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知识

吃重阳糕源于哪个朝代(吃重阳糕)

发布时间:2024-04-14 03:41:33作者:听梦的风尘女来源:网友整理

吃重阳糕源于哪个朝代(吃重阳糕)

本文目录一览:

重阳节为何要吃重阳糕

又是一年重阳节。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时候,人们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记者 上官云)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九九重阳节必吃食物“重阳糕”,有长寿、辟邪的寓意

  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的九月九日。重阳节也是“老人节”,因为“九”有着长寿的含义。

  古人在九月九这一天有着登高远眺、赏菊、吃重阳糕等庆祝活动。西汉文献《西京杂记》就有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其中的“蓬饵”就是现今的重阳糕前身。饵是指当时用黍米和糯米合蒸制成的米饼。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九月九重阳节吃糕的习俗由来已久,其寓意来源主要在“糕”字。因“糕”与“高”谐音,故而在这一天吃重阳糕有着“高寿”、“百事皆高”的寓意。

  对于古人来说,在九月九重阳节吃蓬饵还有着辟邪、祭祀的寓意。《西京杂记》中就有“食蓬饵以祓妖邪”的说法。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重阳节吃糕的习俗已逐渐没落,但在以水稻为饮食肌理的江浙,重阳节吃糕的传统仍得以保留,这也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美好的憧憬。

  重阳糕的制作没有固定的方法,较为随意。下面是比较简单的重阳糕制法。

重阳糕的制作

  所需材料:

  粳米粉、面粉、白糖、桂花、酵母、温水、瓜子仁、核桃仁、青梅、山楂糕、水豆沙。

  步骤如下:

  和面:

  取适量粳米粉倒入盘中,兑入面粉(一斤大概兑一两面粉,10比1的比例),放入白糖(一斤大概25克的白糖),加入适量的桂花,加入5克的酵母,倒入适量温水和成面团。

  醒面:

  蒸锅先倒入清水烧开,让锅中温度达到五十度左右后关火,这样做是因为把面放入五十度左右的蒸锅中才能醒发更快。

  取一干净的蒸布浸湿,铺在蒸锅中,把面团均匀地铺在蒸布上,盖上盖,醒发十分钟(这个过程不用开火),之后再开火蒸熟。

  准备果仁:

  核桃仁、青梅、山楂糕切成碎。

  最后整理:

  刀弄湿,把面团切成整齐的四等分,如下图所示铺上水豆沙。

  再把瓜子仁、核桃仁、青梅、山楂糕均匀铺在糕点表面就可以。

小贴士:

  选择粳米粉的原因

  粳米粉是用粳米研磨而成的粉状物,黏度比粘米粉高,比糯米粉低。常用来做萝卜糕、重阳糕等美食。

  豆沙分为水豆沙、油豆沙两种:

  1、水豆沙

  用煮好的红豆或绿豆,加糖炒制而成。保存时间较长,口感清爽不油腻。

  2、油豆沙

  用煮好的红豆或绿豆,加油和糖炒制。保存时间较短,口感更细腻,香味较浓。

重阳节为何要吃重阳糕

又是一年重阳节。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佩戴茱萸、饮菊花酒等活动。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时候,人们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记者 上官云)

来源: 中国新闻网

过年了,难忘小时候娘蒸花糕的情景

文 | 乔丽霞

·

快过年了,娘和大娘、婶子们商量着什么时候蒸花糕的事。她们一边掐指算着一边小声地议论着什么。

·

有一天傍晚我从外面回来,看见院子里多了几扇笼,我知道要蒸花糕了,心里欢喜的很。

·

吃过晚饭,爹搬来了大斗盆(斗盆是像缸一样的容器,只是比缸浅得多)。娘挎了一篮子又一篮子的白面倒进斗盆里,又把发好的酵母也倒进去。

·

爹脱了棉袄,捋了捋秋衣袖子开始和面了。娘一边往斗盆里掺水一边指挥着爹和面。和啊和啊,等面和成一个大面团的时候,爹早已累得出了一身的汗。

·

娘把湿笼布盖在面团上,再在上面盖了一层薄薄的油布,然后盖了个大褥子,把斗盆遮得严严实实的。

天蒙蒙亮的时候,我听见娘和大娘在说面开了之类的话(面开了就是面发酵好了,可以蒸花糕了)。我一骨碌爬起来,这时娘刚掀开斗盆上的油布和褥子。

·

哇!面团鼓起来了!不但把整个斗盆盛得满满当当的,还冒出来许多。我用手轻轻一按,面团陷下去一个坑,一会儿坑又不见了。娘说这样的面醒得最好,蒸出来的花糕最好吃,听得我愈发的嘴馋。

·

爹把大案板的一头搁在炕上,一头架在椅子上。因为椅子有点低,上面又垫了两块砖。

·

娘用刀费力地把面切成两大块。爹连拉又拽地把一大块面团放到案板上。爹握着擀面杖的一头,全生哥握着另一头,开始压面了(压面就是两个人用擀面杖在面上使劲地挤压,使面变得劲道)。

·

“叭嗒叭嗒”,擀面杖在面团上欢快地跳跃着。“咯噔咯噔”,案板和椅子也欢乐地打着节拍。不一会儿,面团就被压成了一长条。娘把面团卷起来,下面撒点白面,再接着压。据说压得越硬蒸出来的花糕口感越好。

·

等所有的面团都压好的时候就开始蒸花糕了。

·

一个个小面团在大人们手里就像变魔术似的,揉着揉着,就变成了枣花,揉着揉着,就变成了豆包……我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却怎么也看不明白。

·

单那包子上又细又匀,密密麻麻的褶子,我就弄不懂它的来历。还有豆包,它的豁口又到哪里去了。

·

更妙的是枣花,一个长长的面团,用手来回地一摆,就变成了“S”形。用筷子轻轻一夹,转眼之间就变成了一朵花,比真花还要惹人喜爱。

·

最不可思议的是花糕,也不知怎么用手捏捏揉揉就变成了一座小山似的。满山的枣子就像红玛瑙一样,怎能不好看?看着看着,我不由得想:这么漂亮的花糕蒸熟后,娘还舍得让我们吃吗?

·

花糕蒸好以后,大人们把它们一个个摆在笼上。黑黑的背景(湿笼布显得很黑),白生生的花,再加上编了花边的胖乎乎的包子,何处去寻这么美的图画?

·

那边灶台上的水早已烧开了。一层层的笼屉被架到了灶台上。“吧嗒吧嗒”,风匣卖力地吹起了口哨,火苗欢快地舞动起来。

·

“花糕什么时候熟啊?”也不知道究竟问了几遍,反正我们几个小孩子玩一会儿就跑回来问一次。花糕是不准吃的,除夕上过供后才能吃,我们心中惦记的是那香喷喷的包子。

·

盼啊,等啊,花糕终于熟了。

·

一揭锅,我们就迫不及待地一人抱起了一个大包子。拿在手里,烫得翻来覆去;咬一口,烫得龇牙咧嘴,却始终不肯放下晾一晾。那股香喷喷的滋味,早已把肚里的馋虫勾了出来。

·

三下五除二,一个包子不见了,匆匆又拿起一个,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