜀汉在该地区再次设立郁邬县,改属建宁都(今曲靖)。西晋泰始六年(270年)八月,分建宁、云南、永昌、兴古四郡改设宁州,今县级宣威市一带属之。南北朝时期,今县级宣威市一带的建制和归属变化较大。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该地区属南宁州这一建制。唐朝时期,改南宁州为郎州,设郎州都督府,该地区属之。

宋朝时期,今县级宣威市一带属大理国。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消灭大理国,设立云南中书行省,建立路、府、州、县,沾益州隶曲靖路,领交水(今沾益)、罗山(今富源)、石梁(今宣威东北部)三县,州治石堡山西(后迁今宣威河东营)。据《宣威县志稿》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征南大将军付友德由曲来沾,指挥讨伐乌撒之兵,设宣威关于此,离为宣布朝庭的威德,以资镇慑。在明朝时期,,改曲靖路为曲靖府,沾益州隶曲靖府,宣威关属之。明朝后期,移沾益州州治于交水,土知州仍居河东营。

最后,公元1727年,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时,取原宣威关之名设宣威州。由此,就宣威州这一建制,始于公元1727年,距今已有接近300年的历史了。到了1912年,改宣威州为宣威县。1970年,宣威县属曲靖地区。1994年2月18日,撤销宣威县,改设宣威市(县级市)。1997年5月6日,撤销曲靖地区,建立地级曲靖市,县级宣威市属云南省曲靖市。截至2018年底,县级宣威市总面积达6069.8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153万人,为云南省人口最多的县(县级市)之一。对此,你怎么看呢?

文/情怀历史

雍正临终遗命:不得处死曾静,乾隆却刚继位就下令:将他凌迟处死

雍正,是清朝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一方面他刻薄寡恩、阴鸷残忍、权力欲极强;而在另一方面,他励精图治,敢于向利益集团开炮,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改革家。一生之中,雍正树敌无数,上至皇亲国戚,中至满汉官僚,下至民间知识分子,均对他不以为然,颇为不满。

雍正六年(1728年),偌大的雍正王朝出现了一件奇事,那便是曾静案。

一、曾静投书

岳钟琪,是雍正最为倚重的汉人将领之一。他是将门之后,转战于青海、甘肃、云南,为雍正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到了雍正六年,岳钟琪已经升任川陕两省总督、宁远大将军,成为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在雍正的宠信下,岳钟琪富贵无边,在川甘两地拥有无数豪宅,僮仆上千,良田阡陌纵横交错,可谓是位极人臣。

然而即便如此,岳钟琪的心里却一直有个隐忧,那就是他的身份。岳钟琪是南宋名将岳飞之后,而岳飞的死对头,正是满洲族的祖先——女真人。因此很多满洲人士经常弹劾岳钟琪,说他是岳飞之后,必将为宋明而复仇。

而民间排满人士也相信,岳钟琪身上流着英雄的血液,将是恢复汉人荣耀的不二人选。这一点不仅岳钟琪知道,雍正也知道。虽然雍正表面上对他抚慰有加,但是这个“阴沉皇帝”心里到底想着啥,谁也不知道。年羹尧曾是那样受雍正的宠信,结果又如何呢?因此岳钟琪一直生活在一种极度高压的环境之下。

早在1727年8月4日,岳钟琪正领兵坐镇成都府。当天正午,突然有个男子双手各握一颗手头,在大街上狂奔,边跑还边喊:“岳公爷率川陕兵丁要反了!成都东南西北个城门会有人同时策反,见人就杀啊!”

后来查明,这个人实属是个疯子。这下子可把岳钟琪吓得不轻,他赶紧上书雍正,要求卸去自己的职务,去当个普通的平民。然而雍正却回信:

“这几年来收到诋毁你的谤书已经够多了,说你是岳飞之后,意欲修宋金之报复。但我认为这些都是一些荒唐悖谬之议,我不会相信的!”

结果岳钟琪刚刚平静下来还没有一年,他又再次收到一封信,信的主人名叫“夏靓”。信中说,岳钟琪乃是岳飞之后,应该乘时反叛,为宋明复仇。信中说:

“自先明君丧其德,臣失其守,中原陆沉,夷狄趁虚窃据神器,乾坤反复。”可谓是“天昏地暗,神州蒙尘,富者愈富,贫者越贫。”

在大骂满清的同时,“夏靓”又将矛头指向了雍正。他列举了雍正十大罪状,所谓弑兄屠弟;谋父逼母;怀疑诛忠;虽富有四海、府库充盈,却十分贪财;性喜好杀,酗酒成性、纵情声色。无怪乎“人怨、鬼哭狼嚎”了。

收到信后,岳钟琪吓得面如土色。这封信的言论是如此大胆和“”,要是真被此事所牵连,别说什么荣华富贵了,自己的人头都要不保。况且雍正耳目众多,若不提早将此事公之于皇帝,麻烦就大了。

一方面,岳钟琪将投书的书生张倬抓了起来,并进行严刑拷打,要他交待作为幕后主使的“夏靓”到底是谁。另一方面,岳钟琪立即将逆书呈报给雍正,以示自己的忠诚。

二、雍正落泪

很快,雍正便收到了岳钟琪飞马寄送而来的逆书。当他看到“夏靓”骂自己“弑兄、屠弟、谋父、逼母”等罪状时,竟然被气哭了。雍正常说自己“就是这样的汉子”,如今却被骂哭。很显然,这封逆书给他心灵的伤害是很大的。

自雍正继位以来,其质疑声就不断。众所周知,康熙曾立皇后赫舍里的儿子胤礽为太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父子俩失和,导致太子二度被废。由此,康熙的九位皇子皆参与到夺嫡的斗争之中。后来,康熙不得不采用“秘密立储”的方式,将皇嗣人选藏在匣子之内,等康熙死后再打开。结果显示,康熙将皇位传给了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

作为第四子,从嫡庶关系上看,雍正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年龄高不成低不就。从才能上看,雍正的才能固然出众,但他的兄弟们也不差;从受宠的程度上看,雍正也并不比十四王爷好到哪去。

因此当雍正继位后,他的兄弟们皆颇为不满。十四王爷从青海前线回到京城,并在雍正面前扬言:“如今我兄为皇帝,尚指望我叩头耶!我回京不过一觐梓宫,得见太后后,我事毕矣。”

雍正一怒之下,将这个一母同胞的兄弟赶到皇陵里守陵,不仅剥夺了他的兵权,更夺走了他的自由。

至于之前一直和他作对的八王爷一伙,雍正更是不顾兄弟情面,圈禁了他最厌恶的八王和九王,开除了他的宗籍。甚至将八王爷改名“阿其那”,将九王爷更名“塞斯黑”。在满语中,是“猪狗”和“讨厌鬼”的意思。雍正之残忍和刻薄,可见一斑。不久后,八王和九王便双双死在狱中。

在雍正心中,自己的皇位是名正言顺的。然而在社会上,八王的余党一直在散播对于雍正不利的消息。雍正的母亲乌雅氏,一向就不喜欢这个儿子。雍正称帝后,她并不是很高明。更巧的是,乌雅氏竟然死在了雍正元年。而这也给了八王余党以口实,他们说雍正不仅谋父,而且还自己亲生母亲给逼死了。

除了母亲去世,雍正的子女似乎也受到了报应,他的后妃生有九子四女,其中四女六子殇逝。

对于雍正来说,他的舆论环境是相当被动的。首先,清朝以小族临大族,入关之后杀戮极重,建国之后也有着严酷的民族压迫。因此在合法性上,清朝是不足的。

其次对于雍正本人来说,他一直面临着上述合法性问题。而岳钟琪所收到的逆书,几乎从根本上否定了雍正继位的合法性。夏靓不仅给雍正扣上了昏庸无能、刻薄残忍的罪名,还说他违背人伦、大逆不道,完全是对他的全盘否定。因此可以说,岳钟琪的逆书绷断了雍正心中最后一根弦。

雍正冷静下来后,立即对岳钟琪发号施令:

“我做梦也没想到,天下竟然有人如此评我,也未料到逆情如此之大!这种大逆不道的东西竟然自投罗网,难道不是天意吗?我在此深深感谢上天对我的大恩……”

于是雍正命令岳钟琪,赶紧查出幕后的主使。

三、曾静落网

为了获得口供,岳钟琪对张倬进行了严刑拷打。然而张倬嘴硬,一句话也不肯透露,这让岳钟琪头疼不已。

岳钟琪毕竟是足智多谋的宿将,他见硬得不行,于是就来软的。岳钟琪将张倬从监狱里提了出来,然后召唤此人到达官署,还给他奉上了一碗茶。

岳钟琪对张倬温言道:“对于你和你老师夏靓的观点,我是很赞同。但是皇帝耳目众多,所以不得不对你严刑拷打,否则我自己也不保。如今耳目已经被我摒除,你可以给我说实话了。”

一开始,张倬还有所提防,不肯说出夏靓究竟是什么人。然而张倬毕竟只是个书生,社会经验不足。特别是当他听到岳钟琪痛哭流涕,说自己“对天发誓,不会泄露半句”之时,终于卸去了心防。

张倬说,他的老师夏靓的真名叫曾静,家住湖南永兴县蒲潭村,和他一起谋反的,还有三人。这三人均精于兵略和火器。如获至宝的岳钟琪赶紧给皇帝写了一封密折,将曾静之事原原本本地道出了。

岳钟琪得知此消息后,如获至宝,于是立即飞书上报了雍正。书中将自己如何向张倬套话,获知曾静以及谋反人员的情况一五一十的说了。看完岳钟琪的密折,雍正专门将“盟誓”两个字圈了出来,然后再次流泪:

“读至“盟誓”二字,朕不觉流泪。”

不过他也安慰岳钟琪说:“此等盟誓乃不得已的权变之举,神明有知,不但不降祸,还一定会消灾灭罪,赐福延禄。”其后,雍正立即命令心腹李卫,将曾静一伙儿通通抓起来。

很快,作为“罪魁祸首”的曾静,便被带到了北京,看押了起来。换做其他皇帝,即使是再仁慈的君主,曾静也将被满门抄斩。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以“残酷”而闻名的雍正却不准备杀他。不仅如此,他竟然要和这名重犯来一场史无前例的辩论赛。他要让曾静看看,自己到底是何等英明勤政的君主。

四、《大义觉迷录》

曾静,本是一名乡野书生,是如何产生反清想法的呢?原来,曾静虽然颇读过一些书,但从未考取过功名。在家乡,只能以教书为生。后来,他读了反清学者吕留良的著作,开始萌生反清复明的想法。

到了后来,侍奉八王爷、九王爷的太监被发配到南方烟瘴之地,一路上到处散播关于雍正不利的言论,被百姓听到后到处传播。而这些消息又辗转进入了曾静的耳朵里。于是,曾静以其生花妙笔,将对于清朝本身的攻击以及雍正本人的攻击结合在一起,写出了颇具纲领性的《日新录》。后来,曾静又异想天开,以为岳钟琪是岳飞之后,就一定会给祖先报仇,因此又有了投书之案。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曾静的“谋反”实际也只能打打嘴炮。对雍正的威胁,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从对雍正本人的攻击来说,他确实只做了“屠弟”一项。至于什么贪财好色、好奉承、诛杀忠良,都是不白之冤、无稽之谈。

雍正生来就喜欢辩论,他既对曾静的攻击表示震惊,同时又感到庆幸。将问题暴露出来反而更好,他正好可以借此机会洗刷朝野上下对他的议论。因此对于他来说,活得曾静比死得曾静更好用。于是,史无前例的“皇帝与谋反者”的辩论赛开始了。

辩论赛的第一步,是让曾静重新端正认识,让他见识一下雍正是如何工作的。他让审官收集了各省发来的奏报,这些文件里都写有雍正篇幅极长的批示。

看了皇帝的批阅,曾静傻眼了,看来雍正确实不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皇帝。每天工作忙成这样,哪有时间贪财好色、整日酗酒呢?更令曾静惊讶的是,雍正在批阅奏折之时,还当起了校对,连字句笔误和数字不合都标出了出来。曾静不禁感叹道:“蝼蚁度天,何处测其高深。”

随后,雍正又将自己批阅的刑事案件文本,交给曾静阅读。在这些案子中,到处都写有雍正一丝不苟地批示,丝毫看不出雍正“极好杀人”的秉性。

随后雍正又以书面形式,不断敲打曾静。他以批评曾静最崇拜的“导师”——吕留良入手,要彻底诛了曾静的心。

“大逆不道的吕留良真的能和孔子相比?”

“你曾静为何尊敬一个行走于市井江湖的吕留良?”

“你曾静真的可以担当“天聪明,乾之九五”的大人物吗?”

“你曾静自命济世英才,你真的有“宰相”之量,还是心怀异志,图谋不轨呢?”

这一连串的问题问得曾静毫无招架之力,于是在口供中逐一认罪忏悔:

“乱臣贼子吕留良是怎样把我们引入歧途的?”

“我是怎样受吕留良思想毒害,成为弥天重犯的?”

“我这过去的禽兽,是如何脱胎成人的?”

“皇上不是有意遵循守孝三年的古制,不过是为了尽心尽孝才安心罢了?”

雍正见曾静如此忏悔,于是法外开恩,赦免了曾静和他弟子张倬(实际名字是张熙)的死刑。

与此同时,雍正还将自己的辩驳写成了一本旷世奇书——《大义觉迷录》。这种书,系统性地批驳了曾静对自己的指控。

从曾静所持的华夷之辩上来说,自己虽然是满人,也不讳言自己“夷”的身份。然而雍正也认为“本朝之满洲,犹中国之籍贯。”周文王也出身西戎,试问他们难道就没有“圣德”吗?正所谓入夷狄则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中国一向是个文化民族,只要接受忠孝节义之道,蛮夷也能成为华夏。更何况清朝入主中原后,海内一统、臣民百年不识兵革之灾,比当年明朝过得好多了。

在论述清朝的合法性后,雍正又论述了自己继位的合法性。在《大义觉迷录》中,雍正将自己打扮成一个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好儿子、好哥哥。至于阿其那、塞斯黑,是因为他们荒悖逆乱,所以不得不施此“管蔡之诛”。至于什么好杀、贪酒、怠政、好谀,更是无稽之谈。自己明明是一个勤政、节俭、仁慈的“好君主”。

《大义觉迷录》完成后,雍正命人将其刊印成册,上至各省府州县,下至集镇村乡和驻军军营,必须让所有人都能了解。

随后各国州县学宫却被动员了起来,学官们带领着学子,到底给乡野百姓《大义觉迷录》,即使不识字的乡间小民,也要通过巡回演讲让他们知晓。

至于曾静和张倬,则被派往江浙和陕西进行巡回演讲,为《大义觉迷录》现身说法。在国际力量的支持下,《大义觉迷录》其普及力度之广,读者规模之大,清朝罕有其匹,成为18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人阅读并讲述最为广泛的奇书。

雍正留下曾静一命,真的能说明他非常仁慈吗?这自然是不可能的。雍正没杀曾静,却将屠刀伸向了吕留良一家。当时吕留良早就去世了,当时雍正却杀了他的儿子,儿孙全被流放到宁古塔给披甲人当奴隶。至于他的尸体,则被挫骨扬灰,著作全被焚烧一空。案中牵扯的刻书人、藏书人一律处斩。

相比于身体犯罪,雍正更加关注汉人心灵的反抗。在雍正的推波助澜之下,自康熙以来的文字狱变得更加猛烈。到了乾隆时期,更是到达了顶峰。

五、曾静之死

1735年10月8日,雍正因服食丹药过量,不幸病死。在死前,雍正一直强调必须要留曾静一命。谁知其子乾隆继位后,事情却出现了峰回路转的变化。

乾隆继位后不久,便下令将在全国四处现身说法的曾静和张倬抓捕归案。12月10日,乾隆发出命令。到了12月29日,曾静和张倬就被逮捕归案,踏上了押解北京的漫漫之路。

1736年1月31日,乾隆下达了残酷的圣旨:

“曾静、张熙悖乱凶顽,大逆不道,我的皇父宅心仁厚,饶了他们的性命。然而我不会姑息他们的罪恶,因此应立即凌迟处死,以遂民望”。

曾静、张熙被处死后,他们的嫡系亲属纷纷被杀,十六岁以下的男性以及一些女眷,都被发配到宁古塔予披甲人为奴,所有财产都查抄充公。

乾隆继位之后,便更改雍正的遗嘱。在当时,可谓是有违孝道的。然而乾隆为何要这么做呢?在乾隆这个超级者看来,根本不需要和臣民辩驳什么。皇帝说的话,臣民们听着就行了。如果不听,那就只有杀了。

《大义觉迷录》好像是在给雍正申辩,事实所造成的效果反而是欲盖弥彰。大多数臣民,实际跟不了解宫闱秘事。而雍正却将清朝的合法性问题以及宫闱秘事公之于众,反而引起臣民们的猜想和编排。

因此,雍正非但没能洗刷自己的恶名,反而让自己名声变得更臭,加之他本身就得罪了有文化的利益集团,故而成为名声最差的清朝皇帝之一。对雍正不利的野史更是层不出穷,甚至有人说,雍正是被吕留良的女儿吕四娘所杀。一直到《雍正王朝》的播出,我们才真正认识到雍正作为改革家的正面形象。

在杀掉曾静后,乾隆又严令收缴各地的《大义觉迷录》,集中销毁。从此以后,《大义觉迷录》从一本颁行全国的书,成为了收藏家手中的宝贝。

清朝是如何管理藏区的?西藏、青海和川西分地而治正式形成

蒙元时代,青藏高原首次纳入到了中央王朝的版图。明朝初期,试图继承元朝对藏区的管辖,于是册封了大量的僧官以及都司、宣慰司等。不过,明朝没有在青藏高原驻扎军队,没有派遣官员,也就是始终没有实现实际上的控制。17世纪,清朝崛起,又该如何管理青藏高原呢?

一,清朝对藏区的册封

在明朝时期,青藏高原先后出现了帕竹、仁蚌巴、辛厦巴、藏巴汗四个地方王朝,而在阿里一带又有古格王朝的割据。藏区地方的更替也伴随着宗教斗争,在帕竹时代,萨迦派得到元朝和明朝的支持,强盛一时。1576年,格鲁派得到了蒙古俺答汗的支持,由此成为了藏区最强盛的教派。格鲁派采取“活佛转世”的方式来决定继承人,最高宗教领袖为。

俺答汗

1588年,三世圆寂,新任从漠南蒙古土默特部选出,为云丹加措,拉萨方面只好承认。为了支持四世,蒙古方面派遣武装力量进入了拉萨。1616年,云丹加措圆寂,此后各教派之间再次发生斗争。1621年,格鲁派再次请青海土默特部入藏,击败了藏巴汗军队,确立了第五世的继承人。不久,土默特部被喀尔喀部却图汗击败,却图汗支持噶举派,于是派遣1万人进藏,格鲁派面临巨大的危机。

关键时刻,卫拉特的和硕特部固始汗于1637年进入青海,击败了却图汗军队。此后,格鲁派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下来。固始汗进入青海后,不断扩张势力,征服了康区和卫藏,于1642年灭了噶举派支持的藏巴汗王朝,建立了和硕特汗国。固始汗将驻地从日喀则迁移到拉萨,扶持了甘丹颇章的。为了牵制,固始汗让班禅四世主持管理后藏。

此时,清朝已经建立,并且开始利用宗教来控制蒙古各部。1639年,清朝邀请了一批藏区高僧到满洲讲佛法。此时的固始汗需要在清朝和明朝之间做出选择,固始汗认为明朝即将灭亡,清朝冉冉升起,于是决定臣服于清朝。固始汗在占据青海后就派遣使者到盛京朝觐。占据西藏后,固始汗再次派遣、班禅为首的使团到达了盛京,得到了皇太极的隆重接待。随后,皇太极派遣使团进入西藏,对固始汗、、班禅等进行了册封。

1644年,清朝“定鼎燕京,以绥中国”。第二年,固始汗派遣儿子到北京朝觐,表示“无不奉命”。此后,固始汗和藏区宗教领袖几乎每年都到北京朝觐。1654年,固始汗去世,和硕特汗国陷入内乱,最终由达什巴图尔管理青海,达延汗管理西藏,而的地位也迅速增长起来。这种局面,为准噶尔部进入青藏高原提供了便利。

二,康熙的“驱准入藏”:对西藏实现了实际上的控制

1682年,拉达克王进入西藏西部的古格王朝,西藏作为古格的宗主,派遣军队来援助。战争的次年,五世圆寂。在这种危机的情况下,西藏的世俗领导桑结嘉措立即向清朝上奏,希望得到清朝的支持。与此同时,桑结嘉措也立即寻找新的,也就是仓央嘉措。康熙皇帝经过深思熟虑后,册封桑结嘉措为法王。为了能够在军事上获得支援,桑结嘉措决定和准噶尔汗国联合。

和硕特两汗对峙

康熙得知桑结嘉措的举动后,大怒,立即派遣使者到西藏指责其罪过,同时决定将西藏佛教大权交给班禅额尔德尼。不过,当时准噶尔汗国和清朝的战争打得非常的激烈,康熙皇帝还没有多余的精力管理青藏事务,于是只能承认仓央嘉措为新的。

1701年,和硕特汗国的汗去世,其子旺札尔继承汗位。也就在这一年,康熙派遣军队攻克了康区的土司,并将之命名为“打箭炉”。该地区后来被康熙划给了四川省,也即是现在的川西高原。第二年,汗次子拉藏台吉毒死旺札尔,夺取了汗位。此后,拉藏台吉和桑结嘉措的关系紧张。1703年,桑吉嘉措将拉藏台吉驱逐到了当雄,拉藏台吉立即调遣蒙古骑兵进攻拉萨。1705年,桑结嘉措统率西藏十三万户兵力和拉藏台吉大战,最终桑结嘉措战败被杀。

桑结嘉措被杀后,拉藏汗立即请求清朝方面废除仓央嘉措,试图立希意加措为第六世喇嘛。拉藏汗的意图很明显,也就是想自己控制西藏的军事、政治和宗教大权。清朝是新账旧账一起算,康熙先将仓央嘉措囚禁于北京,再派遣官员到西藏考察。经过考察后,康熙认为希意加措还年幼,需要经过几年考察才能决定是否可以担任喇嘛。1709年,康熙又派遣侍郎赫寿到西藏处理西藏事务,以牵制拉藏汗,这是清朝派遣驻藏大臣的开端。

拉藏汗的废除仓央嘉措的做法得不到西藏僧人的支持。为此,这些僧人在康区寻找到了仓央嘉措“转世”的灵童格桑嘉措,青海的和硕哥部将之进行了秘密的保护,以图和西藏方面抗衡。而准噶尔汗国的策妄阿拉布坦则暗中和西藏三寺的僧徒联系,并试图夺取格桑嘉措,以号令西藏。另一方面,策妄阿拉布坦和拉藏汗实现了联姻,以麻痹其抵抗心理。为了引开清朝的注意力,策妄阿拉布坦派遣军队骚扰清朝驻扎在哈密的军队。康熙认为这是策妄阿拉布坦试图进攻青海的前奏,于是调遣了3000军队守卫青海周边。

策妄阿拉布坦见青海防御严密,于是就直接进攻西藏。1717年,准噶尔汗国3000军队翻越昆仑山,长驱直入拉萨,拉藏汗众叛亲离,被杀害。当然,准噶尔军队进入西藏后也发生了矛盾,其大将策凌敦多布占据西藏后,就和策妄阿拉布坦出现了嫌隙。而准噶尔军队在西藏也水土不服,病死很多。1718年,康熙命令色楞和额伦特带领2600军队进入西藏,由于两人意见不合,被准噶尔军队击败。随后,康熙任命十四子为统率,带领大军进入西藏,击败了准噶尔军队。

战争胜利后,清朝在西藏建立了实际上的统治。在行政上,康熙废除了和硕特汗和第巴的统治权,重新组建了噶伦政府,由五位噶伦分管西藏地方事务。军事上,康熙调遣3000名士兵驻扎西藏。在经济上,开通西藏到内地的驿站,为补给西藏的军粮服务。

三,清朝对青藏高原控制的巩固

康熙“驱准入藏”时,青海和硕特汗国的罗卜藏丹津试图进入西藏,恢复和硕特汗国统一青藏高原的局面。但是康熙第十四子胤禵拒绝其无理要求,只允许他协助派兵。击败准噶尔后,清朝又命令罗卜藏丹津与察罕丹津共领青海和硕特部,这让罗卜藏丹津更加不满。于是,他暗中联系准噶尔汗国,约定一起进攻清朝。

1723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即位,皇十四子回京奔丧。于是罗卜藏丹津趁机发动了叛乱,其部队多达20万人。随后,雍正派遣年羹尧和岳钟琪为将军,带领大军进攻青海。很快,罗卜藏丹津战败,逃亡准噶尔汗国。随后,清朝颁布了《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和《禁约青海十二事》,将青海蒙古族编为29个旗,“编制佐领,以扎萨克领之”。各旗划定游牧界限,规定不得强占牧地,不得互相统属,不得互相往来。从此,青海被纳入到了清朝的严密控制之下。

另外,雍正在1724年设置了青海办事大臣,成为了青海的最高军政长官。青海办事大臣的设置,改变了明朝以来青海藏区“但知有蒙古,不知有厅、卫、营、伍诸官”的状态。1727年,雍正又设置了驻藏大臣衙门。青海办事大臣和西藏大臣的设置,标志着清朝开始对青藏实行行政管理。

清朝驻藏衙门

不过,西藏内部的五位噶伦也有矛盾,相互倾轧。1749年,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在阿里发动了反叛。第二年,驻藏大臣诛杀其党羽。随后,清朝派遣四川总督策棱领兵入藏平叛。这次叛乱被平定后,清朝不在西藏册封噶伦为札萨克,于是西藏的行政大权全部掌握在清朝的手中。1751年,乾隆皇帝颁布了《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此章程扩大了驻藏大臣的权力。

1784年,白教第十世夏玛巴对西藏地方政府不满,于是撤离到尼泊尔,联合尼泊尔侵略西藏。1792年,乾隆皇帝派遣军队击败了尼泊尔,并且迫使廓尔喀向清朝朝贡。此后,乾隆皇帝又要求以“金瓶掣签”认定、班禅喇嘛和其他呼图克图的转世,并颁布了《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详细规定西藏的宗教事务、外事、军事、行政和司法权力,以及、班禅转世程序,地方的组织结构,并划分了西藏和青海、四川、新疆等省份的边界。乾隆皇帝颁布的文件,从法律上奠定了中国在西藏的主权地位,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整个清朝前期,清朝对青藏高原的管理从名义上的册封发展到了实际上的行政管理,将青藏高原纳入到了中央王朝的版图之内。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经营,青藏高原在行政上被划分为了青海、西藏、川西三大板块,基本上奠定了现在青藏的区划格局。综上所述,清朝对青藏高原的经营取得了巨大的贡献。

雍正皇帝大事年表

胤禛(1678年—1735年)清朝第五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在位时间:1722年—1735年,年号雍正。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西藏称呼为“文殊皇帝”。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于清西陵的泰陵。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正月 举行千叟宴,康熙帝赋诗,诸臣附和,题《千叟宴诗》。

三月 康熙至皇四子胤禛邸园饮酒赏花,命将其子弘历养育宫中。

十月 康熙命雍亲王胤禛等视察仓储。

十一月 康熙帝不豫,还驻畅春园。命皇四子胤禛恭代祀天,不久病逝,享年69岁。遗诏皇四子胤禛继位,即是雍正帝。遗诏真伪,引发继位之谜。以贝勒胤禩、皇十三子胤祥,大学士马齐、尚书隆科多为总理事务王大臣。召抚远大将军胤禵回京奔丧。诚亲王允祉上疏,援例陈请将诸皇子名中胤字改为允字。

十二月 雍正封允禩为廉亲王,授理藩院尚书,允祥为怡亲王,允祹为履郡王,废太子允礽之子弘皙为理郡王,以隆科多为吏部尚书。宜太妃称病坐四人软榻见雍正帝而受训斥,始授太监官级。更定历代帝王庙祀典,诏令速编《古今图书集成》。

雍正元年(1723年)

正月 设立上书房,定皇子拜见师傅礼。

二月 训饬贝勒允禟。为大行皇帝上谥为仁皇帝,庙号圣祖,陵为景陵。以皇十六弟允禄出嗣庄亲王博果铎,袭其爵。

三月 加隆科多、马齐、年羹尧太保,封年羹尧为三等公。

四月 大行皇帝梓宫奉安享殿,命皇十四弟贝子允禵留护。命怡亲王允祥总理户部,封其子弘昌为贝子。封皇七弟淳郡王允祐为淳亲王,命其与诚亲王允祉同书景陵碑额。封皇十七弟允礼为果郡王。设乡、会试翻译科,复置起居注官。

五月 雍正帝生母仁寿皇太后驾崩。封皇十四弟贝子允禵为恂郡王,命允礽及其子理郡王弘晳移居郑家庄。

七月 颁行《孝经衍义》。命隆科多、王顼监修《明史》,徐元梦、张廷玉为总裁。

八月 召王大臣九卿,建立秘密立储制度。上大行皇后谥号为孝恭皇后。采纳直隶巡抚李维钧的建议,推行“摊丁入亩”政策。

九月 葬圣祖仁皇帝于景陵,孝恭皇后祔葬。命纂修《律例》,定太监品级。

十月 授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

十二月 安插洋人于澳门,改天主教堂为公所,严禁入教。册立嫡妃那拉氏为皇后,封年氏为贵妃,钮祜禄氏为熹妃。以皇九弟履郡王允祹“不感激罪”降为贝子。

雍正二年(1724年)

正月 诏大学士图海配享太庙。命岳钟琪为奋威将军,专征青海。规定嗣后十七岁以上太监不许收用。

二月 雍正帝亲制《圣谕广训》,颁行天下。

四月 诏王大臣训饬廉亲王允禩,令其改行,并令王大臣察其善恶,据实以闻。因皇十弟敦郡王允䄉犯大不敬罪,削爵拘禁。

闰四月 诏令续修《会典》。

五月 惩处曾阿附皇八弟允禩诸臣,降贝勒阿布兰为辅国公,贝子苏努削爵,削贝子弘春爵。命太监习武以备将来随驾出行。设圆明园护军营与内务府三旗护军营。

六月 以青海平定,勒石于太学。降贝子允祹为镇国公。

七月 雍正帝御制《朋党论》,颁示群臣。

八月 命乡、会试回避士子一体考试。

十月 封朱明后裔朱之琏为一等侯,世奉明祀。诏令京师建忠义祠。

十一月 定孝庄皇后山陵为昭西陵。削世子弘晟爵位。

雍正三年(1725年)

二月 诏廷臣宣示允禟罪状,并及允禩、允、允禵。诏令隆科多、马齐加世职。

三月 以怡亲王允祥总理事务谨慎忠诚,赏允祥在其诸子中指名请封一人为郡王。

四月 降调年羹尧为杭州将军。

六月 削年羹尧太保之职。

七月 贝子允禟有罪削爵。

八月 削隆科多太保,罢黜年羹尧为闲散旗员。幽禁允禟,加怡亲王允祥俸禄及果亲王允礼护卫。赐怡亲王允祥“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榜。

九月 年羹尧下刑部狱。

十月 封恒亲王允祺子弘晊为辅国公。

十二月 降郡王允禵为贝子。颁布羹尧罪九十二款罪状,赐死,其子年富立斩,余子充军,免其父兄缘坐。诏令编撰《大清律集解》《大清律历增修统纂集成》。

雍正四年(1726年)

正月 宣诏皇九弟允禟罪状、皇八弟允禩罪状,改亲王为民王,褫黄带,绝属籍,革其妇乌雅氏福晋逐回娘家,敕令易名曰阿其那,名其子弘旺曰菩萨保。削隆科多职,仍令其赴俄罗斯议界。

二月 革允禩民王,拘禁宗人府高墙。

五月 禁锢皇十四弟允禵于寿皇殿。改允禟名为塞斯黑,囚禁保定。封皇十五弟允禑为贝子。

六月 诸王大臣复议允禩罪40款、允禟罪28款,宣示中外。

八月 允禟惨死保定。谕造办处制合符4件,分交乾清门、左翼门、右翼门,凡夜间开门,将符对合以为凭据。

九月 允禩死于禁所。查嗣庭试题案发。

十月 裕亲王广宁削爵,囚禁宗人府。因查嗣庭、汪景祺案,专设浙江观风整俗使。

十二月 允禟之妻逐回娘家禁锢。御史谢济世因疏劾田文镜十条罪状,被诏褫职遣戍。

同年,定太监官衔,罢江宁织造曹頫,查封家产。采纳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雍正五年(1727年)

三月 削恒亲王允祺之子弘升世子爵。

四月 设宗室御史二员。

六月 削隆科多爵位。

八月 皇三子弘时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被削宗籍,不久去世。与沙俄签订《恰克图互市界约》,置办理俄事大臣。

九月 与沙俄签订《布连斯奇界约》,划定中俄中段边界。制定官员顶戴之制。

十月 王大臣议定隆科多大罪50款。

十一月 追复鳌拜一等公,令其孙袭爵。册察哈尔总管李荣保女富察氏为皇四子弘历嫡福晋。

同年,设立驻藏大臣制度。

雍正六年(1728年)

二月 晋封果郡王允礼为亲王。

六月 诚亲王允祉索贿事发,降为郡王,拘其子弘晟于宗人府。

十月 设咸安宫官学,包衣子弟肄业于此。

十二月 《大清律集解附例》撰修完成。

同年,规定皇后千秋节时,王公百官咸蟒袍补服,但不向皇后行礼。张熙赴陕投书,怂恿川陕总督岳钟琪反清。停止宗室诸王兼管旗下事务。

雍正七年(1729年)

三月 命傅尔丹、岳钟琪率军从北、西两路征讨噶尔丹。

五月 岳钟琪书疏言有湖南人张熙投递逆书,策其谋反,经查为其师曾静所为。雍正命解送曾静、张熙至京。九卿会审,曾静招供系读已故吕留良所著书而致。至因此雍正帝明诏斥责吕留良,并令中外臣工议罪。

十月 以内外诸臣谨慎奉职,加怡亲王仪仗,张廷玉少保,蒋廷锡太子少傅,励廷仪太子少傅,傅尔丹、岳钟琪、鄂尔泰俱少保,田文镜太子太保,李卫、查郎阿、席伯俱太子少保。

同年,雍正诏令刊刻《大义觉迷录》,颁发各州县学。改武英殿造办处为修书处。

雍正八年(1730年)

二月 定外戚锡爵为承恩公。复诚郡王允祉为诚亲王,贝勒允禑为愉郡王,贝子允禕为贝勒,皇二十一弟允禧、皇二十二弟允祜为贝子,皇二十三弟允祁为镇国公。

三月 颁行圣祖仁皇帝御纂《书经传说》,雍正帝亲制序文。严禁各处太监趋奉阿哥,并不许向各阿哥处往来行走。

四月 更定大学士为一品,左都御史为从一品。

五月 怡亲王允祥逝,雍正帝亲临其丧,谥号“贤”,配享太庙。诏令怡亲王名仍书“胤”祥。诚亲王允祉赴怡亲王允祥葬礼时,迟到早退,面无哀容,削王爵监禁景山永安亭。晋封贝子允禧为亲王,复允祹郡王,封理郡王弘晳为亲王,弘景为贝子。

六月 赐怡贤亲王“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加于谥上。定太监四品至八品不分正从。

七月 命建贤良祠于地安门外。

八月 命怡亲王子弘晓袭封亲王,弘皎封郡王,均世袭罔替。以怡亲王允祥功勋卓著而奉为贤良祠首位。设立军机处。

十月 改定百官顶戴。

雍正九年(1731年)

六月 清军设伏和通泊,击败噶尔丹策零叛乱。

九月 皇后那拉氏驾崩,谥号孝敬皇后。

十二月 《圣祖实录》《圣祖圣训》撰修告成。

雍正十年(1732年)

正月 享太庙,由皇四子弘历行礼。

二月 封鄂尔泰一等伯,世袭。

六月 清军于光显寺彻底击败噶尔丹策零叛乱。

十二月 大兴文字狱,命将吕留良、严鸿逵、吕葆中等开棺戮尸,斩吕毅中、沈在度。赐皇四子弘历长春居士,皇五子弘昼旭日居士。

雍正十一年(1733年)

二月 封皇二十四弟允祕为诚亲王,皇四子弘历为宝亲王,皇五子弘昼为和亲王,贝勒弘春为泰郡王。

四月 举博学弘词。

五月 续修《会典》完成。

雍正十二年(1734年)

四月 禁广东进献象牙席,并禁止民间使用。

五月 命弘历、弘昼入值办理苗疆事务。

七月 命果亲王允礼经理驻藏,并至直隶、山西、陕西、四川阅兵。

八月 以允禵之子弘春轻佻,降郡王为贝子。

十月 原直郡王允禔去世,命照贝子治丧,封其子弘昉为镇国公。诏令续修《皇清文颖》。

雍正十三年(1735年)

三月 雍正帝亲耕耤田。

四月 圣祖《文集》刊成,颁赐廷臣。

五月 命果亲王允礼、皇四子弘历、皇五子弘昼、鄂尔泰、张廷玉等办苗疆事务。

八月 雍正帝在圆明园病危,诏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领侍卫内大臣丰盛额、讷亲,内大臣户部侍郎海望入内受命,宣旨传位皇四子宝亲王弘历。雍正帝驾崩,享年58岁。奉大行皇帝遗命,以允禄、允礼、鄂尔泰、张廷玉辅政。尊弘历生母熹贵妃钮祜禄氏为皇太后。奉皇太后懿旨,册立弘历嫡福晋富察氏为皇后。

九月 弘历即位,以明年为乾隆元年。严禁太监传播宫内外消息,驱逐内廷行走僧人及炼丹道士。颁乾隆元年时宪书。铸乾隆通宝。赏庄亲王允礼、果亲王允禄双俸,鄂尔泰、张廷玉袭一等轻车都尉。开乡会试恩科。

十月 命治曾静、张熙罪,乾隆帝诏令将《大义觉迷录》永行收回。复允禩、允禟宗籍,赏子孙红带子,收入《玉牒》。

十一月 上雍正帝谥号为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诚宪皇帝,庙号世宗。

十二月 斩曾静、张熙等。

雍正本人是有作为的、对中国历史发展做出贡献的君主,而雍正朝,上承康熙,下启乾隆之治,使康雍乾三朝持续发展,成为清朝的鼎盛时期。更有甚者,雍正立志清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数百年积弊,所实行的摊丁入亩政策,成功解决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人口税问题,是巨大创举。所实行的耗羡归公和养廉银政策,具有现代财政预算、财政管理的意义。在古代历史上,唐朝刘晏实行两税法,明朝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很得人们的赞誉,雍正的经济政策,比之他们有过之而无不及。统观雍正的历史地位,他应当是古代历史上的杰出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