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知识

陈桥兵变解签求交易(陈桥兵变解签)

发布时间:2024-04-15 19:04:14作者:舍我其谁来源:网络

陈桥兵变解签求交易(陈桥兵变解签)

本文目录一览:

三句诗揭开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真相:这就是一场有预谋的

宋朝之所以重文轻武,或者说偃武修文,跟开国太祖赵匡胤制定的“强干弱枝”国策有关:宁肯花钱买平安,也决不允许任何一个边将在军中树立自己的威信。但是事实证明,花钱是买不来平安的,赵匡胤和赵光义的子孙一直被西夏、辽、金吊打,最后被蒙元铁骑踩死,亡国祸根其实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从唐朝的君臣相知到宋朝的君臣相疑,人心散了,队伍自然不好带了。而且宋朝是唯一一个鼓励官员贪赃枉法欺压百姓的朝代。赵匡胤为此开了个头:官员都站到了百姓对立面,想要拥兵自重威胁皇权,已经成了不可能:兵不知将将不识兵百姓恨官。

说宋朝鼓励官员贪赃枉法,肯定有人跳着脚要证据,其实只要看一看赵匡胤是如何袒护强抢民女的将领就知道了,而且我们知道,“中兴四将”中的张俊坐拥良田一百多万亩,韩世忠拥有整个西湖还可以说是赵构赏给他的,那张俊“忙着打仗”,有哪有时间积累起富可敌国的财富?但是赵构信任张俊远远超过信任岳飞韩世忠,原因只有一个:张俊贪财不恋权,这样的贪官没威胁!顺便说一句,清官名相包拯和寇准虽然可能不做买卖,但是他们都不穷。他们的穷只表现在影视剧里——其实后来朝代的贪官们在电视上都很清廉。

赵匡胤及其子孙之所以喜欢贪官庸官,还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留下病根儿了。后人有三句诗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黄袍加身的问题关键所在:“黄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阿母素知儿有志,外人反道帝无心”。“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便罢兵”。

咱们还是来看看《宋史》是怎么记载的吧:“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次陈桥驿,军中知星者苗训引门吏楚昭辅视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夜五鼓,军士集驿门,宣言策点检为天子,或止之,众不听。迟明,逼寝所,太宗入白,太祖起。”军中吵翻了天,中军主帅赵匡胤居然毫无察觉,这要是敌人来偷袭,赵匡胤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当过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那也是久经沙场的名将,睡觉都要睁着一只眼睛,又怎么会睡得像昏死过去一样,非得他弟弟亲自来叫才醒?

当然,也有人为赵匡胤辩护,说当天赵匡胤喝醉了。这就是为尊者讳越描越黑了:大军出征,主帅行军途中喝醉了。还有比这更大的玩笑吗?这事儿瞒得了别人,瞒不了老娘,所以《宋史列传第一》记载:太祖自陈桥还京师,人走报太后曰:“点检已作天子。”太后曰:“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老太太对赵匡胤黄袍加身毫不惊讶,反倒是有点担心。杜老太太担心什么呢?《宋史》中也有记载:太祖拜太后于堂上,众皆贺,太后愀然不乐。愀然不乐的杜太后提醒儿子:“如果失去了对部下的掌控,他们也来个黄袍加身,那时候你就是想当个老百姓都不行了(苟或失驭,求为匹夫不可得)!”

刚才还兴高采烈的新皇帝赵匡胤被吓出了一身冷汗,“杯酒释兵权”的计划在内心深处形成了:要想皇位稳,心肠必须狠。于是他连周世宗柴荣的子孙都不放过,要不是潘美(后来被抹黑成奸臣)冒着生命危险收养了一个,周世宗真就断子绝孙了。

我们翻看历史就会发现,在宋朝以前,大臣们上朝是坐着跟皇帝说话的,也不用说一句话就磕一次头。就是从宋朝开始,除了皇帝太后之外,所有人都跪了下去,这一跪就是上千年,以至于很长时间都站不起来。

从宋史遮遮掩掩的片言只字中,我们不难发现雪泥鸿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早有预谋——赵匡胤称帝,“北汉和契丹进犯的大军”忽然就消失了。而且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猜测:杯酒释兵权的主意,跟杜太后也不无关系。杜太后与儿子心照不宣,对武将严加防范,而到了南宋末年,又一位太后站了出来,领着小皇帝交印投降。一始一终两太后,江山自孤儿寡母手中谋得,又在孤儿寡母手中失去,赵匡胤和杜太后九泉之下有知,不知该作何感想?

三句诗揭开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真相:这就是一场有预谋的

宋朝之所以重文轻武,或者说偃武修文,跟开国太祖赵匡胤制定的“强干弱枝”国策有关:宁肯花钱买平安,也决不允许任何一个边将在军中树立自己的威信。但是事实证明,花钱是买不来平安的,赵匡胤和赵光义的子孙一直被西夏、辽、金吊打,最后被蒙元铁骑踩死,亡国祸根其实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从唐朝的君臣相知到宋朝的君臣相疑,人心散了,队伍自然不好带了。而且宋朝是唯一一个鼓励官员贪赃枉法欺压百姓的朝代。赵匡胤为此开了个头:官员都站到了百姓对立面,想要拥兵自重威胁皇权,已经成了不可能:兵不知将将不识兵百姓恨官。

说宋朝鼓励官员贪赃枉法,肯定有人跳着脚要证据,其实只要看一看赵匡胤是如何袒护强抢民女的将领就知道了,而且我们知道,“中兴四将”中的张俊坐拥良田一百多万亩,韩世忠拥有整个西湖还可以说是赵构赏给他的,那张俊“忙着打仗”,有哪有时间积累起富可敌国的财富?但是赵构信任张俊远远超过信任岳飞韩世忠,原因只有一个:张俊贪财不恋权,这样的贪官没威胁!顺便说一句,清官名相包拯和寇准虽然可能不做买卖,但是他们都不穷。他们的穷只表现在影视剧里——其实后来朝代的贪官们在电视上都很清廉。

赵匡胤及其子孙之所以喜欢贪官庸官,还是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留下病根儿了。后人有三句诗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黄袍加身的问题关键所在:“黄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阿母素知儿有志,外人反道帝无心”。“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便罢兵”。

咱们还是来看看《宋史》是怎么记载的吧:“七年春,北汉结契丹入寇,命出师御之。次陈桥驿,军中知星者苗训引门吏楚昭辅视日下复有一日,黑光摩荡者久之。夜五鼓,军士集驿门,宣言策点检为天子,或止之,众不听。迟明,逼寝所,太宗入白,太祖起。”军中吵翻了天,中军主帅赵匡胤居然毫无察觉,这要是敌人来偷袭,赵匡胤有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当过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那也是久经沙场的名将,睡觉都要睁着一只眼睛,又怎么会睡得像昏死过去一样,非得他弟弟亲自来叫才醒?

当然,也有人为赵匡胤辩护,说当天赵匡胤喝醉了。这就是为尊者讳越描越黑了:大军出征,主帅行军途中喝醉了。还有比这更大的玩笑吗?这事儿瞒得了别人,瞒不了老娘,所以《宋史列传第一》记载:太祖自陈桥还京师,人走报太后曰:“点检已作天子。”太后曰:“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老太太对赵匡胤黄袍加身毫不惊讶,反倒是有点担心。杜老太太担心什么呢?《宋史》中也有记载:太祖拜太后于堂上,众皆贺,太后愀然不乐。愀然不乐的杜太后提醒儿子:“如果失去了对部下的掌控,他们也来个黄袍加身,那时候你就是想当个老百姓都不行了(苟或失驭,求为匹夫不可得)!”

刚才还兴高采烈的新皇帝赵匡胤被吓出了一身冷汗,“杯酒释兵权”的计划在内心深处形成了:要想皇位稳,心肠必须狠。于是他连周世宗柴荣的子孙都不放过,要不是潘美(后来被抹黑成奸臣)冒着生命危险收养了一个,周世宗真就断子绝孙了。

我们翻看历史就会发现,在宋朝以前,大臣们上朝是坐着跟皇帝说话的,也不用说一句话就磕一次头。就是从宋朝开始,除了皇帝太后之外,所有人都跪了下去,这一跪就是上千年,以至于很长时间都站不起来。

从宋史遮遮掩掩的片言只字中,我们不难发现雪泥鸿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早有预谋——赵匡胤称帝,“北汉和契丹进犯的大军”忽然就消失了。而且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猜测:杯酒释兵权的主意,跟杜太后也不无关系。杜太后与儿子心照不宣,对武将严加防范,而到了南宋末年,又一位太后站了出来,领着小皇帝交印投降。一始一终两太后,江山自孤儿寡母手中谋得,又在孤儿寡母手中失去,赵匡胤和杜太后九泉之下有知,不知该作何感想?

旅途花絮:诸葛神签(73签)

#天南地北大拜年# 一起领红包>

旅途花絮:诸葛神签

正月初一出游当天,我们首站抵达南充的阆中古城。因游客众多,还没进入古城,城外私车就排起了长龙。只好停车城外,经嘉陵江大桥步入城内游览观光。午饭后,我们抓紧乘车赶往汉中方向。抵达汉中诸葛古镇时,夜幕已经降临。

驾驶员小王驾车劳累,没吃晚饭便早早上床休息,我们四人在办理完住宿手续后,趁着镇上还有部分游客,直接进了古镇。

古镇内有部份摊位还在营业,三三两两的行人在摊位前驻足观望。我们来到古镇中心的一处小亭观望,上书“有事问诸葛”。

老伴来了兴致。女儿代付5元,老伴抽了一个上上签(73签)。

(卦辞)上说:出入营谋大吉昌,无瑕玉在石中藏,若得贵人来指引,斯时得宝喜风光。

(签语)上说:此卦石藏珍宝之象,凡事称心大吉也。

(诗意)上说:如玉藏石,贵人指出,得宝称心,遂意大吉。

(解日)上说:家宅吉利,自身康泰,求财遂意,交易成,婚姻成就,六甲生男,行人动,田蚕着力,六畜勤理,寻人见,讼胜,移徙吉,失物在,病安,山坟吉。

这个“诸葛神签”的未尾还标有(详细解释):

本签精髓:石中藏玉,开发可得!

本签喻:你所谋望之事,是很有潜力的,只要你尽心去开发,就能发现自己的潜能,并获得成功!

抽毕,女儿也抽了一签。小孙女好奇,也想去抽签,被拒。

我们转悠来到一个摊位前,摊主用食用糖熬制成粥,再用一个棋具模板,在孩子的配合下,吹成马、鸡等动物模型。具体制作时,小孩口含一小胶管吹气,摊主手持道具,让孩子用口吹气,根据摊主的指令用力吹气,长吹、短吹、轻吹、劲吹,随吹气的长短、用力大小,动物模型就生动展现在孩子的面前。

果果看入了神。前面小孩要的动物做成功后,果果要了一匹马。大约不过5分钟的时间,马做好了。20元一只,糖料不过一两元的成本,赚的不少,但是当中不仅仅是成本,更有操作人的技术含量,没有技术功底,其他人是赚不到这个钱的。

观音灵签 第七十三签

【签诗】

春来雷震百虫鸣 番身一转离泥中 

始知出入还来往 一朝变化便成龙 

【智慧】

此签有“伯乐相马”之意,提醒当事人沉得住气。韩愈《马说》言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可遇而不可求,如何遇呢?在上位者,应有过人之见细心观察,不以外在为标准,用人唯才。在基层者,也不要因为没遇到“伯乐”而丧志,仍应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做好份内之事。

【典故】萧何月下追韩信

萧何(?-前193年)沛郡丰邑(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

韩信(?—公元前196年)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一说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 ,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刘邦被项羽封在汉中,韩信到汉中投奔他。萧何认为韩信是个奇才,多次劝刘邦重用他,都被刘邦拒绝。韩信认为刘邦不会重用自己,便离开他走了。

萧何听到韩信离开的消息十分焦急,来不及禀告刘邦就亲自朝韩信走的方向追去。刘邦误以为萧何也离他而去,感到就像失去了左右手一样。

后来,萧何把韩信追了回来,刘邦就埋怨他说﹕“随我到汉中的人最近逃跑了几十个,你都没有去追,为什么要追韩信?”

萧何说﹕“那些逃走的人不难得到,至于韩信则不同,他可是个难得的人才。如果您打算永久在汉中称王,就不要用韩信,如果您想东出与项羽争夺天下,非用此人不可。”

刘邦说﹕“看在你的份上,我用他为将军如何?”

萧何说﹕“不行,这样仍留不住他。”

刘邦又说﹕“任他为大将军怎么样?”

萧何说﹕“这样做就可以了。”刘邦想把韩信招来委以大将军之任。

萧何说﹕“大王待人一向怠慢无礼,如今又像叫小孩子一样把韩信叫来,韩信还是要走。您要真想拜他为大将军,就得选择良日,经过斋戒,然后筑起坛场郑重其事地登坛拜将才行。”刘邦答应,并按照萧何所说,拜了韩信为大将军。

陈桥兵变看似偶然,实则是赵匡胤蓄意谋划的篡位

在传统评书演义中,一提起宋太祖赵匡胤,总是称赞“两个拳头、一条杆棒,打遍中原八百军州,开创大宋三百年基业”。赵匡胤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武艺高强、勇猛过人的英雄好汉形象。然而,赵匡胤做皇帝,并非全靠威望,更多的是依靠军事实力和权谋。

赵匡胤称帝的重大事件,便是众所周知的“陈桥驿兵变”。南宋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清晰地记载了这一事件的过程。赵匡胤原本是后周的禁军大将,当时周世宗英年早逝,新即位的周恭帝年龄太小,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禁军军权主要掌握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的手中。

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 _图

公元960年春,边境传来战报,称契丹和北汉联合进攻,范质和王溥商议之后,派出赵匡胤带兵抵抗。赵匡胤先派出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带先头部队过黄河,然后自己亲率大军出征。

大军到达距离京城不远的陈桥驿时,突然发生了兵变。一天夜里,一些中层将领和士兵偷偷商量,认为自己拼命地打仗,幼小的周恭帝也不会知道他们的功劳,倒不如拥护长官赵匡胤做皇帝。

于是,他们把想法告诉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谋士赵普,并亮出了刀子威胁。赵匡义和赵普“被迫”同意了大家,一方面让大家稳定军心,另一方面派人联络留守京城的大将石守信、王审琦。

第二天清晨,士兵们叫醒睡梦中的赵匡胤,将准备好的黄袍批到他的身上,高呼“万岁”,请点检做天子。赵匡胤最开始“固拒之”,但将士们坚持,他“度不得免”,便答应了做天子。

赵匡胤发布了一系列命令,然后带领大军回京城,在内应石守信、王审琦的配合下,拿下了京城,举办了正式的登基仪式,建立了宋朝。

陈桥兵变看似偶然,实际上则疑点重重,仔细阅读史书和一些重要的宋人笔记,就会发现,这一事件,并非是偶然发生,而是蓄意谋划。

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_图

首先,第一个疑点,如前文所说,陈桥兵变的起因,是契丹与北汉入侵,赵匡胤北上抵抗,那么,当年契丹和北汉真的有入侵吗?

我们查阅脱脱所著的《辽史》,并没有发现在公元960年元旦,有进攻宋朝的记载。而且《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宋史》中,也是记载传镇州、定州传来契丹进攻的消息,具体进攻何处,多少军队,有没有交战,并没有记载。

而且,如果契丹真的在进攻,那么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怎么敢不去北上抵抗契丹,而是直接回京城?而且赵匡胤完成登基仪式后,也没有再派兵去边境抵抗契丹。

此外,派遣赵匡胤带兵北上,是王溥极力劝说范质决策的,而据苏东坡的弟弟苏辙所著的《龙川别志》所记载,王溥早已私下投靠了赵匡胤,他是故意让赵匡胤带兵出京城,以便发动兵变。苏辙离宋太祖时期并不遥远,因而他的说法可信度较高。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_图

第二个疑点,在陈桥驿兵变的时间前后,赵匡胤的亲信均处于关键的位置。

赵匡胤带兵驻扎在陈桥驿时,手下的将领,都是他值得信赖的部下。而且,在串联将领、士兵起事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胤、亲信谋士赵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陈桥的部队绝对服从赵匡胤,而与赵匡胤关系稍为疏远的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早在赵匡胤还没有离开京城时,就被命令带领先头部队提前出发。在陈桥兵变发生之时,慕容延钊身在黄河北岸,而陈桥驿在黄河南岸,慕容延钊根本无法阻止兵变。

另外,留守京城的大将大抵都是赵匡胤的亲信,如殿前司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候王审琦,二人是曾经和赵匡胤结拜的“义社兄弟”,正是他们做内应,赵匡胤的军队才能不费吹灰之力进京城。

石守信,北宋开国将领_图

第三个疑点,事变发生后,赵匡胤的迅速反映。

尽管史书中说赵匡胤最初是不肯答应做皇帝的,但他的反映却异常的冷静,行事有条不紊。

黄袍加身后,他马上颁布了三条纪律:不得侮辱周恭帝、太后和群臣,不得骚扰京城百姓,不得抢劫国库。然后,他一方面派出心腹潘美,回京城告知宰相等大臣事变发生,另一方面派出心腹楚昭辅保护家属。

布置完这一切,赵匡胤才带领大军回京城。一个正常的臣子,在突然被拥立称帝时,一定会情绪激动而惊慌失措,然而赵匡胤沉着冷静,把一切事宜安排得妥当,如果不是早有计划,是很难做到这样的。

陈桥兵变_图

第四个疑点,赵匡胤对于不合作势力的强硬态度。

陈桥事变并非后周所有大臣都有参与,事变发生后,一些大臣选择默认妥协,或被逼妥协,而仍有顽抗到底的,则被冷酷无情地镇压。

赵匡胤回京城当日,另一位禁军高级将领,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知道以后,立马从皇宫返回家中,准备组织军队反抗。可是,他还没来得及召集人手,赵匡胤的亲信殿前司散员指挥使王彦昇,便带兵追到韩通的家中,杀死了韩通。

杀死韩通后,赵匡胤彻底控制京城的军事,接下来就是要获取后周重臣的支持。赵匡胤派士兵把宰相范质、王溥带到殿前司公署。

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即后周世宗_图

起初,范质还是表现出后周忠臣的气节,质问赵匡胤,先帝(周世宗)待太尉您像亲儿子一样,现在尸骨未寒,您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赵匡胤则是痛哭流涕地说,我深受先帝恩惠,现在是被将士们强迫的,已经辜负了天地,又能怎么办呢?

赵匡胤摆出一副无奈的样子,然而他的手下,殿前司散指挥都虞候罗彦环立马拔出刀,威胁范质说,“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范质看大势已去,无力回天,而早就串通赵匡胤的王溥,也跪下拜天子,于是他也跟着拜下喊“万岁”。

通过对以上疑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尽管赵匡胤嘴上说称帝是迫于无奈,但实际行为上,却是精心策划,安排妥当。

另外,把陈桥驿兵变放到五代十国的大背景下,也会觉得并不稀奇。大将发动兵变篡位之事,早已发生了不少起。后周太祖郭威,便是兵变上位,被手下撤黄旗披在身上,拥立为帝。赵匡胤的黄袍加身,也是效仿于他。

文:城郊牧笛声

参考文献:《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