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埰(1607---1673)字如农,一字卿墅,号敬亭山人,又号宜州老兵,私谥贞毅先生,莱阳城南姜家庄村人。崇祯四年进士,官至礼科给事中。敢言直谏,崇祯十五年因弹劾首辅周延儒下狱,谴戍宣州,流寓苏州,遗老终身。与其弟姜垓被时人并称为“二姜先生”。
独占鳌头
元朝末年,莱阳姜氏始祖姜义从宁海(今牟平)徙居莱阳,居住在杏坛坊(莱阳老城文庙西),力田兴家,到六世祖姜润已是莱阳豪富。七世祖姜淮为救社稷之难毅然捐银,官拜大嵩卫指挥同知,又因御倭有功被封为怀远将军。姜埰祖父九世姜良士,为光耀门庭,发愤读书,抄书满柜,虽时运不逮,未能入仕,但学识渊博,善于训诲,桃李满墙,人称“康惠先生”。姜埰之父姜泻里是廪生,一生教书,笃行道姜泻里生四子,姜埰行二,其兄姜圻、三弟姜垓、四弟姜坡。姜埰七岁时,与长兄姜圻一起随祖父读书,学习《论语》《礼记》等。勤奋专注,有过目不忘之才。当时山东大早,饥民蜂起为寇,爷孙们躲避乡下。姜埰兄弟俩经常彻夜请读诗文,咿唔不绝。曾有盗贼潜入院中,躲在门外,听屋内读书声不息,久久下不得手,最终只得叹息而去。
古人有易子而教的传统。姜埰11岁时,祖父为他另聘名师王良辅授课,学习《诗经》《大学》等。姜埰13岁时参加童子试,文章中竟然含有修身齐家治国的论说,县令李建和读罢大加赞赏,称他异日必将出人头地。
一天,老师不在学馆,姜埰偷偷与几个同学一起外出登高。姜埰见山顶有一巨石,率先攀爬了上去,迎风而立,放声大喊:“我独占鳌头(中状元)了”。别人告他犯学规,老师笑道:“犯学规宜夏楚(换打),然其志可嘉也。” 果然,姜琛20岁时一举考上了秀才,并且名列第一。第二年,参加乡试,经义考试顺利通过,但因在策论中有指摘当朝权奸魏忠赞和崔星秀的言辞,触见了禁总,被主考取消了录取资格。
姜埰并未气馁,更加勤学上进。听到进士宋继登刚刚辞官回家,便立刻到他门下拜师。宋继登在京为官时就以学识著称,此前经他调教已中进士、举人的仅莱阳就有宋应亨(宋琬之父)、张宏德、其弟宋继发、儿子宋琼、宋玫等10余人。宋继登回乡后,立即有50多名学生拜在他门下受教,姜埰和左懋第也在此成为同学。每当会课时,姜埰年龄最少,却因聪慧过人,总被老师“首叨叹赏”。宋继登常说:“会见姜生为青云客矣。”
崇祯三年(1630),姜埰再次参加乡试,与左懋第同榜中举,左想第为亚元,姜埰列第20名。发榜之日,宋继登与弟子们登上城头迎接喜报,预言其姜、左二生必中。捷报至,果然如此,一时满城传为佳话。第二年,姜埰和左惩第一起赴京会试,竟然双双联捷成进士,左懋第年龄较大,已31岁,名列48名:姜深25岁,名列第136名:同榜的沈迅,也是莱阳人,排在第208名,年龄稍大。
十年仪真令
崇祯四年八月,姜埰初授为直隶(北京)密云县令,未及上任,十月份又改任为仪真(今江苏仪征市)县令。姜埰的岳父董应雷曾任婺源训导、保安州学正,是当时著名的教授,姜琛小时候曾蒙其赏识并教诲,故董氏以女妻之。姜深赴任前,岳父董应雷再三叮咛、鼓励:“当勿骄勿躁,知清辨浊,心存高远。”表兄刘起蛟也寄书勉励他:“居官以不要钱不徇私为要。”姜深-一铭记在心。
到了仪真县,姜埰清廉自守、勤政为民,做到了“十年无取于民”。初到任时,举行坛祭仪式,不料有人欺其年轻,竟装神弄鬼,假充城隍降临。直呼姜琛姓名,颐指气使,引得众人嬉笑。姜埰不慌不忙,沉稳应付,下令将一干人缉拿下狱,严加讯问。后来,这几个人皆认罪服法。
姜埰到任不久,便开始整治境内大盗扰民的痼疾,全力以赴置之于法,县境一清。姜埰为民宽厚仁慈,事关民间利害,宁违上司,不苦百姓,兴利除弊不遗余力。仪真县紧靠大运河,每年都有修河任务,姜埰多次捐俸免除百姓劳役。当时战事频仍,军需任务繁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姜深极力向上哀请蠲免:“真州弹丸之地,财富不满万,民有不堪。”三年后,县境大治,百姓安居乐业。有人倡议为他立祠勒碑,姜琛坚决拒绝,道:“吾知尽吾职而已,岂望此乎。”
当时食盐是国家专控的物品,盐税沉重。盐商贿赂官员遂成流弊,官员们都争相染指盐业。姜深为官却不取毫厘,并坚决禁绝属下盘剥客商,违者重罚不息,盐商对他十分感激,后来,盐商们听说姜埰督修运河时河堤遭洪水冲毁,出姜深执法严明。有一次,他的座师、大学士倪元璐的姻亲前来求情,让他开“公道犹在人心也。”姜琛道:“杀人者抵法,法不可移。”态度凛然,坚决地拒绝了传扬出去,江南士林对姜埰交口称赞。
姜埰为官清廉,仅靠官俸养活家人,以至于“家无环堵,常恨奉二亲乏甘我(甜食软衣)。"因为姜埰耿直无私,他的上司对他不满,导致他在仪真辛苦为官近十年,得不到升迁,姜琛自己记录他这段经历时写道:“埰碌碌无他长,吾为政,大事化为小事,小事化为无事,只视百姓事如己事,十年如一日而已。”当时的扬州兵备道袁继咸对姜深极为赏识。姜埰作为下级官员,每每前去拜见他,他都亲自下堂迎接,并且谦逊地口称年轻的姜埰为先生,奉为上宾。袁继咸道:“吾间道真州,见先生听断二三事,不禁心折矣。”姜埰也感叹道:“吾作令十年,仅得袁公一知己耳。”
姜琛在仪真任县令期间,兴文重教,为传承地方文化,主持纂修了《仪真新志》。
后来,张献忠起义军兵临仪真城下,姜埰露宿城头数月,设防御敌。虽然他从前不曾学习军事,但是却指挥得井并有条,颇中机宜。义军久攻不下,只得撤退。义军称城中有贤有司(好的地方官)。后来都察院具奏军情称:“淮扬半壁,屹然无恙,实以仪真藩篱固守之故。宜优录之。”
姜埰任仪真县令长达十年之久,国事家事繁多,呕心沥血,不幸罹患肝病身体非常虚弱。
礼科给事中
崇祯十四年(1641),姜埰35岁时,迁调北京,升任礼部仪制司主事,在京里实际上是个没有多大实权的小官。许多人以为,姜埰当了十年县令,“望绝清华,必怫然不乐”,然而姜埰却不以为然。第二年,漕运总督朱大典上疏,力表姜埰贤劳。崇祯皇帝批阅该奏章后,朱笔批示道:“廉循久任,准一体考选。当时崇祯皇帝刚刚33岁,比姜埰还小3岁,一心想当中兴明主,因此特别重视提拔青年英才。第二天上朝时,崇祯皇帝又当着内阁大臣的面说:“有如此贤臣而不用。朕之过也。”
三月,崇祯皇帝在弘政门单独召见姜埰,所问诸事,姜埰一一周全应对,皇帝很是满意,遂破格擢升其进入都察院,任礼科给事中(正五品),并赏赐了一些糕果汤饼,宠爱有加。姜埰当然感激涕零,他在一首诗中专门记录了当时承受隆恩的情景:
宣室承恩尺五天,小臣召对圣人前。炉烟细细龙楼绕,云锦丝丝凤果悬。清列未堪丹陛侧,仙盘直下紫宸边。十年司牧曾无补,痛哭黎元乞主怜。
给事中是专门负责督查官员的言官。官虽不算大,但能位列朝班,直接上疏议事,地位特殊,在古代称为黄门官。姜琛兢兢业业,知无不言,言必中肯。五个月的时间,竟然条陈了三十余道奏疏,并且得到皇上赞赏和采纳。每次外班差役往宫里送奏折,宫里的司纳太监都开玩笑道:“若非姜黄门封事乎?”发之果然。姜琛在朝中勤勉为官,尽人皆知。
这期间,姜琛揭发了一桩京城武举考试舞弊的大案,参倒了大大小小近十名贪官,其中一位是兵部侍郎。姜埰还建议朝廷取消对大臣廷杖(打屁股)的旧制;又谏止皇帝轻信阿谀、迷信佛道的行为:多次阐述了自己对前方战事、后方民情的看法,皆切中时弊。皇帝对他越发看重,虽令朝中的奸佞之辈妒恨,但也博得了正直大臣的众口称赞。此时的姜埰春风得意,锐气十足,大有青云直上之势。
令姜埰格外高兴的是,小他8岁的三弟姜垓此时也高中进士,并被优选为京官,与他同朝为臣。兄弟二人英姿勃发,人们称他俩为“天水二龙”(姜氏族祖源于甘肃天水,称天水姜氏)。
这年十一月,李自成的起义军前锋已经兵临北京城下。京战告急,朝廷上下惊慌失措,姜埰临危受命监守德胜门。
直言获罪
崇祯十四年(1641),周延儒第二次被任命为首辅,他没有经世治国的才能,只会玩弄权术,献媚皇帝:又骄奢淫逸,卖官敛财,狼贪无极。
当时朝政颓败,守疆无人,内忧外患,崇祯帝上朝时竟痛哭流涕,特下《罪己求言诏》,以求良策。言官们倍受鼓舞,纷纷上书。言官首领都察院都御史刘宗周是朝中老臣,率先上了一道《长安黄金贵之疏》,指斥京朝中贿赂横行,致使黄金牌贵,暗指周延儒带头贪婪。周延儒做贼心虚,害怕被参,于是先发制人,上奏一道密揭为己脱罪,并散布谣言中伤言官(都察院中的御史、给事中等有题参权力和直接奏事权力,负责监督监察称为言官)。可惜年轻的崇祯皇帝不能明辨忠奸,对周延儒特别信任和倚重。他亲自宣示圣谕,对言官严厉训诫,指责言官有“挟私偏执,更端争胜”之弊、朝臣们皆面面相觑,无不疑惧。姜琛深为社稷焦虑,当夜便拟就一篇奏章《恭读圣谕因明言职疏》,言辞恳切,观点鲜明地反驳崇祯皇帝对言官的指责。其中说道:“......圣谕所云代人规卸,或为人出缺之事者,臣独骇惑其故,陛下固何所见而云然乎?或于章奏知之邪?抑出于圣心之悬揣邪?方今廉节不修,士怀苟进,长安道上,辇金成市。假不幸而如“二十四气”之蜚语腾播清禁,陛下亦将听之乎.....”奏疏中连连诘问皇帝。姜埰第二天一早便将奏疏递送上去。
此时,李自成和清兵都逼近北京。崇祯皇帝心急如焚,天天召对群臣。行人司司副、江南复社领袖人物熊开元,突然出班,要求单独密奏,弹劾周延儒。周延儒吓得汗流满面,跪地请罪。但皇帝有心袒护,并未怪罪他。事后,崇祯皇帝阅读奏章时,发现熊开元的补牍与先前的面奏前后矛盾,又见了姜埰的奏章,其文不顾尊卑,对皇帝连连责问,言语之激烈,前所未有,因此陡起怒火,以为这群言官“目中无人、勾串盘结、扰乱朝政”。下诏将姜埰和熊开元收归东厂诏狱。百官无不大惊失色。时有次辅(副丞相)蒋德景和黄景舫二人冒死上前扯龙袍求情,崇祯却甩袖而去。
姜琛、熊开元被打入诏狱。其弟姜垓闻讯赶来,见到姜埰官帽官服已被扒光,满脸血污,感到无比悲痛,涕泪肆流。姜琛自分必死,向弟弟交代了后事。
在崇祯皇帝的授意、逼迫下,姜埰在诏狱中受到了重刑审讯,甚至用上了一搜(用竹签夹指头)敲五十,一夹(两根木棍夹腿)敲五十,杖(打屁股)打三十的刑罚。后来又增加到一拶、一夹各八十,杖五十。酷刑之下,姜琛数次血流满地,昏死过去,但依然不认错。后来用手指蘸口血在地上书“死”字,只求一
姜、熊遭罚,宫廷哗然。都察院首席御史刘宗周,联络台省九卿一起上疏援改。可是一日上疏十数件,中官皆奉旨扣押,不予上呈。
见审讯始终未见结果,崇祯皇帝密谕:“姜琛、熊开元即取毕命”。审讯主骆养性、梁清宏怕亲手诛杀忠臣留下骂名,跪求皇上三思,崇祯无奈之下,收了密旨。都察御史刘宗周、吏科给事中吴麟征、户部尚书傅淑训等六部三司大臣相继在早朝上疏相救。崇祯皇帝怒不可遏,当场将他们撤职。次辅蒋德景、礼部尚书林欲楫、刑部尚书徐石麟、兵部尚书张国维、左都御史金光宸、兵部左侍郎冯元飚,一齐摘冠出班,跪地申救刘宗周等人。结果金光宸也被撤职。工部尚书范景文,五大内务府的勋臣等都一齐求情,皇帝迫于群臣压力,才同意将姜、熊二人免死,移交刑部审理。血污满身,皮肉溃烂的姜埰闻知后,面北叩头,泣不成声。
刑部尚书徐石麟很同情姜、熊二人,依照《大明律》拟将二人在京徽就近充军,对此,崇祯皇帝大光其火,当场将徐石麟撤职。又不顾自己废止廷杖的承诺,下旨在午门外对二人各廷杖一百,以示惩处,“以做效尤”。崇祯皇帝让他信任的大太监曹化淳、王德化监刑,命文武百官穿红色官服陪列午门外观刑。行刑时,姜琛、熊开元二人头面触地,满嘴尘血,嚎叫连声,臀股之间血肉模糊。姜琛在弟弟姜垓照顾下,喝了京城里专治杖伤的名医吕邦相专门配置的药,喂食了童子尿,臀股之上“去腐肉斗许”,才伤情渐愈,免于一死。
当姜埰在京历经磨难之时,莱阳正经历一场浩劫。莱阳县城数次被清兵围困,最终被攻陷,姜埰父亲姜泻里和四弟姜坡在守城中烈殉,姜埰一家22口自杀或被杀。
姜埰三弟姜垓急忙上了一道《请代兄系狱疏》的血疏,恳请皇帝开恩,允许由自己顶罪,让二哥归乡治丧,不料崇祯皇帝无情地批示道:“姜埰罪不可赦,弟垓固在,其非独子,言官勿屡渎。”依照朝廷的定例,崇祯皇帝颁发了一道《谕祭文》,让姜垓带回家办理丧事。
崇祯十六年(1643),国势日危,周延儒督师西征。因其人华而不实,又骄奢荒淫,致使贻误战机,又谎报军情,买官需爵,被崇祯皇帝赐死。朝中正直之士纷纷上书,请求开释姜埰和熊开元。可崇祯皇帝仍执拗地不肯纠错。这年秋,姜琛在狱中得了痢疾,差点送命。春节的时候,他给自己写了一幅对联,贴在监狱门口:“地狱可怜为饿鬼,罪臣何况是孤儿。”其在狱中的悲苦心境,憔悴之状可见一斑。
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崇祯皇帝下诏,将姜埰发配至安徽宣州卫充军姜埰出京之后仅一个月,李自成起义军便攻陷京城,崇祯皇帝自缢身亡。
漂泊江南
姜埰被发配往宣州,一路上,破帽囚衣,风餐露宿。进入山东地界,兵荒马乱,不得已只能昼伏夜行。姜埰回家拜祭了父亲的灵位之后,打算立即南下赶赴戌所。还未来得及启程,便传来了京城失守皇上殉国的噩耗,押送姜琛的差官赶紧脱掉官服,径自逃遁。国破君亡,家庭离散,姜埰痛不欲生,只想自杀以殉国。大哥姜圻苦苦相劝,他只得放弃,二人一起仓皇南奔。姜埰在一首《赴戍行》诗中曾详细记叙了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
姜埰和长兄姜圻一路南下,变异姓名,改换装束,混迹于百姓中间踉跄前行。半年之后,终于与母亲、三弟姜垓在苏州相聚,暂时居住于上津桥一吴姓朋友家里。
姜埰毕竞曾得到过皇帝的赏识,如今皇上已经殉国,一切误解和迫害都变得微不足道。姜埰觉得君命在身,仍然应该赴戌宣州卫,以身相报,于是悲愤地写下了又一首诗《赴戍》,以表心迹:
毒死承恩谴,天威咫尺间荷戈荒郊去,收骨瘴江边衮职犹思补,龙鬓竟绝攀先皇千滴泪,独在敬亭山。
甲申(1644)夏,南明弘光帝登基后,闻知姜埰、姜垓兄弟在江南避难,立即下诏赦免了姜埰,并下旨招二人赴南京听用。姜埰、姜垓二人于是留身苏州等待消息。可是弘光朝由大奸臣阮大钺、马士英掌权。因为阮大铖曾被姜垓弹劾,心存记恨,公报私仇,下令缉拿姜氏兄弟。于是姜氏兄弟们不得已急忙仓皇出逃,随后又各奔东西。
顺治四年(1647),姜埰携带着母亲、妻儿,从吴地经钱塘、舟山、赤城、石梁等地迁至徽州,每至一处,事事依人,几近托钵乞讨。不久陪京陷落,弘光帝下落不明。在安徽期间,姜煤隐姓埋名,颠沛流离,景况窘迫。家人星散,前途无望,姜埰得暇便登山北望,凭吊君父。悲从中来,常常号啕大哭,声动山野。当地居民起初以为他是个疯子,后来得知其身世,无不对他由衷的尊敬和同情,都主动地来接济他。一百多年以后,还有人指着山上他坐过的石头说:“此为姜公痛哭处。”
是年夏,历经磨难又穷极无聊的姜埰经过黄山,见空门清净,顿生皈依之念,在山寺里挂了名,自号智僧。由于生活所迫,他不得不又一次举家迁往真州。九月,姜琛的侧室王氏在真州生下了次子姜实节。
顺治五年(1648),时局已经稳定。姜埰护送母亲回了一趟莱阳。在家期间,姜埰的妻弟董樵听说表哥回来了,从隐居的东海之滨的深山(文登西山)中出来,与他晤面。相对慨叹之余,董樵说:莱阳辛未年(崇祯四年)同时考取的三名进士中,左懋第和沈迅已经壮烈殉国了,你的孤忠直节也是天下闻名,如今“莱阳三君子”的称号,江南江北人人皆知,将来会流芳千古的,希望您能自勉。姜埰听后很有感慨,说:我不会辜负死去的人。当时天下已定,许多明朝旧臣和年轻的士子,虑及生存,不得不放弃家国仇恨,谋求立身之道。当时的莱阳县令胡三顺听说姜埰回乡,急忙向巡抚汇报,巡抚打算请他出山。姜埰身为明朝遗臣,不肯做清臣,连夜驰马逃回江南。
是年秋,由于当初酷刑所致,姜埰的牙齿纷纷脱落,长子姜安节将父亲脱落的24颗牙齿,一颗颗收藏起来。
顺治六年(1649),姜埰在真州的汪家园借居。因当年文天祥抗元时曾在真州住过一段时间,写有“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的诗句,所以姜琛将所居旧屋取名“芦花草堂”,以示仰慕先贤。是年,姜埰的大哥姜圻因病去世,嫂子王氏已经死于莱阳邑难,姜埰开始替哥哥照顾着两个侄子。
此后的十年,姜埰一直定居真州,奉养老母,数次与姜垓陪母亲回莱阳,看望亲人,经营父兄的墓葬。期间,姜垓盛年病故,老母亦离世。为尽快延续血脉计,姜埰先后为儿子安节、侄子寓节(姜垓子)、侄子审节《姜坡子)在成年之即匆匆毕姻。姜埰一人独自支撑着全家人的生计,艰难困苦,一言难尽。
顺治十六年(1659)六月,郑成功率水兵北上进攻崇明岛和南京,江南大乱。姜埰只得收拾家当携带老小,避难来到了灵岩山。九月份,家人才得团聚。回到真州时,旧居已遭焚毁,荡然一空。一家人只好迁往苏州,在陋巷中勉强寄居度日。姜埰贫病交困,情绪万结,哀叹道:“溽暑避乱,席草卧地,饮食失宜,虽死于病实死于兵也。”记在《敬亭集》自撰年谱里的这句话,表露出姜埰对湿乱时世的无比憎幕与无奈。
安身艺圈
顺治十七年(1660),姜琛在朋友的资助下,在苏州虎丘下专诸里购置了块5亩之广的荒猫得以安家,该园是明嘉靖年间学苑袁粗质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被朝赶罢官后所建、万历年间,文果孟(文猪明曾孙,状元)购得此园,文震孟天府年间任相国,后被魏党参勘,牌职后仍归此园,更名为“药苏州艺国园量团”。厘字最有增建,但并不豪华。仅供“杜门扫轨,屏居莳植,疗养身心”而已。文震孟去世后,时局湖况,中间几经转手,园已破败不堪,废池破屋,疏柳杂木,荒芜之甚如同野地,唯有贩夫雇工之流在其中租地设茅而居。
姜琛将荒园稍加修葺之后,改名为“颐圃”。《易经》云:“颐,贞吉,自求口实。”意思是要注重修养人格,自求多福。因财力有限,姜埰只在园中修建了数处简随的房屋,命名为“东莱草堂”和“敬亭山房”,表达了自己对故乡莱阳的思念和谪戍之地宣州的眷注情怀。在苏州,姜埰、姜垓受到了明清之际士林的景仰。被并称为“二姜先生”。姜垓去世后,以气节著称的姜埰更是众望所归,家里时常有文人雅士造访,当时名士熊开元、黄宗羲、龚鼎慈、吴伟业钱澄之、石涛、宋琬、施闰章、王士禄等辈均为常客。此时的姜埰,虽然受过村刑,走路有些颠簸,但是陪伴这些趣味相投的朋友出游,放怀山水间,吟咏署答,也别有乐趣。
两个儿子长大以后,姜琛虽然教他们攻读诗书,却坚决不让他们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长子姜安节一心孝敬父亲,次子姜实节则从师学画,最终成长为大名鼎鼎的画家,名载中国绘画史。晚年的姜埰总有一个夙愿,便是移居宣州敬亭山,当一名宣州老兵。但是因为年老体弱,一直未能成行。儿子学会了画画后,他便在家里穿上前朝的旧戎装,让儿子给自己画了一副《宣州老兵荷戈图》,以表寸心。这幅图后来附印在《敬华集》的席贡上。
此后10余年,美踩精身顾圈,生活还算安定。顾团经过姜琛父子们苦心经营,初具规模。当时苏州社会风气奢席,富者大造楼阁,雕鹿蓄桂,贮以歌女舞妓,夸耀财富。惟有姜课父子的顾团以山石流水、台榭桥亭、章堂书屋取胜,景致清雅,赢得了文人雅士的青睐,称赞其为“城市山林”。
姜琛过世后,次子姜实节将“颐圃”改名"艺”,有"艺农隐居”之意。清康熙年间,山水面大家王晕(石谷)应姜实节之邀,同时文坛大家汪琬先后两次作《艺圃记》跋于后。此图后来流传于世,隶书大家郑篮为题迎首《姜贞毅艺圃图》。刘统勋、裘日修、英廉、沈德潜、嵇璜、张预、诸可宝、李经畲等十余位朝廷巨公、社会名流,在欣赏此画后均留题跋,反映出姜深的高风亮节对后世的影响巨大。此图今犹流传在世,得到启功和徐邦达等大家的赞赏。20世纪80年代后,艺圃经过维护已经成为苏州的五大名园之一。1997年,“艺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天前来观赏的游客络绎不绝。游人在欣赏艺圃园林的同时,也叹服姜埰孤忠卓绝的风骨。
《敬亭集》
甲申国变(1644)之后,姜琛流落江南,成为遗老,苦度余生,写诗作文成为他人生的重要内容。在真州。姜埰便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着手撰写《正气集》,记载前朝殉国尽节的忠臣义士的事迹,为他们立传,以期不朽。《正气集》分北都尽节、南都尽节、奉使尽节、起义尽节四部分。在真州期间,姜琛写成了北京部分,直到在苏州去世时,才完成了全部《正气集》的写作,为自己熟悉的50多位忠臣烈士立传。他还写了一本《记事摘谬》,纠正了一些当时他人著作中关于明朝史实的讹传误记。《正气集》虽然没有正式出版,但是他的每一篇文章记载的都是他所熟悉的社会名人,每篇传记写成之后,社会上都争相传阅。许多篇章被采入了《明史》,其余的也都被其各自的后人编入家史,或者保留在地方志书里。这一著作对于记录明末清初的历史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莱阳的左懋第、沈迅、董樵等一大批历史人物等都是借助姜埰的笔,得以流芳后世。
《敬亭集》中有文章64篇,其中包括奏疏、传记、墓志、书启、序跋、杂记等。其中奏疏多达21篇,是姜埰任给事中时30余篇奏疏中的一部分,皆忠心耿耿,天地可鉴,也是一份难得的明史研究资料。其中《崇正黜邪疏》是姜琛擢升礼科给事中后的第一本奏疏,说古道今,劝崇祯皇帝远离佛道,治国安民。《因事陈言疏》陈言三事,一是关于廷杖,一是关于锦衣卫,一是关于诏狱,姜埰建议崇祯皇帝取消廷杖,约束锦衣卫,轻用诏狱,以疏阔言路,改革政治,富强国家,《文风士气疏》针对朝中奸臣对复社的诋毁和打压,仗义执言。《武闱大弊疏》揭露了一场京师武乡试舞弊案,震惊朝野。《钦奉圣谕揭》是崇祯皇帝在国事危急时,下诏自责,征言求是之后,姜埰所上奏折,全面地阐述了自己对国事的忧虑和建议,陈事8条,周全细腻。《恭读圣谕因明言职疏》便是那篇弹劾周延儒的著名奏折,是姜埰人生的绝唱。其他的奏折如《探本自强疏》《言官互纠疏》《东方民命疏》《始陈河南解围疏》《继陈河北兵屯疏》《罪枢保脱疏》《戍臣可原疏》《恒道图成疏》《澄清督抚裁抑大帅疏》《亟辨忠佞疏》《补牍再纠疏》《陈言选将疏》《御急伐谋疏》《瑞麦钞参》等,无不言辞恳切,切中时弊。
《敬亭集》中有诗约600篇,大多篇章写于明亡以后,皆有顿足捶胸、血泪欲滴之痛,让人不忍卒读。仿佛屈原的《离骚》,字字句句抒发着去国怀乡的哀婉情思,是清初众多遗民诗人中的佼佼者。其大量抒发遗民心声的诗作,成为后人了解那段国破家亡惨痛历史的重要资料。姜课典雅的文章、精美的诗询,着实让今人叹服古代进士的才华横溢,学识高深,名下无虚。
清康熙年间,学者卓尔堪编辑了一部有名的《遗民诗》(上下两卷),收录了明朝遗民300多人的2000多首诗。姜琛被列为卷首,共入选诗12首。足见清初众多秉持气节的遗民当中,姜埰是最有威望的人物之一。
清初大诗人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诺》中,对姜琛有两则评价。一则是:“山左诗人莱阳之姜埰、姜垓、宋玫、宋玉叔、董樵谷俱各成家。"而整个山东在那个时代数得着的诗人,还不到20家。另一则是:“莱阳姜如农埰、如须垓,兄弟齐名,时称二姜,如农崇祯末为给事中,建言谪戍宣州卫,鼎革后,兄弟遂卜居吴郡,不归故里:给事死,遗命葬宣城,以故君未赐还,不敢首邱《归葬故乡)。吾友张杞园(贞)作《祠记》书其事,南北名士多歌咏之。”可见姜琛是当时很有声望的社会名人。
2011年5月,经印晓峰先生点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敬亭集》面向全国发行。
大名永存
康熙十二年(1673),67岁的姜埰失足伤臂,饮食大减,卧床不起。五月病情加剧,姜埰将儿子们叫到跟前,说:“我不起矣,念吾获罪先皇,奉命谪戍,遭逢事变,流离异乡,生不能守先墓,死不能正首邱,怀凄于心。故君之命,后虽有赦,不敢忘也。今当毕命戍所,以全吾志也。”姜埰弥窗之际最想做的是实现自己死于宣州戍所的夙愿。
数日后,姜埰又说:“吾病既不能往,死必埋我敬亭之麓。”说罢呕血数升,闭目口吟《易箦歌》一首:
“呜呼!丈夫生平不逢时,但造坎坷当安之。一腔热血洒何地?万种伤心欲谁诉。我今病魔已如此,丈夫处死要自怡。然奈何不死于三十年之前,而往再岁月,空怀代马越鸟之悲。南村之梦诚已矣,东望松楸血泪垂。吾亲吾亲,听儿致辞,自今以往,孤瑰相随,故乡不可到,死葬我于敬事之崎。去家向南丘,永诀从此辞。一路虎猿共明月,看我尚样自适之。彼山之下,青松几枝,中有白马素车客,吾与风雨晦冥而结相思。”
吟罢又吟道:“盖棺三十日,负棺莫迟疑。”命令姜安节用笔记下来。儿子们写完了,姜埰坐起来,亲手拿过毛笔写道:“一腔热血欲洒何处。”又写道:“东望松楸不胜心痛 。”医生煎好了药,姜埰再也不肯吃了,神态安然,遗言也嘱咐得十分周详,如:神主碑旌不题故官:棺用薄材;不治丧;不做佛事等等。六月初八日,姜埰舌根已经发硬,犹呼速往宣州,摇手再三,告诉家人不照哭泣,然后浩然长逝。
姜琛去世后,朋友们私谥他为“贞毅”,所以后人都荐称姜埰为“贞毅先生”,至于今、葬礼过后,姜安节、姜实节为父亲辑录有《姜贞毅先生挽章》,流传于世。
姜安节、姜实节兄弟二人居丧完毕,一个月后即扶梓前往宣州敬亭山,安葬在宣州敬亭山西麓的赵子冈之原上。依照姜埰的遗嘱,墓碑上不题官名,只写了“莱阳贞毅先生姜埰之墓”10字。
为了弥补父亲生不能守先墓,死不能正首邱的遗憾,姜安节兄弟将父亲早年退下的24颗牙齿,送还故乡,在祖父姜泻里的墓前,建了一座牙墓,碑名为:莱阳姜贞毅先生牙墓。后来莱阳人都将城东鱼子山埋葬姜泻里等姜氏家人的姜家茔,称为“姜牙茔”。人们看见牙墓,都要讲一讲姜埰“牙硬”的故事,"牙茔”和“牙硬”的谐音,完美地标示了一段催人泪下的历史故事。1958年,当地开辟砖瓦厂,该墓被挖掘;后来又建起了大型冷风库。所幸此牙墓的墓志铭原文在《敬亭集》里尚有记载。
宣州是个山川秀美的地方,文化底蕴非常丰厚。唐朝诗人李白晚年长期生活在宣州,这里的谢眺楼、敬亭山多次见之于李白诗集中。明清之际,宣州籍的施闰章、吴肃公、石涛、沈耕岩等都是全国著名的文人或画家,姜埰生前羁心戌所,志在明朝,不肯北归,这些文坛名流都很敬重他。姜琛死后,大家都来参加葬礼,沈耕岩为姜埰题碑,吴肃公作了墓志铭,墓铭称赞道:
先生为先朝遗直,故国逋臣,气节炳天壤而昭记传。教兮魄,九天阁。禁兮血,敬亭原。高匪山,故主恩。陵谷改,兹永存。水木衍,子若孙。
清嘉庆十二年(1806),莱阳知县延君寿(书法名家)和前任知县王恩注共同为姜琛兄弟题写了村道碑,树于村东之路侧,碑面为“二姜先生故里”6个大字,碑后有碑文,此碑毁于1958年。清代晚期,莱阳有人编写了一部《三君子传》行世。姜埰的铮铮铁骨和浩然气节,彪炳史册,有碑铭记,有书传世,时至今日,这些著作仍然令人唇齿留香,成为莱阳人民永远的精神财富。
姜子牙:
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西周开国元勋,杭州厉氏家族先祖;曾在牧野之战中立下首功,被封为齐国之侯,他先后辅佐四代周王,武能安邦、文能治国,成为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他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著作《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他由人变成了神,并且为民间广为信奉。
姜小白:
春秋时期齐国第15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曾任管仲为相,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例行改革,对外尊王攘夷,起用了一批各有所长、尽忠职守的出色人才,使齐国逐渐强盛;曾出兵灭掉了谭国,平息宋国内部争夺君位的变乱,并吞灭遂国,后各国都依附齐国;执政期间,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支持管仲改革,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霸业达致颠峰。
姜诗:
东汉大臣,德阳孝泉古镇人,在26岁时被举为孝廉,曾在湖北孝感任职,因此湖北孝感和四川孝泉都因这位孝子而命名;他奉公廉洁,爱民如子,才干出众,解决了前几任县令都无法解决的难题,后因操劳过度,累死在公堂上;汉明帝赐匾“一门三孝”,又被赐为“汉至孝广文王”,他的事迹以“姜诗跃鲤”流传,“孝泉”一名也因有孝子故事的经典性而沿用到今。
姜维:
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军事家,他深受诸葛亮器重,费祎死后,他总领蜀汉军权,并先后11次伐魏;蜀国亡后,还想先借钟会之手杀尽魏将,而后再杀钟会复兴蜀汉,但最后失败被杀,他为蜀国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文学上也有着独特的才能,在汉魏晋的文学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作品《蒲元别传》。
姜公辅:
唐朝宰相,政治家,南安四贤之一,他才高识广,正色敢言,有大臣风,敢于言事,深得唐德宗信任;后朱泚叛军侵犯京师,他勇于出谋划策,成功防止叛军的扰乱,他的进谏防御之功,被皇上赏识,拜谏议大夫;一次皇帝厚葬公主,他力谏不宜铺张浪费;他著有《对直言极谏策》《白云春海赋》。
姜夔: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著名词人,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之一;他的词境独创一格,艺术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别出心裁,他在传统婉约词的表现艺术上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他是同时具备词人、词作、词选、词论、词社五种因素的词学流派,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他是与辛弃疾并峙的词坛领袖,在文学史上有杰出的地位,浙西派词人把他奉为宋词中的第一作家,比为词中老杜。
姜才:
南宋末抗元将领,忽必烈集中全国兵力,大举南侵,他率部迎战,因寡不敌众,退守扬州,他以攻为守,主动出击,先战三里沟,战败元军,再战扬子桥,又获胜,他肩部中箭,他拔箭挥刀,所向披靡;后率部星夜兼程直捣瓜州,浴血奋战杀敌无数,又多次突围运米,负伤累累,三军见之,无不动容,士气大振,后誓死不降,从容成仁,扬州民众闻者莫不泣下。
姜立纲:
明代书法家,以善书名世,世称“姜字”,被誉为“一代书宗”;他一生历经五朝,七岁时被征选为翰林院秀才,二十岁时授中书舍人,官至太仆寺少卿,曾参与誊录《宪宗实录》《孝宗实录》;书法远播日本,博得很高声誉,他一向谦恭谨慎,生活俭朴,视弃金帛若尘土,被朝野人士和乡梓戚友所敬重;他是一代书法大家,著作有《李太游天姥吟留别》。
姜宸英:
清初古文家,为清代帖学的代表人物,被推荐入明史馆任纂修官,分撰刑法志,又参与修纂《大清一统志》,与笪重光、汪士鋐、何焯并称为“康熙四家”;他以才思敏捷、博闻强记而著名,开创了有清以来 “布衣修史”的先河,其著有《湛园集》《苇间集》《海防总论》。
姜齐贤: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曾参加北伐战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加入了中国;他制定的条例系统地总结了人民军队卫生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对促进全军卫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起了积极作用,开创了军队兽医工作的新局面,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卫生事业和兽医农牧区建设做出了贡献。
姜 姓 名 人 故 事 及 姜 姓 起 源
一、为了革命改名姓
姜凤威,这个名字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开国上将甘泗淇可谓耳熟能详,其实这两个名字属同一个人。姜凤威,1904年出生于湖南省宁乡黄材,七岁进入私塾读书,因家里贫困辍学两年,后在姜氏家族的资助下,得以继续上学,于1924年在宁乡云山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当时的湖南师专,也就是现在的的湖南大学。
湖 南 大 学
在湖南师专时期,加入了中国,并积极参与了湖南多起爱国,成为了中国革命队伍中的一份子。为了学习苏联的革命理论知识,姜凤威便被选中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进行深造,为了革命的隐蔽和回国后更好地开展工作,便改名为甘泗淇,之后这个名字就一直伴随他一生。
甘 泗 淇 上 将
二、志同道合结连理
1930年甘泗淇在苏联学成回国后到上海,担任中央秘书处文字翻译工作。1931年,党组织派他到湘赣苏区,担任湘赣省委宣传部部长。在此期间认识了浏阳出生的湖南妹子李贞。
李 贞 少 将
李贞1908年出生,因家中孩子多,父亲早逝,6岁的时候,被迫卖到地主家中当了童养媳。童养媳的日子很不好受,给别人家当牛做马,15岁那年,不甘心忍受折磨的李贞逃出了婆家,加入了革命的队伍,带领女同胞们打土豪、闹革命,不久加入中国,成为浏东游击队领导者之一。
由于作战勇敢,机智灵活,善于宣传发动,组织上曾打算让李贞担任湘赣省省委宣传部部长,但她认为自己没有文化,坚持让贤,建议留学归来的甘泗淇担任这个职务。甘泗淇得知这一情况,对李贞形成了很好的印象。不久,两人一起来到军区工作,接触的机会也越来越多。经任弼时夫人陈琮英牵线搭桥。甘泗淇和李贞喜结连理,成为了一对革命夫妻。
甘 泗 淇 与 李 贞 合 影
夫妻俩共同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们夫妻二人一路相互扶持,不离不弃,共同书写了坚韧不拔的革命篇章。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李贞被授予少将军衔,也是唯一女将军,甘泗淇被授予上将军衔,毛主席对他们说:“你们是新中国唯一的夫妻将军。”
毛 主 席 给 李 贞 授 衔
三、大爱无私育孤儿
甘泗淇和李贞结婚后,育有一个儿子,然而,在长征恶劣的条件下,孩子在7个多月时早产,只存活了十几天便夭折了,李贞也因此落下了病根,再也无法生育。虽然一生没有自己的孩子,但他们的爱心和慈善精神却照亮了革命烈士的后代,他们先后收养或资助了20多名烈士遗孤,在他们的精心培养教育下,这20多名孤儿长大后,大多数走上了领导岗位,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晚 年 李 贞
1964年,甘泗淇因积劳成疾在办公室猝死。1990年,李贞走完了她波澜壮阔的一生。他们留下来的遗物除了四枚勋章外,都是些不值一提东西,有4把用了十多年的旧椅子,用了40年的行军箱,1.1万元现金,2200元国库券。最值钱的是战时留下的两根小金条。李贞留下遗嘱:一根金条捐给自己家乡浏阳,一根捐给丈夫的家乡宁乡,用于发展教育事业;1.1万元存款全部交党费。
浏 阳 大 围 山
总之,甘泗其和李贞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对不可多得的将军夫妻,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宁 乡 黄 材 水 库
姜姓,现有人口约430万,在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54位。姜姓分布较广,尤以山东多姜姓。主要郡望:天水郡、广汉郡等。主要堂号:稼穑堂、渭滨堂等。姜姓族人大多尊姜尚为得姓始祖。姜姓主要来源:
姜 太 公 剧 照
1、源于烈山氏,出自炎帝神农氏出生地姜水,属于以居邑名为姓。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即吕尚,齐国的创建者,因辅佐周王朝得天下而被封于吕,所以遂封地为姓。战国时期,姜姓齐国被田和所灭,吕尚的后代分散到各地,有吕姓,有姜姓。
神 农 氏 画 像
2、源于女癸。癸+女=姜。“姜”姓本意女癸所生,女癸之后代。有人皇部落,居任,任有女癸。女癸,嫁给帝,其所生子皆赐姓曰“姜”。姜姓后人绝大部分都是女癸之后。
3、源于桓氏,出自唐朝大臣桓庭昌改姜姓。郑樵云:“桓庭昌,唐上元中准制改为姜氏。”桓姓乃齐(姜)桓公之后。追本溯源,当系出姜姓。故有“准制改为姜氏”之说。
齐 桓 公 剧 照
4、源于少数民族改姓。(1)南朝宋时期,西南地区有羌族改汉姓姜姓。(2)侗族、瑶族、彝族、蒙古族、土家族、保安族、白族、俄罗斯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姜姓族人分布,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流改为汉姓姜氏。(3)女真族姜佳氏,汉化改姓为姜氏。
宁乡黄材出土的四羊方尊
好了,今天的姜姓名人故事及姜姓起源就聊到这,感谢阅读,下期聊戚姓。
copyright © 2022 一生命运网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2007116号-4
法律声明:本站文章来自网友投稿,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