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麦垛的拼音 麦垛子图片

发布时间:2024-04-15 02:06:07作者:牛奶煮萝莉来源:网友投稿

麦垛的拼音 麦垛子图片

本文目录一览:

乡土散文:麦垛

我在快手平台发表了一个家乡初秋、村庄、田地、山野和水流的作品,得到了许多陌生人和粉丝们的美赞。更为夸张的是,一位婶子看过后,打翻了她思乡的漂流瓶,泪流满面。同时也感谢我,让她重温旧梦,重返故乡。她女儿描述,婶子哭完,喋喋不休地讲述起那些往事。

婶子的举动也感动着我。

是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些不能忘怀的往事,麦垛就是我心灵中深深的情结。

中元节过后,土豆差不多长足了,可以摸来一些吃。岁数小的麦子也开始陆续收割,这下子,可热闹了。镰刀磨得锋利,每人一把,老老少少,纷纷聚拢到各自的麦田里。风吹麦浪,也扬起欢声笑语,麦田里好一派丰收的景象。

爷爷教我们姐弟几个割麦子,大弟左撇子。听老人们说,左撇子的人聪明,果真,大弟学得最快:他所占的行,一捆一捆的麦捆子排得整整齐齐,把我们甩得老远。麦捆子的帽头绑扎最讲究技术,我们都做不好。只见母亲一把一把齐刷刷割下麦子,娴熟地提前打好麦绳子放在麦捆子的腰子上,180度旋转,灵活快捷地扎好了麦捆子的帽头。麦子入筐,麦捆子安静地躺着,父亲见状,叫我跟小弟抱麦捆子,父亲负责把麦捆子摞成 麦垛。三乘以三,九个麦捆子为一垛,姐弟几个为每个麦垛盖上帽头——树枝扎成的绿帽。九个漂亮的麦垛成了九个排头兵。

午饭是在地里吃的,馍馍就茶水,有时候爷爷煮来一锅土豆。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其乐融融。

麦垛越来越多,漫山遍野都是,像受过训练的军队,等待阅兵仪式。

麦田里的麦垛都是临时堆放的,零零散散,小而精致。麦收季节一过,每家每户的分散在不同麦田里的小麦垛收集堆放在麦场上,摞成大麦垛。

大麦垛的背后写满邻里乡亲的互助精神。村里的每个家里人手都很少,邻里互相帮忙,已经成为一种自觉。小麦垛在地里风干一段时间后,各种运输工具齐上阵,一时间一片麦田又热闹非凡:大嗓门的表舅家有匹“白龙马”,只听他的话。他吆喝声响彻山村,威风凛凛。表舅的装车技术一绝,加上得力的“白龙马”,他家拉的小麦垛任务完成得超快。表舅和“白龙马”虽然傲气十足,却十分低调,完成了自家的任务,就自觉投入到村里的互助队伍中去。大家你帮我,我帮你,一个个小麦垛拉到宽敞的麦场上,摞成很大麦垛。麦场上的大麦垛像一座座小山,连绵起伏;像古埃及的金字塔,底部大,一人高时开始收缩,直到最后收顶。有的麦垛矮小,藏在后面,探头探脑的。

当金灿灿的麦子装进麻袋,装进粮仓,装进粮柜,靠天吃饭的乡亲们这才放心。大家聚在一起麦场上喝酒吃肉,庆祝丰收的喜悦!而麦场上那雄赳赳气昂昂的麦垛,似乎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而我们一群小孩却躲在麦垛后面,躲猫猫、捉迷藏,笑声荡漾。

如今,菜子湾村庄的人们搬迁到炭山岭二台移民点,麦垛成了历史,成了铭刻在心的记忆。还好,记忆里的风吹麦浪依然滚滚,互帮互爱的欢声笑语依旧漾在心头。

审阅:吴周生

简评:麦垛曾经是农村的形象标志。从麦田上的“小麦垛”到麦场上的“大麦垛”,记录下麦收的热闹情景、乡亲们互帮互爱的精神和孩子们童年的欢笑声,成了作者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温馨永远。

终审:严景新

作者:刘福存,女,1974年出生,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人。有作品发表于《中国乡村》《乌鞘岭》《老家在甘肃》。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126

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乡土散文:麦垛

我在快手平台发表了一个家乡初秋、村庄、田地、山野和水流的作品,得到了许多陌生人和粉丝们的美赞。更为夸张的是,一位婶子看过后,打翻了她思乡的漂流瓶,泪流满面。同时也感谢我,让她重温旧梦,重返故乡。她女儿描述,婶子哭完,喋喋不休地讲述起那些往事。

婶子的举动也感动着我。

是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些不能忘怀的往事,麦垛就是我心灵中深深的情结。

中元节过后,土豆差不多长足了,可以摸来一些吃。岁数小的麦子也开始陆续收割,这下子,可热闹了。镰刀磨得锋利,每人一把,老老少少,纷纷聚拢到各自的麦田里。风吹麦浪,也扬起欢声笑语,麦田里好一派丰收的景象。

爷爷教我们姐弟几个割麦子,大弟左撇子。听老人们说,左撇子的人聪明,果真,大弟学得最快:他所占的行,一捆一捆的麦捆子排得整整齐齐,把我们甩得老远。麦捆子的帽头绑扎最讲究技术,我们都做不好。只见母亲一把一把齐刷刷割下麦子,娴熟地提前打好麦绳子放在麦捆子的腰子上,180度旋转,灵活快捷地扎好了麦捆子的帽头。麦子入筐,麦捆子安静地躺着,父亲见状,叫我跟小弟抱麦捆子,父亲负责把麦捆子摞成 麦垛。三乘以三,九个麦捆子为一垛,姐弟几个为每个麦垛盖上帽头——树枝扎成的绿帽。九个漂亮的麦垛成了九个排头兵。

午饭是在地里吃的,馍馍就茶水,有时候爷爷煮来一锅土豆。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其乐融融。

麦垛越来越多,漫山遍野都是,像受过训练的军队,等待阅兵仪式。

麦田里的麦垛都是临时堆放的,零零散散,小而精致。麦收季节一过,每家每户的分散在不同麦田里的小麦垛收集堆放在麦场上,摞成大麦垛。

大麦垛的背后写满邻里乡亲的互助精神。村里的每个家里人手都很少,邻里互相帮忙,已经成为一种自觉。小麦垛在地里风干一段时间后,各种运输工具齐上阵,一时间一片麦田又热闹非凡:大嗓门的表舅家有匹“白龙马”,只听他的话。他吆喝声响彻山村,威风凛凛。表舅的装车技术一绝,加上得力的“白龙马”,他家拉的小麦垛任务完成得超快。表舅和“白龙马”虽然傲气十足,却十分低调,完成了自家的任务,就自觉投入到村里的互助队伍中去。大家你帮我,我帮你,一个个小麦垛拉到宽敞的麦场上,摞成很大麦垛。麦场上的大麦垛像一座座小山,连绵起伏;像古埃及的金字塔,底部大,一人高时开始收缩,直到最后收顶。有的麦垛矮小,藏在后面,探头探脑的。

当金灿灿的麦子装进麻袋,装进粮仓,装进粮柜,靠天吃饭的乡亲们这才放心。大家聚在一起麦场上喝酒吃肉,庆祝丰收的喜悦!而麦场上那雄赳赳气昂昂的麦垛,似乎成了他们的精神支柱。而我们一群小孩却躲在麦垛后面,躲猫猫、捉迷藏,笑声荡漾。

如今,菜子湾村庄的人们搬迁到炭山岭二台移民点,麦垛成了历史,成了铭刻在心的记忆。还好,记忆里的风吹麦浪依然滚滚,互帮互爱的欢声笑语依旧漾在心头。

审阅:吴周生

简评:麦垛曾经是农村的形象标志。从麦田上的“小麦垛”到麦场上的“大麦垛”,记录下麦收的热闹情景、乡亲们互帮互爱的精神和孩子们童年的欢笑声,成了作者心中挥之不去的情结,温馨永远。

终审:严景新

作者:刘福存,女,1974年出生,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人。有作品发表于《中国乡村》《乌鞘岭》《老家在甘肃》。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投稿必须原创首发,投稿邮箱:zxmtth@126

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西安这条街道的名字被念错八十八年了

麦秸堆积在一块儿,叫“麦秸积子”。天水的麦积山,就是因为形似麦秸积子而得名,想来当地方言也这么叫。唐末五代王仁裕(今礼县人)说,麦积山“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我那年去麦积山,导游说它“形似麦垛而得名”。结果有人追问:形似麦垛,为啥叫“麦积”呢?导游一时无语。统一语言,利于沟通,却减少了汉语的词汇量,还会弱化人的思维能力。

堆积麦秸,叫“积积子”。这是个技术活,一层一层,边堆边踩。积好的积子美观又牢固,风揭不掉顶,雨水也渗不进去。我小时候,辋川河经常发大水,山里人的积子晃晃悠悠顺水漂下来,照样浑浑全全,没有散伙。

农村七八岁的小娃,干不了啥活,大人就给个竹笼:去到场里扯柴去!为啥叫“扯柴”呢?麦秸堆得太瓷实了,只能一把一把朝出扯,扯到最后指头都是疼的。所以又有一种专用的铁钩,叫“扯柴搭钩子”。

吾乡把“麦秸”念作“麦尖”,字音一转,人就不知道咋写了。很多人把它写成“麦苋(xiàn)”,纯属认字认半边,以为“苋”字念作“见”。其实这个“苋”字人们经常说,夏天有一种野菜叫“人苋”。问题是,吾乡把苋、闲、咸、涎等字都念成han,很少有人知道自己嘴里说的“人汉”其实应该写作“人苋”。

西安北院(今莲湖区政府)紧西边有条街道,人称麦秸街,据说旧时有很多卖煤炭、麦秸的店铺。1893年的《陕西省城图》上,这条街的南口标作“麦营十字”。到了1932年的《西安市区域全图》中,这条街被标作“麦苋街”。这一错就是八九十年,如今这儿的路牌仍然是“麦苋街”,还一本正经地加了拼音:Mai Xian Jie。给人的感觉是西安人民把字念错了,实际上是他把字写错了。

▲图1:1893年《陕西省城图》中的麦营十字

▲图2:1932年《西安市区域全图》中的麦苋街

类似的错误还有一个。长安的滈河,古代又叫交水,郦道元《水经注》里就这么写。到了唐代,人工凿通神禾原,引潏河西流,在香积寺附近跟滈河交汇,潏滈合流之后的河段仍叫交水。北宋宋敏求《长安志》和张礼《游城南记》、元代骆天骧《类编长安志》、明代赵崡《游城南》、清代雍正《陕西通志》(图4)、乾隆《西安府志》、嘉庆《长安县志》《咸宁县志》,直到的《咸宁长安两县续志》,都把它叫交水(明嘉靖年间在交水上建桥,名曰高桥,所以民间又叫高桥河)。

▲图3:福水即交水也。《水经注》曰:……出县南山石壁谷(今石砭峪)南。北宋宋敏求《长安志》卷十一,1931年长安县志局铅印本。

▲图4:雍正《陕西通志》卷九“交水”条。四库全书本。

到了1999年出版的《长安县志》里,交河被改成了“洨河”。大概在他们看来,一条河的名字,总得带个“氵”才对。历史上的霸河、丰河,后来不是也变成灞河、沣河了?书中给皂河的“皂”也加了“氵”,好在西安地铁一号线设“皂河”站,把这个“氵”给去掉了。问题是,交河变成洨河,读音都变了;而且洨河这个名字早就有主了,就是著名的赵州桥所在的那条河。你把猫叫成咪可以,但不能把猫叫成狗啊。好在县志很少有人看,它犯个啥错误,也闹不出多大影响。直到2014年,长安区在交河修了个公园,大牌子上写着“洨河生态公园”,同样不忘加上拼音:Xiao He。

这才是“必也正名乎”,庶几其名益彰欤。

来源:贞观

想取名叫麦子,在麦垛上才是真正的烟火

小麦是近3000年来对人类饮食影响大的作物,它促成了人和土地建立温和亲密的关系,直接拉低了战争频率,推动了以地理为划分的国家观念诞生在地球上。据说在丝绸之路上,你还能看见非常完整的面食发展足迹。那么对于小麦大省河南来说,麦子又意味着什么呢?

王岩丨文

麦子在我心里,比金子更可亲。

小时候麦子总是不够吃。麦子刚下来,农人就跟过年似的,吃上几顿葱油饼、几顿捞面条,咂咂嘴,心满意足,回味悠长。

有时突发奇想,很想把自己叫作“麦子”。我之所以想管自己叫麦子,是基于一个农村妞儿对麦子的感情。

更何况,“麦子”这名字不错,接地气儿,又不土气,只是不要和自己的姓连在一起就好——王麦子,那是真的不伦不类了。

若是田姓,则有些意思:田麦子。或者干脆就姓麦——据说百家姓中是有麦姓的。我出生的日子,麦粒已然归仓,对农人来说是一年中难得的食无忧的季节。

也许新麦装了半个粮囤,也许我的总是吃不饱的母亲因此可以吃上两个白面馒头,而我大约也可以吸几口白白浓浓、掺水较少、泛着麦香味的乳汁也未可知。

所以,我觉得我应该对麦子心存感激。

不只我,这世间的任何人都不可以对麦子心存轻慢。曾经漫长的多少年多少代里,人们对麦子的渴望也许从来不曾消减过。百姓过日子,过什么?衣食无忧啊,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饿殍遍野,则难免横生。吃饱了肚子,才有心思创造文明。所以,麦子裹腹之事,说小不小,说大也真大。

我所知道的麦子分大麦、小麦和燕麦。

大麦,听起来便大咧咧的,不可爱。虽生在农村,对大麦的认知并不多,最初常把它当作燕麦,一种猪草。

一日和小伙伴儿们去寻猪草,看到许多不同于小麦的麦苗儿,以为是燕麦,一个个拔得不亦乐乎,忽然听到气急败坏的吆喝声:都停!停!马上停!你们在干什么?这是我种的大麦!

叽叽喳喳的“鸟儿”一个个嗫嚅噤声。

你们哪个村儿的?叫你们的大人来!

从此记住了大麦。也记住了大麦不是给人吃的,是给牲口吃的。大麦粒儿样子很可爱,不似小麦那样饱满,却像一个个袖珍的梭子,线条优美。

只是大麦粒儿的壳太坚固,似乎很难脱下来,不像小麦,放手心里一揉,便壳粒分离。

我也想把自己叫作麦苗儿,麦苗儿挺好听的不是吗?提到麦苗儿的时候,便会想起家乡坦坦荡荡的沃野。秋收之后,田地一览无余。

过了寒露霜降,忽一日,便发现赭色的大地泛出薄薄新绿,换个方向一看,大地像是被沾了绿色颜料的梳子梳了一把,一行行一畦畦,齐齐整整——是麦苗儿破土而出了。

稚子心急,说:它什么时间能长大啊?很快吗?过年可以吗?

母亲说:不急不急,它且得一段时间才能起身儿呢。

为什么它现在不起身儿呢?

因为它还太小啊,像你一样小,还没有足够的力气跑,所以要攒点儿劲儿啊。它的根要扎得深些,再深些,才能吃得饱,长得壮。

麦苗儿什么时候起身儿的呢?大约是春天吧。

冬天,它一直以蛰居的状态存在着。雪下了一场又一场,它喝得肚儿浑圆,却无动于衷。

忽一日,跟睡醒了似的,急急地起身儿,争先恐后,齐刷刷地往上窜。那时的田野最美,生机无限。天是蓝的,云是白的,田野是绿的。

天和地在东西的小山冈处相接,东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有着晨曦的绚丽和露珠的清凉;西边是太阳落下的地方,有着晚霞的顽皮和薄暮的余热。

小南风穿过一个又一个村庄抵达我的麦田,盘旋,又远去,却被北面的卧牛温柔地拦回——北山绵延,谓之伏牛。

伏牛没有看好家,让一头顽皮的小牛溜了出去,小牛一路溜达到南面离我家六七十里的地方,再无法回来,孤单地伫在那儿张望,那便是牛山,是小南风吹来的地方。

起身儿的麦苗儿长得很快,你仿佛能听到他们拔节的声响,眨眼间就长有两尺高,于是,麦穗盈盈然登场。

我还想把自己叫做麦穗儿,麦穗儿也很可爱呀。初露面的麦穗儿绿莹莹的,芒刺修长而柔软,一点没有攻击力,更像女儿的长发,柔顺,富有光泽。

虽然没有攻击力,却很容易便俘虏人心——手掌一次次从聚拢在一起的芒刺上滑过,心里便柔情泛滥。

想想,人心为什么是柔软的?因为它感受到了柔软。柔软是顶顶厉害的武器。比如婴儿。比如女儿的娇羞。

但是麦穗儿可不想一直做这么柔弱的主儿,她从一出生便蠢蠢欲动,她要做一只刺猬,一只谁碰她便感到疼的刺猬。

她一直收敛着是因为她还不够饱满,那一粒粒麦籽儿似乳汁,包着薄薄的青衣。

她一点点地做着准备,等她觉得筋骨硬了,便变了脸色,褪去青嫩,换上具备防御性的黄。她的刺一日日慢慢地张开,到小满的时候,她知道自己似乎战无不胜了,刺便炸开,变硬。

要不把自己叫做麦粒儿吧,麦粒儿这名儿也不错。麦粒儿可是农人心尖尖上的宝贝。从暮秋到半夏,半年时间的辛苦劳作,就是为了把那一颗颗麦粒儿捧在手心儿里。

为了这一刻,他们一锄锄除草,一次次施肥,顶着酷热把麦子一把把割下来,一车车运到场里,一遍遍翻腾晾晒,碾上若干遍,搂去麦秸杆,在风起的时候用木锨把混着麦糠的麦籽一锨锨高高抛起,让风把轻飘飘的麦糠吹走,这才分离出珍贵的麦粒儿。

麦粒儿是百变道具,把它磨成粉,就可变出无数种花样:馒头、花卷儿、锅盔馍、葱油饼、面条儿、疙瘩汤……麦粒儿可真是好东西!

麦糠,真是阳光又健康的名字。麦糠其实就是麦粒儿的壳,打完场,它作为麦粒儿包衣的使命也宣告结束。把它与麦粒儿一起放在风中检验,它的无足轻重便不言自明。

其实世间的事儿不都是这样么?有人要铁肩担道义,便需有人去做打造铁肩的那一角废铁。麦糠,记忆中最后的使命就是拌作猪饲料,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麦粒儿颗颗归仓之后,麦子这一季的使命便宣告终结。

唯一能够证明它曾经存在过的印记,便是打麦场里那一座座巨大的麦秸垛。

麦秸垛的形状很可爱,像蘑菇,又像一座座蒙古包。不知为什么,写到麦秸垛,我会想到一首歌:

“月亮在白莲花儿般的云朵里穿行,远处传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上面,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本来麦垛和谷堆是不相干的两个物象,之所以能引起一样的联想,也许因为其中都包含着浓浓的收获的喜悦吧。

而且,不管北方还是南方,不管麦垛还是谷堆,都诠释着一样的人间烟火,有着一样触手可及的踏实与温热。

麦子,麦子。

作者简介

王岩,网名石语,河南作协会员。

欢 迎 投 稿

邮箱 yujimedia@163

豫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salome1203

河南祖传3代秘制美食,一盆肉压成一大块,100多斤卖10000多元

以前吃过羊垛肉,虽然没有看见厨师切片,但是端上来就感觉和平时吃的肉片不一样,垛子肉的外观看起来跟透亮,看上去感觉很紧实,一问服务员果然是垛子肉,垛子肉吃起来肉质有些弹牙,很劲道,不沾蘸料吃起来很香,喜欢原汁原味的就不用沾东西,口味重一些的可以蘸着生抽吃。

这个就是到店里常见的牛肉垛子切成

垛子肉的由来是个意外

是不是很多人跟我一样好奇垛子肉的由来,相传在很久以前,由于士兵无暇顾及煮好的牛羊肉,等发现的时候这些肉块在锅里凝结成一个大块,进而发现这样的肉吃起来更加美味可口,把整块肉倒出来后,由于它的外观像个麦垛子,所以称它为垛子肉,而到现在我们有羊垛子肉和牛垛子肉,今天要说的就是一个卖牛垛子肉美食店。

大块的牛肉犍子

做一个垛子肉要一天一夜

河南郑州这家牛垛子肉店已经经营3代人了,很多人都说垛子肉的原料不好,都是些碎肉放进去一起压,可是这家店用的都是大块的腱子肉和新鲜的牛蹄筋,而且他家的制作方法也比较简单粗暴,没有专用的仪器,而是用传统的方法压制,用大石头板子再加几块石头,压一天一夜才能出一个牛肉垛。

垛子肉里加的蹄筋

一个垛子卖3天

一个牛肉垛子可以卖3天左右,里面大约有100多斤肉卖90元一斤,一个垛子可以卖10000多元,做这个很辛苦,每次做凌晨2点就要起来煮牛肉,要煮2个小时,然后再把牛里的牛油挨个摘掉,老板明白现在的人注重健康不喜欢这种油大的东西,这是个很细心老板,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道客户的需求,生意才能长远。

还可以成块卖,顾客自己回家切

做垛子的肉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凉

制作垛子肉的过程很讲究,肉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凉了,太热容易坏,太凉凝结不到一块,所以从牛肉出锅到塞到牛肚里,老板要不停地忙活,先把油去掉,然后把牛肉全部塞到煮熟的牛肚里,不能用蛮力,熟的牛肚容易裂开,非常考验耐力和体力,外面要包一层布,一点点塞进去,一般人还真干不了这活。

要给大牛肚包上布

独家手艺,不外传

在做的时候就已经把成块的牛肉和牛蹄筋腌好了,切下来就可以直接吃,不用再沾别的东西,切垛子肉也是门技术活,每片肉都薄厚均匀,买他家肉的人很多,大多数是老顾客,垛子肉偏向原汁原味,没有过多的调料味,独门秘方,老板说这门手艺估计到他这辈就失传了,因为孩子觉得做这个太辛苦,听着有一些心酸。

这家垛子肉看起来很有食欲

有心的老板都能为顾客考虑,知道他们喜欢什么在意什么才能吸引更多客人。

秋意浓,石榴香,民族团结“硕果”满麦垛

现有员工1241人

其中有回族、满族、蒙古族等

少数民族员工445人

占员工总数的36%

这里是麦垛山煤矿

麦垛山煤矿先后荣获

2020全国绿色矿山

自治区国资委“国有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

宁夏煤业公司“先进基层党组织”

等多项荣誉

涌现出全国第七届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

少数民族员工杨泽良等先进人物

麦垛山人以"石榴籽"折射民族团结磅礴力量

聚力建设智慧化矿井

麦垛山煤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建立统一战线成员工作台账

积极改善各族员工的生产生活条件

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

集体生日、送温暖活动

“知民情、解、大走访”

以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加深员工之间的深厚感情

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开展以掘进、地测防治水等

7个专业培训项目组和

企业文化、经营管理2个通用培训项目组

为内容的“7+2”大讲堂培训活动

注重发挥党外知识分子独特技术优势

成立了“克尘工作室”等技术攻关团队

切实搭建起了各族员工成长成才的平台

2020年疫情期间

麦垛山煤矿第一时间吹响集结号

按期复工的1200多名各族员工

集体驻矿隔离60天,克服重重困难

安全生产原煤103.1万吨

打赢了“一防三保”攻坚战

为特殊时期能源供应做出了贡献

组织各族员工奔赴永宁县、宁东镇

对奋战在疫情医务一线的

员工家属进行慰问

开展“青春热血战疫情

汇聚大爱心连心”无偿献血活动

献血量达18900毫升

麦垛山煤矿利用矿井供水系统

为周边村庄铺设自来水管路

让村民结束了喝苦水的日子

家家用上了自来水

喝上了期盼已久的甜水

大力开展助学扶贫帮困活动

组织“校企一家亲 爱心助学”活动

为贫困地区儿童送去矿区的温暖和关爱

石榴千房环抱,包于同膜

麦垛山煤矿各族员工凝心聚力

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

建设美丽新宁夏

同心共筑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