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无意中翻了一下日历,发现今年居然有两个立春节气。也就是2024年的立春节气提前到了农历的2023年,而且在日历上还显示,2024年的立春是在2月4日,农历的腊月二十五日。
而这天又是“数九”期间的“五九”最后一天,在民间就有“春打五九尾,乞丐跑断腿”的说法,那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数九”。它是古人记录寒冬的一种古老的方法,如今在民间依然还流传。数九指的是从冬至节气以后开始,每隔九天为一个“九”,而经历过九个“九”以后,寒冬就结束了,温暖的春天也到来了。
而大家也知道,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古人认为立春节气到了,春天也到了,因为在古代都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来划分四季的。
如果大家对二十四节气比较了解的话就会知道,冬至节气后是小寒,然后是大寒,接着就进入了下一个轮回,也就是迎来了立春节气。
而古人观察发现,虽然立春在农历的时间是不规定的,但是每个节气之间一般都是15天,因此冬至节气后第三个节气就是立春了,也就是冬至后第46天。因此在民间就有了“春打五九尾,春打六九头”的说法。
而且古人还发现,“五九尾”和“六九头”打春是有区别的,其中关于五九尾打春的说法就是“春打五九尾,乞丐跑断腿”,认为如果这一年是五九尾立春的话,那么这一年的年景不太好,会出现旱情,水灾等,从而导致粮食收成不好。
家家户户都没有足够的粮食吃,很多人就要去乞讨。但是乞讨的人也不好找到食物,毕竟大家都吃不饱。
而之所以有人说2024年的立春很特别,一方面是它是在农历的2023年,这样导致了2024年没有了立春节气,民间也称它为“寡妇年”、“黑年”,或者是“滑头年”。
另外一方面,就是2024年的立春是在“五九尾”。即在2024年2月4日立春,可是这天是农历的腊月二十五日,并且它还是数九中的“五九”最后一天,在2月5日就是了“六九”的第一天。在过去老辈人都是认为“五九尾”打春不好,预示着这样的年景不好。
那古人这话有没有道理呢?
这里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一下了,为什么有些年份是五九尾打春,有些年份是六九头打春呢?会存在这一天的差别呢?
其实在多数的年份,都是在六九头打春,因为立春是冬至后的第三个节气(冬至,小寒,大寒),一般15天一个节气,那么“立春”就是冬至后的第46天(包括冬至当天),所以立春一般都在六九的第一天,即“春打六九头”。
但也有例外。比如2024年就是如此,另外在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立春在五九最后一天,即“春打五九尾”,而不是“春打六九头”。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区别,那是因为在古代的时候,通常将冬至到冬至之间的时间段(约365.25日)也就是一整个回归年,分割成为了24段,也就是24节气。如此一来每段的时间就大约是15日2时5刻。
因此二十四节气之间的两个节气之间,准确的时间并不是15天,而是大约15.2天,而立春是在冬至节气后第三个节气,这样三个节气总共就是45.6天,换算成具体的时间就是45日14小时。
明显看得出来,这14个小时已经超过半天(12)小时了,所以冬至的时辰也就决定了立春的时间。
如果冬至时间是该天上午10点之前,那么就是45天之后就是立春;这样就是“春打五九尾”,而如果冬至时间是上午10点之后,则就是46天之后才是立春了,这样也就出现了“春打六九头”。
正是因为有这个变化,所以才会导致“春打五九尾”的情况出现。
另外之所以在民间普遍认为“春打五九尾”不如“春打六九头”好,是因为在民间认为春打五九尾,这样的年景不好,往往春季来得早,雨水会偏少。
类似的农谚还有“春打五九尾,老牛累断腿”,而“春打六九头,穷人苦出头”。这些说法都是古人长期观察的结果,也算是经验之谈了。
而立春又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是一年的开始,老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所以农民对此才会特别的在意。
来源丨喜马拉雅APP气象先生宋英杰的精品课《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
编辑丨张公子
立春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之首,一年之始,万物复苏。民间称立春为“打春”,有“春打五九尽,春打六九头”的谚语。意思是立春这一天,不是在五九的最后一天,就是在六九的第一天。
称立春为“打春”的说法,其实和古代的一种民俗活动——“立春鞭春牛”有关。
制作耕牛形状泥塑的起源早在先秦时期,每到隆冬时节,各级官府就有“出土牛以送寒气”的规制,这是春牛之缘起。后来人们将这个习俗确定在了立春,立春之日制作土牛送别寒冬,然后提示农民赶紧准备春耕。
关于以土制牛的原因,宋代《艺苑雌黄》中这样解释:按照五行学说,冬季属水,而土克水;土负责生养,牛负责耕地。所以用土做的牛,既起到送寒的功能,也体现劝耕的作用,一举两得。但最初只是制作土牛,以送寒和劝耕,还没有鞭打土牛的习俗。
立春之日的官方习俗“迎气”从先秦时期开始,立春之日的官方习俗主要还是“迎气”。天子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穿着青色的衣服,到东郊迎候春天的到来。在“迎气”之后,顺便“籍田”,然后是“班春”。
“籍田”就是官方举行象征性的耕田仪式,为民众进行示范;“班春”就是颁布春令,督促民众及时耕作。用泥土塑造耕牛和耕人的形象,并进行展示。立春之时制作的土牛,也渐渐地被改称为春牛。
从宋始,立春习俗逐渐变成造春牛、进春牛、送春牛、鞭春牛、争春牛、牛。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原来庄严的的迎气仪式,逐渐被世俗的鞭春习俗所替代。
对于春牛的鞭策,也是关于劝耕的行为艺术。鞭打春牛,意思是说,您已经歇息一个冬天了,该到田地里忙活了!
鞭打春牛的仪式土牛由官府制作,鞭打土牛的仪式皇帝也要参加,民众是立春当日,皇帝是立春
前一天。各级官员以及民间也都效仿皇帝,象征性地以五色丝杖鞭打春牛,很有仪式感。
鞭打之后,老百姓会去争抢土牛碎片,觉得这样很吉利,会沾上一点好运气。直到近代,民间还有“摸摸春牛脚,赚钱赚得着”的说法。后来,民间也渐渐有了微缩的土牛,像猫一样的大小,作为民间工艺品,人们相互馈赠。
明清时期,立春鞭春牛的习俗似乎更加隆重。民众竞相围观官府举办的鞭春仪式,被称为“看春”。看春的过程中,人们往往用五谷抛打春牛。鞭春之后,大家还争抢春牛的碎片,希望以此保佑五谷丰登。
而鞭春牛的仪式流程变得更加繁琐。春牛的形象、颜色按照年份的天干地支,也有了严格的规范。立春日的迎春仪式甚至精确到了春神与春牛的相对位置,精确到了官员跪拜、叩谢、恭请春神的各种细节。
各级官府是“遵制鞭春”:一方面是礼敬春神,一方面是鞭打春牛。而民间,既打春,也拜春,相互道贺春天的来临。
立春鞭打春牛,甚至打碎春牛,所以也使立春常常被人们称为“打春”。
打春牛劝农耕的意义春季劝农,逐渐成为官方的一种“规定动作”。而且民间也有来自族长、乡贤或父兄的劝耕,言辞恳切,形式多样。劝耕,就是把诉求明确的教化以行为艺术的方式来体现,进而变成了人们乐于亲近的习俗。
但是如果官方的所谓劝耕只是行个公事、走个过场的话,对于生于斯、耕于斯的农民而言,并无多少实际意义。只说官话,不听民声,不体恤农民,甚至不念及农民,一年搞这么一次看似接地气的劝耕,那些呼啦啦的劝耕队伍,那些文绉绉的劝耕文字,有什么用呢?
随着历史的变迁,民间鞭春牛的活动,从最初的送寒到劝农,逐渐成为一种劝导和提示农民勤勉耕作的行为艺术。
关于主播:
宋英杰,气象专家,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
《宋英杰讲二十四节气》,从天文气候、地理历史、动植物、农事习俗、诗词、谚语等角度,用科学的数据解读节气,同时汲取大量古籍精华,给你搭建一套完整的节气知识图谱。从常识到应用,讲透古人的生活智慧,助你轻松地掌握节气背后的科学精髓。
关于喜马拉雅:
喜马拉雅,中国知名音频平台,4.8亿用户的共同选择。不用看,听喜马拉雅!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