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视频加载中...
3月22日是农历癸卯兔年闰二月的第一天。闰月是怎么来的?闰月又是如何确定的呢?一起来了解。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最近老有人问:在一些平台经常刷到说今年是闰年,闰年清明不能上坟,上坟就会祸事临门,这是真的吗?
我专门去搜了下相关的短视频和文章,硬是没看出谁说的这话,一些账号都说民间老人说:“闰月清明不上坟……”
其实这些都是假的,压根就没有这样的说法!
最近临近清明,突然就多出很多账号大批量地炒作这个话题或者是辟谣这个话题,具体这个老人是哪一个地区的老人,这些账号也压根没有提,而且我看了一下,这些账号他们的文案几乎都是一致。
先说家里老人说了这句“闰年清明不上坟,上坟必有祸事临”的俗语,然后根据五行八卦一顿分析,最后说要提前上坟……其实这些都是短视频的套路。
从民俗角度上讲,中国几千年来过了多少个闰月,从来没有提到闰月清明就不让祭祖的说法。
而且各地虽然都有清明祭祖的习俗,但是中国东西南北各地祭祖的习俗都有差异,在传播、交通条件极为落后的古代,这样的习俗不可能做到全国统一。
一些地方的民俗的确对于闰年会有一些区别对待,比如山东邹鲁一带,每逢闰年,出嫁的姑娘要给娘家父母送“闰月裤子闰月袄”,寓意着让父母保重身体。
但是从来没有说过闰年清明不上坟的民俗。
从1901年到2023年总共120余年内,共有31个闰年,其中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闰年就是2020年。
大家想想,有没有在2020年清明,或者2021年清明听到这句俗话?甚至去年清明都没有听到这句俗语吧?
其实这句俗话就是在2023年,被一些自媒体号刚刚创造出来的!
接下来我给大家展示一下证据。
我搜索了一下关键字“闰年清明不上坟”,总共有145万余条结果,但是网页展示搜索结果显示,这个关键词显示的内容都是2023年3月份发布的,我往后翻了好几十页,都没有看到其它年月的记录。
于是我变更了一下搜索方案。
关键词“润年清明不上坟”不变,但是把日期选择到了2000年至2022年3月。
于是搜索结果发现,一条这样的俗语结果都搜不出来。
我尝试换了几个其它的日期区间去搜索,只要时间选择在2023年之前,几乎都搜不到相关结果。
只有把日期选择在2023年2月之后搜索,就会发现突然涌现出大量的相关搜索结果!
这样很简单的选择一下搜索时间范围,就会发现什么“闰年/闰月清明不上坟”的所谓“老话/俗话/老人说”全都是这一个月之内一些营销账号批量瞎编的,就是为了蹭清明的流量。
还有人分析,也有可能是一些卖祭扫用品的黑心商家,为了提前或者延长清明祭扫的时间,给自己增加盈利,才造出这样的谣言。
不过这些都是网友的分析,具体这一谣言到底如何出现的,又是如何传播的,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考证。
但是唯一可以明确的是:所谓闰年清明不上坟的老话,压根就不存在!
清明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一点几千年来都没有更改过,有网友说得好:如果故去的亲人泉下有知,后辈哪天去看他们,他们都是开心的,不论是不是闰年闰月,是不是阴晴雨雪,只要你记得他们。
各位朋友如果有看到家里亲朋担心今年闰月清明的上坟问题,直接把这篇文章甩过去。
“留娘糕”火热,原因是……
沧州市区不二介田蛋糕店的老板马辉,这几天忙得有点儿“手脚不沾地”。
这边手机微信不停地响,那边还得忙着做“留娘糕”。
13日一早,不到10点钟,她就已经接了14个当天要“留娘糕”的订单。
忙碌的店家
马辉的店里开始有人订“留娘糕”,是一个多星期以前的事,从那时开始,店里的生意骤然火爆。
马辉说,前段时间,她偶然发现,微信朋友圈里,不断有人在晒送给妈妈的“留娘糕”。
她为此还很奇怪,特意上网查了查,发现有这样一种说法:今年有两个四月,称闰四月,闰月年吃“留娘糕”,寓意母亲健康长寿,永远留在女儿身边。
资料显示,这种说法早就有之,只是古代做的是花糕,现在慢慢发展成了蛋糕。
随后,顾客想做“留娘糕”的微信和电话一直不断,预订的火爆程度超过了她的想象,“蛋糕师傅连说话的空也没有,以前每天也就做10多个,现在多时要做30多个。”
记者看到,所谓的“留娘糕”,就是日常过生日吃的生日蛋糕,只不过上面图案有些不同而已。
有的蛋糕上写着“祝妈妈身体健康”,也有的蛋糕上写着“妈妈辛苦了”。
马辉说,他们基本上都是按照顾客的要求,写上对妈妈说的祝福之语。
每天接听定做“留娘糕”的电话,马辉说,自己也被儿女的那些孝心感染,“民俗也好,迷信也好,其实这就是子女对老人的一种孝心,‘留娘糕’只是表达孝心的一种形式”。
买个蛋糕表心意
市民王欢家住金阳小区。
前不久,她在朋友圈里看到人们转发的一条信息:闰月的年份,女儿要为自己的母亲定做“留娘糕”。
王欢没有多想,反正也花不了多少钱,也不费多少事,只不过是一份心意表达,送就是了。
前天,王欢联系上了一家蛋糕店,为自己的母亲和婆婆预订了两个“留娘糕”。
王欢的娘家在黄骅,因为距离远,孩子又小,所以平时与母亲也不常见面。只有小长假的时候,她才会带着孩子在娘家小住。
“自从结婚后,嫁到沧州来,无法时常陪伴在母亲身边,内心对她有很多亏欠。”王欢说。
“听说‘留娘糕’寓意把母亲留在身边,祝愿母亲身体健康,我就借蛋糕表达一份心意吧。”王欢说。
除了对妈妈表达孝心,王欢也希望把祝福送给自己的婆婆。
王欢的丈夫是独生子,两个人有了孩子之后,一直都是婆婆在帮忙带,给小两口减轻了不少负担。
“孩子今年3岁多了,这三年婆婆给孩子洗衣做饭,付出不少,想着借这个机会也表达一下感激之情。”王欢说。
“婆婆没有女儿,我就是她的小棉袄,别人有的我也尽量不让她落下。”王欢笑着说。
“一个蛋糕,价格也不贵,买了就买了,讨个好彩头,大家都高兴就好。”王欢说得很实在。
王欢的很多闺蜜,也和她一样,紧跟潮流,都在蛋糕店为自己的母亲定做了“留娘糕”。
孝顺岂在一个蛋糕
市民李文芳在银行工作,这些天她听不少女同事在讨论“留娘糕”,看着大家有的买,有的赞,她却颇不以为然。
给母亲送这送那,给兄弟送这送那,这些年里,经常听到这样的“传言”。
她是个孝顺的女儿,平常经常给母亲买东西,却很反感被某些说辞“绑架”。
“孝顺岂只在一个‘留粮糕’?别被商家忽悠了。现在人们动不动就给生活增加仪式感,可过度的消费仪式感,也会让人觉得如同嚼蜡。”李文芳说。
李文芳姐妹三个,她排行老二,姐妹三人年龄相差不大。
在得知“留娘糕”这一信息时,姐妹三个通了一个电话,大家一致决定:没必要跟风。
“听说,除了有‘留娘糕’这一传言,还有‘留娘鞋’这一说法,都是一些传言,不确定是否真的有这样的习俗。至少,我没听说过。”李文芳说。
李文芳告诉记者,她觉得“留娘糕”这一提法,可能是商家促销的手段,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为的就是给消费增加仪式感。
姐妹三个觉得,表达孝心除了送“留娘糕”还有很多种,完全可以避免这种不必要的浪费,“有的老人有糖尿病,有的老人不爱吃甜,每个孩子都买,有必要吗?”
她认为,闲暇的时候,带父母去旅游,在家给父母做顿饭,给父母捏捏腿,陪父母聊聊天,这些远比一个“留娘糕”来得实在。
“这些年商家促销的噱头越来越花哨,几年前就有送转运珠、红绳手链的说法,都是一个套路,不买难道就代表不孝顺父母吗?我并不这么认为。”李文芳说。
李文芳觉得,“留娘糕”这一说法,笼罩着一层封建迷信色彩,今年送“留娘糕”,明年不知道又要流行送什么糕。
“孝顺不在于一时,平时多陪伴父母,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他们无微不至关怀才是最重要的。”李文芳说。
网友们各有见解
记者注意到,对该不该送“留娘糕”,网友们也各有说法,赞同者有之,不认同者也大有人在。
网友“冰淇淋”:送完这个送那个,不如勤回家陪父母多吃饭多说话!疫情让我们学会的应该是更加珍惜眼前人,珍惜现在。孝心的表达在于细水长流,不是听风就是雨。
网友“杞人魏亚”:想尽孝心,方法应有尽有,不孝顺的人,外表伪装再好,也没有诚心诚意。
网友“何曾忘记”:听说了,觉得不能理解。这类说法好像都是女儿给兄弟给父母免灾的,可能还是重男轻女的老思想留下的东西。
网友“姜可可”:我无所谓了,送的原因主要是怕亲妈介意,反正算个传统文化吧,钱也不多,送了老人开心,那就送呗。
网友“一路书香”:滞销产品商家想的鬼故事!
网友“李东旭”:还不如陪父母吃顿火锅。
网友“霜雪”:我直接给老妈发的红包。
网友“一缕阳光”:应该送,特别是经常不在家的游子们,平常不在父母身边,多送点更好,忠孝两全。
网友“明明”:今年送礼送不完了。送鸡蛋,送鞋,送蛋糕,听说又开始给外甥送碗了,接下来又该送什么了?
网友“王先生”:这就是心意,当然不送也不代表没有心意,但是生活有时候有点仪式感未必是坏事,因为妈妈会很开心。妈妈虽然嘴上说浪费,但是还是兴高采烈地和一起跳舞的舞伴们炫耀了一番……
传承孝心最重要
记者采访了沧州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苟增强,请他谈一谈对“留娘糕”的看法。他表示,所谓的闰月年送“留娘糕”的说法,在沧州地区他还是第一次听说。
不过,在我国黄河、淮河、长江流域很多地方都有闰月年送母亲“留娘糕”的风俗,并且一直保留到现在。
苟增强说,这一风俗在刚兴起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迷信色彩已经淡化,渐渐成为表达孝心的一种方式。
如今不少人在闰月年买“闰月糕”、“留娘糕”,不仅送给母亲,还会送给父亲以及公婆,成为一种孝顺父母、反哺报恩的风俗习惯。也正是因为被注入了这些更深层的含义,一些习俗才被保留下来。如今,网络越来越发达,再加上商家的宣传,所以“留娘糕”的说法,也渗透到沧州。
苟增强说,其实所谓的“留娘糕”,其根本就是表达子女对老人的在乎和孝敬。
所以说,买不买“留娘糕”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孝心,将迷信色彩去除,将“孝敬父母、反哺报恩”这种思想和传统延续下来。
“子女常回家看看,陪父母吃顿饭、聊聊天,用心听他们说话,关心他们所想,对他们来说,比吃一块‘留娘糕’还开心。”苟增强说。(记者张丹 董芳辰)
农历是古始用来记录时间的一种重要方法,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那么对于闰月怎么算呢?
相信对于这个问题大家也很想知道答案,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闰月怎么算?
农历年中月以朔望月长度29.5306日为基础,所以大月为30日,小月为29日。
为保证每月的头一天(初一)必须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过严格的观测和计算来确定。
因此,农历中连续两个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
甚至还出现过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连续四个月是大月的罕见特例。
那么多长时间加一个闰月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求出回归年日数与朔望月的日数的最小公倍数:
我们希望m个回归年的天数与n个朔望月的天数相等,也就是应有等式:
在这个等式中我们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们的比例。
这个比例的近似值分别为:
在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回归年的数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数目。
例如第六个分数式 表示19个回归年中必须加7个闰月。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的结果比较:
19个回归年=19×365.2422=6939.6018(天)
一个朔望月有29.5306天,235个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天)
19个回归年中加7个闰月后,矛盾消除得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时9分多,这已经是够精确的了。
所以,农历就采用了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
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使农历的元旦(春节)总保持在冬末春初。
古人把235个朔望月称之为“闰周”。
农历置闰的方法可以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农历中的月又有鲜明的月相特征,保持了公历和阴历两全其美的特点。
现在置闰的方法是两个冬至之间,如仅有12个月则不置闰,若有13个月即置闰。
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
农历闰哪个月,决定于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
我国农历将二十四个节气分为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迟的,于是有的农历月份,中气落在月末,下个月就没有中气。
一般每过两年多就有一个没有中气的月,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
所以农历就规定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作为闰月。
为什么会有闰月?
回归年的总长度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6日。
十二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归年少10.88天即将近11天,每个月少0.91天近1天。
依此,如农历年某年春节为大雪纷飞的冬天,第二年的春节就会在季节上提前11天,第16个农历年就会出现在赤日炎炎的夏天。
如按十三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归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规定制定历法,就会出现天时与历法不合、时序错乱颠倒的怪现象。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的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闰月”的办法。
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