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知识

蚕纹铜戈 蚕纹方鼎

发布时间:2024-04-14 16:48:59作者:未及挽留来源:互联网

蚕纹铜戈 蚕纹方鼎

本文目录一览:

浙江挖出一件6000年前文物,上面刻有一种纹饰,古人说是龙精

中国如何掌握养蚕缫丝技术的?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2017“一带一路,昂扬在途”跨国文化交流活动中,笔者发现,目前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养蚕、缫丝技术,无不源于中国。这项史前发明和发明,让地球上的人类物质文明史大飞跃,一下子进入现代化,至今大家都在享受这项发明,争取着丝绸服装。

这就有一个问题,中国人是如何掌握养蚕缫丝技术的?

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院藏“采桑猎钫”上采桑场景,一人已爬到上面采摘桑叶,一人正往上爬(摹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植桑、缫丝纺织的国家,至汉朝,中国都是世界上惟一出产丝绸的地方。但中国人是如何发现能吐丝蚕虫,又是如何掌握缫丝技术的?到现在都没弄清楚,成为世界蚕业一大谜团。

中国民间一直有“嫘祖教民育蚕”的传说。嫘祖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正妃,有一次她在桑树林里喝水,刚好树上落下了野蚕结的茧子,嫘祖用树枝将之挑出来,谁想丝越挑越长……能吐丝的蚕被发现了,随之发明了缫丝纺织技术。

上世纪曾在四川盐亭县境内的嫘祖山上,发现了一块立于唐开元二十一年的“嫘祖圣地碑”,碑文称:“生前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

图:嫘祖教民弃蚕像,元王祯《农书》插图

可见“嫘祖教民育蚕”的传说,在唐朝时已流传于中国民间。北宋刘恕在编撰《资治通鉴外纪》时采信了这一传说,写道:“西陵之女,为黄帝之妃,始教民养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

真是这样吗?显然不是,因为嫘祖其人是否存在都无从考证。如果说在真是嫘祖发现蚕虫,并教民纺织,那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为何不载入《史记》?仅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

图:民间供奉嫘祖像

从史料上看,将养蚕缫丝的发现与发明人定为嫘祖,应该是一种附会,时间在南北朝时期。有学者考证,北齐最先将这一功劳附会给黄帝。

但黄帝是中华男性始祖,而养蚕纺织是妇女做的事情,也许觉得不合理吧,北周时将之转嫁到黄帝正妃嫘祖身上,据《隋书·礼志二》:北周祭蚕神由皇后主祭,“以一太牢亲祭,进奠先蚕西陵氏神。”

图:古人祭祀蚕神

有意思的是,将蚕神附会给黄帝,再后附会给黄帝妃嫘祖的,并不是汉人,而是鲜卑人,北齐、北周都是鲜卑人建立的。

在鲜卑人始祭嫘祖前,汉人所祭祀的蚕神较概念化,统称“先蚕”,还有天驷龙精、马头娘、菀窳妇人、寓氏公主等蚕神化身。东晋干宝《搜神记》上便有蚕神的传说,称:“菀窳妇人,先蚕者也。”

注意,这里有一个蚕神是“龙精”的说法。蚕确实像传说中的龙,因为这个原因,中国先民对蚕更多一份敬意,视蚕丝和丝织品为珍物。

虽然史料无法证明中国人发现蚕虫和率先用蚕丝纺织的具体源头,但中国先民发现蚕虫和率先用蚕丝纺织之事实不容置疑。现古大量发现证明,蚕及蚕丝制品出现于中国古人的生活,时间甚至早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图:浙江钱山漾遗址出土的5000年前丝线

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上,发掘出了年代约5500年前的半个蚕茧;

1958年,从浙江湖州(时称吴兴)境内钱山漾文化遗址上,出土了距今5000年上下的蚕丝织品;

1960年,在山西芮城西王村仰韶文化遗址上,发现了5000前的蚕形陶质装饰品;

1973年,从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上,出土了一件距今6000年的带蚕纹盅形雕器;

1984年,从河南荥阳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上,发现了北方地区最早、5000年前的蚕丝织品;

…………

图:6000年前 蚕纹象牙杖首饰,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古人认为刻的是龙精

中国人开始养蚕虫缫丝的时间虽然是谜,但大致年代是可以肯定的,即在距今5000年前,中国人已开始养蚕和用蚕丝纺织了,这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基本一致,可见,“嫘祖教民育蚕”的传说并非穴来风——嫘祖是中国智慧女人的化身,她到底是谁,其实已不重要!

从新石器陶纺轮到绚丽云锦,江苏丝绸这样演绎五千年的华彩历史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作为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出版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文库·江苏文化专门史》今年已经推出了《江苏丝绸史》《江苏家训史》《江苏篆刻史》《江苏手工艺史》等多种,从各个角度呈现江苏文化的多元与璀璨。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这是明代诗人周灿描写“中国丝绸之乡”苏州古镇盛泽的诗句。江苏是中国丝绸的起源地之一,五千多年来,精美的丝绸在江苏大地上演绎了辉煌的历史篇章。在《江苏丝绸史》(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中,资深丝绸专家罗永平用大量翔实的史料,细细梳理了江苏丝绸的发展脉络。

因为“争桑”,爆发了一场战争

锦绣中华,衣被天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神话中,养蚕术和纺织术的发明者是西陵氏之女、黄帝元妃嫘祖,她“教民育蚕,治丝以供衣服”,但这终究只是传说。罗永平介绍,通过考古发掘中的收获,可以确认我国的蚕桑丝绸起源地有多个,除了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长江流域特别是包括江苏在内的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也是中国丝绸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出土的文物在慢慢地还原历史。1958年发掘的南京北阴阳营遗址和1960年发掘的连云港二涧水库遗址均出土过距今五千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的陶纺轮;1972年,吴县草鞋山遗址发现了三块新石器时代原始绞纱葛织物残片;吴江梅堰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黑陶罐底部,能看到明显的“蚕纹”。

《江苏丝绸史》认为,这些文物透露,早在五千多年前,今江苏省的北部和南部,就已经存在原始纺织和冶丝纺织的手工生产,可以推断,江苏是我国蚕桑丝绸的原始发源地之一。

罗永平将从先秦至六朝的历史阶段界定为江苏丝绸业的早期阶段。江南地区的开拓垦殖和日渐繁华,推动了江苏丝绸的发展。泰伯奔吴后,中原蚕桑丝绸技术被带到吴地,太湖流域温和的气候、适中的雨量,特别适合蚕桑的生产与耕作。到春秋吴王诸樊时代,吴国的丝绸生产已达到了很高水平,不仅能生产高级丝织物锦衣,还出产精美的刺绣。吴国公子季札出使北方,就带去了“缟带”(一种素白色平文绸)。周平王元年,吴国和楚国之间甚至还因为边疆上的育桑女子争采桑,在今江苏和安徽交界的地方爆发了一场战争。

画像石上,最早的“脚踏织机”

汉代以后,江苏的蚕桑丝绸业更是迅猛发展,江南出现了“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绵”的繁荣景象。《江苏丝绸史》中写到,孙权统治江南时,赐给部下的缯帛,动辄以“千匹”“万匹”计,可见当时丝织品之多。丝绸业的发展,离不开蚕桑生产技术的提高。徐州沛县、铜山洪楼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上,清晰地描绘了当时的踏板斜织机,既节省了劳力,又提高了效率。罗永平说,这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脚踏织机,它的出现比欧洲早了好几个世纪。

唐代,扬州、徐州、苏州都成为江苏重要的丝绸生产基地。尤其是富甲天下的扬州,广陵郡朝贡的丝织品大部分是高档的“蕃客袍锦”“被锦”“独窠锦”。唐贞元年间,江浙地区向朝廷进贡的丝织品已达到数十种之多,尤其是苏州的丝绸,以其绚丽多彩而为世人所叹服。

宋元时期,朝廷在南京、常州、镇江等地设立官方织造机构,民间丝绸业更是发展迅速,出现了“茧簿山立,缲车之声,连甍相闻”的景象。江苏各地都拥有自己的丝织名品,如扬州的锦、白绫;常州的紧纱;润州的罗、方纹绫;苏州的宋锦、罗等等。

苏州城内,“机声轧轧,子夜不休”

罗永平认为,纵观历史,每个时代江苏丝绸业的发展都有不同的特点。但要论“全盛时期”,则非明清莫属。这数百年间,江苏丝织品种日益细密,织纹花样灿烂多姿。吴江之绫,通州之绢,苏州之缂丝、漳缎、宋锦,南京之云锦……这些都是明清两代江苏地区引以为豪的丝织名品。

明代,官营织造机构分为中央和官方两大系统。地方系统的官织机构有二十多处,重心始终在江南的南京、苏州、杭州等处。清代,朝廷在北京、江宁(南京)、苏州、杭州四处设织局,江苏占了两处,专为皇家采办织品、绸缎和衣物。而提起江宁织造,人们首先想到曹氏家族。曹家三代四人主持江宁织造衙门长达65年,出自这个家族的曹雪芹,以曹家的沉浮荣辱写出了不朽的名著《红楼梦》。

明清两代,在江苏民间,丝织业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江苏丝绸史》认为,苏州是明清中国丝织业中心,明代出自苏州民间的纻、丝、罗、绫等丝织品就有37400多件。苏州城内,“机声轧轧,子夜不休”。在南京,民间织机的数量增长也很快。清乾嘉年间,南京民间的丝织机已发展到三万多张。

高度发达的丝织业带来了都市和市镇的繁荣。清代宫廷画家徐扬的长卷《姑苏繁华图》上,苏州城内的绸庄、绸行等丝织业店铺有十四家之多;一大批“丝绸市镇”在江南大地上星罗棋布。《江苏丝绸史》列举了盛泽、震泽、支塘、梅李、黎里、同里、平望等闻名遐迩的丝织大镇。尤其是盛泽,早在明末就以丝织业极度繁盛而闻名。

冯梦龙的《醒世恒言· 施润泽滩阙遇友》中说:“(盛泽)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抒之声,通宵彻夜。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时至今日,盛泽依然是我国重要的丝绸纺织品生产基地,拥有“绸都”的美称。

涓涓细流,汇成丝绸的泱泱大河

1840年以后,江苏丝绸业经历几度曲折,有过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曾被国外市场打压,一度陷入低谷。罗永平说,内外交困中,众多民族实业家致力于近代丝绸业的复兴,在改良蚕种、提高丝织品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们对于江苏丝绸史的贡献是应被铭记的。

《江苏丝绸史》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无锡是江苏近代缫丝工业的发行地和主要生产地。初年,江苏丝厂的生丝逐渐被日丝挤出国际市场,日渐衰落。一批无锡的民族工商业者纷纷到西方学习,寻找脱困之道。1928年,无锡永泰丝厂厂主薛寿萱赴美国出席万国生丝质量检验会议,在归途中考察日本蚕丝实业。他反复将日丝和华丝进行对比,发现了华丝虽有丝质好、易于织物、摩擦力好等优点,但也有牌号混乱、条纹粗劣等种种在国外市场不受欢迎的劣势。薛寿萱等及时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革,改良蚕种,改造设备,培训技术工人,为无锡缫丝业的再度振兴创造了条件。

在罗永平看来,阅读江苏丝绸的历史,也是追寻江苏文脉的长途旅行。江苏丝绸的历史犹如一条长河,从新石器时代发轫,在秦汉、宋元、明清时期先后出现三个高峰,“这条从远古走来的涓涓细流,最终汇成了中华大地丝绸的泱泱大河,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灿烂辉煌的丝绸文化。” 交汇点记者 于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