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起名取名

郁姓的起源和历史(郁姓)

发布时间:2024-04-14 12:37:33作者:误到人间来源:网友投稿

郁姓的起源和历史(郁姓)

本文目录一览:

源于孔孟之乡的姓氏(40)——郁姓

郁姓发源地:山东曲阜郁姓总体概述:

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四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二七。

寻根溯源:

郁姓来源有七:

1、据《千家姓查源》、《元和姓纂》、《广韵》所载,春秋时鲁有宰相郁贡,其后以祖父名为氏。

2、据《姓氏考略》所载,古有郁国,后为吴大夫采邑,其后以邑为氏。

3、据《姓氏考略》、《姓氏五书》所载,西域有郁立国,或其国之人以为姓。扶风有郁夷县(故城在今陕西陇县西),胶东有郁秩县(今山东平度),北地有郁郅县(今甘肃庆阳),或以地为氏。

4、夏禹之师有郁华,为郁姓之始。

5、楚伐郁林(故城在今广西桂林西),迁其民于郢(故城在今湖北江陵西北),其后有郁姓。

6、据《姓苑》所载,源出蔚姓,以别蔚姓之支系。

7、出自他族。据《三国志》、《晋书》所载,鲜卑人中有此姓;据《旧唐书·北狄传》所载,唐时契丹人中有此姓。

得姓始祖:

郁贡。春秋时鲁国宰相,余皆不详。从寻根溯源中众多郁姓来源来看,其起源多为推测之语,说明古人亦不甚了了。

繁衍播迁:

根据寻根溯源章中所载,春秋时鲁(都今山东曲阜)、吴(都今江苏苏州)、楚(都今湖北江陵)等国均有郁姓人家,表明了拥有众多源头的郁姓一开始便聚集于祖国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的某些地域,后经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他们分而合之,合而分之,逐渐融合于一体,难分彼此了。北魏时期,设置蔚州(故城在今山西平遥),当地人士有以邑为氏者,后又别为郁姓,此地古属太原郡,加之他处郁姓的迁入以及鲜卑族改郁姓而来,他们落籍于土地肥沃的汾河谷地繁衍滋长,渐昌盛为太原郡之大族,是故后世郁姓有以太原为其郡望堂号的。另外,魏晋时期,郁姓曾在今河南浚县繁衍昌盛,,此地原属黎阳县,后隶黎阳郡,其与太原一样同为郁姓发展史上之重要郡望。唐宋以后,郁姓之繁衍重心已转移至南方,尤以华东为中心,他们分布于安徽淮南、江苏苏州、盱眙、昆山、太仓、吴江、上海、浙江杭州、崇德、嘉兴等地,宋元乱世后,他们渐趋播迁于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南方省份。明初,山西郁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浙江、河南、陕西、甘肃等地。明中叶以后,广东、广西、海南岛均有了郁姓人家,并有沿海之郁姓渡海赴台,现今台湾之台北便留居有不少的郁姓家族。历有清一代,郁姓在全国分布之地愈广。如今,郁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郁姓人口的一半以上。

郡望堂号:

郁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如下郡望:

1、太原郡,治所在晋阳(故城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辖境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

2、黎阳郡,汉代为县,北魏置郡,故城在今河南浚县东。

堂号:“太原”、“黎阳”、“宜稼”等。

宗族特征:

1、郁姓当今乃一典型的南方姓氏。

2、郁姓源起繁杂,又加多推测之语,时至今日,大多郁姓已难分辨己到底出自何支。

3、郁姓济济多才,多文人才子,多医宦干吏,无莽夫。

4、其有独特的姓氏楹联。如“源自郁国,望出太原”,“春秋为鲁相,上古作帝师”,这些均为郁姓源起之高度概括。

郁氏名人:

郁贡:春秋时鲁相。

郁知言:唐代学者。懿宗咸通间乡贡进士。七年,曾游护军常侍太原王公幕府。撰《记室备要》三卷,分类拟作记室格式文章二百八十六首,以事类编次。

郁继善:江苏昆山人,元代名医。承家学,深于医术,擅名于时。其子郁震承家学,被朱明王朝以名医征至京师。郁新:明代临淮人,字敦本。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以人才征,官至户部尚书,长于综理,规划甚备。

郁采:明正德年间进士,授刑部主事,后迁任裕州同知,时遇战乱灾荒,盗贼四起攻打裕州,他率领州民抵抗,连战数日后城陷,巷战而死。

郁贞:女诗人,字兰隐,浙江平湖人。载瑛姊。性纯孝,能画,写墨兰颇有致。工诗,著吟香阁诗钞。

郁文名:字雷门,江苏吴江人。善画花鸟,山水亦工。家贫甚,不肯以画市。遇友所善,欣然挥洒。旅游家郁永河:字沧浪,清浙江仁和县人,曾考取秀才。生卒年月不详。好远游。康熙三十五年(公元一六九六年),福建福州火药库爆炸,典守者被责求偿还,派人到台湾地方淡水采集硫黄。永河是幕客,自告奋勇。次年正月起程,二月廿五日抵台南府备办用具。四月初七北上,经各个台湾少数民族部落,抵甘答门(今台湾地方关渡)。最终,完成炼硫任务,十月初七离台。沿途以诗文记录见闻,写就《稗海纪游》。详细记载台湾地方的地理气候、风俗民情、产物历史,文笔细腻,是最早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一本台湾地方游记文献。

现代有小说家与散文家郁达夫、主席郁慕明等。

源于孔孟之乡的姓氏(40)——郁姓

郁姓发源地:山东曲阜郁姓总体概述:

郁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四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二七。

寻根溯源:

郁姓来源有七:

1、据《千家姓查源》、《元和姓纂》、《广韵》所载,春秋时鲁有宰相郁贡,其后以祖父名为氏。

2、据《姓氏考略》所载,古有郁国,后为吴大夫采邑,其后以邑为氏。

3、据《姓氏考略》、《姓氏五书》所载,西域有郁立国,或其国之人以为姓。扶风有郁夷县(故城在今陕西陇县西),胶东有郁秩县(今山东平度),北地有郁郅县(今甘肃庆阳),或以地为氏。

4、夏禹之师有郁华,为郁姓之始。

5、楚伐郁林(故城在今广西桂林西),迁其民于郢(故城在今湖北江陵西北),其后有郁姓。

6、据《姓苑》所载,源出蔚姓,以别蔚姓之支系。

7、出自他族。据《三国志》、《晋书》所载,鲜卑人中有此姓;据《旧唐书·北狄传》所载,唐时契丹人中有此姓。

得姓始祖:

郁贡。春秋时鲁国宰相,余皆不详。从寻根溯源中众多郁姓来源来看,其起源多为推测之语,说明古人亦不甚了了。

繁衍播迁:

根据寻根溯源章中所载,春秋时鲁(都今山东曲阜)、吴(都今江苏苏州)、楚(都今湖北江陵)等国均有郁姓人家,表明了拥有众多源头的郁姓一开始便聚集于祖国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的某些地域,后经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他们分而合之,合而分之,逐渐融合于一体,难分彼此了。北魏时期,设置蔚州(故城在今山西平遥),当地人士有以邑为氏者,后又别为郁姓,此地古属太原郡,加之他处郁姓的迁入以及鲜卑族改郁姓而来,他们落籍于土地肥沃的汾河谷地繁衍滋长,渐昌盛为太原郡之大族,是故后世郁姓有以太原为其郡望堂号的。另外,魏晋时期,郁姓曾在今河南浚县繁衍昌盛,,此地原属黎阳县,后隶黎阳郡,其与太原一样同为郁姓发展史上之重要郡望。唐宋以后,郁姓之繁衍重心已转移至南方,尤以华东为中心,他们分布于安徽淮南、江苏苏州、盱眙、昆山、太仓、吴江、上海、浙江杭州、崇德、嘉兴等地,宋元乱世后,他们渐趋播迁于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南方省份。明初,山西郁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浙江、河南、陕西、甘肃等地。明中叶以后,广东、广西、海南岛均有了郁姓人家,并有沿海之郁姓渡海赴台,现今台湾之台北便留居有不少的郁姓家族。历有清一代,郁姓在全国分布之地愈广。如今,郁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郁姓人口的一半以上。

郡望堂号:

郁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如下郡望:

1、太原郡,治所在晋阳(故城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辖境相当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

2、黎阳郡,汉代为县,北魏置郡,故城在今河南浚县东。

堂号:“太原”、“黎阳”、“宜稼”等。

宗族特征:

1、郁姓当今乃一典型的南方姓氏。

2、郁姓源起繁杂,又加多推测之语,时至今日,大多郁姓已难分辨己到底出自何支。

3、郁姓济济多才,多文人才子,多医宦干吏,无莽夫。

4、其有独特的姓氏楹联。如“源自郁国,望出太原”,“春秋为鲁相,上古作帝师”,这些均为郁姓源起之高度概括。

郁氏名人:

郁贡:春秋时鲁相。

郁知言:唐代学者。懿宗咸通间乡贡进士。七年,曾游护军常侍太原王公幕府。撰《记室备要》三卷,分类拟作记室格式文章二百八十六首,以事类编次。

郁继善:江苏昆山人,元代名医。承家学,深于医术,擅名于时。其子郁震承家学,被朱明王朝以名医征至京师。郁新:明代临淮人,字敦本。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以人才征,官至户部尚书,长于综理,规划甚备。

郁采:明正德年间进士,授刑部主事,后迁任裕州同知,时遇战乱灾荒,盗贼四起攻打裕州,他率领州民抵抗,连战数日后城陷,巷战而死。

郁贞:女诗人,字兰隐,浙江平湖人。载瑛姊。性纯孝,能画,写墨兰颇有致。工诗,著吟香阁诗钞。

郁文名:字雷门,江苏吴江人。善画花鸟,山水亦工。家贫甚,不肯以画市。遇友所善,欣然挥洒。旅游家郁永河:字沧浪,清浙江仁和县人,曾考取秀才。生卒年月不详。好远游。康熙三十五年(公元一六九六年),福建福州火药库爆炸,典守者被责求偿还,派人到台湾地方淡水采集硫黄。永河是幕客,自告奋勇。次年正月起程,二月廿五日抵台南府备办用具。四月初七北上,经各个台湾少数民族部落,抵甘答门(今台湾地方关渡)。最终,完成炼硫任务,十月初七离台。沿途以诗文记录见闻,写就《稗海纪游》。详细记载台湾地方的地理气候、风俗民情、产物历史,文笔细腻,是最早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一本台湾地方游记文献。

现代有小说家与散文家郁达夫、主席郁慕明等。

郁姓的起源与历史:笑看春秋战国波谲云诡,遍历古郁国沧桑变迁

导语:一个姓氏牵引出一段春秋战国波谲云诡的列国争霸史,见证了一个地区几易其主的沧桑变迁。古郁人能为他人解忧排难,为人治燥去火,其后人多出名医和画家,这与古郁人所从事的职业、所崇拜的氏族原始图腾有关。随着时代变迁,郁姓后人逐渐在商业上也闯出了一番天地。

郁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与其他姓氏共同创造了华夏文明。

当代郁姓的人口大约有38万,为第二百二十位大姓姓氏,约占全国人口的0.03%。目前郁姓的第一大省为河南,约占全国郁姓人口的35%,主要分布于河南、江苏、上海、河北、浙江等地,在全国形成了以河南、江苏为中心的沿海岸线向外递减的郁姓分布带。望出黎阳郡、鲁郡(鲁国)、高平郡、胶东郡。

一. 郁姓的来源考据

郁姓源自古郁国,后为吴大夫的采邑,其后代以郁为姓。另有一说,郁氏为春秋时鲁国宰相郁黄(贡)之后。

《姓考》云:“古有郁国,复为吴大夫采邑,因氏。”《地谱》云:“鱼台有郁郎城,即,古郁国地。”鱼台,即今山东省鱼台县。

唐代《元和姓纂》云:“郁氏,出鲁相郁贡之后。”

北宋《广韵·屋韵》云:“郁,姓,鲁相有郁贡。”南宋《通志·氏略五》云:“郁氏,望出鲁国。《国语》云鲁相郁贡,子孙因居之。今吴中有此姓,又望出黎阳。宋郁藻、郁澄登科,皆浙人。”

春秋初期诸侯国分布图

清代《姓氏寻源》说郁氏上古有伏羲师郁华子、禹师郁华、仙人郁林。这没有根据。我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不会早于夏朝。先秦之前的上古时代,结绳记事,《周易·系辞》云:“上古结绳而治”。近人对殷墟卜辞和商代青铜器铭进行了研究,发现商朝的人名还没有像周朝人那样普遍冠以姓氏,即使上古时代确有郁华子、郁华、郁林这些人物,也不能说明都姓“郁”。

郁姓氏族开始融入其他民族的血液,主要发生在汉朝。西汉时匈奴人、屠各族中均有郁氏。西域有郁立国,即郁立师国,故地在今新疆奇台西北,其国人进入中原后都以郁为姓。后来这些郁氏均融入到汉族之中。

另外,回族郁姓,出自明英宗时西域回回那罕帖木儿之后。那罕帖木儿入附,授锦衣卫指挥同知。其孙沙班,改姓郁,名敬,因功升指挥使。等等。

二. 吴国与鲁国的历史渊源

既然郁姓的历史溯源涉及到了吴国与鲁国这两个周王朝诸侯国,那么不妨来了解一下这两国之间的历史渊源。

吴国(约公元前12世纪―前473年),周王朝诸侯国,相传始祖为周文王(周朝奠基者姬昌)的伯父太伯,姬姓。其国境位于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南部分以及环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国都前期位于梅里(今无锡梅村),后期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是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吴国鼎盛时灭亡淮夷、徐夷、州来、巢、钟离、钟吾、邗等一众东夷之国和楚国属国而疆域大为扩张,成为东南霸主。吴国还曾击败郯、胡、沈、陈、许、蔡、顿、鲁,吴破楚入郢之战攻入楚都迫使楚国迁都,夫椒之战南服越,艾陵之战北败齐,黄池之会会盟晋。前473年,越王勾践复仇吞并吴国。

鲁国(公元前1043年—前255年),先秦时期周王朝诸侯国,国君姬姓鲁氏,侯爵。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周朝第二位君王)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商末周初山东曲阜之东的一个小国,是商王朝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封于少昊之墟曲阜。周公因为辅助成王的缘故就没有前往封地就国,于是让嫡子伯禽前往封地就国。伯禽沿用周公初封地“鲁”称号建立鲁国,成了鲁国实际的开国君主。

伯禽在位四十余年,坚持使用周礼治理鲁国,又加上成王赋予了鲁国“郊祭文王”、“奏天子礼乐”的资格,鲁国因此在立国之初就奠定了丰厚的周文化基础。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在后来“礼崩乐坏”的时代,鲁国成为了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

孔子杏坛讲学图

鲁国疆域主要在山东鲁南、鲁中地区。鲁桓公、鲁庄公、鲁僖公时期是鲁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一度与齐国争夺东方的霸主,鲁僖公更曾领导诸侯抗衡过楚成王与晋文公。直至战国初期,仍有数个诸侯国向鲁国进贡。

鲁顷公二十四年(前255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六年后(前249年)鲁顷公死于柯(东阿),鲁国绝祀。

尽管春秋时期吴人明确被作为太伯之后对待,但鲁国人却始终又以蛮夷视之。公元前584年,吴王寿梦进攻郯国,鲁国执政季文子称“中国不振旅,蛮夷入伐,而莫之或恤”。而在《春秋》(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中,吴王也都被称为“吴子”,这表明鲁国不仅不承认他们的王号,甚至还反过来蔑称为“子”。这个“子”非爵位,而是来源于父子的称谓,往往是鲁国对其他非华夏国家的贬称,如楚国也一直被称为“楚子”。

当然,“中国”与“蛮夷”的区分不在于血缘,而在于文化。所以鲁国一边承认吴国是太伯之后,一边又不忘记在史书贬低一下。

吴攻鲁夷之战,公元前488年,鲁国进攻邾(吴国之属国),占其都城,俘其国君益,并在邾大肆抢掠。邾大夫茅鸿夷向吴求救。前487年3月,吴军攻鲁,经武城(今费县西南)险道攻占鲁之东阳(今费县境),与鲁军在夷(今泗水境)交战,杀鲁二将,进抵泗上(今泗水)。鲁选精兵三百,企图夜袭吴王营地,吴王闻讯,夜晚三次迁移营地,使鲁的计划未能奏效,最后吴、鲁媾和。吴在结盟后撤军。

三. “郁郎国安在?”——追寻那段“郁”“郎”共舞的历史

1959年,毛主席南巡,驾临兖州(今山东省济宁市辖区),滕县县委书记王吉德奉命向毛主席汇报工作。当时毛主席问起,微山湖真有四个鼻孔鲤鱼?王吉德作了肯定回答。又问郁郎国安在?王吉德一脸茫然。从而说明,郁郎国在历史上的位置和毛主席历史知识的渊博。回去后,王吉德查阅了大量史籍得知,古郁朗国遗址在滕西20公里处,原岗头公社(滨湖镇镇驻地)郁朗村内。

山东省滕州市微山湖湿地红荷旅游风景区

据宋代《路史》载:“郁闾,郁人闾也,或曰郁国人闾。今鱼台故方与县(今金乡)东南有郁郎城,有郁氏。”

又据明朝户部尚书郁新所撰《江西安福郁氏族谱引》记载:“予郁氏,系出春秋时鲁相郁贡之后。据《传》载,贡,黎阳人,继孔子为政,声名文物,炳乎当时,贤相也。子孙居鲁,与孔、颜联芳。”

同时结合《鲁国谱源》记载:“鲁相贡,居高平方与县东南郁郎亭。”清代《古今图书集成》云:“郁郎亭即郁郎村。”从以上这些史料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郁闾、郁郎城、郁郎亭等名称虽有不同,但无一例外地都指向了今天的郁郎村。

《路史》记载之“郁闾”相关文献

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判断:被称为“郁闾”的郁郎,最初可能为鲁惠公分封给郁贡的采邑之地。是先有的“郁”,“郎”是以后的事。晚于郁贡的郁郎后人有若,他是著名的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这位孔子的弟子,改姓为“有”的原因,《鲁国谱源》是这样记载的:“一世若,字子有,鲁定公二年(公元前518年)生。先祖为侯大夫,以邑为姓。失地则去邑,故郁氏去邑为有。”“郁若”是因为家族失地而改名为“有若” 的,那么先祖郁贡的封邑“郁人闾”是被谁夺去的呢?

《春秋》载:“隐公元年(前722年)夏四月,费伯率师筑郎城。不书,非公命也。”公元前722年,鲁懿公的孙子费伯率领部队筑起了一座城——“郎”。那么这个郎城在哪里呢?《括地志》载:“在徐州滕县西境五十三里。”康熙年版《鱼台志》称“郎城在(鱼台)县东八十里。”也就是说,是费伯通过武力占领了郁贡的采邑“郁闾”,赶走郁人。因为是武力强占,而且没有得到隐公的允许,所以《春秋》“不书”。郁闾从此进入有“郎”无“郁”的时代。

战国时期,“宋夺鲁邑,置方与”。公元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齐国趁机联合楚国、魏国灭亡宋国,三国共同瓜分宋国的土地。前255年楚国灭掉鲁国。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郎城可能在鲁、宋、楚之间几易其手,直至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十里一亭,十亭一乡,皆秦制也。”秦朝时,郎城最终完成了由“城(邑)”到“亭”的历史转变,“郁”与“郎”也最终走到了一起,郁郎进入“郁郎共舞”阶段,从此再也没有分开。郁郎亭,在古籍中也有称郎亭的,不过在郁氏谱集中则称郁亭,足可见郁氏后人对郁闾故土的怀念。

西汉元朔三年(前126年),汉武帝封鲁共王子刘骄为郁郎侯,建立郁郎侯国(今郁郎一带)。到了元鼎五年(前112年),“因酎金免”。因为向朝廷缴纳的黄金成色不足,刘骄被黜国,最终这个郁郎侯国在历史上只存在了短短14年的时间。从此,郁郎又重新回到郁郎亭的阶段。

2008年,滕州考古工作者抢救性发掘了距郁郎10里远的染山汉墓。《滕县志》对此早有记载:“九女坟,在染山前,侯爵不知世系。”据现古断代,此墓当为郁郎候刘骄之墓。今天郁郎南边的大刘庄、陈庄,刘姓居民依然居多。可见郁郎国灭后,刘骄及其后人并未远离封地,而是选择留了下来,一代代生生不息,繁衍至今。

山东省滕州市滨湖镇百寿坊-清代建筑

四. 郁姓迁徙分布的历史

在中国众多姓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姬姓郁氏虽说不是一个大姓氏,但仍是一个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姓氏。

郁姓起源较多,春秋时鲁国、吴国、楚国均有郁姓人家。汉代以后,在黎阳郡(今河南浚县)形成郡姓望族。

唐宋后,郁姓繁衍中心转移至南方,以华东为中心,分布于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地。宋元时期,逐渐迁徙至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南方省份。

明中叶以后,广东、广西、海南岛均有了郁姓人家, 并有沿海郁姓渡海赴台。

历有清一代,郁姓在全国分布之地愈广。如今,郁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郁姓人口的一半以上。

五. 郁姓历史名人

郁的本义为文饰、文采明盛貌,引申有繁盛貌、香气盛多貌之义。郁李,是一种蔷薇科植物,其种子可入药,称郁李仁,性平,味辛甘苦,功能润燥滑肠、下气行水,主治大便燥结、腹水肿胀等。古郁人能为他人解忧排难,为人治燥去火,其后人多出名医和画家,这与古郁人所从事的职业、所崇拜的氏族原始图腾有关。随着时代的发展,郁姓后人也逐渐在商业上闯出了一番天地。

郁贡,春秋时鲁相。

郁继善,宋代名医,深于医术,为时所重,子孙皆以医仕。——《万姓统谱》

郁新,字敦本,明代临淮(今安徽凤阳)人。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以人才征,官至户部尚书。长于综理,精于计算,规划甚备。

郁杰,洪武间来知县事,重修文庙,创建预备仓、养济院,民至今称之。——《平阳府志》

郁纶,字理之,德州人。景泰进士,知崇德县,时署废久,纶自学校、坛壝、街巷、河渠、市肆之类悉规画缮理。大盗章正等为患,设方略擒之。以素刚直不能俯仰,忤当路罢去,县人以为遗恨。——《万姓统谱》

郁文博,上海人。景泰五年(1454)进士,成化间曾官湖广提刑按察司佥事、副使,迁陕西右参议,秦王朱诚泳有诗《送郁文博少参致政还上海》。致仕归后,筑万卷楼,以藏书、校勘为乐。79岁仍点校不停。刘声木《苌楚斋随笔》云:“上海郁氏藏书,颇负盛名。”《前志遗事》载,文博校陶宗仪《说郛》120卷,曾自赋诗一首:“白头林下一耆儒,终日楼间校说郛;目力心思俱竭尽,不知有益后人无。”

郁浩,湖广永宁卫人,第进士。正德末,除汾州知州,政尚简严,力兴学校,每朔望为诸生讲说经义,亹亹不倦,时庙学颓圮,大加修葺,升户部员外,至按察佥事卒。——《万姓统谱》

郁采,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性刚直,不屑附阿,谪同知裕州。时遇战乱灾荒,盗贼四起攻打裕州,他率领州民抵抗,连战数日后城陷,巷战而死。诏赠光禄寺少卿,录一子入监,仍命有司立祠祀之。——《万姓统谱》

郁天民,字元仲,嘉善人。性颖异,读书过目不忘,督学刘五清擢冠入学,后厌薄举子业,肆力于古文词,为诗援笔立就,博极群书,于国家典故尤习,著述颇富。——《嘉兴府志》

郁永河,字沧浪,清浙江仁和县人,生卒年月不详,清代地理学家。曾考取秀才。好远游。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福建福州火药库爆炸,典守者被责求偿还,派人到台湾地方淡水采集硫黄。永河是幕客,自告奋勇。次年正月起程,二月廿五日抵台南府备办用具。四月初七北上,经各个台湾少数民族部落,抵甘答门(今台湾地方关渡)。最终,完成炼硫任务,十月初七离台。沿途以诗文记录见闻,写就《稗海纪游》。详细记载台湾地方的地理气候、风俗民情、产物历史,文笔细腻,是最早也是内容最丰富的一本台湾地方游记文献。

郁文名,字雷门,江苏吴江人。善画花鸟,山水亦工。家贫甚,不肯以画市。遇友所善,欣然挥洒。——《江震续志稿》

郁贞,字兰隐,浙江平湖人,清代女诗人。为人醇厚孝顺,能诗善画,所画墨兰清雅有远致,著有 《吟香阁诗抄》。——《平湖县志-味雪斋诗钞》

郁润桂(约1772—1826年),字淮林,号黎山。原籍江苏嘉定南翔镇,后入上海县籍。清乾、嘉年间著名海商。旧志称其“善居积,家累巨万”。13岁时从家乡到上海一家沙船业字号当学徒,后独立经营,从事海外贸易,把中国货物运到日本、爪哇、安南、菲律宾等地销售,再从当地办货,运回国内贩卖。常常是一条船出去,在国外又打了一条船,驾两条船回国。最发达的时候,拥有沙船一二百只,雇工2000余人,还开设了许多商号、钱庄。企业遍布松江,人称“郁半天”。去世前一年在城内乔家浜购地造屋,成为上海的首富,人称“上海大郁家”。在上海发展史上,上海的南翔沙船郁家为繁荣早期上海经济作出过贡献。

上海旧时沙船

近代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近代革命烈士、作家、诗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从事新文学创作。代表作《沉沦》。1945年9月17日,郁达夫被日军杀害于苏门答腊岛丛林。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杭州市富阳区郁达夫中学内的郁达夫雕像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