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姓是一个汉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92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08位。
翟姓有2个读音,“DI”和“ZHAI”,本音读“DI”,后为躲避战祸而改音为“ZHAI”,但仍有部分族人不惧怕战乱坚持祖姓“DI”音。
▲航天英雄翟志刚
姓氏来源
出自祁姓,以国名为氏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上古时候,北方有翟族(后称翟国)。翟国是远古时黄帝的后裔建立的。
传到古代春秋时,翟国灭于晋国,后来晋国又灭于韩、赵、魏三国,到战国时,这三国又先后灭于秦国。在这长期战乱中,翟国人都以原国名为姓,逃奔迁居各地。
由于各地方言不同,翟姓形成了两种读音,居于北方者读(Dí 音狄),迁居南方者读(Zhái 音宅)。
源于姬姓,以封邑名称为氏
西周时期,周成王姬诵执政时期(公元前1103~前1081年待考),曾封其次子于翟地(今河南许昌禹州),子爵,称翟子。
因翟地在禹山之阳,因此又称阳翟邑。翟邑在春秋初期即被郑国吞并。在翟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翟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官位
翟者,是翟人、重翟、厌翟、秉翟、翟閽的统称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一种践官,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这在典籍《周礼·春官·巾车》中有记载:“王后之五路,重翟钖面朱总,厌翟勒面缋总。重翟,厌翟,谓蔽也。注:翟谓敎羽舞者也。”
翟人负责教授宫廷舞蹈,重翟负责在君王、王后出行时职掌驾御仪仗中的翟车,厌翟负责为车辇绘画装饰,秉翟负责为王后遮盖,翟閽则是在祭祀大典中负责烹煮牺牲。而践官,就是虚官,有俸禄,无职权,不能世袭。
翟,实际上就是一种山雉(野山鸡),雄雉有两支美丽的长尾羽,那种山雉就称作“翟”,在史籍《左传》中记载:“翟,羽也。谓雉之羽也。
出自他族改姓而来
白族以海螺为图腾的氏族,有的记音为翟姓。今瑶、满、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迁徙分布
翟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约一百七十二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1%左右。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载,翟氏在春秋时世居北地(今陕西耀县、富平一带),后灭于晋,秦时子孙分散到今山西境内和江南各地。
根据史料所载,春秋时齐国有翟楼新,战国时魏国有翟横,应当说在秦代以前,翟氏人已分布于今河南、山东、山西一带。
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翟氏甚多,如翟方进、翟宣、翟义父子三人为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廷尉翟公为下圭阝人(今陕西渭南),翟牧为沛人(今江苏沛县),京兆尹翟荫为南阳人(今河南南阳),东汉时翟西甫为广汉雒人(今四川广汉)……说明在两汉之际,翟氏人已西入陕西,南入四川、江苏。
魏、晋、南北朝时期,定居于汝南、南阳之翟氏颇为兴盛,后经繁衍发展,最后形成了翟氏汝南郡望和南阳郡望。此际,繁衍于庐江寻阳(今湖北黄梅)的翟汤家族颇为引人注目,其子翟庄、孙翟矫、曾孙翟法赐、玄孙翟光俱有名于当时,并名垂青史。
隋、唐之际,翟氏依旧兴盛于北方,尤其是河南一带的翟氏尤为兴盛。
五代十国至两宋时期,翟氏见诸史册之名人甚多,通过他们的籍贯来分析,翟氏在北方的河南、山东依旧很是旺盛,并在今北京一带已有翟氏人定居。而南方的安徽、江苏等地的翟氏已经初具规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时的学者惠州归善人(今广东惠阳)翟逢亨,表明此际已有翟氏定居我国南端的广东省。
宋末元初,由于北方已由蒙古人统治,长江两岸兵火四起,相对稳定的河北、山东、山西等地之翟氏人繁衍的较为平稳,而皖、赣、苏、浙一带的翟氏人为避兵火,辗转于南方诸省,使两湖、两广等地都有了翟氏人。
明朝初期,山西翟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安徽等地。
清朝乾隆年间,冀、鲁、豫三地之翟氏有闯关东迁居东三省者,并有沿海之翟氏渡海赴台,扬帆南洋等异国他乡。
如今,翟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山东为多,这两省翟氏约占全国翟氏人口的45%以上。
周公报本之论有云:万物本乎天,而人本乎祖。我之有身出于父母,父母又出于祖,祖又出于始祖,始祖又出于德姓受氏之祖。前《翟氏族谱》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年代悠远,如自根而杆,自杆而枝,其本则一而已,故续谱必从祖始,从来木必有本,水必有源,忘其本则枝自何生?失其源则水自何出?
我翟姓源于河南周之卫国,我族始自山西洪洞县茅草荒,堂号曰:“南阳堂”。手世祖迁居此地迄今八百余载。
缘何而来?长者曾云:红蝇赶散而至。然正不曾记载,异史语焉不详,概古之君相为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移民以居之也。故首世祖来此地时,田无人作,系于杨姓首世祖同年同月迁居此地,翟杨两家乃约定各划地界,以便耕作,由我首世祖绳索系之于石磨眼,于荒地拉之,以途经痕迹为翟杨两家分界,至南湖双店乡前双村场南,绳索嘎然而断。此磨盘亦置于此处,时人烟稀少,无人挪动,翟杨两家以此为界,躬耕田垄。
岁岁年年,首世祖老而故之,遂安葬于原磨盘之处,而被后人称之为共祖墓地,名曰老磨眼。是为老磨眼之来历也。至于今老磨眼安葬四代先祖,公元一九七四年春,族人将共祖墓迁至西北山现存至今。称其共祖墓地仍为老磨眼。
第四世祖有四大枝,到五世祖共有几枝,因于洪武年间迁居异地,故不详。惟其中一枝又分三枝,三大枝各有人迁居异地。三大枝又分三处安墓地,此为三大枝之形成,其长枝翟大公墓碑立于明永乐二年,即一四0四年,西为长枝,中为二枝,东为三枝。居住地古时称东双枝,现以前双、双店、后双为主,另本乡有王白、季岭、河口,外乡有李白、尹湾、贯庄、四水沟、汉沟、沙河、邱庄、花庄、杨圩、黄塘、郯城、王埝、山左口、新沂等外乡外县,当时我族设家堂庙一处,供祖先牌位。战乱年月不复存焉。至三大枝,各枝亦有祖先牌位供于各枝长枝家中。西枝于怀远家,中枝于成喜家,东枝于洪昌家。后因荒乱,现存不全。
古人云: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其木生条而为枝。高、曾、祖、考、己身,子、孙、曾、玄,其间生育繁庶,亲疏远近定而不乱。为一本之源,序也。我族从首世祖定居前双记世久延至今二十七世,即万字辈,人丁之多,枝系之繁,时移世易,沧海桑田,至今始有事略之修撰,因原总谱失传其间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其名而无其事迹,甚者且名不可考也。故难以言甚祥明,兹可痛也羞也。仍族人以极大热情,赴河南走山东往山西,搜罗旧志,博采舆论,援古证今,引经据典,探讨风云之变幻,历史之疑阙,掌故之湮灭,终成卷册,所载文字据之有典籍,行之有意义,虽不尽族人之意,然而解族人之憾。
孔姓谱系两千余载,代代沿袭,世世加添,何以能号称天下第一家?遂遵循字序是也。清乾隆年间曾出告示,凡天下孔氏家族如不遵循字序随意而取名,不得入谱。无序则乱,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规范则无文明,望我族人有所借鉴,遵循翟氏谱系,逐渐严格,方可以励今人,垂范后人,传诸千秋。
恐岁月如流,望后来者切记二十年续一次《翟氏族谱》,否则不惟新者无所睹,即其旧者亦莫能识也。
一九九五年二月九日
第一版《翟氏族谱》
《翟氏族谱》扉页
《翟氏族谱》扉页释文
《翟氏族谱》插图
父亲健在时,每年的年三十晚上都要进行一项严肃、又认真的重要活动——祭祀先祖。
祭祀先祖,是我国民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逢年过节都不会忘记慎终追远。这一传统习俗世世代代相传,人们每逢除夕都要举行祭祀仪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教育子孙,不忘初心。
在外的游子,最向往回农村的老家过年,就是去寻找那种年的仪式、年的习俗和年的味道。年的仪式里体现着年俗,年俗越丰富,年味就越浓,就越能找到年的“根”。
每一个同姓家族,都有自己的先祖,有条件的还有祠堂。据考证,我们这一翟氏族人是从淄川西河迁至此地,父亲代表太河这一大家族,经常参加西河翟氏族谱的研究和祭祀祖先活动。
我们家在新春佳节这个重要的日子里,祭祀活动也特别隆重。父亲为了让后人不断追思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不忘记我们的根,不负先辈们的嘱托,为了更好的,更加明确地表示对先祖的思念之情,父亲特意请人绘制了一幅家谱轴子,悬挂在北屋正堂中央。
家谱轴子,有彩绘的、也有素描的。一般顶部都会绘画上屋檐,厅堂,还有松树和竹子等延年益寿吉祥之物,中间一条道路通到下方的庭院大门,(也有的是在中间画上几层楼)两侧画满了许多空格,从考证中所知道的第一代先祖开始填写,将他的后人,一代又一代的按照辈分从上到下,直到我们最熟悉的爷爷的名字出现。
在家谱轴子的下方,是母亲陪嫁来的楸木柜桌,两边有一对元宝椅子,父亲挂好家谱轴子后,将早已清理干净的桌子,再次擦抹一遍,最里面摆上三个小酒杯,倒上白酒,后边放上一个香炉。然后开始摆上祭品,过年准备的最好食品,鸡、鱼、肉蛋、炸豆腐叶、年糕、糕点,各种各样的水果,还要摆上一块方方正正煮过的方块大猪肉,代表团圆的水饺更是少不了,还要在菜碗的上面放上点绿色的芹菜叶或菠菜叶,显得格外庄重。
一切供品准备就绪后,父亲带领全家所有男人们,到大门外的路口处,朝着先祖们坟茔所在的方向,两手握着点燃的香,作三个揖,口里还要不停地念到先祖们的称呼,通知他们一起回家过年。
请上先祖们,父亲用燃烧的香指引着他们,一路回到家,将香插到香炉里,香烟袅袅,形成了一条直线,慢腾腾地在香火头上忽明忽暗的燃烧下,不断升入空中,余香缭绕。观看三炷香燃烧的是否一致,香灰是否是灰白色,都是观察先祖们过年是否高兴,来年是否顺利的标志。
先祖们入席后,父亲又开始张罗着我们吃年夜饭,这又是除夕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一大家人,能安排两桌,大家高高兴兴地围座在一起,静等着父亲入席讲话,父亲讲了新春祝福的话语后,大家才开始动筷子吃年夜饭,欢庆新春佳节。
三盘香燃尽后,先祖们吃好了。父亲起身有选择性地拿少许部分供品,放到一个瓢子里,并放上点小米或小麦等粮食,让我们拿上纸钱,金银元宝、鞭炮,再次到大门外的路口上,点燃纸钱,放上拿来的供品,并不断地挑拨着让纸钱燃烧的更彻底、更充分,看着烧成灰烬的纸钱,纷纷扬扬,飘向天空,父亲会说:“先祖们高兴地收到钱,会保佑子孙们平平安安。”
不知谁早已迫不及待地点燃了鞭炮,“哔哩啪啦”响个不停,在小山村的上空回荡,周围远的、近的鞭炮声,也不断传来,一个又一个的炸响雷在天空中绽放,炫丽多彩的烟花把除夕的欢乐气氛推向了高潮。
最后,在父亲的带领下,一家人齐刷刷地跪了一片,虔诚地磕着响头,恭送先祖,除夕祭祖仪式就算告一段落。
回到家里,继续吃着年夜饭,进行下一个重要环节——守岁。那个时期,别说看春晚了,就是电视,也是闻所未闻,只有年夜饭是让人们最期待和最兴奋的。天南地北的说笑着,谈工作、谈家庭,谈先祖,细数着过往的点点滴滴,回味着老人们曾经给予我们的一切,让我们感到暖意融融,亲情浓浓。
除夕面对家谱中先祖的牌位,让我们为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养育过我们的祖先,表达浓浓的思念,这也是缅怀祖先,激励后人的动力。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在关心和庇佑着后辈们的子子孙孙。
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是“孝道”,而“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本”,是“孝”文化经久不衰的源泉。
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流淌着先祖们的血液和有着先祖们的基因,传承着家族的历史。每个炎黄子孙都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身上都担负着祖国复兴和安全的神圣使命和担当。
——作于2022年2月3日
作者简介:翟所祥,男,汉族,1963年4月出生于淄川太和镇南下册村,党员,大专学历。现为淄川区烟草专卖局职工。自2015年以来先后在报刊杂志发表文章80余篇。
壹点号 柳泉金融文学
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基层结构是一种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家族血缘关系为本位、儒家思想为伦理规范的社会结构,血缘关系是把社会成员组织起来的天然纽带。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子孙繁衍,世代相传,于是许多族姓在不断地修撰家谱。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也给家谱赋予了一些新的内容,同样成为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一种文化样式。
我们翟氏族谱在何时续过,现存于何地?只闻年长者云云。其文式及内容今人未知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族人的延续,特别是我族人在字系排辈取名上发生了一些模糊,予成各立其谱系的局面,因此,族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想方设法修订一簿家谱。
七十年代,曾有族人建议修订翟氏家谱,后因种种原因而搁置,当今社会稳定,政通人和,物阜民丰,实为修谱之良机。于是在族人的共同要求和支持下,我们修订了这本翟氏族谱。修谱的最大目的,就是让后裔有字辈谱系记世取名之用。
在一九八八年十月于河南洛阳联系的翟氏族谱和我们使用的是同一谱系,从此我们开始了正式修谱,经历了九个春秋,三订纲目,四易其稿,终成卷册。共计三卷,终于实现了族人多年的夙愿。
在修谱期间,因总谱失传,加之年长者相继辞世,以及原始资料不足,文化水平所限,给我们修谱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但是族人却付于了极大的热情,广泛动员,充分发挥家家户户的积极性,追根求源,在现有长者的口述及有关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修订,首先以时间为顺序进行,历史的纵向考察。后又以居住地、墓地为关键点作横向的剖面分析研究,通过纵观横览支起了一个巨大的历史空间,其间风云变幻,地方掌故,十分感人,力争对几百年的历史作一个详细的回顾,以便对后人有一个好的交待。
因年代悠远,所述年代断限,上限尽量溯其发端,下限至一九九六年春,其间有名字不详者,一律以谱系及世代替。
整个族谱修订过程中,以史料为依据,作正面论述,又以年长者口述作侧面叙说,其中将一些传说的历史由来和发展轨迹逐步引向深入,从酝酿准备时期,到后来整理装订等工作细节,无不凝聚着族人的心血。所以说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果。
修谱期间,我们在一无资金,二无场地的情况下,终于完成了作为我族人的巨大文化工程。其中一些族人提供了原始资料,一些族人放弃了宝贵的时间,为修谱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九九五年三月九日
《翟氏族谱》支谱
《翟氏族谱》支谱扉页
《翟氏族谱》总谱(三卷合订本)
老磨眼墓地(连云港东海)
图片摄影:翟小华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