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黄道吉日

七月节日有哪些?(七月节日)

发布时间:2024-04-15 09:09:40作者:凉话刺骨来源:网络

七月节日有哪些?(七月节日)

本文目录一览:

7月7日,是一个全体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

“卢沟桥!卢沟桥!

国家存亡在此桥!”

7月7日

是一个全体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

1937年7月7日

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

以武力吞并全中国的罪恶野心

借口一名士兵“失踪”

悍然炮轰宛平城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

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这是日本侵略军占领下的卢沟桥。

中华民族团结一心

浴血奋战

全民族抗战的大幕就此拉开

1937年7月8日,宛平城内的中国守军奔赴战场。

86年过去

我们为什么仍要铭记今日?

这些亲历者的故事

或许能告诉你答案

卢沟桥的炮声永生难忘

他用一生为历史作证

郑福来那年6岁

家就住在卢沟桥西

距离事发地不足50米

1937年7月7日的晚上

他在密集的枪炮声中惊醒

“那天晚上

震耳欲聋的炮弹声

差不多响了一宿

头一天还跟我一起玩儿的小伙伴

当晚就被落在家门前的炮弹

给炸死了!”

“吴家的二叔、任大嘴

还有很多其他乡亲

都被侵略者残忍杀害了”

就在他常去玩耍的

一小片松树林里

摆放了很多战士的遗体

郑福来老人走在北京卢沟桥上。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抗日的种子在6岁的孩子心中种下

18岁时,郑福来参加革命工作

不久正式加入中国

于1952年当选为

卢沟桥镇第一任镇长

把全部青春奉献给了

首都的建设

退休后,郑福来

成为一名“义务讲解员”

为来往游客介绍着桥上的碑文

和自己的亲身经历

因年事已高

郑福来需要扶着栏杆站立讲解

但他不惧风吹日晒

每每讲到动情处

往往情不自禁用力拍打栏杆

“曾经遇到过一些日本游客

不认同我的讲解

但卢沟桥这座桥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

这是谁也无法抹去的历史证据

足以反驳那些不认同这段历史的人”

郑福来老人在北京卢沟桥为游客讲述抗战历史。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郑福来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我是卢沟桥人

不能让过去国家的屈辱史被遗忘

历史就是我们的根

我们要做有根有魂的中国人”

日军的轰炸

让他下决心为国造飞机

那一年,顾诵芬7岁

他出生于书香世家

父亲是著名的国学大师

亲历七七事变

让他从此与飞机结缘

顾诵芬回忆

在七七事变时

第一次遇到了飞机轰炸

日本人轰炸他们所住的

四合院平房

震得非常厉害

那时的飞机轰炸声

是顾诵芬儿时印象最深刻的声音

经历过这样的日子

顾诵芬下定了决心:

“没有航空

我们国家还得受人欺负

我以后想造飞机”

顾诵芬小学时期最喜欢的玩具

从此,顾诵芬把自己的一生

奉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

1964年

我国开始研制歼8飞机

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的

第一型高空高速歼击机

顾诵芬先作为副总设计师

负责飞机气动力设计

后期作为总设计师

全面主持歼8研制工作

因在跨音速飞行试验中

出现了因气流分离导致的抖振问题

顾诵芬提出亲自上天观察

这对年近半百

又从未接受过飞行训练的顾诵芬来说

有很大风险

由于姐夫黄志千(歼8首任总师)

因空难牺牲

他们家有一个约定

不再乘坐飞机

然而顾诵芬决心已下

瞒着爱人3次乘歼击教练机上天

近距离观察歼8战机

两机间隔最小时仅5米

顾诵芬(后座)与鹿鸣东在歼教-6飞机上

当年那个日军轰炸中

下定决心的小男孩

最终成为了

我国著名的飞机设计大师

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

从此

中国的孩子再也不必

因为敌军的飞机轰炸担惊受怕

找不到一张安静的书桌

他放弃志愿学习造船

那一年

黄旭华刚刚小学毕业

他从小的志愿是

成为一名好医生

然而因为七七事变爆发

沿海城市的学校大多被迫停办

为了求得一个

比较能够安下心来读书的地方

他和同学们徒步走了四天山路

脚都起了血泡

“哪知道日本鬼子轰炸更是频繁

每次警报一响

我和同学都被逃难的人潮挟搂着

往城外的山洞跑

这一天如果警报不解除

就得在山洞挨一整天饿”

黄旭华及其夫人在上海合影。新华社发

黄旭华回忆

“一股非常屈辱的怒火

在我身上燃烧起来

我想,为什么日本鬼子敢这么猖狂

想登陆就登陆,想轰炸就轰炸?

为什么我们中国老百姓

不能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

却要四处逃难、妻离子散?

为什么我们中国这么大的土地

却连一块可以安下心来

读书的地方都没有?

什么道理?

这正是因为中国太弱了

弱国就要受人家的欺凌

受人家的宰割”

怎么办?不学医了!

黄旭华放弃了原本的志向

进入上海交大造船系学习

1988年3月4日,黄旭华在葫芦岛试验基地。新华社发

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

黄旭华成为其中一员

没有人见过核潜艇

没有参考资料、国外严密封锁

一切靠自己摸索前行

黄旭华及其同事们

荒岛求索、不断突破

终于,在1970年12月26日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黄旭华激动得泪流满面

1974年8月1日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命名为“长征一号”

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至此,中国成为

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

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使得中国具备了二次核反击的能力

茫茫海疆成为阻隔外敌的海上长城

1988年4月21日,黄旭华(右)在观察某新型核潜艇。新华社发

“为了工作上的保密

我整整30年没有回家

离家研制核潜艇时

我刚三十出头

等到回家见到亲人时

已经是六十多岁的白发老人了”

黄旭华谈起对家人的亏欠和遗憾

眼含泪花

“人们常说忠孝不能双全

我说对国家的忠

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那年为了国家放弃学医的少年

成为了“中国核潜艇之父”

他说,人生若是重来

他仍然会投入到祖国的核潜艇事业中

“当祖国需要我冲锋陷阵的时候

我就一次流光自己的血

当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流血的时候

我就一滴一滴地流!”

2016年12月20日,黄旭华在办公室内。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为什么我们不能忘记这一天?

因为卢沟桥矗立在那里

因为宛平城墙上的弹痕

依旧在那里

因为有郑福来老人这样的

历史见证者站立在卢沟桥上

因为14年间

中国人民以3500万同胞

伤亡的代价

换取了来之不易的和平

因为有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

为我们换来了如今的盛世繁华

因为有无数像顾诵芬、黄旭华

这样的少年

因为这一天

失去了原本安稳的生活

被迫颠沛流离

他们在这一天

树立了远大的志向

将一生奉献给祖国

让华夏大地从苦难走向辉煌

今天

河山重振、锦绣繁华

足以告慰

先烈们的在天英灵

今天

我们时刻提醒自己

付出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

将坚定不移

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

这一天,永不敢忘!

来源: 中央政法委长安剑

7月7日,是一个全体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

“卢沟桥!卢沟桥!

国家存亡在此桥!”

7月7日

是一个全体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

1937年7月7日

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

以武力吞并全中国的罪恶野心

借口一名士兵“失踪”

悍然炮轰宛平城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

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这是日本侵略军占领下的卢沟桥。

中华民族团结一心

浴血奋战

全民族抗战的大幕就此拉开

1937年7月8日,宛平城内的中国守军奔赴战场。

86年过去

我们为什么仍要铭记今日?

这些亲历者的故事

或许能告诉你答案

卢沟桥的炮声永生难忘

他用一生为历史作证

郑福来那年6岁

家就住在卢沟桥西

距离事发地不足50米

1937年7月7日的晚上

他在密集的枪炮声中惊醒

“那天晚上

震耳欲聋的炮弹声

差不多响了一宿

头一天还跟我一起玩儿的小伙伴

当晚就被落在家门前的炮弹

给炸死了!”

“吴家的二叔、任大嘴

还有很多其他乡亲

都被侵略者残忍杀害了”

就在他常去玩耍的

一小片松树林里

摆放了很多战士的遗体

郑福来老人走在北京卢沟桥上。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抗日的种子在6岁的孩子心中种下

18岁时,郑福来参加革命工作

不久正式加入中国

于1952年当选为

卢沟桥镇第一任镇长

把全部青春奉献给了

首都的建设

退休后,郑福来

成为一名“义务讲解员”

为来往游客介绍着桥上的碑文

和自己的亲身经历

因年事已高

郑福来需要扶着栏杆站立讲解

但他不惧风吹日晒

每每讲到动情处

往往情不自禁用力拍打栏杆

“曾经遇到过一些日本游客

不认同我的讲解

但卢沟桥这座桥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

这是谁也无法抹去的历史证据

足以反驳那些不认同这段历史的人”

郑福来老人在北京卢沟桥为游客讲述抗战历史。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郑福来曾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我是卢沟桥人

不能让过去国家的屈辱史被遗忘

历史就是我们的根

我们要做有根有魂的中国人”

日军的轰炸

让他下决心为国造飞机

那一年,顾诵芬7岁

他出生于书香世家

父亲是著名的国学大师

亲历七七事变

让他从此与飞机结缘

顾诵芬回忆

在七七事变时

第一次遇到了飞机轰炸

日本人轰炸他们所住的

四合院平房

震得非常厉害

那时的飞机轰炸声

是顾诵芬儿时印象最深刻的声音

经历过这样的日子

顾诵芬下定了决心:

“没有航空

我们国家还得受人欺负

我以后想造飞机”

顾诵芬小学时期最喜欢的玩具

从此,顾诵芬把自己的一生

奉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

1964年

我国开始研制歼8飞机

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的

第一型高空高速歼击机

顾诵芬先作为副总设计师

负责飞机气动力设计

后期作为总设计师

全面主持歼8研制工作

因在跨音速飞行试验中

出现了因气流分离导致的抖振问题

顾诵芬提出亲自上天观察

这对年近半百

又从未接受过飞行训练的顾诵芬来说

有很大风险

由于姐夫黄志千(歼8首任总师)

因空难牺牲

他们家有一个约定

不再乘坐飞机

然而顾诵芬决心已下

瞒着爱人3次乘歼击教练机上天

近距离观察歼8战机

两机间隔最小时仅5米

顾诵芬(后座)与鹿鸣东在歼教-6飞机上

当年那个日军轰炸中

下定决心的小男孩

最终成为了

我国著名的飞机设计大师

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

从此

中国的孩子再也不必

因为敌军的飞机轰炸担惊受怕

找不到一张安静的书桌

他放弃志愿学习造船

那一年

黄旭华刚刚小学毕业

他从小的志愿是

成为一名好医生

然而因为七七事变爆发

沿海城市的学校大多被迫停办

为了求得一个

比较能够安下心来读书的地方

他和同学们徒步走了四天山路

脚都起了血泡

“哪知道日本鬼子轰炸更是频繁

每次警报一响

我和同学都被逃难的人潮挟搂着

往城外的山洞跑

这一天如果警报不解除

就得在山洞挨一整天饿”

黄旭华及其夫人在上海合影。新华社发

黄旭华回忆

“一股非常屈辱的怒火

在我身上燃烧起来

我想,为什么日本鬼子敢这么猖狂

想登陆就登陆,想轰炸就轰炸?

为什么我们中国老百姓

不能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

却要四处逃难、妻离子散?

为什么我们中国这么大的土地

却连一块可以安下心来

读书的地方都没有?

什么道理?

这正是因为中国太弱了

弱国就要受人家的欺凌

受人家的宰割”

怎么办?不学医了!

黄旭华放弃了原本的志向

进入上海交大造船系学习

1988年3月4日,黄旭华在葫芦岛试验基地。新华社发

1958年,中国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

黄旭华成为其中一员

没有人见过核潜艇

没有参考资料、国外严密封锁

一切靠自己摸索前行

黄旭华及其同事们

荒岛求索、不断突破

终于,在1970年12月26日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黄旭华激动得泪流满面

1974年8月1日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命名为“长征一号”

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至此,中国成为

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

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使得中国具备了二次核反击的能力

茫茫海疆成为阻隔外敌的海上长城

1988年4月21日,黄旭华(右)在观察某新型核潜艇。新华社发

“为了工作上的保密

我整整30年没有回家

离家研制核潜艇时

我刚三十出头

等到回家见到亲人时

已经是六十多岁的白发老人了”

黄旭华谈起对家人的亏欠和遗憾

眼含泪花

“人们常说忠孝不能双全

我说对国家的忠

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那年为了国家放弃学医的少年

成为了“中国核潜艇之父”

他说,人生若是重来

他仍然会投入到祖国的核潜艇事业中

“当祖国需要我冲锋陷阵的时候

我就一次流光自己的血

当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流血的时候

我就一滴一滴地流!”

2016年12月20日,黄旭华在办公室内。新华社记者 熊琦 摄

为什么我们不能忘记这一天?

因为卢沟桥矗立在那里

因为宛平城墙上的弹痕

依旧在那里

因为有郑福来老人这样的

历史见证者站立在卢沟桥上

因为14年间

中国人民以3500万同胞

伤亡的代价

换取了来之不易的和平

因为有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

为我们换来了如今的盛世繁华

因为有无数像顾诵芬、黄旭华

这样的少年

因为这一天

失去了原本安稳的生活

被迫颠沛流离

他们在这一天

树立了远大的志向

将一生奉献给祖国

让华夏大地从苦难走向辉煌

今天

河山重振、锦绣繁华

足以告慰

先烈们的在天英灵

今天

我们时刻提醒自己

付出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

将坚定不移

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

这一天,永不敢忘!

来源: 中央政法委长安剑

七月初七是七夕节!老传统“3大习俗”,你了解几个?涨知识了吧

#夏日生活打卡季#

导语:

农历七月初七,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就在眼前!民间传统习俗知多少。

七月初七是七夕节!这是一个以爱情婚姻为主题,贯穿追求甜美爱情,祈求心灵手巧,渴望幸福生活的节日。自古至今,民间传统活动丰富多彩,各不相同。老传统:“3大习俗”,是主线,看看你了解几个?

1、七月初七七夕节,少不了祭拜活动。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总是少不了各种祭拜活动,七夕节同样如此,我们看看有哪些传统习俗。

【祭拜织女】

织女,是故事的关键人物,传说是王母娘娘的七女儿,也被称为七仙女或者七姐,甚至有的还叫七星娘娘。七月初七七夕节,正是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在民间,流传着祭拜织女的活动。

诗云:“七夕今朝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织女,是七仙女,被人们视为保护神,不仅保佑女孩子婚姻幸福美满,还赐予她们手艺,心灵手巧,而且还是小宝宝们的守护者。传说,她在民间时,传授妇女纺织技术,制作出精美的衣物。因而,深受人们爱戴和尊敬。

到了农历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正是织女的生日,到了晚上,人们准备丰富的供品,仰望星空,进行祈祷和祭拜,希望纺织女神,赐予她们智慧、巧艺和美好姻缘,早生贵子。

2、七月初七乞巧节,少不了乞巧活动。

七月初七,不仅被称为七夕节,还叫乞巧节,也就是祈求心灵手巧,技艺精湛的意思。因此这天有许多民俗“乞巧”活动。比如有坐巧、迎巧、拜巧、祭巧、卜巧、娱巧、送巧等等活动,祈求织女娘娘赐以聪慧、灵巧。当然,还有一些喜闻乐见的风俗,我们看看非常有意思的“穿针乞巧”活动吧!

【穿针乞巧】

过去,男人忙于耕田种地,收获粮食;女子多是在家中缝缝补补,制作衣物。因此,女孩子有一手好的针线活,那可非常受男孩子追求。

诗云:“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乞巧节,女孩子们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穿针乞巧”:就是一项喜闻乐见的手艺比赛,方法很简单,就是比一比,看一看,谁穿针引线最快,谁是第一名,大家就是比赛,更是交流技艺活动。当然,在牛郎织女相会之夜,更是希望织女赐巧,让姑娘们心灵手巧,获得一个好姻缘,幸福美满。

当然,在七月初七这天,不仅有常见穿针乞巧,还有许多乞巧活动,比如“对月穿针”、“投针验巧”、“兰夜斗巧”、“喜蛛应巧”等活动,各地风俗不尽相同。

三、七月初七女儿节,少不了爱情活动。

前面,我们谈到七月初七晚上,民间多有祭拜活动,自然希望织女保佑,婚姻幸福美满,当然,还有其他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

【储七夕水、游七姐水】

在神话故事中,正因为七仙女在河中洗澡,才被牛郎得手,喜结良缘。

因此,人们在七月初七这天,有储存“七夕水”的风俗。早早的起床,到河边或者井里准备好水,储存起来,后面使用,希望能够得到七仙女的仙气,身体安康,避邪去病,保佑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这天,比较储存七夕水,还有“游七姐水”的风俗,还有的美名其曰:“仙女淋浴日”。像七仙女一样,在河水中自由自在,快快乐乐的洗澡。据说,这天的河水圣洁干净,仙气十足,驱邪避病,保佑人们身体健康,姻缘大吉。

结束语

七月初七就要到了,这天是女孩子祈求心灵手巧,聪明伶俐和婚姻幸福的日子,民间,各种各样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

不知道你们那里有什么传统习俗,欢迎交流分享!

中元节为什么要放莲花灯?

莲花灯,又叫荷灯,是一种在传统民俗节日的用品,其中蕴含的寓意是以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而莲花灯是用来纪念逝去的亲人的一种方式,也是对活着的人们美好祝福。

莲花灯形似莲花,莲花灯是佛教各种灯种之一,为观音大士专用,一般对佛门而言,莲花是极高贵、神圣之物,而《大正藏》经典说,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因此莲花便承担了佛教的象征使命。《从四十二章经》说:"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所以拯救世界的梵天王是坐在千叶金色妙宝莲花上出生的。释迦牟尼佛祖、阿弥陀佛祖、观世音菩萨都是坐在莲花之上,或手执莲花,表示佛是出自尘世而洁净不染的境界。

莲花灯中的灯,代表智慧,驱除黑暗,智慧照亮人生,向远在他乡的人予以寄托的希望,又或者是怀念与缅怀那些在岁月中曾留下痕迹的亲人、爱人和朋友。

莲花灯以荷花为灯底,象征着一种洁身自好、清廉正直的高尚品质,莲花还寓意着团圆和美,和谐美满,在一些传统的节日和风俗上,我们会到一些地点去放河灯,点燃荷花灯,满怀思念已故的人,又或以福佑自己事业有成、在学业上能够一帆风顺。

那为什么我们要在中元节放莲花灯呢?

其一,中元节,俗称鬼节,在古往以来是佛教徒举行庆祝仪式,即"盂兰盆会",庆祝中元节不仅是为了拜祭死去的亲人,对佛教徒来说,这也是纪念目莲的日子,藉以表扬他的孝道。而在民间也是渐渐掀起了这股纪念缅怀亲人的这一种方式。

其二,在中元节放莲花灯,不仅可以寄托对先祖的哀思,还能弘扬传统孝亲文化。能够让生活多一些庄重的仪式感。

其三,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为中国传统节日河灯节,是中国祭奠先人的传统日子,俗话说:“七月半,鬼上岸,放河灯,烧香秉烛祭河神”。就是说的这一天。

所以放莲花灯也是成为了这天最重要的祭祀活动,先祖的哀思,又缅怀思念逝去的亲人。

那你们觉得中元节应该要去放莲花灯的吗?又或者说在中元节的时候有什么其他纪念缅怀先祖的方式呢?

端午节我们来说说holiday和festival的区别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都吃了什么馅儿的粽子呢?回味之余,我们来聊聊英语里经常用来表示“节日、假期”的几个词。

Photo by David Vives on Unsplash

一般来说,节日性质不同,英文中的说法也就不一样。

先从最常见的day说起,为特定人群设定的节日叫day,一般纪念或表达感情的色彩比较重。比如:Teachers' Day, Mother's Day, Father's Day, Children's Day等,这种节日一般不放假。如果愿意,你可以给过节的人送些小礼物。当然啦,April Fool's Day 是另类,这种时候你可以拿别人开涮,被捉弄的人也不会跟你真的生气。

Festival这个词更强调具有传统意义的节日。在这样的节日里,人们会举行庆祝活动,享受节日的美好。所以,说festival是最有气氛的节日毫不为过。

比如: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端午节

the Spring Festival 春节

the Lantern Festival 元宵节

the Mid-autumn Festival 中秋节

the Chongyang Festival 重阳节

File photo: The Yuanmingyuan Cup Dragon Boat Competition was held in Yuanmingyuan Ruins Park in Beijing. [Photo by Zou Hong/China Daily]

如果连着好几天不用上学或者上班,通常跟国家的法定节日连在一起的假期,我们就叫它holiday,比如:国庆假期(the National Day holiday)、圣诞假期(Christmas holiday)、春节假期(the Spring Festival holiday)等,国家法定的公共假期就是public holidays。所以,一般来说,holiday的时间相对较短,比如:What did you do during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holiday?(你端午假期干啥了?)

但是,在英式英语中,holiday的意思跟美式英语中的vacation意思相当,都可以表示各类悠长假期,学生们的寒暑假在英国是winter/summer holidays,在美国就是winter/summer vacation。

在美式英语中,vacation多用来表示“(不用工作/上学的)假期”,通常时间较长,不一定跟什么节日相关,用作动词或名词皆可,比如:They planned to vacation in Hawaii(他们计划去夏威夷度假),They went to Europe on vacation(他们去欧洲度假了);I've still got some vacation time left before the end of the year(我年底前还有一些假没休完)。外出度假的人就是vacationer,在英式英语中就成了holidaymaker,比如:This island is an attractive destination for vacationers/holidaymakers(这个岛对度假人士很有吸引力)。

(中国日报网英语点津 Helen)

来源:中国日报网

七夕也是乞巧节 七夕节为什么叫乞巧节 七夕传统习俗有哪些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七朵花祭七娘妈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

2006年,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牛郎织女”传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起来看看,古人们如何过七夕!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投针验巧

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所谓投针验巧,即是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原来面盆里的水,经过半天太阳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于是取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底下,就出现针影,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晒书晒衣

古代,“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据说是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汉后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普及全国。东汉崔实《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

七夕观星

初秋时节,晚间9点左右,亮度为0星等的织女星首先出现在天顶附近,随后,在其偏南方向亮度为1星等的牛郎星升起。在两颗星的中间隔着一条横贯南北的白茫茫的天河(即银河),其中牛郎在河东、织女在河西,它们深情相望,充满诗情画意。织女星的下方有四颗较暗的星,组成小小的平行四边形,它们就是神话传说中织女编织的美丽云霞和彩虹的梭子。牛郎星是颗微黄色的亮星,在它两边的两颗小星叫扁担星,传说中是牛郎挑着一对儿女。

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传统习俗,在七夕夜晚,年轻的靓女们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对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她们还要举行各种乞巧仪式,虔诚地乞求织女神赋予她们聪慧的巧手,祈求自己能够得到美满爱情的姻缘巧配。

吃巧果

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一个“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独特之处,表达出了人们追求心灵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满的美好愿望。

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乞巧果子”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现在这种习俗在许多地方都已经不流传了,“乞巧果子”这种传统食品,也演变成多种花色糕点。巧果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综合自:中国文化网、光明日报、百度百科等

来源: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