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慧》仁慧的人生,不还俗不嫁人,一位真正的出家人
我在想,如果不是观音庵遭受了变故,不得不被还俗,或许,人会会把观音庵打理的十分顺利,自然也少不了香火气。看到这里,我想起另外一个故事《受戒》,会不会也在这种环境下,明子会还俗?做不了和尚呢?接下来他会怎么做?当然,这是后话。我们重点看看,这位真正的出家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
观音庵的尼姑大部分都还了俗,有的还嫁了人。可是,仁慧没有,她选择了远方。自己要用后半生去云游,在云游中度过。关于那些传言,你认为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仁慧是不是有私生子,还被捏了泥人?这个不太好说,仁慧对于谣言一笑置之。或许有吧?但是没有证据。如果没有呢,感觉传闻又不像是完全凭空捏造,总之,这是一个谜。
仁慧开了一家菜根香的素菜馆,我相信,她一定把生意做得很好。并且,找到了一个可以放心的人,交给别人经营了。自己干什么去呢?当然是云游了。作为菜馆真正的一把手,我相信,仁慧有足够的财力来支撑她去云游,这里住几天,那里住几天。
当读到这里,你对仁慧是种怎样的印象呢?这是一个真正的出家人。即在尘世中,又在尘世外。人会并没有选择尘世的生活,接受还俗与家人,从这一点来说,仁慧确实还是一个出家人,但是,她有生活在尘世中。这种修行就难能可贵了。能够在车马喧闹的尘世中不断修行的人,这是一种最难的修行了。在这种环境下,要面对流言与蜚语,要面对生活的物质诱惑,能够依然保持着一个出家人的“仙气”,这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虽说仁慧在尘世中,但是她仍然是一个出家人,只是选择了一种不同的修行方法是而已。
文|二十四桥LL
一、
在我印象中,尼姑总是青灯常伴,一身出尘气质。
汪曾祺先生笔下的仁慧,是一个能干的尼姑,不拘泥于教条,做着入世的事,却有着一颗出世的心。
明心见性,不外如是。
去年吧,看了汪老笔下的另一篇短篇小说《受戒》,是讲小和尚纯真爱情的。温润的笔触,暖人的故事,读起来是一种享受。
而这篇《仁慧》讲的是尼姑的故事,也算属于佛家,虽然篇幅很短,但读来也有一种淡淡的美感。
二、
观音庵是一座不大的庵,仁慧是这里的当家尼姑。
在她之前,当家的是一个胖胖的中年尼姑,人称二师父。
二师父一天到晚只知道潜心念佛,从不过问庵里的事,几年下来,庵里的香火愈发差了,一片败落的景象。
也因此,庵里的尼姑在背后都管她叫“二无用”
好在二无用有自知之明,退位下来让仁慧当家。
与二无用潜心念佛不同,仁慧是一个能干的尼姑。在她的操持下,观音庵气象日渐兴旺,庵里的尼姑也跟着过上了好日子。
解放后土改,观音庵里的尼姑还俗,甚至有的还嫁了人。
虽然观音庵最后还是没了,但这并非仁慧的过错。相反,她这个当家尼姑是合格的,比潜心念佛的二师父要更加合格。
三、
二师父对庵里的事不怎么过问,以为这是一心向佛。
但说白了这其实是一种自私,她只顾着自己的向佛之心,而忘了自己是当家尼姑的身份。
她的潜心念佛,是以观音庵香火冷落为代价的。庵里的其他尼姑受到牵连,日子也不好过。
单是从这一点看,她的向佛之心也禁不住推敲。
相比之下,仁慧乍一看有些“离经叛道”,只顾着经营观音庵,甚至在庵里办起了素席,接待女施主、男居士。
二师父对她的做法很不以为然,认为观音庵是清静佛地,现在却成了一个素菜馆,有违佛心。
为了赚多点香火钱,仁慧甚至还学和尚放焰口,这尤其让二师父不能忍。
但仁慧真的是没有向佛之心吗?不是的,仁慧虽做着入世的事,却怀着一颗出世的心。
她经营操持观音庵,初衷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观音庵,是为了庵里的女尼。
在观音庵解散之后,有尼姑劝仁慧还俗嫁人,但她只是摇头,去云游四方了。
就算有人说她有情人,生过私生子,也是一笑了之。
后来,仁慧开了一家菜根香素菜馆,生意好起来后,便将素菜馆交给别人经营,她又云游四方去了。
在小说的结尾,有这么一句:仁慧六十开外了,望之如四十许人。
无论怎么看,仁慧都比二师父更有一颗向佛之心。
我想,一个向佛的人,不应该像二师傅这样脱离了现实而潜心念佛,而应该像仁慧这样负起该负的责任。
佛,并非脱离凡俗高高在上的,而是根植于现世的信仰。如果佛脱离了现实而存在着,那么,祂便不该享人间香火。
所谓凡俗,所谓佛,两者之间的界限从来不是泾渭分明的。
所以仓央嘉措在《问佛》中说: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在讲着佛系,以为这种“不争”是一种觉悟。
但在我看来,很多时候这样的“不争”只是一种逃避罢了,人们只是将逃避之心披上了一层好看的外衣,称之为“佛系”。
这种做法,其实跟二师父的潜心念佛并没有多大差别。
俗人也好,信众也罢,我们要学习的是仁慧的做法,而不是二师父的。
关于佛家的浅显思考,只是个人浅见,如有不妥之处,请指正。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