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知识

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中元节)

发布时间:2024-04-15 22:57:42作者:心若向阳来源:用户分享

中元节的来历和风俗(中元节)

本文目录一览:

上元节 中元节 下元节分别指什么节?三元的日期和关系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元节,中元节也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有祭祀祖先的传统习俗。除了中元节之外,还有上元节和下元节,被统称为“三元”。那么三元的具体日期是什么时候?三元之间有什么关系?本篇文章就一起了解一下。

1、上元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上元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是几项重要的元宵节民间习俗。

2、中元节

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所以会在中元时普渡孤魂野鬼。中元节——农历7月15日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在南方,亦称“鬼节”。也有说法中元节是在农历7月14日。节日这天,人们带上祭品,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似。

3、下元节

下元节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祭祀祖先。下元节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人们要进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动。

三元的日期和关系

中国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上元也就是天官大帝诞辰, 唐代以一、 七、 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 中元 、 下元: 上元祭天官, 中元祭地官, 下元祭水官, 各地奉祀三官大帝的寺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庆贺活动。

道教有三官,正月十五天官赐福,农历七月十五地官赦罪,农历十月十五水官解厄。(综合媒体报道)

来源:中国小康网

民俗·日常丨中元节:一个源自古老时间知识体系的祭祀节日

毕旭玲

七月半是与清明节、十月初一并称的中国三大鬼节之一。它源自古老的太阴历,形成于国家文明诞生初期,体现了中华先民敬祖法天的思想,后来又受到道教信仰与佛教信仰的影响而产生了复杂的变化。

(一)

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当代人也常称之为中元节,其实“中元节”这一名称最初是道教的称呼。而提到中元节,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农历正月十五的上元节和农历十月十五的下元节。为何这三“元”节都选在农业十五日?原来它们都源自一种古老的时间知识体系——太阴历。太阴历也就是月亮历,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总结出来的反映地月关系的时间知识体系。先民很早就发现月相的盈亏变化非常规律,朔(初一)、望(十五)、晦(三十)三个节点普通人用肉眼就可以观察到,尤其是每月望日,不仅有着标志性的满月,也因皓月当空而显得异常明亮,因此成为早期先民安排祭祀、庆祝等重要生活仪式的时间节点。也就是说,在太阴历这种古老的时间知识体系中,每月望日(十五)是其中最重要的时间节点。

视觉中国 资料图

早在国家文明诞生之前,至少在神话中的神农氏时代,华夏先民就选择了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生产道路,因此他们对四季的变化感受特别深刻。古老的太阴历与四季相结合,每季第一个望日的重要性就超越了其他望日,后来与中国人最普遍的信仰和中华传统信仰的基石——祖先崇拜相结合,成为在夏商周三代就很流行的四时祭祖仪式。

先秦重要典章制度选集《礼记》的《王制》篇载:“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这是说天子与诸侯在每一个季节都祭祀他们的祖先,不同季节的祭祀仪式有不同的名称。经历过焚书坑儒的秦朝之后的大量儒家典籍都是在西汉时期被默写出来的,其中不免有些错误,东汉经学家郑玄后来对这一段文字进行了纠正,说:春礿祭、夏禘祭是夏代和商代的名称,周代就改为春祠祭与夏礿祭。这里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四时祭祖是早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就形成的重要祭祀仪式。

2020年9月1日,广西桂林,中元节,人们在资江边漂放河灯。 视觉中国 资料图

(二)

在夏商周时期举行四时祭祖仪式的不仅是天子、诸侯,普通民众也这么做。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对四时祭祖的原因、具体时间以及供奉的食物进行了详细记录。他解释一年四次祭祖的原因是四季成熟的作物不同,供奉给祖先的祭品应该用每一个季节最早成熟的作物,即正月春祠祭的供品是韭菜,四月夏礿祭的供品是新麦,七月秋尝祭的供品是黍稷,十月冬烝祭的供品是新稻。很明显,四时之祭选在每一季的第一个月,也就是即春季的正月、春季的四月、秋季的七月、冬季的十月,根据太阴历中时间节点的重要性推测,四时祭祖的具体时间是在这些月份的望日,即十五日。董仲舒强调以四时作物祭祖是符合天地自然规律的神圣而严肃的事情,不仅不能错过合适的祭祀时间,祭祀时还要斋戒沐浴。也就是说,四时祭祖是将作为经济基础的农业耕作、作为信仰基础的祖先崇拜以及法地事天的传统哲学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仪式活动,从天子到普通民众都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大约从汉始,古老的四时祭祖仪式逐渐发生了变化。比如春祠祭与岁首庆祝活动结合,发展为元宵节。夏商周三代历法有别,岁首在不同月,汉武帝时期订立了新的历法,采用夏正月为一年第一个月,也就是今日农历正月,处于正月中的春祠祭也就逐渐成为新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此外,气候的变化也是四时祭祖仪式变化的重要原因。在距今4000多年的夏代,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3°C,冬季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5°C,商代与周代虽然经历了冷暖气候的交替,但整体比现代温暖。这就意味着夏代制定的四时祭祖仪式的季节限定供品在汉代无法实现,比如在较为寒冷的正月韭菜不能自然生长,在还不够温暖的农历四月十五成熟最早的大麦也尚不能收割,因此正月十五的春祠祭逐渐成为新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的同时,四月十五的夏礿祭则因为没有合适的供品而消失了,夏礿祭相关的祭祀内涵后来融入了时间相差不多的寒食节、清明节。

在四时祭祖仪式的变迁过程中,宗教信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三元节名称的出现就与道教崇奉的三官大帝密切相关。三官又称三元,是三位掌管人命运的神,即天官紫微大帝、地官清虚大帝、水官洞阴大帝,三官各司其职并分别在各自的诞辰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下界,或为百姓祈福(天官赐福),或为民众赦罪(地官赦罪),或为人解厄(解厄水官),由此形成了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三个道教节日。唐代是三元节巩固的重要时期,《册府元龟》载:唐玄宗曾于开元二十二年颁敕天下,要求民众在每年三元节期间要禁断屠宰。

道教认为中元节是地官下界裁定善恶的日子,无论是人还是鬼,有罪者可以向其祈求赦免罪行,无罪者则可以祈祷消灾降福。道士们会在中元节这一日设道场颂经,一方面为民众祈福,另一方面也普度孤魂野鬼。反映南宋杭州风俗的《武林旧事》说:“七月十五日,道教谓之中元节,各有斋醮等会。”

七月十五不仅是道教的中元节,也是佛教的盂兰盆节。盂兰盆节是以供养三宝,超度父母及历代祖先,施食众鬼为主要内容的佛教节日。“盂兰”为梵语“解倒悬”之意,佛教认为人生前作恶,死后魂魄便会沉沦暗道,受倒悬之苦。“盂兰盆”是一重盛装纸钱和百果用以祭祀和施舍的盛器。《佛说盂兰盆经》载:佛弟子目连之母不信佛法,死后进入阿鼻地狱,目连用天眼看见母亲在饿鬼群中受苦,便用法力为母亲送饭,但饭未入母口就化为火炭。目连向佛求助,佛让目连在七月十五具五味百果,以供养十方大德,最终使目连之母脱离了饿鬼道。南朝梁时期可能就举行过盂兰盆会,《旧唐书》载武则天不仅下令分送盂兰盆至各佛寺,还亲自出宫观赏了盂兰盆会。到了宋代,盂兰盆节供养佛僧的色彩逐渐减弱,转为以超荐亡灵为主要内容,此后,佛教的盂兰盆节就逐渐与道教的中元节相融。

(三)

实际上,无论是道教的中元节还是佛教的盂兰盆节,其雏形都是古老的秋尝祭。如果从夏朝建立的公元前21世纪算起,到西汉开国的公元前202年已经过去了两千年,到南朝刘宋建立的公元420年又过去了四百多年,两千四百多年足够秋尝祭具有特别深广的群众基础了。道教和佛教正是基于这种深广的群众基础,为扩大其宗教影响,传播其宗教教义而对秋尝祭进行了改造,其结果就是中元节和盂兰盆节的产生。所以两大节日不仅有着相同的时间,也有着共同的内涵——祭祀、超度亡灵,而这两点正是秋尝祭的重要特点。

至少在宋代,古老的秋尝祭在与道教信仰结合产生中元节,与佛教信仰结合产生盂兰盆节之后,还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反映北宋都城开封风俗人情的《东京梦华录》有“中元节”条目,同时表现了道教信徒、佛教信徒和普通民众在此日的不同活动:道院举办祭祀大会,焚烧纸钱堆叠而成的钱山,祭奠阵亡的将士,设置超度孤魂的道场;佛教的《尊胜目连经》以及盂兰盆在几日之前就有售卖,《目连救母》杂剧连续上演,观者络绎不绝;普通民众从街上买来祭祀祖先时用来铺衬桌面的楝叶等用品,七月十五当天在祖先灵位前供奉糜子,有“告祖先秋成”之意,还前往城外新坟拜扫。

宋以后,古老的秋尝祭受到道、佛两教信仰的影响而逐渐改变了面目,从专门祭祀祖先亡灵的节日转变为同时祭祀家鬼与野鬼的“鬼节”七月半。民间相传,七月半这一日地狱之门大开,阴间鬼魂返回人间,其中不乏孤魂野鬼,俗谚有云:“七月半,鬼乱窜”。这种认知就是在道、佛两教影响下产生的新民俗观念。与七月半鬼节相关的重要民俗活动是放河灯。记述清代北京岁时风俗的《燕京岁时记》载:七月十五晚间北京民众沿河燃灯、放灯,清代《清嘉录》也载:苏州民众在七月十五夜“或剪红纸灯,状莲花,焚于郊原水次者,名曰水旱灯,谓照幽冥之苦。”为何要放河灯呢?民间认为,七月半从阴间赶回阳间的鬼魂众多,有后代的亡魂可以接受家人的香火祭祀,孤魂野鬼只能四处乞食,而施放河灯则可以指引孤魂野鬼通过奈何桥,再投生路。

但民俗具有很强的惯性,不会在短时期内完全销声匿迹,传承了数千年的古老秋尝祭直至今日还留有一些踪迹,比如在华北等地保留的七月十五送面羊习俗。“面羊”泛指用小麦粉制成的羊、牛、猪等动物,先以发面捏成动物形状,并用豆类等镶嵌眼睛,再上笼屉蒸熟,最后用红绿两种颜色点染。面羊皆有庞大、俯卧的身躯,类似供桌上的牺牲,又能体现秋收成果,与古老的秋尝祭似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视觉中国 资料图

总的来看,作为祭祀节日的七月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它源自一种在先民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古老时间知识体系,又受到作为经济基础的农耕生产的影响,并与中华祖先崇拜结合,后来又与宗教信仰融合,改变了原本的面貌。从这一过程中可以见出中华传统的民俗仪式、节日与信仰无一不是建立在先民科学认知的基础上,在当代我们认知传统节日与仪式时,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而应该透过现象认知科学观念与传统思想的发展历程,挖掘我们民族善于创新,敢于迎接新变的传统。

(毕旭玲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民俗研究室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论评论专委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张艳

七月十五中元节!老祖宗留下的“10大禁忌”,你了解吗?涨知识了

@头号周刊

导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老祖宗留下的“10大禁忌”,看看有没有道理

老话说:“七月十五是鬼节,安全禁忌要牢记”。在民间,农历七月被称为“鬼月”,而七月十五则被称为“鬼节”。从七月初一“开地门”开始,到七月底“关地门”,整个七月民间禁忌比较多。而在民间,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达到高潮!据说鬼魂全体出动,到处溜达溜达,吸食人间烟火!

为此,老祖宗强调,这天要牢记“10大禁忌”,不能做的尽量不要去做,确保自身安全,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是哪“10个禁忌”呢?一起看看。

1、禁忌野外下水游泳。

在中元节这天,老人常常提醒,小孩子们坚决不要去下水洗澡游玩。

据说,河里、湖里或者池塘里等地方,这天常常有“水鬼”出现,在这天找人当替死鬼,自己好重新投胎,一些人容易出现溺水事故。还有的说水里是鬼魂出没的地方,他们在这天出来活动,防止被碰上,惹上麻烦。

2、禁忌深夜独自游玩。

据说,这天晚上是鬼魂活动的高峰期,所有鬼魂出动,到处乱窜。

尤其到了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独自行走,难免担惊受怕,如果身体比较弱,八字不硬或者身体有病,常常被邪气侵袭,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3、禁忌深夜树下墙根休息。

老人常常说,鬼喜欢阴暗的地方,不喜欢明亮之处,到了晚上,他们喜欢在墙根下游荡,喜欢在大树下聚集。

因此,在七月十五晚上,老人提醒不要在大树底下或者墙根下玩耍,防止遇到一些鬼邪之物,影响一个人的健康。

4、禁忌晚上呼唤同伴。

在中元节晚上,我们常常听说,不要呼喊别人的名字,说是被鬼魂听到,容易找上这个人。

还有的说,这是鬼物的招数,让人产生听觉错误,好像听到有人呼喊自己的名字。这时候一定不要回头看。如果回头,没有发现有人,自己难免担惊受怕!甚至被邪气侵袭。

5、禁忌晾晒衣服晚上不收回。

在农历七月,尤其中元节这天,家人要求及时收回衣服,不要在挂在晾衣架上,原来是这样的。

据说,七月十五晚上,鬼魂到处游荡,非常喜欢具有人体气味的衣服,它们喜欢附着在衣服里面,因此,往往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招惹一些鬼物邪气。

6、禁忌乱拍别人的肩膀。

老人常说,人的身上有三把火,头上一处,两个肩膀各有一把阳火,我们常人难以看到,但是鬼魂能够看到,如果一个人身体健康,则火力旺,身上的阳火熊熊燃烧,鬼魂阴邪之物不敢靠近。

但是,拍打别人的肩膀,容易造成身上的阳火突然熄灭,让鬼物有了可乘之机,尤其是八字阳气十足或者身体虚弱的人,往往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7、禁忌坟地不尊重先祖行为。

七月十五中元节,民间还是祭祀祖先的日子,人们怀念先祖恩德,感恩先祖庇佑,往往进行祭拜。

当然,各地都有相对禁忌,比如,不要随意乱踩燃烧过多冥纸,防止脚上带走,这可是送给先祖的钱财;还有不要随意大小便,这是对祖先的不尊重等等。

8、禁忌偷吃祭品或采摘花草。

祭祀祖先,自然要准备丰富的供品,鸡鱼肉蛋,还有各种点心水果等等,一些小孩子不太注意,往往趁大人不注意偷吃祭品,这个要注意。

还有的喜欢大自然的风景,喜欢在墓地周围采些野花野果,这可是老祖宗的,别让他生气,跟着回去了。

9、禁忌在坟地乱说乱照。

中元节,也是传承孝道文化,感恩先祖庇佑的日子,不要说一些大不敬的话语,防止让先祖不高兴。

还有的讲究,不要在墓地照相,据说,先人也喜欢和大家合影,防止同框出现,还是不要照相好了。

10、禁忌乱捡地上的纸钱。

七月十五中元节,是地官赦罪之日,民间常有为冤魂赦罪的办法,也有在十字路口祭拜活动。

因此,如果地上有钱,大家不要随意捡拾,往往是为了把不容易之事,让别人带走。还有的说是送给鬼魂的钱财,不要随意捡拾。如果不小心捡到了,马上花掉。

小结

这是民间一些讲究,当然不仅仅包含这些,还有许多讲究。对于这些禁忌,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客观的分析和科学的看待。

七月十五中元节,马上就到了,你们那里有什么禁忌和说法。

中元节出生的孩子有什么说法吗

中元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被称为鬼节或孝义节。人们在这一天会祭祀祖先和亡灵,以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一些人相信,中元节出生的孩子具有特殊的命运和性格。本文将探讨中元节出生的孩子所具有的说法和信仰。

儿童性格和命运的信仰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相信命运和性格是与出生日期相关联的。根据这种信仰,中元节出生的孩子被认为具有特殊的性格特征和命运。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说法:

1. 活泼好动

据说中元节出生的孩子通常非常活泼好动。这是因为中元节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热闹气氛的节日,孩子在这种环境中出生,也会受到影响。这种活泼好动的性格可能会让他们在社交和团队活动中表现出色。

2. 敏感细腻

中元节是一个寄托思念和感情的节日,因此,据说中元节出生的孩子通常比较敏感和细腻。他们可能更加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并对自己的情绪有着深刻的认识。这种敏感细腻的性格特点可能使他们在艺术、文学和心理学等领域有所成就。

3. 孝顺尊重

中元节是孝道的象征,人们在这一天会祭祀祖先和亡灵,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因此,据说中元节出生的孩子通常具有孝顺尊重的品质。他们可能更加关心家庭和亲人,并对长辈和传统价值观有着深厚的尊重和敬意。

科学角度分析

尽管上述说法在中国文化中很流行,但从科学角度来看,中元节出生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没有明显的区别。性格和命运更多是由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决定的,与出生日期无关。

然而,我们不能完全忽视文化和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中元节作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可能会对家庭和社会的价值观产生影响,从而间接地影响孩子的性格和命运。

结论

中元节出生的孩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认为具有特殊的性格和命运。尽管科学上没有证据支持这种说法,但我们不能忽视文化和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无论一个人在什么时候出生,他们的性格和命运都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格和个人经历,而不仅仅是他们的出生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