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水知识

侬的意思解释 侬的意思

发布时间:2024-04-13 10:30:05作者:风里有诗句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说文解字:伯、仲、叔、季

在很久很久以前,国家为了提高生产力,或者为了弥补战争所导致的人口减少,都会非常鼓励国民生育,包括近代我们都熟悉的口号:人多力量大,就是希望多生多育,所以从古至今我们都会经常看到一个家庭出现四五个孩子的情况,但是在古代还没普及阿拉伯数字的前提下,他们是怎么排资论辈的呢?(阿拉伯数字正式在我国推广使用至今才100多年的历史)

在《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里描绘到:“亦唯伯仲叔季图之。”这就是在古代兄弟姊妹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的最早记录,意思是: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次之,季最小。为什么会用这几个字来进行排序呢?我们今天来仔细看看,了解我们伟大的文化!

1、在《说文解字》里:伯是指年长的意思。伯,甲骨文

(白,明了的)

(人),表示明于事理的人,也因为在甲骨文中“白”在“人”的头部,它应该指的是“头发花白”之人,泛指年長者,如伯伯指比父父亲年长的人。

还有一种说法是:“伯,把也,把持家政也”。——按宗法社会里常以长子继承父位当家,当国者则一样把持国政。如春秋五霸,“霸”亦可作“伯”,即指盟国奉为把持朝政的长兄,“伯”、“霸”通用。弟弟们对兄长是必须服从的。不管哪一说,总之是其字义是最初的,是老大。

“仲,中也,位在中也。”在白语里,“仲子”是对兄弟中排行第二者的尊称;次子;仲兄(次兄;二哥);仲年(次年,第二年);仲弟(二弟);仲叔(兄弟中排行第二者)。

而在《说文解字》里面,仲是指仲裁的意思,只有正直正中的人才有仲裁的权利,因为不会偏向哪一方!

而叔为什么是指第三呢?在说文解字里面解释到:叔字从尗从又。“尗”原指兄弟排行(由上而下年龄变小),确切地说,是年龄介于“仲子”和“季子”之间的所有儿子的排行。

从史实看,除以“季”为末子外,伯仲以内的叫“叔”为多。如《史记\"管蔡世家》:“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以上老三至老九皆为叔某,老十即老小才叫“季载”。

从甲骨文里面看季字,甲骨文季是

(结穗的“禾”,是“稚”的省略,幼稚)

(子,小孩),表示幼子。“稚”与“子”联合起来表示“谷物从稚苗到结籽的生命周期”。

本义:植物的生长周期或说植物从种子种植到结子的时间段即季节。如果引申为最后一位,那有:季女(最小的女儿);季父(父亲的幼弟);季指(小指头);季弟(最小的弟弟);季祖母(祖父之妾)。

所以现在大家大概清楚是怎么排序了吗?如果你们有更好的意见,可以分享给我,或者在评论留言让大家看到!早点休息,晚安哦!

小成语,大智慧,《庄子·刻意》里的成语

以下是《庄子·刻意》里的成语真理与解析。

1、离世异俗

【解释】: 指超脱世俗。

【出处】: 《庄子·刻意》: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

【翻译】:磨砺心志,崇尚品行,超脱尘世,不同凡响,高谈阔论,心怀怨愤,非议时事,算是孤傲卓群罢了;这是遁隐山林之士,愤世嫉俗之人,刻苦自砺、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人所喜好的。

【举例造句】: 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 ★宋·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近义词】: 离世绝俗

【反义词】:

2、避世绝俗

【解释】: 避世:隐居不出仕;绝俗:与世间隔绝。脱离现实生活,不和人们往来。形容隐居山林,不与世人交往。一般指消极处世的态度。

【出处】: 《庄子·刻意》: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湖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举例造句】:遁迹山林,栖身旷野,垂钓闲居,算是无为自在罢了;这是放浪江湖的人,逃避世事的人,以及闲暇悠隐者所喜好的。

【近义词】: 避世离俗

【反义词】:

3、吐故纳新

【解释】: 原指人呼吸时,吐出浊气,吸进新鲜空气。现多用来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

【出处】: 《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翻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像老熊攀缘引体,像鸟儿展翅飞翔,算是善于延年益寿罢了;这是舒经活络、善于养身,像彭祖那样高寿的人所喜好的。

【举例造句】: 最人涅伏,吐故纳新,败果既落,新葩欲吐。 ★鲁迅《集外集·说鈤》

【近义词】: 推陈出新、新陈代谢

【反义词】: 招降纳叛

4、熊经鸟伸

【解释】: 古代一种导引养生之法。状如熊之攀枝,鸟之伸脚。同“熊经鸟申”。

【出处】:《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翻译】:见上条

【举例造句】:

【近义词】: 熊经鸱顾、熊经鸟申、熊经鸟曳

【反义词】:

5、际地蟠天

【解释】: 形容遍及天地间。

【出处】:《庄子·刻意》: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同帝。

【翻译】:(如此),精神四达奔流,无所不至,上能接合青天,下能磅礴大地,化育万物,却又不能捕捉到它的踪迹,这就叫做天帝同德了。

【举例造句】: 盖电之为用,际地蟠天,今所用者未及一万分之一,约而言之,生力、生光二事而已矣。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电报》

【近义词】:

【反义词】:

6、浮生若梦

【解释】: 浮生:空虚不实的人生;若:象。把人生当作短暂虚幻的梦境。

【出处】:《庄子·刻意》:其寝不梦,其觉不忧;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其神纯粹,其魂不罢;乃合天德。

【举例造句】: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近义词】: 浮生一梦

【反义词】:

(本章完)

黄简讲书法L2-12:使转的“使”是什么?什么是竖笔势和奋笔势?

第12課 豎筆勢和奮筆勢

「五勢」,前面三個都講過了,钩裹勢和衮筆勢是「轉」,钩努勢比較特殊今後再讲。

今天講剩下的兩個,豎筆勢和奮筆勢,這兩個都是直線條連續書寫,屬於「使」。

《書譜》唐·孫過庭

■ 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

讓我們回顧一下,使轉的概念是唐朝孫過庭提出來的,他在《書譜》中說,「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意思就是橫豎牽連著書寫。

在一級課程四十七課中我講解過,「縱橫牽掣」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以橫筆開始,橫豎橫豎;另一種是以豎筆開始,寫起來就是豎橫豎橫。如果各位都記得這些,今天這堂課就容易了。

一 豎筆勢

《玉堂禁經》唐·張懷瓘

■ 四曰儓筆勢。

《玉堂禁經》的記錄是這樣的,首先筆勢形狀是一豎。然後講筆勢名稱:「四曰儓筆勢」。「儓筆勢」...... 這是什麼意思?

「儓」是罵人的話,古代最低層的奴僕稱之為「儓」。《廣雅》說「儓,丑也。」《方言》說:「農夫之醜稱也。南楚凡駡庸賤謂之田儓。」這一來「儓筆勢」就不好解釋了。

《玉堂禁經》叫「儓筆勢」,但《翰林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叫「豎一法」,這個【人旁臺】字是單人旁一個大寫「臺」字。《翰林傳授隱朮》叫「一筆勢」,也是寫這個【人旁臺】。

這三本書中的名字,出現了這樣三個字,第一個「儓」是古代罵人的話,當然不對頭。

第二個,單人邊一個「壹」字,字典中沒有這個字。所以我取第三個「豎」字,古時候跟這個字相通,這個字就是豎立的意思。讀音等於「樹」。

我想《玉堂禁經》最早就是寫了這個「豎」〔下面通用字〕,因為形狀跟前面兩個字很相似,結果出現了誤寫。

《玉堂禁經》唐·張懷瓘

■ 四曰豎筆勢。 

■ 須擡筆勢豎策之。 

■ 鍾法「上」字用之

所以《玉堂禁經》「五勢」之四的名稱,應該是「四曰豎筆勢」,而不是「儓筆勢」。因為出現了錯字,這一次我要把這個名稱改一改了,我們現在就用「豎筆勢」。

接下來講寫法:「須擡筆勢豎策之。」

注意這個「擡」是提手旁的,跟剛才那個不同。現在通常寫作「抬」。這句話《玉堂禁經》各種版本都不一樣,詳細考證這裡就不多講了,我現在取《翰林傳授隱朮》為準。

「豎策之」就是豎筆開始以策繼之,在「永」字八法中,「策」就是用側鋒寫的橫筆。那麼「抬筆」是什麼意思呢?我等下講。

最後一句話舉例:「鍾法『上』字用之」。豎筆勢就是鍾繇寫「上」字用。

鍾繇《賀捷表》

趕緊找一下,鍾繇怎樣寫「上」字?鍾繇《賀捷表》有「上」字,很明顯,這「上」字先寫一豎,第二筆好像是一啄,最後是一横。把筆鋒走過的大圈寫出來,應該是這樣的。

集王羲之《金剛經》

為什麼《玉堂禁經》不以王羲之的「上」字為例呢?王羲之寫「上」字,走勢往往和鍾繇不同,他先寫上面那一橫,然後寫豎,最後寫下面這長的一橫,次序和鍾繇不一樣。現在流傳據說是張旭寫的《古詩四貼》,「上」字的寫法就和王羲之相同。

回過頭來看《玉堂禁經》所說「須擡筆豎策之」,就容易理解這個「擡筆」的意思了。

「擡」就是提高的意思,現在還說「擡舉」。

你看,這是豎筆開始的一個使,

只要把第二筆擡高,就會寫出一個「上」字,手腕動作左右完全一樣,這就是「使」的變形。

那我们可以得出一個结论,你看這兩個圖,

所不同的只是黃色這一橫的位置。右面黃色一橫位置升高的原因,只是因為搖腕的幅度比較大。

再簡單地說,當我寫完第一筆豎,搖腕改變方向寫第二筆橫的時候,

搖腕幅度的大小,決定第二筆橫的位置是高還是低。

如果把這個道理用到以橫筆開始的「使」上,也是一樣。

當我寫完第一筆橫,搖腕改變方向寫第二筆豎的時候,搖腕幅度的大小,決定第二筆豎的位置是左還是右。

演示視頻:

视频加载中...

(寫奮筆勢和豎筆勢,它最後的結果,和你搖腕的幅度相當有關。譬如說奮筆勢,以橫筆開始,是右 - 左,這時候一豎是在這個一橫的尾巴上。但當你搖腕的時候向左的幅度比較大,那麽一豎就搬過來了。如果你搖腕的幅度更大,甚至可以把這一豎搬到這一邊來。它都是取決你搖腕的幅度的。豎筆勢也是這樣,它本來是豎 - 橫,左 - 右。當你豎寫完以後,向右搖腕的幅度比較大,一橫就提高了。如果你搖腕的幅度還要大,甚至可以把這一橫搬到頂上。譬如說,鍾繇的「上」字,它本來是一個兩次的豎筆勢,當你要寫成一個「上」字的時候,左-右,搖腕的幅度大,左-右,就變成了一個「上」字。你可以裡邊有些〔筆畫〕不寫出來,當虛筆寫,譬如說,左 - 右,好,下面我虛筆飛過去,然後再寫右。你也可以這一筆寫了以後,第二筆是虛的,第三筆是實的,寫出來,那麼,這個就是鍾繇的「上」字。)

簡言之:

■ 一個「使」,無論以豎筆開始還是橫筆開始,

■ 第二筆的位置,受搖腕幅度的影響。 

■ 這可以說是「使」的變形,或者說是活用。

二 奮筆勢

第二,接下來講講奮筆勢。

奮筆勢是張旭「五勢」中的第五個筆勢,橫筆起。

《玉堂禁經》唐·張懷瓘

■ 五曰奮筆勢。

《玉堂禁經》筆勢舉例是一橫。筆勢名稱是「五曰奮筆勢」。為什麼想出這麼個名字呢?

這話講起來就長了,西晉時候,有個河東衛氏,這是書法家族,祖孫三代衛覬、衛觀和衛恒都是著名的書法家,衛恒有個堂妹衛鑠,她就是王羲之的書法老師衛夫人。

衛恒寫了一篇《四體書勢》,這是書法史上的重要著作。所謂「四體」,就是古文、篆、隸和草這四體。

整篇文章介紹這四種書體的歷史,然後每一體後面都有讚記。但要注意,他所講的隸書主要指用王次仲楷法改造過的隸體,包括行書和八分,八分後來發展為真書。

在「隸勢」這一節中,衛恒這樣讚美說:

《四體書勢·隸勢》晉·衛恒

■ 修短相副,異體同勢,奮筆輕舉,離而不絕。

「奮筆勢」的名稱,就是取之於這句話。

「修短相副」就是長短點畫配合,

「異體同勢」是說體式不同,但筆勢卻是相同的。

只要用楷法來寫,真書、行書取勢都一樣。請大家特別注意「離而不絕」這一句話,一筆寫完,看起來點畫似乎是分離的,而實際上筆勢沒有斷,氣脈綿綿不絕。

接下来衛恒又說: 

■ ......嶄岩嵯峨,高下屬連,似崇臺重宇,層雲冠山。

正因為氣脈不斷,所以好像層層岩石、重重屋頂。「高下屬連」互相聯繫,奮筆勢取名於此,就是這個意思。

《玉堂禁經》唐·張懷瓘

■ 五曰奮筆勢。 

■ 須險策之。 

■ 草書「一」、「二」、「三」字用之。

回過來看《玉堂禁經》,奮筆勢具體寫法是:「須險策之,草書『一』、『二』、『三』字用之。」你看「一」、「二」、「三」字,不就是一層一層加上去嗎?這裡明言草書,不說是隸書、行書或者真書,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草書的牽連最為明顯,其他如隸書沒有牽連,真書的牽連是暗藏的。孫過庭《書譜》說:

《書譜》唐·孫過庭

■ 真以點畫為形質, 

■ 草以使轉為形質。

要研究使轉,當然最好看草書。奮筆勢以「草書『一』、『二』、『三』」為例子,就是要你看草書的「使」,也就是連續不斷的大圈。

所以你看,這裡一行就是豎筆勢,下面這一行,就是奮筆勢。

除了「五勢」,《玉堂禁經》後面還有其他幾十個筆勢例子,

一畫的變化稱之為「勒法異勢」,二畫的變化稱之為「策變異勢」,三畫叫「三畫異勢」。

孫過庭《書譜》

一橫「勒法異勢」包括幾個筆勢,其中有草勢:「此名草勢,法以險策捷挫,鋒露飛動而已。」這裡講的「以險策捷挫」,也就是用側鋒的意思,大約就是孫過庭寫的這樣。如果帶有牽絲,也是勒法「草勢」。注意箭頭所指的地方是紙張不平,不是故意的。

王羲之草書《十七帖》

王羲之草書寫帶筆,比其他人都要仔細。這是王羲之草書《十七帖》中的「一」字。

王羲之《袁生帖》

《玉堂禁經·策變異勢》講到「二」字的草法:

「此名章草、草書之勢,法以險勁飛動。鍾、張、二王章草、草書,常用此法也。」

這裡要注意,草書為了避免有些字相同,如果單獨寫一個數字「二」,經常是分筆寫的,看起來和真書差不多。

如果兩橫連寫,往往是指重複符號,表示上一個字重複,如「匆匆」,第二個「匆」字就可以不寫,用點兩點,或寫兩小橫來表示。

如果在一個字的裡邊出現「二」字的形狀,

如索靖的「月」,王羲之的「目」,中間兩橫連寫,就不會引起誤會了。

《玉堂禁經·三畫異勢》說:

「此名峭峻勢,亦草書之法,險利為勝。」

這是賀知章的《孝經》中的草書「三」字,很有「險利」的味道。

草書「三」字單獨寫,和「二」字一樣,往往是點畫分開的,主要是為了避免和「與」字相混。

左邊分寫的是「三」字,右邊連寫的是「與」字。草書是很嚴謹的,不能隨意發揮,有時候可以連寫,有時候不要連寫,就是為了避免跟其他字重複。

王羲之《遠宦帖》

一個字內部的「三」字形,那就問題不大了,如王羲之草書《遠宦帖》的「恒」,右面就是三横,奮筆勢。

我把「勒法異勢」、「策變異勢」和「三畫異勢」中,三句講草書的話放在一起,給大家比較一下。

從一橫、二橫到三橫,他都用了「險」字,後面「險勁」、「險利」都是形容詞,關鍵是第一個「險策捷挫」,這才是真正的筆法。「策」是用側鋒,所以是挫。挫筆我们是看不到筆锋的,這裡說「鋒露飛動」,就是挫筆之後更要繼續,這就是衛恒「奮筆輕舉,離而不絕」的意思。

《玉堂禁經》唐·張懷瓘

■ 五曰奮筆勢。 

■ 須險策之。 

■ 草書「一」、「二」、「三」字用之。

回過頭來看《玉堂禁經》對奮筆勢的敘述,「須險策之」這句話中「險」字的意思,就比較明白了。

第三,奮筆勢和豎筆勢的運用。下一堂課繼續。謝謝大家。

本節要點:

■ 使,有橫筆起和豎筆起兩種。 

■ 什麽是豎筆勢。 

■ 什麽是奮筆勢。

複習思考:

■ 豎筆勢和奮筆勢有沒有規定來回幾次?多到十次可以嗎?少到一次可以嗎? ■ 試用增加搖腕幅度的擡筆方法,把這個「豎筆勢」變成一個「口」字。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观看本课完整视频

身份地位,不相伯仲,可以称兄道弟,差距过大,就要讲究地位

“ 职场智谋 ” 潜心研究古人的智慧,总结提炼智谋精髓,古今结合,详细揭秘职场潜规则以及办公室政治

【参考书籍】《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八(公元385)

【事由】后秦王姚苌在长安即皇帝位,实行大赦,改年号为建初,立国号为大秦。追尊他的父亲姚弋仲为景元皇帝,立妻子蛇氏为皇后,儿子姚兴为皇太子,设置百官。

姚苌与群臣聚宴,酒喝到尽兴时,说道:“你们全都与朕北面称臣于秦朝,今天突然成为君臣关系,不感到耻辱吗?”赵迁说:“上天不耻于以陛下作为儿子,我们为什么耻于作为臣下呢!”姚苌开怀大笑。

【解析】

姚苌登基称帝,大赦天下,设置文武百官,然后宴请群臣,喝得正高兴的时候,姚苌突然说道,“你们全都与朕北面称臣于秦朝,今天突然成为君臣关系,不感到耻辱吗?

意思是说,我们曾经是秦朝的臣子,只是职位级别不一样,以前我们是同事关系,职务上也只是上下级关系,现在我登基称帝,我是皇帝,你们臣子,你我是君臣关系,突然间成为君臣关系,不感到耻辱吗?姚苌为何要这样说?职场智谋分析如下。

1、试探行为

姚苌曾经是前秦的臣子,窃取资源后反叛独立,最后成立大秦,姚苌之所以能成立大秦,离不开之前群臣将领的帮助,姚苌宣布称帝,也担心这些创业元老不服。

姚苌刚刚称帝,根基还不牢固,创业元老如果不服,就会搞事情,到时候就会影响到权力稳定,姚苌之所以这样说,其实就是要试探这些元老的态度,好为后续铺路。

打天下的时候,组织规模小,大家可以称兄道弟,随着规模壮大,以往称兄道弟那一套已经不适用,此时需要制定新章程,要走正规化路线,因此要制定相关制度,特别是人事安排。

管理离不开人,要想有效管理,就得设置文武百官,各司其职,上级管理下级,下级服从上级,一级级往下管理,大家都是创业元老,谁当上级,谁当下级,这很讲究。

创业成功就要分果子,如何合理分配果子,就得好好琢磨琢磨,如果分配不合理,会引发创业元老的不满,大家都是创业元老,凭啥你当老大?凭啥你级别比我高?

项羽就是因为分封不合理,该封的不封,不该封的封了,全凭个人喜好进行分封,因为分封不合理,引发众诸侯的不满,导致人才大量流失,最后西楚灭亡。

2、话中有话

姚苌已经是皇帝,因此需要注意形象,所以不能跟臣子称兄道弟,这时就需要树立君臣关系,以往大家可以兄弟相称,现在组织走新章程,就不能再称兄道弟了。

打江山的时候是兄弟,分果子的时候就是臣子,但这些话不方便直接说出来,如果说出来就会显得不仗义,所以只能采取暗示的手段,通过暗示,让这些元老识趣。

地位不相伯仲的时候可以称兄道弟,随着地位差距拉大,就不能称兄道弟,因为差距过大,就没有资格称兄道弟,否则只会自讨苦吃,三国的许攸就是典型的例子。

若是没有我许攸,汝等可进得了这冀州城乎?说得自己功劳比曹操还大,许攸跟曹操是故交,曹操已经是丞相,许攸还不知收敛,还想跟曹操称兄道弟,不但叫曹操小名曹阿瞒,还揭曹操的短,最后引来杀身之祸。

3、醉酒之意

姚苌原是前秦的臣子,姚苌则浑水摸鱼,趁火打劫,反叛前秦,坑了苻坚,姚苌的发家史也不光彩,元老们都知道,姚苌在这些元老面前没有神秘感。

没有神秘感就没有权威,姚苌也担心镇不住他们,所以故意说,今天突然成为君臣关系,不感到耻辱吗?意思是说,我反叛了前秦,你们跟着我,会不会感到耻辱?

赵迁说:“上天不耻于以陛下作为儿子,我们为什么耻于作为臣下呢!”,这正中姚苌的下怀,因此开怀大笑,意思是说,上天选择姚苌当皇帝,这是命中注定的,我们陛下的臣子,也是命中注定的。

姚苌喝得正高兴的时候说这一番话,其实也是安排好的,目的就是借助醉酒之意说话,当然也有可能装醉,如果说错话,就是酒后乱言,酒话大家不要当真,不要见怪。

更多干货,关注“ 职场智谋 ” 微信公众号